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贵州省从江县民族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学年贵州省从江县民族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学年贵州省从江县民族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朝万历以来,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的。太仓城中,有许多男子靠操轧花生活。温州地区,除妇女勤于纺织外,许多纺织品是出于男子之手。这种现象表明A.传统社会分工变化 B.租佃关系日渐发展C.工商市镇普遍兴起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公元前416年,雅典人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然后将该岛作为自己的领土,理由是弥罗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结盟,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这是对雅典权威的蔑视和对其霸主地位的挑战。据此可知,雅典A.直接民主政治已名存实亡 B.以民主形式推行霸权政策C.对外政策取决于内部制度 D.城邦治理体现了人文主义3.“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问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问发生和坚持下来。”毛洋东的这一论述旨在A.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B.阐述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C.指导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D.指出军阀割据混战的恶果4.中共中央决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B.农民获得了土地买卖的自主权C.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取代D.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6.1900年世博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筹办此次世博会的法国工业部长儒尔·罗什曾感叹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邻居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将面临危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的法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B.以法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已经形成C.世界变小使得国与国之间都成为邻居D.法国可能对德国的迅速崛起存有戒心7.希腊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娱乐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错。比如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母亲神圣殿同时又是公共档案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会议的决议都存放于此。露天剧场又并非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如举行公民大会等。其目的在于A.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B.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C.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8.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以下文明成果产生于该“轴心时代”的是A.楔形文字 B.十二铜表法 C.甲骨文 D.伊斯兰教9.1951年4月,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其作用是①加强了成员国的经济和政治联系②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③奠定了欧洲进一步联合的基础④防范了军国主义的复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下图是中世纪兴起的牛津大学,其最初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为传播宗教的需要 B.为宣传无神论需要C.摆脱教会对教育控制 D.欧洲城市复兴的推动11.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间,担任丞相的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汉武帝时,他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后来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还任命平民出身的儒生担任丞相。这一措施A.改变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 B.削弱了诸侯的势力C.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D.加强了君主的权力12.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里有这样的论述:“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一论述表明A.马克思没有看清西方国家殖民主义的本质B.马克思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C.亚非拉国家应尽早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D.西方扩张推动世界近代化的作用不容忽视13.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14.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15.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会议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等成果。这是中青年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被称作“莫干山会议”。此后,双轨制成为时代名词。这次会议A.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B.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C.制定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 D.响应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16.1963年,国家科学编制委员会制订了《1963年一1972年十年科学技术规划》,该文件由重点项目、农业、工业等六大部分组成,确定了三百七十四项重点研究实验项目和三千一百多个中心问题,并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这一做法A.反映出“左”倾冒进思想仍十分严重B.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C.严重地分散了我国的科技研究力量D.推动国防科技向民用科技转变17.漫画不仅带有时代烙印,而且还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重温和思考。右幅漫画可以引起我们重温和反思的历史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18.丁文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中指出:民国3至7年,南方金属矿与北方煤矿在产额产值上均有了飞速发展。“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作者认为南方金属矿业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B.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C.技术与组织管理落后D.工人的整体素质较低19.明代灾荒频发,为应对灾荒,政府数次发动民间力量赈灾,规定民众捐粮捐物达到一定数额者可以旌表为义民,甚至授予一定品级的“荣誉官衔”,享受朝廷“功名”。英宗年间,受旌表的义民地域分布如下注:江淮指当时徐州、凤阳、淮安、庐州等地据此可知,当时A.民众响应程度与经济水平成正比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C.明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显著加强D.江淮、山西两地率先响应国家动员20.1919年,有学者发表文章,主张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为此,李大钊指出:“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体现思想界救国道路的分歧C.促进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 D.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转型21.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人评价说“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请了一个王”。下列有关这种说法对应正确的是A.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 B.查理一世、威廉三世、詹姆士二世C.詹姆士二世、查理一世、威廉三世 D.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乔治一世22.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A.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23.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们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24.2019年,浙江某高中师生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收集“新中国老物件”活动,同学们把家传老物件带到学校集中展示和讲述其背后故事,在校园里刮起了阵阵“古董风”。这些老物件诉说了每个家庭的历史,也折射了新中国七十周年的风风雨雨。这说明A.口述史料比文献记载更具史学研究价值B.新中国史研究须借助百姓的家族史记述C.宗法观念依旧深刻影响国人的思维方式D.实物史料可以成为史料实证的重要方式25.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史籍不载,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汉末有异性兄弟金兰结义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桃园三结义着墨甚多,同时期在许多水陆码头出现了“三义庙”“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A.地域性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对信义的重视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 D.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26.英国1701年的《嗣位法》强调未来所有的君主必须是国教徒,禁止君主用土地和头衔犒赏其偏爱的外国人,并且强令下院议员被国王授予职位后应进行重新选举。该法案内容旨在A.确保议会行使立法权 B.进一步限制王室特权C.赋予法律至高的地位 D.保障资产阶级参政权27.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的社论中指出:“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这里的“中国人民运动”是指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2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公元前211年,由于“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又疏散了部分咸阳居民,“徙三万家丽邑(今陕西骊山附近),五万家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这两次移民得以实施的有利条件包括①建立中央集权②吞并六国③北击匈奴④焚书坑儒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9.下表是按照某专题列出的历史人物,推测该专题研究的是A.科技发展史 B.殖民扩张史 C.宗教发展史 D.东学西渐史30.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体现出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体例篇目举例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代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明太祖与明成祖的创制时期,即明人所称“二祖之制”时期;二是明仁宗至明武宗的守成和腐败时期;三是嘉靖至万历初年的变革自救时期;四是张居正死后至崇祯自杀的失控衰败时期。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嘉靖革新”这一概念,并认为这是明代在第三阶段的核心变革时期。作为藩王入即皇位的世宗,要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树立自己的新形象,就必须进行变革,清除积弊。作为张璁、桂萼等新进之臣,也只有像议大礼那样协助世宗,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效地打击旧势力,确保政局的稳定。嘉靖革新的内容主要有:整肃科举;倡行三途并用,以激励士气;整顿学政;打破重内轻外的观念;整饬言路;清除翰林院积弊;裁革冗滥;限革庄田;推行一条鞭法;正视哈密问题,以解除边疆危机。张居正是一位相对务实的明代阁臣,效法祖制是其政治行为的显著特征。但他所效法的不仅仅是明太祖和明成祖,而是远法“二祖”,近效世宗,而全力效法嘉靖前期堪称张居正法祖的核心内容。他将嘉靖前期世宗与张璁等人的革新措施奉为“皇祖之制”而加以效法,形成了其革新思想的鲜明特色。——摘编自田澍《嘉靖革新的历史定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嘉靖革新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嘉靖革新的意义。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通常表现为“古今之争”,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17世纪以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它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覆信仰的激进姿态。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古今之争”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观点进行说明。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国各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持续了多年。19世纪中后期,许多英国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把一切美好的传统都摧毁了,使得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互相调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法国相比,英国则诉诸自己古老的宪政传统,自1688﹣1689年那场温和得多的革命以来,通过和平、务实和渐进的手段取得了广泛的公民自由,逐步地建立起了一个更民主的政治制度。﹣﹣摘编自迪金森《伯克之后的思考》(2)概括材料二中英国学者有关法国大革命的看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这种看法形成的原因。材料三:1903年,为了加强革命舆论工作,蔡锷与黄兴创办的《游学编译》称:“法国大革命,实平民确认其自有之权利之时代也。夫法兰西社会革命者,实一切社会革命之母也。明于法民权利思想之所由以成立者,乃可以提挈民族而立于20世纪之人群。”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历史教科书在描述法国大革命时,称其为“巴黎乱民起袭巴斯底狱,烧狱舍,杀狱官,揭其首于竿,狂走市街,蹂躏贵族富人之家。”斥共和派“过激”,称拿破仑“超群英武”,“因人民奉戴而为帝”。﹣﹣摘编自《改良还是革命》等(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指出清末民初国人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产生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答案解析】

