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毛泽东思想、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它既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领袖人物认识水平的反映,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思考的结果。(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51938年9月11,彭真在延安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图为与会者合影。三排右起第六人为彭真。
1938年9月11,彭真在延安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6其实,这里还可以归纳出第三点,那就是,这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在教材中写在了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一段论述中,那里讲到:“他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讲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我在讲课中就讲了这样三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38年10月党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论述。其实,这里还可以归纳出第三点,那就是,这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7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使学生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过程,对于他们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很有好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8早在1919年,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
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1920年,他又说过: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早在1919年,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一9恽代英在1920年也指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张太雷在1921年提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张太雷文集》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恽代英在1920年也指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10陈独秀在1922年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的精神归纳为两条: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第二,“实际活动的精神”。他说:“我很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7页)
陈独秀在1922年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的精神归纳为两条:111923年5月,李达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可以应用马克思学说改造社会”的论断,同时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对于目前的政治运动,究应怎样决定,这一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上并未为中国共产党筹画”,但我们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原理,“按照目前中国国情”,既“当时产业的情况和文化的程度”,完全可以定出一个政策来。(《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1923年5月,李达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提出了“中国12
1926年,蔡和森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机关凝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1926年,蔡和森指出:13在教材中之所以只提了李大钊的名字,一是因为他作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4月28日,是他英勇就义70周年)的地位人们没有争议;二是当时有类似思想的人好多位,我们从历史文献中已经查到这几人,很可能还有,李大钊是主要代表。在教材中之所以只提了李大钊的名字,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不是哪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很多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要指出,毛泽东表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个命题的提出,标志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5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有两个关节点,需要特别强调:一个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一个是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包括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原文,需要看由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从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党的中央领导层开始形成了共识。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有两个关节点,需要特16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的有关文件和资料,近年来出版的比较多,大家应该找来看看。其中,特别应该重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这个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有过系统的论证。
"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7(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这是第一章的重点问题。教材主要是根据毛泽东的概括来阐述的。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过多次论述,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讲的;一种情况是就相结合的基本途径讲的。(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究竟应该怎样理解“18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毛泽东的话语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提法是并存的,比较来说,前一个提法多于后一个提法。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顾及到斯大林和苏共的中国党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搞民族主义的误解,毛泽东基本上停止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他亲笔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提法一直没有变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1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在最初的意思是一样的。1937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告全党同志书》中就说:“马克思列宁史大林主义的原则必须使之具体化,成为具体行动的指南针。”[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202页]毛泽东1938年10月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强调的也是“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658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在最初的意20毛泽东在1961年1月的一次讲话中还说过: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451页)“具体化”和“中国化”在大的方面是同义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们的思想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1961年1月的一次讲话中还说过:所谓马克思主义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不过,文字的表述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普遍真理”与“基本原理”的联系;二是“具体实际”与“具体实践”的区别。
就第一种情况说,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话语中,比较多地采用“普遍真理”这个提法,而在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话语中,比较多地采用“基本原理”的提法。把“普遍真理”改为“基本原理”,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过,现在强调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以防止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有的内容都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只有那些能够称之为“基本原理”的东西才能够称为“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不过,22就第二种情况说,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两种表述方式都有。
关于“实际”与“实践”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可以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收入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的关于“实际”概念的注释中受到启发。注释中说:“‘实际’这一概念,按照中国文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真实的情况,一种是指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实践)。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应用这个概念,时常是双关的。”(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8页)
从这个注释中可以看出,“实际”这个概念大于“实践”这个概念,“实际”是指我们头脑以外的一切;而“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是实际的一部分。
就第二种情况说,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具体实23从概念和命题的比较上讲,“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比“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更广泛、更一般;而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时,人们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要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又比“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更深刻、更具体。考虑再三,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在这里“同具体实际相结合”除了“实践”而外,还有国情中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等。"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24
另外,在毛泽东的表述中,除了“相结合”外,还有“相联系”、“相统一”等几种提法。严格说来,这几个提法是有所区别的。就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讲,“相联系”是前提,“相结合”是核心,“相统一”是目的。但综观毛泽东的论述,这几种提法经常是在意思大体一致的理解上使用的。另外,在毛泽东的表述中,除了“相结合”外,还有“相联系25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使用。中国人在一般情况下使用这两个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别,什么时候用那个概念,主要看语境。我们这本教材有一个约定:凡是在后面连着提毛泽东思想等,就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概念;而在一般情况下,就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含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狭义上讲,它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另一种是从广义上讲,它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列宁和很多后继者丰富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基本上是属于后者。由于列宁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而中国人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列宁主义来实现的,因而我们党在正规场合和正式文件中提自己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时,一般提马克思列宁主义。
理论工作者搞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往往是有严格区别的。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使用。2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毛泽东曾经试图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途径,其中包括他在《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等,但是都没有系统地展开。在《论新阶段》中,他主要强调的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或者叫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或者叫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结合的基本途径27在比较中,由毛泽东在1943年5月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的一段话讲得比较展开,比较全面:“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这段话把“相结合”的思想具体分解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革命(这个革命是一个大概念,也可以包括建设和改革,主要强调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正在做的工作)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这样三个方面,三个途径。在比较中,由毛泽东在1943年5月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28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根据这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并实现其民族化。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根据这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9(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3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党在幼年时期,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31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国际国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33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
(1)毛泽东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做了许多事。他的前半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在领导党和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斗争中,敢于和能够抵制党内的教条主义以及从国际来的错误影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找到并坚持唯一能使中国革命胜利的新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达到了完全的胜利,这是一件大事。
