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行业研究分析分析报告_第1页
中国电信行业研究分析分析报告_第2页
中国电信行业研究分析分析报告_第3页
中国电信行业研究分析分析报告_第4页
中国电信行业研究分析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3/240中国电信行业研究分析报告中国电信行业研究分析报告-机遇、挑战2000版2001年2月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52号邮编:100083电话62304136传真-mail:qingyang@中国研究公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中街9号东环广场A座写字楼9层邮编:100027电话111传真-mail:HYPERLINKmailto:Jenny.zhang@Jenny.zhang@报告目录TOC\o"1-3"第一章:报告摘要 1要点 1市场前景: 1技术的影响与应用: 4技术构架: 4当前技术应用与规模: 4技术发展方向: 5运营商的疑惑: 6市场如何拓展: 6制造商的挑战: 7第二章:中国电信市场回顾与展望 8中国电信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8中国电信网现状与发展趋势 8中国有线电视网络 19中国电信行业总体发展水平综述 19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趋势 19中国电信行业投资分析 19中国电信业投资情况 19中国电信业融资情况 19电信业收入情况 19第三章:电信市场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19宏观经济环境与电信市场 19中国宏观经济环境 19电信行业改革进程 19电信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19与中国电信行业相关的政府机构 19国务院 19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19信息产业部 19电信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 19政策法规 19通信技术 19市场需求 19电信资费与公平竞争 19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 19WTO带给中国电信市场的利弊分析 19与WTO相关的电信法规 19积极因素-电信设备供应商 19消极因素-电信运营及服务商 19第四章:中国电信服务提供商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9中国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的发展机遇 19电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将带来如下市场机会 19电信服务提供商和行业用户之间的业务 19电信服务提供商和大客户之间的业务 19电信服务提供商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 19电信服务提供商与高端和低端用户之间的业务 19中国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现状 19中国电信 19组织结构 19中国电信商务运作模式 19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1年发展目标 19面临的挑战: 19中国移动集团公司 19组织机构 19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商务运作模式 19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1年发展目标 19面临的挑战 19中国联通公司 19组织机构 19中国联通公司商务运作模式 19中国联通公司2001年发展目标 19面临的挑战: 19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19组织结构 19中国网络通信公司商务运作模式 19中国网通未来发展战略 19面临的挑战 19中国吉通公司 19组织机构 19中国吉通公司商务运作模式 19吉通公司2001年发展目标 19面临的挑战 19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19组织机构 19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商务运作模式 19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未来发展目标 19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面临的挑战 19中国铁道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19组织结构 19中国铁道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商务运作模式 19中国电信主要服务提供商SWOT分析 19第五章:电信设备提供商的机遇与挑战 错误!未定义书签。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市场表现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程控交换设备市场 错误!未定义书签。光通信产品设备市场 错误!未定义书签。中国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接入网市场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数据通信产品市场 错误!未定义书签。部分电信产品提供商市场表现力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优劣势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电信服务提供商对厂商的满意度和期望值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电信设备制造商的机遇与挑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图表TOC\t"题注,4"图表1:中国电信网络市场构成 1图表2:中国电信用户市场 2图表3:电信有线用户市场 2图表4:中国移动用户市场 3图表5:技术构架 4图表6:当前技术应用与规模 4图表7:技术发展方向 5图表8:市场如何拓展 6图表9:中国“八横八纵”光缆建设情况一览表(八横) 9图表10:中国“八横八纵”光缆建设情况一览表(八纵) 9图表11:中国电信传输骨干网建设情况 10图表12:中国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995-2004 12图表13:1999年与2000年交换机容量同期比 12图表14:中国本地电话用户数,1995-2004 13图表15:2000年中国移动通信用户规划变动情况表 15图表16:2000年中国移动通信系统容量情况 15图表17:2000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发展情况 15图表18:移动电话业务收入,1995-2004年 16图表19:移动电话用户,1995-2004 16图表20:移动电话系统容量,1995-2004 17图表21:2000年中国国际互联网线路分布情况 18图表22:中国计算机互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情况 19图表23:2000年中国数据通信用户数及比去年增长率 19图表24:中国数据业务用户,1995-2005 19图表25:2000年各IP电话服务提供商业务统计(通话时间) 19图表26:中国数据业务设备容量,1995-2000(个) 19图表27:中国卫星业务收入,1993-2000 19图表28:中国寻呼用户数,1995-2004 19图表29:2000年中国通信水平一览 19图表30:电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9图表31:电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19图表32:中国电信行业投资与业务收入,1995-2004 19图表33:中国电信行业投资总量与增长率,1993-2004 19图表34:2000年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电信投资完成情况 19图表35:中国电信行业主要业务投资情况,1995-2000 19图表36:2000年电信投资结构示意图 19图表37:2000年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电信投资完成情况 19图表38:中国电信业务收入与增长率,1995-2004 19图表39:2000年中国电信服务提供商业务收入市场份额(不含两费) 19图表40:部分电信服务提供商1999年与2000年收入同期比较 19图表41:未来5年通信投资分布情况 19图表42:电信服务提供商对投资回报的认识的转变 19图表43: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电信业务量增长速度,1980-2000 19图表44:中国主要经济指标(2000-2001) 19图表45:中国电信行业改革历程 19图表46:国务院组成部委 19图表47: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机构图 19图表48:信息产业部组织结构图 19图表49: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 19图表50:中国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一览表 19图表51:中国电信组织结构图 19图表52:CMCC组织结构图 19图表53:中国联通组织机构图 19图表54:中国网通组织结构图 19图表55:吉通公司组织结构 19图表56: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图 19图表57:中国铁道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结构图 19图表58: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SWOT分析 19图表59:1999年主要程控交换机厂商市场份额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0:各公司在中国光传输设备市场所占份额(1999)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1:中国部分光通信产品的市场情况(单位:亿元)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2:1997-2002年DWDM市场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3:1999年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移动通信设备市场占有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4:1999年中国联通公司移动通信设备市场占有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5:1999年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产品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6:DDN设备厂商市场份额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7:厂商在中国CHINAPAC市场的份额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8:各ATM厂商所占市场份额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69:部分电信产品提供商市场表现力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70:国内外通信设备厂商优劣势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表71:电信服务提供商对厂商服务、支持的期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报告摘要要点市场前景:市场构成:在今后几年中国电信市场(更加贴切地说应当是中国网络市场)将分为如图所示的六个层面:图表SEQ图表\*ARABIC1:中国电信网络市场构成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卫星接入服务将今后3-5年有很好的机会具有很好的前景,

