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页/共20页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注意】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应用(10分)1.按提示填空。(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2)______________,吾不忍为此态也。(屈原《_________》)(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答案】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宁溘死以流亡兮③.离骚④.千岩万转路不定⑤.迷花倚石忽已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省”“溘”“骚”“暝”等。2.按要求选择。(1)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A.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B.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C.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D.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的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①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②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③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答案】(1)D(2)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A.上联指出,读书作文,应遵从自己的喜好。下联表示,栽花种竹的居处也是由自己的喜好而来。全联突出表现自我,欣赏自我,字里行间自信满满。用于学校的环境不得体。B.出自清代画家、诗人方薰的自题联,表达淡于利禄、修身养性的追求。用于学生不得体。

C.“知足”“无求”告诫人们要摆脱名利情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用于鼓励学生不得体。D.运用宗悫和周恩来两个典故,望能够乘着风浪,将来取得大的成就。为此,我心甘情愿的去寒窗苦读数十载。用于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得体。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能力。前文语境有“黑白”,与②“水墨与宣纸的颜色”的内容相承接,故②放在第一句;③中的“江南建筑”衔接①的“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也”从语气上用在下句,故先①后③。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什么是批评张定浩①什么是批评?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据说来自鲁迅。1978年的《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过王永生、戴翊合著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学习鲁迅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与实践札记》一文,或许是这种“鲁迅批评观”的滥觞。如今,四十年过去,这“八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必要的时候就念几声,立刻海晏河清。②但这未必是鲁迅的本意。③考这八个字的出处,是在鲁迅1933年《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收入《南腔北调集》中,是应编辑之约,回顾自己十年前写小说的初衷、方法和得失,其中有一段谈到批评,这里不妨多引几行: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④我们可以看到,这“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本只是一句话的上半截,而下半截的“才于作者有益”才是这句有关“批评”的论述的落脚点,但被拦腰切断之后,就成了“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一个条件句式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判断句式,这其中意思的大相径庭,就好比说“跑步必须穿跑鞋,才对跑者有益”被简化成“跑步必须穿跑鞋”,进而又扭曲成“跑步就是穿跑鞋”。⑤如果再结合这篇文章的上下文,鲁迅原话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一个写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得失其实是最有感觉的,但未必很清晰,或者说,未必愿意直面,所以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不是捧和骂,而是那些可以准确指陈其得失的批评,从而可以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倘若颠倒一下句式,这句话的确切意思恐怕更清楚些:“于作者有益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鲁迅在这里根本不是在给“批评”下一个定义,而只是从作者的角度,辨析何种批评是有益的。⑥因此,鲁迅所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个“坏处”和“好处”的意识,原本是明确来自作者,而非批评家——是作者意识到却企图蒙混过去的缺陷,恰好被批评家指出来了;是作者呈现出却未必有自信的优长,恰好被批评家加以印证了。批评遂成为作者的一面用以自照的镜子。倘若脱离了作者,单纯地宣称批评就是“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无形中就假定从事批评领域的每一个人首先都先天性地知道何谓好坏,其次,对这个“好坏”标准还都默认有一个共识,再者,“批评”的重心被放在了“说”上面。于是,批评,从一个艰难复杂的美学问题和能力问题,就很轻易地滑至一个普通伦理问题,于是,人人都可以是批评家,只要他们自认是真诚的,并且还有愿意说话的那张嘴巴。⑦在“批评”这个问题上,这种纠缠几十年的、低层次的概念混乱,并不能归咎于鲁迅,同时,也不能归咎于现代汉语批评传统的薄弱。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初,林语堂在一次名为《论现代批评的职务》的大学公开演讲中,就曾引用马修•阿诺德“批评是认清对象的真相”一语,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的实质”。⑧“认清对象的真相”,批评的这个意思,恰与“批”这个词的汉语古义也相吻合。《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里庖丁所谓的“批”,是击中,其前提就是认清牛的真相,认清它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批”字,直接想到的,却是批斗的批,如此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就罢了,专家也跟着望文生义,以其昏昏使人昏昏。⑨“认清对象的真相”,与“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并不矛盾,但后者的表述,很容易退化成一种“敢不敢”的问题,而前者,无法回避的是一个“有没有能力”的问题。