(2)毛泽东的后半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所采取的方针和政策是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的,但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构模式来说,从根本上说是照搬苏联模式的。第二节毛泽东思想34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标志着试图摆脱苏联模式,克服学习苏联中的教条主义,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形成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观念,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种探索后来走人歧途,造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没有能够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但是毛泽东是这种探索的开创者。正是因为有这种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继承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基本思想,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又一件大事。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5
本节包括的内容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36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37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和曲折发展等多个阶段。(1)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3)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量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38(4)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
(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毛泽东等在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但毛泽东晚年也有失误,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得到发展。(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4)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39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40(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412、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这些错误理论观点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2、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42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和主要内容(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和主要内容43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44(三)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2、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453、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国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3、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46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一)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一)历史地47(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总之,毛泽东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沦指导作用。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48(二)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这个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二)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49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50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国兴衰成几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5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历史转折时期,是酝酿和准备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还提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条主要之点,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的最初框架。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52第二个阶段,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是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阶段。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以后,改革全面展开。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还概括了十二个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总结了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共同认识,提出了十二条有深远指导意义的原则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作出明确规定。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着重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党胜利地经受住了一场政治领域风险的严峻考验,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第二个阶段,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是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阶段53第三个阶段,继往开来时期,是发展和完善阶段。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我认为这个重要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重大标志。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从九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且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第三个阶段,继往开来时期,是发展和完善阶段。从1992年1月54第四个阶段,再造辉煌时期,是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阶段。从党的十五大至今。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不仅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阐述,而且取得新的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从此进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阶段。第四个阶段,再造辉煌时期,是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阶55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
主要内容(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
主要内容(一)邓小平561、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这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3、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论断,这就是党的十四大的9年方面。1、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57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做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大决策。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58(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59"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60"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61"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62"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63"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64"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65"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6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毛泽东思想、6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68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69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70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它既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领袖人物认识水平的反映,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思考的结果。(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711938年9月11,彭真在延安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图为与会者合影。三排右起第六人为彭真。
1938年9月11,彭真在延安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72其实,这里还可以归纳出第三点,那就是,这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在教材中写在了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一段论述中,那里讲到:“他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讲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我在讲课中就讲了这样三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38年10月党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论述。其实,这里还可以归纳出第三点,那就是,这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73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使学生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过程,对于他们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很有好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74早在1919年,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
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精良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1920年,他又说过: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早在1919年,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一75恽代英在1920年也指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张太雷在1921年提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张太雷文集》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恽代英在1920年也指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76陈独秀在1922年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的精神归纳为两条: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第二,“实际活动的精神”。他说:“我很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7页)
陈独秀在1922年把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的精神归纳为两条:771923年5月,李达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可以应用马克思学说改造社会”的论断,同时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对于目前的政治运动,究应怎样决定,这一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上并未为中国共产党筹画”,但我们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原理,“按照目前中国国情”,既“当时产业的情况和文化的程度”,完全可以定出一个政策来。(《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1923年5月,李达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提出了“中国78
1926年,蔡和森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机关凝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1926年,蔡和森指出:79在教材中之所以只提了李大钊的名字,一是因为他作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4月28日,是他英勇就义70周年)的地位人们没有争议;二是当时有类似思想的人好多位,我们从历史文献中已经查到这几人,很可能还有,李大钊是主要代表。在教材中之所以只提了李大钊的名字,8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提出不是哪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很多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要指出,毛泽东表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个命题的提出,标志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81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有两个关节点,需要特别强调:一个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一个是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包括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原文,需要看由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从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党的中央领导层开始形成了共识。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有两个关节点,需要特82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的有关文件和资料,近年来出版的比较多,大家应该找来看看。其中,特别应该重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这个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有过系统的论证。
