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_第1页
博弈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_第2页
博弈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弈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已有55位经济学家获得了此项殊荣。其中1994年以来已经有8位经济学家在有关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方面获得经济学最高荣誉奖。为什么数量如此之多呢?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宏大变更,而且,当前这场变更还在加速进行。正如有名经济学家泰勒尔所说:“好像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了革命一样,博弈论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和1953年的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怎样有效配置以到达或实现既定目的的一门学科。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因而,如今当再翻开欧美名牌大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资料时,你会发现有近一半的内容已与八十年代末大不一样。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浸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就是微观经济学。以至能够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纳什、豪尔绍尼和泽尔滕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的发展及应用中所作出的创始性奉献。博弈论研究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互相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平衡问题。1944年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恩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第一次系统地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中。到2050年代,合作博弈发展到昌盛期,非合作博弈也开始产生。1950年纳什在〔N人博弈的平衡点〕、1951年在〔非合作博弈〕明确提出了“纳什平衡〞。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1965年泽尔滕初次将动态分析引入博弈论,提出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平衡〞和相应的“逆向归纳法〞。1967年豪尔绍尼把信息不完全性引入博弈分析,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平衡〞,构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基本理论。随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得到迅速发展,1991年弗得伯格和泰勒尔定义了“精炼贝叶斯—纳什平衡〞。将博弈思想引入微观经济学得到了一些相对独立、体系完好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信息经济学。它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理论中最活泼踊跃的领域。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是机制设计,即在给定的信息构造下,什么样的制度布置是最优的。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中,对这种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困难的,某些方面以至是不可能的。恰是博弈思想方法的应用,为这种经济现实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由此,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并构成为一门适用性强、内容丰富、体系完好和逻辑严谨的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能够说,信息经济学恰是博弈论的延伸和详细运用。将博弈分析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相貌。在瓦尔拉斯,厂商视一组市场价格决定自己的产量,消费者根据同一组市场价格做出消费选择;由于单个厂商或消费者的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小到能够忽略,这些行为个体不必顾及其余厂商的成本函数或消费者的偏好构造即可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在这一模型中,一组有目共睹的市场价格披露了行为个体需要的所有外部信息;这组价格自动地将经济调节到帕累托最优状况,节约信息成本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大优点。但是,在有别于(完全)价格体系的经济环境中,缺乏一组平衡价格作为信息载体,情况会如何呢?正如前面所说,这依靠于详细问题中的博弈规则。在现实经济问题中,具体表现出博弈规则的可能是某种市场交易法则,或是某种工资制度,可以能是规定了各契约人义务和分配利益的一份文字契约,等等。经济学家发现,某些情形下,固然委托人不能直接了解代理人的私人信息,但是,他能够通过观察对方一些公开的行为,推断出这些私人信息——这即是示意性模型。在这类模型描绘叙述的特定环境中,固然没有象瓦尔拉斯平衡价格那样直接的信息载体,经济个体却能够开掘某种间接的信息传送渠道。在缺乏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传递渠道的情形下,还能够通过改变博弈规则,构造信息成本最低的契约——显然,这牵涉寻求最优(或次优)的制度布置。近年来一直处于理论前沿的经济机制设计研究,恰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一般说来,实际中的机制设计问题会同时牵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同时考虑这两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经济学家选择分别处理它们。对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显示,很多情况下即便设计最优的机制也只能到达次优的结果;但是,设计最优的机制一定能够通过一个使代理人吐露其真实信息的机制实现(显示原理)。另一方面,道德风险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在一个包括不确定性结果的契约中,对委托人最好的分配制度,一般需要委托人与代理人共同分担风险。机制设计研究框架已用来研究很多主要的实际问题,如制度选择与资源配置效率、公司组织设计和鼓励工资制度,等等。能够说,慎密的微观分析已浸透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的经济系统中的每一部分——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应,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有关问题到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经济学已经真正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将博弈概念引入微观经济学使个体理性公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到达了极致。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个体。在完全信息博弈中,理性的参与人的战略空间和最终的支付构造被假定是公共知识。也就是说,每个参与人不仅要首先清理出自己和其他参与人所有可选的战略来,他还得知晓各种情况下自己最终的收益;而且,其他参与人知道他把握了这些信息……博弈论要求,每个参与人的信念是共同知识;而且,在博弈进行经过中,参与人会根据对过去事件的观察,不断地以贝叶斯法则来修正自己的信念。若说假设参与人自发或不自发地按贝叶斯法则的思想行事还有相当的现实基础的话,参与人能否还能胜任贝叶斯公式的计算不免就太可疑了。从博弈论来说,参与人对世界的状况有一个信念。模型越复杂,这种成本越高。在通常的模型中,参与人这种行为成本并没有计算在最终的支付函数中。在你加入一盘象棋竞赛之前,你能够请象棋大师和电脑专家联合为你设计一套旗开得胜的软件;但假如博得这场竞赛带给你的收益不足以抵补你为此支付的费用,而你的确是一个效用最大化者,你绝对不会购买这套“最优〞软件。除非寻找最优、次优、次次优等不同战略的不同成本也反映在支付函数中,理性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假设才可能走出内在矛盾。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这往往是不可能的。由于参与人在选择某一特定战略之前无法得知其成本。虽然理性人假设与现实有相当的间隔,但它仍不失为分析那些能够长期延续下去的经济行为的良好工具。1982年,尼尔森和温特构建了一种较为“真实〞的产业进化模型。他们假设厂商并不根据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的“理性〞行事,而仅只是尽力保证其业绩不低于某个可承受的水平。这种复杂的动态模型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结果与借鉴于博弈论所作出的理论预测是一致的。不外,也恰是从这种论点中我们知道,博弈模型所解释的,重要是人们较长期的平衡行为。对于象尼尔森和温特在他们模型中重点关心的经济进化经过中厂商的非平衡行为博弈论的解释力终究如何还不得而知。80年代以后博弈论迅速地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因在于它建立起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健全、逻辑合理和愈加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体系。博弈论不只强化了经济分析的深度,而且拓宽了经济分析的广度,进而不只使经济分析以愈加符合现实的方式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使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从理论上看,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理论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我们的社会经济理论还很不成熟,也还很不完善,而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它正处于一个转型和发展的主要阶段。理论是理论的指南。社会经济理论能否健康发展,是关系到能否为经济改革提供正确理论指点的重大问题,而健康发展的关键又在于,能否在改革理论的基础上,在社会经济理论上实现理论创新。从理论上看,博弈论突破了传统的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假定,愈加强调经济决策者的个人理性,强调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分析,强调决策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等外部性,强调通过规则、机制和制度的设计和优化在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