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1页
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2页
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3页
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4页
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

到21世纪中叶,人类没有任何一种痛苦比心理危机所带来的苦难更加深刻和持久。

——WHO(世界卫生组织)上世纪80年代预言前言1社会心理学是什么2主要学习哪些内容3希望达到教学目标1社会心理学是什么一门学科两大收获三重生命四项任务

一门学科

研究人们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科学。(Myers,2002)

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人、群体或社会的影响的一门科学。(Allport,1985)

个人他人社会群体

总之,一句话:它研究的是社会背景下的人.两大收获增长个体智慧

(智慧=知人+自知+知势;知识#智慧)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改善人际关系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善缘好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内省不疚,何忧何惧?我们庸俗而深情地活着。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心理生命社会生命四项任务/四大使命心理学的最终使命:从心所欲,不逾矩心灵和谐外化内不化描述解释预测控制23412.主要学习内容一、概述二、社会化与自我三、社会知觉与归因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五、态度六、沟通与人际关系七、社会影响八、爱情、婚姻与家庭背景社会思维社会关系社会影响3.教学目标基本知识梳理应考双基强化心理素养提升走进心理学,走近我们自己。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二发展简史三研究方法四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概述起源1875年谢夫勒(德国)提出社会心理学概念1908年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物简介

麦独孤(Mcdougall,William1871-1938)英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创建人。他对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灵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都有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1905年首创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提出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概念侧重心理学侧重社会学介于之间(一)侧重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弗劳德•奥尔波特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受他人和社会情景的影响。为学界认可.----高尔顿•奥尔波特:(二)侧重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艾尔乌德(三)介于二者之间潘菽:侧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发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行为含义B=f(P·E)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关系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勒温公式:B=f(P,E)其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情境的函数。勒温(KurtLewin):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

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社会层面(风俗、时尚、国民性)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启蒙期)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形成期)达尔文进化论德国民族心理学(扎鲁斯、谢夫勒、冯特)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迪尔凯姆、列朋)麦独孤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今/确立期)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1856—1939)1879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学识渊博,著作丰富。第一部心理学著作的发表者冯特(WilhelmWundt,1832年―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科学心理学之父。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但对反社会的和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应积极干预。)(二)系统性原则(把研究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并用系统的方法。)(三)伦理原则(研究讲究道德,注意保护被试者,对被试者的资料加以保密等。)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2、问卷法:问卷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非歧视性原则;(4)非暗示性原则;(5)适度规模原则。(三)档案研究法档案资料包括调查报告、个人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四)实验法1、基本概念:自变量因变量信度效度2、实验的类型:效绩警戒实验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二社会交换论三符号互动论四精神分析论一、社会学习论

吸收了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行为主义社会学习论)巴浦洛夫(俄国)华生(美国)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代表米勒、多拉德班杜拉、沃尔特斯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二)学习的三种机制

1联想(巴甫洛夫的狗):经典条件反射。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

2强化(斯金纳的猫、美国动物士兵):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赏⇒正强化;惩罚⇒负强化。

3模仿(儿童的学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熟能生巧鹦鹉学舌(三)观察学习---班杜拉(1925-)

(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1、注意过程(决定个人在所接触的示范性因素中选择什么,汲取什么。)

2、保持过程(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和言语编码两种表征系统。)

3、动作再现过程(将已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4、动机过程(观察向行为转化的动因。)二社会交换论

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创始人:霍曼斯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库等(一)简史

1950年,霍曼斯验证并精确表达了付出与回报这一对概念,并且分析了它们对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1960年Gouldner首次将这一行为理论命名为社会交换。1970Altman和Taylor进一步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1987年Roloff运用Gouldner的交换准则提出了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行为公理。1、成功命题

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的得到相应的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4、剥夺与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他的价值就越小。)5、侵犯与赞同命题

当个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报酬或反受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情绪并有攻击行为;反之,就会感到高兴并产生赞同行为。(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几个基本命题

三、符号互动论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和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三)符号互动论的应用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三)新精神分析主要观点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

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社会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快乐,反而会痛苦。4、生本能与死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5、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本我存在于潜意识中,是人格的生物面。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的部分,自我的作用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其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建立人格的基础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自我现实原则人格的执行部分统辖本我与超我超我道德原则(至善原则)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发源于自我冰山一角(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C.Jung),瑞士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借助于象征语言(梦、幻想)而互相交流。精神活动具有力求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的倾向。帮助病人正确面对其潜意识活动,便可增进内省能力,使精神症状得以缓解。

