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详细解读_第1页
城市旅游-详细解读_第2页
城市旅游-详细解读_第3页
城市旅游-详细解读_第4页
城市旅游-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旅游-详细解读

城市旅游目录1什么是城市旅游2城市旅游的特性[2]3城市旅游的需求[1]4城市旅游的供给[1]5城市旅游的规划[1]6城市旅游的营销[1]7城市旅游的管理[1]8城市旅游的影响[1]9Reference什么是城市旅游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城市旅游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复杂性使得城市旅游难以被准确定义(Law,1985)。从使用者来看,Pearce(1982)通过分析旅游者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别是旅游者动机,总结了人们选择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因。从提供者来看,Jansen-Verbeke(1989)提出将整个城市核心视作一种旅游资源,Bramham等(1989)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旅游产品。综合两种视角,Ashworth(1992)认为决定城市旅游是否存在的两大因素为设施和相应的活动,Page(1995)将城市旅游定义为“由于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使得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因此产生了城市旅游”。国内学者也对城市旅游进行了系统的定义,如保继刚等(2005:5)认为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吴志强和吴承照(2005:4)认为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城市旅游的范围是建成区和市域,主体是国际游客、国内游客和本市居民,客体是组成城市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包括自然、文化、产业、建筑、居民、事件等各类景观。从城市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城市旅游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城市旅游以城市为目的地,由于城市本身具有的四个独特特征,即高密度的建筑、人口和功能,社会和文化多元性,经济多功能性以及地域的中心集聚性,使得城市旅游与其他景区旅游相比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Blank,1994;Pearce,1995)。此外,Pearce(2001)提出还有一些因素导致了城市旅游的独特性:一是旅游仅仅是城市提供的众多功能之一;二是旅游者与城市居民在使用服务、空间和设施时将出现共享与竞争;三是一个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视角上将扮演多种旅游角色,包括门户、中转站、目的地和客源地等。Pearce(1998b)认为,城市本身具有的多功能本质、城市内多元化的旅游吸引物以及选择城市旅游的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动机,使得城市旅游异常复杂,导致对城市旅游的研究也更为困难。Shaw和Williams(2002)认为城市旅游的多样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区域的多样性,即城市的大小、区位、功能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二是城市提供的服务设施的多样性;三是使用这些设施的使用者的多样性,包括旅游者和其他居民。Page(1995)基于城市旅游者特征数据进行分类,支持了Ashworth和Tunbridge(1990)关于城市旅游的多动机需求和多产品供给的观点。Law(2002)认为城市旅游研究的复杂性在于城市资源与服务设施使用对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行业边界的模糊性。旅游业本身的综合性多部门特性,使得城市旅游也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特征。Law(1993)就使用了Jansen-Verbeke(1988)的“旅游要素”理论作为分析城市旅游供给的框架,Pearce(1998b)认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其中公共部门主要参与规划、基础设施配置和经济复兴等,而私人部门主要提供服务和设施。因此,在城市旅游发展战略中,各部门的协调是无法忽略的一个部分。Law(2002)指出由于城市旅游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要制订一个能够集聚所有部门力量的旅游发展战略非常困难。[1]城市旅游的特性[2]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城市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1.城市旅游吸引系统的整体性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其吸引力不同于风景区——以某一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主要吸引要素,而是来自以整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形成的综合吸引力。这是城市自然、文化遗产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技中心等城市基本和非基本功能以及动态、优美的城市环境,丰富多彩的城市娱乐活动、城市娱乐设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城市旅游产品的多元性作为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城市的内涵极其丰富,这就导致了城市旅游不同于主题相对单一的度假、观光等旅游,而在旅游产品和旅游功能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之外,城市还可满足多种旅游需求,提供包括商务、购物、会议、展览、度假、节庆、主题公园、修学、美食、生态等的复合型旅游产品。