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课件_第1页
《大学节选》-课件_第2页
《大学节选》-课件_第3页
《大学节选》-课件_第4页
《大学节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1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了解“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教学目标2一、《大学》介绍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一章,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一、《大学》介绍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3二、“大学”释题1.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二、“大学”释题1.大人之学4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5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6节选第一课时节选第一课时7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Addyourtitle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Addyourtitle东南大学止于至善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Ad8大学三纲领大学八条目朱熹大大朱熹9三、质疑《大学》

整体把握1.“三纲”“八条”具体指什么内容?2.“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3.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到“大学之道”?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三、质疑《大学》整体把握1.“三纲”“八条”具体指什么10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第一段【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第11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定:目标,志向。(6)得:获得。知止→定→静→安→虑→得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1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7);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9);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10);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1);致知在格物(1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7)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8)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9)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内心。(10)诚其意:使心意真诚。(11)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12)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7);1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6),未之有也(17)!

【注释】(13)庶人:指平民百姓。(14)壹是:都是。本:根本。(15)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6)厚:重视。薄:轻视。(17)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其本乱而14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目内容归纳格物、致知三纲明明德亲民修身、齐家、八目内容归纳15八目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标)目的基础八目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目的基础16大学止于至善

明德(内圣)新民(外王)《大学》三纲八目结构图正心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止于至善明德(内圣)新民(外王)《大学》三纲八17内圣:内在的心性修养外王:外在的功业建树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冯友兰《新原道·绪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内在的心性修养18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注释】(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5)谦(qiè):通“慊”,满足。(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第二段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19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8),见君子而后厌然(9),掩(10)其不善,而著(11)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2),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注释】(7)闲居:即独处。(8)无所不至:没有什么坏事不做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8),见君子而后厌然(9),20【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小心,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意21

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曾国藩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22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于是,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便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答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慎独”经典材料: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慎独”经典材料:23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注释】(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2)忿懥(zhì):愤怒。

第三段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24【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读解】25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正其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戒子书》淡泊宁静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淡泊宁静26第四段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注释】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③敖,骄傲。惰:怠慢。④硕:大,茂盛。第四段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27【读解】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读解】28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1)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2)者,所以事长也;慈(3)者,所以使众也。

【注释】

(1)出家:越出自己的家庭(2)悌(tì):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3)慈:指父母爱子女。第五段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29……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5)如此。此谓一言偾(6)事,一人定国。尧舜(7)帅(8)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9)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注释】(5)机:作用。(6)偾(fèn):败坏。(7)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8)帅:同“率”,率领,统帅。

(9)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30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注释】(10)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31【读解】

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读解】32第六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注释】(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违背。(5)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制作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规则。(10)此:乃,才。第六段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33【读解】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读解】34“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

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

四、联系现实

走进经典

“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35

请大家阅读手中的材料,选择其中一个事例,围绕诚意(“慎独”)、“正心”“修身”其中一个主题,谈谈你的认识,并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段。

要求:1.结合材料进行论述;2.请先说明你的观点;3.引用《<大学>节选》中的句子。请大家阅读手中的材料,选择其中一个事例,围绕诚意(“36材料:一个朋友到泰国旅行,在货摊看见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中了三个后就问价,女摊贩回答是每个一百铢。他还价六十铢。说了半天,她就是不同意。最后她说:“我每卖出一百铢,老板才能给我十铢报酬。若六十铢卖了,我就什么也赚不到。”这位朋友听了心生一计,说:“这样吧,你卖给我六十铢一个,我额外给你二十铢报酬,这样,比老板给你的还多,而我也少花些钱。双方都有好处。”他满以为她会立刻答应的,却见她摇摇头。他便补充上一句:“你的老板不会知道的,别担心。”她看看这位朋友,坚决地摇摇头说:“佛会知道。”材料:一个朋友到泰国旅行,在货摊看见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37材料:2014年1月,方舟子告崔永元名誉侵权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立案。一位是“科普作家、学者”,一位是知名主持人,双方都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微博上拥有百万粉丝,何以至于对簿公堂?两人之间的硝烟缘起2013年9月8日对“转基因食品能不能吃”的争论。崔永元在腾讯微博评论称,“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懂的科学到底科不科学。你可以说我白痴,我也可以说你白吃。”之后,方舟子发微博称,“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吃,但是不要传谣阻碍中国农业技术发展。”随后,两人通过微博开展多轮辩论。辩论逐渐升级为骂战,甚至牵扯上对方父母。材料:2014年1月,方舟子告崔永元名誉侵权在北京市海淀区人38材料:前一段时间,“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女司机卢女士被后方小车司机张某逼停后拖出车外,暴打至骨折脑震荡,身上多处淤青。网友纷纷对女司机表示同情,而对男司机则是一片骂声。男司机被刑拘并表示深深的歉意。然而短短几十个小时后,舆论风向出现惊天逆转。事实的真相是女司机在行驶中多次不顾交通规则和他人安全,突然连续多次切换车道,导致男司机反应不及,男司机的孩子坐在车内也受了伤,以至于他愤怒不已、动手打人。材料:前一段时间,“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39示例:莫让愤怒来得太“廉价”

