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口形势与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管理博士研究生班吕琢2015.2.142(一)全球人口发展现状和趋势全球人口增长的形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育水平反差巨大3(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年份人口数增长10亿所用时间1800年10亿近300万年1930年20亿约130年1960年30亿30年1975年40亿15年1987年50亿12年1999年60亿12年2011年70亿12年资料来源1.联合国《从人口讨论中看到的未来》,1974年世界人口会议,第一卷;2.联合国人口基金.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表1全球人口每递增10亿的时间表4世界人口增长资料来源: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085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发达国家人口将从现在的12.37亿增加到2050年的12.75亿,发展中国家将从现在的56.71亿增加到79.46亿。从现在到未来(2011-2050),全球新增加的23亿的人口中,2%来自发达国家,而98%来自发展中国家。(2)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6未来非洲人口增加速度最快,2050年比2010年人口增加94%。欧洲则是负增长,2050年人口比2010年人口减少6%,人口规模不断减小。亚洲人口从2010年的42亿增加到2050年的52亿,增加了26%,低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长水平(32%)。(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7世界各个洲及地区目前人口和未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单位:亿,%)数据来源: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082010年总人口2025年预计人口2050年预计人口2010-2050增长人数2010-2050增长率世界69.1080.1291.5022.4132.4发达国家12.3712.7712.750.383.1欠发达国家56.7267.3478.7522.0340.1亚洲41.6747.7352.3210.6525.6非洲10.3314.0019.999.6693.5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5.896.707.291.4023.9欧洲7.337.296.91-5.7北美3.523.984.490.9727.5大洋洲0.360.430.510.1543.38(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数据来源: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表3世界前十个人口大国的情况2010年2050年人口排名国家人口数(亿)占世界人口比重(%)TFR人口排名国家人口数(亿)占世界人口比重(%)1中国13.5419.601.61印度16.1417.642印度12.1517.582.72中国14.1715.493美国3.184.602.13美国4.044.414印度尼西亚2.333.372.54巴基斯坦3.353.665巴西1.952.832.05尼日利亚2.893.166巴基斯坦1.852.674.06印度尼西亚2.883.157孟加拉1.642.382.57孟加拉2.232.438尼日利亚1.582.295.78巴西2.192.399俄罗斯1.402.031.59埃塞俄比亚1.741.9010日本1.271.841.410刚果1.481.619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育水平反差巨大世界人口增长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异,与各个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有密切关系。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几千年间,人口再生产的基本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简称“高高低”)。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医疗卫生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欧洲死亡率开始缓慢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出现“高低高”出生率随社会经济发展下降出现“低低低”模式10人口转变示意图图2第一阶段:高、高、低第二阶段:高、低、高第三阶段:低、低、低出生率死亡率时期率(‰)11发达国家1750-2009年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来源:联合国1970世界人口,1971第三表,联合国1970-1975年《部分地区和国家人口指标》及历年世界人口数据表12发展中国家1750-2009年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来源:联合国1970世界人口,1971第三表,联合国1970-1975年《部分地区和国家人口指标》及历年世界人口数据表13二、我国人口发展形势(一)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分析:一是干预性。1970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在6.0上下波动,高于当时印度、印尼等国生育水平。在人口规模快速膨胀的严峻形势下,党和政府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出发,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很快降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改变了我国人口发展轨迹。14(一)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分析二是压缩性。我国用了不到50年时间就完成了主要发达国家用百年时间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比世界人口完成转变的时间早40年左右。目前,在总人口过亿的国家中,除巴西生育率于2009年刚刚下降到更替水平外,其他发展中国家仍处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印度曾与1951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但201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仍为2.6,相当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15-1001020304050194919561963197019771984199119982005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转变16(一)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分析三是超前性。我国人口转变超前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社会保障、文化氛围,是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努力和数以亿计的家庭无私奉献取得的,来之不易。但同时存在不稳定性,局面更加复杂,现阶段既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也要积极应对一些在发达国家才出现的人口问题。17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2009——地区总和