市场规模:图表SEQ图表\*ARABIC2:中国电信用户市场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有线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电信的大力推动下,在今后5年内将持续保持良性增长。因为中国的电话普及率还较低。所以有线电话用户的增长在今后5年将不会受移动用户的影响。2005年,中国有线电话用户普及率将达到21%。图表SEQ图表\*ARABIC3:电信有线用户市场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郊,县家庭用户在2003年郊,县家庭用户在2003年将超过其他用户群体成为中国电信的主要放号增长用户群。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移动用户将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04年中国移动用户将超过2亿。移动终端的市场潜力巨大。

技术的影响与应用:技术构架:图表SEQ图表\*ARABIC5:技术构架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当前技术应用与规模:图表SEQ图表\*ARABIC6:当前技术应用与规模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技术发展方向:图表SEQ图表\*ARABIC7:技术发展方向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

运营商的疑惑:市场如何拓展:图表SEQ图表\*ARABIC8:市场如何拓展

制造商的挑战:产品还是方案:

第二章:中国电信市场回顾与展望中国电信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电信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固定网2000年中国电信固定网络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固网电话程控化,局用交换机国产化:全年新增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2,017万门,共计达到1.8亿门。县以上城市全部开通程控电话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99.9%。其中局用电话交换机国产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基本上采用了国产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9%。长途通信传输、交换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长途业务电路4,717路,业务电路总数达到176万路。2000年,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新增46万路端,共达到549万路端。光缆建设持续高速发展:全国光缆总长度超过120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28.6万公里(中国电信光缆总长度23万公里,中国联通光缆总长度5.6万公里)。1999年,中国电信建成的九个项目项目包括:兰州-西宁-拉萨、南宁-贵阳-昆明、呼和浩特-西安、西安-重庆、第二出疆、北海-海口、北京-武汉-广州、北京外环、西安-武汉、西安-合肥;在建并进入试运行的四个项目包括:广州-北海-昆明-成都、上海-金华-南平-广州、兰州-成都、呼和浩特-北海。在上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截至2000年底,中国电信数字微波通信线路达到6.9万公里。1999年中国电信开始建设了武汉-重庆、贵阳-南宁等五条SDH微波干线扩容改造工程;已竣工的有武汉-福州、西安-成都、广州-南宁等三项工程。在国际线路方面,中国电信先后有中日(C-J)、中韩(CKC)、环球海底光缆系统(FLAG)和亚欧陆地光缆系统(TAE)建成投入使用。亚太二号海底光缆、中美海底光缆和亚欧海底光缆正在建设之中。中国联通光缆通达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建成23个长途交换局。中国光缆建设情况详见图表9、图表10以及图表11。支撑网建设进一步加快:七号信令网工程进展顺利,1999年中国电信七号信令网在原19对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投产的基础上,再新建拉萨、乌鲁木齐等12对HSTP。待12对HSTP建成后,中国电信七号信令网将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为各地开展多种业务的基础。图表SEQ图表\*ARABIC9:中国“八横八纵”光缆建设情况一览表(八横)序号起止地点长度技术水平建设周期1天津-呼和浩特-兰州2052公里--2青岛-石家庄-银川1700公里3~6个622Mb/s,30芯1995~19963上海-南京-合肥-信阳-西安1500公里2.5Gb/s×4,622Gb/sSDH1996~19974连云港-乌鲁木齐-伊宁-2.5Gb/s×2SDH-5上海-武汉-重庆1467公里2.5Gb/s×2SDH-6杭州-长沙-成都4200公里-1997年4月7广州-南宁-昆明1800公里2.5Gb/s×2SDH1998年底8上海-广州-昆明2500公里2.5Gb/s×2SDH1998年底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图表SEQ图表\*ARABIC10:中国“八横八纵”光缆建设情况一览表(八纵)序号起止地点长度技术水平建设周期1牡丹江-上海-广州5500公里2.5Gb/s×2SDH,36芯1995~19982齐齐哈尔-北京-三亚-2.5Gb/s×2SDH-3呼和浩特-太原-北海4200公里2.5Gb/s×3SDH,622Mb/s1996~19974哈尔滨-天津-上海1300公里2.5Gb/s×2SDH-5北京-九江-广州3625公里2.5Gb/s×2SDH,622Mb/s,48芯1995~19966呼和浩特-西安-昆明2052公里2.5Gb/s×2SDH,30芯-7兰州-西宁-拉萨2752公里155Mb/s~2.5Gb/s,30芯1998年7月8兰州-贵阳-南宁-2×2.5Gb/s-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数字同步网建设支持了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电信数字同步网由一级基准时钟(PRC)、区域性基准时钟(LPR)以及同步网节点设备(BITS)组成。经过同步网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一期扩容工程的实施,中国电信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起数字同步骨干网,目前正在启动新增省会节点工程。中国电信在“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的原则下,保证长途电话网网管系统、七号信令网管系统、同步网网管系统、PDH传输网网管系统以及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基本完成了本地电话网网管和集中监控系统建设,SDH网管、DWDM网管、光缆监测系统以及国际通信网等系统正在安装建设中。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建成智能网网管系统、本地电话网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计费系统(包括智能网联机计费系统、长途电话结算系统)、IC卡公用电话网管系统。

