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_第1页
292 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_第2页
292 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_第3页
292 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_第4页
292 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保护宪法中公民的平等权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发生的着深刻的变革,网络环境和信息时代使得社会更加的透明和公开,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公民的平等权,积极地完善立法上和司法上的平等权。本文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含义出发,分析其内涵,同时指出当前我国法律适用不平等的现象,并就法律的统一适用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民;法律;平等权;

引言

法的基本价值之一便是“平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经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传播,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平等被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价值得以确立。在我国,公民的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平等的履行义务。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和第四款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学界关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理解一直有歧义,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仅指执法上的人人平等及法律适用上的一律平等并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该观点认为,法律具有阶级性,我国法律体现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并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立法上无法实现一律平等。1陆德山,徐卫东,中国宪法学若干问题讨论综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96页

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和司法上的平等,法律本身的平等是法律适用平等前提。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分析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如下几层含义:首先,公民的权利义务平等,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间,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其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平等保护,违反法律的都要受到处罚。第三,杜绝特权的存在,法律不允许任何人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公民不受强迫承担法律规定以外的义务,不承担责任以外的惩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格上的平等,任何公民不论身份、种族、性别、宗教等的不同,都具有相同的人格尊严和资格,例如,民法规定公民居于相同的民事权利能力,任何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起到死亡时终止。其次,公民发展机会的平等,是指公民在获取发展机会时要平等不得存在任何歧视现象,例如,当前公务员选聘的公平竞争以及其他工作机会的获取上的公平考试制度。第三,对待上的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享有权利通知接受处罚时也要平等不得有失偏颇。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正确理解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能的理解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人人平等”不是“人人等同”,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社会条件的复杂性,公民个体之间千差万别,“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能”是指公民的社会尊严的平等,而不是四班的要求公民在自然生理条件和智力上的等同,“人人等同”不仅违法了自然和社会规律也不利于公民的自由发展是社会陷入平均化的困境之中。第二,“法律平等”并不是“事实上的平等”,在法律上的平等是一种应然的状态,是制度上的安排,然而实际生活中的“平等”却是千差万别。第三,法律上的“平等”是权利能力上平等而非行为能力上的平等,权利能力上的平等是指公民在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上的平等,任何人不得歧视,而行为能力上的平等是指公民在实现自己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并不是一律平等,例如有的公民由于身体残缺或者智力的问题却不具有行为能力。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规制现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溯源

平等权作为人类的普世价值现已得到人们的承认并加以法律形式的确认。平等权来自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思想。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在历史上第一次将人权提到根本法的位置,是第一个以根本法形式确认人权的宪法性文件,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人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此后,法国1789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则是从权利角度对自由权和平等权加以强调。在我国,宪法更是遵循基本人权原则,从公民权的角度对于平等权加以确认和实现,如公民只要符合法律条件都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国外有关规定

平等权的出现和近代自有资本主义以及民主国家的出现相伴而生,欧洲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平等权。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条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权的口号首次得以提出,同时还规定规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人权宣言》也第一次提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指出“:所有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割让的权利,包括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这被认为是人类史上关于平等权的最早宪法性文件。在不断维护平权的同时美国联邦法院从两个方面的原则加以着手并坚持,首先,通过向发行解释不断加强联邦之权力,是主权州的主权所产生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其次,从法律方面着手不断将民族歧视和差别待遇的阻碍加以铲除。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第109条也明确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949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下列基本权利拘束立法、行政及司法而为直接有效之权利。”直接规定了平等的宪法权利。此外,1918年苏俄宪法,确认了各民族的自由、自由联合的原则,承认各民族权利完全平等。

我国相关法规

我国早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便以根本法形式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原则,并提出“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建国后,作为国家临时性宪法文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更是给予人民以广泛的平等权,主要表现为性别上的男女平等和个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人民代表的大会召开并制定颁布了第一步宪法,第八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文化大革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申明:“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上的特权。”现行宪法重新将平等权加以规定,第33条中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不平等现象的主要表现

