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课件_第1页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课件_第2页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课件_第3页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课件_第4页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刘晓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Email:liuxs@1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刘晓收1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海洋占71%2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2海洋环境特点:海洋3大环境梯度:纬度从赤道到两极深度从海面到海底水平从近岸到开阔大洋光照、温度、盐度、压力和营养物质分布等随3个梯度有规律变化,特殊环境孕育了生命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性3海洋环境特点:3水层区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浅海区指大陆架水域,大洋区为大陆缘以外水体。垂直划分为:上层(Epipelagiczone)0-200m光强随深度指数下降,有昼夜、季节温差中层(Mesopelagiczone)200-1000m无光层,温度无明显季节变化深海(Bathypelagiczone)1000-4000m黑暗无光深渊层(Abyssopelagiczone)4000-6000m低温、高压、食物稀少超深渊层(Hadalpelagiczone)>6000m4水层区4海底区海岸带(Littoralzone)浪激带高潮浪花可溅到潮间带潮汐影响剧烈潮下带~50m潮汐、海浪所及下限陆架带(浅海带)<200m大陆架海底区,地形平缓坡度小深海带200-4000m从大陆架外缘经大路坡至深海深渊带>4000m包括深海平原和海沟,无光照,温度低,食物来源稀少,生物贫乏,生物量低5海底区5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水层部分(pelagicdivision)海底部分(benthicdivision)图2-16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图2-1677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生物,是指生活在自潮间带至海底的表面和沉积物中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生态学关系最复杂的生态类群。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生物群。底栖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底栖生物是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食料;一些底栖生物如虾、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底栖生物还常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有一些种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等是重要的污损生物,对水产业危害甚大。8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底栖生物的类群:按生活方式底栖植物微藻、大型海藻、海草、红树林、盐沼植物等底栖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9底栖生物的类群:按生活方式底栖植物9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大型底栖生物:通常不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的生物小型底栖生物: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31)µm孔径筛网的生物微型底栖生物:能通过42µm孔径筛网的生物。10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大型底栖生物:通常不能通过500µ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沉积食性动物(碎屑食性):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11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11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系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的各种固着动物、附着动物和匍匐动物底内生活型:有埋栖动物和钻蚀动物底游生活型:能够利用胸肢或腹肢在水中作短暂游泳的虾类或虾蛄等。12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系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a)绿藻: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

b)褐藻:生活在稍深处,如海带、裙带菜。

c)红藻:多生活在潮下带,如石花菜等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干露影响)和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底栖植物-生产者13a)绿藻: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底栖植物-生产者1

(1)底表生活型

a)

固着生物

包括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如牡蛎、藤壶)。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b)

附着生物

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等。常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14(1)底表生活型a)固着生物

(1)底表生活型

c)匍匐动物

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态。

d)攀爬动物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上的动物。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虾等。在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如节肢动物的麦杆虫。

15(1)底表生活型c)匍匐动物

指栖居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蚕。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2)底内生活型16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

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动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发达的运动器官(如附肢),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这类动物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3)底游生活型17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底栖生物群落调查调查方法:潜水直接观察计数(浅水)采泥器/箱式取样器底拖网取样框(潮间带)18底栖生物群落调查调查方法:18底栖生物调查的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1技术要求a)每站采泥面积不少于0.2m2;b)泥样淘洗后的生物,包括生物残渣均应全部收集;c)总种类数的90~95%,应鉴定到种。d)湿重生物量测定精度为±0.01g,干重±0.1mg。

2调查要素包括调查种类数量、组成类别、优势种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19底栖生物调查的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193.样品采集3.1采样仪器设备3.1.1定量采泥仪器设备a)抓斗式采泥器b)弹簧采泥器c)箱式取样器203.样品采集20抓斗式采泥器采泥21抓斗式采泥器采泥21VanVeen采泥器22VanVeen采泥器22箱式采泥器23箱式采泥器23Lenz采泥器柱式采泥器24Lenz采泥器柱式采泥器243.1.2定性拖网仪器设备a)阿氏拖网b)三角形拖网c)桁拖网d)网衣网孔底栖生物拖网的网衣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上部网衣网孔一般小于2cm,底部网衣网孔一般小于0.7cm。253.1.2定性拖网仪器设备25拖网阿氏拖网: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网口宽度为1.5m2.0m;港湾调查可用网口宽度为0.7m1.0m;大洋深海调查,一般采用网口宽度为2.5m3.0m三角拖网:网口大小及网衣结构同阿氏拖网。适合于沿岸水域和底质较复杂的海区采样桁拖网:一般适用于水深100m以内的海区,特别是底质松软的海区双刃拖网:适于底质为岩礁、碎石或砂砾的海区26拖网阿氏拖网: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网口宽度为1.阿氏拖网三角拖网桁拖网双刃拖网27阿氏拖网三角拖网桁拖网双刃拖网272828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三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三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水深1000m以上的深海,拖网绳长为水深的1.5倍2.0倍,拖网时间30min1h。29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网绳长一3.1.3船上绞车、吊杆和钢丝绳钢丝绳采泥专用绞车,一般使用直径为6mm8mm的软钢丝绳。一般拖网可使用直径为8mm10mm的软钢丝绳。3.1.4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是一种由筒体、漩涡发生器、分流器、支架和余渣收集盘组成的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的专用装置3.1.5套筛