材料体现了明朝中后期,松江地区手工业发展情况,社会分工“男耕女织”发生了变化,男子也参与手工纺织,故选A;材料不涉及土地租佃关系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D;材料只涉及松江、太仓、温州地区手工业发展,不能反映工商市镇普遍兴起,排除C。【答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的”“除妇女勤于纺织外,许多纺织品是出于男子之手”,联系“男耕女织”的特点分析解答。2、B【答案解析】

雅典城邦的公民投票最后做出灭族、殖民的内部决策,这是以民主的方式制定对外的霸权主义政策。B正确;雅典城邦“投票决定”如何处置弥罗斯岛体现了民主性,A排除;对外是否殖民、扩张与内部是否民主制度没有必然关联,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对外政策和行为,不是城邦治理,另外对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显然违背了人文精神,D排除。故选B。3、A【答案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在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下的军阀混战局面为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及壮大提供了机遇,使中共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针,故A项正确;题干只强调封建军阀的斗争,未能全面认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此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并非抗战时期,排除C项;题干并未指出军阀混战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A。4、A【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农民只有经营权,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取代,C选项排除。材料未反映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反映的是一种经营方式的改变,D选项排除。【答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5、C【答案解析】

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项错误;应选C。6、D【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00年法国工业部长儒尔•罗什曾感叹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邻居也就越来越近,因此了解自己的邻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邻居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他将面临危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法国可能对德国的迅速崛起存有戒心,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7、A【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中雅典城市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里以供公民查询,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故A项正确。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的目的不是宣扬神权也并非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故B、C排除。D项,题干现象旨在激发公民参政积极性,并非强调对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排除。8、B【答案解析】

