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_第1页
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_第2页
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_第3页
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_第4页
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摄影技术基础摄影技术基础绪论:什么是摄影摄影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在信息传播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九大艺术: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建筑雕塑摄影电影绪论:什么是摄影从技术角度来说,摄影是通过光学仪器聚焦成像,以感光材料为介质,摄取(记录)客观景物瞬间影像的技术。摄影技术包括前期的光学成像及后期对已形成的潜影进行化学处理并生成可视影像这两部分。从技术角度来说,摄影是通过光学仪器聚焦成像,以感光材料为介质摄影的特性

影像的纪实性

摄影影像虽是二维平面影像,但其明暗、色彩与被摄景物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不仅能传递平面的信息,还能通过物体的大小比例及平行线条的会聚,影调和色彩的浓淡等来传递空间的信息。与绘画相比,摄影的影像是逼真的。瞬间的常驻性

摄影截取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并将这一瞬间的运动凝固成静止的影像。摄影特性是影像纪实性和瞬间常驻性的统一。摄影的特性

影像的纪实性摄影的功能

认识功能

摄影记录自然和社会现象,使人们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客观自然和人类社会。教育功能

摄影不仅客观地记录现实,同时能记录其中传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摄影留下的瞬间画面或与画面相配的文字来表达,反映拍摄者对自然对人生的评价和态度,对观赏者起教育作用。审美功能

优秀的照片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能激发人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摄影的功能

认识功能第一讲摄影的发展与应用一、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代的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前468-前376)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直到16世纪的后半页,欧洲人在墙壁上打孔并装上凸透镜,从另一侧的墙壁上观看室外的彩色图像。称为“暗室”。17世纪初,装有凸透镜的小型“暗箱”开始出现,用来作为绘画的工具。但300多年来始终没有办法把画面固定下来。19世纪初,英国人韦奇五德用皮子作画“阳光画”最终失败了。第一讲摄影的发展与应用一、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摄影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历史根源,也有现实需要。摄影术诞生和发展依赖于两个因素:

一是人们对影像信息记录和传播的需求,二是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摄影——人类视觉的延伸“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传说

望远镜和电话从空间上扩展了人们的视听范围,摄影术让时间也得以留存。(和电影、留声机、广播电视一样)1760年出版科幻小说《基凡提》德拉罗修

能像镜子般映像并长久保留瞬间摄影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历史根源,也有现实需要。摄影术的诞生

1725年,德国舒尔茨发现硝酸银的感光性能。1777年,瑞典化学家谢勒对氯化银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其受光还原出银,氯化银溶于氨,对蓝紫光敏感。1819年,英国科学家赫谢尔发现硫代硫酸钠可作定影溶剂溶解银盐。1822年,法国涅普斯用“日光蚀刻法”获得了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餐桌》。世界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是1826年由法国人尼普斯拍摄的《鸽子棚》。现代公认的摄影术的诞生是在1839年。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摄影术的诞生

1725年,德国舒尔茨发现硝酸银的感光性能。摄影术不仅使人的视觉得以延伸,更让瞬间成为永恒,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人们让时间停止不再流逝的愿望。作为一种视觉信息的摄取、存储、传播方式,摄影的出现打破了语言文字一统天下的局面,摄影图像的直观具体赢得了“一图胜千言”的赞誉。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1.卡罗式摄影术;2.玻璃的使用;3.火棉胶的发明;4.从湿板到干板;5.从干板到胶卷;6.柯达公司的诞生。1.卡罗式摄影术;1837年,法国达盖尔发明银板法,《静物》1839年,达盖尔、贝亚尔、塔尔博特等提交发明。贝亚尔采用直接正像相纸工艺,塔尔博特采用“负片-正片法”,后于1841年获得专利,命名为“卡罗式摄影”延用至今。赫谢尔向达盖尔、贝亚尔、塔尔博特等人推荐硫代硫酸钠定影液,同年将卤化银图布在玻璃上,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块玻璃干版负片并印出照片。1840年,赫谢尔发现卤化银中溴化银对光最敏感。1842年,赫谢尔发明了草酸铁印相法和氰盐印相法。首先使用“摄影”“摄影术”“正片”“负片”“乳剂”等专用名词。1837年,法国达盖尔发明银板法,《静物》像人类的其他重大发明一样,摄影术的发明绝不是某一个人突发奇想一蹴而就的,它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早期的摄影研究者,无论是职业科学家还是业余研究者,都是在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各自实验的。正是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必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使得摄影术一朝公布,便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改进它,不断完善向前发展。像人类的其他重大发明一样,摄影术的发明绝不是某一个人突发奇由黑白到彩色黑白胶卷:1881年:ISO20°;20世纪20年代:ISO30°;20世纪40年代:ISO100°;20世纪50年代:ISO400°;20世纪60年代:ISO3200°;1936年,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卷彩色反转片胶卷(Kodakchrome);1937年,爱克发公司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卷彩色负片胶卷(Agfacolor)。由黑白到彩色黑白胶卷:1881年:ISO20°;照相机的演变19世纪初,装有45°反光镜的“暗箱”;1839年以后,去掉反光镜的“暗箱”成为照相机;1860年,带有皮箱的照相机出现(黑布蒙头);1905年,柯达公司生产出使用胶卷的照相机;1923年,徕卡公司生产出第一台使用135胶卷的小型平视取景照相机;1940年以后,单镜头反光相机开始出现;1870年,“傻瓜”照相机开始出现;1990年以后,数码相机出现。照相机的演变19世纪初,装有45°反光镜的“暗箱”;二、摄影的门类