荣格和弗的不同之处(1)荣格的潜意识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范围较广,所以具有积极性。

(2)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而弗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3)荣格反对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

(4)弗洛伊德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

(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直到老死20世纪30年代,一批德国精神病专家移居美国。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成为新精神分析论。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

复习题1.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的学科。”

A.社会心理

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

D.社会观念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习题2.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

)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A.习惯行为

B.社会行为

C.群体心理

D.社会互动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习题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给社会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的(

)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群体活动

D.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习题

4.勒温(K.Lewin,1936)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A.他的情绪状态

B.他的过去经验

C.他的个性特征

D.他所处的情境勒温(K.Lewin,1936)公式:B=f(P,E)

其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情境的函数。《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习题

5.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习题

6.对一些反社会的和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学咨询师应该()。

A、不用干预

B、进行一定的引导C、进行干预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习题7.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勒温

C.班杜拉

D.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习题8.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A.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C.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

、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习题9.“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中的(

)。

A.成功命题

B.刺激命题

C.价值命题

D.剥夺-满足命题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习题10.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

)。A.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B.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C.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D.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THANKS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概念1.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涉及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如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二.社会化的内容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童年时期),是社会化的基础。(二)本能能力(大脑,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三、社会化的条件四、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介(四)参照群体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和侧面。1.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鲍姆林德(BAUMRIND)把父母态度分为三类专断型

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商低、易怒。随意型

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的孩子缺乏控制。权威型

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父母态度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2.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3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同龄群体中进行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群体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 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群体的舆论和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 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4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个体掌握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并以次塑造人格。语言中蕴涵的知识、规范、观念必然会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二)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基本是随文化而异的。(三)道德社会化: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四)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其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社会化分类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而角色是地位的外在表现。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种角色。

社会角色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社会要求男性刚毅、果断、勇敢、豪放;期望女性温顺、柔和、仁慈、怜悯。19世纪的英国诗人洛德·坦尼森在一首题为《女王》的诗中写道:

“壮男耕作于田园,女子周转于锅台;勇士挥戈于战场,秀女纺织于闺房;男人凭一颗头,女人凭一颗心;男人发号施令,女人俯首听命;此乃纲常所致,违之天地难容。”角色集

所谓角色集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角色。

角色集有两种情况:一是多种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二是不同角色的承担者由于特定的角色关系而结合在一起。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先赋角色自致角色(成就角色)二、社会角色的分类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

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

4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分为自觉角色(如演员)与不自觉角色(男/女)。社会角色的确定就是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找准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角色确定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没有确定社会角色,就无法进行角色扮演。在确定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角色确定不当的情形:不能胜任角色、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因此,提高角色确定的有效性是角色确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三、角色扮演过程: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一)角色期待(二)角色领悟(三)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一)角色冲突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和角色。角色间冲突例如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权威角色?朋友角色?小学生经常管老师叫妈妈.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例如教师,国家要求提到学生素质,家长要求提高升学率。(二)角色不清个体或公众对角色认识不清楚。个体占着位置,但做着似乎与角色不符的事情。(三)角色中断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例如老干部刚退下来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四)角色失败角色扮演不得不推出舞台,例如官员渎职下台。

1角色冲突:刘翔不单是个跨栏运动员,他还是广告代理人,在身上承载着太多的社会期望和商业利益,所以他的退赛反响如此强烈?!2、角色中断所谓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退休后无所事事,有失落感!

建议:40岁后给人生导入第2条曲线可避免之!

3、角色失败

所谓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4角色不清个体或公众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比如,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多少人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练习:认识自己的二十问法第一步:问你自己二十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里浮现的答案一一写出来,想到什么写什么,不必有顾虑,这只是自我分析的材料,是可以不给别人看的。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第二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主要从数量和质量方面进行。——WilliamJames等人的研究(1890-1990)自我分析答案的数量:如果能写出十个以上,则可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如果只能写出七个或更少,回答时以感到无聊、害羞、时间不够等为借口,则可认为是过分压抑自己。(一)自我的概念1890年,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识。自我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我们的经验中,觉察(自我觉察、自我觉知)到自己的一切(躯体,生理与心理活动)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詹姆斯的“自我”概念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观经验;客我:是认识的对象,是经验的内容。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我”自己的。(二)自我的结构(有五个层面)

