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概述宏观教育管理体制(全国)微机教育管理体制(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概述1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1、含义体制——生命器官的配置。引申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制度。教育管理体制——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即国家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内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互相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教育行政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体制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1、含义2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2、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要素国家政治体制的制约(政治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具有一致性,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统一领导,地方参与管理的体制。)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发展,教育会发展,教育管理体制也会发生变化。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分为三级、国家、地方、学校。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博弈)教育与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美国早期移民,交通不方便,形成多元化,教育是自下而上的——有著名校长与教育家;)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2、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要素3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各国走向开放,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经验互为借鉴;借鉴中有成功与失败)管理主体的影响(管理受客观制约,但主体根据自己会选择,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形态)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各国走向开放,教育管4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3、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领导和指挥功能(一发而动全局,强调地方参与、学校自主,招生和分配制度才可能改革)权力分配功能(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权利与职责、权限与利益的关系——制定操作规则。)分工协作的功能(各主体力量在系统内发挥作用,同时,也是彼此分工协作的一种表现。主体权力行使、职责的履行、义务承担、利益享有、实现有效分工与协作)提高效益的功能(效益原则是平衡任何组织结构的基础,离开效益原则,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毫无意义)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3、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5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4、正确认识教育管理的意义含义功能制约因素理论——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关系;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实践——明晰体制改革思路、工作目标和制定可行方案。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4、正确认识教育管理的意义6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从属制到独主制(从属制(完整制)——从属于政府行政——有利政府统一协调,增强权威性;不足:周期长,见效慢。独主制(分离制)——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也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领导,如美国地方学区——避免同级政府干扰;影响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专家统治制与非专家统治制(有教育经历者:专注于教育内部关系,而忽视教育与其它社会方面的联系。非者:关注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不足可能不顾教育的特点瞎指挥)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7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时期(1952—1957)。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由市、县政府统筹设置,公办和私立小学都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中学由省、市文教厅遵照中央和大行政区的规定实行统一领导,其设立、变更、停办要报大行政区文教部备案,并转报中央教育部备查。1954年,政务院在《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的指示》中规定,中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大学里面,大学新生的招收和分配、大学教员的任免、教育经费的筹措等全部由中央统一管理。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8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松动集权模式时期(1958—1962)。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在教育方面,主要是解决中央向地方放权的问题。1958年4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指出“除少数综合大学、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仍由中央教育部或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以外,其它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都可以下放,归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同年8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指出“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一般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级业余学校的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由地方自行决定。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松动集权模式时期(1958—1962)。9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教育管理体制时期(1962一文革前)。由于前一阶段的教育管理权力下放,各地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地方盲目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195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为44万人,到1959年增加到81万人;1957年高等院校有229所,1960年猛增到1289所。这种高速发展脱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脱离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为了纠正这些问题,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指出对教育事业问题的处理中各地方、各业务部门都必须贯彻实施中央统一规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必须实行中央制定的全国统一的重要规定和教育计划;同时,对教育部、中央各业务部门与各省、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行政权限也做了同样的规定。这个决定表明,中央再一次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二次改革。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10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破坏时期(1966—1976“文革”期间)。由于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所有的国家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教育也不能幸免。这一时期教育管理体制遭到严重破坏,教育管理基本上无章可循。教育管理体制恢复时期(1976文革结束一198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部于1978年修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全日制中学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同意对高等院校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基本的恢复,相当于“文革”前的状态。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破坏时期(1966—197611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时期(1985—2001)
