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体弱儿管理课件_第1页
肥胖儿、体弱儿管理课件_第2页
肥胖儿、体弱儿管理课件_第3页
肥胖儿、体弱儿管理课件_第4页
肥胖儿、体弱儿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胖儿、体弱儿管理

江西省儿童医院李维君主任医生儿童单纯性肥胖一、概述儿童单纯性肥胖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而且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研究证明儿童单纯性肥胖在世界呈流行趋势。在美国肥胖儿和超重儿达25%,在俄罗斯为16%,在中国则为7%,但不同的国家,肥胖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不同。在中国肥胖儿多来自于富裕家庭;在美国则来自于贫穷家庭;贫困地区经济改善后,肥胖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十年卫生资源服务将因肥胖牵动而重新配置,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能量浪费,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为控制、治疗肥胖的消费牵拉公共卫生资源无效偏移,最终都会迟滞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儿童肥胖又是导致成人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WHO呼吁世界各国应预防儿童性肥胖。二、小儿肥胖的判断标准肥胖是一个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和行为异常为特征,全身脂肪普遍过度堆积为表现的慢性疾病。判断肥胖的最好指标是体重。常用的是身高标准体重,也就是以一定的身高对应的正常体重值为标准,小儿的体重超过这个正常值的20%就是肥胖。超过的范围在20-29%之间属于轻度肥胖,在30-39%之间属于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50%就是重度了。如果小儿的体重只超过身高标准的10-19%,则属于超重,如果不加以注意,超重是很容易发展成肥胖的四、引起肥胖的原因遗传和环境是导致儿童肥胖的两大因素。肥胖的发生有很强的遗传倾向,父母双方均肥胖的家庭,小儿肥胖发生率达80%,父母一人肥胖小儿肥胖的可能性为40%。引起肥胖的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运动和家庭因素。而吃得多或不爱动是产生肥胖的主要原因。

五、儿童肥胖症的治疗原则1、不宜使用的方法儿童肥胖的治疗有别于成人肥胖,儿童具有生长发育的特点,任何治疗措施都不应防碍儿童的正常的生长发育,故严禁饥饿、半饥饿、变相饥饿疗法,严禁短期快速减重,严禁药物减重,严禁手术去脂。2儿童肥胖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适合儿童肥胖的治疗方法是,包括行为矫正、饮食调整和运动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1)、行为矫正:纠正肥胖儿不良的饮食行为(进食速度过快,喝甜饮料,吃甜食过多,进食频率过快);不良的运动行为(不喜欢动,不愿参加移动体重的项目);不良的心理行为(自卑感,交往胆怯等)。(3)、运动治疗运动处方要求运动强度达到个人最大氧消耗50-60%,或者最大心率的50—60%,最大氧消耗和最大心率的测定要求复杂的仪器设备,为简便起见,可以用脉搏来衡量运动强度。一般运动时脉搏达到每分钟150次左右比较合适,这种强度不会使孩子过于疲劳,能有效地消耗身体脂肪还能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数脉搏的方式掌握孩子的运动强度,譬如孩子跑步10分钟后,让孩子停下来,马上给孩子数脉搏,如果脉搏在每分钟140—160之间,则继续按原来的速度跑,如果脉搏低于每分钟140次,则应加快速度,如果脉搏超过每分钟160次,则将速度放慢。运动频率每天运动40—60分钟,每周运动5天,才能有较好的减肥作用,一般早上运动15分钟、晚上运动30分钟、全天运动时间就是45分钟。持续时间坚持运动2—3个月,肥胖度会有所下降,总的运动持续时间,应在孩子的体重恢复正常之后,估计在1年以上。运动方式原则上应选择有全身肌肉参加的有氧运动,只有有氧运动才能更多地消耗脂肪,达到减肥的效果。体弱儿的管理托幼机构应将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及佝偻病、营养不良、营养缺乏性贫血等,列为多发病防治的内容,并对经常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以及佝偻病、中度和中重度营养不良、早产儿、小样儿、哮喘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作为体弱儿,建立专门档案,加强管理,建立体弱儿管理卡片,每月或每季度健康检查一次,平时加强全日观察,发现问题及时防治。对体弱儿在吃、玩、睡、生活等各方面给予特别照顾和护理,并逐步加强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疾病治疗后,及时结案转为健康系统管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定义: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的铁不能满足小儿生理需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在发展中国家是非常普遍的,即便在其它营养不良已完全消除的发达国家,缺铁性贫血同样是一个健康问题病因:体内储铁不足