3.城市旅游的统一性城市旅游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旅游主体的统一性,即城市居民既是城市游憩者,又是城市旅游接待者。二是旅游客体的统一性,即作为城市旅游对象的旅游城市既是城市旅游的目的地,又是其他旅游城市的重要客源地,是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统一。三是城市旅游和游憩设施的统一性,对城市而言,其旅游和游憩、产品及空间有区别,但更多的是统一,许多旅游设施和空间既为旅游者服务,同时也为游憩者提供服务。城市旅游的需求[1]需求研究实际上就是旅游者视角的研究,Um和Crompton(1990)认为旅游者选择旅游地的过程为:通过被动的、偶然的机会了解旅游地,形成旅游地主观印象;决定旅游一考虑限制因素~在最初考虑的众多旅游地中选出可能成行的旅游地一主动地收集信息一形成可能成行旅游地的主观印象一选择最终成行旅游地一旅游后评价。也就是说,旅游者由于旅游期望的出现产生了旅游动机,促成了旅游需求;旅游者通过旅游行为实现旅游需求,并产生一定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因此,对城市旅游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旅游期望和旅游动机在城市旅游系统中,旅游者通过各种传媒、宣传、口碑等了解和考察一个地方,并产生希望获得的享受和服务预期(Law,1993),所有选择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都对城市旅游吸引物和城市景观抱有明确的期望(Jakle,1985)。Blank和Petkovich(1987:165~177)认为城市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原因有四:一是城市人口密集使到城市探亲访友的密度较大;二是城市往往在大区域内扮演旅游交通中转、枢纽或终点站的角色;三是城市中集聚的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功能产生了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四是城市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方面的体验。研究者们还发现,旅游者的期望不仅来自于自身的各种社会体验和不同信息渠道,还与旅游者的类型有关(ShawandWilliams,2002)。Jansen-Verbeke(1986)提出对城市旅游者的分类应该基于旅游者的居住地和旅游动机两个因素,这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类方法已经运用在了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对游客的统计和调查中(BlankandPetkovich,1987:165~177)。根据旅游者居住地的不同,McMinn和Cater(1998)将英属洪都拉斯(今为伯利兹)伯利兹城(Belize)的国际旅游者分为三种类型:在发展中国家定居,享有土地和旅游设施服务但仍有回国权利的外国人(developertourist)、退休后在发展中国家定居度余生的外国人(condotourist)和短期到别的地区旅游的外国人(itineranttourist),三种旅游者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区别。对旅游者动机的研究普遍基于调查问卷的方法,目前已有众多学者以不同城市为案例对城市旅游的动机进行了分类(Shawandwilliams,2002)。以众多案例研究为基础,Blank和Petkovich(1980:393~405)把城市旅游的动机归结为:探亲访友、商务/会议、户外游憩、娱乐与观光、个人原因、购物及其他。而英国旅游研究学会则将城市旅游者的动机划分为:探亲访友、商务旅游、会议展览、修学、文化古迹旅游、宗教旅游、标志性节事旅游、休闲购物和一日游(保继刚等,2005:7)。(2)旅游偏好和旅游行为对城市旅游者的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旅游者动机与旅游行为,即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设施的实际使用之间的关系;二是旅游行为与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之间的关系(ShawandWilliams,2002)。Shoval和Raveh(2004)运用“多元分析合图法”(co-plotmethodofmultivariateanalysis)得出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者表现出对不同城市吸引物的偏好。Ashworth和Tunbridge(1990)以英国的诺里奇(Norwich)为例,发现18.9%的度假旅游者主要选择城堡和教堂观光,而35%的游客还到城市餐馆就餐,并到百货公司购物。Blank和Petkovich(1987:165~177)在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和圣保罗(St.Paul)两个城市中发现,以探亲访友为动机的旅游者的到来促进了城市零售业的兴旺。Tuynte和Dietvorst(1988)(转引自AshworthandTunbridge,1990)对荷兰的奈梅亨(Nijmegen)进行研究发现,22%的游客选择了博物馆和城市观光结合的旅游活动,而26%的游客选择了博物馆和商店结合的旅游活动。Dellaert(1995)构建了旅游活动组合(activitypackages)选择模型,认为购物和观光是城市旅游者的必选活动。Suh(2004)对韩国首尔的研究发现,远程旅游者更倾向于对当地文化的关注,而近程旅游者更喜欢购物;在旅游花费上,商务旅游者明显多于休闲旅游者。Burtenshaw等(1991)总结了城市旅游者类型与旅游行为的对应关系,并通过该关系对旅游城市进行了定位(图)。旅游者不同的旅游行为所产生的对旅游设施的实际使用,影响了城市旅游设施的配置,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的供给和规划中加以详细分析。(3)旅游体验和满意度旅游体验是一种因个人、环境、所处情境、个性因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大小而异的、对特定事物的最强烈的体验。旅游体验对于旅游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他们着力于建立起一种真实的旅游体验,使之能满足旅游者的预期(GraefeandVaske,1987)。