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2课件_第1页
第二章-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2课件_第2页
第二章-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2课件_第3页
第二章-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2课件_第4页
第二章-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4、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第二章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第二章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一、陶行知的生平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陶行知的生平

(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生活教育

(二)什么是教学做合一

(三)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对书之根本态度

(四)中国教科书之总批评

一、陶行知的生平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陶行知的生平

(二)(一)陶行知的生平陶行知先生被中国教师称颂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教育改革家、行动理论家,他于1891年10月18日出生在安徽黄山脚下的歙县,原名叫陶文睿,1934年改名为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即现在的南京大学前身),受庚子赔款资助,他公费来到美国后考上伊利诺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由于他勤奋好学,就读一年后陶行知获得该大学颁发的“市政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此时爱国心极强的他为了振兴中华,毅然离开美国,回到阔别三年的祖国。

1917年,陶行知学成归国就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大学教授兼教育科主任,后又担任东南大学教务长兼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等职务。陶行知在科学、民主等新文化旗帜精神的指引下,着力改革中国的教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一)陶行知的生平陶行知先生被中国教师称颂为伟1927年,陶行知辞去大学教授职位,放弃了高官厚禄,穿起了布衣草鞋,在南京北郊农村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晓庄师范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

1939年,为了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幼苗,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苦心兴学,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其中不少成为新中国的干部。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由于健康和劳累过度,不幸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噩耗传来,四海悲痛。8月11日延安举行隆重追悼会,毛泽东题写:“痛悼伟大的人们教育家陶行知千古!”杜威教授无比悲哀,他发来唁电:“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与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后死者必定永远永远纪念他,并贯彻他的事业!”1927年,陶行知辞去大学教授职位,放弃了高官厚禄,(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1、小先生制2、“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1、小先生制

(1)“生活即教育”①生活含有教育的含义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2)“社会即学校”①以社会为学校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3)“教学做合一”①劳力上劳心②行是知之始③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④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⑤破除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原则的课程传统

(1)“生活即教育”二、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一)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络。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分开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教育是无目的的教育。反过来说,平日过的是少爷小姐的生活,便念尽了汗牛充栋的劳动书,也不算是劳动教育;平日过的是奴隶牛马的生活,便把《民权初步》念得透熟,熟得倒过来背,也算不了民权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二、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一)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二)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已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一)行动;

(二)思想;

(三)新价值之产生。

(二)什么是教学做合一(三)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对书之根本态度

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说法。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在《诗的学校》里有一首诗描写我们对于书的总态度:

用书如用刀,

不快便须磨

呆磨不切菜,

何以见婆婆?

(三)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对书之根本态度(四)中国教科书之总批评(1)以“文字”为中心文字:字—句、文言文—白话文、宗旨变化、根本意义不变、自然科学的书成为科学的识字书、不使用一流的文字编撰,文字之外无教育。举例:

甲家书馆

乙家书馆

丙家书馆

大狗叫。

小小猫,

小小猫,

小狗跳。

快快跑。

小小猫。

叫一叫,

小小猫,

快快跑,

跳两跳。

快快跑。

快快跑。

刘姥姥赴贾母宴会在席上低着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的几句话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四)中国教科书之总批评教育好比是菜蔬,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各种维他命(Vitamin)。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菜蔬,吃了不能滋养体力。中国的教科书,是没有维他命的书。它是上海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它是中国小孩子的手铐,害得他们双手无能。它是死的、假的、静止的;它没有生命的力量。它是创造、建设、生产的最大的障碍物。它叫中国站在那儿望着农业文明破产而跳不到工业文明的对岸去。请看中国火车行了几十年而第一个火车头今年才造起来,这是中国科学八股无能之铁证!而这位制造中国第一个火车头之工程师,十分之九没有吃过上海白米式的科学教科书。或者也吃过。后来又吃了些糠秕,才把脚气病医好,造了这部特别难产的火车头。以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在二十世纪里是产生不出力量,最多,如果用好的文字好好地编,也不过能够产生一些小小书呆子,小小蛀书虫。

教育好比是菜蔬,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各种维他命(Vit(2)假设世界上没有教科书

大书呆子没有书教,小书呆子没有书读,书呆头儿出个条子:“本校找不到教科书,暂时停课。”

于是,有的出去飘洋游历,也许会成达尔文;有的在火车上去卖报做化学实验,也许会成爱迪生;有的带着小朋友们上山游玩,也许会成柯斯忒;有的回去放牛、砍柴、捞鱼、种田、缫丝,多赚几口饭儿吃。少几个吃饭不做事的书呆子,多几个生产者、建设者、创造者、发明者,大概是这位秦始皇第二的贡献吧。

