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科室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试题库_第1页
现场科室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试题库_第2页
现场科室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试题库_第3页
现场科室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试题库_第4页
现场科室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场科室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试题库A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一、名词解释1、复发: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复发。2、再燃: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称为再燃。3、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同时缺乏其它实验室诊断依据。4、Koplik斑:麻疹病人在发热的第2-3天口腔双侧颊粘膜近第一臼齿处为针尖大小白色的斑点,周围绕有红晕,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2-3日消退。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6、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7、Dane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是1970年Dane首先在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发现的。Dane颗粒,呈球形,直径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质,亦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窗口期: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人体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使病毒大量减少或消失。当抗HBs尚未出现,HBsAg已经消失,血清中只检出抗HBc,这一阶段称为窗口期。9、HFRS: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英文缩写,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10、干性霍乱:是霍乱病例中一种罕见的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中毒型霍乱”。起病急骤,不待泻吐症状出现即迅速进入中毒性循环衰竭而死亡。二、单选题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B)A、潜伏期B、发病第一周C、发病第二周D、恢复期E、治愈期2、乙型肝炎病毒属于:(B)A、RNA病毒B、DNA病毒C、EB病毒D、肠道病毒E、呼吸道病毒3、血清学阳性提示乙型肝炎有较大传染性的实验室指标是:(B)A、HbsAg、HbcAb、HBeAbB、HbsAg、HBeAg、HBcAbC、HbsAb、HbeAb、HBcAbD、HbsAg、HbeAb、HbcAbE、HbsAb、HBeAg、HBcAb4、不属于丙肝传播途径的是:(C)A、输血途径B、注射途径C、粪口途径D、密切接触E、母婴传播5、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指:(E)A、头痛、眼眶痛、骨关节痛B、腹痛、骨关节痛、肌痛C、头痛、腰痛、肌痛D、头痛、眼眶痛、肌痛E、头痛、腰痛、眼眶痛6、确诊流脑最重要的依据是:(A)A、细菌学检查阳性B、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神志变化C、皮肤黏膜出血点、脑膜刺激征D、颅压升高、脑脊液化脓性改变E、白细胞显著升高7、诊断伤寒肥达反应有参考意义的抗体效价是:(A)A、O效价〉1:80,H效价〉1:160B、O效价〉1:160,H效价〉1:80C、O效价〉1:160,H效价〉1:160D、O效价〉1:80,H效价〉1:80E、O效价〉1:180,H效价〉1:1608、治疗霍乱患者的关键措施是:(B)A、抗菌治疗B、补充血容量及电解质C、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D、激素的应用E、物理降温9、霍乱的最主要传播途径是:(A)A.经水B.经食物C.经日常生活接触D.苍蝇媒介E.经血液10、细菌性痢疾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A、横结肠B、回盲部C、结肠和空回肠D、乙状结肠与直肠E、升结肠11、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措施是:(E)A、病人隔离至发病后6日B、环境整治C、清除积水容器D、动员群众做好防蚊灭蚊措施E、以上均是12、下列哪个不是肠道传染病:(A)A、流脑B、甲肝C、伤寒D、菌痢E、脊髓灰质炎13、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C)A、病人和隐性感染者B、带菌者C、鼠D、狗E、蚊子14、副伤寒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为脱离接触之日起日:(B)A、7B、15C、21D、23E、2515、病原携带状态见于下列疾病,除外:(A)A、麻疹B、流脑C、白喉D、霍乱E、痢疾16、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E)A、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伤寒、斑疹伤寒B、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C、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伤寒、斑疹伤寒D、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伤寒、斑疹伤寒E、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17、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是:(C)A、隔离、治疗病人B、发现、治疗带菌者C、切断传播途径D、疫苗预防接种E、接触者预防服药18、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源:(D)A、传染病患者B、病原携带者C、隐性感染者D、易感者E、受感染的动物19、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E)A、H抗体B、O抗体C、A抗体D、B抗体E、Vi抗体(效价在1:32以上有诊断意义)20、引起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钩体血清群是:(B)A、波摩那群B、黄疸出血群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三、多选题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ABC)A、有特异病原体B、有传染性C、有感染后免疫D、有感染中毒症状E、皮疹2、可产生慢性病毒携带者的肝炎病毒类型是:(BCD)A、HAVB、HBVC、HCVD、HDVE、HEV3、水痘皮疹的特点包括:(ACDE)A、皮疹分布呈向心性B、全身症状与皮疹多少无关C、同一部位可见各阶段的皮疹D、疱疹内疱疹液初为透明,后渐转混浊E、脱痂后不留瘢痕4、动物咬伤后,狂犬病是否发病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BCDE)A、咬伤的部位B、咬伤的严重程度C、伤口局部的处理D、是否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E、被咬伤者免疫功能是否正常5、SARS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AC)A、飞沫传播B、消化道传播C、接触传播D、虫媒传播E、血液制品传播6、下述对地方性斑疹伤寒描述正确的是:(ABDE)A、又称鼠型斑疹伤寒B、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C、鼠蚤为主要传染源D、病原体释放的类似内毒素的毒性物质可引起全身毒血症状E、潜伏期为1-2周7、下述对恙虫病描述正确的是:(ABCDE)A、又称丛林斑疹伤寒B、鼠类为主要传染源C、恙螨为本病的传播媒介D、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E、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细胞增生8、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ABDE)A、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B、经呼吸道传播C、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D、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E、易感人群感染后,多数为无症状带菌者9、下列疾病中,其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的有:(BDE)A、流行性乙型脑炎B、流行性出血热C、流行性斑疹伤寒D、地方性斑疹伤寒E、恙虫病10、痢疾患者和带菌者都是传染源,流行病学意义上尤为重要的是:(BCD)A、急性痢疾患者B、慢性疾病患者C、非典型患者D、带菌者E、中毒型细菌性疾病患者四、判断题1、流脑的预防是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Y)2、伤寒复发是因为再次感染伤寒杆菌所致。(N)3、全世界首例H5N1人禽流感病例是1997年在香港确诊。(Y)4、霍乱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霍乱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甲类传染病。