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逻辑
主编
:陈康扬、潘利平
四川大学出版社
法律逻辑
主编:陈康扬、潘利平
四川大学出版社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法律逻辑研究的对象
一、什么是逻辑、逻辑学?
1.逻辑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性;二是指人的思维的规律性;三是指研究思维的科学。2.逻辑学的定义: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具体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规则的科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法律逻辑研究的对象二、什么是法律逻辑?是以法律和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第二节法律逻辑的性质一,逻辑学的性质: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质的学科。二,法律逻辑的性质:法律逻辑的工具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它和语法有类似之处;
2,它和数学有类似之处。
二、什么是法律逻辑?是以法律和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逻第三节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
1.有助于法学理论的学习2.有助于正确的表达思想
3.有助于揭露逻辑错误
4.有助于探求新知,开发智力第三节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和方法
二,学习方法1.
防止用直观的经验知识代替逻辑知识2.正确理解逻辑公式、不能等同于自然语言的表现形式3.加强作业练习思考:如何理解逻辑与法律的关系?二,学习方法
第二章概念论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对象范围的思维形式。二、概念同语词的关系:1,联系在于: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示。
第二章概念论
2,区别在于:概念具有共同性,语言具有民族性;并非所有语词都表示概念;概念与语词并非一一对应。三、概念的特征:1,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2,外延:是指具有概念内涵的客观事物的总和。2,区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事物的概念。如北京、中国。普遍概念是指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如城市、国家。二、正概念和负概念:正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成文法、成年人。负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不成文法、未成年人。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三、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实体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概念。如法律、大学。抽象概念(属性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或者事物之间关系的概念。如严重、复杂。四、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犯罪集团。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犯罪成员。重点: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的区别。[法学]法律逻辑课件
第三节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全同关系(同一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内涵虽不同,但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重合的关系。如四川省的省会和成都。诉讼与打官司?二、属种关系(从属、包含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如法律与宪法、罪犯与杀人犯。四川与成都?三、交叉关系:是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中,两个种概念的外延有部分重合的关系。如大学生与共青团员、审判员与共产党员。
第三节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全异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的关系。如盗窃罪与抢窃罪、法官与法院。五、矛盾关系:是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但这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却等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如合法与违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六、对立关系(反对关系)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但是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却小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如买卖合同与运输合同、大学生与中学生。四、全异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的关系。如
第四节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一、限制和概括的含义:限制是由外延较大的概念缩小到外延较小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即由属到种。如法律—中国法律—中国宪法
概括是由外延较小的概念扩大到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即由种到属。如抢窃罪—犯罪—违法
二、限制和概括的方法: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减少外延的方法;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增加外延减少内涵的方法。三、概念的限制和概括应注意的问题:1,概念限制概括的一定是属种关系的概念;2,无论概念的限制还是概括都是有限度的。四、概念的反变关系:指概念进行概括或限制时,其内涵和外延所发生的变化关系。二、限制和概括的方法: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减少外延的
第五节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是指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二、定义的方法1、普遍概念的定义方法,即属加种差的方法: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2、单独概念的定义方法3、范畴的定义方法4、规定语词的定义方法5、说明语词的定义方法
第五节定义三、定义的逻辑规则:1、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2、定义不能是循环的;否则犯循环定义或同语反复的错误。3、定义不能是否定形式,但下定义概念可以是否定概念。4、下定义概念必须清楚明确。三、定义的逻辑规则:
第六节划分一、什么是划分:划分是指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二、划分的方法1.
二分法和多分法。二分法的子项有两个,多分法的子项在三个以上。如按照不同方法对“法律”如何进行划分?2.
连续划分和一次划分注意:划分与分解的区别。第六
三、划分的逻辑规则1、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否则犯划分过宽或划分过窄的错误。2、划分后的子项应当排斥;否则犯子项目相容的错误。3、每一次划分只能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否则犯多标准划分的错误。4、划分应当逐级进行,不能跳跃进行。
思考:1,事物的类和事物的集合体有什么不同?2,普遍概念与集合概念的关系?3,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异同?4如何认识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法学]法律逻辑课件
第三章判断论(上)
第一节
判断的概述
一、判断的含义及特征1、含义:判断是对事物的性质和关系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判断的特征:有所断定;有真有假。二、判断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判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请参看35页。
第三章判断论(上)三、判断与句子的关系:联系与区别1,联系在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判断都是以一定形式的句子表示的。2,区别在于句子不一定就是判断。判断和句子分别属于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同一个判断可以由不同形式的句子来表达。如“犯罪都是违法的”。“难道犯罪不是违法的吗?”
三、判断与句子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第二节
性质判断
一、性质判断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性质判断(直言判断)是一种简单判断,它是直接断定客观事物(或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如“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些人不是学法律的。”2、特征:性质判断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组成。分析“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学法律的”这一判断的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
第二节
性质判断二、性质判断的类型1.
全称肯定(SAP)如:法院是审判机关2.
全称否定(SEP)如:法律不是道德3.
特称肯定(SIP)如:有些学生是团员4.
特称否定(SOP)如:有的犯罪不是故意5.
单称肯定(某个S是P)如张三是凶手6.单称否定(某个S不是P)如李四不是罪犯
二、性质判断的类型第三节
性质判断周延性问题一、周延性的含义:是指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被断定的情况。如果主谓项的外延被全部断定就是周延的,如果仅被部分断定就是不周延的。二、A、E、I、O四类判断周延性情况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第三节
性质判断周延性问题第四节
性质判断的逻辑关系一、对当关系的概念:是指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对错)关系。二、对当关系的逻辑分析(图41页)1.
上反对关系:指A判断与E判断的关系。二者不可以同真,但可以同假;由真可以推假,但由假不能推真。2.