(2)假设世界上没有教科书(3)如何编制生活用书

一,防备霍乱

一,防备霍乱指导

二,防备伤寒

二,防备伤寒指导

三,防备天花

三,防备天花指导

四,防备感冒

四,防备感冒指导

五,防备肺痨

五,防备肺痨指导

六,防备梅毒

六,防备梅毒指导

七,打篮球

七,打篮球指导

八,踢球

八,踢球指导

九,选择食物

九,选择食物指导

一○,选择衣料

一○,选择衣料指导结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要用的书的数目之大,比现在的教科书要多得多。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来做中心的教科书,因为这些书是木头刀切不下菜来。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不用书,或用书而用得不够,用得不当,都非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所允许的。

(3)如何编制生活用书教科书编制的三条标准:(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教科书编制的三条标准:(4)生活用书内容列如下建议

(一)做的目标。

(二)做的材料。

(三)做的方法。

(四)做的工具。

(五)做的理论。

(六)从做这事引导人想到做那事。

(七)如做的事与时令有关便要有做的时令。

(八)如做的事与经济有关便要有做的预算。

(九)如做的事须有途径之指示便要有做的图。

(十)如做的事须多人合作便要有做的人的组织。

(十一)如做的事须多方参考便要有做的参考书籍。

(十二)如做的事与别的事有多方的关系便要有做的种种关系上的说明(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可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

(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

(4)生活用书内容列如下建议实现的条件:

(一)各门专家须有几位去接近小孩子,或竟毅然去当几年中小学教员,一面实验,一面编辑几部教学做指导。

(二)现在接近小孩子的中小学教师,须有许多位,各人开始研究一门科学,待研究有得,可以编辑几部教学做指导。

(三)现在教科书的编辑者有志编辑生活用书,如缺少某种准备、专科学术或儿童经验,亦宜设法补足,然后动手编辑。

(四)现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每年大部分收入是从小朋友那里来的,应该多下点本钱,搜罗各国儿童、成人用书(不是教科书)和工具,聘请上列三种人才,为小朋友多编几部可用的好书。

(五)教育行政当局,从中央以下直到校长,该给教员们以试验,或选择书本之自由。现在行政方面之趋势是太一律,太呆板,若不改弦更张,实无创造之可能。

(六)全民族对于中国现代的无能的教育,该有觉悟,对于教学做合一之理论,该使之普遍实现,若再因循苟且,则可以救国之教育,将变成亡国之催命符。实现的条件: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助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会员免费下载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4、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第二章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第二章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一、陶行知的生平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陶行知的生平

(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生活教育

(二)什么是教学做合一

(三)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对书之根本态度

(四)中国教科书之总批评

一、陶行知的生平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陶行知的生平

(二)(一)陶行知的生平陶行知先生被中国教师称颂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教育改革家、行动理论家,他于1891年10月18日出生在安徽黄山脚下的歙县,原名叫陶文睿,1934年改名为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即现在的南京大学前身),受庚子赔款资助,他公费来到美国后考上伊利诺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由于他勤奋好学,就读一年后陶行知获得该大学颁发的“市政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此时爱国心极强的他为了振兴中华,毅然离开美国,回到阔别三年的祖国。

1917年,陶行知学成归国就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大学教授兼教育科主任,后又担任东南大学教务长兼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等职务。陶行知在科学、民主等新文化旗帜精神的指引下,着力改革中国的教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一)陶行知的生平陶行知先生被中国教师称颂为伟1927年,陶行知辞去大学教授职位,放弃了高官厚禄,穿起了布衣草鞋,在南京北郊农村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晓庄师范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

1939年,为了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幼苗,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苦心兴学,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其中不少成为新中国的干部。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由于健康和劳累过度,不幸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噩耗传来,四海悲痛。8月11日延安举行隆重追悼会,毛泽东题写:“痛悼伟大的人们教育家陶行知千古!”杜威教授无比悲哀,他发来唁电:“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与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后死者必定永远永远纪念他,并贯彻他的事业!”1927年,陶行知辞去大学教授职位,放弃了高官厚禄,(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1、小先生制2、“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1、小先生制

(1)“生活即教育”①生活含有教育的含义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2)“社会即学校”①以社会为学校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3)“教学做合一”①劳力上劳心②行是知之始③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④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⑤破除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原则的课程传统

(1)“生活即教育”二、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一)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络。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分开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教育是无目的的教育。反过来说,平日过的是少爷小姐的生活,便念尽了汗牛充栋的劳动书,也不算是劳动教育;平日过的是奴隶牛马的生活,便把《民权初步》念得透熟,熟得倒过来背,也算不了民权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二、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一)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二)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已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一)行动;

(二)思想;

(三)新价值之产生。

(二)什么是教学做合一(三)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对书之根本态度

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说法。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在《诗的学校》里有一首诗描写我们对于书的总态度:

用书如用刀,

不快便须磨

呆磨不切菜,

何以见婆婆?