(Y)5、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鼠(N)6、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是伊蚊。(Y)7、麻疹是呼吸道传染病,病人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至退疹时或出疹后5日。(Y)8、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Y)9、对鼠疫接触者应检疫7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4天。(N)接触者9天,预防接种者延长至12天10、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为RNA病毒,有糖蛋白和核蛋白两种主要抗原。(Y)11、阿米巴痢疾无症状带囊者大多无临床征象,排囊数量很大,是最重要的传染源。(Y)12、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是唯一传染源。(N)流脑借飞沫经空气传播,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13、我国大多数地区甲肝的流行模式为周期性流行。(N)1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N)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15、根据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的不同流感病毒可分为多种不同的亚型,而且均可引起流感的大流行。(N)16、我国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Y)17、诊断立克次体疾病常作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又称肥达试验。外斐氏反应(N)18、恙虫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是焦痂和溃疡。(Y)19、我国布氏杆菌病流行特点是以羊种布氏杆菌为主。(Y)20、鼠疫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病原携带者。(N)鼠类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以黄鼠属、旱獭属等尤为重要,借鼠蚤传播。肺鼠疫是人传人的传染源。五、简答题1、简述狂犬病的预防。答:狂犬病的预防应以预防动物传染源的发生为主。狂犬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管理传染源,以加强犬的管理为主。主要包括捕杀野犬和流浪犬、管理和免疫家犬、进口动物检疫等,对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2)暴露后伤口处理,应及时、规范、科学,规范、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和使用狂犬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制剂。(3)预防接种,提倡和鼓励狂犬病高危人群,如暴露于狂犬病的工作人员,预先进行预防性接种。2、试述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答: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加强疫情监测,了解疫区的发生发展情况,作好鼠密度、带毒率、易感人群监测等工作。(2)防鼠灭鼠,家庭和生产区做好防鼠,使用药物、机械等方法开展灭鼠,降低鼠密度。(3)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特污染食品和饮用水,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被鼠咬伤。(4)预防接种,按照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方案的要求,对重点地区的重点人群开展疫苗接种。3、试述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意义。答:1、血清免疫学标志物:(1)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HBV感染,但阴性也不能排除HBV感染。抗HBs阳性提示可能预防接种或过去感染产生对HBV的免疫力,阴性说明对HBV易感,需要注射疫苗。(2)HBeAg与抗HBe:HBeAg持续阳性表明存在HBV活动性复制,传染性较大,容易转为慢性。抗HBe持续阳性提示HBV复制处于低水平,HBVDNA可能已与宿主DNA整合,并长期潜伏下来。(3)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意义同HBeAg。低滴度抗HBc阳性提示为过去感染,高滴度抗HBc阳性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2、分子生物学标记:(1)HBVDNA:血清HBVDNA阳性表明HBV有活动性复制,血循环内存在Dane颗粒,传染性较大。肝细胞内HBVDNA阳性提示已同宿主DNA整合,并长期潜伏下来。(2)HBVDNA聚合酶(DNAP):DNAP阳性表明HBV有活动性复制。4、简述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答: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染源主要是野鼠和其它野生啮齿类动物,同时也是鼠疫杆菌的储存宿主。主要保菌动物以黄鼠属和旱獭属最为重要,主要引起鼠间鼠疫。肺鼠疫病人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通过疫鼠、疫蚤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鼠疫也可经皮肤伤口、呼吸道飞沫等方式传播。人对鼠疫普遍易感,亦可为隐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使易感性降低。世界各地有许多鼠疫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长期持续存在,呈反复流行与静止交替。鼠间鼠疫经鼠蚤传给家鼠,引起家鼠鼠疫,家鼠与人类关系密切,随时可造成人间鼠疫流行。人间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与鼠类繁殖活动有关。人间鼠疫首发病例常与职业有关。5、试述乙脑与流脑的相同点和鉴别要点。答:1、相同点:乙脑与流脑都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典型病人可以有嗜睡、抽搐、昏迷等。人群对流脑、乙脑都普遍易感,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2、鉴别要点:(1)病原不同: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2)传染原和传播方式不同:流脑主要由带菌者或病人通过咳嗽、喷嚏等经呼吸道飞沫从空气中传播,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或动物(如猪、牛、马和鸡、鸭、鹅)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通过蚊虫叮咬后再传播给人。(3)流行季节不同:流脑多发生在冬春季11月-5月,3-4月为高峰,到初夏就明显下降。乙脑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大都在夏季和初秋。(4)流脑病人有菌血症,多数病人会出现皮肤淤点或淤斑,乙脑病人无此临床表现。(5)流脑的潜伏期较短,一般2-3日(1-10日),乙脑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10-14日(4-21日)。(6)流脑在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时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脑脊液浑浊如米汤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明显增高,而糖和氯化物减少;乙脑的脑脊液呈澄清或微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仅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6、试述霍乱的预防措施。答:霍乱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控制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作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及时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尽早予以隔离治疗。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2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者严格检疫5天,也可给予预防性服药。2、切断传播途径。要改善环境卫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杀蛆灭蝇;加强饮用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管理;对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与排泄特物,以及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3、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要大力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预防接种。六、论述题1、传染病的预防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的预防应当掌握针对这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的原则和根据各个传染病的特点针对主导环节重点采取适当措施的原则。1、管理传染源。