1.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78年到1997年农民收入年增长率接近8%,1996年增幅达到了9%,加上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地方财政力量日益强大。同时,农村特别是村一级的行政机构仍有一些集体经济。把办学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农民集资办学的积极性。在城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出现,地方财政力量也日益增强。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把教育管理的一些办学权和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无疑会激发地方政府和农民集资办学的积极性,这是其一。其二,传统的中央集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中央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6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部分都已到入学的年龄,国家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用于教育发展的需要,财政十分吃紧;各行各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时期(1985—20012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改革的内容。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始。《决定》指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放政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机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这一改革指明了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方向和内容,就是中央放权给地方,地方也逐级放权直到乡镇,教育领导部门也放权给校长。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实施“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以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二是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改革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问题,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的关键,其目标之一是在中央、地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防止出现权力的过度集中和过度分散,调动中央、地方、学校与社会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共同发展教育事业。这种体制称为“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改革的内容。1985年5月27日,中13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改革的积极影响。1985年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出台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化了人们对教育管理体制的认识,转变了观念。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同政治、经济一样,应该强调高度集中的管理,这是社会主义领导体制的特点,因此各级地方和校长必须按统一规定办教育,其结果是使整个教育发展脱离了我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而陷于全国划一的、僵化的状态。通过这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人们认识到教育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与各国制度并无必然联系。二是各级地方与学校办教育的积极性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高。据《中国教育报》1998年3月12日《党中央宏观教育决策的巨大成就》一文报道,“全国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市、区)和其它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已达到1882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浙江6省市已实现‘两基’,到1997年底全国6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改革的积极影响。1985年新的教育管14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以教育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形式将以上改革内容确定下来,进而以教育法规去规范这一改革。如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都进一步就中央和地方基础教育职权划分的原则做了具体规定;又如1986年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和1987年的《关于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工作权限的规定》,都进一步对政府与高校的管理职责进行了划分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以教育法规和行政规章15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2001年至今)在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各地党委和政府在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办学、调动广大群众办学的热情、大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已显现出诸多弊端,在此形势下我国开始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教育管理体制的第四次改革。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200116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1.时代背景。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逐步显现出诸多弊端:一是“分级管理”体制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温床。经费管理,由于“切块包干”,乡镇克扣、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普遍存在,拖欠教师工资、贪污私分教育基建经费以及收受贿赂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分级管理”体制使学校由“普九”的主力军变成了教育失误的“替罪羊”和债台高筑的负债者。“分级管理”体制的文件和义务教育法颁布后,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曾掀起高潮,学校建起来了、设备有了,但盲目超前发展的债务却让学校一辈子也还不起;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1.时代背景。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地方17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分级管理”体制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分级管理”体制实质上是政府办、政府管,而政府对好管的事情就管、不好管的事就不管,客观上削弱了学校的自主权,制约和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在学校的领导班子上,校长有的由当地组织部或宣传部任命,农村的中小学校长则由书记、乡长说了算;普通教师的任用也往往是急需的要不到,不想要的又往往非用不可。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分级管理”体制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18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改革的内容。2001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开始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2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具体来说主要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二是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三是完善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队伍建设;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改革的内容。2001年国务院做出了《19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改革后的问题。第四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还处于实施时期,从实施情况来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新的问题出现。(1)成功之处。全国大部分县已经完成了将学校的人、财、物等上收到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任务;除了极个别的贫困县区外,基本解决了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各地对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制定都十分重视,有的省已经出台了省定标准,多数省还处在调研过程中;各地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2002年9月起都开始实行“一费制”,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控制乱收费效果显著;随着国家危房改造工程和二期义教工程的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教师的居住条件也有明显改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制定工作顺利,中小学领导由宣传部或乡镇领导说了算的情况有明显改善,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改革后的问题。第四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不足之处(实施2年)少数地方还不能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山区),有人说是把乡财政困难升为县财政困难;税费改革和“一费制”实施后,农村教育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本身有问题,城市、县镇和农村的生师比分别为19:1、21:1和23:1;中小学公用经费不足,难于维持日常办学开支等。