身份不平等

身份是个人稳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身份的确定不仅仅是个人的社会贡献而有所差异的。需要注意是的角色的确定也可能因为公共权力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者某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认为的对社会中公民的身份加以区分和差别性对待,是身份的差别性成为因政治、经济、教育、医疗而不同的制度化产物。当前我国身份制度化差别对待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中最严重的便是城乡二元化分别,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人口占有便捷的公共资源和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而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性,农民在医疗、教育的社会资源的共享上仍然差距颇大。当前我国对于城乡二元制体系进行改革正在进行,然而,问题仍然严峻,此外关于入城务工人员的身份问题亦是需要解决难点,农民工由于户籍在农村虽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依然不能够在城市享有城市居民的而公共医疗、教育资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正加剧着城乡的差距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劳动权的不平等

劳动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劳动权中的不平等现象尤其是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仍然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男女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虽然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在就业中不等有性别歧视,但现实生活中就业单位仍然对女性就业者歧视行为颇多,如竞争同一岗位女性往往被拒,而在公司裁员和缩减岗位中女性也往往是被裁员的对象。其次,男女职业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在一般的职业职位晋升中女性的晋升往往困难重重这也造成了在一些要职中男女性比例的大幅度不平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第一,主观因素,在单位的职员晋升中由于一些单位的制度不完善,造成了职位的提升仍然个人好恶占很大比例,这也使得女性晋升往往因为上级的主观因素而受到阻挡;第二,客观因素,女性大多在承担着较重的家庭职责从而使得其在工作中的精力缩减,也就使得女性在专业素质提高上逊于男性,同时由于大多很多单位的负责人对性别的偏见也使得女性在专业素质提高是机会少于男性,这加剧了男女劳动者的劳动权不平等现象。再次,退休年龄的不平等,国家法律规定在单位工作的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的退休年龄为55岁,而职工的退休金获得又与工作年龄挂钩吗,这就间接造成了男女职工的生活水平的差异。

受教育权的不平等

教育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我国受教育权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当前不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教资源,存在着城市与乡村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失衡现象,例如,城市适龄儿童可以得到很好地教育资源而在农村地区还大量存在着由于缺乏教育资源而适龄儿童不能按时上学的情况,此外由于高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很多省份的高中生面临着升学机会的不平等,以山东为例,由于人众多,山东的高考分数线往往比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分数线高出十几分以上,这造就了所谓的“高考移民”现象。当前平衡高教资源显然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那么如何在法律范围内实现相对的平等,便是重要的课题。

我国公民平等权的法律保护及完善建议

培养并提高平等意识,实现立法上的人人平等

“平等一定会带来一切福利,因为它团结所有的人,提高人们的品格,培养人们相互怀有善意和友爱的情感。……不平等将为人们带来一切不幸,降低人们的品格,在人们中间散布不和与憎恨。”2李志萍,《论平等权的法律保护》,在《北方经济》2008年第11期

平等权的实现关系重大一次要加强平等意识的培养,立法者或者说立法机构一般是一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平等思想的养成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形式平等已经基本确立的形势下还需要对于实质平等加以关注,真正的实现形式和实质的统一。并在立法过程中加以确立。

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是平等权的重要体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首先,坚持在立法的全过程贯穿平等思想,是平等思想成为立法的思想基石之一,不论制定法律、法规、政策都需做到人人平等,真正的首先公民机会平等、竞争平等,平等发展。其次,法律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法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立法实现平等权的同时还需要讲平等权与其他权利相结合,使得平等思想在其他公民权利的立法时也得到贯彻。第三,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平等权的提出源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在我国立法实现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国外立法动态做到与时俱进。3李忠夏,《论宪法平等权的内涵——以平等观念发展为视角》,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公民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的实现

平等权的实现不仅需要立法权的努力更多的是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再好的法律没有执法上的实施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因此,平等权的实现需要法律实施的实现。首先,在执法机关务必做到平等权思想的养成,使得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杜绝徇私枉法的行为。其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点,做到权责统一,权利的运行必须的得到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出现腐败,执法人员对于法律的践踏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往往危害更甚。第三,实现法律运行上程序法和实体法的统一,我国一直以来法律运行存在重实体而轻程序的现象,法律事实的实现需要证据加以佐证,在证据寻求的过程中只有严格依程序办事才能真正实现公民的人人平等,最终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统一。

完善平等权的司法保障

司法权是平等权实现的最后保障,因此实现司法权的公平、公正对于确保公民在法律面前合法权利的平等保护尤为重要。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