图表SEQ图表\*ARABIC11:中国电信传输骨干网建设情况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中国电信固网发展趋势综述,从2000年固定电话业务发展态势分析,信息产业部电信情报研究所与中国研究公司认为电信固网业务的新增长点主要体现在:城市用户稳定增长。中国电信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542万户,与去年新增2,139万户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城市电话用户新增1,766万户、达到9,226万户、占总体用户的64%。农村通信需求日益增加。农村电话用户新增1,774万户,达到5,182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36%。N-ISDN业务发展迅速。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N-ISDN业务作为高速接入手段,正在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截止到2000年底,N-ISDN业务已经实现在北京,上海等31个城市的长途业务联网。东部部分省市已经实现了向地市的覆盖,用户总数已经达到68.8万户。智能网等新业务快速发展。中国电信智能网自1995年以来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目前在全国范围形式开放的业务有300电话卡业务,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等,其中,300电话卡业务具备国际漫游功能,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业务具备国内、国际业务能力。中国电信在1995年11月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城市开始提供800业务,1998年9月1日,在全国范围(除西藏外)正式推出。2000年共新增用户6193户,总用户数达到9010户,用户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中国电信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均已开放“会易通”业务,即交互式电话会议业务,用户可根据自身及与会者所处位置,自由选择拨入就近的“会易通”系统。中国联通的固网建设:基础传输网络继续扩大,累计开通光缆干线5.6万公里,通达250余个城市.长途通信网,IP电话网及互联网已形成全国规模.已建成35个长途交换局,通过前置机通达226个地市.北京,上海和广州国际通信局建成投产.数据网,互联网建设已扩展到220多个城市,IP电话网开通231个地市.市话业务仍处在发展阶段。与传统的市话网有所不同,中国联通的市话网采用了先进的用户光缆接入技术,为开展宽带业务和增值业务提供了基础。另外天津、四川和重庆三省市的市话网已经与中国电信网奠定了互联互通并对外放号,用户达到32.2万户。总体上看,中国联通的固网业务进入市场导入期,联通如何平衡其内部资源在固网建设上形成对中国电信的市场挑战者态势,是其在固网市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固网建设面临的挑战:其它的替代服务带来的挑战:由于移动电话和IP电话服务迅速发展,固定电话业务受到一定冲击。预计固定电话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将逐年下降。究竟那一种服务会在未来的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业务之间的合作模式等因素将会影响电信投资的走向,这也是运营商在业务发展、网络构架以及设备选型方面的困惑所在。用户需求发展的趋势带来的挑战:用户对于固网提供的服务不仅仅局限在语音,更多地向数据、图像以及其他增值服务转移。因此电信固定网络运营商应当更加深入地研究用户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应以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为导向,使固网成为一个既能使用户承受其服务价格、技术上又不失先进性且能保护运营商原有网络投资的一个盈利的网络。加入WTO之后,国外电信运营商带来的挑战:电信情报所和中国研究公司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企业经营理念上,即国外运营商在市场营销理念上对国内运营商的领先。在完全市场经济的运作条件下,以客户满意为中心、为客户利益着想的经营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商务模式和服务将最终会为运营商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模式的转换需要时间,中国政府对WTO关于电信市场开放的许诺以及日程表已经给了国内运营商这样一个转换的时间和机遇。固网市场同时亦存在非常大的市场机会,政府运营商提供普遍电信服务的要求将带动农网以及偏远地区的固网建设,同时用户对增值业务的需求也导致了固网用户数的增长。同时,对于固网设备供应商来讲,运营商对固定网络的投资将带来商业机会。图表12、图表13以及图表14中展示了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以及其增长趋势:截止到2000年,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7,912万门,本地电话用户量达到14,408.5万用户,比1999年增长3527.8万用户。其中,中国电信用户量达到14,440.7万,中国联通公司局用交换机容量总容量达到10万门左右。图表SEQ图表\*ARABIC12:中国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995-2004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49315,85353317,912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49315,85353317,912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局用交换机容量单位:万1999年2000年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