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不足之处(实施2年)21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旨归: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系列。普及学前教育,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底90%,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发展,毛入学率达到40%(24.5);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12.4提高到13.5,主要劳动力人9.5提高到11.2;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倍。投入: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拔尖人才;办学:落实与扩大办学自主权,教育家办学;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2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体现中央统一领导;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理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办教育的积极性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23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领导体制决策指挥权干部任免权职工奖惩权学校财经权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24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学校和教职双方按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聘任原则:公平;编制;竞争;工作报酬;工作纪律;终止条件;违反合同等三定:定编;定岗;定责。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基本工资;课时津贴;职务津贴;奖励(绩效)工资。基本工资A;基本工资B;奖励工资A;奖励工资B。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25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概述宏观教育管理体制(全国)微机教育管理体制(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概述26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1、含义体制——生命器官的配置。引申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制度。教育管理体制——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即国家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内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互相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教育行政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体制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1、含义27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2、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要素国家政治体制的制约(政治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具有一致性,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统一领导,地方参与管理的体制。)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发展,教育会发展,教育管理体制也会发生变化。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分为三级、国家、地方、学校。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博弈)教育与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美国早期移民,交通不方便,形成多元化,教育是自下而上的——有著名校长与教育家;)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2、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要素28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各国走向开放,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经验互为借鉴;借鉴中有成功与失败)管理主体的影响(管理受客观制约,但主体根据自己会选择,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形态)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各国走向开放,教育管29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3、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领导和指挥功能(一发而动全局,强调地方参与、学校自主,招生和分配制度才可能改革)权力分配功能(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权利与职责、权限与利益的关系——制定操作规则。)分工协作的功能(各主体力量在系统内发挥作用,同时,也是彼此分工协作的一种表现。主体权力行使、职责的履行、义务承担、利益享有、实现有效分工与协作)提高效益的功能(效益原则是平衡任何组织结构的基础,离开效益原则,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毫无意义)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3、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30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4、正确认识教育管理的意义含义功能制约因素理论——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关系;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实践——明晰体制改革思路、工作目标和制定可行方案。一、教育管理体制概述4、正确认识教育管理的意义31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从属制到独主制(从属制(完整制)——从属于政府行政——有利政府统一协调,增强权威性;不足:周期长,见效慢。独主制(分离制)——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也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领导,如美国地方学区——避免同级政府干扰;影响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专家统治制与非专家统治制(有教育经历者:专注于教育内部关系,而忽视教育与其它社会方面的联系。非者:关注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不足可能不顾教育的特点瞎指挥)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32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时期(1952—1957)。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由市、县政府统筹设置,公办和私立小学都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中学由省、市文教厅遵照中央和大行政区的规定实行统一领导,其设立、变更、停办要报大行政区文教部备案,并转报中央教育部备查。1954年,政务院在《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的指示》中规定,中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大学里面,大学新生的招收和分配、大学教员的任免、教育经费的筹措等全部由中央统一管理。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建国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33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松动集权模式时期(1958—1962)。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在教育方面,主要是解决中央向地方放权的问题。1958年4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指出“除少数综合大学、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仍由中央教育部或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以外,其它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都可以下放,归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同年8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指出“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一般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级业余学校的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由地方自行决定。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松动集权模式时期(1958—1962)。34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教育管理体制时期(1962一文革前)。由于前一阶段的教育管理权力下放,各地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地方盲目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1957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为44万人,到1959年增加到81万人;1957年高等院校有229所,1960年猛增到1289所。这种高速发展脱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脱离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为了纠正这些问题,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指出对教育事业问题的处理中各地方、各业务部门都必须贯彻实施中央统一规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必须实行中央制定的全国统一的重要规定和教育计划;同时,对教育部、中央各业务部门与各省、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行政权限也做了同样的规定。这个决定表明,中央再一次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二次改革。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35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破坏时期(1966—1976“文革”期间)。由于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所有的国家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教育也不能幸免。这一时期教育管理体制遭到严重破坏,教育管理基本上无章可循。教育管理体制恢复时期(1976文革结束一198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部于1978年修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全日制中学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同意对高等院校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基本的恢复,相当于“文革”前的状态。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破坏时期(1966—197636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时期(1985—2001)
