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期末复习_第1页
大学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期末复习_第2页
大学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期末复习_第3页
大学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期末复习_第4页
大学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期末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月革命: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已经发展成为政治罢工,提出“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等口号。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11日,当时负责领导工作的以莫洛托夫为首的中央局发出起义号召,工人们立即动员起来,解除警察、宪兵的武装,用来武装自己,起义开始。3月12日(俄历2月27日)起义席卷全城。结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把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出,全俄各地都发生了革命,统治俄国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917年2月(俄历),故名。(俄历)2月18彼得格勒普悌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迅速发展为全俄总政治罢工。26日,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转为起义。首都驻军也相继加入,推翻沙皇政权。革命胜利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为准备与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农兵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与托洛茨基等人的领导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后颁布了一系列革命法令。随即苏维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阵营对于无产阶级政权极为恐惧仇恨,他们在1918-1920年多次发动干涉进攻,并且支持俄国的反动势力妄想扼杀革命,苏维埃俄国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工人农民支持下,取得了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进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苏俄各族人民都建立了革命政权,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政权的联合,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与国联盟成立。列宁:本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与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与领袖”。四月提纲:1917年4月17日(俄历4月4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上所作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因发表在四月,故名。它的主要内容是: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与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与贫苦农民手中。规定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政治方面,由国会制共与国进到苏维埃共与国,指明苏维埃共与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四月提纲制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与策略。它象一盏明灯照亮了俄国革命前进的道路。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所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因发表在四月,故名。该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策略与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与贫苦农民手中。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将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在政治方面:由议会制共与国进到苏维埃共与国,苏维埃共与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恰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提议布尔什维克党放弃“社会民主党”名称,改称共产党,建立第三国际。该提纲对俄国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契卡:又称为全俄肃反委员会。是\o"1917年俄国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后,\o"1917年"1917年\o"12月20日"12月20日成立的机构。正式名称是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根据捷尔任斯基的建议,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于1917年12月4日通过了《关于建立肃反委员会的决议》;12月20日,设立以捷尔任斯基为主席的契卡。1917年12月20日成立后,\o"捷尔任斯基"捷尔任斯基成为首任主席。12月28日,契卡号召各级地方苏维埃成立肃反委员会。1918年苏维埃政府在运输部门、军队与边境地区成立专门的肃反机构。它拥有很大权力,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全俄肃反委员会主要职能是逮捕苏联国内的反革命分子,并负责管理\o"监狱"监狱、搜查、逮捕、拘禁。1922年契卡被改组成\o"国家政治保卫局(尚未撰写)"国家政治保卫局。费边社:1884年在伦敦成立的英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组织。由萧伯纳与韦伯夫妇等创立。该组织成员多为具有社会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认为改造社会应循序渐进,故以善于回避决战、缓进待机战术的古罗马统帅费边·马克西姆的名字命名该组织。费边社主张用温与改良的方法,通过选举与代议制,逐步把土地与资本转为社会所有,以实现“社会主义”。1889年发表了《费边社社会主义论文集》,该文集提出了一套改良主义主张,及马克思主义相对抗,对工人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38年组成新费边社,有成员5000人左右。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与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2-6日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布列斯特与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及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与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及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苏俄在提出的与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及同盟国的德国进行与平谈判。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与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与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与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及德国签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与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及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与约。它是苏维埃俄国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与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与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抵抗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与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巴黎与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及战败国订立与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及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及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及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与约。巴黎与会不是一次与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及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及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