下反对关系:指I判断与O判断的关系。二者可以同真,但不可以同假;由真不可以推假,但由假可以推真
第四节
性质判断的逻辑关
3.差等关系:指A判断与I判断、E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关系。由A(E)真可以推I(O)真,但由A(E)假不可以推I(O)假;由I(O)假可以推A(E)假,但由I(O)真不可以推A(E)真。4.矛盾关系:指A判断与O判断、E判断I判断之间的关系。由A(E)真可以推O(I)假,由A(E)假可推O(I)真,反之亦然。三、“对当关系”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分析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应以一般的逻辑关系为标准,不能以具体内容为准。2,对两个单称判断之间的关系要作具体的分析。如“张某是盗窃犯”与“张某不是盗窃犯”和“张某是盗窃犯”与“张某是抢窃犯”之间的区别何在?3.差等关系:指A判断与I判断、E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关四、性质判断的负判断1.含义:是否定一个判断的判断。也可说负判断是对一个判断的否定。如“法律都是成文的”的负判断就是“并非法律都是成文的”或者“法律并非都是成文的。”2.特征:一是对某个性质判断加以全部否定;二是负判断与原判断之间是矛盾关系;三是负判断不等于简单的否定判断。因为否定判断本身也有负判断。如“并非犯罪都不是过失的”四、性质判断的负判断五、性质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图45页)
1.全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特称否定。公式并非SAP等于SOP2.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特称肯定。公式并非SEP等于SIP3.特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全称否定。公式并非SIP等于SEP4.特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全称肯定
。公式并非SOP等于SAP五、性质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图45页)思考:
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在晚会上有一个节目,桌子上放着七个盒子,每个盒子上写着一句话:1,所有的盒子里都有水果糖。2,本盒子里没有梨子。3,有些盒子里有核桃。4,本盒子里有苹果。5,所有盒子里没有核桃。6,第四个盒子里没有苹果。7,有些盒子里没有水果糖。以上7句话中,只有3句是真话。你能断定其中哪一个盒子里有什么东西吗?提示:用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知识。思考:答案:可以断定第二个盒子里有梨子分析过程:7句话就是7个性质判断。其中1和7、3和5、4和6是互为矛盾关系的判断。由于矛盾关系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因此可以断定这6个判断中至少有三个判断是真的,三个判断是假的。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断定第2个盒子写的话“本盒子里没有梨子”是假的,从而断定出“本盒子里有梨子”是真的。答案:可以断定第二个盒子里有梨子分析过程:7句话就是7个性第四章判断论(中)
第一节关系判断一、什么是关系判断是指断定事物(或对象)与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的简单判断。如“李某与王某是同案犯。”公式aRb二、关系判断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两个关系项的类型。有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如“等于”、“同事”;反对称关系如“大于”、“小于”;非对称关系如“熟悉”、“教唆”。第四章判断论(中)
2,三个关系项的类型。有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传递关系如“相同”、“等于”、“早于”;反传递关系如“父子”、“母子”;非传递关系如“认识”、“了解”。
第二节
模态判断
一、模态判断的含义:指断定事物(或对象)情况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判断。二、模态判断的类型
1.
必然P2.
必然非P3.
可能P4.可能非P2,三个关系项的类型。有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三、模态判断的逻辑关系(图50页)
1,上反对关系:指必然P和必然非P之间的关系2.下反对关系:指可能P和可能非P之间的关系3.
差等关系:指必然P(必然非P)与可能P(可能非P)之间的关系4.
矛盾关系:指必然P(必然非P)与可能非P(可能P)之间的关系
四、模态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图50页)1.
并非必然P等值于可能非P2.
并非必然非P等值于可能P3.
并非可能P等值于必然非P4.并非可能非P等值于必然P三、模态判断的逻辑关系(图50页)
第三节
规范判断一、什么是规范判断:是指陈述人们行为规则的判断。二、法律规范判断的类型1.
必须P2.
必须非P(禁止P)3.
允许P4.允许非P三、法律规范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图53页)
1,上反对关系:指必须P与禁止P的关系2,下反对关系:指允许P与允许非P的关系
第三节
规范判断
3,差等关系:指必须P(禁止P)与允许P(允许非P)之间的关系4,矛盾关系:指必须P(禁止P)与允许非P(允许P)之间的关系四、法律规范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图54页)1.
并非必须P等值于允许不P2.
并非禁止P等值于允许P3.
并非允许P等值于禁止P4.并非允许非P等值于必须P思考:关系判断与简单判断有什么不同?3,差等关系:指必须P(禁止P)与允许P(允许非第五章判断论(下)概述一、什么是复合判断:就是由判断组成的判断。二、复合判断的特征
1.
由判断组成;2.
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肢判断;3.由特定的联系词组成不同类型的复合判断。如“和”、“并且”、“或者”、“如果……那么”、“只要……就”等等。第五章判断论(下)
三、复合判断的类型1.
基本类型:由两个简单判断组成的复合判断。有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2.
多重复合判断:有联言选言判断、联言假言判断等。3.