由三层不同孔径的筛子和支架组成,

上层筛的孔径为2.0mm5.0mm,中层为1.0mm,下层为0.5mm,

使用时将其与漩涡分选装置配合。

303.1.3船上绞车、吊杆和钢丝绳30筛网31筛网313.2采样操作3.2.1采泥a)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需采集4-5个样品;0.1m2的采泥器,每站需采24个样品。b)泥样淘洗采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时,将泥样分批倒入筒体,并将分流龙头开关调节至较大颗粒沉积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c)所有生物样品,包括生物残渣,均应收集并计入定量分析。3.2.2拖网a)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3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3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b)尽可能地收集所采到的所有生物种类,并记录生物量优势种类的重量。取样结束后,必须仔细清除网衣上的遗留生物,不致将其带入下一站所采生物之中。323.2采样操作32潮间带取样:潮间带生物采样必须在大潮期间进行;根据当地的潮汐水位参数或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将潮间带划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在高潮区布设2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1站或2站。在滩面较短的潮间带,在高潮区布设1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1站。33潮间带取样:3334343.3样品处理3.3.1初步分类

a)将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装瓶。定量采泥所获样品应全部取回(包括余渣)以供计数;定性拖网所获样品,当数量大但定名准确的种类,可保留一定数量供生物学等测定,其余计数和称重后可倾弃。b)遇有特殊和重要生物、生态意义的标本应拍照、记述观察到的特征,并安全保存标本。

3.3.2样品保存采样处理结束后,除用于活体观察外,均应及时用固定液固定和保存。a)固定液中性甲醛溶液;丙三醇乙醇溶液;甲醛和乙醇混合液;

353.3样品处理35

b)

固定和保存1)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使用不同的固定液。暂时性保存使用体积分数为5%7%中性甲醛溶液保存,永久性保存应用体积分数为75%丙三醇乙醇溶液或体积分数为75%乙醇保存;2)大型藻类一般用体积分数为6%甲醛溶液保存;3)海绵动物先用体积分数为85%乙醇固定,后换以体积分数为75%乙醇加体积分数为5%丙三醇保存;4)腔肠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以及部分甲壳动物先以薄荷脑或硫酸镁麻醉,后换体积分数为5%中性甲醛溶液固定。5)个体数较大的鱼类和头足类样品(0.25kg以上),应将10%甲醛溶液注射入腹腔。棘皮动物的海胆,固定前应先刺破围口膜;6)余渣固定时,用四氯四碘荧光素染色剂固定液,便于室内标本挑拣;

c)若按上述方法固定的样品,超过两个月未能进行分离鉴定,应更换一次固定液。36b)固定和保存363.4填写标签与记录3.4.1填写标签样品固定后,已装瓶的每号样品需投入标签。放入样品桶的样品,应先用纱布包裹,并另加一个竹标签或硫酸纸标签。3.4.2记录采样过程中,应及时将记录要求填入海上采样记录表,并在记事栏中记录该站采样工作的情况。373.4填写标签与记录374样品分析4.1样品核对、样品编号和样品登记每航次结束,应认真核对样品和采样记录是否相符。调查船返航后,必须及时检查采泥和拖网样品。核对每站样品数量和标签,若发现标签损坏和不清,应与原始记录核对,并更换标签。384样品分析384.2鉴定、计数a)用放大镜或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种类。种类鉴定要求达总种数的90~95%,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并分别按种类计数和称重。b)按种类计数时;易断的纽虫、环节动物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对于个体小而数量大的生物,可采取称重部分和总重的方法、再换算成总个数。4.3测定生物量a)生物量以湿重计,即将生物用滤纸吸干后用电子天平称重,并记录;b)管栖动物应剥去管子(小管可保留);寄居蟹应去螺壳称重;软体动物一般不去贝壳,但需吸尽壳表水分;c)对个体大、数量多的软体动物,应壳和肉分别称湿重;d)有孔虫、石珊瑚和部分钙质苔藓虫不计重。394.2鉴定、计数395资料整理5.1定量泥样资料5.1.1计算各种类的个体数和生物量分别以ind/m2和g/m2表示。5.1.2填写相关表格

a)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b)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统计表;c)大型底栖生物生物密度统计表;

d)汇总表5.1.3绘制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图

a)密度(ind/m2)的取值标准:<5,10,25,50,100,250,500,1000,>1000;

b)生物量(g/m2)的取值标准:1,5,10,25,50,100,250,500,1000,>1000。405资料整理405.2定性拖网资料5.2.1种类分布表绘制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种类分布记录表。5.2.2主要种类分布图定性拖网主要种类水平分布及季节变化图。5.2.3种类名录表采泥和拖网样品鉴定后,按分类系统顺序,列出调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名录表,包括中文名、拉丁名、出现季节。4141(一)主要类别

1.底栖植物

单细胞底栖藻类、海藻和维管植物

底栖生物42(一)主要类别底栖生物422.底栖动物图2-9图2-1432.底栖动物图2-9图2-143大型海藻褐藻门:海带、裙带菜、马尾藻、巨藻、墨角藻、囊叶藻等绿藻门:石莼、礁膜(海菠菜,海白菜)、浒苔、羽藻、蕨菜、刺海松、伞藻等。红藻门:紫菜、石花菜、红毛藻、鸡毛藻、粘管藻、海萝、蜈蚣藻、海头红、多管藻、鹧鸪菜等。最常见的是生活在浅水区的绿藻,色素体主要是叶绿素。稍深处褐藻占优势,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生活在温带海区硬质底上的巨藻,它们可形成大片水下森林。色素体中除含叶绿素外,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特别多,所以多呈褐色。红藻多生活在潮下带。色素体除含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外,还含有大量的藻红素和藻蓝素。