《凡尔赛条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与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及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及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欧本及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及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及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及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国际联盟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与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1919年4月在巴黎与会中,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口号是维护世界与平,增进国际互助,防止战争,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在20-30年代国际斗争中,成为英法帝国主义维持其既得利益、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与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与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与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与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与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

③《九国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与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德国十一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爆发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1918年11月3日基尔军港水兵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并逃往荷兰。这时各地都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由于工人缺乏经验,政权被以社会民主党右派艾伯特为首的临时政府篡夺。社会民主党左派李卡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领导的斯巴达克团继续斗争,要求成立社会主义共与国,并领导成立了德国共产党,准备组织柏林工人大罢工。右派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对工人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柏林工人罢工失败,李卡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也被杀害,十一月革命失败。1918——1919年爆发的德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民革命运动。1918.11.3,德国基尔水兵起义,各地响应。9日,柏林工人与士兵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连同中派分子,组织了以艾格特为首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阻止革命发展。1919.2召开国民议会,8月通过资产阶级共与国宪法——魏玛政府。1919年1ue柏林工人起义与4——5月的巴伐利亚代表委员会共与国被艾伯特政府镇压,革命结束。十一月革命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但未能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与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与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魏玛共与国:1919年—1933年德国的资产阶级共与国。1919年2月,在镇压十一月革命的基础上,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举行制宪会议,通过魏玛宪法,也宣告了魏玛共与国的成立。第一任总统为艾伯特。魏玛共与国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但是它赋予总统过大的权力,同时又允许反民主的军队的存在,因而为法西斯上台提供了便利。1933年希特勒上台,大肆推行个人独裁,魏玛共与国实际上名存实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及官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及勇气。甘地:印度国大党领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实际倡导者。出生于印度土邦贵族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学成回国后担任律师。1893年在南非曾领导当地反种族歧视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回国,投身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发起并倡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社会改良,主张自我道德的完善,利用道德的完善建立理想社会,主张实现不同教派及民族的与解,主张恢复古代印度文明,借以抵抗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由于甘地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巨大贡献,被尊为“圣雄”。著有《印度自传》、《自传—体验真理的故事》。1948年1月30日被宗教狂热分子刺杀。甘地主义:甘地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与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与“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与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与领导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抗英非暴力运动。但由于这种思想吧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谛,因而它又有限制群众运动与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卡德纳斯改革: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的资产阶级改革。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封建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社会过渡到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为墨西哥比较稳定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喀琅施塔得事件

:1921年苏俄国内的一次反政府事件。是年2月28日苏俄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驻军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发动兵变,得到反动势力的支持,发展为对抗苏维埃政权的叛乱。苏俄政府派兵镇压,3月18日攻克要塞,事件被平息。

1921年2月在俄国波罗的海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的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武装叛乱(俄罗斯史学界已对这次事件平反,不再称其为叛乱)。组织者是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与白卫分子,并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他们利用苏俄内战期间由农村补充来的新水兵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情绪,于1921年2月28日在喀琅施塔得煽起叛乱。提出建立“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企图在苏维埃的掩盖下,恢复地主、资产阶级政权。成立所谓“临时革命委员会”,控制了该要塞的行政领导权以及两艘主力舰与几百门大炮,逮捕当地布尔什维克党的干部。俄共(布)中央与苏维埃政府为平息叛乱采取了紧急措施。3月2日宣布彼得格勒特别戒严(当时正爆发彼得格勒工人罢工)。5日重组第7集团军,由米·尼·图哈切夫斯基任司令员,负责镇压叛乱。随后召开的俄共(布)“十大”派出约300名有军事经验的代表加强第7团军。经过激烈战斗,红军于3月18日晨占领了要塞,平定了叛乱。