《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前449年,符合轴心时代,故B正确;楔形文字产生于前3400年,与材料不符,A错误;甲骨文产生于商朝,距今约有3600多年的历史,故C错误;伊斯兰教产生于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故与材料不符,D错误。9、D【答案解析】

煤钢共同体作为区域合作组织,有效推进了成员国经济和政治的联系,①正确;煤钢共同体国家包括法国与德国,因此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和解,②正确;煤钢共同体是欧洲一体化迈出的第一步,③正确;煤钢共同体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通过经济的合作交流来抑制军国主义的再次复活,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0、D【答案解析】

大学产生于12世纪,行会制度的发展,城市的复兴为大学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故D正确;大学的产生最初不是传播宗教的需要,排除A;大学产生的原因也不是为了宣传无神论,排除B;摆脱教会对教育控制不是大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C。故选D。11、D【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且组成了中朝分割丞相的决策权,进而加强了专制君主的权利。D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改变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削弱丞相的势力,而不是诸侯,B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使儒家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材料未反映,C排除。故选D。12、D【答案解析】

马克思意在表明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起到了双重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的近代化,选项D正确;马克思认为殖民活动有破坏性使命,可见其认识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选项A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脱离了材料主旨,排除。13、D【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故选择D选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故排除B选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故排除C选项。14、B【答案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C项“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5、B【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1984年9月3日至10日”“会议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等成果”并结合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价格双轨制使得中国形成了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管理制度,有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B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A排除;材料表明这次会形成了价格双轨制,不能证明制定国企改革所有的政策,C排除;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才提出,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B。16、B【答案解析】

材料中是1963年一1972年我国的科技规划,从数量上来看也比较适中,还有具体的措施和管理办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1960年起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经济建设领域的“左”倾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显示国防科技向民用科技转变的相关信息,另根据所学可知,80年代以前,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更重视国防科技,排除D项。17、B【答案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以英、美、法、德、俄、日、奥、意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发动,排除A项;题干与一战无关,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中国的只有日本,排除D项。故选B。18、C【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中“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可以看出,南方金属矿业技术、管理比较落后。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列强卷土重来的信息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南方金属矿业主要是用土法来开采,并没有强调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排除;D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工人的素质低,排除。【答案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19、B【答案解析】

在明代政府发动民间力量赈灾后,江淮(徐州、凤阳、淮安、庐州)江西、山西等地响应程度最高,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响应程度较低。明代,浙江、广东、福建恰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江淮、江西、山西等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更高,受传统耕读思想、功名观念影响更深,故选B;A选项不符合题意,CD选项题干中未涉及,均排除。故选B。20、B【答案解析】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背景是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民族危急加重,思想界的各种主张,如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其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为中国寻找出路。思想分歧更多的是救国道路的分歧,B正确;李大钊重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未将其与中国实际联系,尚未实现中国化,排除A;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而非在五四运动后,排除C;题干主旨是思想界的争论,而非民主革命转型,排除D。21、A【答案解析】

依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可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最后被送上断头台;1685年詹姆士二世继位,他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被议会和荷兰执政威廉发动光荣革命赶跑;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邀请威廉执政英国,称威廉三世。因此一一对应了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A正确;BC两项对应顺序不符合题意,排除;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时,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D错误。故选A。22、C【答案解析】

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排除A;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BD。【答案点睛】本题解读的关键是材料中“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的描述,学生据此明确变化的原因即可作出判断。23、B【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的目的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B选项符合题意。通过对权力的分化,行政效率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A选项排除。材料和权臣专权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三省六部制之外的机构而非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D选项排除。24、D【答案解析】

老物件属于实物史料,根据材料“这些老物件诉说了每个家庭的历史,也折射了新中国七十周年的风风雨雨”,可知实物史料可以成为史料实证的重要方式,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错误,口述史料带有主观性,其史料价值不及文献史料,选项A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25、B【答案解析】

水陆码头多为商品经济发展之处,商业发展需求使对信义更为重视,故B正确;材料与地域性文学发展无关,排除A;“义”为我国传统主流道德观念,材料未体现主流观念的变迁,排除C;材料并不能说明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排除D。故选B。26、B【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材料中《嗣位法》的内容体现了对王权的种种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限制王权,而未涉及确保议会立法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法律地位至高无上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限制王权,并未涉及资产阶级参政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27、D【答案解析】

由材料信息“1900年6月”、“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中国人民运动”是指1899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故D正确;禁烟运动是在1839年,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51年,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故ABC错误。28、A【答案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此时秦已经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③北击匈奴

④焚书坑儒与此材料无关,排除BCD。29、C【答案解析】

释迦牟尼为佛教创始人,耶稣为基督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为伊斯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为宗教改革人物,因此四个历史人物都是与宗教有关的,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30、C【答案解析】

材料信息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手工业生产规模和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较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故A错误;小农经济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国策,故D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不同:《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知体例不同;由材料所提到的两书内容可知记录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