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严格遵守,对传染病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传染病的接触者,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检疫、医学观察、药物预防和预防接种等措施。通过筛查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教育、随访。对动物传染源,如有经济价值,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以消毒。如无经济价值则须消除。2、切断传播途径。对许多传染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常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但因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如对肠道传染病,重点在搞好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理及环境消毒;对于呼吸道传染病,重点是空气消毒、通风换气、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等;对虫媒传染病,应以杀虫防虫为主;某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由于传播因素复杂,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切断其传播途径。消毒是切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消毒有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及预防性消毒两大类。3、保护易感人群。一是通过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措施提高机体非特异免疫力,二是通过主动接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针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三是在传染病流行时,采取必要的被动保护措施,如戴口罩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预防肠道传染病等。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步骤答: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核实诊断、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描述性分析、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等10个步骤。1、组织准备。一是指在奔赴现场前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包括调查表、采样设备、防护物品、交通工具等。二是指必要的人员组织准备。2、核实诊断。通过检查病例、查阅病史和核实实验室检测结果,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差错。3、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分析历史监测数据,确定当前观察到的实际病例数是否超过既往的正常水平,同时分析引起报告数量增加的可能原因。4、建立病例定义。根据现有病例的调查结果,建立病例定义,以进行病例搜索。病例定义应包括以下四项因素:时间、地点、人间分布特征、临床表现和/或实验室信息。5、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根据病例定义尽可能发现所有可能的病例,并排除非病例。6、描述性分析。对前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三间分布的描述。7、建立并验证假设。利用上述步骤获得的信息来说明或推测暴发或流行的可能原因,并进行验证。8、采取控制措施。在开展调查的同时,采到必要的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减少与暴露因素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和保护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等,以达到控制、终止暴发或流行的目的。9、完善现场调查。10、书面报告。七、案例分析1、男性,18岁。持续发热1周伴乏力,厌食入院。体检:体温39.4℃,脉搏92次/min,肝肋下2cm,脾肋下1cm。化验:WBC4.0×109/L,N0.62(62%),L0.35(35%),M0.003(3%),血培养伤寒杆菌生长,经氯霉素治疗5天后体温正常,发病第18天解黑便1次,量约50g。(1)有关伤寒最严重而较常见的并发症是:(B)A.肠出血B.肠穿孔C.中毒性心肌炎D.溶血尿毒症综合征E.伤寒性肝炎(2)下列哪项对伤寒的诊断与预后判断有参考意义:(C)A.白细胞总数减少程度B.肥达反应是否阳性C.动态观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D.肝脾肿大程度E.体温高低(3)伤寒传染性最强时期是:(C)A.潜伏期B.起病后1周内C.起病后第2~4周D.恢复期E.起病后1~2周内2、男,28岁,农民。发热5d,伴皮肤出血点,于1993年11月某日由乡卫生院转入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体检:体温38℃,BP9.3/6.7kPa(70/50mmHg),颜面及眼眶有明显充血,球结膜水肿充血,腋下有条索状出血点,肾区有明显叩击痛,拟诊为流行性出血热。(1)下列哪项最有助于确立诊断:(E)A、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地区及鼠类接触史B、典型临床表现:头痛、眼眶痛、腰痛,醉酒貌及出血点C、典型疾病分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D、英武血象及尿液检查改变:白细胞升高,血小板下降,有异常淋巴细胞,尿蛋白(+)E、免疫学检查:出血热病毒抗体IgM阳性(2)关于本病的流行病学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A、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农村型为围绕姬鼠,城市型是褐家鼠B、虫媒或动物源为主要传播媒介C、人群普遍易感,尤多见于青壮年,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D、肾病综合症出血热是我国最常见类型E、注射疫苗可预防本病发生八、操作题1、通常的防护用品穿脱程序。答:常见的防护服,一般可按下列顺序穿脱防护用品。(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步骤1:戴帽子。步骤2:穿防护服。步骤3:戴口罩。步骤4:戴上防护眼镜。步骤5:穿上鞋套或胶鞋。步骤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步骤1:摘下防护镜,放入消毒液中。步骤2:解防护服。步骤3: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步骤4:脱掉防护服,将里面朝外,放入污衣袋中。步骤5: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或污衣袋中。步骤6: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7:脱下鞋套或胶鞋,将鞋套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入消毒液中。步骤8:洗手、消毒。2、狂犬病暴露伤口的处理。答: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者愈合则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理。清洗或者消毒时如果疼痛剧烈,可给予局部麻醉。伤口冲洗: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清除。如伤口情况允许,应当尽量避免缝合。伤口的缝合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的基础上区别对待。伤口轻微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伤口较大或者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时,确需缝合的,在完成清创消毒后,应当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使抗体浸润到组织中,以中和病毒。数小时后(不少于2小时)再行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当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特殊部位的伤口处理:眼部:波及眼内的伤口处理时,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一般不用任何消毒剂。口腔:口腔的伤口处理最好在口腔专业医师协助下完成,冲洗时注意保持头低位,以免冲洗液流入咽喉部而造成窒息。外生殖器或肛门部粘膜:伤口处理、冲洗方法同皮肤,注意冲洗方向应当向外,避免污染深部粘膜。以上特殊部位伤口较大时建议采用一期缝合(在手术后或者创伤后的允许时间内立即缝合创口),以便功能恢复。B传染病监测部分一、名词解释: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等。2、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3、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4、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5、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6、感染谱:是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以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7、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9、传染期:是指感染传染病的人或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10、留验:是指针对某些传染病的接触者,在该病最长潜伏期内,在指定场所实施隔离观察。