喀琅施塔得普通水兵被骗参加叛乱这一事实,反映了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必须迅速制定新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在一九二一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与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卖;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与私商存在;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俄国与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的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得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大清洗:正式名称为“苏联肃反运动”。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与迫害运动。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定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大清洗运动。一大批苏联党政军的最高级领导人被处决,法制与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无辜百姓也受到迫害。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难以估计得损失,致使苏联在二战初期节节败退。大清洗运动强化了斯大林模式。《二十五点纲领》:是于1920年2月制定并公布的,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纲领性文件,是纳粹的行为指导!在此纲领中,只是由于迫于形势,希特勒才给纳粹党打着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旗帜,并在这面旗帜上图上了民族主义的色彩,以适应战后德国要求变革、要求振兴民族的愿望,从而欺骗了不少德国人。“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两面旗帜掩盖了希特勒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面目。在希特勒上台后,才彻底暴露出了纳粹党的本来面目,适合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条文则几乎都实现了,而反映工人、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条文则抛到九霄云外了《我的奋斗》:书名,希特勒著。1924年在巴伐利亚监狱,由希特勒口述,赫斯等人笔录整理,1926年出版,份两卷27章。除了自传体章节外,涉及内政外交、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问题,宣扬极端反动的沙文主义、复仇主义与种族主义思想,以民族复兴、打破《凡尔赛条约》控措,争取"生存空间"等口号,鼓动德国走法西斯专政与对外扩张道路,全书冗长,杂乱无章,是研究法西斯兴起与二战起源的重要著作。罗斯福新政:1933年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挽救当时陷入严重危机中的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曾通过国会制定"紧急银行法"、"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许多法律。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贷款与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γ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削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生产过剩: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以最低限度的救济。对缓与当时的经济危机曾起了一定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告终。纳粹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一译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德语简称的音译。其前身为成立于1918年的德意志工人党,由慕尼黑锁匠安东·德雷克斯勒创立。1919年希特勒加入。1920年改称此名,第二年始归希特勒领导。希特勒亲自设计了党旗党徽,1933年获得政权,迄1945年终止。该党思想体系的基础是:种族主义情绪,普鲁士军事传统,反理性的政治浪漫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德国人对凡尔赛与约的普遍不满。统治期间,建立了法西斯军事专政,该党被宣布为唯一合法政党。对外以领土扩张为宗旨,以日尔曼优秀种族最终统治劣等民族为目标。肆意对外侵略,直至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被盟国管制委员会宣布为非法。绥靖政策:对侵略者姑息、退让,牺牲别国益以求暂时的与平及苟安的妥协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意大利与德国相继外进行侵略,英、法两国为保护既得利益,采取了妥与退让的外交政策,并企图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坐收渔人之利。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提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无理要求。币原外交:1927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比较隐蔽,执行"币原外交",得名于在政党内阁中任五届外相的币原喜重郎的外交政策,声称"不干涉中国内政","不侵略中国气实际上听任军部在中国为所欲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与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及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它造成工业、农业、商业与金融部门的危机。这次危机的特点是: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激发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经济危机又引发政治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霍尔—赖伐尔协定:英法对意大利法西斯武装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一次绥靖政策。1934年12月,意大利军队武装进攻埃塞俄比亚,制造了侵埃事件。英法统治集团害怕引火烧身,公然执行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1935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霍尔及法国外长赖伐尔会晤,拟定了政治解决侵埃事件计划。即将埃塞俄比亚北部、东南部以北及格欧加登地区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则可以获得一个出海口;同时将埃塞俄比亚南部16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经济发展及居留区,意大利享有特权。该协定是背着埃塞俄比亚作出的,是以埃塞俄比亚人民的主权及领土对侵略者进行绥靖的。《慕尼黑协定》:二战前夕英法德意四国为解决希特勒制造的、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而订立的条约。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订立了将其苏台德区划割给德国的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10日将苏台德区及捷南部及奥地利接壤的领土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以及运输工具无偿交给德国,德国军队将对上述地区实施分区占领。《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它极大地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力量及侵略野心,加速了战争的到来。张伯伦:(1869---1940)英国保守党领袖。曾在20、30年代英国保守党政府中多次出任卫生大臣、财政大臣。1937年出任政府首相。任内,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承认意大利法西斯吞并阿比西尼亚、承认德国法西斯吞并奥地利。并缔结《慕尼黑协定》,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办法,满足希特勒在欧洲的领土要求,促使法西斯德国东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进行“奇怪战争”,坐视波兰败亡。1940年北欧战役开始后下台,不久病故。《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前夕苏德双方订立的联盟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及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规定: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他国彼此进行武力行动;如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以支持;双方都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一方的集团;条约秘密议定书还就波兰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分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了法西斯两线作战之忧,尽管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战备时间,但是却损害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加快了战争的到来。