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参与_第1页
第六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参与_第2页
第六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参与_第3页
第六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参与_第4页
第六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参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政治参与教学目的与要求:第六章政治参与

第一节政治参与概述一、政治参与的涵义与特征1、政治参与的涵义中国古代:“参”、“与”二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曾有“参加”、“参预”之意,但二者往往是分开使用的。如《汉书•赵充国传》:“朝廷每有大议,常与参兵谋”。《易•系辞上》:“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中国古代的参与政治基本上是君臣共谋政治决策之意,非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西方:“参与”英语participate,法语participer,均来自拉丁语中的participare(participatus)。政治参与(politicalparticipation)也称参与政治。早在古希腊政治学说中就有某种政治参与的思想。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思想源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广泛使用政治参与一词并进行研究是二战以后开始的。关于政治参与代表性的观点有:(1)政治参与是意在影响政府决策的平民行为。亨廷顿、纳尔逊、蒲岛郁夫。(2)政治参与是“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或)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帕特里克•J•孔奇。(3)政治参与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与政策的形成过程”。(英)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第六章第一节第六章第一节(4)政治参与是社会成员选择统治者以及直接或间接地在公共政策形成等方面的自愿活动。DavidL•Sills,维巴。(5)政治参与所涉及的是一般平民直接地、或多或少意欲影响政府人事的选择,以及(或者)他们所采取行动而做的法律行动。F•L•格林斯坦《政治学大全》。(6)政治参与是合法的行为,即依照法定程序参与政治的行为。尼和伏巴。(7)政治参与是包括政治态度在内的一种政治行为。(美)巴恩斯。西方学者对于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1)政治参与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2)参与类型是否包括动员参与;(3)参与途径是否包括非法手段;(4)政治参与是否包括政治心理和态度。定义: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活动,影响政府人事构成、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行为。

2、政治参与的特点(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组成的团体(政党、政治团体、NGO)。职业政治家的职业行为不包含在内。(2)政治参与的内容与目标是政府的活动。(人事构成、政策制定与执行)(3)政治参与是一种实际政治行为。(不包括政治心理、态度等)(4)政治参与的途径多种多样。(5)政治参与基本上是一种合法行为。第六章第一节二、政治参与的类型1、以参与主体特征个体参与组织参与自动参与(主动参与、自愿参与)2、以参与的行为形态动员参与(被动参与)消极参与3、以是否有中间环节直接参与间接参与第六章第一节4、以社会性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5、以参与实际效果有效参与无效参与6、以参与的方式和平参与暴力参与7、以是否合法合法参与非法参与第六章第一节三、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西方学者将民主理论分为:强调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和限制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强调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主要是以卢梭、密尔、杰弗逊为代表的古典民主主义者,他们认为:政治参与是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抵制暴政强有力的工具,是集中集体智慧的重要途径。因为:(1)由于扩大的参与权使众多的公民忙于国事,所以政治参与活动又具有保持国家稳定和加强社会秩序的作用;(2)由于政治参与活动给予每个人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使得最大多数人从中获得最大好处;(3)由于大批的志士仁人在参与中表现出来,社会就会从中挑选大批活动家为其所用;第六章第一节(4)由于政治参与活动增强了公民对自身尊严和价值的认识,这实际上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5)政治参与活动还可以经常提醒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不要忘记各自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1、“精英主义”的政治参与观(限制参与型)法西斯式政治狂热,全民参与成了掩盖专制统治的工具。“精英主义”认为:广泛政治参与不仅不可能,而且不足取,保持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更有利于政治制度的运作。因为:(1)鼓励哪些对政治不熟悉、没有兴趣的人去参与政治,对社会并没有好处,相反会对民主造成破坏。(误判利益、形势和民主涵义)第六章第一节(2)坚持认为每个公民都要参与政治的观点,只是以对民主的忠诚情感代替了对民主的理性判断。一张选票可以用来选一个希特勒式人物,也可以用来选林肯式的人物,所以,不关心政治比盲目地参与政治要好。(3)即使在最理想的政治条件下,一些选民也不会具有进行复杂的政治判断所需要的实际政治知识。熊皮特就把民主主义比作市场机制,职业政治家是政策的生产者,公民是选择政策的消费者。公民通过定期选举(投票),用选票来买取自己最中意的专家(候选人)或政策。故罗伯特•达尔认为,政治事务最好交给那些积极参政的少数人,这些人靠他们的兴趣、知识、判断力,显示他们有能力管理一个现代国家。(4)广泛的政治活动,从某些方面判断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利因素。太活跃的团体会妨碍统治者去做他们最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公共议事日程被扭曲了。如Y或Z政策提到议事日程上,并得到了官员们认真研究,且他们喜欢其中一项,但官员们最终选择了X政策,说明公共议事日程受到了扭曲。第六章第一节