"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83(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这是第一章的重点问题。教材主要是根据毛泽东的概括来阐述的。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过多次论述,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讲的;一种情况是就相结合的基本途径讲的。(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究竟应该怎样理解“84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毛泽东的话语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提法是并存的,比较来说,前一个提法多于后一个提法。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顾及到斯大林和苏共的中国党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搞民族主义的误解,毛泽东基本上停止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他亲笔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提法一直没有变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在最初的意思是一样的。1937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告全党同志书》中就说:“马克思列宁史大林主义的原则必须使之具体化,成为具体行动的指南针。”[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202页]毛泽东1938年10月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强调的也是“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658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在最初的意86毛泽东在1961年1月的一次讲话中还说过: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一个普遍一个具体,两个东西的统一就叫中国化。(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451页)“具体化”和“中国化”在大的方面是同义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们的思想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1961年1月的一次讲话中还说过:所谓马克思主义8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不过,文字的表述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普遍真理”与“基本原理”的联系;二是“具体实际”与“具体实践”的区别。
就第一种情况说,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话语中,比较多地采用“普遍真理”这个提法,而在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话语中,比较多地采用“基本原理”的提法。把“普遍真理”改为“基本原理”,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过,现在强调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以防止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有的内容都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只有那些能够称之为“基本原理”的东西才能够称为“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不过,88就第二种情况说,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两种表述方式都有。
关于“实际”与“实践”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可以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收入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的关于“实际”概念的注释中受到启发。注释中说:“‘实际’这一概念,按照中国文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真实的情况,一种是指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实践)。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应用这个概念,时常是双关的。”(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8页)
从这个注释中可以看出,“实际”这个概念大于“实践”这个概念,“实际”是指我们头脑以外的一切;而“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是实际的一部分。
就第二种情况说,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和“同具体实89从概念和命题的比较上讲,“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比“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更广泛、更一般;而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时,人们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要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又比“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更深刻、更具体。考虑再三,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在这里“同具体实际相结合”除了“实践”而外,还有国情中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等。"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90
另外,在毛泽东的表述中,除了“相结合”外,还有“相联系”、“相统一”等几种提法。严格说来,这几个提法是有所区别的。就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讲,“相联系”是前提,“相结合”是核心,“相统一”是目的。但综观毛泽东的论述,这几种提法经常是在意思大体一致的理解上使用的。另外,在毛泽东的表述中,除了“相结合”外,还有“相联系91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使用。中国人在一般情况下使用这两个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别,什么时候用那个概念,主要看语境。我们这本教材有一个约定:凡是在后面连着提毛泽东思想等,就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概念;而在一般情况下,就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含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狭义上讲,它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另一种是从广义上讲,它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列宁和很多后继者丰富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基本上是属于后者。由于列宁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而中国人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列宁主义来实现的,因而我们党在正规场合和正式文件中提自己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时,一般提马克思列宁主义。
理论工作者搞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往往是有严格区别的。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使用。9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毛泽东曾经试图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途径,其中包括他在《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等,但是都没有系统地展开。在《论新阶段》中,他主要强调的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或者叫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或者叫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结合的基本途径93在比较中,由毛泽东在1943年5月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的一段话讲得比较展开,比较全面:“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这段话把“相结合”的思想具体分解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革命(这个革命是一个大概念,也可以包括建设和改革,主要强调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正在做的工作)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这样三个方面,三个途径。在比较中,由毛泽东在1943年5月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94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根据这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并实现其民族化。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根据这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95(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9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党在幼年时期,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97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国际国9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99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
(1)毛泽东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做了许多事。他的前半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在领导党和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斗争中,敢于和能够抵制党内的教条主义以及从国际来的错误影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找到并坚持唯一能使中国革命胜利的新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达到了完全的胜利,这是一件大事。
(2)毛泽东的后半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所采取的方针和政策是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的,但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构模式来说,从根本上说是照搬苏联模式的。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00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标志着试图摆脱苏联模式,克服学习苏联中的教条主义,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形成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观念,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种探索后来走人歧途,造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没有能够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但是毛泽东是这种探索的开创者。正是因为有这种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继承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基本思想,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又一件大事。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01
本节包括的内容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0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103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和曲折发展等多个阶段。(1)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3)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量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104(4)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
(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毛泽东等在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但毛泽东晚年也有失误,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得到发展。(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4)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105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106(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072、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这些错误理论观点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2、为什么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108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和主要内容(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和主要内容109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10(三)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2、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课"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113、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国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3、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112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一)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一)历史地113(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总之,毛泽东思想具有极为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在线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上海市农产品买卖合同范本
- 2025法律顾问审核版工程活动隔断合同
- 发电机租赁合同
- 上海市买卖合同范本
- 彩钢围挡制作安装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法(本科)形考任务1-4
- 2025授权产品合同模板版本
- 产品授权经营协议书
- 2025年03月咸阳事业单位研究生公开招聘(9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机房吸音墙施工方案范本
- 管理者要有的成本思维
- 高考语文小说专题阅读(9)2019年新高考I卷《理水》原文+真题+答案+解析
- 第7课《大雁归来》课件(共14张)语文八年级下册
-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地区校2024届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申请表、联系函、信息表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人生海海》
- 车棚施工方案
- 汽车罐车常压容器检验合格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 挂名法定代表人免责协议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