生育率人均国民收入PPP(美元)地区总和
生育率人均国民收入PPP(美元)中国1.66,020英国1.936130日本1.435220法国2.034400韩国1.221850德国1.335940香港1.143960俄罗斯1.515630新加坡1.229,780意大利1.430250澳门1.052260美国2.146970丹麦1.937280澳大利亚2.03404018(一)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分析四是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工作的基础存在差异,各地区的人口转变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趋势过去和现在一直存在。人口转变的不平衡性也使得各地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很大差异:河南、山东、广东、江苏4省人口数量基本与西部12省(区、市)人口总和持平。上海、江苏、四川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5%,特别是上海户籍人口负增长已经十多年了,人口老龄化压力大。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东部6个省(市)吸纳了全国75%的跨省流动人口,其中广东流动人口3000多万,实有人口超过1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任务繁重。19(注: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出生率低于9‰;而宁夏、广西、青海、海南、西藏和新疆的出生率则高于14‰)20(注:上海、重庆、江苏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1%;而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则低于7%,尚没有进入老龄社会)21三、我国人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生育水平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相关社会问题初步显现城乡人口比例将发生逆转,流动人口问题更加复杂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即将达到峰值,劳动力从无限供给逐步转变为有限剩余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明显加快,正在改变社会形态和公共需求结构家庭状态呈现新的变化,家庭功能弱化成为制约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22(一)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生育水平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一是育龄妇女人数达到峰值。二是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三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将继续下降。23生育旺盛期(20-29岁)妇女人数
出现一个新的高峰
75859510511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年份百
万
人24出生人数的变化251990-2050年我国出生人口变动情况
受年龄结构的影响,“十二五”预计净增人口4000万左右,“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口比“十一五”时期有所增加。“六五”时期(1981-1985)年均出生:2148万“七五”时期(1986-1990)年均出生:2457万“八五”时期(1991-1995)年均出生:2151万26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2006~2009年出生人口数27每年净增人口数的变化28生育水平稳中有降注:2009年我国农村地区妇女的平均初育年龄为25.45岁。直接统计在1.2—1.4专家估计2000年在1.74左右目前最有可能在1.6-1.6529我国妇女生育年龄变化30中国生育水平?5.8012345678194919561963197019771984199119982005年份个更替水平:2.13132图4历年人口统计数据回推(总人口)
33两性合计:教育数据比普查数据多出240万449万280万291万34“十二五”以后,人口惯性进一步减弱,净增人口开始下降。假设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的情况下,在2031-2035年(“十六五”时期)总人口始现零增长,而后开始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
35庞大的人口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亿人1213141516200020102020203020402050年份按TFR=1.7左右预测按TFR=2.05左右预测36(二)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相关社会问题初步显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高于103至107的正常值范围,持续偏高至今已经快30年了。2009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下降了1.11,这也是2006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首次出现下降,2010年为118,继续下降,但仍在高位徘徊。形势依然严峻,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37中国历年出生性别比趋势变化数据来源: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
历次1‰人口抽样调查及普查数据381982-2000年各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性别比1982年1990年2000年103-西藏贵州西藏103-107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北京、黑龙江上海、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贵州、新疆108-109河北、山西、浙江福建、山东、陕西山西、内蒙古、吉林、福建湖北、甘肃内蒙古、黑龙江、云南、宁夏110-120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陕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重庆、四川、甘肃、青海121+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陕西
392005年各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性别比省份103-107西藏108-109吉林、新疆、辽宁110-120黑龙江、宁夏、重庆市、云南、浙江、山东、甘肃、四川、山西、青海、内蒙古、北京、河北、广西、天津、广东、上海120+海南、河南、福建、江苏、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安徽、江西40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统计特征
国家(地区)出生性别比正常值范围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标准差有效数据年数
SRB在标准范围内的年数