不仅如此,高度自治化的团体还会导致过多的争论、分裂和不稳定。政治兴趣和政治积极性的骤然上升,可能预示着政治制度中的动乱或危机的到来,或新的分裂的出现。民主的无限膨胀会造成社会的无序(无政府主义)。2、“多元主义”的政治参与观(对政治冷漠的忧虑型)

以沃科尔和莱恩等为代表的“多元主义”者对政治冷漠深感不安。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古代民主主义。(1)哪些没有参与政治的人没有被合适地代表,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上。如果一些人主动地不享有参政的权力,政府就可能无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这样,他们也就越加没有勇气和信心去获取政治信息和表达自己的利益,结果是,对政治更加无知,公民的政治能力和警惕性进一步下降。在实际生活中,典型的是那些社会下层最有可能不被代表,而事实上他们正是最需要被代表的部分。第六章第一节

(2)广泛的政治冷漠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政治参与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醒统治者必须专心他们的本职工作,为选举他们的大众服务。若政治冷漠占上风,组织和维持对政府的监督就更加困难,权力的滥用就得不到制止。(3)参与政治是最好的提高公民的判断水平的工具。参政活动不仅刺激公民政治学习,而且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参与者的政治效能感。(4)广泛的不关系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这意味着统治者没有将公民组织到政治活动中去,没有能力激起公民对政治的兴趣和对自己的忠诚,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如果公民的大部分游离于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参与决定他们生活的决策,那么这一国家的政治空气就具有潜在的爆炸性。过于平静意味着潜在有更大的风暴。第六章第一节三、政治参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政治参与在本质上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因此,民主政治是政治参与所赖以存在的政治条件。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政治参与的水平也越高,自主性参与的比例也越大。(1)在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程度、收入及职业地位越高的人,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就越大。经济发展提高了国民财富和教育程度,为人们提供了在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中就业的机会,也就会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2)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利益分化与整合,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又使得各个群体内部产生群体意识,人们结成一定团体参与政治来维护并发展自身的利益。第六章第一节(3)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促使政府职能扩大。受影响的公民和团体越来越感觉政府与自己利益关系的重要性,也就越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政治,影响政府的构成与决策。(4)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建立促使了经济发展,也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权利和义务意识和关系的建立,为大众性政治参与奠定了广泛的基础。但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参与水平并不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1)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惟一因素,社会结构、民族性和政治文化传统也起着重要作用。(2)社会经济现代化使决策中心由传统社会的基层上移减少了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同时经济发展增加了个人社会流动,而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没有机会参与政治。如农民工。第六章第一节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反映公民的某种社会身份。人们通常都是根据教育、职业、收入、权力、威望等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由此形成了社会分层结构。一般而言,在财富、教育、职业、收入、权力、威望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公民,其政治参与程度就高些;而在社会分层中处于较低地位的公民,其政治参与度就弱些。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1)收入高的公民政治参与度就高,他们有强烈的政治兴趣、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2)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因为有健全的认知技巧和能力,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而积极参与政治(奥尔蒙德:教育程度与参政比例成正比)。(3)受政治影响大的职业的公民更容易参与政治。(4)享有权力或享受特权又有较高社会威望的人,其政治参与度明显高于其他人。第六章第一节3、政治机制(制度)直接对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它们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不同的机会、认知和技能。4、政治心理研究实践表明,人们参与政治希望得到某种报酬,或者说人们从事政治活动都是受某种需要的驱使。

罗伯特•达尔总结了心理变量对政治参与的影响:(1)对报酬的估量。如果一个公民认为介入政治得到的报酬低于从事其他活动之所得时,他就不可能介入政治。(2)对选择对象的判断。如果一个公民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各项选择对象之间没有重大差异,他就感觉自己的行为无足轻重,也就不介入政治了。第六章第一节(3)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认为自己的行动不能有效地影响政治结果,即对自己信心不足的人,一般不会介入政治。(4)对结局的满意度。一个高度相信政治体系的合法性、稳定性和决策能力的人,认为自己的介入与否,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结局,也就不介入政治了。四、几种关系

1、政治参与与公民自治2、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3、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4、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第六章第一节五、政治参与的作用1、政治作用(1)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2)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3)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4)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5)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教材》:(1)促进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2)推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3)监督政治系统运转。第六章第一节2、社会作用(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2)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成本与效率(3)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流动与自治。(4)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第六章第一节一、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形式1、投票表决

投票表决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之间表达其偏好的一种政治行为。在西方国家政治实践中,投票表决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投票人的意愿公开程度,分为公开投票、半公开投票、秘密投票;根据投票人的投票自由度,分为强制性投票和自由投票;根据投票人是否亲自到投票点,分为出席投票和缺席投票。西方采用的投票规则主要有:(1)全体一致规则,即全体投票人一致同意;(2)多数规则,即获得投票人支持最多的获胜;(3)过半数规则,即至少获得1/2投票人支持才获胜。第六章政治参与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

