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基础知识_第1页
文物学基础知识_第2页
文物学基础知识_第3页
文物学基础知识_第4页
文物学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文物学基础知识文物学是一门以研究、整理和保护文物为目的的学科。这一课程主要培养大家对文物的理性认识,还可以为将来到文物、博物馆等部门从事文物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本课程讲授本学科的学术史、理论与方法、文物基础知识、文物法律法规、文物管理与保护、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物鉴定等方面的知识,使大家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掌握对文物的分类、定名、整理和评价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利用文物进行最基本的研究。在讲文物学的性质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文物,我国把文化遗存,称为文物。这是我国有别于其他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独特称呼,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关于文物的定义和内涵后面还要专门叙述,这里不作多讲。下面言归正传,讲什么是文物学。什么是文物学呢?文物学是以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即对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遗迹作系统的研究。大家知道,各类文物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信息。我们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探讨,恢复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文物学属人文科学,同时又属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它与考古学、博物馆学关系十分密切,又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文物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首先,文物学研究的对象跨越的时间长。其年代上限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同时,即从人类制作第一把生产工具开始。其年代下限,各国不尽相同,在国际上起初曾定为1830年,起源于1930年美国的关税条例。该条例规定凡1830年以前制作的艺术品可以免税。尔后,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把这一年定为文物年代的下限。后来,美国又在1966年通过了新的关税条例,重新规定“自免税进口报单提出之日起,凡100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予以免税进口,因而目前按国际上一般惯例,文物是指100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但是有的国家也根据国情而自行规定,如希腊就把1450年作为文物年代的下限。而中国从80年代初开始,其年代下限已放宽直达现代。如福建厦门集美鳌园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就是一个实例。其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比考古学、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考古学所研究的是人类古代历史,它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文字刚出现的时代)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博物馆学主要研究文物藏品的管理、藏品的展览和文物宣传等。而文物学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古代地上的、地下的、水下的、出土的和传世的以及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畴。其中它分为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两个方面: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出土或传世的器物、古书画、古文献、古纸、古代纺织品、古代服饰、古玺印等各种古代遗物,近、现代纪念性遗物,民族、民俗遗物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及近、现代有代表性的典型建筑等。此外,文物学还要研究文物分类、文物鉴定、文物价值、文物保护、管理(包含文物市场、文物出境)、文物保护技术、宣传教育、文物队伍建设、文物收藏、文物旅游以及文物学的教学,等等。第三,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分类法、排比法、历史法、逻辑分析和年代测定法等。第四,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世代代相传下去。因为保管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学研究的前提,没有文物,文物学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阐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进行专题或专门史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含的各种信息,诠释历史问题,揭示历史规律。(三)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使文物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第五,文物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放在人类全部知识所能了解的已逝年代的文化背景下,去认识和诠释古代社会,借鉴和预测未来,促进人类社会走向不断完善和更加合理的发展道路。此外,文物学研究既具有独立性的一面,又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因为文物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工艺、医疗、文化、艺术、宗教、民族、习俗诸方面的遗物、遗迹;其中大部分属于社会科学,但也有一部分属于自然科学的。只有不同学科的专家联手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才能从文物中获取更多信息。才能在此基础上,再行综合研究,进一步阐明文物反映的问题,揭示其本质。由于上述主要特点,所以说文物学是在研究文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文物进行系统地研究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新型科学。下面阐述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文物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其研究内容除对文物本身进行全面(含文物出现年代、存在地点、形态特征、装饰特点、选用材料、制作工艺、用途或功能、价值及文物所反映的信息等)的如实的研究和形象的描述外,还要对文物的鉴定、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进行研究。既然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广泛,又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要研究的主要领域,也就是它的主要任务。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研究文物的价值首先,研究它是否属于文物;文物价值具有客观性,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我们要确定人类创造的文化遗存中哪些是属于文物,就要依其所具有的价值而定,一般而言,只有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者和纪念价值方可判定为文物,这就需要研究;其次,要对文物价值的大小进行研究;而同属文物者,其价值高低不一,这就需要通过研究类确定。第三,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二、研究文物的作用文物的作用,有大小之分,而这又是受文物价值高低所制约,因之,文物的作用与文物的价值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不只是表现在对具体文物的研究,阐明个别方面的个别问题上,更主要的是把微观研究的成果,综合起来,在宏观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文物除了具有提供史料的作用外,还起着教育和借鉴的作用。三、研究文物的分类分类,是任何学科研究共同采用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文物学研究也不例外。大家知道,文物种类繁多,若不分类,难以进行科学研究。所以说文物分类,是文物研究的前提之一。关于文物分类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文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这一点后面要专门讲述。四、研究器物与遗迹文物,依存在形态,一般划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两大类。其中可移动的文物系以器物占据多数,不可移动的文物则以史迹占据多数。(一)研究器物一般而言,器物来源有五:1.考古调查采集;2.考古发掘出土;3.传世品(包括历代王朝内府收藏的、文化教育或科研单位收藏的、寺庙道观收藏的、私人收藏的);4.国家间的馈赠;5.从被征服国家抢来的。对这些器物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探讨各类器物产生、发展、衰落乃至绝迹的演变过程,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器物的原料、质地、产地、造型、装饰、用途、制作工艺及其价值。(二)研究遗迹遗迹泛指保存在地下、水下、地上不可移动或不宜移动的物质文化遗迹和遗址、墓葬、建筑(包括古建筑、纪念性建筑物)、作坊、战场等遗存或遗迹。对遗迹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其历史沿革、年代、价值、作用和保护措施等。