负判断:即否定复合判断的判断。三、复合判断的类型
第一节联言判断一、含义及特征:1、含义:联言判断是指断定若干事物或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判断。如“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二、类型:联言判断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1、以联言判断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分为:并列型、递进型、转折型。2、以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为标准,可以分为:同主异谓、同谓异主、异主异谓。
第一节联言判断三、真假标准:从逻辑结构来分析,只有当联言肢都真时,联言判断才真,否则就是假的。(图57页)四、联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联言判断的负判断是指否定联言判断的判断。等值于联言肢都是否定的选言判断。公式:负判断并非p∧q等值判断为非p∨非q。(图58页)
第二节选言判断
一、含义及特征1、含义:选言判断是指断定若干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复合判断。如:“某甲的犯罪要么是故意,要么是过失。”三、真假标准:从逻辑结构来分析,只有当联言肢都真时,联2、特征:选言判断由选言肢组成,用p、q、r等字母表示;选言判断有特定的联系词如“或者”、“要么”、“不是……就是”,符号为“∨”,表示析取;选言判断的逻辑公式为:p∨q。二、类型
1.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指在选言判断中,其选言肢至少有一个是真实的,也可能所有的选言肢都是真实的。如“某人或者犯抢窃罪,或者犯杀人罪。”2.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指在选言判断中,其选言肢只有一个是真实的,不可能同时为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特征:选言判断由选言肢组成,用p、q、r等字母表示;选言三、选言判断真假的标准:1、从逻辑结构来讲,相容选言判断只要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而且各选言肢同时为真时,这样的选言判断就是真的,反之,若一个选言肢也不真,这样的选言判断就是假的。2、对不相容选言判断来讲,只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这样的选言判断才是真的,反之,若选言肢同时为真或者同时为假时,这样的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图60页)
三、选言判断真假的标准:四、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就是指否定选言判断的判断。1、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并非p∨q等值于非p∧非q。2、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要么p∨q等值于(非p∧非q)∨(p∧q)。第三节假言判断
一、含义及特征1、含义:假言判断是指断定事物之间存在某种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如“只有具备作案时间的人,才是作案人。”“只要口服少量氰化物,就可以致人身亡。”四、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就是指否
2、特征:假言判断由两个简单性质判断组成,前一个判断是后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分别称为前件和后件,用p、q表示;假言判断有特定的联系词如“如果……那么”、“只有……才”、“若……就”、“当且仅当……”等。二、类型1.充分条件:是指前件是后件存在的条件之一,有前件p就一定有后件q。如“如果浮尸是呈仰卧状态的,那么一定是女尸。”公式为:p→q2.必要条件:是指前件是后件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有前件p不一定有后件q,但是没有前件p就一定没有后件q。如“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公式p←q。
3、充要条件:是指前件p是后件q存在的唯一条件。有前件就有后件,反之,没有前件就没有后件。如“只有并且仅仅只有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才构成共同犯罪。”公式p←→q。三、真假标准:从逻辑角度讲,假言判断的真假标准不仅在于是否有逻辑联系词,而着重在于前后件之间特定的逻辑关系。(图64页)1、充分条件:只有在有前件p却没有后件q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2、必要条件:只有在没有前件p却有后件q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3、充要条件:只有在有前件p却没有后件q或者在没有前件p却有后件q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
3、充要条件:是指前件p是后件q存在的唯一条件。有前件就有四、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指否定假言判断的判断。(图64页)1、充分条件的负判断并非p→q等值于p∧非q.2、必要条件的负判断并非p←q等值于非p∧q3、充要条件的负判断并非p←→q等值于(p∧非q)∨(非p∧q)。
四、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指否定假第四节多重复合判断一、什么是多重复合判断:是指在一个复合判断中,包含了几个复合判断的判断。如“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后果发生的,就是故意犯罪。”其公式为(p∨r)→q。二、如何分析多重复合判断的负判断:1、复合判断不能是负判断,简单判断可以是负判断;2、逻辑分析由大到小。第四节多重复合
第五节真值表一、真值表的含义:判定复合判断真值情况的图表,叫真值表。二、真值表的制作方法:1、符号化归2、制作图表(图67页)3、根据真值表作出结论第五节真值表思考:已知“只有某甲喜欢逻辑,他才喜欢数学”、“某甲不喜欢逻辑但喜欢数学”和“某甲或者喜欢逻辑或者喜欢数学”这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为真,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结论?提示:从三个判断之间的关系入手。答案:某甲既不喜欢逻辑也不喜欢数学。分析过程:1,首先确定三个判断的逻辑形式;2,分析得出第一个和第二个判断之间是矛盾关系,其中必有一真;3,第三个判断“某甲或者喜欢逻辑或者喜欢数学”为假,根据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得出“某甲既不喜欢逻辑也不喜欢数学”的结论思考:已知“只有某甲喜欢逻辑,他才喜欢数学”、“某甲不喜欢逻第六章推理论(上)
第一节推理的概述
一、推理的含义及特征:1、含义: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依据一定的逻辑形式和规则,推导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2、特征:一个正确推理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二、推理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推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图71页)第六章推理论(上)第二节直接推理一、什么是直接推理:指由一个已知判断为前提,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出一个新判断(结论)的推理形式。二、对当关系推理:是指以已知的判断为前提,按照对当关系的逻辑特征,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包括性质判断对当关系推理、规范判断对当关系推理、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推理。(图72—73页)第二节直接推理
三、判断变形推理:是指对一个性质判断,依据一定逻辑规则改变为一个等值的新判断的推理形式。1.
换质法:是将原判断的联系词加以改变,而产生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具体规则有:原判断的主谓项的位置不变;改变原判断的联系词,将肯定变否定或将否定变肯定;将原判断的谓项改变成矛盾关系的概念。如“有的合同是无效合同”换质为“有的合同不是有效合同。”公式为SIP→SO非P。2.
