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理第1讲城市与城市发展1_第1页
01原理第1讲城市与城市发展1_第2页
01原理第1讲城市与城市发展1_第3页
01原理第1讲城市与城市发展1_第4页
01原理第1讲城市与城市发展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1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城市的形成第二节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第三节城市的发展第四节城市化第一讲城市与城市发展2城市是什么?从我国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易场所。所以仅有防御作用的墙垣并不是城市,仅是集市也不能称为城市。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不同学科还有着不同的认识:历史学家:城市是一部用建筑材料写成的历史教科书。政治学家:城市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社会学家: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经济学家:城市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的中心。地理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综合而言: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城市的形成一、城市的概念3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定义: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

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GB/T50280—98所述: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4二、城市的形成

1、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城市的形成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5

生产方式的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品有了剩余

生活需求的多样化物与物的交换(量的增加及次数的频繁)

专门的手工业者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居民点的分化

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城市6城市出现的时期: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

5000年以前,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就已经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城市。至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仅为3%。7第二节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一、古代城市(一)外国古代几个典型的城市

1、古埃及城市(1)孟斐斯古埃及的首都建于尼罗河下游的孟斐斯。孟斐斯以白色城墙围绕,故也称白城。(2)卡洪城(见图1-2-1)

于公元前2000年建成。8贵族区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热风奴隶住区卡洪城图1-2-1凉风92、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

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古称两河流域,也叫美索不达米亚。(1)

吾尔城(见图1-2-2)约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市平面为卵形,有城墙和城壕。

图1-2-210(2)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见图1-2-3)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的巴比伦城于公元前689年为亚述国王所毁。公元前650年亚述国灭亡后,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并重建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城为西亚贸易和文化中心。总平面大体呈矩形。

图1-2-3113、古希腊的城市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与城市史。古希腊盛产大理石与优良的陶土,给建筑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古希腊人所建立的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庄,所以称为城邦,比较著名的有雅典、斯巴达等。公元前479年,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取得了反抗波斯入侵的战争胜利,使希腊的奴隶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建立了奴隶主的民主政治。12雅典(见图1-2-4、5、6)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呈不规则,无轴线关系。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于卫城山脚下。与其它早期希腊城市一样,广场无定形,建筑物排列无定制。街道无系统,道路无铺装。

图1-2-413

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贫富居民混居,但用地大小及住宅质量有区别。图1-2-514

卫城建筑布局是经过人们长期的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它既考虑到从城下四周仰望时的美(建筑物大体上沿周边布置),又考虑到置身其中的美(利用地形,使最好的角度朝向人们)。

图1-2-6154、古罗马的城市

在城市建设史上,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罗马帝国时代,城市之多、之大是世界古代文明中罕见的,在整个帝国的版图上城市数以千计,中小城市规模可达几万人口,大城市人口可达几十万或近百万。16罗马城

古罗马城是在一个较长时间里自发形成起来,它没有一个统一合理的规划。古城由著名的罗马七丘组成,山顶有自然的蓄水池,供应全城用水,四周有城墙。城市中心广场后来逐步形成了广场群,其中罗马广场全部用大理石造成。它的南面是凯撒广场。后又陆续建造了奥古斯都与杜拉真广场。古代罗马城市建设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突出表现在它的市政工程上,大街有的宽达二三十米,人行道与车行道分开;有的城市干道的两侧还做有列柱,形成长长的柱廊;街道上铺着光滑平坦的大石板。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17(二)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城市

罗马罗马圣比得大教堂的重建是这个时期的壮举,它的大穹窿的顶点离地137.8米,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圣比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广场,它以方尖碑为中心,以长198米的长圆形广场和梯形广场相接。

(图1-2-7)

18

威尼斯

圣马克广场是世界上最精致的广场之一。它在不同空间的互迭和视觉上的相似性和对比性运用上,达到了形成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图1-2-8)1920(三)中国古代几个典型的城市

1、

奴隶社会城市周代的城市,按奴隶制尊卑等级,有一定的制度。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2122“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方九里”:为每边九里。“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市朝一夫”:指市朝各个方向百步。周代的城市布局记载,对后来我国都城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元大都及明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232、封建社会前期的都城

汉长安城(见图1-2-9、10、11)汉代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代表。它是汉朝经历三个时期扩建起来的。图1-2-924图1-2-1025(1)规划布局与战国时期的都城明显不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考工记》的规制:平面近于正方形;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3个城门。“闾里”制;主要宫殿在南,东市、西市在北。(3)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1/2以上图1-2-11263、封建社会中期的都城