加拿大102.3-107.8104.9106105.50.216全部美国102.6-107.4104.6105.3105.20.715全部日本102.6-107.4105.2106105.60.219全部丹麦101.4-108.7104.4107.1105.60.420全部芬兰101.2-108.9103.3105.9104.60.316全部挪威101.2-108.9103.7107.6105.80.517全部瑞典101.7-108.4104.3106.6105.60.517全部荷兰102.1-107.9103.5106.1104.80.319全部4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统计特征国家(地区)出生性别比正常值范围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标准差有效数据年数
SRB在标准范围内的年数
比利时101.7-108.3104.0106.8105.40.419全部奥地利101.6-108.5103.3106.5105.20.519全部法国102.5-107.5104.8105.5105.20.118全部德国102.6-107.5105.2107.5105.60.317全部英国102.5-107.5104.9105.8105.20.116全部瑞士101.6-108.5103.4106.7105.20.517全部澳大利亚102.1-107.9104.9106.1105.40.217全部新西兰101.2-108.9103.8108105.70.619全部42世界较发达国家(地区)20世纪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统计特征国家(地区)正常值范围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标准差有效数据年数
SRB在标准范围内的年数
巴西102.6-107.4104104.8104.30.116全部智利102.1-107.9103.6105.5104.70.319全部中国香港101.2-108.9105.9109.7106.90.719除1年外以色列101.7-108.3102.5107105.50.519全部韩国102.5-107.5106116.6111.42.7193新加坡101.0-109.1106.4109.4107.60.620除1年外葡萄牙101.7-108.3104.9108.3106.50.718全部希腊101.7-108.3104.7108.1106.90.615全部匈牙利101.7-108.3104.2107.2105.30.519全部西班牙102.3-107.8106.1109.2107.30.716除2年外43较发达国家(地区)20世纪80、90年代
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统计特征国家(地区)正常值范围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标准差有效数据年数
SRB在标准范围内的年数
意大利102.4-107.6105.7107106.20.218全部爱尔兰101.2-108.9104.8108.7106.40.519全部保加利亚101.4-108.7104.2108.1105.70.517全部乌克兰102.4-107.7105.3106.8105.90.315全部斯洛文尼亚100.2-110.0103.5107.1105.60.517全部罗马尼亚102.1-107.9104.7107105.50.513全部波兰102.4-107.7104.9106.3105.80.218全部爱沙尼亚101.0-109.1103.8108.2105.60.414全部拉托维亚100.2-110.0103.4108.2105.81.113全部44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20世纪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统计特征国家(地区)正常值范围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标准差有效数据年数
SRB在标准范围内的年数
埃及102.6-107.4103.2112106.81.71813突尼斯101.7-108.3105.6109.1107.10.91715古巴101.7-108.3105.6118108.82.7199萨尔瓦多101.7-108.3100.2107.1103.90.91918危地马拉102.3-107.8102.4105103.90.418全部墨西哥102.6-107.495.0102.9101.51.0173巴拿马101.4-108.7103.7107.3105.20.519全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00.2-110.0102.1106.8103.70.818全部45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20世纪80、90年代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统计特征国家(地区)正常值范围最低值最高值平均值
标准差有效数据年数
SRB在标准范围内的年数
委内瑞拉102.4-107.6103.7109.5105.51.41917苏丹101.7-108.3102.8111.7105.40.92019马来西亚102.4-107.7105.1107.1106.40.319全部巴基斯坦102.6-107.4104110.9107.31.3115菲律宾102.6-107.4107.2109.8108.60.6141斯里兰卡102.3-107.8103.6106.2104.30.418全部叙利亚102.4-107.698.1109.1104.41.51714泰国102.6-107.4102.8106.2104.90.716全部46世界各国(地区)20世纪80、90年代人口平均出生性别比的分布
47(三)城乡人口比例将发生逆转,流动人口问题更加复杂一是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二是人口城镇化速度可能会趋缓。三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压力继续增大。48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六普结果:49.68%49人口迁移流动处在最活跃时期
2010年,我国城镇总人口的49%,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目前居住在城镇的6.6亿人口中,有近2亿持有农村户口,多数为居住在城镇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2亿。按照目前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今年城镇化率将首次超过50%,中国将成为一个城市人口为多数的国家。50中国独特的城市化过程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化“羊吃人的故事”农民破产,在城市变成无产者、工人中国城市化农民流动人口在家乡有土地、房屋可以在城市工作,但不能成为居民流动人口几乎成为一种固定身份,特殊的人口51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化农村流动人口城市52农村流动人口城市53中国独特的城市化过程独特的道路和过程中国“流动人口”(暂时迁移),两个水池变三个水池“虚高”的城市化率,10%流动人口在城市人口中长期性的流动人口今后城市化率要达到60%~70%,现在49%,今后11~12亿人要居住在城市。未来20年内,巨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会继续增加,并长期存在。54
流动人口的新特点1、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多552、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增大563、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新生代比重增加图12010年流动人口年龄金字塔(106个城市)
图12000年流动人口年龄金字塔574、性别构成逐渐均衡
