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2导入新课:2《咏怀古迹》简介
: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3《咏怀古迹》简介
:3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4背景简介:4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5整体感知:5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6《咏怀古迹(其三)》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7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8赏析诗歌9赏析诗歌9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怨恨10思考:怨恨10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1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1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3【讨论】13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14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15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讨论】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16【讨论】16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17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18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19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鉴赏语言20鉴赏语言20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21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相互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22“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小结】显而易见,这总结诗歌
23总结诗歌23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2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
——郭曾祈《读杜札记》“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用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佚名《杜诗言志》25“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25借事抒情
——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26借事抒情26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27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诗人的寄托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28诗人的寄托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29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30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本诗出现了两个典型镜头,为我们刻画了昭君形象。“一去紫台连朔漠”
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这需要何等勇气和毅力!——赞扬了她的美好品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昭君虽死但故国之思犹在。——表现了对其不幸的同情。31本诗出现了两个典型镜头,为我们刻画了昭君形象。“一去紫台连朔[品读与探讨](课本第31页)
诵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想一想,王昭君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前人评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明]王嗣奭《杜臆》)?32[品读与探讨](课本第31页)32
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冢向黄昏”、“环城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33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
积累与应用】(课本第32页)
课外阅读宋代王安石《明妃曲》,并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相比较,看看这两首诗给“王昭君”的故事各自赋予了什么意义?34【积累与应用】(课本第32页)课外阅读宋代王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35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剧,昭君的怨恨是帝王不见遇的怨思。但同时诗人也赋予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这也是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36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剧
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流传很广,自汉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主旨往往是悲昭君流落塞外或责备毛延寿的贪赃弄权。王安石的《明妃曲》却不落俗套,议论翻新。他认为杀毛延寿是冤枉,因为像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议论并不只是为毛延寿开脱罪责,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剧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样,对昭君的思念汉室,诗人也没有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由昭君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37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流传很广,自汉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
明妃曲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赏析】
欧阳修这诗因昭君的故事,而感慨世上那些漂亮出众的女人的命运大多薄命不好。此句和东坡的“自古佳人多命薄”意思一样。
38明妃曲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比较鉴赏39比较鉴赏39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40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41王昭君李白【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
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凄凉。42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课堂巩固](见《一课三练》)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完成后面题目。1、有人评论说起句气象雄伟,从哪里可以看得出?
作者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特别是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43[课堂巩固](见《一课三练》)作者发挥想象力,2、简要分析颈联的涵义。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只看图画不看人,使王昭君等人的命运完全由画工们决定,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珮”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她生长的父母之邦。442、简要分析颈联的涵义。“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3、尾联中那个词点明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王昭君的“怨恨”包含了哪些内涵?
“怨恨”,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包含着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453、尾联中那个词点明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王昭君的“怨恨”包含了作业布置: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⑵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诗”。46作业布置:46咏怀古迹五首(其三)47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48导入新课:2《咏怀古迹》简介
: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49《咏怀古迹》简介
:3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50背景简介:4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51整体感知:5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52《咏怀古迹(其三)》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5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54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8赏析诗歌55赏析诗歌9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怨恨56思考:怨恨10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57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58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59【讨论】13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60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61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讨论】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62【讨论】16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63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64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65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鉴赏语言66鉴赏语言20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67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相互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6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小结】显而易见,这总结诗歌
69总结诗歌23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70《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
——郭曾祈《读杜札记》“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用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佚名《杜诗言志》71“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25借事抒情
——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72借事抒情26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73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诗人的寄托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74诗人的寄托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75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76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本诗出现了两个典型镜头,为我们刻画了昭君形象。“一去紫台连朔漠”
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这需要何等勇气和毅力!——赞扬了她的美好品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昭君虽死但故国之思犹在。——表现了对其不幸的同情。77本诗出现了两个典型镜头,为我们刻画了昭君形象。“一去紫台连朔[品读与探讨](课本第31页)
诵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想一想,王昭君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前人评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明]王嗣奭《杜臆》)?78[品读与探讨](课本第31页)32
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冢向黄昏”、“环城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79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
积累与应用】(课本第32页)
课外阅读宋代王安石《明妃曲》,并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相比较,看看这两首诗给“王昭君”的故事各自赋予了什么意义?80【积累与应用】(课本第32页)课外阅读宋代王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81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剧,昭君的怨恨是帝王不见遇的怨思。但同时诗人也赋予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这也是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82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剧
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流传很广,自汉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主旨往往是悲昭君流落塞外或责备毛延寿的贪赃弄权。王安石的《明妃曲》却不落俗套,议论翻新。他认为杀毛延寿是冤枉,因为像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议论并不只是为毛延寿开脱罪责,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剧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样,对昭君的思念汉室,诗人也没有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由昭君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83有关王昭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皮制小袋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煤渣用筛家用器皿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电动食物搅拌机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09年广西桂林市中考物理试卷(学生版)
- 安全或报警用发光信号灯塔相关项目建议书
- 滗析葡萄酒用木桶相关项目建议书
- 牙齿矫正器相关项目建议书
- 硒堆和硒片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照片架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手动打钉枪相关项目建议书
- 定期清洗消毒空调及通风设施的制度
- 护理质量改善项目申报书
- 热轧H型钢理论重量表
- 钣金件生产过程全流程控制计划
- 钻杆,套管,单根吊卡说明书
- 辅助洞室综合技术交底
- 湖北黄石4.29氮气窒息亡人事故
- 一般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excel模版
- 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 火灾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 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工程造价管理论文.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