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_第1页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_第2页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_第3页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_第4页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娴熟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把握的学问正确地进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40×3060×70032×40

80×7090×4265×100700×2

60×7248×2037×20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示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示: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嬉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依据班级详细状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一样,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一样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设计说明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学生来说并不生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积存了一些确定方位的阅历和方法,但这些阅历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节课主要是教学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要求学生知道这四个方向,并能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识别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例1时借助情境绽开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问阅历,增加他们探究、体验的时机,使他们学会正确推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如为了便利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等,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方向的表象。同时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有哪些物体,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能快速推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转一转”,使学生体会顺时针方向的规律,加深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熟悉。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PPT课件指南针

学生预备:指南针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喜爱旅游吗?那你们去过北京吗?(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北京)

师:下面教师也和大家一起去巡游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及四周都有哪些建筑。(课件出示教材2页主题图)

师: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的哪面吗?(学生观看主题图,用自己的方位学问描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

2.提醒课题。

师:同学们,看来仅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晰,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学问。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学生自由汇报,有的学生知道东、南、西、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识别东、南、西、北。(板书课题:熟悉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尝试描述,感受方位词在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时的便利,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初步熟悉东、南、西、北。

师:一个阳光绚烂的早晨,小明站在操场上熬炼身体。(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1的情境图)你们知道他面对的是什么方向吗?(小明面对的是东)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由于他面对太阳,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课件出示:小明面对的方向是东,他背对的方向是()。

(强调:东和西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东与西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对东,背对的是西,反过来,当你面对西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东)

课件出示:小明的右边是南,左边是()。

(强调:南和北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南与北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对南,背对的是北,反过来,当你面对北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南)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忆方向呢?教师这儿有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师:通过读这首儿歌,你感受到了什么?(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熟悉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例1的情境图,把下面的四句话填写完整。

图书馆在校园的____面,体育馆在校园的____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____面,大门在校园的____面。

2.感知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师:指一指太阳升起的方向,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哪一面是东吗?(学生用手指一指,并说一说推断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面对东面,一起说儿歌,并指出方向。(学生边说儿歌,边指出方向)

师:我们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请大家用手指一指,说一说。(学生先自由说,再指名说,其余学生依据他说的用手指出东、南、西、北)

3.体验顺时针转动。

(1)嬉戏:听口令。(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请全体同学起立,面对东面,向右转,面对南面,再向右转,面对西面,连续向右转,面对北面,接着向右转,又回到了东面。(正好转了一圈)

(2)再次感知:根据刚刚的挨次让学生再转一转,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觉。

(3)沟通发觉:东、南、西、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顺时针、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嬉戏在学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感性阅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能主动思索、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8÷2240÷836÷384÷7=32-048+0

0×1242×00+2529+09×014×0

1、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358÷62147÷7605÷5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悟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熟悉,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0÷40÷50÷1023843930÷0

四.出例如。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争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试一试。

505÷56018÷6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出示计算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日我们学了什么?要留意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把已有的`阅历和要学习的学问严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习新知之前鼓舞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学问,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学问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怀疑作铺垫。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设计制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为根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都将数学与生活严密联系在一起,表达“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意观看,引导发觉,培育力量。

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看和发觉中把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学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觉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觉中猎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仆人。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PPT课件

学生预备20xx年、20xx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关于年、月、日的学问,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说一说记忆中美妙的或有特别意义的日子。(生自由汇报)

3.观看教材76页主题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殊的日子。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识的素材作为引子,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学问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下面的新知教学作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观看20xx年、20xx年的年历。(课件出示)

思索: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师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别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通过仔细观看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让学生自主发觉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别性,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归纳力量。

4.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反面向自己,握住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头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始终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用歌诀帮忙记忆,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起来。

5.学问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每年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好玩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设计意图:大月、小月的特别安排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大大的“?”。回溯历史,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学习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与国王的名字(奥古斯都)印证八月的演化,令学生折服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练习九7-12题

教学目标:

1、稳固复习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学问敏捷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娴熟的进展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学问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红旗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备

根底学问练习。

1、70×7060×9080×5011×4030×8020×7040×6031×20

2、学生们完成后,选两行学生按挨次每人一题订正结果,教师要统计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准时鼓舞表扬,有错误的学生要让其说出是哪道题错了,教师赐予板书,帮忙学生改正。通过练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能够从中了解到好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计算更精确、更快速。

3、教师选两个学生当代表到前面竞赛,其他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到黑板上的学生按箭头的挨次分别把答案写在题目的两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夺得小红旗。

让学生一起订正,在教材上全部做对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通过竞赛让学生明白看,一味只图快,做的题不正确,是得不到红旗的)

二、探究新知

1、运用口算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4页的第7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引导学生仔细看题中的文字,还要仔细观看图,看图中都告知了我们哪些信息。说一说,你从题中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想

(1)题中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信息?

(3)在充分分析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沟通解答过程,订正结果。

例:50×11=550(千克)

答:李红家的蚕子可产蚕550千克。

50×80=4000(千克)

答:李家村的蚕子可产茧4000千克。

18×50=900(元)

答:50千克茧能卖900元钱。

2、小象诞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后这头大象重多少千克?

(1)让学生完整地答复出此题需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之间相互订正,相互补充。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200×20=4000(千克)

4000=100=4100(千克)

答:20年后这头大象重4100千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2、小明要买12本书,每本书19元,小明大约要带多少元钱?

3、教材第45页的第10题。

四、思维训练

1、不计算,把估算结果写在括号里。

100×24200×3032×1074×10020×4060×506×10010×70012×3034×440×6+857×0+57

2、李叔叔平均每天组装19辆自行车,9月份大约共组装多少辆自行车?

3、海龟诞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小海龟刚诞生时有多少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在练习中使学生稳固复习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学生能娴熟的进展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尤其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学问敏捷地解决问题。总结出了实际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单价x数量=总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详细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4、培育学生收集信息的力量,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查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学问。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识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日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预备连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学问。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加民族骄傲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沟通预习1收集的资

料,教师赐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区分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

来又创造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

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依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区分方向。

2、依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熟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动身,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

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动身,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稳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争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识别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沟通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学问。

教学设计说明:

“熟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后半局部的内容。在该单元前面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在实景中识别东、西、南、北,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本课我设计在课前让学生超前预习: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这一方面增加学生收集信息的力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民族骄傲感;布置学生课前查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学问,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找的答案涉及面广,在课堂中沟通能了解更多的相关学问。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沟通、汇报收集到的信息,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学会用指南针区分方向。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熟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用来解决“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在练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方向板,将学问进一步内化。接下来,先利用方向板识别教室中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最终利用我国行政区域图,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四个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展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索,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展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例如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纳。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留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稳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展计算

⑵力量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育学生动手操作的力量、初步的归纳概括力量和迁移、类推的力量。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沟通中,培育学生的小组合作力量,鼓舞学生勇于探究,培育学生

的探究力量和创新。

③渗透“试验——猜测——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

④通过比拟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进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试验操作、大胆猜测,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习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

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沟通发觉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把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习中我们已经发觉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列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假如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查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日我们就来讨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醒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详细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当查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查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我们先来讨论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依据学生答复,确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关长方形的学问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试验,发觉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测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习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争论进展。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4)由于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拟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觉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觉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看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觉什么?

(联系:由于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刚的计算,我们发觉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拟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想,消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测究竟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测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连续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测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

猜测究竟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头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1)师: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