铁摄入不足

铁吸收障碍

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诊断1、有较明确的贫血发病高危因素2、典型的贫血临床表现:症状:皮肤、粘膜苍白、食欲不振、异食癖、好动体征:眼结膜苍白3、血红蛋白测定(110g/L)治疗健康宣传,合理营养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类食品、猪血、猪肝、黑木耳等

餐后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果汁如橘汁,药物治疗:中度以上的贫血必须用铁剂治疗3个月,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乳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采用小剂量用药,即:按铁元素2毫克/公斤体重计算,每周日服1次,连续12周。补铁的同时应口服维生素C,以便铁的吸收。预防: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使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类食品、猪血、猪肝、黑木耳等;维生素D的来源:1、内源性维生素D来源

2、外源性维生素D来源病因:维生素D摄入不足

日光照射不足生长发育迅速疾病的影响长期用抗惊厥药物治疗

: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1、户外活动,多接触紫外线,最好每日2小时以上;2、维生素D制剂:治疗:口服维生素D5000-10000国际单位∕日,用4周;或大剂量维生素D突击疗法:针剂维生素D330万单位,1次∕月,(口服制剂英康利:30万单位∕15毫升)临床症状的改善,改预防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同时口服钙制剂。3、合理喂养:孕妇后期应补充维生素D400U∕日和钙。母乳喂养儿,应补充维生素D至2岁,因母乳Ca∶P=2∶1利于吸收,故可不额外补充钙;如小儿选用含维生素D的配方奶,每日量达700毫升以上,可不补维生素D。及时添加辅食:蛋黄、肝、鱼、肉类晚发型佝偻病症状:脚痛,不愿走,汗多,睡眠不好检查:骨碱性磷酸酶升高,诊断:可以治疗性诊断治疗:维生素D制剂和钙营养不良分型:1、低体重:指小儿的体重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年龄的体重均值低两个标准差以下。

2、消瘦:指小儿的体重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身高的体重均值低两个标准差以下。

3、身材矮小:指小儿身高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年龄的身高均值低两个标准差以下。(1)体型正常、(2)体型异常分度:1、中度:均值低两个标准差又大于三个标准差。2、重度:均值低三个标准差以下。身材矮小:指小儿身高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年龄的身高均值低两个标准差以下。(1)体型正常:遗传性身材矮小、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低出生体重儿、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身材矮小、感情剥夺性、垂体性侏儒。(2)体型异常:甲状腺功能低下、骨骼发育异常干预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消瘦:指小儿的体重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身高的体重均值低两个标准差以下。病因:营养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疾病因素、内分泌异常。治疗:早期发现,查找原因,去除病因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防治(一)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采取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措施(1)建立卫生消毒制度(2)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3)计划免疫:必须全程、足量和按期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认真做好接种登记,对因故漏种的儿童及时补种。(4)发生传染病后的管理:及早向防疫部门报告,及时隔离传染源,对接触者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预防和检疫,对所在班进行有效的消毒隔离。发生传染病后的管理1、隔离传染源:患者隔离,对疑有传染病的儿童和工作人员实行检疫2、彻底消毒切断传染源。3、接触者的检疫:目的是观察传染病的早期症状,以早期发现发病人,缩小传播范围。在检疫期间,托幼机构不能接纳新生,减少班级间接触,各班工作人员要固定,其他生活制度照常进行;4、保护易感儿。对接触传染病的易感儿采取药物预防和被动免疫,如肌注丙种球蛋白等。主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及检疫期病名潜伏期(天)病人隔离期接触者的检疫期麻疹11出疹后5天,肺炎者延后5天观察2周,曾被动免疫者3周风疹18出疹后5天观察2-3周水痘14全部结痂观察15-21天流行性感冒1-2症状消失集体免疫流行性腮腺炎18腮肿消失,或起病后7-10天3周甲型病毒性肝炎30自发病起不少于30天观察40天(第2、4、6周各查1次)乙型病毒性肝炎90自发病起不少于30天观察6个月(第3、6个月各查1次)流行性乙型脑炎7-14体温正常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3体温正常,鼻咽分泌物培养阴性观察7天,考虑用磺胺预防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一、麻疹定义: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糠麸样脱屑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Koplikspot)为其特征。以春冬季节多见,易感儿为6~8个月以后的婴幼儿。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炎,则延至出疹后10天)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遍应用,其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但少数地区由于预防工作不够健全,仍有局部流行。