(三)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对书之根本态度(四)中国教科书之总批评(1)以“文字”为中心文字:字—句、文言文—白话文、宗旨变化、根本意义不变、自然科学的书成为科学的识字书、不使用一流的文字编撰,文字之外无教育。举例:

甲家书馆

乙家书馆

丙家书馆

大狗叫。

小小猫,

小小猫,

小狗跳。

快快跑。

小小猫。

叫一叫,

小小猫,

快快跑,

跳两跳。

快快跑。

快快跑。

刘姥姥赴贾母宴会在席上低着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的几句话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四)中国教科书之总批评教育好比是菜蔬,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各种维他命(Vitamin)。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菜蔬,吃了不能滋养体力。中国的教科书,是没有维他命的书。它是上海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它是中国小孩子的手铐,害得他们双手无能。它是死的、假的、静止的;它没有生命的力量。它是创造、建设、生产的最大的障碍物。它叫中国站在那儿望着农业文明破产而跳不到工业文明的对岸去。请看中国火车行了几十年而第一个火车头今年才造起来,这是中国科学八股无能之铁证!而这位制造中国第一个火车头之工程师,十分之九没有吃过上海白米式的科学教科书。或者也吃过。后来又吃了些糠秕,才把脚气病医好,造了这部特别难产的火车头。以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在二十世纪里是产生不出力量,最多,如果用好的文字好好地编,也不过能够产生一些小小书呆子,小小蛀书虫。

教育好比是菜蔬,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各种维他命(Vit(2)假设世界上没有教科书

大书呆子没有书教,小书呆子没有书读,书呆头儿出个条子:“本校找不到教科书,暂时停课。”

于是,有的出去飘洋游历,也许会成达尔文;有的在火车上去卖报做化学实验,也许会成爱迪生;有的带着小朋友们上山游玩,也许会成柯斯忒;有的回去放牛、砍柴、捞鱼、种田、缫丝,多赚几口饭儿吃。少几个吃饭不做事的书呆子,多几个生产者、建设者、创造者、发明者,大概是这位秦始皇第二的贡献吧。

(2)假设世界上没有教科书(3)如何编制生活用书

一,防备霍乱

一,防备霍乱指导

二,防备伤寒

二,防备伤寒指导

三,防备天花

三,防备天花指导

四,防备感冒

四,防备感冒指导

五,防备肺痨

五,防备肺痨指导

六,防备梅毒

六,防备梅毒指导

七,打篮球

七,打篮球指导

八,踢球

八,踢球指导

九,选择食物

九,选择食物指导

一○,选择衣料

一○,选择衣料指导结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要用的书的数目之大,比现在的教科书要多得多。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来做中心的教科书,因为这些书是木头刀切不下菜来。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不用书,或用书而用得不够,用得不当,都非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所允许的。

(3)如何编制生活用书教科书编制的三条标准:(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教科书编制的三条标准:(4)生活用书内容列如下建议

(一)做的目标。

(二)做的材料。

(三)做的方法。

(四)做的工具。

(五)做的理论。

(六)从做这事引导人想到做那事。

(七)如做的事与时令有关便要有做的时令。

(八)如做的事与经济有关便要有做的预算。

(九)如做的事须有途径之指示便要有做的图。

(十)如做的事须多人合作便要有做的人的组织。

(十一)如做的事须多方参考便要有做的参考书籍。

(十二)如做的事与别的事有多方的关系便要有做的种种关系上的说明(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可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

(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

(4)生活用书内容列如下建议实现的条件:

(一)各门专家须有几位去接近小孩子,或竟毅然去当几年中小学教员,一面实验,一面编辑几部教学做指导。

(二)现在接近小孩子的中小学教师,须有许多位,各人开始研究一门科学,待研究有得,可以编辑几部教学做指导。

(三)现在教科书的编辑者有志编辑生活用书,如缺少某种准备、专科学术或儿童经验,亦宜设法补足,然后动手编辑。

(四)现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每年大部分收入是从小朋友那里来的,应该多下点本钱,搜罗各国儿童、成人用书(不是教科书)和工具,聘请上列三种人才,为小朋友多编几部可用的好书。

(五)教育行政当局,从中央以下直到校长,该给教员们以试验,或选择书本之自由。现在行政方面之趋势是太一律,太呆板,若不改弦更张,实无创造之可能。

(六)全民族对于中国现代的无能的教育,该有觉悟,对于教学做合一之理论,该使之普遍实现,若再因循苟且,则可以救国之教育,将变成亡国之催命符。实现的条件: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