摄影可分为六大类:摄影可分为六大类:1.新闻摄影;2.艺术摄影;3.纪实摄影;4.广告摄影;5.科技摄影;6.应用摄影。二、摄影的门类

摄影可分为六大类:摄影可分为六大类:1新闻摄影用于新闻报道的摄影: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工农业等。2艺术摄影以艺术表现形式为主要目的的摄影:风光、人像、静物、体育、花卉等。3纪实摄影以纪实的手法表现的摄影形式:记录社会现实,风土人情,世间百态,生活风貌;歌颂美好事物,针砭社会时弊。1新闻摄影4广告摄影以宣传产品为商业目的的摄影形式:汽车、房地产、家用电器、食品、饮料、服装、化妆品等。5科技摄影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各种摄影形式:天文、气象、航空、航天、卫星、海洋、生物、水下、显微、红外、遥感、勘探、测绘、医疗、水文、地质、地貌、激光全息等。6应用摄影一切以应用为目的的摄影形式:如:宣传、教育、出版、旅游、交通、刑侦、考古、证件以及工、农、林、牧、渔业等一切摄影形式。4广告摄影三、照相机的种类从类型上分单镜头反光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平视取经相机、折叠式相机、傻瓜相机、木制座机、双轨座机、金属座机(单轨座机)等;数码相机;特殊相机:水下相机、全天候相机、全景相机、环摄相机、立体相机、一次成像相机等。三、照相机的种类从类型上分单镜头反光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平从画幅上分135相机、120相机、4Х5、8Х10英寸座机、APS相机等。其他画幅:110、220、126、127、9.5mm、16mm、70mm、圆片型等。从画幅上分135相机、120相机、4Х5、8Х10英寸座机、照相机的牌号国产:海鸥(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凤凰(凤凰光学仪器集团公司)。日本:Nikon(尼康)、Canon(佳能)、Pentax(宾得,潘太克斯)、Minolta(美能达)、Olympus(奥林巴斯)德国:135:Leica(徕卡)瑞士:Hasselblad(哈苏,120)美国:柯达(Kodak,135简易相机);韩国:三星:(Samsung,135傻瓜相机)照相机的牌号国产:海鸥(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凤凰(凤凰四、照相机的结构(一)照相机的镜头:1.镜头的焦距:鱼眼:7.5-13mm;超广角:17-24mm;广角:28-35mm;标准:45-58mm,一般:50mm;中长焦距:80-135mm;长焦距:200mm、300mm、500mm;超长焦距:1000mm以上。四、照相机的结构(一)照相机的镜头:2、镜头的口径大口径:F1.0、F1.2、F1.4、F1.7、F1.8、F2.0、F2.8;中等口径:F3.5、F4.5、F5.6;小口径:F8以下。2、镜头的口径3.镜头的光圈从大到小的整级光圈:1.0、1.4、2.0、2.8、4、5.6、8、11、16、22、32、(45、64、90、128、256)。从大到小的1/2级光圈:1.0、1.2、1.4、1.7、2.0、2.4、2.8、3.4(3.5)、4、4.8(4.5)、5.6、6.7、8、9.5、11、13、16、19、22、27、32等。从大到小的1/3级光圈:1.0、1.1、1.3、1.4、1.6、1.8、2.0、2.2、2.5、2.8、3.2、3.6、4、4.5、5.0、5.6、6.3、7.1、8、9、10、11、13、14、16、18、20、22、25、29、32等。3.镜头的光圈(二)照相机的快门从大到小的整级快门:B门、1分、30、15、8、4、2、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1/8000、(1/12000)。(二)照相机的快门(三)照相机的构造:1.机身;2.卷片器;3.取景器;4.后背。(三)照相机的构造:五、照相机的测光与自动曝光照相机的各种测光方式1.平均测光;2.偏重中央测光;3.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4.区域测光。五、照相机的测光与自动曝光照相机的各种测光方式照相机的自动和手动曝光:1.光圈优先;2.快门优先;3.程序曝光;4.手动曝光。照相机的自动和手动曝光:六、照相机的使用机械相机和单反相机的使用:1.胶卷的安装;2.测光;3.调整光圈和快门;4.对焦;5.变焦;6.拍照。自动相机及傻瓜相机的使用自动对焦、眼控对焦、电动卷片、连续拍摄、重复曝光、以及风景、人像、动体、微距等各种拍摄模式六、照相机的使用机械相机和单反相机的使用:七、照相机的维护机身的维护1.防震;2.防潮;3.防风沙;4.防腐蚀剂。镜头的维护1.防震;2.防潮;3.防风沙;4.防腐蚀剂。七、照相机的维护机身的维护摄影镜头摄影镜头光学基础知识光的直线传播正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我们在画图的时候,就可以把光线画成一条直线,然后在上面画一个箭头用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以后我们就将用这种方法画图,这种图就叫“光路图”光学基础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媒质,又叫“介质”:光线可以在其中传播的那种物质光疏媒质:光线在其中传播较慢的那种媒质。空气就是光疏媒质。光密媒质:光线在其中传播较快的那种媒质。玻璃或水就是光密媒质,光线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光密媒质大约为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3/4,而光线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更慢。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光疏媒质进入到光密媒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到光疏媒质时,当光从光疏媒质进入到光密媒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光的全反射当光线从光密媒质进入到光疏媒质时,如果入射角大到一定的程度,使得折射角就要达到90°了的时候,再增大入射角,光线就无法发生折射了,这时光线就会全部发生反射,而不发生折射了,这种现象就叫“全反射”。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到光疏媒质时,是否发生全反射,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入射角的大小,只有当入射角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发生全反射。不同的物质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不同,即对于入射角的大小的要求不同。我们把刚刚可以发生全反射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光的全反射全反射棱镜全反射棱镜镜头镜头是照相机最重要的部件,镜头的作用是成像,成像质量的高低是评价镜头好坏的标准。一只高质量的镜头必须在解像力、色彩还原、反差、锐度以及校正像差等诸方面都要达到一定标准。镜头镜头是照相机最重要的部件,镜头的作用是成像,成像质量的高镜头的光学性能:1.镜头的分辨率;2.镜头的明锐度;3.镜头的色彩还原能力;4.镜头的像场照度;5.镜头的杂光系数。镜头的光学性能:镜头由透镜组和部分机械装置构成。透镜透镜包括正透镜(凸透镜)和负透镜(凹透镜)。镜头由透镜组和部分机械装置构成。会聚透镜成像,从物体顶点画出的两条光线,一条平行于主光轴,另一条通过主焦点F2。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另一个主焦点F1,通过F2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所以从物的顶点发出的全部光线,将会聚在两条光线的交点附近,形成物体的实像。会聚透镜成像,从物体顶点画出的两条光线,一条平行于主光轴,另镜头在底片上成像清晰的范围叫视场,视场边缘与镜头后节点所形成的夹角即为视场角。视角的大小受画幅尺寸制约。镜头在底片上成像清晰的范围叫视场,视场边缘与镜头后节点所形成镜头的相关指标镜头的优劣直接影响照片的质量,而镜头的质量主要表现为透镜结像的清晰度、准确度和通光量的大小。镜头的相关指标镜头基本上都是由正负透镜组成,称作复式透镜,但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凹透镜主要是为了校正像差。镜头基本上都是由正负透镜组成,称作复式透镜,但其作用相当于一镜头前压圈上常标有1:2,f=50mm等字样,1:2是指镜头的有效口径,是镜头的最大光束直径和焦距之比。镜头前压圈上常标有1:2,f=50mm等字样,1:2是指镜头光通量的大小不仅受透镜口径的影响,还受到镜头至胶片距离(焦距)的影响,比值越大,光通量越大,进光能力就越强,反之,比值越小,光通量越小,进光能力就越弱。光通量的大小不仅受透镜口径的影响,还受到镜头至胶片距离(焦距分辨力镜头的分辨力是指镜头对物象细微影纹的分辨能力。一般以分辨率的高低来评价镜头成像质量的优劣,通常用成像面上每1mm距离内能清晰地分辨出的黑白线条对数来表征,单位是对/mm。分辨力目前镜头的表面都加有一层或多层薄膜,目的是为了增加光通量。镜头由多片透镜组成,每片有两个空气面,每面的反射率约为5%,一只大口径的七片六组标准镜头,不加膜的通光率只有40%左右,单层加膜后通光率可达81%,多层加膜后通光率可提高至97%。目前镜头的表面都加有一层或多层薄膜,目的是为了增加光通量。镜加膜除通光量增加外,还能防止由于反射光的漫散射而产生晕光现象,改善图像的反差和清晰度,同时对色彩的还原性能有所提高,此外还可以防止镜头霉变。加膜除通光量增加外,还能防止由于反射光的漫散射而产生晕光现象光圈

光圈是镜头中间由数片互叠的金属页片组成的可变孔径光阑。它能限制镜头的进光量,光圈开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感光胶片上的照度,改变光圈不仅可以改善成像质量,还能调节景深。镜头上标刻的1、1.4、2、2.8、4、5.6、8、11、16、22等数字是光圈系数,代表各级相对孔径的倒数。光圈