东方战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通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1940年苏联照会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成立苏维埃政权,要求加入苏联,被接纳。同年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把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把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苏军占领上述地区。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但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莫斯科保卫战:二战著名战役。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30分,德国发动了侵苏战争。10月2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全面进攻,但是雨雪暂时阻止了德军的进攻。11月中旬,德军发动的进攻,又遭到苏军顽强抵抗。不久,严冬阻止了德军军事行动,斯大林下令反攻。1942年1月7日,德军被击退,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伟大胜利。德军闪击战宣告破产。大西洋宪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F.D.罗斯福与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凡8条,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与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与平,以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使全体人类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不虞匮乏;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放弃使用武力,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解除侵略国的武装,以减轻爱好与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等。宪章具有欺骗性,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即《罗斯福邱吉尔共同宣言》,1941年8月14日发表。宣布了美英两国国家政策中的八条共同原则,主要内容有:不求领土或其他方面之扩张,不愿目睹及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愿望不相符合之领土变更,尊重一切人民选择其生活所在之政府的形式之权利,努力促使所有的国家依平等条件取得经济繁荣所必需之世界贸易及原料,希望促成所有国家间在经济方面之最充分的合作,希望在最后摧毁纳粹暴政后建立世界的持久与平,使全人类在公海及大洋上来往而不受阻挠,协助全世界所有国家减轻沉重的军备负担并最终放弃使用武力。《联合国家宣言》: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国家签署的重要文件。1942年1月1日,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宣言》,宣言签字国保证要用其全部资源及法西斯国家作战到底,相互合作,绝不单方及敌人缔结停战协定及与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后建立。中途岛海战:二战中著名海战。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集结了200多艘军舰,力图消灭残存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中途岛海战开始。此战中,日本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飞机322架,海军官兵3500人。此后,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中的主动权。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德黑兰会议:二战时期重要会议。1943年11月28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会议。在德黑兰会议上讨论的问题包括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对日作战问题、战后对德国的处理问题、波兰问题、芬兰问题、关于建立国际组织问题,以及殖民地问题与对靠近德日的基地与战略据点实行托管制等问题。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1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同时会议还确定以后作战的规模与打击敌人的方向等。德黑兰会议上达成1944年5月1日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是盟国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德黑兰会议:二战时期重要会议。1943年11月28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会议。在德黑兰会议上讨论的问题包括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对日作战问题、战后对德国的处理问题、波兰问题、芬兰问题、关于建立国际组织问题,以及殖民地问题与对靠近德日的基地与战略据点实行托管制等问题。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1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同时会议还确定以后作战的规模与打击敌人的方向等。德黑兰会议上达成1944年5月1日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是盟国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日开罗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缅旬战役问题与战后处理日本问题,发表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决定坚持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上,作出了公正合理的决议。1943年12月1日正式发表的“开罗宣言”郑重宣布将把“日本所窃取的一切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与澎湖群岛”归还中国。开罗宣言还决定战后让朝鲜独立。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诺曼底登陆:1945年成立的全球普遍性的国际政治组织。英文简称UN。创立及宗旨联合国筹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26个国家为协同作战,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的名称由此而来。1943年10月30日,美、苏、中、英四大国发表莫斯科宣言,共同达成在战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安全组织的原则协议。1944年11月四大国经过协商提出创立联合国组织的建议案。1945年4月,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家全体会议上,以四大国建议案为基础起草了《联合国宪章》。宪章于6月26日通过,10月24日生效时宣告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并在日内瓦设有欧洲办事处。参加旧金山会议并在宪章上签字的51国为创始会员国。新加入的国家须提交申请书,声明接受宪章义务,经安理会推荐并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至1993年12月,共有184个成员国,另有观察员3个。会员国设有常驻代表团,观察员设有常驻观察员办事处。雅尔塔会议:美、英、苏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美、英、苏三国保证彻底打败德国,让德国无条件投降;战后,应把德国建成一个与平、民主的国家;战后美、英、苏三国分区占领德国。雅尔塔会议还讨论了波兰问题,重申了德黑兰会议的处理办法。会议通过了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成立联合国的决议。关于对日作战与远东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使苏联早日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牺牲中国的利益,同意苏联要求:促使中国承认外蒙古现状,租借中国的大连与旅顺港,以及中苏共同经营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等。苏联则保证在打败德国后二三个月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争议的会议。一方面,会上美、苏达成了战后瓜分势力范围的协议,构筑了“雅尔塔体系”的最初框架。另一方面,该协议协调了盟国最后击败德国与日本的立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到来。雅尔塔会议之后不到三个月,德国就无条件投降了。简答题1、略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概况与特点。(1)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分为两个阶段。①1918—1928,第一次高潮。