隋唐长安城(见图1-2-12)隋朝定名为大兴城,唐朝取代隋朝后改名为长安城。人口曾经达近百万人。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左祖右社,城的东南西三面各开三门。道路系统形成严整的方格网形,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城内集中两个市,但市在宫南,即东、西市对称分列两侧。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27图1-2-1228北宋开封(东京)(见图1-2-13)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平面布局为三套城墙,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规则的矩形。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中心为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一重为外城。里城及外城均有宽阔的城壕。

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开封的商业分布与唐长安有显著的不同,它不是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从而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北宋开封城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等的布局对以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29图1-2-13304、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明清北京北京城是在元大都(1260年开始建设,1271年完工,规划整齐,规模宏大)的基础扩建的,有诸多特点:(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北京城内的街道,以纵横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要干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式住宅构成的居民区。(3)城市布局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的壮丽景象。(4)北京的居民区在皇城四周。明清北京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杰出的创造,是我国古代城市优秀传统之集大成。(5)商业向南发展,行业会馆发达。(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3132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相关城市规划理论(空想主义、田园城市、工业城市等)1、伦敦改建伦敦是欧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1666年9月的一场大火,几乎使城市化为灰烬。但这场大火也为伦敦提供了遵循近代城市功能改建城市的机会。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Wren)提出了重建伦敦的规划(图1-2-14、15)。但是没有通过。33

图1-2-141666年大火前的伦敦34

图1-2-151666年大伦敦规划一条中央大街连接三个广场,对城市起控制作用。圆形广场位于郊外,有八条辐射大道,三角形广场,是两道岔道的交叉点,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物是圣保罗教堂。椭圆形的市中心广场,有10条道路与之交会。广场正中是皇家交易所,周围有邮局、税务署、保险公司和造币厂。这个中心广场有通向泰晤士河岸船坞的大道。船坞有半圆形广场,引出4条放射性道路直接联系大半个城。这种市中心、船坞及交通的功能布局,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新特征352、巴黎改建

巴黎自17世纪以来,一直沿着古典主义的道路发展,当时只着眼于一些堂皇的建筑和市容方面的建设。巴黎的改建在19世纪50年代间进行,由当时的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目的是解决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现状之间的矛盾,同时美化巴黎市容;从市中心迫迁无产阶级,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拓宽大道,疏导城市交通,消灭便于革命者进行巷战的狭窄街道,把便于炮队和马队通行的大道连通各个角落,有利于统治者调动骑兵炮兵,发挥火器威力。此改建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在当时属独创。巴黎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建造了技术上相当完善的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水压;开办出租马车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街道增加照明汽灯。巴黎改建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的要求,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但奥斯陆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图1-2-16)36图1-2-1619世纪巴黎改建规划373、华盛顿的朗方规划近代新建大城市主要兴起于北美。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个在空地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它保留了美国普遍流行的方格形道路系统,也借鉴了热那亚、那不勒斯、佛罗伦萨、马德里、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城市的规划。

1790年,朗方规划,以国会与白宫为中心制定。把国会放在华盛顿最高处--仁金斯山上,是全城的核心和焦点。国会前是宽阔的大草坪和林荫大道,在大草坪两侧设立博物馆和学术机构;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波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宾夕法尼亚大街,连接白宫与最高法院,成为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布局结构中心。从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周放射许多道路通向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等公共建筑,并结合绿地,构成放射与方格型相协调的道路系统。主要街道很宽,从国会大厦开始,正中有一条林荫大道往西伸展,直到后来建造的华盛顿纪念碑,纪念碑以北是白宫,纪念碑以西是通过后来建造的狭长的倒影池到达林肯纪念堂。(图1-2-17)38三、现代城市(一)二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卧城

1912—1920年,巴黎制定郊区的居住建筑规划。仅供居住之用,有起码的生活服务设施,但生产与公共生活仍有赖于母城。392、卫星城

不同与卧城之处,在于它有一定的工业与服务设施,可使一部分人就地工作,但另一部分人仍去母城,对大城市问题的解决还是不彻底。如:瑞典的魏林比(图1-2-18)

英国的哈罗(距伦敦37公里)(图1-2-19)40

图1-2-18瑞典的魏林比41

图1-2-19哈罗新城423、新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产生一种完全独立的新城。它距大城市约30~50公里,有相应比例的工业区与居住区,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保证居民在当地就业。最著名的新城为密尔顿•凯恩斯(图1-2-20)43