光圈是镜头中间由数片互叠的金属页片组成的可变孔径光阑。各级通光量相差2倍,如F4光圈通光量是F5.6的2倍,每级光圈光束直径的差值为21/2,圆面积增大一倍,这是的通光量就增大一倍,感光片上的照度也增加一倍。各级通光量相差2倍,如F4光圈通光量是F5.6的2倍,每级光什么是光圈1.正如我们已经知道,镜头的速度是指镜头传送光线的能力。如果我们不希望镜头接纳最大的光亮,就需要一种减少通过镜头光量的方法。我们是利用改变镜头孔径大小的方法达到这一目的的。孔径就是由可变光圈[叶片组]在镜头中央产生的圆孔。什么是光圈孔径和焦距的关系是什么镜头聚胶片越近,到达胶片的光线越强;反之,镜头聚胶片越远,则到达胶片的光线越弱。正像我们在图中所看到的镜头图片,短焦距镜头的长度相对于长焦距镜头的长度要短一些。由于短焦距镜头长度比较短,这也意味着它距胶片比较近,那么它与长焦距镜头相比会让更多的光线到达胶片。孔径和焦距的关系是什么因此,改变到达胶片光量的一种方法就是改变镜头焦距。焦距越短,到达胶片的光亮越多。但是,改变到达胶片光量的另外一种方法是什么呢?人们或许会想到改变同一镜头的孔径大小,孔径越大,到达胶片的光量越多。因此,改变到达胶片光量的一种方法就是改变镜头焦距。焦距越短,景深和超焦距

拍摄景物时进行调焦才能将远近不同的景物同时拍摄清晰。透镜成像时物方的一个点是与像方的一个点一一对应的,称共轭焦点,因此距离镜头远近不同的几个物体的像点也分别在几个不同的焦平面上。景深和超焦距

拍摄景物时进行调焦才能将远近不同的景物同时拍摄A、B、C物方的三个远近不同的物点,对应像方远近不同的A’B’C’三个像点,若以A为拍摄目标,A清晰的像点A’聚焦在底片平面上,则A’前后的B’C’分别是光斑,这个光斑称为弥散圈。A、B、C物方的三个远近不同的物点,对应像方远近不同的A’B当弥散圈的直径小于人眼的分辨能力时,BC的光斑也被认为是清晰的像点,在胶平面上,B’C’的成像清晰范围叫做焦深,与焦深对应的被摄物的清晰范围叫做景深。当弥散圈的直径小于人眼的分辨能力时,BC的光斑也被认为是清晰从被摄物到最近清晰点的距离叫前景深,被摄物到最远清晰点的距离叫后景深,前后景深之和叫全景深,简称景深。各类胶片的弥散圈不同,通常规定的弥散圈直径以不超过该照相机标准镜头焦距的1/1000为原则。从被摄物到最近清晰点的距离叫前景深,被摄物到最远清晰点的距离影响景深的因素:1.镜头的光圈对景深的影响:光圈越小景深越大;2.镜头的焦距对景深的影响:焦距越短景深越大;3.摄影距离对景深的影响:距离越远景深越大。影响景深的因素:快门

快门是控制感光片曝光时间的装置。相机上通常有一系列标记: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等。它们被刻写在快门速度盘上,它们的实际值应是标定值的倒数,如果B门和1秒之间还刻有其他颜色的数字如:2、4、8等,则代表整秒的快门开启时间。快门

快门是控制感光片曝光时间的装置。B门俗称“慢门”,在需要长时间曝光时使用,B门状态下,按下快门钮快门即开启,松开则关闭,一般同快门线配合使用。有的照相机标有“T”门,按下快门钮时,快门开启,关闭快门则需要再按一次快门钮。B门俗称“慢门”,在需要长时间曝光时使用,B门状态下,按下快快门一般分为中心快门(即镜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即帘幕快门)。从动体摄影的角度考虑,中心快门在曝光时不够准确,曝光时间越短,通光率越低,其快门速度不得超过1/500,对高速动体无法拍摄清楚。优点是拍摄物体不变形。快门一般分为中心快门(即镜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即帘幕快门)焦平面快门速度高,一般可达1/1000-1/2000秒,有的甚至高达1/12000秒,对拍摄动体十分有利。但拍摄动体时容易变形,横向行走的帘幕式快门拍摄动体时,动体方向和快门开启方向一致的话,会把动体影像横向拉长,如相反,则变短。焦平面快门速度高,一般可达1/1000-1/2000秒,有的高速快门的应用击碎瓶子、凝固浪花:1/8000秒;凝固运动的车轮:1/2000秒;滑雪、赛车:1/500秒;短跑、跳远:1/250秒;跳高、体操:1/125秒。高速快门的应用手持快门的极限焦距的倒数:28mm:1/30秒;50mm:1/60秒;200mm:1/250秒。手持快门的极限不同的人手持快门的极限不同,但技术再高的摄影师,使用50mm焦距的镜头,即使使用1/125秒的快门拍摄,也仍然是使用三脚架拍摄的效果更清晰。不同的人手持快门的极限不同,但技术再高的摄影师,使用50mm色彩与色彩构成

色彩与色彩构成

光与色的基础知识自然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而且有各种各样的色彩。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形形色色的物体,是由于有光照射到物体上,或者物体本身就会发光。光与色的基础知识自然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的万我们都知道,白光通过三棱镜以后,可以分解成七种色彩,即平时我们所说的七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我们都知道,白光通过三棱镜以后,可以分解成七种色彩,即平时我我们把由阳光分解成的七色光叫做“光谱色”

。在物理学上,我们把白光分解成的七色光叫单色光,而把其他由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成的色光都叫做复色光。我们把由阳光分解成的七色光叫做“光谱色”。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透射和散射

一切不发光的物体对光线都具有吸收和反射的能力。由于不同的物体对不同色彩的光线吸收和反射的能力不同,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色彩。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透射和散射

一切不发光的物体对光线都具如果一个物体对于照射在它上面的光全部反射或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种物体在白光的照射下,就呈现白色。如果一个物体对于照射在它上面的光全部吸收或几乎全部吸收,那么这种物体无论在什么颜色光的照射下,都会呈现黑色或深灰色。如果一个物体对于照射在它上面的光全部反射或几乎全部反射,那么如果一个物体对于照射在它上面的各种颜色的光全部按一定的相同比例吸收或或反射,那么这种物体在白光的照射下,就会呈现出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如果一个物体对于照射在它上面的各种颜色的光全部按一定的相同比如果一个物体对于照射在它上面的某种颜色的色光吸收,而把其他颜色的色光反射,那么根据这种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在白光的照射下,就呈现不同的颜色。如果一个物体对于照射在它上面的某种颜色的色光吸收,而把其他颜红色的物体是由于它在白光的照射下,吸收了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而只反射红光,所以才表现出了红色。同理蓝色或其他颜色的物体也是由于它们只反射蓝色或其他的颜色,而吸收了除了这种颜色以外的色光的缘故。红色的物体是由于它在白光的照射下,吸收了橙、黄、绿、青、蓝、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的颜色与它吸收和透过的色光有关。红色的透明物体是由于它在白光的照射下,只允许红光透过,而吸收了(或阻碍了)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所以才表现出了透明的红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的颜色与它吸收和透过的色光有关。红色的透明同理蓝色或其他颜色的透明物体也是由于它们只允许蓝光或其他的色光透过,而吸收了(或阻碍了)除了这种颜色以外的色光的缘故。同理蓝色或其他颜色的透明物体也是由于它们只允许蓝光或其他的色介质中的小的颗粒可以使光线发生散射。把半杯牛奶到入一盆清水中,再放到一个透明的容器里,在容器的一侧打开一盏白炽灯,在另一侧我们可以看到灯光变红了,而牛奶水变蓝了。这就是光的散射现象,蓝天的蓝色就是这样产生的。介质中的颗粒越小,散射的波长就越短,而透射的波长就越长。介质中的小的颗粒可以使光线发生散射。色彩的三要素色别在不同的教材里,色别也叫“色相”。所谓色别就是指颜色的种类。色彩的三要素色别明度又叫“明亮度”,指的是同一色别的色彩的明暗区别。明度饱和度又叫“纯度”,所谓饱和度指的是颜色的鲜艳程度,越鲜艳的色彩,我们就说它的饱和度越高。光谱色是自然界中饱和度最高的色彩。饱和度自然界中景物色彩的饱和度