585、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不断升高596、夫妻共同流动成为主流,随父母流动的儿童多于留守儿童
在流入地居住的流动人口家庭平均每户2.3人16-59周岁的已婚流动人口中有84.5%与配偶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子女中,58.2%为流动儿童,41.8%为留守儿童
607、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中西部地区以省内流动为主
东部省份的流动人口主要为跨省流动(76.6%),比例远高于中部和西部的相应比例(20.3%和32.8%)。618、在流入地居住呈现长期化趋势,半数居住超过3年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连续居住生活时间平均接近5年(58.1个月),有一半人在当地居住时间超过3年629、流动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五大行业,私营企业吸纳流动人口就业比例最高
63646510、就业的流动人口从事目前工作平均时间为41.2个月
就业时间最长的三个行业就业时间最短的三个行业行业从事当前工作平均时间(月)行业从事当前工作平均时间(月)农林牧渔业63.3住宿餐饮业32.2电煤水生产供应业63.3金融保险房地产业33.4党政机关、社会团体62.1制造业34.96611、超过半数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
22.5%的流动人口参加了三项及以上保险6712、乡-城流动人口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例均低于城-城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分布(%)
68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在户籍地以外生过孩子比例(%)
6914、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水平偏低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住院分娩率较低。在户籍地以外生育孩子的流动妇女中,最近一次在县/区及以上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分娩的比例为86.2%,在家中和私人诊所分娩的比例为9.6%。西部地区流动妇女在家中和私人诊所分娩比例达16.7%。70为了提高住院分娩率,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卫生部2009年制定并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但是该政策在流动人口中落实似乎不到位,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乡-城流动的孕产妇在流入地住院分娩不能享受任何优惠政策。7115、约四分之一乡-城流动人口希望落户城镇希望落户城镇的人中,67.8%希望落户到大城市,32.2%希望落户到中小城镇;46.6%是为了子女教育,19.2%是为了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不希望落户城镇的人中33.8%是因为想保留土地,28.4%认为城镇户口没太大作用。72学业构成的“知识化”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1987199020002005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5.587.017.388.668.89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5.505.866.267.628.3073学业构成的“知识化”较高受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已经超过15万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更是高达300多万人。
74流动人口未来流动人口创造了中国GDP的27%,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成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动人口带来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自己“杀开”的一条血路,形成今天局面农村人口占51%,农业产值占15%,劳动力继续转移仍是一个趋势流动人口获得城市户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未来流动人口不仅还会增加,而且会长期存在(第三种人),有人估计会达到4亿多人,几乎是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75(四)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即将达到峰值,劳动力从无限供给逐步转变为有限剩余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将发生变化。2022年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速度加快。廉价劳动力的国际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76未来劳动力短缺吗?高峰:2016年10.1亿10.0亿9.3亿2020年024681012200020102020203020402050年份亿人15-64岁15-59岁77781953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791982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80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812030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82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83新增劳动力减少和劳动力老化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与影响劳动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本身的老化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萎缩84我国的“人口波动”三次出生高峰第一次出生高峰发生在50年代,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口在1965-1975年期间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劳动力数量的巨大膨胀,当年的“上山下乡”、“支边”建设运动正是对劳动力过剩现象的应对第二次出生高峰发生在1962-1973年期间,这些人在1977-1988年间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民工潮”开始出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在80年代末第三次出生高峰过后,9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数一直处于迅速下降的过程之中,而1990年以后出生的这批人在2005年后以逐年萎缩的规模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85图2.11954-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86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图2.2我国2000年和2009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全国分性别、年龄人口数