图表SEQ图表\*ARABIC14:中国本地电话用户数,1995-2004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移动网中国主要的电信业务服务提供商: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移动网络概况:截至2000年底,移动交换机总容量已超过11,894万门,基站总数达7.3万个,信道总为数385.4万个;用户总数已达8526.5万户,比2000年净增4202.7万户,增长了97.2%;全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其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用户为6652.2万,市场占有率78%,联通公司的用户达到1874.3万,市场占有率为22%。到2000年,中国移动通信网上用户数已达8526万,其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用户数为6652万,中国联通公司的用户数达到1874.3万。网络规模达到8297万户,中国移动的GSM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详细数字见图表20。网络覆盖区域以及网络技术应用:中国移动的网络已经实现对31个省会城市、330个地级市、2038个县市的覆盖,中部、东部地区覆盖到乡镇,主要交通干线实现了连续覆盖,GSM900/1800双频网络已在若干城市投入商用。此外,中国移动通信GSM网已与59个国家或地区的108个GSM服务提供商开通了自动漫游业务,“全球通”国际漫游业务通达包括北美在内的世界五大洲。中国移动已建成了移动通信专用的No.7信令网,长途网和No.7信令网骨干节点已覆盖全国。移动通信话路网及信令网的网路结构逐渐确立并趋于稳定,同时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疏通能力。中国移动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智能网,骨干智能网已覆盖全国;各省移动通信公司的省内智能网建设也已陆续开始。并完成全国账务清算中心和24个省计费中心的扩容改造任务,建成一个全国网管中心和22个省级网管中心。移动网提供的服务以及发展趋势: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的试验网已经可为全国31个省会城市的客户提供“全球通”IP电话、手机上网等新业务,并全方位提供IP业务。中国移动推出的“神州行”预付费业务和MSM等各类增值业务迅速扩大了其移动电话的市场份额和业务收入。中国移动的网络正在从单纯经营无线话音业务的网络向经营话音、图像、数据多元并举的网络模式发展。同时,中国移动正在加紧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网络的过渡和对第三代网络的研究。中国联通的移动电信服务业务以及发展趋势:GSM移动通信网容量迅速增加,全年新增2035万户,累计2966万户.GSM网全年净增用户1350万户,累计1870万户,比上年增长2.58倍,市场占有率从上年的11.5%提高到22%,业务已和29个国家,地区的41个运营商实现国际漫游.短消息,无线上网等新业务取得一定进展.中国联通公司的CDMA网业务以及发展趋势:2000年,中国电信长城公司整体划归中国联通公司。1996年由原邮电部和CESEC联合组建的中国电信长城公司利用军队部分800MHz专用频率、邮电部的PSTN通信网,采用码分多址技术(CDMA)建设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中国电信长城网”,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已经商用,并将在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天津、重庆等省市相继开通。CDMA用户量自1996年至今一直没有大的增长。现网上容量20万门左右,133移动电话用户数为12万户左右。目前,中国电信长城公司已基本解体,“中国世纪移动通信公司”将从原中国电信长城网的网络基础上发展。据了解,河北世纪移动通信公司最近已开通了11个城市的CDMA试验网。但由于长城通信公司亦存在利用外资的问题,对这些已参与其中的外资所持股份如何处理,将直接影响“中国世纪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发展。

图表SEQ图表\*ARABIC15:2000年中国移动通信用户规划变动情况表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图表SEQ图表\*ARABIC16:2000年中国移动通信系统容量情况交换机(万门)基站(个)信道(个)TACSGSMTACSGSMTACSGSM中国移动1,1629,5587,99550,810197,0532,861,075中国联通-2,336-21,975-795,980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图表SEQ图表\*ARABIC17:2000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发展情况用户数(万户)比1999年增长率中国移动TACS324.5-34%中国移动GSM6327.882%中国联通1874.3260%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

图表SEQ图表\*ARABIC18:移动电话业务收入,1995-2004年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0%20%40%60%80%100%120%移动通信收入移动通信收入增长率单位:万人民币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图表SEQ图表\*ARABIC19:移动电话用户,1995-2004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