五、研究文物鉴定文物鉴定,是研究文物的又一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文物鉴定研究中,探讨文物鉴定的原则、方法和文物鉴定的内容(辨别真伪、断定年代、价值评估)是其主要任务。六、研究文物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通过文物保护,使文物不受损坏或延长其“寿命”,以达到永久地保存或延长保存时间,使之长久地发挥作用。因而研究文物保护是文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对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文物保护技术包括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两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已越来越重要,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同样,传统保护技术也不能忽视,而应对丰富的传统保护技术及长期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保护经验加以收集、整理,进行科学总结,使之发扬光大。七、研究文物管理文物管理的研究,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极为密切。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定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和执行措施,制订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文物管理手段是其研究的主要课题。八、研究队伍建设文物队伍的建设也是文物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文物保护、管理需要有一支精明能干的高素质的文物干部队伍。就我国而言,这支队伍还很薄弱,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还很少。文物要保护和发挥作用,博物馆要发展,文物鉴定和市场管理要加强,而人才培养则是首要的任务。九、研究文物收藏文物收藏,从性质来看,可划分为公藏和私藏。公藏是由私藏发展而来。公藏又分为由中央和地方收藏两种,且公藏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文物归国家所有。而私藏虽自古已有,且比公藏的出现要早数百年,各国发展的情况也不平衡。就我国而言,各朝代发展也不平衡,而且所谓“收藏”,已成专指民间收藏,即私人收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文物收藏的热潮趋向不断高涨发展。这就涉及到文物市场的开放与管理,以及如何提高文物收藏队伍素质和如何防止文物走私等等问题,都是文物学研究的范畴。十、研究文物旅游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从而促进新兴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家知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事业也方兴未艾,并呈现兴旺发达之势。如今中外游客的旅游品味已不止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是要通过旅游获得教益,陶冶情操,充实和提高自己。因而对直观的、生动的文物、古迹的参观情有独钟。旅游部门设置的旅游线路肯定有文物景点,文物、考古部门也在开发旅游产业,博物馆更是吸引游客的地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陕西秦俑博物馆等等。因而需要探讨文物在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充分发挥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例如:秦始皇陵文物陈列厅四个展览,有两部分的标题是:“服务观众、走向世界”、“建馆育人、提高素质”,这一宗旨可作为开发文物旅游的借鉴。此外,还需要研究怎样理顺文物部门、园林部门和旅游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三个部门做到既能相互促进发展,又能共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日本导游专家大道寺正子在谈导游员的使命时曾指出:“导游员,既是文物古迹的保护者,又是它的介绍者和宣传者。”所言极是。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财富,因此,除了文物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外,我们每个部门都有责任保护文物;同时,我们每个公民也都有保护文物的责任和义务。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以其研究的对象特点及研究的理论、方法,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一是一些新兴学科的兴起,是文物学发展的标志之一。在文物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新的分支学科诸如文物分类学、文物鉴定学、文物管理学、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文物学史等,以及一些专门学科诸如青铜器、陶瓷、铜镜、货币、书法、绘画、文献、石刻、古建筑、服饰、兵器、乐器、玉器和收藏等不断涌现,是文物学发展的标志。二是文物学与其他学科具有多重边缘关系,并与其他相近学科交叉形成了一些边缘学科,是文物学发展的又一标志。三是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于文物研究,也是文物学发展的标志之一。我国政府对文物的界定: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规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此外,虽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不属文物,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到国家的保护。上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两个公约和我国文物法有关文物的条款,表明我国的文物内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财产、文化遗产的内涵基本一致,但我国的文物内涵更丰富。具体而言,文物包括不可移动的和可移动的两大类。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及近现代墓葬中特别重要者、古窑址、古作坊、采矿冶炼遗址、屠宰场、古战场、古建筑(宫殿、民居、宫观、寺庙、石窟寺、祭坛、石牌坊、石阙、陵园、亭、台、榭、桥、塔、园林)、摩崖石刻、巨型石造像、岩画、革命遗址、纪念性建筑物……。可移动的文物包括:石器、骨器、牙器、玉器、蚌器、木器、竹器、藤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器、锡器、陶器、瓷器、珐琅器、琉璃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车马器、度量衡、符节、装饰品、陈设观赏品、兵器、乐器、玩具、法器、祭器、礼器、明器、口琀、手握、文房四宝、玺印、灯具、香熏……。此外,还有雕塑、书法、绘画、古籍、古文献、文书、纺织、服饰、革命文物、反革命的历史罪证、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证、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货币……。总之,凡具备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纪念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这些不可再造的弥足珍贵的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物分类方法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等。现分述于下:一、时代分类法时代分类法,系指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所有的文物均是时代的产物,它蕴含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学等多方面信息,这是文物依时代分类的依据。同时也是为更好地通过研究各时代文物来进一步研究历史为目的,所以这是文物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时,要注意世界各国的共性和特性。如有的国家分石器时代文物、铜器时代文物、铁器时代文物。中国分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古代文物中史前文物又分旧石器时代文物、新石器时代文物,为便于研究,还可再详细划分为早、中、晚期文物。历史时期文物中的古代文物,一般是按朝代划分,而不是依纪年划分。这同文物分类只注意相对年代而不像研究某一件文物那么注重绝对年代有密切关系。因之,历史时期的古代文物分为夏代、商代、周代、战国、秦代、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十国、宋代、辽代、金代、元代、西夏、明代、清代文物等。其中还可以以王朝进一步详细划分,以利于研究和宣传。近代文物,一般指1840年至1919年间的文物。现代文物,一般指1919年至当代的文物。二、区域分类法区域分类法,是以文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此法系以文物(出土、收藏、保存)所在区域为依据进行分类。它的优点是:通过区域分类,使人们对某个区域的文物有较全面的了解,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提供较全面的资料,且对文物实行区域性管理大有裨益。一般而言,以区域分类法对文物进行归类,应先对区域范围进行界定。有的系以自然地理位置为区域范围的,还有以山系、水系为区域划分的,这类区域缺乏严格界线。一般是以国家权力机关或政权机关批准的行政区划为区域范围作标准进行文物分类。中国有以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和两个特区为区域范围进行文物分类,如通常所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澳门文物等。其中各省、市、自治区和特区文物,包括可移动的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依这一区域划分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以市、县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分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市、县级三级保护单位。