据绘制这种独特的人口波动过程导致了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逐渐老化,金字塔顶部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底部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小87图2.32000-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年龄中位数数据来源: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计算,2005年数据根据《2005年1%全国人口调查资料》数据计算,其余根据陈卫《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中相关数据计算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不断增加88图2.42010-2050年15-24岁和40-59岁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百分比数据来源:根据陈卫《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文中相关数据计算年老劳动力的比例逐渐增加,年轻劳动力的比例逐渐减少89劳动年龄人口老化的经济影响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供给稳定的前提下,如果年轻劳动力和年老劳动力可以完全替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我国年老劳动力对年轻劳动力的替代率非常低我国目前在对劳动力特别是民工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种极为奢侈的“选择性雇佣”现象。企业存在“只利用劳动力劳动生命中最年轻时段,而大量弃用城乡‘40、50’年龄段劳动力的用工倾向只有叫“打工妹”、“打工仔”的,没有叫“打工哥”、“打工嫂”的在年轻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的背景下,企业却固守着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只使用劳动力体力和精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的浪费性用人方式,年轻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才会日益显现90新进入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减少聚焦第三次出生高峰的波峰(1987年的2522万),1987年以后我国的出生人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9年只有1615万,与波峰时期相比下降了900多万!如果不考虑死亡和国际迁移的影响,出生人口的数量大体上能反映出未来15年后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1988年开始的出生人口持续、迅速的减少,意味着2003年起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迅速的减少这种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现象发生的时间与“民工荒”现象开始出现的时间是吻合的911986年-1990年5年间我国共有12161万人出生,而1991-1995年5年间共有10670万人出生,下降了1500万左右大体可以推测出,1991-1995年出生的这批人15年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2006-2010年)与1986年-1990年出生的这批人15年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2001-2005年)相比下降了1500万人之多而且,根据现在出生人口的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可以大致推测出未来几十年中,我国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仍将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并且下降的幅度非常大92新进入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的经济影响我国大多数的农民工最后是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成为城市居民的,所以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是年轻时流入城市打工,工作几年就回到农村养老这种流动模式使企业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对雇佣的农民工进行一次“大换血”——一部分年老的劳动力离去,一部分年轻的劳动力补充进来这种更替模式是单向式的,企业只会用年轻的劳动力来替换年老的劳动力,而不会用更年老的劳动力去填补原有劳动力离去所产生的这些空缺在每年有大量新进入劳动力的背景下,这种劳动力的更替模式固然能够顺利运作,但是面对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日益减少的状况,这种模式自然就难以为继了。也就是说,劳动力补给环节的链条发生了断裂。93高等教育的扩招除了已经提到过的劳动力人口老化和新进入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的两点原因之外,高等教育的初次职业分流作用对“民工荒”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接受高等教育与否不仅仅是一种学历的分化,从更为重要的意义上来说,它是劳动力的初次职业分化,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业后绝大多数是从事脑力劳动,不太可能从事体力劳动。所以,即使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数量不变,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多了,成为农民工的人数自然会减少94图2.51995-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数据来源:《中国统年鉴2010》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张95图2.61991-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96高等教育扩招与“民工荒”的关系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计算:1982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一共为2238万,假设这些人全都活能到18岁以上,2000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为221万,那么这些人中不接受高等教育、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会达到2000多万;而1991年时我国的出生人口规模大体与1982年水平相当(2258万人),当这批人18岁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到了640万,那么这批人中不接受高等教育、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也只剩下1600万左右;仅由于教育扩招因素一个年龄组就减少了400万,两年多就会累积减少1000万!97另一个计算:1987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为2522万,这批人开始进入劳动年龄时(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321万。