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期末复习课件_第1页
法律法规期末复习课件_第2页
法律法规期末复习课件_第3页
法律法规期末复习课件_第4页
法律法规期末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第二节西方两大法系一、法系的概念也被称为:法族、法的谱系、法律样式等。指若干国家或特定地区的,具有某种共同历史传统及共同外部特征的法律样式的总称。二、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法系。指以古代罗马法为传统,在西欧大陆各国以法典为文本基础而形成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二、法律对自由的限制(一)法律限制自由的根据1.“伤害原则”“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的对个人或者集体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惟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只有为了阻止对别人和公共利益的伤害,法律对社会成员的限制才是合理的。2.“父爱原则”又称“亲缘主义”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会使他自己丧失重大利益时,法律可以限制他的自由。禁止自我伤害的法律,即家长式法律强制。第二节法官在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的干部制度。法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一样,没有地位上的差别。法官的选拔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年满二十三岁;(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五)身体健康;第一章宪法(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行使国家立法权,主要是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还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3.人事任免权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选举、决定、任免、撤换、罢免有关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4.重大事项决定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宪法有权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以及其他重大事项。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二、国籍(一)国籍的概念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和资格。是区别一个人是本国人还是是外国人的唯一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2)血统主义即确定一个人的国籍以他出生时父母的国籍为准。(3)混合主义就是将出生地主义和血统主义两者之间相结合。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调整国家机关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国家机关相互之间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刑法第一节刑法概论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97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刑法第4条明确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均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犯多大的罪,就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五、刑法的适用范围刑法的适用范围,即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刑法的适用范围,分为刑法的空间效力与刑法的时间效力。(一)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所解决的是一国刑法在什么地域、对什么人适用的问题。一国刑法不仅能适用于本国领域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适用于本国领域外;但刑法在国外的适用受到国际法的制约,制约刑法空间上的适用范围的国际法原则,就是国家自己保护与国际协同。(一)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属地管辖原则,即一个国家对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人,不管行为人是谁,都适用本国刑法。刑法第6条第1款是对属地管辖原则的规定,即“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4)不适用刑法典的部分条文的情况。即民族自治地区不能全部适用刑法典,而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时,行为符合该变通或者补充规定的,适用该变通或补充规定,而不适用刑法典条文。作为属地管辖原则的补充原则是旗国主义,即挂有本国国旗的船舶或者航空器,不管其航行或停放在何处,对在船舶与航空器内的犯罪,都适用旗国的刑法。因此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中国刑法(刑法第6条第2款)。三、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一)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简言之,刑事责任能力就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1.完全行事责任能力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满14周岁的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行为时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3.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又聋又哑的人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案例:某甲系偏执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用刀砍死、砍伤公民各一人。某甲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3)盲人(4)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一节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是对危害结果的积极追求,其社会危害性较大。(一)认识因素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将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就是构成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1.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该危害结果的发生,正是行为人通过犯罪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2.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指行为人虽然不希望、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和不设法阻止这种结果的发生,而是对结果的是否发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二、犯罪故意的类型(一)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为行为人对其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存在明知,意志因素为希望的心理态度,即积极追求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1.“必然发生+希望发生”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如:某甲将某乙从百米高楼推下2.“可能发生+希望发生”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如:某甲在饭菜中下毒准备毒死某乙(二)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可能发生+放任发生”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具体表现为:(1)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为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即行为人认识到行为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具有可能性,而非必然性。(2)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为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具有放任的心理态度。“放任”,即听之任之,不积极追求,也不排斥。犯罪的间接故意一般表现为三种情况1.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3.行为人在突发性犯罪的情况下,不计后果,放任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相同点:在认识因素上,都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都不排斥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不同点:1.