饱和度的高低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有关:(1)天气越晴朗,越是在阳光的照射下,景物的色彩饱和度越高。因为晴朗的天气阳光比阴天通过云层散射的天空光所含的纯色多。自然界中景物色彩的饱和度

饱和度的高低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有关(2)空气越透明,景物的饱和度越高,因为空气越透明,色彩越能够全部穿透空气到达人眼或照相机的镜头。在同样的空气条件下,近景比远景的色彩饱和度高。因为近景景物穿透空气的厚度小。(2)空气越透明,景物的饱和度越高,因为空气越透明,色彩越能(3)被摄景物的表面越光滑,景物的色彩饱和度就越高,因为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反射更多的光线。例如同种颜色的衣料,丝绸的色彩比棉布的色彩的饱和度就高;又比如雨后的树木的绿色就比平时的绿色的饱和度高。因为雨水使得树叶的表面更加光滑。(3)被摄景物的表面越光滑,景物的色彩饱和度就越高,因为光滑当然一张照片的色彩饱和度的高低还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镜头的明锐度、彩色胶片的色饱和度和冲洗的条件等等。当然一张照片的色彩饱和度的高低还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镜头的加色法的三原色红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就是色光是三原色。加色法的三原色红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就是色光是三原色。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白光红色光+绿色光=黄色光红色光+蓝色光=品红色光蓝色光+绿色光=青色色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白光补色所谓补色指的是,如果把两种颜色的色光相加可以得到白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补色红色光+青色光=白光;绿色光+品红色光=白光;蓝色光+黄色光=白光;红色光+青色光=白光;减色法的三原色减色法的三原色也叫“色彩的三原色”或“染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简称:品、黄、青)。减色法的三原色美术课讲的三原色指的就是减色法的三原色,也就是色彩的三原色或颜料的三原色。美术课讲的三原色指的就是减色法的三原色,也就是色彩的三原色或那么为什么美术上不叫“品、黄、青”而叫“红、黄、蓝”呢?这里面有一个不同的行业对于色彩的不同的称呼问题,我们所说的“品红”,在美术上叫“洋红”或“紫红”,简称:“红”,而我们所说的“青”色,在美术上叫“湖蓝”,简称:“蓝”。所以美术上所说似的“红、黄、蓝”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品、黄、青”。那么为什么美术上不叫“品、黄、青”而叫“红、黄、蓝”呢?色彩的叠加品红色+黄色=红色;品红色+青色=蓝色;青色+黄色=绿色。色彩的叠加在电视上、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多媒体投影仪上、数码相机上和扫描仪上都采用RGB系统。

(Red、Green、Blue)而在美术上、印刷上、印染上、打印机上和感光胶片的成色剂上都采用CYMK系统。

(Magenta、Yellow、Cyan、

Black)在彩色扩印机上和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上,两种系统都可以采用。在电视上、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多媒体投影仪上、数码相机上和扫描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色温的概念黑体在受热时随温度的升高而改变颜色,温度越高越偏蓝。黑体在受热时随温度的升高而改变颜色,温度越高越偏蓝。太阳:5400-5600K;灯光:3200-3400K色温的概念人眼与色彩人的眼睛是通过晶状体把景物的影像呈现在视网膜上从而使人产生视觉的,而人眼的瞳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相当于镜头上的光圈;而视网膜当于感光胶片。人眼与色彩人的眼睛是通过晶状体把景物的影像呈现在视网膜上从而人眼的视网膜主要有柱形细胞和锥形细胞构成。柱形细胞对光的强弱敏感,可以在弱光下看到物体,但没有辨别颜色的能力;锥形细胞只能感受强光,但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人眼的视网膜主要有柱形细胞和锥形细胞构成。柱形细胞对光的强弱人眼的锥形细胞有三种,分别感受红光(约600-700nm)、绿光(约500-600nm)和蓝光(约400-500nm)。两种色光叠加会给人眼产生新的色刺激,例如红光(630nm)和黄光(570nm)叠加给人眼的感觉同橙色光(600nm)完全相同。人眼对555纳米的黄绿光最敏感。人眼的锥形细胞有三种,分别感受红光(约600-700nm)、人眼所能感受的最低光强和所能耐受的最高光强之间大约相差20,000,000,000(200亿)倍。但人眼对光强的适应较慢,从低光强到高光强的适应过程一般需要1-2分钟;而从高光强到低光强的适应过程一般需要10分钟以上。人眼所能感受的最低光强和所能耐受的最高光强之间大约相差20,光源的特性光源的性质:直射光、散射光光源的角度:正面、侧面、背面、高、低光源的距离:远、近光的色彩光源的特性光源的性质:直射光、散射光色彩的特性1.色彩的软硬;2.色彩的强弱;3.色彩的冷暖;4.色彩的轻重;5.色彩的进退明度、纯度、冷暖是色彩运用的基本要素。“光之不存,色之焉附”,没有光就没有丰富的色彩效果。同时,用色彩的纯度变化、冷暖变化表现空间,一般规律为:冷退暖进(色彩的冷暖)、灰退鲜进(颜色的鲜灰)、湿退干进(水份多为湿、水份少或无水分为干)、薄退厚进(颜色的薄厚)、疏退密进(概括、细节少的往后、变化多、细节丰富的往前)、弱退强进(对比弱、边缘弱往后退,反之往前)色彩的特性1.色彩的软硬;2.色彩的强弱;3.色彩的冷暖;4色彩的构成

暖调构成、冷调构成、对比构成、和谐构成、重彩构成、淡彩构成、高调构成、低调构成色彩的构成

暖调构成、冷调构成、对比构成、和谐构成、重彩构成色彩与感情红色、橙色:热烈、欢乐、喜庆;蓝色:神秘、深远、宁静;绿色:青春、生命、环保;黄色:华贵、神圣;白色:纯洁、和平;黑色:阴暗、死亡;色彩与感情红色、橙色:热烈、欢乐、喜庆;感光材料感光材料感光材料是摄影中所使用的胶片、胶卷、相纸和数码照相机中的感光元件(CCD/CMOS)等材料的总称。银盐摄影又一般分为黑白感光材料和彩色感光材料两大类。我们这门课只介绍彩色胶卷和数码感光元件。感光材料是摄影中所使用的胶片、胶卷、相纸和数码照相机中的感光一、彩色胶卷的分类彩色胶卷可以分为三大类:1、负性胶卷(负片);2、正性胶卷(正片);3、反转胶卷(反转片)一、彩色胶卷的分类1、负片这类胶卷经曝光、显影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正好和被摄物相反,其色彩为被摄景物的补色。所以称为“负”片。负片不能直接观察,人们用它来制作照片。1、负片优点:1、可以获得一张底片,用它扩印照片。2、曝光宽容度大,安全曝光范围大。3、后期制作可以进行适当调整。缺点:照片的效果与后期制作水平关系极大。优点:2、正片这类胶卷用于对各种底片进行复印,经曝光和显影加工后,所得到的影像其明暗和色彩都与被摄物相一致。用途:通常用于大批量拷贝底片。如电影胶片拷贝、幻灯片拷贝等。(正片为特殊用途胶片,市场上难见踪影。这里专门作介绍,目的是让大家明白规范的称呼,以区别于下面将要介绍的“反转片”。)2、正片3、反转片这类胶卷经过曝光和反转显影加工后,得到与被摄景物相同的影像。原来主要用于直接做灯箱、幻灯片等,通过反转工艺亦可做扩印照片用,但工艺异常复杂,需要专门的制作部门。现在底片处理数码化后,也使它扩印照片变得简单、容易。3、反转片优点:清晰度高,影像细腻,层次丰富,色彩鲜艳。缺点:1、只有一张正片,要多张要进行翻拍。2、作为幻灯片或灯箱片用,后期几乎没有改进余地。3、曝光宽容度窄,对正确曝光要求高。(由于反转片影像质量好,免除后期制作过程的人为色彩偏差,故除了高质量的影像制作指定使用外,摄影发烧友也以它来进行摄影创作,已取得最佳的影像效果。)优点:清晰度高,影像细腻,层次丰富,色彩鲜艳。感光材料的特性(一)、感光度感光度是表示感光材料感光快慢(对光照感受的灵敏程度)的特性。如达到正确的曝光所需曝光量小,则胶卷的感光度就高。反之则低。感光材料的特性(一)、感光度胶卷的感光度国际上有统一的标准(ISO),表示的方法是采用美国的ASA制(百进制)和德国的DIN制(3进制)相结合。如:ISO100/21。