换位法:是将原判断的主谓项的位置加以改变,而产生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具体规则有:不改变原判断的性质;将原判断的主谓项的位置交换;原判断中不周延的概念在新判断中不应周延。如“人的血是红色的”换位为“有些红色的是人的血。”公式为SAP→PIS
三、判断变形推理:是指对一个性质判断,依据一定逻辑规则改3.换质位法:是指将原判断先进行换质法推理,再将新判断进行换位法推理。具体规则是:在换质法和换位法过程中,分别遵守各自推理的规则。如“正当防卫是合法行为”换质为“正当防卫不是非法行为”,再换位为“非法行为不是正当防卫。”公式为:SAP→SE非P→非PES。*变形推理的运用。3.换质位法:是指将原判断先进行换质法推理,再将新判断进行换例题1、将“犯罪都是违法的”先加以换质,然后再加以换位。2、问由SEP能否推出非SOP?例题1、将“犯罪都是违法的”先加以换质,然后再加以换位。第三节关系推理一、关系推理的含义:是指以关系判断为前提,并以关系判断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如以“李某和张某是同案犯”为前提,可以推出“张某和李某是同案犯。”的结论。二、关系推理的类型:仅限于间接关系推理,而且是必然性的关系推导。1、传递关系推理。前提为aRb真并且bRc真,推出结论aRc真。2、反传递关系推理。前提为aRb真并且bRc真,推出结论aRc假。第三节关系推理一、关系推理的含义:是指以关系判断为前提,并以思考1、对当关系推理与判断变形推理有什么不同?2、从“说谎的人是不老实的人”能否推出“不说谎的人是老实人。”?思考1、对当关系推理与判断变形推理有什么不同?第七章推理论(中)第一节直言三段论推理
一、三段论的含义及特征:1、含义:三段论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的,它是借助一个共同的概念,把已知两个性质判断联结起来,并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从而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演绎推理。2、特征:三段论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三段论中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称为大词(P)、中词(M)、小词(S)。第七章推理论(中)二、三段论的逻辑规则
1.
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2.
在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中词至少周延一次3.
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也不周延4.
两个前提是否定判断推不出必然结论5.
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判断结论是否定判断6.
两个前提都是特称判断推不出必然结论7.
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判断结论是特称判断二、三段论的逻辑规则三、三段论的格:是指在三段论中,由于中项的位置不同,而构成的不同的推理形式。三段论有四个不同的逻辑格。四、三段论的式:指由于组成三段论的三个性质判断(前提和结论)的量项、联系项的不同,因而,构成不同形式的直言三段论。五、三段论的省略式
1、省略大前提:如“某人不可能作案,因为他没有作案时间。”2、
省略小前提:如“犯罪后自首的可以从轻处罚,所以该被告也应当从轻处罚。”3、省略结论:如“犯罪是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三、三段论的格:是指在三段论中,由于中项的位置不同,而构成
第二节联言推理
一、什么是联言推理:是以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为根据,其前提或结论是联言判断的演绎推理。二、联言推理的类型
1、
分解式:是指以已知为真的联言判断为前提,从而推导出其中任何一个肢判断为真的结论。公式为(p∧q)→p(q)2、
组合式:是指以已知为真的联言判断的肢判断为前提,从而推导出一个真的联言判断的结论。公式为(p,q)→(p∧q)第二节联言推理第三节选言推理一、什么是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并依据选言肢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导出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结论的演绎推理。
二、选言推理的特征1、以选言判断为大前提,其结论可能是直言判断,也可能是联言判断;2、作为大前提的选言判断,其选言肢应当穷尽,并且至少有一个是真的;3,选言推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有蕴涵关系;4、根据大前提的选言判断的性质,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第三节选言推三、选言推理的类型1.
相容选言推理:是以相容的选言判断为大前提进行的推理。其有效推理形式只有一个,即否定肯定式。公式为(p∨q)∧非p→q。如以“该案的罪犯或者是甲,或者是乙”和“该案的罪犯不是甲”为前提,可以推出“该案的罪犯是乙”的结论。2.
不相容选言推理:是以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为大前提进行的推理。其有效推理形式有两个,即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公式为(p∨q)∧非p→q和(p∨q)∧p→非q。如以“李某犯罪要么是故意,要么是过失”和“李某犯罪是故意”或者“李某犯罪不是故意”为前提,可以分别推出“李某犯罪不是过失”或者“李某犯罪是过失”的结论。
三、选言推理的类型
第四节
假言推理一、什么是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直言判断结论的推理。二、假言推理的特征:1、是由两个简单的直言判断组成,分别称为前和后件;2、假言推理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三、假言推理的类型:以假言推理中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的逻辑关系为标准,分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含义、特征、有效式):是以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为大前提,并以直言判断为小前提,推出必然性结论的推理。其前件对后件来讲是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然;后件对前件来讲,是有之未必然,无之则必然。
第四节
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有2个,即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公式为(p→q)∧p→q和(p→q)∧非q→非p。2、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含义、特征、有效式)::是指以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为大前提,并以直言判断为小前提,推出必然性结论的推理。其前件对后件来讲是有之未必然,无之则必然;后件对前件来讲,是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有2个,即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公式为:(p←q))∧非p→非q和(p←q)∧q→p。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有2个,即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3、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以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为大前提,并以直言判断为小前提,推出必然性结论的推理。其前件都后件的关系是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反之,后件对前件也是如此。其有效式有4个,即肯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和否定后件式。四、纯粹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大前提和小前提,并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关系推导出假言判断结论的推理。
3、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以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为大前提
第五节
假言联言推理一、含义:指由联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组成的多重复合判断为大前提,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关系,推出结论的推理。二、规则:按照假言判断和联言判断的逻辑关系的性质,进行推理。第六节
假言选言推理一、含义:是指由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组成的多重复合判断为大前提,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关系,预出结论的推理。二、规则:按照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逻辑关系的性质,进行推理。
第五节