在认识因素方面有所不同。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既包括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则限于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情况。2.在意志因素方面明显不同。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即行为人积极地追求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放任,即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的态度,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第一节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我国刑法典第条第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二、正当防卫的条件(一)防卫意图1.正当防卫意图的内容是指防卫人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由明确认识,并希望以防卫手段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心理状态。(1)防卫认识明确认识到侵害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的存在,该不法行为正在进行,有明确的不法侵害者,自己能够以防卫手段加以制止。(2)防卫目的防卫人以防卫手段制止不法侵害,以保护合法权益的心理愿望。2.不具备正当防卫意图的几种情况(1)防卫挑拨又称挑拨防卫,指行为人处于侵害目的,以故意挑衅、引诱等方法促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而后借口防卫加害对方的行为。(2)相互的非法侵害行为指双方都处于侵害对方的非法意图而发生的相互侵害行为。(3)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明显缺乏防卫意图的正当性,不能成立正当防卫。(二)防卫起因正当防卫的起因是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只能针对不法侵害实施,这是正当防卫的本质。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不法侵害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2.不法侵害的存在必须有现实性不法侵害必须客观真实的存在,而不是行为人所臆想或推测的。(三)防卫时间是指可以实施正当防卫的时间。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阶段。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一)防卫过当的概念是指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二)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排除直接故意说。行为人对其过当行为及其结果,负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以及间接故意的罪过。第二节紧急避险一、紧急避险是指为了是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本质在于:当两个合法权益相冲突,又只能保全其中之一的紧急状态下,法律允许为了保全较大的权益二牺牲较小的权益。二、紧急避险的条件(一)避险意图1.避险认识主要是对正在发生的危险的认识。2.避险目的行为人实施避险行为所行为达到的结果(二)避险起因1.自然原因即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危险。2.动物的侵袭只有打死、打伤属于特定人(国家、集体、个人)的动物时,才可能构成紧急避险。3.非法侵害行为无论是有责任能力还是无责任能力的侵害,都会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在不得已状态下,都可以采取紧急避险。4.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即因人的生理、病理需要不能满足而威胁人的生命的危险。(三)避险时间只能在危险已经出现而又尚未结束这一时间条件下进行,否则就不是紧急避险。(四)避险对象针对对象是第三者合法权益。损害第三者合法权益主要指财产权等,不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五)避险禁止刑法中规定:“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所谓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的责任,是指某些人依法承担的职务或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本身,就要求他们与一定的危险进行斗争。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紧急避险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正当防卫则是合法权益与不法侵害之间的矛盾。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除了人的不法侵害之外,还来源于自然、动物等。而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只限于人的不法侵害。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是损害与造成危险无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则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权益。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没有任何其他方法排除危险的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则无此限制。4.限度标准的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损害,不能等于甚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则是制止不法寝室所必需的,只要所造成的损害不明显超过不法侵害造成的损害即可。第一节民法通则一、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民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的原则: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二、自然人(一)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是因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二)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阵痛说”、“断带说”、“独立呼吸说”等我国采用“独立呼吸说”胎儿脱离母体、谓之“出”;脱离母体后胎儿有呼吸的,谓之“生”。“出”与“生”兼备,则出生者的权利能力就开始了。(三)自然人的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自然人一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义务的资格。民法通则第十一条第一款:“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通则第十一条第二款:“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三)监护监护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的监督和保护。监护制度的重要作用,是在自然人有权利能力而无行为能力时,帮助其权利能力得以实现,从而得到生存和发展。1.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1)祖父母、外祖父母;(2)兄、姐;(3)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没有亲属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2.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没有亲属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四)自然人的身份证、户籍1.身份证是记载16周岁以上的自然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和住址等情报资料的法定证件,用以证明自然人的个人身份。2.户籍是对自然人按户进行登记并予以出证的公共证明簿,记载事项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结婚、离婚、收养、死亡等。(1)确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开始和终止的时间(2)确定自然人的住所地(3)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4)确定夫妻关系从而确定他们对子女的生活保持义务(5)确定监护职责的承担者(6)确定收养关系(五)宣告失踪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消息达2年,处于生死不明的状态,经厉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在查明事实后,依法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以结束失踪人财产关系上的不确定状态,为宣告失踪。自然人下落不明的2年,必须是持续的、不间断的满2年。下落不明的起算时间:(1)从得到离开住所或居所的自然人的最后消息之日起计算(2)由于事故而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3)在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的,并不必然被宣告失踪,除非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宣告失踪必须有法院的正式宣告。