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麻疹病毒侵入人体10-12天发病。2、前驱期:3-5天。发热38-39度以上,伴怕光、流泪、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2-3天后两侧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红晕,此即Koplik斑初起仅数个,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以及唇内、牙龈等处,一般维持2-3天,在发疹后的第二天消退。3、发疹期:出疹期(病后3~4天):发热增高,从耳后发际开始出现直径为1~3mm大小的淡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直至四肢。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红色,如果皮疹顺利出齐之后,即开始消退,体温也随着下降,恢复正常。此期易出现并发症:肺炎、喉炎等。4、恢复期:出疹高峰后,发热渐退,病情缓解,皮疹依出疹先后顺疗隐退,留有棕褐色斑痕,1~2周消失,整个病程约10天。最多见的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其它可发生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心血管机能不全以及结核病变播散等。预防:出生后8个月接种麻疹疫苗,1岁、6岁均应加强,接触麻疹者5日内肌注丙种球蛋白治疗:1、隔离和良好的护理

2、对症处理:所有麻疹患儿均应补充维生素A3、并发症治疗:肺炎、喉炎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皮疹及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压痛,无特效治疗,能自愈。本病多见于1~6岁儿童也可感染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并使胎儿发生畸形,故是研究优生学的重要课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风疹的传染源其口咽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发病以冬春季较多,得过风疹可以持久免疫。

临床表现:风疹的潜伏期为10-21天,病毒先侵入上呼吸道粘膜细胞并在此繁殖而引起炎症,此时患者可表现低热、咽痛、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全身不适及食欲减退等,病毒随即播散到局部淋巴结,尤其是耳后、枕后和颈部淋巴结引起炎症,使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并进一步发生病毒血症,此时患者体温可中等度升高,在发热1~2天内出现皮疹,皮疹呈红色丘疹和斑丘疹,压之退色,最初见于面部及颈部,1日内迅速蔓延全身,四肢较少,手掌和足底无疹。皮疹一般持续至1-2日后消退,不留色素沉着,退疹后体温亦降至正常。

先天性风疹的危害:妊娠早期孕妇感染风疹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使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风疹病毒可抑制细胞分裂,使染色体断裂,胎儿器官发育推迟或终止,造成各种先天畸形:常见有失明(白内障、视网膜病)、先心、耳聋、小头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幼儿急诊:幼儿急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6个月-1岁的婴儿易患本病。以初起发热,3-4日后体温骤降,全身出现玫瑰色丘疹为特征(热退疹出)。临床表现

:起病急,高热3—4日后体温骤降,随即全身出现玫瑰色丘疹,医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疹出2~3日即可消退干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诊断:

1.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1岁婴儿。

2.发热,体温约38~39℃,少数可达40℃。

3.发热3—4天,热退疹出。疹形类似麻疹,但很快消退。

4,本病应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进行鉴别。治疗

1.西医药治疗:西医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为给予退热,支持治疗。

2.中医药治疗预防与调养

1.患儿应与其他易感婴儿隔离。

2.患儿应多饮水、注意休息,防止高热惊厥损伤脑组织。

水痘定义: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2~6岁幼儿,偶尔出现于成人及婴儿,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儿疱疹内的疱浆通过衣、用具、玩具传染,传染性较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季节。由发病起直至疹后7天都有传染性。临床表现:小儿传染上水痘病毒后要经过2~3周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症状,一般是先有轻度不适,然后有皮疹出现大多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腋下,发生在四肢、手掌、足底的很少,呈向心性分布,初起时皮肤出现米粒至豆子大小的鲜红色斑疹或斑丘疹,1-2天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极易破裂而溃烂,3~5天后水疱渐渐干燥,先由中央萎缩,然后结痂,再经数天或2~3周,结痂完全脱落而痊愈一般不留痕迹。发病时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皆可发生损害,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少数患儿抵抗力弱免疫功能差会出现出血性水泡和继发性细菌感可导致脑炎、肺炎、心肌炎或其他器官疾病。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须特殊治疗。常可在7~14天内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发热出疹期要卧床休息,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忌吃辛辣鱼虾等食物;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痒严重可擦炉干石洗剂止痒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疱疹破溃可涂龙胆紫已有感染可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必要时可服用黄连素、磺胺类药物;切忌使用肤轻松、强的松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如出现持续高烧、咳嗽、头痛、胸痛或疱疹密集、色红赤、疱液混浊以及已经发生弥漫性脓疮、蜂窝组织炎或淋巴腺炎的患儿、则需送医院治疗。

为预防水痘传染,对患儿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接触过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体弱者可在接触后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由消化道传染,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

临床表现:1、潜伏期:5~14日。2、分期:典型病例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1)前驱期: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患儿病情消退,此为顿挫型,不出现瘫痪。2)瘫痪前期:热退后1-6天,又发热,并出现嗜睡,全身肌肉疼,感觉过敏。。3)瘫痪期:发热3-4天后出现迟缓性瘫痪,逐渐加重,瘫痪出现后1-5天热退,,退热48小时瘫痪不再进展。4)恢复期:2年以内均可恢复。5)后遗症期:肢体萎缩变形,形成顽固性瘫痪。小儿麻痹症的治疗:

1、隔离

2、加强护理

3、对症治疗:如肌痛可用湿热敷,瘫痪肢体可保持功能体位,防止畸形。

小儿麻痹症的预防:临床给小儿口服小儿麻痹灭毒活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好的方法。临床服用这种疫苗安全方便,免疫力强而且维持时间长,极少有不良反应,深受广大父母的欢迎。至于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临床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加以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腮腺肿痛。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约8%)、睾丸炎(约6%)、卵巢炎(约5%)、胰腺炎(约10%)等。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有时可发生流行,好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集团宿舍和军营等。本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1岁以下婴儿因有母体获得的抗体存在,发病者少。大多数患者是14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中亦可发生。儿童患者性别无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本病除个别有严重并发症外,大多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临床表现:1.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2.腮腺肿痛(双侧腮腺肿大约占75%)。边缘不清,压痛明显。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受累肿痛。3.耳垂下(腮腺所在部位)酸痛或胀痛,进食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更为明显。4.腮腺管口可见红肿,但无脓性分泌物。5.除腮腺炎外,病者可出现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乳腺炎等,为腮腺炎病毒侵犯不同器官所引致。可伴随腮腺炎先后出现,一般认为是并发症。诊断依据:

1.发热、畏寒、疲倦、食欲不振,双侧或单侧非化脓性腮腺肿痛或其他垂液腺肿痛。2.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3.发病前3周内与流行性腮腺病人有接触史。4.垂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或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