假言联言推理三、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组成的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的有效式有简单构成式、复杂构成式、简单破坏式和复杂破坏式。第七节多重复合假言、联言、选言推理(略)三、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组成的假言选言推思考已知下列情况为真:1,如果甲和乙是杀人犯,那么丙是无罪的。2,丙有罪,并且丁的证词正确。3,如果丁的证词正确,那么乙就是杀人犯。问:谁是杀人犯?谁不是?请写出推理过程。思考已知下列情况为真:答案:甲不是杀人犯,乙是杀人犯。分析过程:根据2和1,得出或者甲不是杀人犯或者乙不是杀人犯罪。(4)根据2和3,得出乙是杀人犯。(5)根据4和5,得出甲不是杀人犯。答案:甲不是杀人犯,乙是杀人犯。分析过程:新星剧团在排练《桃园结义》。剧中扮演刘、关、张的三位演员恰好也姓刘、关、张。休息时,他们坐在一起,扮演关羽的演员兴奋地对姓刘的演员说:“咱们三个人正好与剧中的三位主人公重姓,可是又没有一个与自己扮演的角色重姓的,你说是吧?姓刘的演员笑着答应:“对,是这么回事!”请问他们各自扮演的是谁?并简要写出推导过程。答案:姓张的演员扮关羽,姓刘的演员扮张飞,姓关的演员扮演刘备。分析过程:本题需要用不相容选言推理。扮演关羽的演员不姓关,要么姓要么姓张;而他的谈话对象姓刘,因此可知扮演关羽的演员姓张。而姓刘的演员要么扮关羽,要么扮张飞;已知姓张的演员扮关羽,因而可推出姓刘的演员扮张飞;剩下的当然是姓关的演员扮刘备。新星剧团在排练《桃园结义》。剧中扮演刘、关、张的三位演员恰好用选言推理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某市百货商店被盗,市刑警队负责侦破这起盗窃,抓获重大嫌疑对象甲、乙、丙、丁四人。预审时,甲承认是盗窃犯,于是刑警队长就把乙、丙、丁三人都以无罪释放。请问刑警队长所运用的选言推理形式在什么情况下正确?什么情况下不正确?为什么?答案:该推理在相容选言推理的情况下是错误的,在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情况下是正确的。理由:在第一种情况下,不能否定乙、丙、丁是罪犯。在第二种情况下,查证甲是罪犯,其他三人就不是罪犯。用选言推理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某市百货商店被盗,市刑警队第八章推理论(下)
第一节归纳推理一、归纳推理的含义及特征:1、含义:是指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间接推理。2、特征:(归纳推理与演译推理的区别)A、认识活动的方向不同;B、前提数量不同;C、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同;D、结论的性质不同。第八章推理论(下)二、归纳推理的类型1、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导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间接推理形式。逻辑公式:(116页)逻辑要求:真实性和完全性。逻辑特征:结论必然;适用范围有限。2、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间接推理形式。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二、归纳推理的类型A、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型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又未遇到相矛盾的情况,从而推出该类型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间接推理形式。逻辑公式:(118页)逻辑要求:尽可能多地考察具体对象;尽可能去寻找反面事例、矛盾现象;尽可能从不同的时间、空间去考察同一类事物的具体对象。逻辑特征:结论具有或然性;为假说提供了前提条件。逻辑错误:以偏概全(轻率概括)A、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型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
B、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某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又分析该属性存在与否的原因,长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间接推理形式。逻辑公式:(119页)逻辑特征:建立在现象的因果分析基础之上;结论可靠性程度较强。
第二节回溯推理一、含义:是指由关于某个已知事实的判断,推出可以导致该判断的理由的推理。这种推理主要应用于刑事侦查。二、特征:从结果出发,寻找原因;结论具有或然性。
B、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某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
第三节
类比推理
一、类比推理的定义及其特征:1、含义:指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2、特征: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结论具有或然性。3、逻辑公式:122页
二、提高类比推理结论可靠性程度的逻辑要求:1、尽量将类比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最接近本质属性的属性进行类比;
第三节
类比推理
2、增加据以类比的相同属性的数量;3、查证有无与推出的结论相矛盾的属性。三:运用类比推时常见的逻辑错误:“机械类比”思考:1、如何认识归纳推理的意义和作用?2、比较演译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异同。
2、增加据以类比的相同属性的数量;第九章逻辑基本规律第一节概述
一、规律的含义:是指客观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二、逻辑基本规律的本质特征:是以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为自己的基础。三、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第二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含义和要求:1、含义: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必须保持同一性。2、逻辑公式:A→A3、基本要求:概念的确定性;判断的确定性。第九章逻辑基本规律二、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1.
偷换概念:就是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概念混为一谈,并用其中一个替换已经使用过的另一个。2.
转移论题:就是在论辩过程中,把原中心论题加以修改、变更为其他论题。第三节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含义和要求:1、含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2、逻辑公式:并非(A∧非A)3、基本要求: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在判断方面的要求。二、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指违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即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和判断都真而出现的逻辑错误。如“蓝色的红宝石”、“刑事案件的破案率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等。
第四节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含义和要求:1、含义: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真。2、逻辑公式:A∨非A3、基本要求: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在判断方面的要求。
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就是在同一议论过程中,对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同时加以否定。如:“说本案所有的材料都可信是不对的,说本案有的材料不可信也是不对的。”2.“不置可否”:是指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无所断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如“既不能说张某有罪,又不能说张某无罪。”三、排中律的适用范围:1、不能适用于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判断;2、不能适用于逻辑上的复杂问句;3、对于真假尚未分辨的矛盾判断,不作出断定,并不违反排中律。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四、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
1.
适用范围不同2.
排除逻辑矛盾的侧重点不同3.
逻辑错误不同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含义和要求:1、含义:
是指在辩论过程中,任何一方的论断要被确定为真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2、逻辑公式:B∧(B→A)→A3、基本要求:真实性;充分性。
四、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1.