二、单项选择题1.甲类传染病有:(A)A.霍乱、鼠疫B.麻疹、疟疾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D.乙脑、血吸虫病E.肺炭疽、艾滋病2.传染病流行是指:(C)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E.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低发病率水平3.疫区是指:(C)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C.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E.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疫源地4.病原携带者是指:(C)A.接触病原体的人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E.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5.传染病暴发是指:(C)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E.短期内在一个学校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6.单位和个人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什么责任?(E)A.个人检讨B.批评教育C.通报批评D.向受害人道歉E.民事责任7.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A)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C.医院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E.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8.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传染病有多少类多少种:(D)A.2类25种B.2类27种C.3类35种D.3类37种E.3类40种9.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什么制度:(A)A.预检、分诊B.分诊、消毒C.预检、隔离D.消毒、隔离E.分诊、隔离10.对下列哪种传染病,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C)A.艾滋病B.脊髓灰质炎C.炭疽中的肺炭疽D.伤寒和副伤寒E.肺结核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由下列哪个组织颁布的:(B)A.全国人大B.国务院C.卫生部D.省人民政府E.省级卫生行政部门12.有关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致病微生物的扩散等。这些单位是(E)A.医疗机构、卫生防疫机构B.医疗机构、保健机构C.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D.卫生防疫机构、从事致病性微生物试验的单位E.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13.以下哪一个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C)A.群体特征B.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C.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D.对比的特征E.预防为主的特征14.一种新疗法可以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于是发生下列情况:(B)A.该病患病率减少B.该病患病率增加C.该病发病率增加D.该病发病率减少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减少15.对儿童进行急性呼吸道感染检测,测量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A)A.发病率B.续发率C.患病率D.期间患病率E.时点患病率16.进行感染性腹泻监测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A)A.发病率B.发病专率C.罹患率D.时点患病率E.期间患病率17.在比较不同地区发病率或死亡率时应注意使用:(E)A.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B.性别发病率,性别死亡率C.职业别发病率,职业别死亡率D.民族别发病率,民族别死亡率E.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18.对暴发性肝炎评价临床抢救效果时最恰当的指标应是:(D)A.死亡率B.发病率C.患病率D.病死率E.罹患率19.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哪些指标最合适:(B)A.死亡率B.发病率C.患病率D.病死率E.罹患率20.1994年某地发现喘憋性肺炎的流行,暴露总人口数为83271,经调查诊断发病例数共1478例,试问在资料分析时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B)A.发病率B.罹患率C.时点患病率D.期间患病率E.感染率三、多选题1.下列那些疾病为我国规定检疫的疾病:(ACE)A.黄热病B.斑疹伤寒C.霍乱D.流感E.鼠疫2.传染病的主要监测系统有(ABC)A.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B.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C.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D.动物为基础的监测系统E.以社会为基础的监测系统3.经水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包括:(BCD)A.夏季发病多,流行曲线上升快B.病人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水史C.发病不受年龄、性别、职业限制D.净化水源或封闭水源后,流行即可平息E.一般潜伏期长,病死率低4.传染病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有:(ABCDE)A.判断暴露时间,寻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B.确定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或检验期限C.确定免疫接种时间D.评价预防措施效果E.有助于判断暴发流行类型5.消灭疫源地的条件为:(ABE)A.传染源被移走或不再携带病原体B.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C.周围所有易感者经该病的最长传染期后不再发病D.周围所有易感者经该病的平均潜伏期后不再发病E.周围所有易感者经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后不再发病6.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措施包括:(ABCD)A.医学观察B.留验C.应急接种D.药物预防E.住院隔离7.流行病学在病因未明传染病研究中的一般程序是:(ABCD)A.描述疾病的分布B.分析影响分布的因素C.提出病因假设D.检验或验证病因假设E.制定针对病因的预防策略和措施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的特征有:(ABC)A.突发性B.公共属性C.危害的严重性D.波及的广泛性E.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9.下列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对象的有:(ABCDE)A.甲类与纳入甲类管理的传染病B.不明原因肺炎病例C.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D.重大食物、职业中毒事件E.集中在特定人群的传染病四、判断题1、流行区的人是霍乱的传染源。(N)2、鼠疫传播的主要媒介是野鼠。(N)3、病原携带者一定是传染源。(N)4、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季节是秋冬季。(N)5、使用金刚烷胺可预防流行性感冒。(N)6、霍乱弧菌都可以引起霍乱。(N)7、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染源急性期病人。(N)8、总是与乙型肝炎同时发生或是重叠发生的是丁型肝炎。(Y)9、戊型肝炎的流行有明显的周期性。(N)10、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染源性乱者。(Y)11、根据诊断日期可以制定发病者的流行曲线。(N)12、预防菌痢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性服药。(N)13、流脑不需要终末消毒。(Y)14、麻疹病毒在外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弱。(Y)15、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是鼠类。(N)16、病原体变异是呼吸道传染病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原因。(Y)17、控制埃尔托霍乱的关键措施是改善卫生设施。(N)18、预防肠道传染病以隔离治疗病人为主。(N)19、甲型肝炎没有隐性感染。(N)20、乙肝疫苗除了能预防乙型肝炎外,还能预防丁型肝炎联合感染。(Y)五、简答题1、简述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寄生虫病和由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尤为明显。