对城市旅游者体验和满意度的研究往往与城市旅游管理结合在一起,最终为游客管理服务,用以提升城市旅游的质量。城市旅游的供给[1]从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需求产生过程来看,城市的声望和吸引力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关键(Law,1993)。vandenBerg等(1995a)总结了城市旅游发展的三大条件: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能够提供一系列交通便利性良好并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发展阶段的确定以及采取的不同发展战略。从大到小,对城市旅游供给的研究可分为城市旅游吸引体系、内部吸引区域(即旅游区)、旅游产品和旅游点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研究。其中对旅游区和旅游点的研究在前面的部分已有阐述,此处不再赘述。(1)城市旅游吸引体系从定义上看,城市旅游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城市整体视作旅游产品,即城市整体形成了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一个系统产品。Jansen-Verbeke(1986)认为城市内部旅游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即城市内部环境)、旅游者、广告商和开发商三部分构成。他将城市内部环境整体视作一种休闲产品(leisureproduct),不仅各种主要旅游吸引物和各类旅游设施都在城市中聚集,城市还通过自身的建筑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成为娱乐、休闲的生产地。此外,旅游开发商和广告商的宣传对促进旅游者的到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vandenBerg等(1995a)总结了城市旅游系统模型(图),认为城市旅游吸引力由旅游产品、交通便利性和形象决定,而城市旅游管理和旅游产业政策对城市旅游吸引力能够产生影响。Russo和vandenBerg(2002)提出了决定城市旅游吸引力的综合因素——游客友好度(visitor-friendliness),它由六个方面组成:城市层面的旅游管理战略、信息质量和获取方式、辅助性旅游服务的质量、内外部交通便利性、吸引物和节事、形象和氛围。保继刚等(2005:84~88)认为城市旅游吸引体系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形象吸引、活动吸引、设施吸引、景观与环境吸引、氛围吸引、服务吸引等。(2)城市旅游产品从城市旅游的多样化特征可知,城市提供的旅游产品体现出多元性(Page,1995)。城市中许多建筑和设施都能够开发为城市旅游产品,包括博物馆(Page,1993;Silberberg,1995;Jansen-verbekeandvanRekom,1996;TuftsandMilne,1999)、大型综合购物中心(FinnandErdem,1995)、剧院(Hughes,1998)、建筑雕塑(DouglassandRaento,2004)等。Jansen-Verbeke(1986)认为城市旅游产品由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因素为活动空间和休闲设施,包括历史性建筑物、都市风光、博物馆、画廊、剧院、体育和其他各项活动;次要因素为支持设施,包括酒店、餐厅、商场、购物场所和其他服务;条件因素为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停车、信息和指示牌等配套设施。vandenBerg等(1995a)将城市旅游产品分为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核心产品指城市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禀赋、人工景点和节事等,辅助产品指酒店、餐馆、会议中心和展览馆等。Williams(2003)概括了城市旅游产品的结构图(图)。实际上,对许多城市来说,作为次要因素和辅助产品的商店、餐馆等对于某些类型的旅游者而言可能是主要吸引物和核心产品(ShawandWilliams,2002)。因此,Ashworth和Voogd(1990)提出了“场所产品”(placeproduct)的概念,认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虽然仅仅是城市中的一部分,但这部分不可能从城市中独立出来,游客也不可能只体验这部分而不感受城市其他部分;城市旅游是一捆组合产品;旅游者常常希望寻找吸引物以外的体验,从城市的氛围和环境(backregions)来探寻真实的城市。law(2002)认为城市的主要旅游产品包括会议、展览、文化、娱乐、体育和特殊节事等。杨新军和刘军民(2001)将国外城市旅游的主要旅游产品系列分为三类:一是文化旅游产品系列,指与城市社区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遗产有关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被认为是改善城市的形象和提高城市知名度的有效举措;二是体育旅游产品系列,观赏型体育比赛成为当前许多城市旅游和经济发展的竞争战略措施,为吸引游客,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投入的加大均使城市形象得到强化,体育旅游的经济收益与赛事的规模、档次和持续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奥运会和足球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在给城市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城市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望迅速提升;三是会议旅游产品系列,大城市尤其是国际城市都认识到举办会议为城市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好处,会议旅游者的高消费模式引起了城市旅游开发者的关注。此外,特殊节事也是城市重要的吸引要素之一。Tighe(1986)发现文化节事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城市都研究如何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旅游节事和旅游吸引物的创造来吸引更多的游客(Dewar,2001)。