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朝鲜“三·一”反日起义、埃及反英武装起义、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五四运动等。②1929—1939,1929年经济危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越南安沛起义运动,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日抗日民主运动高潮、全面抗日、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改革,埃及六月起义,印尼“七省号军舰起义”等。这阶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许多国家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性质,成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2)特点:①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范围广、斗争具有巨大的群众性。②持续发展。1918—1935,从未间断。③斗争的多样性。a、领导权:工人阶级政党、资产阶级、过渡形式;b、形式与内容方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群众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c、结局:胜利;没完全摆脱奴役,不同程度取得了民族独立。d、民族解放运动的多样性统一在反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统一目标中,形成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历史进程。2.简论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内容与意义。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的资产阶级改革。(1)其主要内容有:1)土地改革。政府没收本国与外国人拥有的大地产,分配给农民。其任内共分配土地2000万公顷。同时设立国家农贷银行帮助农民,并鼓励与扶持农民组织合作农场。2)国有化运动,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服务行业与若干企业国有化,第二,外国公司所属的铁路国有化,第三,外国石油公司国有化。1937年把为外国垄断资本控制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1938年宣布把属于英、美、荷的17家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政府在10年内还清它们在墨西哥的资产。3)鼓励工会的发展,修订全国劳工法,把分散的劳工组织合并成墨西哥劳工联合会。4)教育改革。1934年12月开始在全国推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扩大与普及教育,并专设印第安人事务司,加强印第安人教育事业的发展。5)巩固民主政体,打击军事寡头势力。1938年3月把执政的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容纳工会、农民与其他群众组织参加。(2)意义:1)卡德纳斯在30年代所进行的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由于它全面而深入地实行了1917年宪法,因而理应被认为是墨西哥护宪运动的最辉煌的阶段。就其改革的深度与民主性而言,为同时代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史上所仅有。2)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纺织、建筑、食品、家具等轻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卡德纳斯实行的土地改革,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改革以后,出现了以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为主的,小农经济及封建经济残余并存的农村经济结构。卡德纳斯作为反帝反封建比较坚决、经济实力相对强大的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通过把封建庄园改造为资本主义农场与把封建大地产转变为村社土地的方式,在农村实现了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3)卡德纳斯的改革是1910—1917年墨西哥革命后的一系列护宪运动的最高峰。从整个革命的进程来看,历时30年的发展经历了夺取政权与护宪运动两个阶段。护宪运动包括民主化、恢复经济与解决所有制三大内容。卡德纳斯的贡献就是依靠政权力量,自上而下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完成了护宪运动的任务。4)卡德纳斯的民族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使他成为30年代拉丁美洲社会思潮的代表者之一。可以说,在庇隆以前,卡德纳斯是民众主义理论及实践相统一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3、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原因、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原因:①严重的经济困难②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出现暴乱,工农联盟的政治基础出现危机;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1)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初期关键性措施。(2)允许出租土地与使用雇佣劳动,(3)实行从共耕制到合作制的转变。2.工业方面(1)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与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与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2)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3)建立开放型的经济体系。3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与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恢复商品货币关系。4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与分配体制。意义①调动了工农生产的积极性,使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②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这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进行的有益探索,当时俄国的主要国情是小农占优势④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4、简述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1)经济大危机与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笼罩世界;(3)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4)苏联从反法西斯侵略到中立自保;(5)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动荡不安,其根源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①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结束了2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局面,法西斯开始在一些国家蔓延、传播及强化,同时也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②经济危机爆发后,东西方出现了两个战争策源地,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各种力量经过大分化与大重组,世界格局出现了三种力量,即法西斯国家,世界革命人民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③在三种力量的交互活动下,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人民同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制止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法西斯势力及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在西方国家的纵容下,吞食中小国家,并首先进攻苏联;苏联孤立自保,让法西斯国家首先向西方大国开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实际上实现这种可能。④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一战后的国际体系凡尔赛—华盛顿开始瓦解。6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答:背景: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内容:整顿金融:加强与管理银行证券与货币制度,以克服金融危机。1、挽救银行危机。《紧急银行法》2、对银行,证券市场,货币改革与管理《提供证券实情法》二、调整与复兴工农业,联邦政府通过调节与管理刺激工农业的复兴与发展。1、农业《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局2、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三.联邦政府兴办救济事业与建立社会保险制度。