传染病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自然因素可直接影响病原体在外环境的生存能力,也可通过降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而促进流行过程的发展。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单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2)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和文件水平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2、简述传染病不同的传播途径。答: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3、什么是新发传染病?请举5个你所知道的病种。答:新发传染病一般是指近几十年来由新发现的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如AIDS、新型克雅氏病、SARS、人感染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莱姆病、西尼罗热等。4、简述针对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采取的不同传染病防控措施。答:(1)针对传染病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以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疑似病人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等措施。(2)针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必要时暂停或调离饮食、托幼、献血等特殊行业。(3)针对接触者:应接触检疫,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检疫期限,同时根据病种及接触者的免疫状态,采取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不同措施。5、简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立即组织力量积极防治,报经上一级政府批准决定后,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4)封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6、简述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主要因素。答:1、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2、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1)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六、案例分析(一)某单位发生了一批不明原因的腹泻病例,基本疫情如下:发病时间8月31日至9月1日,发病人数100多例,临床初步印象为细菌性痢疾,作为流行病学医师,在对此次疫情调查和处理中:1.在此次疫情的调查和处理中,应遵循什么原则。答:边调查,边控制。2.应根据什么制定本起疫情的诊断标准对病例核实诊断?答:细菌培养。3.在对本起疫情的暴露因素调查时,应选择何种调查方法较合适?答:病例对照调查。4.采集病人的什么样本进行病原分离较合适?如从病人有关标本中分离到福氏志贺菌,你估计最可能的血清型是什么?答:粪便标本。5.如本起疫情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应从哪些方面对本起疫情进行网络直报?答:1、病例报告: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所有诊断病例。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二)某幼儿园一个班级中在九月份开学后第二周后发现1例甲肝患儿,立即对患儿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措施。后来在国庆节前后两周又出现了2例甲肝患儿,也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措施。试问:1.2例甲肝患儿出现以后是否还会有甲肝患儿出现?为什么?答:可能会。未过潜伏期,且传染源未明。2.应采取什么措施及时阻断甲肝流行?答:病例搜索、传染源管理、实验室检测、应急接种、卫生管理等。3.如果不采取阻断流行的措施,该流行是否有自然终止的可能?为什么?答:可能。病例在校外感染,在校内未形成有效传播。4.如在十月下旬再有一批患儿出现,你估计最可能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答:人传人。5.对恢复后患儿是否有必要进行甲肝疫苗接种以防日后再感染?为什么?答:没有必要。感染甲肝恢复后持久免疫。七、操作题1、某村一周内出现20多例以发热、腹部不适的病例,首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8月15日,患者中年龄最小者9岁,最大者76岁,初步印象为伤寒暴发,目前已进入现场调查环节,请用EPIDATA制作调查表。答:EPIDATA。2、某疾控中心需开展霍乱外环境水样监测,请描述采样要点并示范。答:霍乱外环境水样监测一般要求用灭菌的500ml水样瓶采集相对静止的表层水(30cm以内)500ml,加盖密封后在室温(20-25℃)下尽快送实验室检测。取水点的选择应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确定,同时,采样时应选择在水流平稳或静止处吸取。非疫情状态下的监测采样时间一般在清晨时,此时水体未受人群活动等因素影响。每个采样点中采样位置应相距数米,采集不少于2瓶作为平行检测。采样时立即测定采集样品的温度、pH值,并记录当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数据随每份样品的检测报告逐级上报。C免疫规划一、名词解释1、疫苗:疫苗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对某种疾病的特异免疫力的生物制品。2、预防接种: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3、免疫规划: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4、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5、冷链: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冷链设备、设施包括冷藏车、疫苗运输工具、冷库、冰箱、疫苗冷藏箱、疫苗冷藏包、冰排及安置设备的房屋等。6、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7、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8、免疫成功率监测:从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接种质量方面对免疫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监测,监测结果用于评价群体能否阻断相应的传染病的流行。同时通过监测找出影响免疫接种质量的有关因素,为改进疫苗质量和免疫接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9、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根据接种后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人群免疫力和阻断相应传染病流行的能力,明确工作的改进方向,并分析出影响人群抗体水平的相关原因。10、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二、单选题1、按照《江苏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受种儿童在同一天内接种的疫苗不得超过____种,接种不同品种的减毒活疫苗或同品种减毒活疫苗不同剂次之间的接种间隔应不少于_____天。(A)A、228B、330C、215D、128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A、冰箱内存储的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cm的空隙,并按品名和效期分类摆放。B、冷库、冰箱等冷链测温应至少一天两次。C、冰箱门内搁架可以放置疫苗。D、预防接种前应规范告知签字。3、关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责任报告单位与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B、任何个人与单位均能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作出诊断。C、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6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D、受种者或者监护人可不通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诊断直接申请省市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4、关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E)A、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由县级及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做出,任何医疗机构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B、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在调查结束后15日内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出分类诊断,并出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C、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并提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所需材料。