胶卷的ISO感光度标法是以一个值的整数倍来表示感光度的相差级数,数值越大则感光度越高。如:ISO100/21。比ISO200/24。的感光能力慢一半,比ISO50/18。的快一倍。胶卷的感光度国际上有统一的标准(ISO),表示的方法是采用美【注意】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是最为重要的特性。我们今后所涉及的所有关于曝光的理论和具体操作,都是基于一定的感光度基础之上的。【注意】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是最为重要的特性。我们今后所涉及的所(二)宽容度感光材料能按比例地表现景物亮暗对比,真实反映景物中丰富的明暗层次的范围,叫做宽容度。

宽容度的高低是衡量感光材料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感光材料曝光的安全范围和再现景物层次的能力。一般来说,感光度高,则感光材料的宽容度大,反之则低。(二)宽容度(三)胶片的颗粒度与数码感光元件的像素颗粒度是感光胶片的特性。数码影像则是使用像素来记录影像。构成影像的银颗粒粗细程度的量值叫颗粒度。胶卷的颗粒度直接影响影像的质量。(三)胶片的颗粒度与数码感光元件的像素银粒细,表现景物细部的层次丰富,影纹细腻平滑,鉴别率高,可以放大的倍数就高。反之,银粒粗,影像也粗糙,景物细部的影纹很难清晰地记录下来,放大倍数也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同品牌的胶卷,胶卷的感光度越高,颗粒度越大,银颗粒的分布大小不一;胶卷的感光度越低,颗粒度越小,银颗粒的分布也是小而均匀。银粒细,表现景物细部的层次丰富,影纹细腻平滑,鉴别率高,可以而数码影像的像素是一个固定值,它无法放大或缩小。所以像素数决定了照片的尺寸。所以,为获得更大尺寸的图片,必须有相对应的像素数。我们认为数码照相机像素越高越好,拍摄时要使用最大像素值,理由也在此。而数码影像的像素是一个固定值,它无法放大或缩小。所以像素数决(四)反差感光材料的反差特性是指在正确曝光后,所得到的影像的密度差,也称黑白(亮暗)对比度。如果反差大,则影调对比强烈,色彩明快,也称硬调;反之,则显得平和,层次丰富,也称软调。不能简单地说反差大的好还是小的好,这要结合所表现的对象的要求和审美的习惯来综合考虑。一般来说,感光材料的感光度越高,反差越小;感光度越低,反差越大。(四)反差(五)胶片的灰雾度和数码影像的噪点胶卷不经过曝光就直接显影,胶片上也会有轻微的密度,呈淡灰色,称为灰雾。灰雾产生的原因有许多,但对于胶卷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胶片上的片基工艺以及感光材料性能不稳定造成的。(五)胶片的灰雾度和数码影像的噪点胶卷的灰雾当然是越低越好,如果灰雾太大,造成胶片密度加大,反差下降,画面的层次与清晰度都受影响,这种胶卷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影像。一般来说,同品牌的胶卷,胶卷的感光度越高,灰雾度越大;胶卷的感光度越低,灰雾度越小。胶卷的灰雾当然是越低越好,如果灰雾太大,造成胶片密度加大,反数码影像在低照度摄影和长时间曝光摄影时会出现花花绿绿的噪点。其成因比较复杂,主要是现阶段电子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其表现也是感光度越高,噪点的出现越明显。数码影像在低照度摄影和长时间曝光摄影时会出现花花绿绿的噪点。(六)分辨率

分辨率是反映感光材料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又称为解像力和鉴别率,它表示在每毫米内感光材料所能清楚地记录下黑白相间的线条的数目。(六)分辨率

我们都希望感光材料的分辨率越高越好,这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拍摄对象更多的细节。就胶卷而言,胶片的颗粒度对于分辨率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同品牌的胶卷,胶卷的感光度越高,颗粒度越大,胶卷的分辨率越低;胶卷的感光度越低,颗粒度越小,胶卷的分辨率越高。我们都希望感光材料的分辨率越高越好,这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拍摄数码影像与感光元件单位面积里的像素数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般来说像素数大,其分辨率就高。数码影像与感光元件单位面积里的像素数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般来(七)色饱和度色饱和度简单来说就是指感光材料再现景物色彩的强度或浓度。如果表现出浓墨重彩,我们就认为这是色饱和度高,反之,如果表现出淡雅的色彩,我们就认为色饱和度较低。一般来说,感光材料的感光度越高,色饱和度越低;感光度越低,色饱和度越高。(七)色饱和度数码影像的色饱和度可以方便进行后期调节,所以可以不作为重要指标。数码影像的色饱和度可以方便进行后期调节,所以可以不作为重要指(八)色彩平衡色彩平衡是彩色摄影所特有的问题,彩色胶卷是用三层染色剂涂层来记录景物的颜色,而光源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日光包含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它们对于底片染色剂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直接影响到最终影像的颜色。(八)色彩平衡根据光线颜色估计其实际温度的物理量,就是色温度,用K来表示。色温高,颜色偏蓝,色温低,颜色偏红。只有当光线色温与彩色片的色温相平衡,才能做到色彩还原,否则画面会整体偏色。根据光线颜色估计其实际温度的物理量,就是色温度,用K来表示。对于光源的色温,我们人眼的感受会“迟钝”一些,这也有我们大脑根据经验“自动校正”的因素。但是感光材料却不一样,它能够比较灵敏地作出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种颜色特别地表现多一些,这就造成偏色。对于光源的色温,我们人眼的感受会“迟钝”一些,这也有我们大脑彩色胶卷要同时平衡多种色光比较困难,制造上一般是设计成日光型胶卷,平衡5200-5500K的色温,灯光型胶卷,平衡3200K的色温,以用来适应不同的光线。这在摄影中是不能用错的,否则会出现色彩不平衡的现象。彩色胶卷要同时平衡多种色光比较困难,制造上一般是设计成日光型天空光蓝天空

19000——25000

薄云蓝天空

13000

云雾弥漫天空

7500——8400

均匀云遮日

6400——7000

中午日光

5400

下午3时后

5000

下午4时半后4750

天空光蓝天空19000——25000日出后2小时

4500

日出后1小时

3500

日出、日落

1800

荧光灯(光管)

9000——11000

摄影闪光灯

5200——6000

白炽灯(40W——100W)