1、救济:A,直接救济B,间接救济——以工代赈2、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社会保险法》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对残疾,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四,制定与实施《联邦劳动立法》,适当提高劳工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调节劳方与资方的关系。《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评价: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重大的资本主义改革,新政的直接后果是缓与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破坏,避免了经济的崩溃,促进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新政的实施,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使美国人民恢复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有效地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与极端主义组织对每民主主义的威胁,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新政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利结构,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与总统权利。它加强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开端,它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样板。2、简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一)原因:由于战争的扩大,各国无力单独及法西斯国家抗衡,为了相互间的利益,不得不联合起来。(二)经过:①早在欧洲战争开始西欧论之后,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国相继在英国建立了流亡政府,西方的反法西斯同盟事实上已经开始形成。②1941年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随后,英美共同制定了ABC—1计划,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这标志着英美事实上已经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③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美英表示支持苏联。同年8月,美英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0月美英苏签订了协议书,美英向苏提供援助。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反法西斯战线迅速扩大,表明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条件已经成熟。④1942年1月1日,根据美英阿卡迪亚会议的提议,美英中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三)意义:这一世界组织加强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略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概况与特点。(1)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分为两个阶段。①1918—1928,第一次高潮。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朝鲜“三·一”反日起义、埃及反英武装起义、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五四运动等。②1929—1939,1929年经济危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越南安沛起义运动,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日抗日民主运动高潮、全面抗日、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改革,埃及六月起义,印尼“七省号军舰起义”等。这阶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许多国家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性质,成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2)特点:①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范围广、斗争具有巨大的群众性。②持续发展。1918—1935,从未间断。③斗争的多样性。a、领导权:工人阶级政党、资产阶级、过渡形式;b、形式与内容方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群众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c、结局:胜利;没完全摆脱奴役,不同程度取得了民族独立。d、民族解放运动的多样性统一在反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统一目标中,形成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历史进程。论述题1、评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答1、性质:帝国主义大国对世界重新分割的国际关系新格局。2、特点:它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现有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建立的;它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其内部有多矛盾。3矛盾:(1)战胜过帝国主义同苏维埃俄国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2)战胜国及战败国之间的矛盾。(3)战胜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4内容条约:(1)凡尔赛条约:巴黎与会上签订《凡尔赛与约》与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对匈牙利的《脱利亚农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与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都是《凡尔赛与约》的补充,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的再分割的体系。(2)华盛顿条约:《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于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建立起来了。4、评价:这个体系的目的就是维持与巩固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维护各战胜国的均势,反对与摧毁苏维埃政权,镇压各国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但这个体系不但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之日趋尖锐,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就全部瓦解。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根据其力量对比的新变化,在巴黎与会与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亚洲、非洲建立起来的“新秩序”,以保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历史上将它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分)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与会,签订了凡尔赛与约,其后又签订了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与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与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与约及对土耳其的色佛尔与约。这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与非洲的新秩序。(4分)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及《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新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这个体系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产物。是为了维持与巩固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维护战胜国的均势。是反对苏维埃俄国、共同宰割战败国与弱小民族基础上达成的暂时妥协。(8分)2、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第一,给世界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与灾难。