理由虚假:指在论证过程中。提出的理由不真实。一种是“基本理由”的错误,一种是“预期理由”的错误。前者是理由完全不真实,后者是真实性不明显。2.推不出:是指提出的理由和推出的论断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由理由的真不能推出论断的真。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思考:应用思维基本规律知识,分析下例案例。福建某派出所小王,在除夕值夜班时,接到全身湿透的某甲报案称:他骑车从县城南河桥上经过,由于天黑,不小心从桥上掉下河。爬上岸以后,脚下踩着个人,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具女尸,于是就赶忙来报案。小王问你怎么知道是女尸呢?报案人迟疑了下说,我从兜里掏出火柴,划着了才发现的。小王根据他报案情况立即把他作为嫌疑人拘留起来。案破,报案人果然是凶手。请问小王的根据是什么?思考:应用思维基本规律知识,分析下例案例。福建某派出所小王,答案:小王运用了不矛盾律断定了报案人是重大嫌疑对象。因为,报案人的陈述中包含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即:“全身湿透衣兜里就不能有干火柴划着了”与全身没有湿透衣兜里才能有干火柴划着“。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小王根据报案人陈述中的自相矛盾,发现可疑点,认为报人是重大嫌疑对象。答案:小王运用了不矛盾律断定了报案人是重大嫌疑对象。因为,报法律逻辑
主编
:陈康扬、潘利平
四川大学出版社
法律逻辑
主编:陈康扬、潘利平
四川大学出版社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法律逻辑研究的对象
一、什么是逻辑、逻辑学?
1.逻辑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性;二是指人的思维的规律性;三是指研究思维的科学。2.逻辑学的定义: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具体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规则的科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法律逻辑研究的对象二、什么是法律逻辑?是以法律和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第二节法律逻辑的性质一,逻辑学的性质: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质的学科。二,法律逻辑的性质:法律逻辑的工具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它和语法有类似之处;
2,它和数学有类似之处。
二、什么是法律逻辑?是以法律和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逻第三节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
1.有助于法学理论的学习2.有助于正确的表达思想
3.有助于揭露逻辑错误
4.有助于探求新知,开发智力第三节学习法律逻辑的意义和方法
二,学习方法1.
防止用直观的经验知识代替逻辑知识2.正确理解逻辑公式、不能等同于自然语言的表现形式3.加强作业练习思考:如何理解逻辑与法律的关系?二,学习方法
第二章概念论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对象范围的思维形式。二、概念同语词的关系:1,联系在于: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示。
第二章概念论
2,区别在于:概念具有共同性,语言具有民族性;并非所有语词都表示概念;概念与语词并非一一对应。三、概念的特征:1,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2,外延:是指具有概念内涵的客观事物的总和。2,区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事物的概念。如北京、中国。普遍概念是指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如城市、国家。二、正概念和负概念:正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成文法、成年人。负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不成文法、未成年人。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三、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实体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概念。如法律、大学。抽象概念(属性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或者事物之间关系的概念。如严重、复杂。四、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犯罪集团。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犯罪成员。重点:集合概念与普遍概念的区别。[法学]法律逻辑课件
第三节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全同关系(同一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内涵虽不同,但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完全重合的关系。如四川省的省会和成都。诉讼与打官司?二、属种关系(从属、包含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如法律与宪法、罪犯与杀人犯。四川与成都?三、交叉关系:是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中,两个种概念的外延有部分重合的关系。如大学生与共青团员、审判员与共产党员。
第三节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全异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的关系。如盗窃罪与抢窃罪、法官与法院。五、矛盾关系:是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但这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却等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如合法与违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六、对立关系(反对关系)指在同一个属概念之中,两个种概念的外延完全排斥,但是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之和却小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如买卖合同与运输合同、大学生与中学生。四、全异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的关系。如
第四节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一、限制和概括的含义:限制是由外延较大的概念缩小到外延较小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即由属到种。如法律—中国法律—中国宪法
概括是由外延较小的概念扩大到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即由种到属。如抢窃罪—犯罪—违法
二、限制和概括的方法: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减少外延的方法;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增加外延减少内涵的方法。三、概念的限制和概括应注意的问题:1,概念限制概括的一定是属种关系的概念;2,无论概念的限制还是概括都是有限度的。四、概念的反变关系:指概念进行概括或限制时,其内涵和外延所发生的变化关系。二、限制和概括的方法: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内涵减少外延的
第五节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是指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二、定义的方法1、普遍概念的定义方法,即属加种差的方法: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2、单独概念的定义方法3、范畴的定义方法4、规定语词的定义方法5、说明语词的定义方法
第五节定义三、定义的逻辑规则:1、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2、定义不能是循环的;否则犯循环定义或同语反复的错误。3、定义不能是否定形式,但下定义概念可以是否定概念。4、下定义概念必须清楚明确。三、定义的逻辑规则:
第六节划分一、什么是划分:划分是指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二、划分的方法1.
二分法和多分法。二分法的子项有两个,多分法的子项在三个以上。如按照不同方法对“法律”如何进行划分?2.
连续划分和一次划分注意:划分与分解的区别。第六
三、划分的逻辑规则1、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否则犯划分过宽或划分过窄的错误。2、划分后的子项应当排斥;否则犯子项目相容的错误。3、每一次划分只能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否则犯多标准划分的错误。4、划分应当逐级进行,不能跳跃进行。
思考:1,事物的类和事物的集合体有什么不同?2,普遍概念与集合概念的关系?3,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异同?4如何认识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法学]法律逻辑课件
第三章判断论(上)
第一节
判断的概述
一、判断的含义及特征1、含义:判断是对事物的性质和关系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判断的特征:有所断定;有真有假。二、判断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判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请参看35页。
第三章判断论(上)三、判断与句子的关系:联系与区别1,联系在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判断都是以一定形式的句子表示的。2,区别在于句子不一定就是判断。判断和句子分别属于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同一个判断可以由不同形式的句子来表达。如“犯罪都是违法的”。“难道犯罪不是违法的吗?”
三、判断与句子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第二节
性质判断
一、性质判断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性质判断(直言判断)是一种简单判断,它是直接断定客观事物(或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如“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些人不是学法律的。”2、特征:性质判断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组成。分析“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学法律的”这一判断的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
第二节
性质判断二、性质判断的类型1.
全称肯定(SAP)如:法院是审判机关2.
全称否定(SEP)如:法律不是道德3.
特称肯定(SIP)如:有些学生是团员4.
特称否定(SOP)如:有的犯罪不是故意5.