图表SEQ图表\*ARABIC20:移动电话系统容量,1995-2004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数据网中国数据通信网总体状况:通过十年建设,中国已经建成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数字数据网(DDN)、帧中继网(CHINAFRN)、计算机互连网(CHINANET、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通信网)等。进入98年后,中国的数据通信在分组交换、DDN等基础数据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同时多媒体通信业务、计算机互联网业务逐渐成为新的数据业务的增长点。截至2000年底,数据通信端口总容量达到78万个;其中:基础网端口总容量达到74万个,IP网端口总容量达到4万个。数据业务收入达到36.6亿,在整个通信业务收入中占2.89%。截止到2000年9月中国数据通信用户增长到843.5亿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4%。中国电信的数据通信网建设以及发展趋势:截止2000年底,中国电信的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DDN)已覆盖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县及部分乡镇,分组交换网的端口总容量达24.4万个,用户数量为11.4万个,公用数字数据网的端口数量达48.5万个,用户数为27.5万户,公用帧中继网联通了23个省市,1.8万个端口,2.1万用户;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实现了全国联网。国际出口总带宽达到351M,在所有电话网覆盖到的地方用户都能够通过电话拨号方式和DDN专线、分组网、帧中继以及ATM等方式入网。另外,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开始为客户提供传真存储转发、电子信箱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等公用数据增值业务及无线数据通信业务。中国电信国际电信业务电路总数达到36600条,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地区,其中与74个国家和地区的88个公司开通了直达电路;国际电路交换能力新增4万路端,达到9万路端。中国电信2000年下半年开始,利用n*10G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和千兆比特路由器技术,通过安全合理的网络结构设计,对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容。目前网络节点间的路由中继由原来的155M扩容为2.5G,实现提速16倍。物理节点覆盖200多个城市,业务范围覆盖所有电话通达的地区。目前,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网络总带宽达到800G,其中国际出口总带宽达到2G。中国联通的数据通信网络建设以及发展趋势:已经完成了123个城市ATM数据通信网的建设,能够提供FR、DDN专线和VPDN业务。数据通信服务的主要业务-互联网建设及发展趋势:线路总容量为351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中国互联网用户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详见图24。目前,中国有9个计算机互联网络。其中CHINANET、GBNET、UNINET、CNCNET、CMCNET为经营性网络。截止到2000年底,几大骨干网的国际出口分别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2.0G;中国金桥网(GBNET)148M;中国联合通信网(UNINET)55M;中国移动通信网(CMCNET)90M;中国网络通信网(CNCNET)377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117M;中国科技网(CSTNET)55M。网络之间连接速率为155M。图表SEQ图表\*ARABIC21:2000年中国国际互联网线路分布情况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图表SEQ图表\*ARABIC22:中国计算机互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情况运营商性质国际出口(M)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经营195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非经营117中国科技网(CSTNET)非经营55中国金桥网(GBNET)、经营148中国联合通信网(UNINET)、经营55中国网络通信网(CNCNET)、经营377中国移动通信网(CMCNET)经营90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网(CIENET)非经营4中国长城互联网(GWNET)非经营-总带宽3297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根据CNNIC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上网计算机数890万台,内地上网人数已达2,250万户,其中专线上网人数约为364万,拨号用户人数约为1543万。据统计,在拨号用户中,全国互联网拨号用户1053万户。其中中国电信1000.35万户,吉通公司52.65万户。Internet专线用户10.53万户,其中中国电信10万户,吉通公司0.53万户。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人数为92万。目前,国内中文站点超过万个。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122,099个,WWW站点数量为265,405个,国际线路的总带宽是约2,799M。图表SEQ图表\*ARABIC23:2000年中国数据通信用户数及比去年增长率业务1999年2000年增长率N-ISDN168,135688,106309%电子信箱22,00068,000209%EDI60268413.6%传真存储转发用户4,7534,342-8.6%分组交换108,000114,0005.5%DDN268,000358,00033.6%帧中继及ATM23,74344,33486.7%Internet2,157,0009,132,000322%总计2,752,23310,409,466278%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

图表SEQ图表\*ARABIC24:中国数据业务用户,1995-2005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数据通讯服务的主要业务-IP电话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电信IP网络覆盖全国25个城市。中国联通已在全国82个地市开通IP电话业务、吉通公司开通全国12个城市和130多个国家的IP电话业务业务。中国网通在国内14个城市以及29个国家地区开通运营IP电话业务。各个公司的IP电话服务的业务统计以及设备容量详见图表26及图表27中国电信已经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16家电信公司开通了点对点的国际帧中继业务。年底与Concert公司签署了全球帧中继业务,可以在中国境内乃至全世界近70个国家和地区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一站受理、一站计费、一站申告。中国电信开通国际“宜通”业务(“国际经济电话”业务)。宜通电话业务,采用IP技术通过国际专线实现话音传输国际电话。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开通到17个国家和地区的宜通电话业务。图表SEQ图表\*ARABIC25:2000年各IP电话服务提供商业务统计(通话时间)电信服务提供商IP电话国际通话时长

