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四讲:朱熹ThePhilosophyofZhuxi第二十四讲:朱熹ThePhilosophyofZhux1理学理与气太极与理一分殊心、性与情格物致知理欲之辨理学2一.理学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死于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年),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朱熹墓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一.理学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3朱熹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到孟子以后中绝了。他认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程夫子兄弟者出”,“续夫千载不传之绪”(《中庸章句序》),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的。他宣扬道统,也就是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朱熹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尧、舜、禹、汤、文、武4朱熹手迹朱子全书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朱熹手迹朱子全书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5二.理与气理气先后理气动静二.理与气理气先后6
1.理气先后“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一)“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同上)“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语类》卷一)1.理气先后72.理气动静“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卷九十四)“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同上)2.理气动静8三.太极与理一分殊太极理一分殊三.太极与理一分殊91.太极“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答程可久》)“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语类》卷九十四)
1.太极10
2.理一分殊“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文集·答黄伯商》)2.理一分殊11四.心、性与情心与性未发已发心统性情四.心、性与情心与性121.心与性朱熹以为理在气之先,心却是有形体以后才有的。他又说:“心者气之精爽。”(《语类》卷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同上)。心虽然是“理与气合”而后有,但也可以说心包含了理与气。他说:“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静是阴阳”(《语类》卷五),又说:“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同上)
1.心与性13HaveABreak!HaveABreak!14
2.未发已发“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为未发已发之不同耳。若不以未发已发分之,则何者为性,何者为情耶?”(《答何叔京》)“情之未发者性也,是乃所谓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发者情也,其皆中节则所谓和也,天下之达道也。”(《太极说》)2.未发已发153.心统性情“心主于身,其所以为体者,性也;所以为用者,情也,是以贯乎动静而无不在焉。”(《答何叔京》)“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统如统兵之统,言有以主之也。”(《语类》卷九十八)3.心统性情16五.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补大学格物传》)五.格物致知17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人心与道心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18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朱熹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语类》卷四),“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黄道夫》)。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其所禀受的理,表现为天命之性(后来的程朱学派也称之为“义理之性”);其所禀受的气,构成为身体,而气与理结合在一起,就表现出气质之性。他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答郑子上》)
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192.人心与道心朱熹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所以他说:“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语类》卷七十八)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语类》卷十三)因此,“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同上)。2.人心与道心20七.思考论述朱熹的理气观。评论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谈谈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七.思考论述朱熹的理气观。21NextTime:陆九渊提前阅读重点文献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NextTime:陆九渊22TheEndTheEnd23第二十四讲:朱熹ThePhilosophyofZhuxi第二十四讲:朱熹ThePhilosophyofZhux24理学理与气太极与理一分殊心、性与情格物致知理欲之辨理学25一.理学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死于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年),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朱熹墓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一.理学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公元1130年26朱熹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到孟子以后中绝了。他认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程夫子兄弟者出”,“续夫千载不传之绪”(《中庸章句序》),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的。他宣扬道统,也就是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朱熹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尧、舜、禹、汤、文、武27朱熹手迹朱子全书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朱熹手迹朱子全书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28二.理与气理气先后理气动静二.理与气理气先后29
1.理气先后“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一)“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同上)“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语类》卷一)1.理气先后302.理气动静“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卷九十四)“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同上)2.理气动静31三.太极与理一分殊太极理一分殊三.太极与理一分殊321.太极“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答程可久》)“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语类》卷九十四)
1.太极33
2.理一分殊“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文集·答黄伯商》)2.理一分殊34四.心、性与情心与性未发已发心统性情四.心、性与情心与性351.心与性朱熹以为理在气之先,心却是有形体以后才有的。他又说:“心者气之精爽。”(《语类》卷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同上)。心虽然是“理与气合”而后有,但也可以说心包含了理与气。他说:“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静是阴阳”(《语类》卷五),又说:“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同上)
1.心与性36HaveABreak!HaveABreak!37
2.未发已发“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为未发已发之不同耳。若不以未发已发分之,则何者为性,何者为情耶?”(《答何叔京》)“情之未发者性也,是乃所谓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发者情也,其皆中节则所谓和也,天下之达道也。”(《太极说》)2.未发已发383.心统性情“心主于身,其所以为体者,性也;所以为用者,情也,是以贯乎动静而无不在焉。”(《答何叔京》)“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统如统兵之统,言有以主之也。”(《语类》卷九十八)3.心统性情39五.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补大学格物传》)五.格物致知40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人心与道心六.理欲之辨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41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朱熹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语类》卷四),“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黄道夫》)。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其所禀受的理,表现为天命之性(后来的程朱学派也称之为“义理之性”);其所禀受的气,构成为身体,而气与理结合在一起,就表现出气质之性。他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答郑子上》)
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422.人心与道心朱熹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所以他说:“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语类》卷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的社区个人工作计划
- 内部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样本
- 出售车库定金合同样本
- 公司收押金合同样本
- 农村房顶维修安全合同标准文本
- 农村建房钢材合同样本
- 中介房产抵押合同标准文本
- 劳动教育贯穿计划
- 冰箱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农村大队部修建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 【MOOC】工程材料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可下载打印的公司章程
- 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件-水果拼盘 全国通用(共15张PPT)
- 污水池内防腐施工方案
- 海南省省直辖县级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居民村民委员会
- 简约喜庆元宵节介绍模板 教学课件
- 西藏林芝嘉园小区项目可研(可研发)
- summary-writing-概要写作-优质课件
- T∕CIC 049-2021 水泥窑用固体替代燃料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