文物志分中国文物志、省(市、自治区、特区)文物志、市、县文物志三级编写,就是以区域对文物进行分类的。而以自然地理的相对位置以及以山系、水系来划分的区域,如中原文物、边疆文物,又如泰沂山系、燕山南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虽在文物分类中不易掌握,而一般不使用,但文物研究和考古学研究则可以采用,因在史前根本没有行政区划,而在历史时期,其行政区划则常有变化。如史前某一文化系统,各原始文化的分布区域则往往不与今天的行政区划相吻合,所以采用以自然地理的相对位置或以山系、水系划分区域,有利于文物研究和考古学研究。三、存在形态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是以文物存在的地方自体是否可移动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据此,我们可以把文物划分为可移动的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两大类。可移动的文物是指收藏(主要是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种类多,体量小,可根据收藏、保管、陈列、研究、教学需要随意移动、变换地点是其特点。可移动的文物主要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瓷器、漆器、工艺品、艺术品、装饰品、书画、古文献等。不可移动的文物,一般来说,凡属文物史迹统归此类。种类多,体量大,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是其特点。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古遗址中的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遗址;又如新石器时代姜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再如古墓葬中的秦始皇陵;又如历史时期的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近现代的纪念建筑、纪念地等。在这里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所谓不可移动,实际上并非绝对,除有的是绝对不可移动外,如北京猿人遗址、古建筑群、石窟寺等。而有的则是相对而言,有些文物史迹因特殊情况,必须迁移者,经批准亦可以迁移,如位于黄河三门峡水库淹没区的永乐宫迁至芮城县城北;又如长江三峡库区范围内的白帝城、屈原祠外迁,均属特殊原因。此外,有些本属建筑群组成部分的殿宇、牌坊、石碑等,若仅残存单体者,也有为方便保护和宣传而迁移的。如陕西西安还建有一座以碑林博物馆,安徽潜口民宅博物馆等。四、质地分类法质地分类法,是以文物载体的质地(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这一方法系以文物是人类选用某一种物质材料制作而成的物质文化遗存为依据,又以方便收藏、保管、陈列、教学和对各种质材的文物的深入研究为目的而采用的。这一方法主要运用于古器物的分类。各国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分类大多采用此法,中国也不例外。此法在中国的运用,其渊源追溯到宋代。如宋代吕大临所撰《考古图》,是先按质地对古器物进行分类,再撰成的。它是已知现存世界上年代最早的试按质地分类撰写的较系统的古器物图录。所收录的古器物中,除铜器外,主要是玉器。按质地分类法,遇到同一器物有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文物,用直观的方法可确定其主要材料时,可依约定俗成的方法进行分类,如商代所见铁刃铜钺,因主体是铜质,所以可归入铜器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文物检测,对古器物进行物理鉴定或化学成分分析,对文物质地的判定将更加科学,也为文物藏品按质地分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五、功能分类法功能分类法,是以文物的用途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是人类为应生产、生活之需而创造和制作的物质文化遗存。因而每一种、每一件文物都是人们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而创造和制作的,所以每一种每一件都有它的用途。而文物的功能往往与其形体有密切关系。文物的形体是具体、形象、直观的,而功能却是蕴含于形体之中,并通过人利用其形体而发挥作用。这就是运用功能分类法的依据。此法也是各国从事文物学、考古学研究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此法在中国的运用,也可以追溯到宋代。如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全书共三十卷,著录了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839件,系采用不分时代而按器形划分为鼎、尊、罍、彝、舟、匜、瓶、壶、爵、斝、觯、敦、簠、鬲及盘、钟、磬、饽于、杂器、镜鉴等二十类著录之。这是以功能对古器物进行分类尝试的实例。当然,或许当时作者的出发点未必那么明确,而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功能分类法存有区别。按功能对文物进行分类,可不受文物的年代和质地的限制,即可把不同时代不同质地而功能相同的文物划归为一类。这有助于对文物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如古器物中的农具类,按质地可分为石、木、骨、角、蚌、陶、铜、铁农具等,各类农具中依用途可分为耕地、播种、中耕、收割等农具,不同质地的各类农具中,其产生的年代既有相同的又有早晚关系的。因而运用功能分类法把农具类从各类文物中划分出来,再把农具类中时代不同用途相同的农具作进一步分类。这对研究其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研究农业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又如文物史迹中的建筑类,依用途可分为史前(新石器时代)的住房建筑、公共活动场所建筑、坛庙建筑、围墙、围壕建筑,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在新石器时代建筑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新出现宫殿建筑、寺庙建筑……这一依功能在建筑类中进一步较详细分类,对于各类建筑的产生和演变发展关系及对建筑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六、属性分类法这是以文物的社会属性、科学文化属性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也即系以文物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这是以文物系属人类有意识、有功能目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为依据。既然人们创造、制作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其他用品及建造的建筑物,均具有社会性、目的性,那么也就必然打上文化传统的烙印。文物属性是由文物的用途及其蕴含所决定的,因而为较有把握且较准确地确定文物的属性(即性质),就应首先研究文物的用途及其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对文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也是研究过程。按属性对文物进行分类,大凡可划分以下几类:工具类此类文物系指为应从事生产活动需要而制造的器具,其中包括农业工具、渔猎工具和手工业工具等。生活用具类此类文物系指为适应生活需要而制造的器具。其中包括烹饪器(鼎、甗、甑……)、饮食用具(盆、罐、碗、杯……)、酒器(觚、爵、尊……)、盥洗器(盘、匝)、家具(几、案、桌、椅……)及其他(灯、镜、熏炉)类等。建筑类此类文物系指古代建筑、民族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交通工具类此类文物系指为方便交通和贸易需要而制造的车、船、车马器等交通工具。兵器类此类文物系指为防御或战争需要而制造的兵器,其中包括杀伤武器(戈、矛、戟、钺、刀、弓箭……)及防御用的盔、甲等。礼器类此类文物系指专为供大典、祭祀用而制造的器物。如大型青铜鼎、玉琮、玉璧等。明器类又名“冥器”。此类文物系指专为死者制造的随葬品。随葬品中除有实用生活工具、生活用具、礼器、兵器、乐器、车马器及死者生前所用装饰品类外,专门为死者随葬用而仿各类实用器制作的各种器物,还有房屋、家具、车、船模型等,均属明器类。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降,迄至明、清,历代均有发现。俑类此类文物系指为随葬而模拟人物、动物雕塑的人物像、动物像。俑是为取代残忍的殉葬人和牲畜而发明和制作,这是一种进步现象。人物俑中有侍俑、仪仗俑、乐仗俑等,动物俑中有猪、狗、牛、马、羊、鸡、鸭、鱼、龟、鳖等。科技类此类文物系指直接表现科学技术为内容的器物,不是泛指包含科技信念的文物。如天文图、建筑图、圭表、漏壶、日晷、浑天仪、简仪、古地图、医针、帛画《导引图》、《灸法图》、针灸、铜人、医疗器械、医书及其他科技类古籍。宗教类此类文物系指供宗教活动的场所、崇拜偶像、祭典用具及其他以宗教为内容而创作的物品或建筑。如祭坛、宫观寺庙、法器、宗教绘画和雕塑,此类文物均是具有宗教性质的遗存。民族类此类文物系指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某一民族的文化遗存。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该民族在具有多民族共性的大家庭中保存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宗教、服饰、习俗等特色的实物资料。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文化用品、民族乐器等。体育类此类文物系指体育用具和反映体育的艺术品、工艺品。如相扑铜牌、围棋盘及棋。纪念类此类文物系指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文化遗存革命类此类文物系指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和纪念物品。礼品类此类文物系指国家间、友好城市间、各国领导人间,或者各国体育代表队,抑或团体间相赠送的礼物。七、来源分类法这是以文物藏品来源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此法仅适用于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保管、研究机构等文物收藏单位对文物藏品的分类。这些单位的文物,都应有其来源,这是运用此法的依据。而为收藏、保管、宣传、文物研究和考古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物来源,是运用此法的目的。因之,也是这些单位对文物进行分类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来源,一般而言,来源是多源的。