缺乏对情绪的控制会对个人修身与社会和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就是一个明证。众多网友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急于表达观点。愤怒的情绪淹没了理性,何以做出正确的认知与判断?“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生活中有太多的矛盾和摩擦,我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在真相未予辨明之前,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切莫让自己的愤怒来得太“廉价”。否则,浪费了表情,歪曲了心灵!示例:莫让愤怒来得太“廉价”缺乏对情绪的控制会对个人修身40六、推荐书目拓展阅读

《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推介理由】

注重义理的解释与发挥。五、课堂小结再次吟诵六、推荐书目拓展阅读

《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41六、推荐书目拓展阅读

《蔡志忠漫画——<大学>》三联书店

【推介理由】

白话经典与漫画碰撞,并加以现代诠释,轻松而富有智慧。六、推荐书目拓展阅读

《蔡志忠漫画——<大学>》三联书店42六、推荐书目拓展阅读

《四书直解》九州出版社

【推介理由】

张居正专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六、推荐书目拓展阅读

《四书直解》九州出版社

【推介理43《大学节选》-课件44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45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了解“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教学目标46一、《大学》介绍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一章,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一、《大学》介绍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47二、“大学”释题1.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二、“大学”释题1.大人之学48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49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50节选第一课时节选第一课时51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Addyourtitle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Addyourtitle东南大学止于至善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Ad52大学三纲领大学八条目朱熹大大朱熹53三、质疑《大学》

整体把握1.“三纲”“八条”具体指什么内容?2.“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3.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到“大学之道”?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三、质疑《大学》整体把握1.“三纲”“八条”具体指什么54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第一段【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第55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定:目标,志向。(6)得:获得。知止→定→静→安→虑→得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5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7);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9);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10);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1);致知在格物(1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7)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8)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9)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内心。(10)诚其意:使心意真诚。(11)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12)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7);57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6),未之有也(17)!

【注释】(13)庶人:指平民百姓。(14)壹是:都是。本:根本。(15)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6)厚:重视。薄:轻视。(17)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其本乱而58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目内容归纳格物、致知三纲明明德亲民修身、齐家、八目内容归纳59八目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标)目的基础八目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目的基础60大学止于至善

明德(内圣)新民(外王)《大学》三纲八目结构图正心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止于至善明德(内圣)新民(外王)《大学》三纲八61内圣:内在的心性修养外王:外在的功业建树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冯友兰《新原道·绪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内在的心性修养62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注释】(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5)谦(qiè):通“慊”,满足。(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第二段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63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8),见君子而后厌然(9),掩(10)其不善,而著(11)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2),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注释】(7)闲居:即独处。(8)无所不至:没有什么坏事不做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8),见君子而后厌然(9),64【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小心,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意65

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曾国藩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66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于是,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便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答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慎独”经典材料: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慎独”经典材料:67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注释】(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2)忿懥(zhì):愤怒。

第三段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68【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读解】69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正其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戒子书》淡泊宁静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淡泊宁静70第四段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注释】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③敖,骄傲。惰:怠慢。④硕:大,茂盛。第四段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71【读解】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读解】72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1)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2)者,所以事长也;慈(3)者,所以使众也。

【注释】

(1)出家:越出自己的家庭(2)悌(tì):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3)慈:指父母爱子女。第五段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7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5)如此。此谓一言偾(6)事,一人定国。尧舜(7)帅(8)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9)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注释】(5)机:作用。(6)偾(fèn):败坏。(7)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8)帅:同“率”,率领,统帅。

(9)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74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注释】(10)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75【读解】

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读解】76第六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注释】(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违背。(5)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制作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规则。(10)此:乃,才。第六段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77【读解】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读解】78“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

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

四、联系现实

走进经典

“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79

请大家阅读手中的材料,选择其中一个事例,围绕诚意(“慎独”)、“正心”“修身”其中一个主题,谈谈你的认识,并写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