1.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78年到1997年农民收入年增长率接近8%,1996年增幅达到了9%,加上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地方财政力量日益强大。同时,农村特别是村一级的行政机构仍有一些集体经济。把办学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农民集资办学的积极性。在城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出现,地方财政力量也日益增强。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把教育管理的一些办学权和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无疑会激发地方政府和农民集资办学的积极性,这是其一。其二,传统的中央集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中央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6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部分都已到入学的年龄,国家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用于教育发展的需要,财政十分吃紧;各行各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时期(1985—20037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改革的内容。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始。《决定》指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放政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机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这一改革指明了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方向和内容,就是中央放权给地方,地方也逐级放权直到乡镇,教育领导部门也放权给校长。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实施“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以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二是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改革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问题,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的关键,其目标之一是在中央、地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防止出现权力的过度集中和过度分散,调动中央、地方、学校与社会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共同发展教育事业。这种体制称为“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改革的内容。1985年5月27日,中38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改革的积极影响。1985年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出台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化了人们对教育管理体制的认识,转变了观念。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同政治、经济一样,应该强调高度集中的管理,这是社会主义领导体制的特点,因此各级地方和校长必须按统一规定办教育,其结果是使整个教育发展脱离了我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而陷于全国划一的、僵化的状态。通过这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人们认识到教育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与各国制度并无必然联系。二是各级地方与学校办教育的积极性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高。据《中国教育报》1998年3月12日《党中央宏观教育决策的巨大成就》一文报道,“全国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市、区)和其它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已达到1882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浙江6省市已实现‘两基’,到1997年底全国6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改革的积极影响。1985年新的教育管39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以教育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形式将以上改革内容确定下来,进而以教育法规去规范这一改革。如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都进一步就中央和地方基础教育职权划分的原则做了具体规定;又如1986年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和1987年的《关于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工作权限的规定》,都进一步对政府与高校的管理职责进行了划分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以教育法规和行政规章40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2001年至今)在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各地党委和政府在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办学、调动广大群众办学的热情、大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已显现出诸多弊端,在此形势下我国开始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教育管理体制的第四次改革。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200141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1.时代背景。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逐步显现出诸多弊端:一是“分级管理”体制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温床。经费管理,由于“切块包干”,乡镇克扣、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普遍存在,拖欠教师工资、贪污私分教育基建经费以及收受贿赂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分级管理”体制使学校由“普九”的主力军变成了教育失误的“替罪羊”和债台高筑的负债者。“分级管理”体制的文件和义务教育法颁布后,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曾掀起高潮,学校建起来了、设备有了,但盲目超前发展的债务却让学校一辈子也还不起;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1.时代背景。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地方42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分级管理”体制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分级管理”体制实质上是政府办、政府管,而政府对好管的事情就管、不好管的事就不管,客观上削弱了学校的自主权,制约和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在学校的领导班子上,校长有的由当地组织部或宣传部任命,农村的中小学校长则由书记、乡长说了算;普通教师的任用也往往是急需的要不到,不想要的又往往非用不可。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分级管理”体制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43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改革的内容。2001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开始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2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具体来说主要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二是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三是完善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队伍建设;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2.改革的内容。2001年国务院做出了《44二、宏观教育管理体制3.改革后的问题。第四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还处于实施时期,从实施情况来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新的问题出现。(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竞业限制
- 贷款合同保证书模板
- 软件实施与外包服务
- 辣椒购销合同书
- 运动服装批发协议
- 迟到诚意道歉保证书
- 配电工程招投标通知
- 酒店餐饮用品采购协议
- 酒水订购合同模板
- 采购协议未达成
- 2024年-科技部技术转让合同等模板
- 产后康复ppt课件完整版-2024鲜版
- 2023年度中、美创新药获批情况跟踪报告:获批药物愈发多元化本土创新力量不断迸发-20240221
- 徐工集团招聘测评题库
-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第4部分: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课件
- 2024年吊篮应急预案(多场合应用)
- 药品生产技术生涯发展报告介绍职业发展规划实现职业目标
-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幼儿园游戏活动材料投放与指导课件
- 第11课《上课能专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