其主要来源有:发掘考古发掘发现的文物,是文物藏品的主要来源。而记述文物来源时必须注明详细的出土地点、时间,这类文物来源最可靠,最重要。采集考古调查采集的文物,也是文物藏品的来源之一,记述来源时,也应注明采集地点。征集征集文物也是增加藏品的重要渠道之一。文物征集工作,主要是征集流散文物(包括生产中发现和其他方式得到被私人收藏的出土文物和传世品)和革命文物、纪念品等。征集方式也有多种,诸如收购、自愿上缴、捐赠(可适当奖励)、动员交出本应归国家所有而被私人收藏的文物等。记述时就应注明征集的地点、收藏人的姓名等。拨交此类文物系指单位间互通有无或一个单位支援另一个单位的文物。记述时应注明由何单位拨交来的。如安徽省博物馆曾接收安徽省文物商店拨交的一批文物,又如桐城市博物馆曾接受安庆地区拨交的文物等等。此外,还有公安、海关将没收文物走私犯窝藏的文物拨交给文物收藏单位。拣选此类文物系指从废品收购站(文物被当废品收购)、银行(金、银质文物流入银行)、冶炼厂和造纸厂中拣选出来的文物。记述时应注明何站、何厂拣选的。挑选此类文物系指在进行存档资料整理时,注意发现挑选出来的文物。交换此类文物系指文物收藏单位根据国家文物法规所允许而开展单位间的文物交换,以相互调节余缺。捐赠即文物收藏单位接受文物鉴赏家、文物收藏者及工程中发现和私藏者的捐赠。八、价值分类法是以文物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即以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纪念价值为标尺进行分类。文物价值的高低是采用此法分类的依据,而为了更有利于收藏、保管、保护、宣传和研究是采用此法分类的目的。采用此法分类需首先对文物进行鉴定、评估,以确定其价值的高低,所以分类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依中国文物法规,对文物价值高低的评估,即对文物史迹和文物藏品的评估,均采用分三级进行评定。(一)对文物史迹价值的评估,即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含桥、塔、亭)、石窟、石刻、纪念建筑等价值的评估,经鉴定依其价值高低,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县(市)文物保护单位。(二)对文物藏品价值的评估,即对石器、玉器、陶器、漆器、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瓷器、书画等价值的评估,经鉴定,依其价值高低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等三级。在进行以文物价值分类时,可参见第六章“文物的价值”。九、综合分类法系指以两种以上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如以文物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依此法把文物分以下几类:遗址类此类遗址包括古代文化遗址、作坊遗址、城址、采矿遗址等。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楼兰古城遗址、汉魏洛阳城、唐长安城等。墓葬类此类遗迹依墓结构可分土坑竖穴墓、洞穴墓、土堆墓、崖墓;依葬具可分悬棺葬、瓮棺葬、船棺葬、棺椁葬;依墓壁装饰可分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壁画墓;依墓主身份又分帝王陵寝、士大夫墓、贵族墓、平民墓等。建筑类此类文物包括遗迹和实体。依建筑用途可分宫殿建筑、道观、寺庙、祭坛、石窟、衙署、祠堂、民居、亭、台、榭、阁、塔、桥、经幢、牌坊、华表等。农业类此类文物包括农业工具(石斧、铲、钁、木耒、骨耜等)、农田与水利设施(田、渠、堰、井)、灌溉用具(桔槔、辘轳、龙骨车等)、收割工具(石镰、蚌镰、青铜镰等)、储粮的粮仓、粮食加工工具(石磨棒、磨棒、杵、臼等),及有关反映农业生产的陶塑、石刻等等。纺织类此类文物包括纺织工具、缝纫工具、纺织品(葛、麻、棉、丝、毛等织品)、染料等。冶金类此类文物包括用铜、铁、金、银、铅、锡锻打或铸造而成的礼器、乐器、烹饪器、工具、用具、符节、工艺品、艺术品、装饰品等。陶瓷类此类文物包括陶器、瓷器、三彩器、紫砂器,除日用器皿外,还有雕塑、玩具、工艺品、艺术品(雕塑人物、动物、植物)、梅瓶、魂瓶、明器、俑(人物、动物、生肖俑等)、枕、砚等。货币类此类文物包括贝币、铜钱币(如布币、刀币、蚁鼻、秦半两、汉五铢等)、金币(如郢爰等)、银币(如银元等)、皮币(如白鹿皮币)、纸币(如交子等)及压胜钱。绘画类此类文物依载体可分陶画、石画、地画、帛画、岩画、壁画、帛画、绢画、纸画等。石刻类此类文物包括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画像石、石经、经幢、石造像等。天文类此类文物包括星图、表、日晷、滴漏、浑天仪、简仪、水运仪像台、观星台、观象台……。十、综合概括分类法系指从旅游和鉴赏角度来研究文物而进行的一种分类法。共分三大类:遗址、建筑物此类文物包括远古文化遗存、古墓葬及石窟寺、宫殿、寺观、桥梁、古塔、石刻等。还有同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重要人物有关又具有特定纪念意义的近、现代建筑。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物品这方面的实物不胜枚举,如礼、乐、刑、衡器、衣、食、住、行方面的遗物,还有工农商战方面的遗物。古代字画、图书、文献资料此类文物包括不同阶段、不同社会集团、党派对内对外活动的文书档案。第三,阐述文物分类法的选择原则文物的分类法已如上节所述,有多种分类法,选何种分类法进行分类非常重要,一般而言,以文物保管、保护、宣传、研究的需要为原则。如:一、有利于文物保管文物,不可能再生,是其独特的地方。因而选择文物分类法时应以有利于永久或长久保护好文物为原则。(一)有利于文物藏品的保管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收藏单位是收藏、保管文物、文物展览和研究文物的单位。为有利于文物藏品的保管,普遍采用以质地分类法对文物进行分类保管。这是由文物的载体(质地)是多种多样而决定的。因各种文物质地不同,其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线、生物(微生物)诸方面的反映也不同,而要求有相适应的保管条件。所以要长久保存好文物非采用按质地对文物进行分类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按不同质地的文物保存的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应的保存条件。(二)有利于文物的分级保管文物价值有高低,依其价值高低进行分类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以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文物价值高低进行分类,中国对文物藏品和文物史迹均采用三级法划分。文物藏品分为三级,即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这样即可对各级文物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和制度。如对一级文物,必须填写登记表,报国家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设置专柜(有的还要特设保险柜)保管。复制一级文物藏品,也需报国家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等。这些不同要求,在中国文物法规中有明确规定。二、有利于文物的宣传文物分类有利于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举办文物展览。文物是本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因而各国都要举办文物展览,甚至要到国外举办文物展览。展品除用于展览外,也存有保管问题。文物分类无论对展出效果,还是对展品的保护保管都有利。三、有利于文物的研究文物的分类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其重要性可从文物学有文物分类学、文物鉴定学、货币学、陶瓷学、文物管理学等许多分支学科窥见其一斑。第四,阐述文物分类法存在的局限性与再探索一、文物分类法存在的局限性文物分类非常必要。以往采用的文物分类方法已有多种(详见本章第三节)。实践表明,各种方法都有其科学根据和表现出自己的优点,但有的分类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又以来源分类法和质地分类法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如:来源分类法只适用于对文物收藏单位藏品的分类,而不能用此法对文物史迹进行分类,因文物史迹(少数除外)不存在来源问题。质地分类法主要适用于文物藏品的分类。文物藏品中的绝大部分都可按质地进行分类,只有极少部分不宜用此法分类。此外,在按质地进行分类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于判明其质地的,因有些文物并非由单一的材料制成。如金属品中的含金制品,其成分不纯。又有些作品由两种以上的金属材料(非合金)制成,如商代所见的铁刃铜钺,而若用此法对文物史迹进行分类则基本上行不通。如对古建筑分类,可依建筑形式和功能,分为民居、宫殿、庙宇、塔、牌坊、桥、亭等。各类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均有多种,仅塔而言,若依建筑材料即可分为土塔、木塔、石塔、砖塔、琉璃塔、陶塔、铁塔、铜塔、玉塔、象牙塔等,又如古遗址、古墓葬,也是无法用质地分类法进行分类的。至于年代分类法有些文物是难以确定其年代的。如石器,是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其沿用时间长达数百万年,有的造型数千年不变。如果没有伴存物,仅孤立的一件石器就无法断代,此类文物也无法进行年代分类。一般而言,文物应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但有的文物并非三种价值皆具备,其中有的仅具有一种以上的价值。至于近现代的遗物、遗迹,是否确定为文物,要视其是否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纪念价值而定,如若具有纪念价值的也属于文物。因而就整体而言,文物应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遗物、遗迹。文物应具备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四性。一、历史性文物,无论是遗物还是遗迹,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性。而文物,又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为适应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需要的产物。因之,它又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蕴含着该时代的各个方面信息,而具有历史的阶段性。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文物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人类的整个历史和某一历史时代乃至同一时代中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学、宗教和习俗等等。