(万分钟)IP电话港澳台通话时长

(万分钟)IP电话国内长途通话时长

(万分钟)中国电信3,993.02,107.7206,053.6中国联通6,451.7156.856,030.0吉通公司3,284.93,305.116,209.7总计13,729.65,569.5278,293.3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图表SEQ图表\*ARABIC26:中国数据业务设备容量,1995-2000(个)中国电信199519961997199819992000X.25(端口数)52,000131,000171,000203,000239,000243,570DDN(端口数)83,000183,000297,000416,000485,000352,946Internet(163)(路由器端口数)3202,80012,00026,00040,000-FR(端口数)--2,1008,90018,000-ATM--4,9002,800--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卫星网卫星网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999年,中国通信卫星广播公司卫星空间段36MKz带宽的转发器单元共有35个,拥有两个卫星测控站和两个卫星移动通信关口站,4套VAST通信系统主站。卫星VAST数据通信主要用于全国联网寻呼、证券信息服务等,卫星VAST话音通信主要用于新疆、西藏等5个省、自治区,提供1300余条卫星电话服务。1999年中国电信完成了全国32座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主要城市卫星地球站的建设(其中15座新建站、17座扩容改造站),竣工投产了北京、上海国际六、七期卫星地球站的扩容工程,开通并扩大了东南亚及欧洲等国的国际卫星通信任务,卫星通信能力大大增强。卫星网络将会在未来的3-5年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为用户对于宽带业务的需求由于固网的宽带建设周期太长不能够得以满足,从而为卫星宽带网络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卫星业务收入情况详见图表28图表SEQ图表\*ARABIC27:中国卫星业务收入,1993-2000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无线寻呼网中国联通国信寻呼公司无线寻呼用户覆盖全国335个地市的2022个县市。其中280兆198、199已经覆盖全国287个城市,容量达到1700万户。国信公司开通“国信网源”网站。截至1999年底,网上寻呼开通了198、199全国寻呼网、27个省网及部分本地网,电子邮件通达22个省网。此外,公司还与其他公司合作建成了覆盖全国六十多个城市货运信息的发布网络。2000年底,中国联通无线寻呼用户总数达到4318万户,网络容量达到1.4亿。中国寻呼用户的情况分布详见图表29。图表SEQ图表\*ARABIC28:中国寻呼用户数,1995-2004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中国有线电视网络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全国有4000多个有线电视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8000多万,有线电视网络里程超过300万公里.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是分散的、低效的和粗放的系统,面临一个产业化改造过程,这种分散的状况不仅对有线电视网络自身发展不利,而且对国家的宏观管理也不利。应该加快有线电视联网,形成有线电视网络的规模效益。经20年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累积投资已超过2000亿人民币,目前有线电视的产业营销额为300亿,主要来源于电视广告收入.中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优势是具有最大的用户群体,入户率达17%(而电话只有9%).其次是HFC的宽带接入.其主要不足是不具备宽带信息业务结点与相应的交换设备,管理人员运营经验,还不能成为独立完整的信息网络.中国大部分省(区、市)都有自己的有线电视干线网.中国有线电视1999年进行了东南沿海14个省的光纤干线的铺设,形成了沿京沪,京广铁路沿线的“目”字形网络,加上其他地区共实现24个省,市的物理连接.2000年拟新建7个环路和5条线路.环型结构共分为华北五省环、北环、南环、西环、西南环、收集北环、收集南环,其中华北五省环:由北京经天津,济南,徐州,郑州,石家庄回北京总局首站,全长2260km,北环:由北京经天津,济南、徐州、合肥、武汉、郑州、石家庄回总北京,全长3580km,南环:由武汉经广州、福州、杭州、上海、南京、合肥回武汉,全长5191km,西环:由郑州经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回郑州,全长4601km,西南环:由成都经昆明、南宁、贵阳、重庆回成都,全长4266km,收集北环:由北京经天津、济南合肥、武汉、郑州、石家庄回北京,共3580km,收集南环:由武汉经州、福州、杭州、上海、南京、合肥回武汉,共5191km,5线为北京线、东北线、浙赣湘线、粤桂线、石太线,其中北京线:由总局首站至北京干线端口,全长30km;浙赣湘线:由杭州经南昌至长沙;全长1383km;东北线:由总局首站经、沈阳、长春至哈尔滨,全长1635km;粤桂线;由广州至南宁,全长1018km;石太线:由石家庄至太原,全长275km。2000年内启动二期工程,主要包括海南、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市、区的线路铺设,2001年6月底全面竣工。实现除西藏外全国的有线网络连接.。目前中国有线电视体系正在进行“网台分离”和“有线电视产业化”改造的体制调整.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负责组建“广播影视传输网络集团公司”与有线电视电视台分离,独立地进行网络传输的运营服务.各省成立自己的“传输公司”.有线电视的产业化改造是指数字化和双向传输.以适应分别在A平台和B平台上实现其基本业务:广播式宣传;扩展业务:VOD,NVOD,数字信息广播和加密电视以及增值业务:提供大容量,宽带,双向的智能化服务,如高速互联网接入,电子邮件,数据通信,多媒体信息服务,远程教育和远程诊断.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目标是向数字化,多功能,产业化和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中国有线电视的经营方向是在原有基本业务,扩展业务与增值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特性化服务和专业频道.目前三网合一的试验也已在重庆合川、青岛,、上海石化,、济南,、南开与佛山有线电视台开展.中国电信行业总体发展水平综述2000年电话普及水平继续大幅提高。全国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达到21部/百人,比1999年增加8部。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1.4线/百人,其中:城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9线/百人,乡村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5.2线/百人。全国每一百户家庭中有46.1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其中:每一百户城市家庭中有29.4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每一百户乡村家庭中有16.6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公用电话全年增加56.5万部,达到357.3万部。投币电话、磁卡电话、IC卡电话等无人值守公用电话发展迅速,全年新增27万部,在公用电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20%。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5部/百人。全国人口每一百个人中有5人拥有中国移动的手机。全国人口每一百个人中有1.3人拥有中国联通的手机。目前,中国人均占有的卫星空间段带宽为2.4MHz/百万人。全国互联网用户1532万。图表SEQ图表\*ARABIC29:2000年中国通信水平一览条目普及率电话普及率21%固定电话线普及率11.4%其中:城市39%乡村5.2%固定电话家庭普及率46.1%其中:城市29.4%乡村16.6%移动电话普及率8.5%其中:中国移动6.6%中国联通1.9%人均占有的卫星空间段带宽2.4MHz/百万人上网普及率1.6%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电信服务提供商和电信设备制造商既面临发展商机也面临挑战。由全球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看,由于INTERNEET用户的爆炸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通信网络的业务实现途径,通信技术处于空前的转型阶段。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增值业务向传统业务挑战,大量的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正迅速取代语音成为主要的网络流量类型。因而,中国电信服务提供商在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的同时,也将不断推出新的增值业务。未来3-5年的电信技术市场发展趋势为运营商以及设备供应商带来了如下的机会:在传输领域,SDH技术仍将占主导地位,随着电信业务向宽带化发展,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同时电信服务提供商为了降低传输成本,DWDM将会因此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在数据通信领域,ATM/IP交换也将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以及消费者对集成业务需求的增加而获得发展。在无线通信领域,GSM技术仍将占主导地位,与之有关的GPRS技术也将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带来巨大商机。CDMA基础设施市场在中国联通的大力推动下也将有很大的发展。而WLL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受其价格策略的影响。3G技术将在2003左右开始启动,市场成熟期会在2005年左右。对移动终端而言,WAP终端将成为新一轮热点。接入市场将成为热点,而且竞争变得日益激烈。ADSL/XDSL的发展将取决于ICP、ASP对市场的驱动。图表SEQ图表\*ARABIC30:电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未来3-5年的电信业务发展趋势将为运营商以及设备供应商带来如下商业机会:传统电信业务仍将占有主导市场,如固定电话,其中农村电话会有较大的市场潜力;IP电话将强烈冲击长途、国际电话业务;话音增值业务将有所需求;数据业务将有长足进展,中国上网人数会空前增长,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全球用户的1/2。智能业务、专线业务会稳步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客户服务中心CallCenter等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宽带业务、电子商务具有很大的用户潜力;移动电话和移动智能业务(如预付费)、增值业务(如SMS)等将高速发展,移动电话在2007年最终与固定电话平分天下或超过固定电话市场。WAP业务目前处于市场培育期,要等待GPRS的实现和3G的商用才能有规模发展的态势。图表SEQ图表\*ARABIC31:电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