1、物质自我其它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身体的层面。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3、社会自我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4、理想自我个体期望自己是怎样的人。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行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行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出生8个月~~3岁。)2、社会自我(个体逐渐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不断按社会期待调整自己。3岁~~13、14岁。)3、心理自我(个体能逐渐按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青春期~~成年。)第一阶段:生理的自我第一阶段(生理的自我):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第二阶段:社会的自我第二阶段(社会的自我):正式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身躯)的意识。社会的自我在幼儿时期是通过游戏,扮演角色形成的,也依靠对父母行为的模仿,进入小学后是依靠学校教育,意识到与同学的伙伴关系,明确当学生的义务责任,完成作业,以符合学校的要求,才逐渐建立起社会的自我意识。第三阶段:心理的自我第三阶段(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过去一切随成人尤其是随家长的观点和做法,如今表现出青年人的独立感、自我理想,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看法和行为上带有浓厚的自主的个人色彩,形成并发展着“心理的自我”。(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高顿-----“我是谁”,要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十五个“我是谁”的叙述句。)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2、主观性(身份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具有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三、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

生理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亲子行为可培养孩子自尊。)2、行动表现的反馈(成功行为可提高自尊。)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使个体处于合适的位置回增加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1.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

)的过程。A.成年人B.社会人C.心理健全的人D.

合格社会成员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2.对再社会化正确的理解是(

)。

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

B.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

D.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3.角色扮演过程包含(

)等要素。

A.角色期待

B.角色冲突

C.角色领悟

D.角色实践

※多选题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4.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

)。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5.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

)。

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

C.角色内冲突

D.角色失败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6.关于自我,说法(

)是正确的。

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多选题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6.关于自我,说法(

)是正确的。

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多选题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

7.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8.关于身份,说法(

)是正确的。

A.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B.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C.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D.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8.关于身份,说法(

)是正确的。

A.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B.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C.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D.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9.关于自尊,说法(

)是正确的。

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D.自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化与社会自我”习题9.关于自尊,说法(

)是正确的。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D.自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

※多选题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社会知觉:在社会情境中,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socialperception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为知觉者提供有意义的体验过程。我们都是以个人认为对世界的真实的看法来描绘世界的。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服从知觉的一般规律,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的特征,但它更强调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包括态度、需要、愿望等。社会知觉的种类对他人的知觉:与他人交往时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观察,来判断他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面部表情目光的接触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社会知觉的种类人际知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情感交流的过程。它是社会知觉最核心的部分。客观因素人际关系对自身价值的大小和社会作用的优劣;人际关系发生时的情景。主观因素思想方法知识经验情绪状态态度倾向和个性特征等社会知觉的种类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特定的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知觉。角色是在涉及到他人的社会活动中社会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它反映一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权力和职责。角色知觉过程:参加重要宴会,一进房间就知道自己应该坐在什么位置,充当什么角色.社会知觉的种类自我知觉: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个体的自我观。途径:以人为镜,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社会比较,自我分析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用“图式”来解释(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

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无主动图式?产生推理-存储事件-存储推理长时记忆关于事件的输出信息寻找相应的图式图式是否存在创新图式没有否是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自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物以类聚、情人眼里出西施)(三)认知者的情绪(惺惺相惜、执手相看泪眼)社会知觉的效应----印象形成社会知觉的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知觉防御投射定型近因效应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三)刻版印象(定型)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一个人在同他人初次接触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对某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积极作用第一个五分钟“新官上任三把火”