(图1-2-20)密尔顿•凯恩斯44(二)20世纪50年代新建的大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产生和发展是解决大城市发展问题而采取的分散主义对策,事实上,还平行地发展着集中主义对策。首先是法国人勒•柯布西埃主张在市中心建高层建筑,用增加建筑层数的办法,来减少建筑密度,以增加道路宽度和绿化,并增加公共设施。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见图1-2-21)是根据勒•柯布西埃密集城市的模式而建设的。总体规划采用了巴西名建筑师科斯塔的方案,规划人口50万,用地约150平方公里。45城市平面模拟飞机形象,象征巴西是个迅猛发展,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机头有三权广场(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三权广场庄严肃穆、宏伟壮观,建有政府各部大楼。机身长约8公里,是城市主轴。两翼为长约13公里的弓形横轴,是商业区、住宅区、使馆区。该城建成后,人们的反映是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考虑较少。46(三)城市群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

战后日本学者对东京、大阪等城市化地区的研究中又提出了“大城市圈”的概念。47

城市带是指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一个巨型的、一体的居住和经济活动群集地带。大城市圈是指由单个城市和以该大城市核心的周围卫星城镇组成的城市群等级体系,其规模的地域范围相对较少,有时也称之为大城市地区。姚士谋(1992)则提出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的概念城市群

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中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48

按照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已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具体分布为: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地处大西洋沿岸平原,从马萨诸塞洲的波士顿至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一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的一个城市密集区。形状成带状。

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分布于北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49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神户连接起来的范围,包括各大城市间充填的众多卫星城镇,成为一个几乎全是由城市连接起来的城市密集带,几乎看不见各大城市地区之间的田野。该城市群又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

4、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镇。505、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从阿姆斯特丹到巴黎的一带地区,还包括沿莱茵河向上直到德国的鲁尔区,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一城市群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兰斯塔德、比利时等城市群组成。

6、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一大批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的城市群,现在还在发育之中。

51第三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城市的发展,目前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农业社会)工业化时期-----------(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时期-------(信息时代)52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农村的社会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老年型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相当部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必须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老年群体生活方式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交往更多地依赖地缘关系——关注老人服务设施建设。家庭核心化—小户型家庭逐步增加,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1949年上海平均每户为4.9人,1990年3.1人,2000年平均为2.8人)生活闲暇化—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系数下降(哈尔滨2000年48%,规划到2020年20%),闲暇时间及消费增多——关注休闲服务设施建设(农村8点种睡觉,城市11点)。53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将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为三种部类城市的产业构成一般来说,小城市的主导产业较为单一,大城市是多样性的。54二、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御野兽,后来是战争。兵器技术的进步影响到城市建设。(城墙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55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三、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表现在两方面:

1、“农村的推力”

2、“城市的吸引力”56四、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论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

2、“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在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的增长仍然高于郊区。

3、“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的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的人口增长超过城市的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57第四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概念。

社会学家: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人口学家: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58

经济学家:城市化是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地理学家: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市的集中。这一过程包括在农业区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也包括城市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集约的空间配置和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总之,城市化的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592、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城市化水平的度量(1)城市化的表现特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它行业的比重不断变化。(见表1-4-1)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见表1-4-2)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2)城市化水平的度量

PU=U/P

式中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60613、城市化的阶段特征(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3)后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90%之间)

62城市化的现状2003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48%。北美洲78%,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77%,大洋洲75%,欧洲74%,非洲及亚洲同为39%。200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43%,日本城市化率为83%,美国城市化率为79%。上海市城市化率为85.76%,北京为75.60%,天津为60.09%。江苏省2006年的城市化水平约50.5%,其中苏南各市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别为:南京77.63%,无锡71.92%,常州45.45%,镇江42.96%,苏州52.17%;苏中各市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别为:南通46.33%,扬州43.49%,泰州43.32%;苏北各市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别为:徐州34.32%,连云港47.21%,宿迁42.19%,盐城36.05%,淮安32.44%。从市区户籍人口看,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徐州市的人口都超过100万人,分别达到524万、250万、220万和160万的水平,进入特大城市的量级。634、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同步城市化(Synchro

urbanization)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据测算,发达国家在整个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极高。1841—1931年间英国为0.985,1866—1946年间法国为0.970,1870-1940年间瑞典为0.967,整个发达国家为0.997。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

—过度城市化(0ver

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64

——滞后城市化(und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