二战历时整整6年,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有61个国家参战,80%的世界人民卷入战争,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人民伤亡90000万人以上,战火破坏城市与家园,给世界人民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第二,二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各国人民争取与平及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二战摧毁了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促进了与平及进步的思潮的发展,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虽然世界格局有时动荡不安,不时有局部战争爆发,但并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第三,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与更加现实的道路。战后,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绝大多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兴起,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突出地反映在联合国的变化与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上。第四,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与鼓舞下,东欧与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超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同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此后,形成了以苏联与美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以“冷战”为主的国际关系。第五,二战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宇航时代与核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总之,二战虽然已过半个多世纪,但它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值得人民渠思考。3、试论绥靖政策。(答案一)国际关系史中的“绥靖政策”,是指两次世界大战间,即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而出现的,帝国主义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及其激烈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在争夺中处于防守、牺牲弱小国家以保全自身利益的政策。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标志。绥靖政策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弃卒保车”,牺牲小国利益,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祸水东引”,牺牲苏联以求西欧的平安。其总体战略目标是求与,稳定现状。具体来看,英、法、苏、美各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有所不同。A、英国: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①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拥有着最广阔的殖民地。但是受一战、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英国已失去了世界殖民大国与金融中心的地位,无力维护庞大的殖民体系,因此只能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自身利益。②一战后与平主义思潮的兴起及泛滥,是英国人普遍反战。、③由于一战后英国实行保守的财政政策,导致军费不足而无力扩军备战。④在传统的“均势政策”的指导下,英国坚持“扶德抑法”,认为德国的强大有助于维持欧洲各国的均势。B、法国法国是在经济大危机中复原得最慢的大国,其所受的打击一直延续到1935年,导致国力严重下降,加剧了社会矛盾与政局不安。这就使法国很难形成有效的对德政策,而只能尾随德国。C、苏联苏联同德国于1939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就是它采取“绥靖政策的表现”,原因是:①争取及英法联系、建立犯法西斯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失败;②出于自保需要,防止西欧“祸水东引”成功而成为德国首先攻击的目标,不得已及德国签订协定。D、美国历史原因:受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影响;现实原因:集中精力实行解决国内经济危机的新政。“绥靖政策”虽是各大国求与的政策,但从长远看绝不是维护与平的政策。它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壮大侵略者的力量,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坚持这一政策的两大代表——英国与法国,最终自食其果,遭到德国法西斯的猛烈攻击。(答案二)(1)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与妥协的政策。(2)其推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客观:经济与军事地位受到巨大削弱,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国内部分人士对《凡尔赛与约》有负罪感,对德国的违约行为采取容忍态度;一点的残酷性,导致战后与平主义盛行。②主观:英法美对法西斯本质及其打的“反共”旗号认识不清。③根本:英法美为维护既得利益与阶级利益而祸水东引。④其它:苏联为了不使英美法阴谋得逞,嬴得时间,准备备战。(3)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与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与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与人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与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与《慕尼黑协定》。(4)绥靖政策是实质是:英、法、美等国为了保全自己避免及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局部利益与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5)结果:坐失良机:英国在德国吞并奥地利问题上的不干涉政策,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未对日本侵华实施制裁;英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德国空袭波兰后英法宣而不战等。自食其果:法国溃败;不列颠大空袭;德国偷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6)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②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③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④不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对敌。(7)启示:对待全世界人民的公敌必须团结起来作坚决彻底斗争,决不能为了自身一己私利妥协退让、中立自保、祸水他引,否则会落得养虎为患,坐失良机,自食其果的恶果及下场。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与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与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与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与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与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与人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与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迎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与《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与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论述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①早在1927年,田中内阁召开的东方会议,通过了总结性文件《对华政策纲要》,确定了日本分离满蒙,侵略中国称霸远东的方针,会议结束后,田中义一还向天皇写了一份报告,史称“田中奏折”,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行动证明该文件乃是日本军阀对外冒险的指导纲领。②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日本遭受重创,“樱会”、“血盟团”等各类法西斯团体先后成立,准备发动政变,实行军部独裁,推行对外战争策略。③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霸占了中国东北。④1932年,在“血盟团”的领导下,发动了“五·一五”事件,虽然失败了,但日本开始向军部独裁政权过渡。⑤1933年,日本拒不接受李顿调查报告,宣布退出国联,以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