2650——2900

蜡烛光

1850日出后2小时4500一般来说,感光度高的胶卷,色彩平衡较好,反之则弱。数码影像设定白平衡就是根据光源的特性选择相应的色彩平衡值。这是拍摄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色彩平衡不准将会导致整体偏色,后期调整会比较困难,严重偏色的甚至无法调校过来。一般来说,感光度高的胶卷,色彩平衡较好,反之则弱。综合来说,感光度低的感光材料,有些指标不如高感光度的,但其总体表现要优于高感光度的感光材料,而且它的短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或调节的。综合来说,感光度低的感光材料,有些指标不如高感光度的,但其总因此在银盐胶片摄影中有一个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感光度低的胶卷。相似的道理:数码摄影应尽可能使用感光度低的设定。平时我们多采用ISO100/21。的胶卷,这属于中等速度胶卷,这也是兼顾了胶卷的各项特性的合理的选择。因此在银盐胶片摄影中有一个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三)数码感光元件的其它特性我们根据胶片的表现情况来要求数码感光元件的表现,从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不同:1、胶片成像是不可逆的;数码影像的删、改余地相当大。2、胶片成像是由银盐颗粒组成,数码片由象素组成。胶片极端放大后影像变得粗糙、颗粒感明显。数码片受制于象素数大小决定了图片尺寸,超过这一尺寸影像则表现为“马赛克”效果。(三)数码感光元件的其它特性我们根据胶片的表现情况来要求数3、胶片的感光度不可变,数码片可以十分方便改变感光度设定。4、胶片的色彩表现能力极强,数码片颜色偏淡,层次不够丰富。对某些色光表现一般(如蓝光)。所以,数码影像的后期制作显得特别重要。5、数码成像不可叠加,目前未见可以实现多重曝光的照相机。3、胶片的感光度不可变,数码片可以十分方便改变感光度设定。摄影曝光摄影曝光正确曝光的意义

曝光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底片的密度,反差、和照片的影调层次、影像的清晰度与锐度。正确曝光的意义什么是正确的曝光表现:照片影调丰富,层次分明,质感较强,清晰度高,景物中较亮和较暗部分的影纹也能分辨。技术标准:利用特性曲线的中段直线部分。什么是正确的曝光曝光组合与选择标准曝光组合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对同一拍摄主体,光圈与快门速度的组合有多种,它们的光通量均相等,摄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其中一组。曝光组合与选择标准曝光组合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被摄物所处的环境明亮程度如何被摄物的态势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画面的主体是否要通过景深的控制进行取舍。曝光组合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基准亮度从技术标准要求,一般可选用反光率为18%的景物为基准亮度。测光表就是以此为基准设计的。主体过亮或过暗,按照主体的测光数据曝光不合适时,可改测灰板或透射光。基准亮度影响曝光的因素

胶片感光度的影响光照度的影响景物亮度的影响其他因素影响曝光的因素

胶片感光度的影响倒易律与倒易律失效H=E*T即曝光量=像面照度*曝光时间只要曝光量不变,感光材料上的化学反应也不会变化。像面照度和曝光时间有一种互易关系,或称互易律或倒易律。倒易律与倒易律失效当照度极强,曝光时间过短,或照度极暗,要求曝光时间过长的时候,倒易律就失效了,感光材料的密度、反差、感光性等均改变。这样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曝光量。当照度极强,曝光时间过短,或照度极暗,要求曝光时间过长的时候光照度的影响天气阴晴四季变化早中晚光照的变化地域的变化。光照度的影响景物亮度的影响景物表面结构对光的反射吸收程度环境反射光的强弱物距的远近被摄体色调景物亮度的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光的照射方向光源与被摄体的距离光的色温影响其他影响因素EV值和常用曝光数据EV为最佳曝光值,值越大,光圈和快门的曝光组合选择余地就越大,使用小光圈及高速快门的机会就越多。EV值和常用曝光数据EV值的用途

可按曝光表得出的EV值调节光圈与快门的曝光组合可以了解到照相机的测光能力(或测光范围),以便使用时心中有数。EV值的用途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

广义上讲,摄影的取景构图贯穿现场拍摄到最终剪裁的全过程。狭义地说,就是画面景物的取舍、布局和结构。它通过镜头的选择,把被摄的主体、陪体和环境组成一个整体,构成完美的画面,以揭示主题。广义上讲,摄影的取景构图贯穿现场拍摄到最终剪裁的全过程。构图的原则是突出主体,揭示主题。即通过取景使照片的画面能有力地表达其思想内容和摄影者的观点,说明问题,吸引和感染观众。构图的原则是突出主体,揭示主题。即通过取景使照片的画面能有力构图的要求构图的要求是简洁、完整、生动和稳定。简洁就是简明扼要。与主题无关的、不必要的景物一律撇开,去芜存精,突出主体,使主题鲜明。完整是指被拍摄的对象必须在画面中给观众以相对完整的视觉印象,特别是主体不能残缺不全,影响主体和主题的表现。构图的要求生动是指拍摄人物时,要抓住最能反映其性格的瞬间姿态;拍摄事件则必须抓住事件发展的高潮,要注意其典型性,要有现场气氛。稳定是指画面景物要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安定之感,除非是画面内容的需要或摄影者有意追求某种特殊效果。生动是指拍摄人物时,要抓住最能反映其性格的瞬间姿态;拍摄事件摄影视觉与构图的任务摄影视觉是指一种想象的能力,就是在观察和取景时对于最后的拍摄结果的想象能力,或者说是把人眼视觉效果转换成画面拍摄效果的能力。摄影视觉与构图的任务主要体现在:

在二维的平面表现立体空间用黑白表现彩色用瞬间表现过程用视觉效果表现非视觉的感受用四条边线框取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画面。主要体现在:影响构图的因素

拍摄距离拍摄距离产生景别,和电影一样。远景:画面容纳的景物范围较大,着重表现所处的场景、环境和氛围。远距离拍摄或用超广角镜头拍摄(24mm)表现广阔景物、交待环境、制造气氛、介绍全局、不利于表现细节。影响构图的因素

拍摄距离全景:表现某一事件或某一具体的对象,画面能通过特定的气氛、环境来烘托主要对象。中远距离拍摄或用广角镜头(28-35mm)反映对象全貌、建筑整体、完整形象、人物全身或数人。可表现部分环境,难于表现细节。

全景:表现某一事件或某一具体的对象,画面能通过特定的气氛、环中景:画面具体介绍某一事件的主要部分,着重表现参与事件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标准镜头拍摄(40-58mm)表现被摄对象大部分主要特征(人像:大半身),人物之间的关系、感情上的交流、动作上的联系、表达局部环境。中景:画面具体介绍某一事件的主要部分,着重表现参与事件的人物近景:比中景更近,人物成为画面的主要部分,能看出人物脸部的细微表情。近距离拍摄,或用中长焦距镜头拍摄(80-135mm)重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不利于表现环境(人像:胸像、头像)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特写:突出拍摄对象的某一部分,如人物胸部以上,或者是突出物体的局部,多用于刻画人物的感情,表现人物的心态,或强调、显示某物体的特征。从更近的距离拍摄或作用长焦距镜头(135-200mm)表现被摄体某一局部特征,突出表现细节(人像:头像或眼睛)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无法表现环境。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拍摄角度水平角度包括,正面、正侧面、侧面、背侧面、背面。垂直角度包括,仰视、平视和俯视。拍摄角度画面横竖横竖画面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主线的横竖;主体移动的方向;主体和陪体、环境的关系。画面横竖画面结构中心“九宫格”模式,把画面纵向分成三条,横向也分成三条,分割线交叉的四点就是画面的结构中心。照片的结构中心必须根据拍摄意图、内容和现场环境来确定。画面结构中心前景前景的作用引导观众的视线,使主体突出;增强景物的纵深感;说明拍摄的季节和地点;前景在均衡画面的同时也美化画面。前景前景的运用要有明确的目的;前景的位置不应在画面的主要位置上。不应破坏画面的完整与统一;一般运动着的物体最好不作前景前景的运用前景的色调不可过于突出,最好是深色调;调焦不应对在前景上;前景的形式要美。前景的色调不可过于突出,最好是深色调;背景