这就是文物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二、艺术性文物的艺术性,主要是视其所具有的审美、欣赏、愉悦功能、借鉴作用和美学、美术史、艺术史的资料价值。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审美功能,主要指由美学的深层次给人以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欣赏功能,主要指从观赏的角度给人以联想并陶冶人的情操。愉悦功能,主要指给人以娱乐并寓教于乐。借鉴作用,主要是指取其精华,从艺术表现形式、手法技巧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得以借鉴和创新。美学、美术史、艺术史资料价值,系指为美学、美术史、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一般来说,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具有艺术性(如生产工具),而具有艺术性的文物,其用途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遗物和遗迹。如玉块、石块、玉镯、石镯、铜镯、玉簪、金簪等装饰物品。鼎、釜、甑、鬲、甗、盆、盘、豆、壶、觚、鬻、尊、罐等陶器皿。鼎、鬲、豆、盘、觚、爵、角、尊、匝、盆等铜器皿。碗、盘、碟、杯、盅、壶、瓶、罐等瓷器皿。又如陶塑、泥塑、石雕、瓷塑、动物形玩具等。这些实用器的造型、装饰纹样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如建筑,可分为宫廷、府第、住房、寺庙、宫观、亭台、祠堂、桥、牌坊、陵墓及纪念性建筑物等。宫廷建筑最堂皇,也最具艺术性。它是统治者行使权力、生活起居和玩乐的场所。要使建筑与统治者的权力地位和奢侈生活需求相一致,就必然要在建筑用材的选择、建筑群体的布局、建筑单体的形式、装饰设计诸方面进行艺术美的创作,使之既体现权力的尊严又具艺术美,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建筑遗存为建筑美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第二类,为供观赏而创作的工艺品、美术品等艺术品。此类作品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如史前的陶塑、泥塑、玉雕、石雕、骨雕、木雕、人物、动物等艺术品,历史时期的陶塑、泥塑、铜铸、铁铸、铁雕、玉雕、石雕、骨雕、牙雕、竹雕、木雕、人物、动物、植物及其他艺术品。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千姿百态,神态栩栩如生。此类作品迄今仍颇富艺术魅力。第三类,各种祭祀时用的礼器、法器和供奉的对象而创作的宗教雕塑艺术作品。就我国而言,史前的陶塑、泥塑、石雕女神像。如辽宁阜新“女神庙”中出土的女神,有与真人相若和大于真人两三倍的女神是其代表作。历史时期铜铸、泥塑、陶塑、彩塑佛像、菩萨、观音及瓷塑观音等。又如玉琮、石琮、玉璧、石璧、骨璧、玉璜、玉圭等礼器,其中玉琮、玉璧始出现于仰韶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流行于龙山时代的良渚文化,盛行于商周时期。第四类,明器(专为随葬制造的器物)中的一些器物。如雕塑人物俑、动物俑、镇墓兽等,房屋、车船及工具模型。此外,还有仿礼器、生活器皿等器物。前者自身即隶属雕塑艺术品,后者造型、装饰均具有艺术价值。在中国,器皿类明器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俑类作品始见于春秋战国,盛行于秦汉,唐至明依然较流行之。在墓葬中常出土陶、瓷俑。陕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佣,其形体大小与真人、真马相若,造型准确,比例适宜,形神兼备、神态各一,判若真人真马,栩栩如生。其中兵俑是根据不同身份、年龄用写实写真手法设计圆雕而成,姿态表情描绘细腻,惟妙惟肖。彩绘绚丽,色调明快,对比浓烈。马俑也是采用写实、写真手法圆雕而成。造型准确,比例适度,神韵十足。它堪称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三、科学性文物所具科学性,系指文物蕴含的知识、科学与技术信息。各种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产生它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如陶器的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用粘土烧造器皿,这是人类首次利用天然材料创作人造用具,是人类对土调水具有可塑性的物理性能认识的标志,也是人类发现陶坯经焙烧可变硬的化学变化认识的标志。青铜器的发明是人类的又一划时代创举。青铜器的发现是人类已掌握合金冶铸技术的实物证据。纺织品的发现,是人类掌握纺织技术的标志。建筑遗迹的发现,是人类掌握建筑技术的标志。天文图像的发现,表明人类已掌握一定的天文知识。彩陶纹样中发现有用同样笔划构图的,表明人类在当时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铁器的铸造和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世界各地人工冶炼铁和铸造铁器的时间早晚不同。中国发现最早的铁器是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长沙地区。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在世界各国中闻名遐迩,并被誉为“瓷国”。上述陶器、青铜器、纺织品、铁器、建筑遗迹、瓷器可窥视文物所具有的科学价值,也充分表明文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客观性。四、纪念性文物价值,以往仅以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作为衡量的标尺。事实上,纪念性也应是衡量文物价值的标尺之一,亦即有的文物,其价值系以具有纪念性为主。如古代、近代名人故居、祠堂、墓葬及遗物等。又如现代名人故居、墓葬及遗物等。总之,一件物品或遗存是不是属文物,应根据以上所述四性(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纪念性)来界定。不过,每一件文物或每一个文物单位不一定非四性具备,应依实际情况而定。1、文物的史料作用:文物的作用,首推史料作用,它是无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再加上文物本身具有不能再生的特点,因而文物的史料作用更有其独特性。其主要表现在文物具有证实史籍记载,纠正史籍之谬误,补充文献记载的缺佚和为史前史研究提供实物史料等各种功能。一、文物的证史作用文物的证史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史籍的证实。人们撰写的世界史、国史、断代史,一般都是依文献资料撰就。文献对历史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则有待考证,而考证只有依靠文物。就中国史而言,对史前史的研究,只凭一些传说记载和对史前社会面貌的一些追忆、描述和记载的资料是不行或不够的,这就更需依靠文物加以佐证。所以文物起证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发现,文物日益增多,为历史研究提供的实物资料也愈加丰富。二、文物的正史作用文物的正史作用,主要是校正史籍中的讹误,以订正史传。自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社会门槛,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文化为统治阶级和御用文人所垄断,所以当时所产生的史籍带有阶级偏见,往往出现记载与史实不符的现象。此外,有些史籍因被后人纂改或者有些残缺不全者经后人整理而失实等等。因此要究其正误就得依靠“记载”着历史本来面目的文物。文物的正史作用就是纠正史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防止以讹传讹。三、文物的补史作用文物的补史作用,主要表现为研究无文字可考的史前史提供实物资料及填补史籍失载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是生活在漫长的无文字的社会里。我们要研究无文字可考的史前史,只有仰仗于“记载”史前史的文物。众所周知,史籍记载的内容,年代愈早记载愈简略,造成许多很能说明社会问题的史迹未被记载。在此情况下,只有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含有记载文字的文物)予以弥补充实。文物自身储存着多方面信息,其中有记载文字的文物(如中国所见甲骨文、金文、竹木简牍、帛书、石刻、写本或刻版印刷品及善本书等),更是直接记载了历史的不同方面,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因此,文物具有重要的补史功能。这方面,中国表现尤为突出。四、文物的史料作用文物作为证史、正史、补史的实物史料,其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这些最能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又可信度强的资料,对历史进行翔实的研究,恢复历史真面目。研究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运用文物具有重要意义。就中国史而言,对西周以前的历史(尤其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基本上要依靠文物考古资料。即使有文字记载以来,也因条件所限,导致记载简略乃至疏漏,抑或因记载已佚,而需用文物史料来补充。文物作为有形的实体,为专门史的研究提供更形象、生动的实物资料。如艺术史中的建筑史、雕塑史、绘画史、服饰史等的研究,文物所发挥的史料作用是文献资料无法实现的。在研究各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它同样有其特殊作用。2,文物的教育作用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素以善良诚实、讲究礼仪、勤劳勇敢、富有创造性和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而著称于世。华夏大地上的大量历史文物,是我们祖先和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许多近、现代的革命文物,凝聚着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人们可通过参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如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的陶器、陶塑、玉雕、青铜器以及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和历代古建筑、石窟寺、古石刻等),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下面就文物教育的特点、形式、作用作一介绍:一、文物教育的特点文物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文物本身不仅仅是物质文化实体,同时也是含有精神文化的实体。