1995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为2063万,这批人开始进入劳动年龄时(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662万。未来?这种教育的初次职业分流作用使从事管理、技术岗位的脑力劳动者(大学生)越来越多,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包括农民工)越来越少,而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结构相对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才会出现“民工荒”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98在未来几十年里,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数量会进一步下降,而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会继续扩大,那么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体力劳动者数量将受到进一步的挤压。如果到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企业的用工模式还基本维持现状的话,“民工荒”的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99“民工荒”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劳动力短缺?中国劳动力(15-60岁)总量(9.3亿)比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7.7亿)还要多(2009)发达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民收入(39.82万亿美元)却远高于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民收入(8.01)万亿美元(2009)关键症结在于中国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0未来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逐渐减少是一个长期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兴旺的时代已经结束人口结构的变化倒逼中国产业和制造业升级换代中国必须尽快走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道路(约束与条件)101(五)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明显加快,正在改变社会形态和公共需求结构规模庞大发展迅速老少倒置高龄趋势102儿童负担系数趋于稳定,老年负担系数开始逐步升高儿童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变化情况1032000年以来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变化
104老年人口年均净增从“十一五”的480万,增加到“十二五”的800万左右。1950-2050年老年人口年均净增数量变化情况
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明显加快1052010-2050年新进入60岁的人口106老年人口规模急剧膨胀0.00.51.01.52.02.53.03.54.04.55.0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年份亿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80岁及以上107二是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人口负担系数出现新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和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动情况
“十二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最高点后转为缓慢下行。人口负担系数将达最低点,在经历40多年下降后开始上升,开始走出“人口红利”的最佳时期(新增劳动力减少)。108全国2000年与2050年的比较109(六)家庭状态呈现新的变化,家庭功能弱化成为制约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家庭规模从1982年的4.43人、1990年的3.97人降至2009年的3.15人。单亲、空巢等“不完整”类型的家庭比例大幅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家庭总户数有4.2亿,10岁以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约占家庭总户数的30%左右。家庭规模缩减、居住离散、关系松散以及独生子女比例升高等现象,削弱了养老等传统家庭功能,家庭在婚姻、生育、养老、照护等方面出现诸多新问题。110平均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2009年3.15人)1112000年与2008年家庭户类别构成的比较
1123人户和2人户是我国家庭户的主要类型(2009年)113家庭规模变化与老龄化对养老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非常快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人,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亿人,占8.87%。据预测,从2010年到2032年的22年时间里,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6.69%,老年人口比例平均每两年就提高一个百分点。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34.78%。114中国家庭结构正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家庭规模持续缩小三人及以下家庭占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人年度工作总结汇报
- 农村家庭教育
- 柳青创业史的创意
- 航空器防相撞课件
- 外汇借款合同格式范文二零二五年
- 便利店加盟协议合同
- 酒店疫情防控教学课件
- 个人房屋买卖协议合同范例
- 服装厂全员安全培训
- 聚氨酯保温材料生产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风景园林基础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喷涂加工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 人工智能素养测试题及答案(初中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四年级下册《生活·生命.安全》全册教案
- 2024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专项练习题含答案(a卷)
- 2025年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园林微景观设计与制作》课件-项目一 园林微景观制作准备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分享课件
- 打开“心”世界与“压力”和解-2025年春季学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班会课件
- 《公路建设项目文件管理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