44大型海藻褐藻门:海带、裙带菜、马尾藻、巨藻、墨角藻、囊叶藻等4545海带

L.japonica,褐藻门

Phaeophyta,褐藻纲

Phaeophyceae,海带目

Laminariales,海带科

Laminariaceae。

是重要的经济藻类,是一种深入民间的食品,又是医药和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褐藻工业提取藻胶和制碘的重要原料。我国海带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约为世界产量的一半。46海带L.japonica,褐藻门Phaeophyta形态特征:通常所说的海带是指海带的孢子体。植物体明显地分为固着器、柄部和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假根状或盘状。叶片单条或深裂为掌状。繁殖:

生活史有明显地异型世代交替:配子体世代(单倍体)+孢子体世代(双倍体);47形态特征:生活史有明显地异型世代交替:47紫菜红藻门(Rhodophyta)红毛菜纲(Protoflorideophyce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的统称。

紫菜含有高达29~35%的蛋白质以及碘、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味鲜美,除食用外还可用以治疗甲状腺肿大和降低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藻。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条斑紫菜(P.yezoensis)和甘紫菜(P.tenera)是主要的养殖种类。48紫菜484949石花菜50石花菜50515152525353石莼54石莼54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纽形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螠虫动物门星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苔藓动物门尾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习见底栖动物门类55海绵动物门习见底栖动物门类551.多孔动物门(Porifera)(海绵动物门Spongia)

(1)水生固着生活,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2)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身体由疏松的细胞群组成。无器官或真正的组织;行细胞内消化;通过扩散作用进行排泄和呼吸。(3)无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是局部的和独立的。细胞之间无协调作用。(4)身体具水流通过的孔、沟、室。(注意了解水沟系)(5)具有骨针和(或)有机纤维组成的内骨骼。(6)通过出芽或芽球行无性生殖,通过卵和精子行有性生殖,胚胎发育过程中具胚层逆转现象。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561.多孔动物门(Porifera)(海绵动物门Spongi2.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1)辐射对称。(2)二胚层、原始消化循环腔。(3)组织分化。(4)网状神经系统。(5)具刺细胞。(6)海水或淡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7)多数雌雄异体。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572.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常见底栖动物刺胞动物珊瑚虫纲六放珊瑚亚纲:单体或群体生活,触手及隔膜为6或6的倍数。海葵、石珊瑚等八放珊瑚亚纲:全部营群体生活。个体直径一般为0.5mm~2cm,每个个体具8个羽状触手。海鸡冠、柳珊瑚等58刺胞动物珊瑚虫纲六放珊瑚亚纲:单体或群体生活,触手及隔海葵目海葵:seaanemone59海葵目海葵:seaanemone59石珊瑚60石珊瑚60柳珊瑚61柳珊瑚61海鸡冠62海鸡冠626363水螅64水螅643.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1)营寄生生活或自由生活。(2)两侧对称,三胚层,具有完善的器官系统。(3)排泄系统一般由焰细胞(flamecell)和排泄管构成。(5)神经系统包括一个脑。(6)缺体腔,器官之间的空隙充满实质组织。(7)雌雄同体。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653.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常见4.纽形动物门(Nemertea)

(1)大多数为海生。(2)三胚层、无体腔、两侧对称,体不分节,长形,呈扁平状。(3)消化管背方有吻。(4)带有纤毛的表皮复盖体外和消化管内表面。(5)消化管有口和肛门。(6)排泄系统为原肾管系统。(7)出现了循环系统。(8)多数种为雌雄异体。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664.纽形动物门(Nemertea)常见底栖动物门类5.环节动物门(Annelida)

(1)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分节,且为同律分节。(2)三胚层,体壁和消化道之间形成次生体腔。(3)典型循环系统为闭管式。(4)排泄系统为后肾管型。(5)神经系统更趋集中而呈链状。(6)陆生和淡水中生活者,雌雄同体,直接发育;海水中生活者,雌雄异体,间接发育,幼虫为担轮幼虫。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675.环节动物门(Annelida)常见底栖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多毛类68环节动物门—多毛类686.软体动物门(Mollusca)