若对市级医学会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省医学会申请再鉴定。D、以上说法均正确。5、免疫规划常用指标为:(E)A、建卡率B、接种率C、抗体阳转率D、保护率E、以上都对6、下列属于一类疫苗的是:(C)A、卡介苗、无细胞百白破、HIbB、A+C+Y+W135流脑疫苗、乙肝、乙脑C、麻腮风、麻风、白破、流脑A群D、麻腮风、麻风、23价肺炎、无细胞百白破7、灭活疫苗超过(B)时间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A、0.5小时B、1小时C、2小时D、3小时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第二针百白破疫苗接种与第一针百白破接种时间间隔20天。B、乙脑减毒活疫苗与甲肝减毒活疫苗可在同一天接种。C、对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应于出生后24小时内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球蛋白。D、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后28天可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9、乙肝疫苗不主张臀部注射,主要原因是:(D)A、易损伤坐骨神经B、易损伤腓总神经C、臀部肌肉丰富,疫苗吸收太快D、臀部脂肪丰富,妨碍疫苗吸收。10、免疫程序不包括:(C)A、免疫起始月(年)龄B、接种剂次C、接种技术D、接种剂量11、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途径:(A)A、通过蚊子叮咬传播B、通过污染的水传播C、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D、通过污染的物品传播12、乙脑病人的潜伏期为:(A)A、4-21天B、1-3天C、7-14天D、25天13、麻疹的出疹顺序:(A)A、耳后→颈→面部→躯干→四肢B、面部→耳后→颈→躯干→四肢C、面部→颈→耳后→躯干→四肢D、耳后→颈→面部→四肢→躯干14、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强反应是:(B)A、红肿范围>5cm/体温>38℃B、红肿范围>5cm/体温≥38.6℃C、红肿范围>4.5cm/体温>38.5℃D、红肿范围>5.5cm/体温>38.5℃15、有关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内容描述正确的为:(D)A、一般反应不需要报告B、接种事故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需要报告C、偶合症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需要报告D、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不明原因死亡、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需要2小时内报告16、需要肌肉注射的疫苗是:(C)A、麻腮风和水痘疫苗B、乙肝和麻疹疫苗C、百白破和乙肝疫苗D、乙脑和流脑疫苗17、预防接种前家长应主动向医生介绍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既往免疫情况,其中不包括:(B)A、孩子是否有发热,过敏性史,孩子在某次接种后是否有过过敏反应B、孩子是否上学C、孩子是否患有免疫缺陷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D、孩子是否有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18、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者,应间隔多长时间再接种麻疹疫苗:(D)A、10天B、30天C、2个月D、3个月19、接种率可靠性评价常用方法包括:(D)A、图表法B、差值(D)评价法C、比值(R)评价法D、以上都是20、江苏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是从哪年开始实施:(D)A、1978年B、1982年C、2007年D、2008年三、多选题1、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BCD)A、有发热、出疹、结膜充血等麻疹典型症状B、近一个月未接种麻疹疫苗而血清中监测到IgM阳性的病人C、出疹病人恢复期血清IgG是发病期呈四倍以上增长D、出疹病人尿中、咽拭子等物生物材料中电镜检测麻疹病毒E、经临床医生确诊为麻疹的病例2、关于AFP下列有哪些说法正确:(ABCDE)A、是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英文缩写的简称B、全身重症肌无力应作为AFP病例报告C、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合格便D、麻痹超过三个月的AFP病例可以不采便E、AFP病例随访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随访3、高危AFP病例的条件包括有:(BCD)A、小于3岁B、小于5岁C、服脊灰疫苗少于3次或不详D、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便E、小于14岁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A、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B、接种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C、12月1日是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接种宣传日”D、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E、疫苗分为两类。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5、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包括哪些:(ABC)A、神经丛炎B、肉毒中毒C、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D、精神疾病6、调查AEFI时应收集那些资料:(ABCD)A、病人的既往预防接种史、既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史、既往健康状况B、病人的家族史、过敏史、暴露史、病人的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C、疫苗的种类、生产企业、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失效期D、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病情况7、减毒活疫苗的特点:(ABCD)A、在机体内可以复制增殖,免疫作用时间长B、可以形成局部和全身免疫C、在体内有毒力返祖的潜在危险D、免疫缺陷患者可以引起严重或致命反应8、使用冷藏箱和冷藏包应注意:(ABD)A、箱(包)盖是否密闭、有无破损、开裂B、冷藏箱(或包)的底部垫上纱布或纸,以吸水或防止疫苗破碎C、疫苗安瓿直接与冰排接触,确保冷冻D、每次使用冷藏箱(包)后,应清洗擦干后保存9、确定免疫起始月龄时考虑的因素:(ABC)A、婴幼儿接种疫苗来自母传抗体的干扰B、个体免疫系统发育状况C、传染病暴露机会D、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等差异10、关于减少预防接种反应的措施合理的是:(ABCD)A、严格执行疫苗质检规程和提高疫苗质量B、认真选择接种对象和正确掌握禁忌症和慎用症C、遵守疫苗的免疫程序D、合理地实施联合免疫和同时接种四、判断题1、卡介苗接种后必须通过淋巴道到达全身,所以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结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淋巴肿大都是正常现象。(N)2、卡介苗接种后局部反应如脓肿、溃疡超过1cm或3个月未愈者属于弱反应。(N)3、乙肝疫苗冻结后不能使用,偶尔冻结的百白破疫苗能继续使用。(N)4、疫苗的收货、验收、在库检查等记录应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5年备查。(N)5、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原则是谁接生谁接种。(Y)6、所有疫苗一定要在2-8度条件下储存运输。(N)7、接种疫苗只能在预防接种门诊和临时接种点接种。(N)8、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N)9、预防接种只能使个体得到免疫,和群体无关。(N)10、一个接种点只要同时出现2例接种反应就是群体性AEFI。(N)1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会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Y)12、在学校预防接种过程中发生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是异常反应。(N)13、不安全注射可以引起血液、消化道、呼吸道等疾病传播。(N)14、经过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村医可以从事计划免疫工作。(Y)15、A+C流脑疫苗第一针应与上一针A群流脑疫苗间隔至少1年。(Y)16、近期注射过免疫球蛋白和接种减毒活疫苗可间隔一个月。(N)17、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后,应该在48小时内报告。(Y)18、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Y)19、加强免疫能快速激起机体的免疫回忆反应,在短时间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可保护机体不受相应病源体的侵害。(Y)20、预防接种偶合症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它与预防接种无因果关系,纯属巧合,即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必将发生。(Y)五、简答题1、什么是基础免疫?