投票表决方式的目的有二:一是选择政治官员,二是决定重大国事。以投票方式决定政治官员的前途在目前仍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全民公决也可能被少数人利用。如希特勒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攫取权力的。这表明在特殊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并非绝对正确的。2、政治选举政治选举是公民(选民)对竞争公共职位的候选人表示偏好的政治行为。政治选举活动除投票行为外(投票只是选举的一个环节),还包括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与组织、政治捐助、政治宣传、计票与唱票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第六章第二节西方国家的选举活动有多种类型。依选举对象有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选举、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公职人员选举;依选举方式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依选举范围有全国性选举和地方性选举;依选举程序有预选、补选和正式选举等。在各种政治参与行为中,政治选举是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有效手段。同时,公民还可以通过定期选举的方式向决策者表达公民的政治主张和意愿。政治选举的意义:(1)使当选者获得某种政治职务或公共职务的合法化;(2)对政治竞争的裁判;(3)对政府或政府官员的评判;(4)对政治候选人的评价;(5)训练政治积极分子,提升其才能。第六章第二节3、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一定团体组织来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政治行为。政治结社的内容有二:(1)参加政党或政治团体。(2)以团体或组织的方式去解决社会或政治问题。西方国家公民对政党事务的参与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参与政党活动,给政党做义工,成为政党活动委员会的成员或者政党机构中的专职人员。4、政治表达

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其主要表达方式和途径有: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第六章第二节

政治集会是特定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要求。

政治请愿是公民向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公共是我为何公共政策事项的意见和希望的行为。请愿的内容、方法等,都由各国的具体法律加以规定。如游行(公民持标语或旗帜沿街而行,以表达某种庆祝、纪念、支持、抗议、声讨等)、示威(公民集聚在公共场所,以表达某种政治要求或政治情绪,从而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

政治言论是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第六章第二节5、政治接触政治接触是公民出于个人原因,主动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的政治行为。西方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主要有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两种形式。东方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形式多种多样,如信访、官员接待日等。6、政治冷漠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漠而不关心。属消极参与。公民政治冷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第六章第二节(2)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3)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4)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与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政治冷漠是一种消极的政治参与形式。它不利于政府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容易出现决策的专断。而且,如果是因公民对政府失去信心而采取的政治冷漠,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展为政治不服从,甚至导致政治反抗,不能不重视。第六章第二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第三部门崛起、政府信任危机的加深、传统官僚制的失效等因素,西方国家的公民政治参与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1)强调公民在公共决策和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量使用关键公众接触和官员个别接触、公民听证或咨询委员会、民意调查和公众舆论、公民论坛等一类的民意表达和收集技术。(2)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参与。如各种志愿活动。(3)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空间。主要有网络民意调查、网络选举、虚拟社区、网络公共舆论等。第六章第二节二、西方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实质1、西方政治参与的特征

(1)以资本实力为基础,表现出实质上的不平等。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人)推磨。(2)利益取向的狭隘性。个人利益最大化。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小集体主义、宗派主义。(3)以公民个人行动为主要形式。(4)政治参与的效果或影响力相当有限。苍白与脆弱。第六章第二节2、西方政治参与的实质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政治参与,是资产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而已。第六章第二节一、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章政治参与

第二节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参与二、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1、进展与成就(1)公民参与意识不断增强。(2)政治参与主体日益多样化。(3)政治参与逐步制度化。(4)政治参与渠道容易多样化。2、不足与问题(1)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不同人群(地域、职业)差异大。(2)在政治参与的扩大和主体多样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较为明显的参与不平衡。(3)当前我国社会中仍然存在某些以无序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现象。第六章第三节三、中国政治参与的体制、机制及方式1、政治参与的体制

体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制度、社情民情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信访制度、举报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公开制度、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等。

层次:“自上而下”:以“党内民主”为典型。“自下而上”:以“基层民主”为典型。第六章第三节2、政治参与的机制及方式(1)政治选举。1953年、1979年、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选举法》(2)政治结社。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个协、科协、文联、记协等。(3)民意表达。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4)协商对话。涵义有二:一是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胆肝相照、荣辱与共”原则的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指公共政策制定与公共事务管理中,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协商的机制及方式。(5)信访制度。2005年,《信访条例》。第六章第三节3、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创新(1)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建立各种各样、形式新颖的参与平台。如“市长热线”、“接待日制度”、“听证会”。(2)由公民及其公民团体发起并实施的政治参与行动逐步增多,我国公民直接参与的途径及范围逐步拓展。如“志愿者”活动、慈善基金会、“希望工程”、“春蕾行动”等。(3)以协商对话为基础的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的出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如“参与式预算”、“民主恳谈”、“公民论坛”等。(4)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为我国政治参与开辟了新的领域和空间。微博、微信、手机平台。第六章第三节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1、涵义与特征

(1)定义: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则框架下,我国公民通过各种理性和合法途径、渠道和方式,循序渐进地参与政治生活,以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及决策施加影响的行为。(2)基本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