(1)身体不分体节,但可分为头、足、内脏团3个部分。(2)具外套膜和外套膜分泌的碳酸钙外壳(1个或2个)。(3)次生体腔退化、缩小。(4)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和肺。(5)口腔内多具齿舌,肛门常开口于外套腔。(6)神经中枢包括脑、足、侧和脏4对神经节。(7)大多数雌雄异体,海产种类的发育过程中一般要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696.软体动物门(Mollusca)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6.软体动物门分类(1)单板纲:现存种类于1952年后发现,仅1属,新蝶贝。(2)多板纲:如石鳖。(3)无板纲:如龙女簪。(4)掘足纲:如角贝。(5)腹足纲:1)前鳃亚纲:如鲍和红螺等。2)后鳃亚纲:如海牛和壳蛞蝓等。3)肺螺亚纲:如椎实螺、扁卷螺等。(6)瓣鳃纲:如胡桃蛤、贻贝等。(7)头足纲:分2亚纲:四鳃亚纲:现存的仅有鹦鹉螺一属。二鳃亚纲:十腕目(Decapoda),腕10条。如乌贼和柔鱼等。八腕目腕8条。如章鱼等。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706.软体动物门分类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70蛤蜊:青岛的独特海产品,主要产于胶州湾,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以下的泥沙滩海底。软体动物71蛤蜊:青岛的独特海产品,主要产于胶州湾,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贻贝(mussel):海红。包括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等。依靠足丝附着在礁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可在小范围内爬行活动。分布广泛,我国自北至南沿海均有分布。世界性养殖贝类。72贻贝(mussel):海红。包括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等扇贝:重要养殖种类,我国沿海养殖的主要种类是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两种。73扇贝:重要养殖种类,我国沿海养殖的主要种类是栉孔扇贝和海湾扇骨螺芋螺马蹄螺74骨螺芋螺马蹄螺74棕带焦掌贝75棕带焦掌贝75宝贝76宝贝767.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1)三胚层,两侧对称,身体异律分节,有成对分节并具关节的附肢。(2)体壁为几丁质的外骨胳,有蜕皮现象。(3)横纹肌组成肌肉束。(4)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系统。(5)鳃、书肺或气管呼吸。(6)神经系统更趋集中,感觉器官发达。(7)完全消化系统,有口和肛门。(8)大多数种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777.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常见底栖动物门类藤壶节肢动物78藤壶节肢动物7879798.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1)身体辐射对称,幼体为两侧对称。全部海生。(2)具有广阔的次生体腔。(3)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4)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内骨骼被包在外胚层的表皮下面,常向外突出形成棘或刺。(5)棘皮动物从发生上属后口动物。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808.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常见底栖动物海星棘皮动物81海星棘皮动物81海燕82海燕82海胆83海胆83海参:种类甚多,威海的海参属于刺参。我国可供食用的海参有20多种,刺参为上品。海参体近圆柱形,两端钝圆,腹面平坦且管足密集,背面有突棘,多为灰黑色或黄褐色,成参体长20-40厘米。84海参:种类甚多,威海的海参属于刺参。我国可供食用的海参有20海百合85海百合859.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1)具有背神经索(2)呼吸器官为咽鳃裂(3)由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较短的盲管,称“口索”。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869.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常见底栖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环节动物门的共同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具次生体腔(真体腔)。身体多为同律分节。出现疣足形式的附肢,大多具刚毛。后肾排泄,闭管式循环,链式神经。发育过程一般具担轮幼虫时期。环节动物约有35000种,主要分为3纲:多毛纲、寡毛纲、蛭纲。87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环节动物门的共同特征:87多毛纲是环节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包括80余科、1600多个属、10000多个已描述的种。近年将多毛纲定义为:雌雄异体,具疣足和成束的刚毛,体前部具有分化良好的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多具感觉或摄食的附肢(触手、触角、触须)和眼,大多为海洋生境中的环节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也是鱼、虾、蟹的天然饵料88多毛纲是环节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包括80余科、1600多个一、形态结构身体一般细长,圆柱状或稍扁,分节明显(游走目:同律分节管栖目:异律分节

)。身体可分为关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头部显著,口前叶具有触手和触须。具疣足和刚毛。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只有1mm,大的可达2-3m。89一、形态结构身体一般细长,圆柱状或稍扁,分节明显(游走目:同

9090(一)头部多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1)口前叶:是口前的一个体节。在自由主动觅食的种类口前叶较发达;在固着滤食的类群口前叶多退化或与围口节和前几体节愈合,附肢也大都特化为滤食和呼吸的鳃冠(触手冠)。口前叶具有附肢:触手、触角;具有眼(2)围口节: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环节,腹面具口,两侧多具围口节触须(特化的疣足背、腹须或须状叶),也称为围口触手。在沙蚕科,触须一般恒定在3-4对。91(一)头部多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919292

(3)咽和吻吻由消化道的口腔和富肌肉的咽外翻形成。由颚环、口环两部分组成,前端近大颚处为颚环,基部近口端为口环。吻具有几丁质的颚片和各种形状的小齿以咀嚼磨碎食物。吻的表面常布满各种乳突并具各种鄂器,在种属鉴定上有重要意义吻可分为八个区,颚环背中部为1区,1区两侧为Ⅱ区;颚环腹中部为Ⅲ区,Ⅲ区两侧为Ⅳ区;口环背中部为Ⅴ区,Ⅴ区两侧为Ⅵ区;口环腹中部为Ⅶ区,Ⅶ区两侧为Ⅷ区,其中尤以Ⅴ、Ⅵ和Ⅶ、Ⅷ区最重要。93(3)咽和吻93背面观辐面观吻附属物:软乳突和颚齿。颚齿在各区数目,排列,形态在沙蚕科

分种重要。吻的分区:8区94背面观辐面观吻附属物:软乳突和颚齿。吻的分区:8区94(二)躯干部由头后数个或数百个环节(体节)组成,是虫体的主要体区。体节可能彼此相似(同律分节)或不同(异律分节)。在沙蚕、鳞沙蚕等科,大都是同律分节,蛰龙介、石灰虫等科则呈异律分节。由于前后体节结构不同,出现分区,结果形成体前部(胸部、胸区)和体后部(腹部、腹区),甚至更多体区。95(二)躯干部由头后数个或数百个环节(体节)组成,是虫体的主要疣足:为每个体节两侧肉质扁平状突起物,有运动和呼吸功能。刚毛:位于疣足内部和外部的几丁质刺毛,是由刚毛囊分泌的,具辅助运动、捕食甚至建管的功能。96疣足:为每个体节两侧肉质扁平状突起物,有运动和呼吸功能。(三)尾部位于身体的最后一节或数节,又称肛部。肛门开口于最末节的后端,并具有1-2对细长的肛须,有触觉的功能。97(三)尾部位于身体的最后一节或数节,又称肛部。肛门开口于最末1(2)自由生活,捕食的多毛类,体节全身相同--------------------------------游走目Errantia2(1)隐居于洞穴或管中生活的多毛类---------------------------------------管栖类Sedentaria

二、分类98二、分类98(一)游走目Erranta自由生活,同律分节,每个体节有一对疣足,并具肾管和鳃。口前叶明显,吻能翻出口外,其前端有1-2对发达的大颚,捕食性的多毛类,有少数种类过穴居或管栖生活。99(一)游走目Erranta自由生活,同律分节,每个体节常见9科检索表100常见9科检索表1001.沙蚕科Nereidae身体长,具很多体节。头部有明显的口前叶和围口节,口前叶具2对眼,2个口前触手和两个大型的分成2节的触角,围口节具3-4对围口触手。吻端具1对大颚,且常有几丁质小齿或软乳突。疣足桨状,前2对为单叶型,余均为双叶型。刚毛复型或简单型,刺状或镰刀状。肛部具肛须一对。本科我国报道计20属80余种1011.沙蚕科Nereidae身体长,具很多体节。头部有明显的口。