中国电信行业投资分析面对市场经济和WTO的挑战,已经重组后的中国各电信运营公司开始调整各自的投资计划和基础建设规划,在保持稳定的投资力度和实施政府要求的同时,开始将重点转向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商业化运作,开始注重和研究投资与回报的关系。中国电信行业投资与业务收入的关系如图26所示。图表SEQ图表\*ARABIC32:中国电信行业投资与业务收入,1995-2004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2000年,通信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4493.8亿元,同比增长44.1%;全年完成业务27,528,838万元,同比增长14.08%。实现利税337亿元,增长49.8%。全年完成增加值1682亿元,同比增长14.2%。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4亿元,同比增长34.7%。通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通信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到5.1%。中国电信业投资情况中国电信行业的投资1998年前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4.6%。1999年由于中国电信业重组和各电信运营企业机构进行内部调整,致使中国电信行业的整体投资降低。2000年的投资上升,未来几年内年平均投资量约为人民币1,660亿-人民币2,080亿.。

图表SEQ图表\*ARABIC33:中国电信行业投资总量与增长率,1993-2004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按照中国通信行业发展趋势,2001年电信服务提供商结构调整工作的进度将会影响2001年的投资计划,上述结论是基于电信行业目前的发展态势下预测的。但是如中国电信和广电能够拿到新的业务运营许可,中国电信行业的整体投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图表SEQ图表\*ARABIC34:2000年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电信投资完成情况投资亿元电信总投资完成1,953.984中国电信投资完成999.8中国移动投资完成617.1中国联通投资完成337.1中国通信卫星广播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吉通公司完成投资-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2000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投资小幅增长,同比增长31.2%,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投资规模则进一步加大,其固定资产投入达到617亿人民币。中国移动通信的系统容量和用户规模已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市场。

图表SEQ图表\*ARABIC35:中国电信行业主要业务投资情况,1995-2000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图表SEQ图表\*ARABIC36:2000年电信投资结构示意图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图表SEQ图表\*ARABIC37:2000年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电信投资完成情况亿元中国电信投资完成999.8中国移动投资完成617.1中国联通投资完成337.1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中国电信业融资情况电信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增强。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发行新股和债券取得成功,筹资总额达到26亿美元。成功发售后,上市公司市值增至700亿美元,成为香港第二大上市公司。2000年10月8日,中国移动宣布以328.4亿美元总代价向母公司收购中国四省三市的移动电话网络,其中101.7亿美元以现金支付,另配售价值226.7亿美元新股予母公司。中国移动同时还将承担上述公司截至2000年6月30日之净债务,约11.6亿美元。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的成功上市推动了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河南、海南六省移动通信公司的商业化运作。中国联通亦于2000年6月分别在香港和纽约挂牌上市,募资总额超过60亿美圆。电信业收入情况中国电信市场目前的主要电信服务提供商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星通讯公司及新兴的电信服务提供商如中国网通,中国吉通。图表SEQ图表\*ARABIC38:中国电信业务收入与增长率,1995-2004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