因此,以历史见证的文物作为教材,具有真实性强、说服力强等特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它以形象的实体展现在人们面前,确实比仅用文字的、书面的教育作用更大。其次,文物作为教材,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强等特点,因而是其他任何教材都无法替代。再次,文物具有最具民族性的特点,因而以文物作为教材也最具有民族凝聚力。如中国历史文物,蕴含着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聚起来的民族思想感情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第四,文物作为教材,除采用一些反面教材文物外,则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文物教育的场所文物教育的场所有多种,主要有博物馆、纪念馆及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可移动的文物大都分别收藏于博物院、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研究机构、石窟、寺庙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中的古遗址(如北京猿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西安半坡遗址、安徽薛家岗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古墓葬、古建筑(北京故宫、安徽徽州古民居等)各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遗址、古墓葬的发掘现场,也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总之,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教材就是文物,博物馆是开展文物教育的主要机构。三、文物教育的形式文物教育作用很大,而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形式就显得很重要,教育形式不同,教育效果也不一样。所以文物教育形式具有多样化特点。其主要教育形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供人们参观,陈列方式可采用固定式或流动式,陈列内容可选通史陈列或专题陈列。第二,开放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游览参观。这不仅可收到宣传教育效果,还可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第三,组织参观考古发掘现场,使考古发掘现场也成为一个生动课堂。第四,出版图文并茂的文物书刊,如考古发掘简报、报告、文物图录、文物研究专著。第五,拍摄文物影(视)、录像片。这类形式具有形象、生动和寓教于乐等特色,其宣传范围也十分广泛。第六,制作模型、仿制或复制文物,以供展览和教学用,或供国内外文物爱好者的收藏、欣赏、借鉴。第七,举办文物年活动。第八,召开“文物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从而促进各国各地区文物教育活动的开展。四、文物的教育功能(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文物起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博物馆收藏、保管、研究、陈列和举办各类文物展览。(二)传播精神文明文物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教材,也是对公众,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特殊教材。(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文物是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教材,也是最重要的教材。(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文物蕴含着精神文化,所以文物也是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共同心理的载体。(五)美育以陶冶情操人们通过鉴赏这些艺术文物可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第五,简述文物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也逐渐发生变化,求知欲、审美要求及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紧张工作之余,人们除到娱乐场所去之外,而且也会到富有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纪念地去参观展览;在旅游中参观文物古迹更是蔚然成风。第六,介绍文物的借鉴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创作,只有继承传统,创造出具有民族形式的文化艺术,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大宗巧夺天工、绚丽多姿的艺术珍品,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实物资料。这些艺术珍品,尽管有的有文献记载,但它一般都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有文物能具体地把传统艺术珍品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来。没有各个时代遗留的绘画、雕塑和古建筑,就无从真正认识这些古代艺术。因此,这些文物可以为今天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充分发挥文物这一作用,是今天承继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民族的新文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文物管理的主要内容文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搞好文物管理,是各国政府的任务,是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是文物工作者的职责,此外,国民也应积极参与。从宏观控制到微观保护,不仅包括内容多,而且涉及面广。现就文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介绍如下:1、法规管理运用文物法规保护管理文物,是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物管理走向法制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它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省级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文物法规、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保护管理文物的规章,以及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重要规章、制度。2、计划管理这是文物管理部门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对文物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之一。它包括制定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各项计划。如文物事业发展计划和近期与长远规划、文物调查计划(普查或单项调查)、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计划、配合基本建设或带着课题进行考古发掘计划、文物宣传计划、文物保护技术发展计划、文物人才培养计划,等等。3、技术管理这是文物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制定文物保护技术方针、政策,确定文物保护技术发展方向,组织文物保护技术力量(机构、人员)和国内外文物保护技术合作与交流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检测、维修和保护文物,也是防止文物免遭自然因素损坏,延长文物“寿命”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4、专项管理主要是指对大的类别的文物,实施有计划的系统管理。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考古调查与发掘、文物藏品、流散文物、文物市场等各个单项的管理。5、人才管理文物是靠人管理和保护的,因而文物人才的管理也应是文物管理的内容之一。它包括文物专门人才的组织管理和明确职责。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以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调动和发挥他(她)们的积极性,搞好本职工作。第四,讲述文物保护管理的主要措施为了使文物管理内容付诸实施,达到保护好文物并充分发挥文物作用的目的,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尽管各国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文物保护管理措施,但基本措施是大同小异的。如中国的文物管理措施主要有行政、经济、教育、法规、技术措施等。1、行政措施在文物保护管理中,采用行政干预是其重要措施之一。如研究制定文物保护政策、计划及检查贯彻落实情况;运用行政权力审批、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提出保护要求;审批、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审批保护规划;审批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资格;审批文物建筑维修设计单位和主持人资格;审批考古发掘计划、文物建筑维修方案与设计,统筹安排文物经费等2、教育措施这是文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采用的措施主要有:利用书报、刊物、布告、电影、电视、幻灯、广播、展览、讲座等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向公众宣传文物法规、文物知识、文物保护知识、保护文物的意义,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在高等学校及科研部门培养文物专门人才;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文物常识的内容;对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在职干部进行继续再教育,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素质等。