沙蚕属Nereis:2个口前触手和2个触角;4对围口触手。吻的口环及颚环上均有圆锥形齿。前两对疣足为单叶型,以后为双叶型。游沙蚕:生活时或呈绿褐、金褐、红褐、浅褐或呈淡黄色带点紫,具闪烁的珠光。我国潮间带习见的种类有旗须沙蚕、多齿沙蚕等,它们常栖于潮间带中下区牡蛎及石莼海藻丛中102。沙蚕属Nereis:2个口前触手和2个触角;4对围口103103

刺沙蚕属:口前叶有两个触手,眼二对,外翻吻的口环和颚环上均具圆锥状齿,但有时有些区无齿。围口节无疣足及刚毛,触须4对。前二对疣足为单叶型,以后为双叶型,性成熟时异沙蚕群浮,具变形疣足及桨状刚毛。日本刺沙蚕:俗称水百脚、水蜈蚣。大的个体到150mm,体节到80个左右。生活时全身为肉红色,在长江口到南京一带淡水中常见,有由河口溯江而上到稻田中进行婚配的习性。个体大,广盐分布、常栖于河口泥沙滩,中国和日本特有种。104刺沙蚕属:口前叶有两个触手,眼二对,外翻吻的口105105

围沙蚕属:口前叶具两个触手,围口节4对触须,吻的口环和颚环上均有齿,Ⅵ区的齿为扁三角形、横棒状或圆锥形齿混在一起,其余区均为圆锥形齿。除前二对疣足为单叶型外,其余均为双叶型。双齿围沙蚕:重要的经济多毛类,个体大,质量好,是潮间带上区泥沙滩的优势种,供做钓饵,为目前出口的沙蚕之一。106围沙蚕属:口前叶具两个触手,围口节4对触须,吻的口107107齿吻沙蚕科身体细长、背腹扁平。具4根小的口前触手。围口节具疣足,上有刚毛和1对短小的围口触手。疣足的背叶和腹叶之间相距较远,背叶下面有1根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特殊鳃。吻大而长,有角质齿和许多突起。齿吻沙蚕Nephthyscaeac:又称银蚕。海栖种个体大头部前端圆形,无眼点,有触手4个。肛须只一根,栖息于泥沙或碎石底下。分布于青岛、大连沿海。108齿吻沙蚕科身体细长、背腹扁平。具4根小的口前触手。围口节具疣吻沙蚕科Glyceridae体细长而圆,环节数目多。口前叶细小呈圆锥状,多环轮,前端具4个小触手。吻长而粗大,伸出时往往超过体躯干的宽度,吻端有4个或4个以上的大颚。吻沙蚕以强有力的吻穴居于泥沙中,吻外翻出几乎可达体长的二分之一。109吻沙蚕科Glyceridae体细长而圆,环节数目多。口前叶细长吻沙蚕属Glycera

疣足皆为双肢型,背刚毛简单型、腹刚毛为复型。吻端有4个大颚。吻的基部两侧无“V”字形黑色几丁质颚片。口前叶长,多于3环轮。110长吻沙蚕属Glycera疣足皆为双肢型,背刚毛简单型、腹刚(二)管栖目Sedentaria附着生活身体后部的疣足退化,肾管集中在身体的最前端,呼吸器官、取食器官也集中在身体的最前端。身体很明显地分成数区。头部附属器官变化很大,一般都具有纤毛的触手,靠纤毛的摆动使有机物碎片或微小生物沉入口内。咽部没有颚齿,也不能外伸。在管栖类中,多是重要的污损生物。111(二)管栖目Sedentaria附着生活111常见科及代表属

海稚虫科Spionidae:才女虫属丝鳃虫科Cirratulidae:须鳃虫属海蛹科Ophellidae:臭海蛹属沙蠋科Arenicolidae:沙蠋属蛰龙介科Terebellidae:蛰龙介属缨鳃虫科Sabellidae:刺缨虫属龙介虫科Serpulidae:龙介虫属小头虫科Capitellidae:小头虫属112常见科及代表属海稚虫科Spionidae:

海稚虫科Spionidae体呈蠕虫型,由许多较扁的体节组成。口前叶圆钝或尖或具缺刻。一对有沟触角位于口前叶与围口节之间。吻无颚器。多毛纲最大的科之一。成体是底栖动物群落、幼虫是浮游动物群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才女虫属和蛇稚虫属以第5刚节的粗刚毛钻孔穴居于石灰质的石块、死珊瑚、软体动物贝壳中,致使贝类被细菌感染而浓肿溃疡,造成大量死亡;椎稚虫属和海稚虫属常密集栖于沙岸;稚齿虫属的幼虫是习见的浮游类群;锤稚虫属则穴居于具泥的石块裂隙间。113海稚虫科Spionidae体呈蠕虫型,由许多较扁的体