大型节事的举办还将对城市规划、城市政策与城市发展战略产生影响(Roche,1994)。城市遗产旅游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旅游研究关注的焦点。Hall(2003)将遗产旅游分为四个大类:博物馆和美术馆旅游、艺术节事旅游、遗产地(自然和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此外,后现代遗产旅游(Schofield,1996)和工业遗产旅游(Caffyn,1999)也是城市遗产旅游的特殊产品。Meethanz(1996)认为城市遗产地作为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场所,必然集中大量的旅游者来观光。除了观光门票收费外,应配套完善的休闲设施和购物设施,以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促进消费,带动城市遗产旅游的发展。Chang和Milne(1996)认为城市遗产旅游是一种发展城市经济、塑造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强调全球化和外部资金投入的推动;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强调地方影响力的拉力作用。(3)配套服务设施对配套服务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设施的空间布局。城市旅游设施的空间布局对城市旅游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旅游设施的布局受到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虽然旅游者的大量涌人城市导致了城市旅游设施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城市旅游设施的空间区位选择一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BullandChurch,1996)。Ashworth(1989)认为城市中的酒店空间分布受到土地价值、交通便利性、环境舒适度、历史和规划等因素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市酒店布局的六种区位:传统市场区位(即城市门户区位)、火车站或汽车站区位、城市主干道区位、最佳环境区位(中等规模酒店)、过渡地带区位和城市外围高速公路或机场区位(大规模现代化酒店)。Shaw和Williams(2002)认为还应该增加第七种区位,即主要旅游吸引物区位。Smith(1985)以加拿大安大略湖区八个城市为例,总结了五种不同类型的餐馆(比萨店、快餐店、餐馆、糕点店和雪糕甜品店)的空间布局模式。Bonnain-Moerdyk(1975,转引自ShawandWilliams,2002)认为餐馆的区位选择会随着商务活动的出现和娱乐区的形成而改变。还有学者对城市中的零售业布局进行了研究。Shaw和Williams(2002)认为旅游零售业和休闲零售业在空间区位的选择上表现出差异,其中旅游零售业仅仅为旅游者服务,因而布局会局限在特定的地域内;而休闲零售业不仅为游客也为市民服务,因此区位选择更加灵活。随着购物旅游的兴起,城市中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AshworthandTunbridge,1990)。这些被Shaw和Williams(2002)称为“主题公园式购物中心”(themeparkshoppingcenter)的设施,在区位选择上较为灵活,有的在城市内部,有的则选择了城市外围或者城郊。城市旅游的规划[1]规划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Buhalis,2000)。保继刚等(2005:299)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是一种针对特定场所的区域性旅游规划,是关于特定城市区域内旅游产品开发、生产与经营的整体发展谋划,其内容包括发展目标与实施策略制订,其对象包括城市旅游吸引体系、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城市旅游产业体系和城市旅游环境体系。而吴承照(1999,2005)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是基于访问者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物质层面上构建一个展示城市内涵、特色的城市,以游、购、娱、体验为核心,以吃、住、行为基础,是城市里的城市——城上城,其基本内容包括游憩系统规划、饭店系统规划、旅行社发展规划、信息服务中心体系规划、旅游交通规划、旅游形象规划等。世界旅游组织在1990年曾经就城市旅游规划提出了八条原则:区域整体性原则、生态型原则、可持续原则、公平原则、充分的信息与沟通、地方公众主导、规划分析有限、良好的规划检测。在规划技术方法上,城市旅游规划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强调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再现;重视地方居民的介入;重视城市旅游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就城市旅游规划的技术流程而言,世界旅游组织在《可持续旅游开发:地方规划师指南》中将旅游规划的编制流程分解为六个步骤:研究准备;确定目标;调查;分析综合;确定环境承载力;政策和开发模式(莫艳华、田里,2006)。由于城市旅游的复杂性,城市旅游规划从空间尺度、规划性质、内容等方面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图)。由于城市旅游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规划类型——城市旅游概念规划,即战略性、概念性的城市旅游规划,是对城市旅游发展方向、核心思路、关键策略创新性的把握(保继刚等,2005:299)。在西欧,城市旅游规划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流的规模、特征的预测;城市容量一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成本一利润率的确定;调节旅游时空需求,提高旅游设施使用的整体水平,缓解旅游者与市民的冲突;饭店布局与吸引物的关系以及与居住区的关系(吴志强、吴承照,2005)。城市规划、城市旅游规划及城市旅游区规划由于其规划对象的层次性,使得三者客观存在着相应的层次关系(图),表现出相互的依赖性与适应性。