背景的作用背景有助于说明环境;背景能衬托主体,增加画面深度,平衡和美化画面;背景与主体存在对比和照应关系。对比是指在形体、影调、色彩等方面,背景必须和主体形成反差。照应是指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上,背景必须和主体有联系,有呼应,相互补充。背景主要表现对象,调动一切手段:光线、线条、色彩、影调来突出主体,突出主题思想。主要表现对象,调动一切手段:光线、线条、色彩、影调来突出主体突出主体利用主体的位置和陪体、环境的指引突出主体。主体应占画面的显著地位,在画面正中偏左或偏右的位置,或落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上。陪体的视线集中在主体上,这是一种间接突出主体的办法。利用透视线条的汇聚,把主体放在灭点上,也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突出主体利用对比突出主体利用形体对比突出主体通过明暗对比突出主体利用动静对比吸引观众的视线利用色彩的对比来突出主体用虚实对比突出主体。利用对比突出主体陪体:帮助实出主体、烘托主体,形成对比与均衡,美化画面。环境:说明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场合);刻画人物性格、烘托内心世界(蓝天、白云、乌云、闪电、草原、海洋、红叶、火焰)。陪体:帮助实出主体、烘托主体,形成对比与均衡,美化画面。主体、陪体和环境的画面配置:1.前景:一般是陪体,有时是环境(松枝、柳条、花朵、门框、近山);(1)美化环境;(2)表现空间;(3)平衡画面;(4)引导视线;(5)烘托主体;(6)产生对比;(7)构图形式(O、C、L等)主体、陪体和环境的画面配置:2.中景:(与景别的中景同名不同义)一般为主体及其相关部分,有时也为陪体(跑道、跨栏、跳杆、风帆、陪体的人),与主体产生对比,呼应和均衡。2.中景:(与景别的中景同名不同义)一般为主体及其相关部分,3.后景(背景):一般为环境(1)说明主体(会标、观众、纪念景物、旅游景点);(2)虚实对比(景深要小,主背分开);(3)产生动感(追随法:主动背静、主静背动);(4)制造气氛(浮云、闪电、火焰);(5)表现空间(兰天、白云、草原);(6)色彩对比:使用对比色(背景大面积,气体小面积)3.后景(背景):一般为环境(1)说明主体(会标、观众、纪念透视规律的应用透视分为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线条透视:线条透视的规律是近大远小,平行线条越远越集中,最后消失在一点上。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低,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高。影响线条透视的因素有: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和拍摄角度。透视规律的应用影调透视影调透视,又叫空气透视。由于大气层的作用,景物近处清楚,反差大,色纯度高,远处模糊,反差小,色纯度低。影调透视增强影调透视有以下一些办法:选择较暗的前景用小景深,使背景模糊借助烟雾逆光拍摄增强影调透视有以下一些办法:构图的形式与法则

多样统一与照应多样指既丰富又复杂,统一指协调而单纯。繁中有简,动中有静,虚中有实。密与疏、详与略、大与小、浓与淡相辅相成。不管画面里有多少被摄体,要服从:1.突出主体;2.统一布局;3.统一走势;4.统一节奏;5.统一色调构图的形式与法则

多样统一与照应照应是指被拍摄的人物、景物彼此要配合、照顾。画面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彼此要有内在的联系,形体上要有呼应。各种景物之间,要相互兼顾。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均衡均衡,左右两边的形体、影调和色彩一样,两边的重量当然是相等的,此谓之对称。左右两边的形体、影调和色彩不相同,有变化,但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这叫均衡。对称给人以庄重、平稳的感觉,但过于呆板,不生动。均衡富有变化,生动活泼。均衡不单纯指形、影、色等形式上的均衡,也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方向等因素。