龙介虫属Serpula壳盖只有一层,漏斗状其边缘有锯齿,壳柄光滑。领刚毛毛状和枪刺状,无弯刀刚毛。腹部刚毛为刺叭状,齿片刿毛有数个小齿。7个胸刚节。为世界性种,我国沿海潮间带、潮下带均有分布。是世界性主要污损生物之一。114龙介虫属Serpula壳盖只有一层,漏斗状其边缘有锯谢谢!115谢谢!1152022/12/11162022/11/30116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刘晓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Email:liuxs@117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刘晓收1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海洋占71%118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2海洋环境特点:海洋3大环境梯度:纬度从赤道到两极深度从海面到海底水平从近岸到开阔大洋光照、温度、盐度、压力和营养物质分布等随3个梯度有规律变化,特殊环境孕育了生命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性119海洋环境特点:3水层区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浅海区指大陆架水域,大洋区为大陆缘以外水体。垂直划分为:上层(Epipelagiczone)0-200m光强随深度指数下降,有昼夜、季节温差中层(Mesopelagiczone)200-1000m无光层,温度无明显季节变化深海(Bathypelagiczone)1000-4000m黑暗无光深渊层(Abyssopelagiczone)4000-6000m低温、高压、食物稀少超深渊层(Hadalpelagiczone)>6000m120水层区4海底区海岸带(Littoralzone)浪激带高潮浪花可溅到潮间带潮汐影响剧烈潮下带~50m潮汐、海浪所及下限陆架带(浅海带)<200m大陆架海底区,地形平缓坡度小深海带200-4000m从大陆架外缘经大路坡至深海深渊带>4000m包括深海平原和海沟,无光照,温度低,食物来源稀少,生物贫乏,生物量低121海底区5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水层部分(pelagicdivision)海底部分(benthicdivision)图2-112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图2-161237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生物,是指生活在自潮间带至海底的表面和沉积物中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生态学关系最复杂的生态类群。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生物群。底栖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底栖生物是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食料;一些底栖生物如虾、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底栖生物还常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有一些种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等是重要的污损生物,对水产业危害甚大。124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底栖生物的类群:按生活方式底栖植物微藻、大型海藻、海草、红树林、盐沼植物等底栖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125底栖生物的类群:按生活方式底栖植物9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大型底栖生物:通常不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的生物小型底栖生物: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31)µm孔径筛网的生物微型底栖生物:能通过42µm孔径筛网的生物。126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大型底栖生物:通常不能通过500µ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沉积食性动物(碎屑食性):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127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11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系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的各种固着动物、附着动物和匍匐动物底内生活型:有埋栖动物和钻蚀动物底游生活型:能够利用胸肢或腹肢在水中作短暂游泳的虾类或虾蛄等。128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系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a)绿藻: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

b)褐藻:生活在稍深处,如海带、裙带菜。

c)红藻:多生活在潮下带,如石花菜等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干露影响)和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底栖植物-生产者129a)绿藻: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底栖植物-生产者1

(1)底表生活型

a)

固着生物

包括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如牡蛎、藤壶)。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b)

附着生物

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等。常以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130(1)底表生活型a)固着生物

(1)底表生活型

c)匍匐动物

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态。

d)攀爬动物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上的动物。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虾等。在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如节肢动物的麦杆虫。

131(1)底表生活型c)匍匐动物

指栖居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蚕。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2)底内生活型132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

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动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发达的运动器官(如附肢),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这类动物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3)底游生活型133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底栖生物群落调查调查方法:潜水直接观察计数(浅水)采泥器/箱式取样器底拖网取样框(潮间带)134底栖生物群落调查调查方法:18底栖生物调查的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1技术要求a)每站采泥面积不少于0.2m2;b)泥样淘洗后的生物,包括生物残渣均应全部收集;c)总种类数的90~95%,应鉴定到种。d)湿重生物量测定精度为±0.01g,干重±0.1mg。

2调查要素包括调查种类数量、组成类别、优势种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135底栖生物调查的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193.样品采集3.1采样仪器设备3.1.1定量采泥仪器设备a)抓斗式采泥器b)弹簧采泥器c)箱式取样器1363.样品采集20抓斗式采泥器采泥137抓斗式采泥器采泥21VanVeen采泥器138VanVeen采泥器22箱式采泥器139箱式采泥器23Lenz采泥器柱式采泥器140Lenz采泥器柱式采泥器243.1.2定性拖网仪器设备a)阿氏拖网b)三角形拖网c)桁拖网d)网衣网孔底栖生物拖网的网衣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上部网衣网孔一般小于2cm,底部网衣网孔一般小于0.7cm。1413.1.2定性拖网仪器设备25拖网阿氏拖网: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网口宽度为1.5m2.0m;港湾调查可用网口宽度为0.7m1.0m;大洋深海调查,一般采用网口宽度为2.5m3.0m三角拖网:网口大小及网衣结构同阿氏拖网。适合于沿岸水域和底质较复杂的海区采样桁拖网:一般适用于水深100m以内的海区,特别是底质松软的海区双刃拖网:适于底质为岩礁、碎石或砂砾的海区142拖网阿氏拖网: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网口宽度为1.阿氏拖网三角拖网桁拖网双刃拖网143阿氏拖网三角拖网桁拖网双刃拖网2714428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三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三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水深1000m以上的深海,拖网绳长为水深的1.5倍2.0倍,拖网时间30min1h。145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网绳长一3.1.3船上绞车、吊杆和钢丝绳钢丝绳采泥专用绞车,一般使用直径为6mm8mm的软钢丝绳。一般拖网可使用直径为8mm10mm的软钢丝绳。3.1.4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是一种由筒体、漩涡发生器、分流器、支架和余渣收集盘组成的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的专用装置3.1.5套筛

