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师说学习目标识记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学习借鉴两篇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分析两篇文章的观点态度的异同。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劝学古代的选官制度各个朝代均有不同,从世袭、察举再到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了以门第取仕的形式,门阀士族逐渐垄断政权,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从师的程度。对于这种“学风日下”的形势,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批判了这种风气,提出了从“道”而学的观点,创作了《师说》一文。师说相关知识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等。
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捕蛇者说》。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任务一通读二文,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及文章结构特点。活动1.通读《劝学》一文,明确“学不可以已”的含义是什么,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证的。①它包括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学习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对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②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接着又用“直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还可以彻底地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普遍的道理,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活动2.通读《师说》一文,标记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②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活动3.《劝学》《师说》是两篇论点鲜明,结构清晰的议论文,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这两篇文章的结构特点。①《劝学》: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②《师说》: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按照“正面阐述——反面批判——举例论证——倡导良风”的顺序,一路写来,井然有序。任务二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明确文章内容,分析荀子、韩愈写作意图。活动1.在《劝学》第三段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目的是提出了哪些观点?(1)学习要注重积累。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2)学习要坚持不懈。作者用四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照说明。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得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学习是否成功,差别在于“舍”和“不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3)学习要专心致志。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活动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判对象究竟是谁?请说明理由。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来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活动3.在《师说》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并“作《师说》以贻之”?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②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任务三赏析二文高超的论证技巧: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活动1.在《劝学》中,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作者做了哪些正反对照?课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中。课文末段做了以下四组正反对照: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②骐骥一跃/驽马十驾③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④蚓/蟹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②“爱其子”与“于其身也”的对比,得出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得出了“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活动2.在《师说》中,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成就的道理。活动3.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比喻具有哪些特点?②多角度设喻: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任务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活动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使之然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如果不是,它们角度的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示例1:我认为最值得发扬的“师道”思想是韩愈关于教师的职能的阐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将教师的职能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也要从师学习。活动2.《师说》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进步的“师道”思想。你认为本文中最值得发扬的“师道”思想是什么?示例2:我认为最值得发扬的“师道”思想是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几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了“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示例3:我认为最值得发扬的“师道”思想是韩愈所提出的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几句批判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出身、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自己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自已的老师。示例1:在我国的传统中,尊师重道的观念由来已久。自春秋时期,就有了尊师重道的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尊师重道的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尊师重道就是指尊敬师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追求真理。示例2:尊师重道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不辞辛劳,不求报偿,无私奉献。我们应该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活动3.你能结合本课所学的两篇文章谈谈“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吗?示例3:尊师重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尊师重道的本质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提倡尊师重道,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敬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从而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将来的教学工作。示例4:“尊师重道”的内涵并非体现在“学生准则中规定见到老师要鞠躬、问好”这些形式上,而在于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衍生出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只有先“重道”,才能后“尊师”。老师面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的视角应该是水平的,并非俯视。也就是说,“尊师重道”应该在双方真诚的态度、平等的关系下进行。课堂小结
《劝学》一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师说》一文通过古今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竞业限制
- 贷款合同保证书模板
- 软件实施与外包服务
- 辣椒购销合同书
- 运动服装批发协议
- 迟到诚意道歉保证书
- 配电工程招投标通知
- 酒店餐饮用品采购协议
- 酒水订购合同模板
- 采购协议未达成
- 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中期报告(合集五篇)
- 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细则及评分办法(中医药工作)
-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测试卷(含答案)》期末检测
-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主题班会
- 高处作业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 2024年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
- 项目三学和面(课件)六年级上册劳动(人教版)
- GB/T 44500-2024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
- 医院检验外送标本流程、制度管理办法
- 消防维保服务质量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