一方面,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规划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表现在五个方面:依据城市的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旅游的性质和发展目标;依据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城市旅游的空间发展规划;依据各项城市工程规划确定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通过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应制订城市环境规划;依赖城市规划协调旅游发展与城市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尚文生、欧阳燕红,1998)。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因素在城市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考虑(AshworthandTunbridge,2000)。城市规划作出了许多相应的旅游适应性调整,如增加城市形象规划、城市旅游用地规划、城市景观和城市道路的旅游适应性规划等内容(尚文生、欧阳燕红,1998)。此外,还有学者构建了协调城市旅游中各方面利益主体以促使旅游产生最大化的积极影响的城市旅游规划模型(Buhalis,2000)。城市旅游的营销[1]不同城市旅游地之间的市场营销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BramwellandRawding,1996),但城市营销的重点是潜在市场的游客所抱有的对此目的地及竞争城市的城市形象(Andersen,1997)。Hall(1992)提出城市形象战略的主要目的包括:吸引旅游消费,增加旅游就业,改善潜在投资者对城市的印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以吸引从事于服务业(如旅游和通信等行业)的专家和白领人才。他同时认为城市形象的形成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特色事件,与城市营销战略和机构相关的城市旅游发展战略和政策,休闲和文化服务以及项目。城市旅游营销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城市形象的树立、宣传和接受程度,还取决于城市旅游宣传材料的质量和可获得性(Ashworth,2003)。制作这些宣传材料不仅有助于增加宣传和营销的有效性,还能够通过为游客提供有用的旅游行为指引以影响游客行为,从而实现城市规划管理者有效管理旅游者的目的(WittandMoutinho,1994)。此外,城市旅游的营销和宣传还包括了旅游市场的分析和产品确定(Limbury,1998;Chen,2002)、城市旅游产品组合的多样性、酒店和旅行社建立战略联盟的必要性(Jansen-Verbeke,1995)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旅游还在后工业化城市越来越重视的城市营销战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Ward,1998)。众多城市纷纷建立新的营销机构并提出特色的形象口号以吸引游客(BramwellandRawding,1996),这些营销工作不仅刺激了城市更新,产生了经济和环境效益,还提升了城市形象(BramwellandRawding,1994)。城市旅游的管理[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旅游研究已不再仅仅停留于旅游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旅游发展视作对城市变化、城市功能和导致该变化的决策程序进行管理的问题(Tyler,2004)。vandenBerg等(1995a)认为城市旅游管理涉及旅游产业政策、旅游发展战略以及在实现政策和战略中各政府部门的合作及政府和私人代理商们的合作。城市旅游管理的主体涉及多方面。政府在培育和管理旅游发展并协调城市各部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Pearce,1998b),因此政府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旅游资源和规范旅游发展(Wager,1995)。此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AugustynandKnowles,2000),公众和社区的参与对城市旅游发展也能起到一定作用(Pearce,1998;Joppe,1996)。Ashworth(2003)认为城市旅游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共赢阶段(everybodyhappy)、对抗阶段(nobodyhappy)和协调阶段(everybodyreconciled)。共赢阶段出现在1970年以前,当时的人们认为发展旅游业对城市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旅游业的发展不需要任何成本,游客和居民互不影响,旅游业对城市只产生正效益,同时旅游业的利润在所有的利益主体中公平分配,在此假设下,城市旅游不需要任何管理,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理想状态(Law,1992;Jansen-VerbekeandvandeWiel,1995:129~145)。当然这种理想模型在长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进入了对抗阶段,此时城市旅游的发展对城市造成了搭便车、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损害居民利益、商业化、贫穷和卖淫等一系列负面影响(HunterandGreen,1995),旅游的两面性开始被城市管理者认识,他们制定了模棱两可的城市旅游政策,以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和潜在可能的冲突。现在,随着可持续旅游理念的兴起,城市旅游发展进入了协调阶段,城市旅游规划成为城市“绿色规划”和“责任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性已不仅是城市旅游管理承诺,还被运用到了实际管理手段中。在此阶段,城市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