2.病变局部治疗。

3.对症支援治疗。

4.并发症的治疗。

5.中医中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由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等。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7-10天(2)前驱期(初热期):1-3日,发热、头痛、嗜睡及呕吐等症状。(3)极期:5-7天,持续高热40度以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严重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4)恢复期:症状逐渐改善。凡经过6个月未恢复者,称为后遗症。(5)后遗症期;留有智力减退及肢体强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根据严格的发病季节(一般为7、8、9三个月)典型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一般诊断不难,确诊须靠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无特效疗法,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也可用中医治疗,有脑水肿时注意液体勿过量,并用高渗性脱水剂治疗,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采用药物降温,如消炎痛安乃近等及亚冬眠疗法,惊厥病人应采用镇静止惊药,如安定、巴比妥类药物等。呼吸衰竭病人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和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可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接种疫苗,发病率下降。在流行前按乙脑疫苗的规定进行接种。满1岁时注射基础免疫疫苗2针,2岁、6岁、10岁各加强1针。灭蚊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儿童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是由通过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人体感染甲肝病毒后,通常约有1个月的潜伏期,此时没有症状,之后可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或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肝病患者血清甲肝抗体呈阳性或滴度明显升高。症状轻重各异,轻症病程1-2周,重症可致数周或更长。

黄疸时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鸟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程浓茶状。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本期持续1-21日,平均5-7日。

黄疸期自觉症状可有所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骚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至肋下1-3cm,有充实感,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肿大。本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逐渐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个月。

预后

小儿甲型肝炎预后,95%完全恢复,病死率约0.1%,极少见慢性病例。预防

1.管理传染源加强疫情报告,早期发现患者并予以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算起共3周。患者隔离后对其住室及活动地方进行终末消毒。托幼机构发现甲型肝炎后,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45日。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尤其要管理好甲型肝炎患者粪便,可控制甲型肝炎流行。对共用餐具、饮水器具均应消毒,实行分餐制。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对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尽早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防止甲肝发生。丙种球蛋白能使机体被动地获得抗病能力,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预防甲型肝炎流行的根本措施是广泛开展疫苗接种,使机体产生主动免疫,从而防止甲肝的发生和流行。

五、治疗

治疗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或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1.休息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

2.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3.药物治疗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每日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小儿酌情使用),并给予充足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酌情使用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诊断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特异血清学诊断综合分析判断。要注意发病季节、年龄及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病前有无与甲型肝炎中层得密切接触史及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不难,但在黄疸前期易误为“感冒”、“急性胃肠炎”,应注意尿色加深呈深黄色是考虑本病的重要线索。无黄疸型与亚临床型不易早期发现,常依靠肝功能及特异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慢性肝炎一般不考虑甲型肝炎的诊断。重型肝炎由甲型肝炎所致者很少见。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病原体是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儿的血液中。乙型肝炎抗原二对半检查(简称为乙肝二对半)的二种不同结果。“二对半”中的第一对是指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第二对是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另外第三对是核心抗体(抗-HBc)和核心抗原(HBcAg)。由于在肝细胞中,核心抗原已被全部装配成乙肝病毒,血清中没有游离的核心抗原,故在周围血液中只能检测到第三对中的半对,即核心抗体,故称二对半。“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检测均是阳性。一般认为,“大三阳”传染性相对较强,同时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小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检测均是阳性。“大三阳”和它的区别是前者E抗原阳性。它通常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针对E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一般认为“小三阳”的传染性较小。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结肠粘膜的充血、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改变。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一)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天(数小时至7天)

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高热,中毒症状重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细菌性痢疾的检查:

.外周血象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加

.粪便

(1)镜检:可见较多白细胞或成堆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血水便者红细胞可满视野

(2)培养:检出痢菌即可确疹应取早期新鲜勿与尿液混合含粘脓血的粪便或肠试多次送检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病原治疗:由于耐药菌株增多,除非重症,一般不主张多种药物同时应用。常用药物:SMZ、痢特灵等。

猩红热猩红热是由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发热,咽部红肿及疼痛,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退疹后皮肤脱屑,也可出现肾炎或风湿热等并发症。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一般经飞沫传染,偶可通过污染食物、衣物等传播。自发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