单称肯定(某个S是P)如张三是凶手6.单称否定(某个S不是P)如李四不是罪犯
二、性质判断的类型第三节
性质判断周延性问题一、周延性的含义:是指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被断定的情况。如果主谓项的外延被全部断定就是周延的,如果仅被部分断定就是不周延的。二、A、E、I、O四类判断周延性情况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第三节
性质判断周延性问题第四节
性质判断的逻辑关系一、对当关系的概念:是指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对错)关系。二、对当关系的逻辑分析(图41页)1.
上反对关系:指A判断与E判断的关系。二者不可以同真,但可以同假;由真可以推假,但由假不能推真。2.
下反对关系:指I判断与O判断的关系。二者可以同真,但不可以同假;由真不可以推假,但由假可以推真
第四节
性质判断的逻辑关
3.差等关系:指A判断与I判断、E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关系。由A(E)真可以推I(O)真,但由A(E)假不可以推I(O)假;由I(O)假可以推A(E)假,但由I(O)真不可以推A(E)真。4.矛盾关系:指A判断与O判断、E判断I判断之间的关系。由A(E)真可以推O(I)假,由A(E)假可推O(I)真,反之亦然。三、“对当关系”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分析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应以一般的逻辑关系为标准,不能以具体内容为准。2,对两个单称判断之间的关系要作具体的分析。如“张某是盗窃犯”与“张某不是盗窃犯”和“张某是盗窃犯”与“张某是抢窃犯”之间的区别何在?3.差等关系:指A判断与I判断、E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关四、性质判断的负判断1.含义:是否定一个判断的判断。也可说负判断是对一个判断的否定。如“法律都是成文的”的负判断就是“并非法律都是成文的”或者“法律并非都是成文的。”2.特征:一是对某个性质判断加以全部否定;二是负判断与原判断之间是矛盾关系;三是负判断不等于简单的否定判断。因为否定判断本身也有负判断。如“并非犯罪都不是过失的”四、性质判断的负判断五、性质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图45页)
1.全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特称否定。公式并非SAP等于SOP2.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特称肯定。公式并非SEP等于SIP3.特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全称否定。公式并非SIP等于SEP4.特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全称肯定
。公式并非SOP等于SAP五、性质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图45页)思考:
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在晚会上有一个节目,桌子上放着七个盒子,每个盒子上写着一句话:1,所有的盒子里都有水果糖。2,本盒子里没有梨子。3,有些盒子里有核桃。4,本盒子里有苹果。5,所有盒子里没有核桃。6,第四个盒子里没有苹果。7,有些盒子里没有水果糖。以上7句话中,只有3句是真话。你能断定其中哪一个盒子里有什么东西吗?提示:用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知识。思考:答案:可以断定第二个盒子里有梨子分析过程:7句话就是7个性质判断。其中1和7、3和5、4和6是互为矛盾关系的判断。由于矛盾关系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因此可以断定这6个判断中至少有三个判断是真的,三个判断是假的。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断定第2个盒子写的话“本盒子里没有梨子”是假的,从而断定出“本盒子里有梨子”是真的。答案:可以断定第二个盒子里有梨子分析过程:7句话就是7个性第四章判断论(中)
第一节关系判断一、什么是关系判断是指断定事物(或对象)与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的简单判断。如“李某与王某是同案犯。”公式aRb二、关系判断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两个关系项的类型。有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对称关系如“等于”、“同事”;反对称关系如“大于”、“小于”;非对称关系如“熟悉”、“教唆”。第四章判断论(中)
2,三个关系项的类型。有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传递关系如“相同”、“等于”、“早于”;反传递关系如“父子”、“母子”;非传递关系如“认识”、“了解”。
第二节
模态判断
一、模态判断的含义:指断定事物(或对象)情况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判断。二、模态判断的类型
1.
必然P2.
必然非P3.
可能P4.可能非P2,三个关系项的类型。有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三、模态判断的逻辑关系(图50页)
1,上反对关系:指必然P和必然非P之间的关系2.下反对关系:指可能P和可能非P之间的关系3.
差等关系:指必然P(必然非P)与可能P(可能非P)之间的关系4.
矛盾关系:指必然P(必然非P)与可能非P(可能P)之间的关系
四、模态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图50页)1.
并非必然P等值于可能非P2.
并非必然非P等值于可能P3.
并非可能P等值于必然非P4.并非可能非P等值于必然P三、模态判断的逻辑关系(图50页)
第三节
规范判断一、什么是规范判断:是指陈述人们行为规则的判断。二、法律规范判断的类型1.
必须P2.
必须非P(禁止P)3.
允许P4.允许非P三、法律规范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图53页)
1,上反对关系:指必须P与禁止P的关系2,下反对关系:指允许P与允许非P的关系
第三节
规范判断
3,差等关系:指必须P(禁止P)与允许P(允许非P)之间的关系4,矛盾关系:指必须P(禁止P)与允许非P(允许P)之间的关系四、法律规范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图54页)1.
并非必须P等值于允许不P2.
并非禁止P等值于允许P3.
并非允许P等值于禁止P4.并非允许非P等值于必须P思考:关系判断与简单判断有什么不同?3,差等关系:指必须P(禁止P)与允许P(允许非第五章判断论(下)概述一、什么是复合判断:就是由判断组成的判断。二、复合判断的特征
1.
由判断组成;2.
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肢判断;3.由特定的联系词组成不同类型的复合判断。如“和”、“并且”、“或者”、“如果……那么”、“只要……就”等等。第五章判断论(下)
三、复合判断的类型1.
基本类型:由两个简单判断组成的复合判断。有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2.
多重复合判断:有联言选言判断、联言假言判断等。3.