宣告失踪的法律效果:(1)为失踪人设立财产管理人。其财产由其近亲属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亲属、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2)债务的履行与接受旅行其财产管理人可以以他的财产履行债务,也可代他接受他人的债务履行。同时代他履行义务。失踪人重新出现:经本人或厉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财产管理人应向他交付代管的财产及其收益,并汇报财产管理情况,提交财产收支账目。(六)宣告死亡宣告死亡时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宣告死亡是一种推定,即从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一定年限的实施,推导出他已死亡的事实所确认的不是自然事实,而是法律事实。宣告失踪制度重在保护失踪人的利益,而宣告死亡制度重在保护被宣告人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宣告死亡的条件:(1)普通期限:下落不明满四年的。(2)特别期限: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被宣告死亡人的婚姻关系解除,其配偶可与他人结婚,其继承人可以继承其遗产。其所负担的人身性债务关系消灭。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婚姻法一、总则我国实行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二、婚姻关系的确立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无效婚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四、夫妻共同财产(一)夫妻共同财产的概念是指夫妻双方或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二)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三)夫妻个人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五、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照法律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一)协议离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二)诉讼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对离婚或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不恩给你协议达成共识,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以调解或判决方式结案的离婚制度。判决离婚的法律条件:夫妻感情已经破裂,调解无效。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特别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三)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案例:甲与乙大学毕业后就结婚,婚后生育有一男孩,由于夫妻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决定将一岁的孩子送回乙方的老家由乙的父母照顾。3年后,由于夫妻矛盾,双方决定离婚,但对孩子的抚养问题打不成协议,双方都坚持孩子由自己抚养。于是,起诉到法院。问题:1.在夫妻相同条件下,孩子应该由谁抚养?2.没有抚养权的一方,依法应当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三)离婚时的财产分割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1)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2)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均等分割。(3)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4)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5)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继承法一、继承的概念继承从法律上讲是指财产继承,即公民死亡后依法或依其生前所立的合法遗嘱,将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转移给他人的一种制度。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二、遗产的范围、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三、继承权的丧失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四、遗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中遗产的分割,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五、法定继承继承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法定继承是指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原则的财产继承制度。法定遗产继承按照下列顺序: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六、遗嘱继承是指被继承人在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方式,对自己的财产预作出处分并在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一)遗嘱成立的条件1.立遗嘱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遗嘱必须是立遗嘱人本人真实意思的表达。3.立遗嘱人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立遗嘱。4.如果取消或减少法定继承人中未成年人、无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人、以及未出生的胎儿对遗产的应继承份额,遗嘱无效。(二)遗嘱成立的形式1.公证遗嘱公证遗嘱由遗嘱人亲自到有管辖权的公证机关或请公证员到现场版立遗嘱公证,不能委托他人代办。2.自书遗嘱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3.代书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4.录音遗嘱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5.口头遗嘱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一)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二)继承人、受遗赠人;

(三)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遗产中的有关部分按照法定继承办理:(一)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的;(二)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三)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遗嘱人死亡的;(四)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五)遗嘱未处分的遗产。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概念(一)消费者的范围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社会个体成员(二)经营者的范围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三)交易原则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消费者的权利(一)安全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两个方面:消费场所的安全商品和服务的安全(二)知悉权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三)自主选择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四)公平交易权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五)损害赔偿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六)结社权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七)知识了解权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八)受尊重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九)监督权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三、经营者的义务(一)守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二)接受监督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三)保障消费者安全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四)告知真实信息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商店提供商品应当明码标价。(五)保证真实标示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六)出具单据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

(七)质量保证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