答:基础免疫是指人体初次接受某种疫苗全程足量的预防接种,各种疫苗基础免疫的次数和剂量是不同的,是由疫苗的性质决定的。如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只需1次,百白破疫苗必须连续注射3次,针次间隔4-6周。2.哪些人不能注射乙肝疫苗?答:正在发病的乙肝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毒既往感染者,都没有必要注射乙肝疫苗。有乙肝疫苗说明书上规定的禁忌症的人群也不能注射乙肝疫苗。3.简述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含义?答:安全注射的含义主要有:(1)使用合格的注射器;(2)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合格的资格证上岗;(3)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4)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5)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要安全回收、销毁。4.群体性预防接种应由哪个机构批准?答:《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5.什么是接种事故?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接种事故是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集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其发生的原因包括接种对象不当、禁忌症掌握不严、接种部位/途径不正确、接种剂量/接种次数过多、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使用时未检查或使用中未摇匀、不安全注射等原因。6.哪些因素会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答:(1)疫苗使用方面因素:接种针次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会影响接种的效果。疫苗一般都怕热、怕光,必须严格地冷藏和冷运,否则会降低疫苗效价;(2)疫苗本身的因素:疫苗中的有效抗原成分越纯,效价越高,效果越好;(3)机体方面的因素: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和是否患过某些传染病等情况,会影响免疫效果。六、论述题1、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常规疫苗接种的免疫程序、时间间隔有什么规定?答:规定如下:(1)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始时间。(2)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大于等于28天。(3)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4)卡介苗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5)脊灰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2、3、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6)百白破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3、4、5月龄和18月龄~24月龄各接种1剂次;白破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7)含麻疹成分疫苗(麻腮风、麻风、麻腮、麻疹疫苗)的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8)流脑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6月龄~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多糖流脑疫苗。(9)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10)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11)多种疫苗如需同时接种,原则上每次可接种2种注射疫苗和一种口服疫苗,注射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除非有特殊规定,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28天再接种。2.现阶段我国流脑有什么流行病学特点?答:通过流脑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的流脑发病大幅度下降,在疫苗时代流脑具有以下流行病学特点:(1)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2)流脑流行周期不明显。(3)发病年龄后移,以中小学生发病为主。。(4)流行季节高峰依然存在,通常11月开始上升,2~4月为发病高峰,5月发病开始下降。(5)中、小学生发病为主,部分地区,民工等职业人群发病率较高。(6)流行菌群出现变迁,20世纪80年代我国病例中主要是A群,21世纪初C群病倒逐渐增多,近两年部分省出现W135群引起的病例。(7)耐药的脑膜炎球菌菌株增多。(8)健康人群C、W135、Y群群免疫水平低。七、案例分析题1、李XX,男,2008年12月23日出生,家住YS镇,该儿童既往体健,按时接种免疫程序规定的免疫规划疫苗,以前未发生过接种反应。2009年9月5日9:30在YS医院预防保健科接种第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后即被家长带回,约5分钟后出现皮疹、烦躁,家长带孩子即于9:40来该院预防保健科询问,预防保健科未做任何急救处理,随即送急诊科,出现面色苍白、心音低弱、四肢冰凉、血压测不到,约10:00以“接种后反应,过敏性休克”转上级医院,转院途中该儿童经抢救无效死亡。(1)该案例YS医院预防保健科有哪些不符合规范的地方?答:接种完成后未留观30分钟;接种门诊应配备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接种人员应该具备及时识别疫苗接种反应并应急处置的能力;对过敏性休克应争分夺秒就地抢救,不宜转院。(2)县区疾控中心接到此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后,应开展哪些工作?答:应于2小时内上报上级疾控机构、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展开现场调查:协同上级疾控机构、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收集死者就诊、抢救资料、疫苗接种信息、同批次疫苗接种其他人员反应发生情况,做好同批次可疑疫苗封存工作,汇报卫生行政部门,建议进行尸检以明确死亡原因。(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哪个组织进行调查和诊断?该组织应由哪些人员组成?答: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应由市级或省级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调查诊断专家组应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2、我国南方某农业县,7月底8月初暴发了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高烧、呕吐、抽搐、昏迷,发病数百人,病死率高达20%左右,引起当地群众的恐慌。当地疾控机构立即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例主要集中在儿童,涉及面广,涉及十余个乡镇。病例分布高度散在,每个村仅1-2人,未见一户两例病人。医院检查,病人脑脊液压力升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病例居住地周围环境差,蚊蝇较多。根据以上资料,请回答:(1)该疾病最可能的诊断是:(A)A、乙脑B、流脑C、化脓性脑膜炎D、流行性斑疹伤寒(2)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D)A、库蚊B、伊蚊C、按蚊D、三带喙库蚊(3)该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D)A、消灭蚊虫孳生地B、灭越冬蚊和早春蚊C、做好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等场所的灭蚊工作D、以上都对八、操作题1、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试述皮下接种?答:皮下接种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风疹疫苗等。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操作方法:(1)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2)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O~40O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2、简述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抢救?答:针对过敏性休克病人应采取以下抢救措施:(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针刺人中、十宣穴。(2)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0.33ml(1/3支)。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支);2~5岁0.125ml(1/8支);5~11岁0.25ml(1/4支);11岁以上0.33ml(1/3~1/2支)(3)用肾上腺素15~30分钟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宜用地塞米松,成人10mg,儿童5mg或每次0.1~0.3mg/kg稀释于10%葡萄糖水10ml后静注,并补充血溶量;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浓度及滴入速度,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2~13kPa(90~10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逐浙减量,于10小时左右停药。