由三层不同孔径的筛子和支架组成,

上层筛的孔径为2.0mm5.0mm,中层为1.0mm,下层为0.5mm,

使用时将其与漩涡分选装置配合。

1463.1.3船上绞车、吊杆和钢丝绳30筛网147筛网313.2采样操作3.2.1采泥a)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需采集4-5个样品;0.1m2的采泥器,每站需采24个样品。b)泥样淘洗采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时,将泥样分批倒入筒体,并将分流龙头开关调节至较大颗粒沉积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c)所有生物样品,包括生物残渣,均应收集并计入定量分析。3.2.2拖网a)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3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3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b)尽可能地收集所采到的所有生物种类,并记录生物量优势种类的重量。取样结束后,必须仔细清除网衣上的遗留生物,不致将其带入下一站所采生物之中。1483.2采样操作32潮间带取样:潮间带生物采样必须在大潮期间进行;根据当地的潮汐水位参数或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将潮间带划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在高潮区布设2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1站或2站。在滩面较短的潮间带,在高潮区布设1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1站。149潮间带取样:33150343.3样品处理3.3.1初步分类

a)将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装瓶。定量采泥所获样品应全部取回(包括余渣)以供计数;定性拖网所获样品,当数量大但定名准确的种类,可保留一定数量供生物学等测定,其余计数和称重后可倾弃。b)遇有特殊和重要生物、生态意义的标本应拍照、记述观察到的特征,并安全保存标本。

3.3.2样品保存采样处理结束后,除用于活体观察外,均应及时用固定液固定和保存。a)固定液中性甲醛溶液;丙三醇乙醇溶液;甲醛和乙醇混合液;

1513.3样品处理35

b)

固定和保存1)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使用不同的固定液。暂时性保存使用体积分数为5%7%中性甲醛溶液保存,永久性保存应用体积分数为75%丙三醇乙醇溶液或体积分数为75%乙醇保存;2)大型藻类一般用体积分数为6%甲醛溶液保存;3)海绵动物先用体积分数为85%乙醇固定,后换以体积分数为75%乙醇加体积分数为5%丙三醇保存;4)腔肠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以及部分甲壳动物先以薄荷脑或硫酸镁麻醉,后换体积分数为5%中性甲醛溶液固定。5)个体数较大的鱼类和头足类样品(0.25kg以上),应将10%甲醛溶液注射入腹腔。棘皮动物的海胆,固定前应先刺破围口膜;6)余渣固定时,用四氯四碘荧光素染色剂固定液,便于室内标本挑拣;

c)若按上述方法固定的样品,超过两个月未能进行分离鉴定,应更换一次固定液。152b)固定和保存363.4填写标签与记录3.4.1填写标签样品固定后,已装瓶的每号样品需投入标签。放入样品桶的样品,应先用纱布包裹,并另加一个竹标签或硫酸纸标签。3.4.2记录采样过程中,应及时将记录要求填入海上采样记录表,并在记事栏中记录该站采样工作的情况。1533.4填写标签与记录374样品分析4.1样品核对、样品编号和样品登记每航次结束,应认真核对样品和采样记录是否相符。调查船返航后,必须及时检查采泥和拖网样品。核对每站样品数量和标签,若发现标签损坏和不清,应与原始记录核对,并更换标签。1544样品分析384.2鉴定、计数a)用放大镜或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种类。种类鉴定要求达总种数的90~95%,常见种必须给出种名,并分别按种类计数和称重。b)按种类计数时;易断的纽虫、环节动物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对于个体小而数量大的生物,可采取称重部分和总重的方法、再换算成总个数。4.3测定生物量a)生物量以湿重计,即将生物用滤纸吸干后用电子天平称重,并记录;b)管栖动物应剥去管子(小管可保留);寄居蟹应去螺壳称重;软体动物一般不去贝壳,但需吸尽壳表水分;c)对个体大、数量多的软体动物,应壳和肉分别称湿重;d)有孔虫、石珊瑚和部分钙质苔藓虫不计重。1554.2鉴定、计数395资料整理5.1定量泥样资料5.1.1计算各种类的个体数和生物量分别以ind/m2和g/m2表示。5.1.2填写相关表格

a)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b)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统计表;c)大型底栖生物生物密度统计表;

d)汇总表5.1.3绘制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图

a)密度(ind/m2)的取值标准:<5,10,25,50,100,250,500,1000,>1000;

b)生物量(g/m2)的取值标准:1,5,10,25,50,100,250,500,1000,>1000。1565资料整理405.2定性拖网资料5.2.1种类分布表绘制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种类分布记录表。5.2.2主要种类分布图定性拖网主要种类水平分布及季节变化图。5.2.3种类名录表采泥和拖网样品鉴定后,按分类系统顺序,列出调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名录表,包括中文名、拉丁名、出现季节。15741(一)主要类别

1.底栖植物

单细胞底栖藻类、海藻和维管植物

底栖生物158(一)主要类别底栖生物422.底栖动物图2-9图2-11592.底栖动物图2-9图2-143大型海藻褐藻门:海带、裙带菜、马尾藻、巨藻、墨角藻、囊叶藻等绿藻门:石莼、礁膜(海菠菜,海白菜)、浒苔、羽藻、蕨菜、刺海松、伞藻等。红藻门:紫菜、石花菜、红毛藻、鸡毛藻、粘管藻、海萝、蜈蚣藻、海头红、多管藻、鹧鸪菜等。最常见的是生活在浅水区的绿藻,色素体主要是叶绿素。稍深处褐藻占优势,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生活在温带海区硬质底上的巨藻,它们可形成大片水下森林。色素体中除含叶绿素外,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特别多,所以多呈褐色。红藻多生活在潮下带。色素体除含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外,还含有大量的藻红素和藻蓝素。

160大型海藻褐藻门:海带、裙带菜、马尾藻、巨藻、墨角藻、囊叶藻等16145海带

L.japonica,褐藻门

Phaeophyta,褐藻纲

Phaeophyceae,海带目

Laminariales,海带科

Laminariaceae。

是重要的经济藻类,是一种深入民间的食品,又是医药和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褐藻工业提取藻胶和制碘的重要原料。我国海带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约为世界产量的一半。162海带L.japonica,褐藻门Phaeophyta形态特征:通常所说的海带是指海带的孢子体。植物体明显地分为固着器、柄部和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假根状或盘状。叶片单条或深裂为掌状。繁殖:

生活史有明显地异型世代交替:配子体世代(单倍体)+孢子体世代(双倍体);163形态特征:生活史有明显地异型世代交替:47紫菜红藻门(Rhodophyta)红毛菜纲(Protoflorideophyce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的统称。

紫菜含有高达29~35%的蛋白质以及碘、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味鲜美,除食用外还可用以治疗甲状腺肿大和降低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藻。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条斑紫菜(P.yezoensis)和甘紫菜(P.tenera)是主要的养殖种类。164紫菜4816549石花菜166石花菜50167511685216953石莼170石莼54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纽形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螠虫动物门星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苔藓动物门尾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习见底栖动物门类171海绵动物门习见底栖动物门类551.多孔动物门(Porifera)(海绵动物门Spongia)

(1)水生固着生活,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2)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身体由疏松的细胞群组成。无器官或真正的组织;行细胞内消化;通过扩散作用进行排泄和呼吸。(3)无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是局部的和独立的。细胞之间无协调作用。(4)身体具水流通过的孔、沟、室。(注意了解水沟系)(5)具有骨针和(或)有机纤维组成的内骨骼。(6)通过出芽或芽球行无性生殖,通过卵和精子行有性生殖,胚胎发育过程中具胚层逆转现象。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1721.多孔动物门(Porifera)(海绵动物门Spongi2.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1)辐射对称。(2)二胚层、原始消化循环腔。(3)组织分化。(4)网状神经系统。(5)具刺细胞。(6)海水或淡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7)多数雌雄异体。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1732.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常见底栖动物刺胞动物珊瑚虫纲六放珊瑚亚纲:单体或群体生活,触手及隔膜为6或6的倍数。海葵、石珊瑚等八放珊瑚亚纲:全部营群体生活。个体直径一般为0.5mm~2cm,每个个体具8个羽状触手。海鸡冠、柳珊瑚等174刺胞动物珊瑚虫纲六放珊瑚亚纲:单体或群体生活,触手及隔海葵目海葵:seaanemone175海葵目海葵:seaanemone59石珊瑚176石珊瑚60柳珊瑚177柳珊瑚61海鸡冠178海鸡冠6217963水螅180水螅643.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1)营寄生生活或自由生活。(2)两侧对称,三胚层,具有完善的器官系统。(3)排泄系统一般由焰细胞(flamecell)和排泄管构成。(5)神经系统包括一个脑。(6)缺体腔,器官之间的空隙充满实质组织。(7)雌雄同体。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1813.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常见4.纽形动物门(Nemertea)

(1)大多数为海生。(2)三胚层、无体腔、两侧对称,体不分节,长形,呈扁平状。(3)消化管背方有吻。(4)带有纤毛的表皮复盖体外和消化管内表面。(5)消化管有口和肛门。(6)排泄系统为原肾管系统。(7)出现了循环系统。(8)多数种为雌雄异体。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1824.纽形动物门(Nemertea)常见底栖动物门类5.环节动物门(Annelida)

(1)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分节,且为同律分节。(2)三胚层,体壁和消化道之间形成次生体腔。(3)典型循环系统为闭管式。(4)排泄系统为后肾管型。(5)神经系统更趋集中而呈链状。(6)陆生和淡水中生活者,雌雄同体,直接发育;海水中生活者,雌雄异体,间接发育,幼虫为担轮幼虫。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1835.环节动物门(Annelida)常见底栖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多毛类184环节动物门—多毛类686.软体动物门(Mollusca)

(1)身体不分体节,但可分为头、足、内脏团3个部分。(2)具外套膜和外套膜分泌的碳酸钙外壳(1个或2个)。(3)次生体腔退化、缩小。(4)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和肺。(5)口腔内多具齿舌,肛门常开口于外套腔。(6)神经中枢包括脑、足、侧和脏4对神经节。(7)大多数雌雄异体,海产种类的发育过程中一般要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1856.软体动物门(Mollusca)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6.软体动物门分类(1)单板纲:现存种类于1952年后发现,仅1属,新蝶贝。(2)多板纲:如石鳖。(3)无板纲:如龙女簪。(4)掘足纲:如角贝。(5)腹足纲:1)前鳃亚纲:如鲍和红螺等。2)后鳃亚纲:如海牛和壳蛞蝓等。3)肺螺亚纲:如椎实螺、扁卷螺等。(6)瓣鳃纲:如胡桃蛤、贻贝等。(7)头足纲:分2亚纲:四鳃亚纲:现存的仅有鹦鹉螺一属。二鳃亚纲:十腕目(Decapoda),腕10条。如乌贼和柔鱼等。八腕目腕8条。如章鱼等。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1866.软体动物门分类常见底栖动物门类主要特征70蛤蜊:青岛的独特海产品,主要产于胶州湾,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以下的泥沙滩海底。软体动物187蛤蜊:青岛的独特海产品,主要产于胶州湾,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贻贝(mussel):海红。包括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等。依靠足丝附着在礁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可在小范围内爬行活动。分布广泛,我国自北至南沿海均有分布。世界性养殖贝类。188贻贝(mussel):海红。包括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等扇贝:重要养殖种类,我国沿海养殖的主要种类是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两种。189扇贝:重要养殖种类,我国沿海养殖的主要种类是栉孔扇贝和海湾扇骨螺芋螺马蹄螺190骨螺芋螺马蹄螺74棕带焦掌贝191棕带焦掌贝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