3、经济奖惩这是文物管理的又一重要措施。这一措施的具体实施是:一方面对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如我国从1990年开始每年评出十大考古新发现)、重要陈列和重点维修项目及重大科研成果、重要文物收购、有识之士捐赠文物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是对破坏文物、损坏文物的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制裁。对破坏文物、损坏文物者,依情节轻重予以警告、罚款,或令其赔偿等惩罚。4、法制措施这是强化文物管理的重要手段,即以法制管理文物。依法对严重破坏文物、损坏文物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法办。如对贪污文物、盗窃文物、文物走私、盗掘古遗址和古墓葬、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追究其刑事责任,依情节轻重予以判刑,轻者判蹲监坐牢(有期徒刑),重者判极刑(死刑)。5、技术措施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是文物管理的重要任务。这方面工作,既要充分推广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又要严格控制违背保持文物原状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使用。同时要及时推广卓有成效的文物保护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展国际问文物保护技术的交流和合作等。如近期柬埔寨吴哥石窟的保护与维修,就包括了我国在内的多国文物保护专家参加。第五,介绍文物管理机构的设置物管理机构的设置及称谓不尽相同。就我国而言,中央设有直属国务院(也曾直属文化部)领导的国家文物局,各省、市、县设有属文化厅(局)领导的文物局(处)或称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管理所等。它们代表各级人民政府主管全国或本行政区域内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依照法律和文物法规行使对文物的保护管理权力1、国家文物局的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文物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组织拟定文物保护规定、办法、条例;组织制定文物保护的年度计划和近期与长远规划,督促检查这些计划执行;组织和协调文物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和文物教育事业;推广国内外文物保护的经验和先进技术;指导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的文物保护工作;组织和协调文物保护、研究、宣传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统筹文物经费的开支等。2、各级文物保护网络的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有的是文化厅(局),有的文物局、文管会,有的是归口文化厅管理的文物局。地市一级一般在文化局里设文物科、文图科,有的也设文物局、文物处。县一级一般都设文物管理所或文物保护管理所。乡一级一般设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我国除了设置各级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行使文物管理各项工作外,各级文物事业单位是文物保护、研究、宣传、教育的业务机构。这些单位受文化(文物)行政机构的委托,进行文物保护管理的具体业务工作。有的文物保护单位还设有专门的保护机构。此外,我国还建立由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以协助政府领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贯彻执行文物法规,协调解决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系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迹。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或近、现代的各种典型建筑、纪念建筑、纪念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是文物管理工作中的又一重要任务。它旨在对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及其环境的管理,是保护文物安全和环境不被破坏,以充分发挥文物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系指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公布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并正式列为国家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对象。在文物调查基础上依其价值高低分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保和县保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分六大类: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及其他、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对此实行分级保护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和全国意义的文物单位材料,报国务院研究核定公布,并由文物保护单位所辖行政区内的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保护管理。(二)划定文物保护范围文物保护范围,系指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和它周围的环境风貌不受破坏而在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划出一定的保护区域。保护范围的大小,系以文物保护单位价值的高低、文物保护单位形成的历史、类别、规模(或体量)、所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情况而定,并以“两利”(即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有利、对生产或建设有利)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划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保护范围一经批准公布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违反都要依情节轻重给予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三)树立保护标志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树立保护标志。标志标明的内容包括: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和日期、立标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省人民政府树立标志,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级人民政府树立标志。标志内容的书写字体,名称用楷书或隶书,字较大,居中;级别、公布机关和日期、树立标志机关用仿宋体。字自左至右,为横排式排列。(四)建立档案文物保护单位的建档工作十分重要。其内容包括文字记录、照片、实测图、拓片等,有条件或有必要的话,还需要录像、拍电影(视)片、制作模型。档案资料从时间上分为历史和现状部分,从性质上分为科学资料和行政管理两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建档工作,由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的省、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管理机构负责。1、文字记录,包括保护单位的简介、现状、价值、级别、文献、大事记及管理材料。2、绘图资料,不同类型的保护单位,有不同绘图要求。如古遗址,要绘实测遗址平、剖面图。如古建筑、石窟寺、桥、塔、民居等,要绘实测平面、立面、断面图,乃至细部结构图等。以形象、真实地记录其建筑形式、结构、法式特点及规模大小,为保护、维修、研究乃至复原文物提供科学依据。3、照片资料,一般指从文物保护单位的某一角度或不同角度拍摄全景或兼拍摄局部。4、拓片资料,系指碑碣、题记、摩崖石刻、篆刻、艺术雕刻、器物装饰和铭文等。(五)设立保管机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1、对保护管理的文物单位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它历史、现状,有计划地建立记录档案,开展科学研究、试验工作和相关的学术活动。2、建立文物保管机构。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等须设立专门的文物保管机构,从事文物安全、保养、日常性的维修工作。3、建立文物保护小组。凡未设专门保护管理机构的保护单位都要组织保护小组。成员由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的镇、村领导和聘责任心强的群众(义务文物保护员)组成,从事日常性的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的保护管理,并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解决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六,讲解文物调查与管理文物调查,是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对保护管理对象需要心中有数,这就要调查。文物调查,是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发挥文物作用的基础工作。文物调查过程也是了解和研究文物的过程。在调查过程中,宣传文物法规,普及文物知识、征集、采集文物标本,做好各种资料,为科学研究、保护管理、宣传教育提供科学资料。(一)文物调查形式文物调查形式是依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而定的。