儿童用量酌减。(4)发生呼吸衰竭,有条件时予插管给氧,或肌内注射洛贝林(山梗菜碱)30mg或尼可刹米250mg,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作胸外心脏按压;心跳停止立即心室内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mg,儿童<1岁0.25mg,1~4岁0.5mg,5~8岁0.75mg,≥9岁同成人;喉头水肿阻碍呼吸应吸氧,并作气管插管。(5)烦躁不安者可肌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小儿5~8mg/kg,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1g。(6)基层单位作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3、简述咽拭子采集方法。答:(1)核对被采样者信息,做好准备。(2)让患者用清水漱口,然后让患者张口发“啊”音,必要时使用压舌板。(3)取出培养管中的拭子轻柔、迅速地擦拭两腭弓、咽及扁桃体。(4)试管口在酒精灯火焰上部消毒。(5)将拭子插入试管中,塞紧瓶塞。(6)注明标本留取时间,及时送检。D艾滋病防制一、名词解释1.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简称,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主要侵犯和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2.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监管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有针刺伤、不完整皮肤或黏膜接触暴露源。3.艾滋病窗口期: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检测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艾滋病窗口期。在窗口期虽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但体内已有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hiv核酸检测查到,因此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4.机会性感染:当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时,原本已经寄生在人体中的一些非致病菌可以造成的疾病,或者是对致病菌的易感染性增加所造成的感染。这种机会性感染,对于一个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人来说,不会导致疾病。5.艾滋病监测: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6.艾滋病潜伏期:指从人体感染艾滋病毒发展到艾滋病病毒将人体免疫系统的CD4+T淋巴细胞破坏到不足以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转导致、导致出现艾滋病相关临床症状的时间,艾滋病潜伏期平均9年,可短至数月,长达数年。7.鸡尾酒疗法:是一种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混合疗法,是指将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混合在一起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8.安全性行为:指在同性或异性间发生性行为时,采取的能避免体液(阴道分泌物、精液、血液或唾液)进入对方体内,可预防性病艾滋病传播的性行为,常见的情况为使用安全套。9.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可以传染的疾病。10.行为干预:是以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种干预模式,主要是指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操纵环境刺激或行为后果而加以改变。艾滋病行为干预,是指能够有效减少艾滋病传播的各种措施。二、单选1、艾滋病医学全名为(B)A.免疫缺陷综合征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报道是1981年(C)首先报道的。A.中国B.泰国C.美国D.南非3、(C)是目前艾滋病最严重的地区。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4、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D)A.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且已经出现AIDS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B.接触过艾滋病病人的人C.接触过艾滋病病毒的人D.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没有出现明显症状5、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C)A.循环系统B.消化系统C.免疫系统D.神经系统6、艾滋病的传染源包括(C)A.艾滋病病人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C.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D.性病患者7、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到血液中能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称为(D)期A.急性感染期B.无症状感染期C.临床症状前期D.窗口期8、下列哪种行为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B)A.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卫生间B.患艾滋病的母亲哺乳婴儿C.与艾滋病病人同一泳池游泳D.与艾滋病病人拥抱与握手9、下列哪种行为有传染艾滋病的危险(A)A.共用剃须刀B.共用毛巾、马桶C.共用茶杯和餐具D.蚊虫叮咬10、以下哪种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A)A.共用餐饮具,共同进餐B.同性性行为C.共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D.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11、以下吸毒行为中最容易传播艾滋病病毒(D)A.鼻吸入毒品B.口服毒品C.静脉注射吸毒D.数人共用注射针具静脉注射毒品12、(D)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A.坚持使用安全套B.拒绝毒品C.避免与艾滋病病人发生性关系D.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13、HIV传播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D)A.有大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B.排出的病毒要经过一定方式传递给他人C.有足量的病毒进入体内D.以上都是14、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C)A.6月1日B.8月1日C.12月1日D.12月12日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A.可以将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有关情况公布或传播B.对于艾滋病检测结果,卫生部门可以不保密C.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能参加工作D.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16、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A)A.肺结核病B.肝炎C.感冒D.心肌炎17、如果发生了艾滋病职业暴露,应采取以下哪些措施(D)A.对暴露部位进行紧急处理,用肥皂水清洗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洗粘膜、用消毒液对受伤部位进行消毒B.立即对暴露者进行检测,血清留样备用C.组织专家对暴露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服用预防性药物D.以上全是18、关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权利说法不正确的是(C)A.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不受歧视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和社会福利C.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能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D.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子女拥有入托、入学、就业等权利19、艾滋病与人的行为有关,而“易感人群”是指(D)A.静脉吸毒者B.性乱者C.同性恋者D.每个人20、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测应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B)A.生物安全一级B.生物安全二级C.生物安全三级D.任何实验室均可三、多项选择题1.目前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