均衡变化与和谐:画面要富于变化,但要整体和谐:1.色彩和谐(近似色);2.影调和谐;3.线条和谐;4.内容和谐变化与和谐:画面要富于变化,但要整体和谐:1.色彩和谐(近似(1)呼应的均衡;(2)逻辑的均衡;(3)面积的均衡;(4)轻重的均衡;(5)动静均衡;(7)投影的均衡;(8)点与线的均衡。(6)明暗的均衡;(1)呼应的均衡;(2)逻辑的均衡;(3)面积的均衡;(4)对比是一切艺术作品产生强烈感染力的重要方法之一。(1)形式的对比:大小、黑白、远近、高低、疏密、繁简、虚实、动静、浓淡、轻重、明暗、冷暖、进退、深浅、刚柔、曲直、强弱、藏露、形状对比、面积的对比、点、线、面的对比等;对比是一切艺术作品产生强烈感染力的重要方法之一。(1)形式的(2)内容的对比:新与旧、美与丑、老与少、贫与富、悲与欢、战争与和平、豪华与简朴、开放与封闭、腐败与廉政、文明与愚昧、发达与落后、开放与封闭。(3)手法的对比:直射光与散射光、鲜艳色与柔和色、运用对比色(补色):红→青;绿→31品;蓝→黄。(2)内容的对比:新与旧、美与丑、老与少、贫与富、悲与欢、战人的视觉心理有生命的景物重,无生命的景物轻动的景物重,静止的景物轻深色影调重,浅色影调轻暖色重,冷色轻;纯度高的重,纯度低的轻。轮廓清晰的重,轮廓模糊的轻近景重,远景轻。人的视觉心理对比对比是艺术构成的基础,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了差异,失去差异我们就无法辨别各种景物,也就难以表现生活。对比包括内容的对比、形式的对比。形式的对比包括形体对比、影调对比、色彩对比。对比反复与渐变反复,反复就是重复,指摄影画面中构图元素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画面的节奏感是依靠形体的交替分布或色彩和影调的交替而形成的,这种具有节奏感的画面很活跃,富有感染力。渐变,指构图元素的大小、高低、明暗、浓淡等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给人一种柔和协调的美感。反复与渐变画面的空间分布(空白也是构图)1.人的前方留空白(物也有正面:桌、椅、杯、台、电器、家具、房屋、车、船);2.动势方向留空间(人走、动扔跑、车行驶方向);3.伸展方向留空间(国旗、头巾、飘带);4.想象的余地(天空、白云、空白);5.制造气氛(大面积空白、上升、不稳定、发展);画面的空间分布(空白也是构图)摄影构图的原则(一)构图必须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统一。内容:思想、内涵;形式:外在表现(艺术处理)。形是神的形象外壳(骨格、肌肉、皮肤);神是形的精神实质(灵魂)。形随神变,形神互依;形为神所支配、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神。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摄影构图的原则(一)构图必须为内容服务:(二)构图为内容服务的四个标准:1、鲜明地揭示主题;2、突出地表现主体形象;3、构图要富于表现力;4、要继承又要创新(二)构图为内容服务的四个标准:构图禁忌:(一)主体忌孤单无陪体;(二)主体安排忌上下左右居中;(三)水平线忌倾斜;竖直线忌歪倒;(四)水平线、竖直线忌上下左右从正中割裂画面;构图禁忌:(五)主体、陪体忌宾主不争,宣宾夺主;(六)人忌正面,物忌平面;(七)人忌头顶、背后,嘴角与背景线条重分;(八)色彩忌杂乱,对比色;(九)构图忌杂乱、无章法、无统一、和谐、均衡;(十)构图忌雷同、抄袭。(五)主体、陪体忌宾主不争,宣宾夺主;构图的内涵(一)含蓄:景愈藏则意愈深(深山藏古寺)“藏而不露”;(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朴实无华,真实自然,毫不所作。艺术的技巧在于无技巧。构图的内涵视觉的要素:形状、光线、线条、色彩、影调、层次、质感(光、形、色、点、线、面)。视觉的要素:形状、光线、线条、色彩、影调、层次、质感(光、形(一)形状:1.立体感:在平面(二维空间)上表现立体(三维空间):①用线条表现多面性;②用光线表现不同侧面的亮度(石膏像)。(一)形状:2.空间感:①用线条透视表现纵深感;②用影调透视表现远近。3.轮廓效果:①用背景衬托轮廓(亮衬暗景,暗衬亮景)②用光线勾画轮廓(轮廓光)(亮线暗景,暗线亮景):2.空间感:①用线条透视表现纵深感;②用影调透视表现远近。3线条:点的位置,线的分割,线条透视(现代语言),点、线、面的关系。1.线条可以分割画面;2.线条可以表现结构;3.线条可以现现轮廓;4.线条可以分割画面;5.线条可以均衡画面;线条:点的位置,线的分割,线条透视(现代语言),点、线、面的6.线条的语言(感情):①水平线:宁静、安祥、和平、宽广;②竖直线:庄严、稳重;29③斜线:倾倒、动感;④粗线强、细线弱;浓线重、淡线轻;实线近、虚线远;实线静、虚线动;曲线柔、直线刚;6.线条的语言(感情):①水平线:宁静、安祥、和平、宽广;②摄影作品的画面质量(一)反差摄影作品的画面质量(一)反差(二)清晰度1.分辨率;2.明锐度层次:(二)清晰度1.分辨率;2.明锐度层次:(三)层次:1.表现深度;2.表现立体;3.表明明暗;4.表现色彩;5.表现反差。(三)层次:1.表现深度;2.表现立体;3.表明明暗;4.表(三)质感:不同物质表面特征的真实感坚硬、柔软、弹性、沉重、轻盈、光泽、透明。1.粗糙:砖、花岗岩、布、毛衣、皮衣、树皮、皮肤(老人)、桔皮、墙面、土地、农田、草坪;2.光滑:水面、油漆、金属、瓷器、大理石、树叶、皮肤(少女、儿童)水果、汽车、眼睛。(三)质感:不同物质表面特征的真实感坚硬、柔软、弹性、沉重、3.透明:水、玻璃器皿、玉器、空气、桔肉、樱桃、酒、饮料。广告摄影、人像摄影、静物摄影都非常讲究质感。3.透明:水、玻璃器皿、玉器、空气、桔肉、樱桃、酒、饮料。广(五)影调:1.高调:以大面积白为主调:纯洁、和平、天真(少女、儿童、风光);2.低调:以大面积黑为主调:深沉、凝重、老练(老人、男子、夜景);3.中间调:黑、白、灰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反差正常、层次丰富、影调细腻、质感强烈、清晰度高是照片技术质量的五大标准。(五)影调:摄影的透视:(一)线条透视:(几何透视)表现纵深感;近大远小、会聚、灭点。镜头焦距:广角:夸张透视效果;长焦:压缩透视效果。(二)影调透视:(空气透视)表现空间:近深远浅,近浓远淡,近红远兰。1.有雾夸张空气透视;2.逆光增强空气透视。摄影的透视:(三)散点透视:平面结构(没有灭点)、郎静山风格(国画、年画)拍摄位置的三要素:方向、高度、距离。(三)散点透视:平面结构(没有灭点)、郎静山风格(国画、年画拍摄位置的三要素:方向、高度、距离。(一)拍摄方向(水平角度):1.正面构图:面对观众,左右对称。庄严、肃穆、稳定(白宫、天安门、天坛、金字塔)拍摄位置的三要素:方向、高度、距离。2.侧面构图:表现某一侧面、建筑、人像面部轮廓、女人人体曲线。3.斜侧构图:绝大多数构图形式,有利于表达立体感、形状、结构透视、活泼、有动感。2.侧面构图:表现某一侧面、建筑、人像面部轮廓、女人人体曲线(二)拍摄高度(竖直角度):1.平摄:接近人眼的视效果,真实感强。人像:全身胸部;半身:鼻子;特写:眼睛。2.仰摄:表现高大建筑、歌颂英雄人物、突出跳跃高度、兰天白云做背景、表现胸怀(水平线在画面下方或出画面)。(二)拍摄高度(竖直角度):3.俯摄:表现广阔、深远、浩大(加强空气透视,线条透视)。表现反面人物(辅以脚光)、(水平线在画面上方或出画面)。3.俯摄:表现广阔、深远、浩大(加强空气透视,线条透视)。表(三)拍摄距离:同一镜头不同距离拍摄,或同一距离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可产生不同的30景别。(三)拍摄距离:同一镜头不同距离拍摄,或同一距离不同焦距的镜摄影技术基础讲义课件222p摄影技术基础摄影技术基础绪论:什么是摄影摄影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在信息传播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九大艺术: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建筑雕塑摄影电影绪论:什么是摄影从技术角度来说,摄影是通过光学仪器聚焦成像,以感光材料为介质,摄取(记录)客观景物瞬间影像的技术。摄影技术包括前期的光学成像及后期对已形成的潜影进行化学处理并生成可视影像这两部分。从技术角度来说,摄影是通过光学仪器聚焦成像,以感光材料为介质摄影的特性

影像的纪实性

摄影影像虽是二维平面影像,但其明暗、色彩与被摄景物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不仅能传递平面的信息,还能通过物体的大小比例及平行线条的会聚,影调和色彩的浓淡等来传递空间的信息。与绘画相比,摄影的影像是逼真的。瞬间的常驻性

摄影截取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并将这一瞬间的运动凝固成静止的影像。摄影特性是影像纪实性和瞬间常驻性的统一。摄影的特性

影像的纪实性摄影的功能

认识功能

摄影记录自然和社会现象,使人们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客观自然和人类社会。教育功能

摄影不仅客观地记录现实,同时能记录其中传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摄影留下的瞬间画面或与画面相配的文字来表达,反映拍摄者对自然对人生的评价和态度,对观赏者起教育作用。审美功能

优秀的照片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能激发人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摄影的功能

认识功能第一讲摄影的发展与应用一、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代的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前468-前376)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直到16世纪的后半页,欧洲人在墙壁上打孔并装上凸透镜,从另一侧的墙壁上观看室外的彩色图像。称为“暗室”。17世纪初,装有凸透镜的小型“暗箱”开始出现,用来作为绘画的工具。但300多年来始终没有办法把画面固定下来。19世纪初,英国人韦奇五德用皮子作画“阳光画”最终失败了。第一讲摄影的发展与应用一、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摄影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历史根源,也有现实需要。摄影术诞生和发展依赖于两个因素:

一是人们对影像信息记录和传播的需求,二是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摄影——人类视觉的延伸“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传说

望远镜和电话从空间上扩展了人们的视听范围,摄影术让时间也得以留存。(和电影、留声机、广播电视一样)1760年出版科幻小说《基凡提》德拉罗修

能像镜子般映像并长久保留瞬间摄影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历史根源,也有现实需要。摄影术的诞生

1725年,德国舒尔茨发现硝酸银的感光性能。1777年,瑞典化学家谢勒对氯化银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其受光还原出银,氯化银溶于氨,对蓝紫光敏感。1819年,英国科学家赫谢尔发现硫代硫酸钠可作定影溶剂溶解银盐。1822年,法国涅普斯用“日光蚀刻法”获得了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餐桌》。世界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是1826年由法国人尼普斯拍摄的《鸽子棚》。现代公认的摄影术的诞生是在1839年。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