图表SEQ图表\*ARABIC39:2000年中国电信服务提供商业务收入市场份额(不含两费)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图表SEQ图表\*ARABIC40:部分电信服务提供商1999年与2000年收入同期比较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尽管电信收入不断攀升,但利润增长率却不尽人意。电信服务提供商如果优化其资本结构必须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带来的影响:包括政府以及行业政策的发展趋势市场以及用户对电信业务的需求中国加入WTO引发的竞争态势的变化等等投资方面由于中国政府对电信服务提供商的绩效的评估标准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促使电信服务提供商仍将保持提供普遍服务的义务,以确保政府宏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未来五年中,国内固定电话主线用户数将达到2亿以上,主要增长点包括向边远地区提供普遍服务和用于因特网接入的第二主线。因此,对固定电话和接入网的投资仍是稳步上升态势。国内更多电信服务提供商进入电信市场,尤其在无线和数据通信领域。所以优化网络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将是电信服务提供商长期发展战略,电信服务提供商将继续加大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2000年以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将更快,进而促进中西部通信网络建设的发展,国家将制定相应倾斜政策,激励投资者进入西部市场。另外,国家财政在未来几年中的大多数电信建设投资仍会集中在原“中国电信”等几家运营公司。融资上市后的电信服务提供商将得到新的运做资金,尤其进入WTO后,将有引资的可能。因此,电信服务提供商会在保持股值稳定的同时,利用资金优势继续开发网上增值业务,获得回报后,积累资金,继续投入网络建设。图表SEQ图表\*ARABIC41:未来5年通信投资分布情况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国内最终用户的通信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一直低于资费调整速度,因此,电信资费下降并没有启动用户消费市场。即中国电信服务市场的需求相对价格变化缺乏弹性,电信服务提供商的回报增长点应该是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扩大赢利用户的占有率,增加赢利用户的基数,并通过新业务集成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扩大增值业务服务覆盖面,降低网络建设的固定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提高资本回报速度。降低开发用户和管理用户的成本,特别是中国低端用户群很大,管理这部分用户与管理高端用户的成本是相同的,电信服务提供商要通过提高网络管理、维护水平,简化窗口服务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使用户“一站购齐”。设备供应商降低设备价格,以缩短电信服务提供商的的固定投资成本,从而缩短投资回收期。电信设备的高价使电信服务提供商从成本角度承担了很大压力。图表SEQ图表\*ARABIC42:电信服务提供商对投资回报的认识的转变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

第三章:电信市场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与电信市场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资本经营、股市调控、企业产权结构改革、国企深化改革等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中国政府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由于1999年政府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显著上升。199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054亿元,国民经济增长速度(GDP)达到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3.3%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9.4%左右(其中轻、重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9.3%和9.4%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7.7%左右(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为9.4%,商业服务业为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29876亿元左右,比1998年增长5.2%。椐专家分析,2000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GDP)达到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左右(其中轻、重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9.3%和11.3%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7.9%左右(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为9.5%,商业服务业为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33,520亿元左右,比1999年增长10.7%。图表SEQ图表\*ARABIC43: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电信业务量增长速度,1980-2000数据来源:电信情报研究所、中国研究公司,2001年1月

2000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工作取得的明显进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关于经济发展方面:200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由连续7年减速转为上升的第一年。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主要经济指标有明显改善,出口额大幅度增长,社会需求保持全面回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有增加,物价总水平止跌企稳。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52年的34.8倍,据国家内贸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国内市场609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调查,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为80%,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比重为18%,供不应求的商品比重仅为2%。商品短缺状况的基本结束,一方面,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对经济增长率的回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出了新要求。关于财政经济形势方面: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速度增长加快。二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出现全面回升的势头。三是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在企业改革方面:2000年以来,国家通过加快企业重组、实行债转股和增加技术改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扭亏增盈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继续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突出抓好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另外,对电信、冶金、石油、石化等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打破了行业间垄断的局面。组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有些企业集团正按照国际规范进行资产重组,准备境外上市。如中国联通已经在2000年6月实现境外上市。中国在2000年底完成“九五”计划,据有关统计,“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超过13万亿元,比“八五”累计增长一倍多;国家财政收入累计超过5万亿元;进出口总额升至世界第10位;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统计,“九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七位。

图表SEQ图表\*ARABIC44:中国主要经济指标(2000-2001)2000年2001年1.总量及产业指标GDP增长率8.0%8.1%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2.0%2.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9.9%9.7%其中:重工业11.3%10.1%轻工业9.3%9.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7.9%7.8%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9.5%9.2%商业服务业7.3%7.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投资规模33520亿元36970亿元名义增长率12.2%10.3%实际增长率10.7%8.5%投资率37.9%38.1%3.价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1.0%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0.6%1.0%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1.3%1.6%GDP平减指数-0.1%1.4%4.居民收入与消费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6.8%6.2%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率3.2%3.2%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7.4%7.2%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5.1%5.0%社会消费实际增长率9.9%8.0%5.消费品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90亿元37840亿元名义增长率9.8%10.7%实际增长率10.9%10.3%6.财政财政收入13120亿元15090亿元增长率14.6%15.0%财政支出15820亿元18280亿元增长率19.9%15.6%财政赤字2700亿元3190亿元7.金融居民存款余额64870亿元71870亿元增长率8.8%10.8%新增贷款12060亿元12080亿元新增货币发行1750亿元1950亿元8.对外贸易进口总额2120亿美元2440亿美元增长率27.7%15.4%出口总额2400亿美元2740亿美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