消极意义受到周围环境或事物的影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可能歪曲被观察对象的印象。会造成认知上的惰性。在实际生活中会造成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有时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特征的解释。启示:在知觉熟悉的人或事时,近因效应起作用;在知觉陌生人或事时,首因效应起到较大的作用。应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结合起来对人对事进行感知。既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不看过去、只看现在。而应该以联系发展的态度感知事物,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讲话、办事、接触人、做具体工作,要善始善终,不能“无头无尾”、“虎头蛇尾。晕轮效应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实质上是一种逻辑推理上的“以点概面”效应,即根据一个人的个别品质做出对其全面的评价。热情-冷酷的品质起着晕轮作用晕轮效应在评价员工工作表现时常起很大作用管理人员可能选用一种品质作为基础来判断员工其它方面的表现。例如,如果某人全年无一次旷工、迟到行为,那么,很可能由此就会认为他的生产率也高,工作质量也好,工作勤勉。管理人员评价员工时往往把某些品质联系起来。例如,可能认为进取心强的人必然精力充沛,能控制别人,必有成就;待人友好的人,必然是热情的、慷慨的,且富有幽默感。晕轮效应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聪明熟练勤奋冷酷坚决实干谨慎热情和冷酷是影响很大的品质刻板印象即定型,是指人们把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比如:中国人勤劳勇敢,美国人敢于冒险;山东人豪放,上海人精明;已婚员工比未婚员工更稳定;无奸不商;学习、工作就要认真努力,休息、娱乐就要轻松愉快等等。在组织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利用刻板印象的积极方面,克服刻板印象的消极方面。例如:对于工作程序、教学程序、日常事务性工作等,都要培养起人们的固定模式,使工作有序进行;而对于认识上的偏见、交往中的误解、体制上的弊端造成的固定模式,要认真面对,实事求是地纠正。对台湾大学生的调查国家刻板印象美国人印度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迷信,懒惰,落伍,骑墙派保守,狡猾,善于外交,有教养,严肃有科学精神,进去,爱国,聪明,勤劳好艺术,轻浮,热情,潇洒,乐观善于模仿,爱国,尚武,进取,有野心狡猾,欺诈,有野心,残酷,唯物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印象形成最终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感情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模式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二)印象管理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三)印象管理的策略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印象会影响对方的反应。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4、投其所好。第三单元归因一、归因的概念: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都有一套根据经验进行归因的办法.归因的过程信息信念动机对行为的原因做出解释(如内部和外部原因)行为感受预期知觉者的内部因素知觉者的归因对知觉者而言的结果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内因⇒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努力程度;外因⇒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外归因。(二)稳定性与易变性内因中,人的情绪易变,人格、能力相对稳定;外因中,工作性质、任务难度相对稳定,气候条件易于变化。(三)可控性与不可控原因可控,表明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结果;原因不可控,表明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能为力。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罗特(美国,1954)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内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事件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内部,称为内控者。外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事件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外部,称为外控者。四、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理论)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的不变联系。(二)折扣原则(凯利)

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三)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被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凯利三度归因模型对于某一具体行为到底应归结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独特性一致性一贯性独特性个体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景下才表现这一行为。(区别性或特殊性)一位员工称赞他的厂长。这是说明厂长好哪(外部原因)还是说明这位员工喜欢阿谀奉承(内部原因)?如果这位员工见谁称赞谁,所有的领导他都称赞,这说明称赞行为区别性差,应归因于内部;反之,则应归因于外部一致性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景都有相同的行为反映,我们说该行为表现为一致性。所有走相同路线的员工都迟到了,那么,这一迟到行为就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归因理论认为,如果一致性高,则将行为归因于外部;如果一致性差,即走相同路线的其它员工都准时上班,只有一人迟到,则迟到行为应归因于内部。一贯性是指某人的行为是否稳定而持久?是否无论何时他都有同样行为?一名员工今天迟到了。那么他为什么迟到?是因为游手好闲(内部原因),还是因为交通阻塞(外部原因),这就要看他这种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如果不具有贯性则趋向于外部归因;如果具有一贯性则可能归因于内部。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的影响(二)自我价值保护(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倾向于外归因。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三)观察位置(四)时间因素归因中的错误与偏差

(自我价值保护)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在判断他人行为时,往往会低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高估内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你怎么这么慢?归因中的错误与偏差自利性偏差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与内部因素(能力),而将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运气或条件)瞧!我棒吧!归因疗法

归因疗法(Attributiontherapy)就是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引导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基本思想任何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不良知觉有关,所以心理治疗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采取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将患者的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

真归因疗法

许多心理疾病是由于患者对自己症状产生原因的不正确知觉引起的。因此,归因疗法就是用对患者症状的更正确的归因来置换或代替他所持有的不正确的归因。临床病例病人:一位40岁的男性。症状:眼部、面部和太阳穴有阵发性的抽搐。认为这种强迫性的肌肉颤动是鬼怪缠身引起的,感到看不见的幽灵正在干扰和侵蚀他的心智,因而非常担心和害怕。诊断: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治疗说服患者,他的症状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可以通过肌肉放松得到控制。并辅以肌肉放松训练。病人逐渐地接受了这种解释,放弃了鬼怪缠身的信念,心理上的担忧和恐惧逐渐消失。《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1.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的知觉。

A.自己B.社会

C.自然

D.环境

※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

)。

A.图式B.框架

C.核心知识

D.内隐知识

※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3.(

)是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A.自我知觉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

D.自我图式

※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4.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光环效应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5.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等。

A.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

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D.投人所好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5.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等。

A.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

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D.投人所好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6.印象管理是一种(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A.影响力