调查目的与要求不同,其调查形式也不同。主要分为:常性调查、专题调查、重点勘察、配合工程调查、区域性调查、试掘、大普查、复查等形式。1、日常性调查系指以不断了解、认识本辖区内文物分布、保护状况,及研究本地区文物为目的而进行经常性的调查。文物调查计划含调查项目、时间、人员、经费,调查工作结束后,需认真总结。2、专题调查系指为解决某一重大学术课题而进行的考古调查。此类调查目的性十分明确,规格较高,计划更周详,人员组织可跨单位、跨学科,调查对象也不受区域限制。3、重点勘察系指为较深入了解新发现的或本已发现的古遗址、古城址的文化面貌、保存状况、科学价值而进行的一种调查方式。这也是较高规格的一种调查。4、配合工程调查系指文物部门会同建设部门(单位),对建设工程范围内进行文物调查,并对发现的文物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或处理意见。5、区域性调查系指对某一地区进行文物调查。如三峡库区文物调查,以三峡库区范围为界,不受行政区划影响,而跨四川、湖北两省区。6、试掘调查是为进一步了解某一古遗址的文化内涵而进行的调查。为科学发掘和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7、文物普查是为发现新文物和复查已知文物的保护情况,为文物研究、保护和发挥文物作用提供科学资料而开展的大规模的、内容广泛的文物调查。中国已开展三次全国性大普查,以80年代初所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质量最高,收获最大,也要求最高。目前正要开展新一轮普查(二)文物调查的准备工作开展文物调查时,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如做好计划、组织队伍、配备资料和用具等。1、调查计划依调查目的、任务、要求做出实施方案,确定人员、时间、经费预算、工作具体安排。2、组织队伍依人数、任务和专长组织队伍,开展工作时,可分小组进行。3、资料准备查阅文献,把与调查有关的记载摘录、分类,整理成参考资料。携带有关地图。4、用具准备根据调查所需用具、用品进行准备。如笔记本、绘图纸、笔、照相机、卷尺、小铲、手铲、探铲、绘图板、调查表格等。(三)文物调查的对象文物调查对象,即《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受国家保护的各类文物。如: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窑址、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三、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四、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古地图和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五、能反映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的各类实物。六、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也属调查对象。(四)文物调查的要求文物调查基本要求归纳为三方面,即实地调查、采集(兼征集)文物标本、整理好调查资料。1、实地调查是文物调查的基本要求。要求调查人员实事求是,做到脑勤、口勤、腿勤、手勤,出色完成调查计划。2、文物标本的采集(兼征集)是文物调查的另一基本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应征集散存于私人手中的文物。在实地考古调查中,应认真采集标本。如遇到石器、玉器、蚌器、陶器等小件类文物要全部采集,陶片可选典型性、代表性的,并及时编号、登记,记明采集地点、时间,分别包装、存放。3、调查资料的整理对调查成果,及时进行整理,是文物调查最基本的要求。调查资料包括调查日记、照片、图纸、拓片、登记表、调查登记表、总的调查记录。调查资料整理好后,交由单位统一保管,任何人不得占为己有。(五)文物调查的管理文物调查工作,也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而它须由各级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即制定文物调查计划、统筹经费,并委托文物机构实施计划和检查文物调查开展的情况与质量。而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文物调查,应事先征求文物所在地的省级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商定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重大课题或主要文物项目的调查计划,须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第七,讲解考古发掘的管理考古发掘管理,系指对拟进行试掘、抢救性、配合基本建设或主动性(有计划带课题)及特许考古发掘的管理。这是加强地下文物(古遗址、古墓葬)、水下文物保护管理的重要方面。各国都有自己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如我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一切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这是中国进行考古发掘管理的法律依据。(一)考古发掘的种类考古发掘,依其发掘性质、目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试掘、抢救性发掘、配合工程发掘、主动发掘、特许发掘诸种类。1、考古试掘一般是在考古遗址调查中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某一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确定是否有必要发掘和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抢救性发掘系指在自然或人为(如在农田水利建设或城市建设中发现了古遗址、古墓葬等)的原因可能使古遗址、古墓葬等遭破坏的情况下,为了抢救文物使之免遭毁坏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文物部门要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发掘。3、配合工程发掘系指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考古发掘。其目的在于避免古遗址、古墓葬等在建设中遭破坏或在建设水库时被淹没。这是文物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如三峡工程建设。这样做,既对文物保护有利,也对工程建设有利。4、主动发掘系指文物考古机构、研究单位为解决某一学术课题,有选择地按计划进行的发掘,或高校考古专业学生田野实习需要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前者目的在于获取科研需要的遗物、遗迹等资料,后者以使学生接受田野考古知识、发掘方法、技能和整理发掘报告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为目的。5、特许发掘系指为解决某一学术课题,经他国的许可批准,而到他国进行考古发掘。(二)考古发掘的管理考古发掘,种类多种,其管理也不尽相同。1、试掘管理在考古调查中,如需进一步对某一处古遗址的文化内涵作较深入的了解而拟进行试掘,需作试掘计划,经省级以上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方可进行。并需由具有考古发掘资格的单位或个人承担试掘任务,其他单位和个人不能进行考古试掘。2、主动发掘管理为加强对主动考古发掘的管理,《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机构、考古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等,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发掘,必须提出计划,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审查,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始得进行发掘。”在拟发掘计划时,应事先征求发掘项目所在地的省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并与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进行协商,尔后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其主要内容有:⑴申请单位的名称及负责人的姓名;⑵发掘对象的名称、时间、地点、级别(指文物保护单位属国家级、省级或县级)、面积及范围;⑶发掘的起讫时间;⑷发掘的目的、要求和计划;⑸发掘经费的预算与来源;⑹发掘设备;⑺文物保护技术的准备情况;⑻发掘工地领队和队(组)员的姓名、职务、职称、简历;⑼所需劳动力情况;⑽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意见;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审查意见;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审批意见;⒀备注;⒁考古发掘执照编号。上述内容第一项到第九项是供审查、审批部门对申请主动发掘的必要性、可行性的审批条件。保证质量的审查。经审查批准,方发给发掘执照。要严格按计划实施。在发掘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进行田野发掘时,考古发掘人员要严格按照1984年文化部发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进行。并保质保量完成发掘任务。2、发掘工作结束后,要对发掘现场及时做出妥善处理,需保留发掘现场的要提出保护意见,采取保护措施。3、及时编写发掘报告。为文物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宗教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及生态学、古气候学、天文学、医学等一些自然科学及建筑学等工程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因而发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遗址、墓葬或其他遗迹等所在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和本次发掘的目的、经过。②文化层的堆积及遗迹与文化层的关系,各文化层、各类遗迹中出土遗物的情况。③遗迹(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窖穴、井、灰沟、围墙、作坊……)。④遗物(含石器、陶器、木器、铜器等人工制造的文化遗物及与人类行为和生活环境相关的自然遗存,如稻谷标本等,乃至人类自身的骨骸和人类食用丢弃的兽畜骨、鱼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