负判断:即否定复合判断的判断。三、复合判断的类型
第一节联言判断一、含义及特征:1、含义:联言判断是指断定若干事物或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判断。如“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二、类型:联言判断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1、以联言判断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分为:并列型、递进型、转折型。2、以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为标准,可以分为:同主异谓、同谓异主、异主异谓。
第一节联言判断三、真假标准:从逻辑结构来分析,只有当联言肢都真时,联言判断才真,否则就是假的。(图57页)四、联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联言判断的负判断是指否定联言判断的判断。等值于联言肢都是否定的选言判断。公式:负判断并非p∧q等值判断为非p∨非q。(图58页)
第二节选言判断
一、含义及特征1、含义:选言判断是指断定若干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复合判断。如:“某甲的犯罪要么是故意,要么是过失。”三、真假标准:从逻辑结构来分析,只有当联言肢都真时,联2、特征:选言判断由选言肢组成,用p、q、r等字母表示;选言判断有特定的联系词如“或者”、“要么”、“不是……就是”,符号为“∨”,表示析取;选言判断的逻辑公式为:p∨q。二、类型
1.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指在选言判断中,其选言肢至少有一个是真实的,也可能所有的选言肢都是真实的。如“某人或者犯抢窃罪,或者犯杀人罪。”2.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是指在选言判断中,其选言肢只有一个是真实的,不可能同时为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特征:选言判断由选言肢组成,用p、q、r等字母表示;选言三、选言判断真假的标准:1、从逻辑结构来讲,相容选言判断只要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而且各选言肢同时为真时,这样的选言判断就是真的,反之,若一个选言肢也不真,这样的选言判断就是假的。2、对不相容选言判断来讲,只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这样的选言判断才是真的,反之,若选言肢同时为真或者同时为假时,这样的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图60页)
三、选言判断真假的标准:四、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就是指否定选言判断的判断。1、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并非p∨q等值于非p∧非q。2、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要么p∨q等值于(非p∧非q)∨(p∧q)。第三节假言判断
一、含义及特征1、含义:假言判断是指断定事物之间存在某种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如“只有具备作案时间的人,才是作案人。”“只要口服少量氰化物,就可以致人身亡。”四、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就是指否
2、特征:假言判断由两个简单性质判断组成,前一个判断是后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分别称为前件和后件,用p、q表示;假言判断有特定的联系词如“如果……那么”、“只有……才”、“若……就”、“当且仅当……”等。二、类型1.充分条件:是指前件是后件存在的条件之一,有前件p就一定有后件q。如“如果浮尸是呈仰卧状态的,那么一定是女尸。”公式为:p→q2.必要条件:是指前件是后件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有前件p不一定有后件q,但是没有前件p就一定没有后件q。如“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公式p←q。
3、充要条件:是指前件p是后件q存在的唯一条件。有前件就有后件,反之,没有前件就没有后件。如“只有并且仅仅只有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才构成共同犯罪。”公式p←→q。三、真假标准:从逻辑角度讲,假言判断的真假标准不仅在于是否有逻辑联系词,而着重在于前后件之间特定的逻辑关系。(图64页)1、充分条件:只有在有前件p却没有后件q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2、必要条件:只有在没有前件p却有后件q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3、充要条件:只有在有前件p却没有后件q或者在没有前件p却有后件q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
3、充要条件:是指前件p是后件q存在的唯一条件。有前件就有四、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指否定假言判断的判断。(图64页)1、充分条件的负判断并非p→q等值于p∧非q.2、必要条件的负判断并非p←q等值于非p∧q3、充要条件的负判断并非p←→q等值于(p∧非q)∨(非p∧q)。
四、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指否定假第四节多重复合判断一、什么是多重复合判断:是指在一个复合判断中,包含了几个复合判断的判断。如“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后果发生的,就是故意犯罪。”其公式为(p∨r)→q。二、如何分析多重复合判断的负判断:1、复合判断不能是负判断,简单判断可以是负判断;2、逻辑分析由大到小。第四节多重复合
第五节真值表一、真值表的含义:判定复合判断真值情况的图表,叫真值表。二、真值表的制作方法:1、符号化归2、制作图表(图67页)3、根据真值表作出结论第五节真值表思考:已知“只有某甲喜欢逻辑,他才喜欢数学”、“某甲不喜欢逻辑但喜欢数学”和“某甲或者喜欢逻辑或者喜欢数学”这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为真,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结论?提示:从三个判断之间的关系入手。答案:某甲既不喜欢逻辑也不喜欢数学。分析过程:1,首先确定三个判断的逻辑形式;2,分析得出第一个和第二个判断之间是矛盾关系,其中必有一真;3,第三个判断“某甲或者喜欢逻辑或者喜欢数学”为假,根据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得出“某甲既不喜欢逻辑也不喜欢数学”的结论思考:已知“只有某甲喜欢逻辑,他才喜欢数学”、“某甲不喜欢逻第六章推理论(上)
第一节推理的概述
一、推理的含义及特征:1、含义: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依据一定的逻辑形式和规则,推导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2、特征:一个正确推理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二、推理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推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图71页)第六章推理论(上)第二节直接推理一、什么是直接推理:指由一个已知判断为前提,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出一个新判断(结论)的推理形式。二、对当关系推理:是指以已知的判断为前提,按照对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体育教研室计划
- 中学安全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年行政人事部年度工作计划目标
- 2025年教师个人提高工作计划范文
- 地产公司专题计划代理部组织管理新规制度
- 2025年集采工作计划
-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对口帮扶计划
- 《血液科护理查房》课件
- 《fxhx络合滴定法》课件
- 跳绳合同书家庭
- Unit+6+Lesson+1+A+Medical+Pioneer+课件【 核心知识备课精研精讲】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 幼儿园大班春季周计划表(整学期)
- 零基础的住宅和城市设计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同济大学
- 《走遍法国》Reflets课文
- 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 糖尿病病人的麻醉
- GB/T 29309-2012电工电子产品加速应力试验规程高加速寿命试验导则
- GB 29216-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二醇
- 柔弱的人课文课件
- 动物寄生虫病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