B.情感过程

C.社交技巧D.信息加工

※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

7.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情感一致性原则

D.协变原则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

7.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情感一致性原则

D.协变原则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8.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

)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A.睡眠

B.生活

C.归因D.治疗

※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习题9.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件的解释,带有明显的(

)倾向。

A.自我暴露

B.自我防卫

C.自我抬高

D.自我价值保护※单选题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二、动机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求三、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二)指向功能(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三)维持与调节功能(社会动机在社会行为达到目标前,起维持作用;在社会行为受阻时,调节行为存在的方式,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四、动机的分类(一)按性质可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二)按作用可分为优势动机与非优势动机(三)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可分为清晰动机与模糊动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起源于依恋亲合需要导致亲合动机,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二)亲合动的作用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如交往与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等。)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与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4、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舞会时需要人陪伴,避免坐冷板凳1、情境因素⑴、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时,会产生亲合的需要。⑵、长时间的独处,往往回产生某些心理或精神障碍。2、情绪因素⑴、恐惧时需要亲合;⑵、焦虑时亲合倾向降低。3、出生因素⑴、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他们的弟妹更明显;⑵、在同一家庭中,合群现象按出生顺序递减。(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是克服困難、追求高度成就、超越他人的意願。(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个体发展的需要;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它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2、社会发展的需要。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二)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中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三)影响成就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对达到目标所承受风险的估计3、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4、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成就动机必須具备三个条件有成就的需求或意願有中等程度的成功機會有相當誘人的代價或報償成功四大法则:1目标明确2态度积极3知行合一4时间管理高成就动机者的共同特征目标明确适度风险及时反馈精力旺盛责任感强物以类聚(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麦克莱伦认为,人们的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的,但依赖于良好的个性品质。

严格的自律训练,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成就动机。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社会氛围。通过提供成功的榜样,使之有可仿效的对象。三、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一)权力动机的种类:1、积极权力动机,常表现为竭力去谋求权力或“组织社会权力”;2、消极权力动机,常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二)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1、社会控制的需要;2、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一)侵犯的构成:包括三方面因素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早期的性本能论,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遵循快乐原则。后期的死本能论,死本能个体一种自我破坏的倾向(比如细胞凋亡),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2)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意义,其生存意义很重要。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挫折⇒愤怒⇒侵犯攻击转移:-------9.11后美国需要寻找宣泄愤怒的对象,找萨打姆出气;

------被老板羞辱的丈夫---大声斥责妻子—妻子向儿子咆哮---儿子踢狗解气—狗咬送信的邮递员.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侵犯。(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恶劣的心境)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去个性化5、大众传媒的影响;暴力与色情增加儿童的侵犯性.五、利他行为

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一)利他的性质1、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1、社会生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2、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利他者的付出是帮助别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少。(三)利他产生的条件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气候及环境良好,往往会增加利他。)(2)社会环境(ⓐ他人在场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个体遇到需要帮助的社会情境,先对情境的意义和性质进行解释、判断,然后才会采取行动。)(3)时间压力(时间紧张时,难于利他。)(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容易引起别人的利他行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心情舒畅,容易利他。好心情-好行为;坏心情-好行为)(2)内疚(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3)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力与利他呈正相关。)3、利他技能救助技能与手段的掌握,会增加人们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单元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人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据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二)嫉妒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1、具有针对性2、具有持续性3、具有对抗性4、具有普遍性优先性自私性排他性嫉妒三定律

人为什么会生嫉妒?分析自己的地位,荣誉及占有意识受到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以自我中心的心态作祟病态的嫉妒和敌意的竞争观

(三)羞耻与内疚1、羞耻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2、内疚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1.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

)。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功能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1.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

)。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功能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2.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的动机水平随任务难度的增加而有(

)的趋势。

A.逐渐下降

B.逐渐上升

C.迅速上升

D.不变

※单选题

《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

3.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

)。

A.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B.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C.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D.焦虑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

3.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

)。

A.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B.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C.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D.焦虑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

4.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

)。

A.目标的吸引力

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D.个体的情绪状态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

4.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

)。

A.目标的吸引力

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D.个体的情绪状态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5.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

)。

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

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5.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

)。

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

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6.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单选题

《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7.关于社交焦虑,说法(

)是正确的。

A.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B.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没有生理上的症状

C.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D.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7.关于社交焦虑,说法(

)是正确的。

A.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B.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没有生理上的症状

C.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D.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多选题《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习题8.(

)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A.焦虑

B.嫉妒C.恐惧

D.羞耻

※单选题

第五节态度

第一单元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待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