它强调批评并非从某种外在标准出发的褒贬,而是时时刻刻以透彻理解批评对象为旨归,如庖丁之“批”,并不是仗着刀刃的锋利去解牛,相反,他是依赖对牛的透彻理解来确保刀刃始终“新发于硎”。3.第①段的“海晏河清”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比较两种批评观点,填写表格。角度观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认清对象的真相理解误区(1)______________简化为批斗批评目的于作者有益(2)______________5.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6.依据文意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鲁迅的本意被曲解不是源于中国批评界的落后。B.批评界对批评的曲解主要源于对“批”的误解。C.批评不能涉及伦理问题,因为它太简单、普通。D.林语堂引入马修的观点是中国批评发展的关键。7.作者围绕“什么是批评”逐层展开论证,请对论证过程加以分析。【答案】3.(“鲁迅的批评观”)让观念纷杂的批评界不再争论/争论平息。4.①.捧和骂②.清醒认清自我5.运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把“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变成“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简化过程类比成“跑步必须穿鞋,才对跑者有益”到“跑步必须就是穿鞋”的简化过程,通过把句子从条件句改为祈使句,再改为判断句呈现出句子被断章取义、曲解扭曲的过程,体现出批评界曲解“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观的荒谬可笑,更为生活化,易于读者理解,生动形象。6.A7.指出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观的事实;接着澄清鲁迅批评观的本意,鲁迅的观点是批评建立在对作者有益的基础上,而不是批评的定义;从而引入批评的定义:批评是认清作品的真相/透彻理解作品/认清作品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最后阐述鲁迅观点与林语堂观点不是内涵差异,而是表述造成强调重点不同,清晰地回答了批评是从内在标准出发的褒贬。【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海晏河清”的本义是:天下太平。依据原文第一段“四十年过去,这‘八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可知,由于“鲁迅批评观”的滥觞,“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八字让众说纷纭的批评界不再争论,似乎有了统一的标准答案。【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依据原文第五段“如果再结合这篇文章的上下文,鲁迅原话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一个写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得失其实是最有感觉的,但未必很清晰,或者说,未必愿意直面,所以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不是捧和骂”可知,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只是“捧和骂”是不行的,所以理解误区是“捧和骂”。依据原文第五段“而是那些可以准确指陈其得失的批评,从而可以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可知,批评目的是“准确指陈其得失”,“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这是对作者有益的地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论证效果的能力。这句话运用类比论证或者说是比喻论证的方法。本体是前文所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本只是一句话的上半截,而下半截的‘才于作者有益’才是这句有关‘批评’的论述的落脚点,但被拦腰切断之后,就成了‘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喻体为“跑步必须穿鞋,才对跑者有益”到‘跑步必须就是穿鞋’的简化过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一些批评界曲解“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观的荒谬可笑,说理精辟透彻;再依据“一个条件句式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判断句式,这其中意思的大相径庭”可知,通过把句子从条件句改为祈使句,再改为判断句,说明了曲解扭曲的过程。【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依据原文“在‘批评’这个问题上,这种纠缠几十年的、低层次的概念混乱,并不能归咎于鲁迅,同时,也不能归咎于现代汉语批评传统的薄弱”可知,现代汉语批评传统并不薄弱,所以鲁迅的本意被曲解不是源于中国批评界的落后。B.依据原文第一段“或许是这种‘鲁迅批评观’的滥觞。如今,四十年过去,这‘八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可知,批评界对批评的曲解主要源于“鲁迅批评观”的滥觞,而不是对“批”的误解。C.依据原文第六段“于是,批评,从一个艰难复杂的美学问题和能力问题,就很轻易地滑至一个普通伦理问题,于是,人人都可以是批评家,只要他们自认是真诚的,并且还有愿意说话的那张嘴巴”可知,批评可能涉及伦理问题。D.依据原文第七段“林语堂在一次名为《论现代批评的职务》的大学公开演讲中,就曾引用马修•阿诺德批评是认清对象的真相一语,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的实质’”可知,林语堂引入马修的观点目的是说明了“批评的实质”,而不是说明中国批评发展的关键。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第1段从一个设问句“什么是批评?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入手,说明了一些批评家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观点;第2段言简意赅,直接说明这并不是鲁迅批评观的本意;第3、4、5、6四段具体阐述了鲁迅的观点,那就是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不是捧和骂,而是那些可以准确指陈其得失的批评,从而可以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第7段引出林语堂的观点,那就是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的实质”;最后8、9段阐述鲁迅观点与林语堂观点不是内容上存在不同,而是表述造成强调重点的不同,清晰地回答了批评并非从某种外在标准出发的褒贬,而是时时刻刻以透彻理解批评对象为旨归,收束全文。(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交情①运河一路蜿蜒,从烟雨江南伸到鲁地西北,像碧蓝丝带,绕德州城西,再蜿蜒向北,流向天津。德州徐家渡一带,码头集中,粮船如梭,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②冯家当铺老板冯英,德州当地人。冯家当铺对面就是马家酒楼。马家酒楼老板马戎,祖籍河北景州。酒楼主营鲁菜,最拿手的有熘黄菜、红烧肘子、九转大肠、十大蒸碗,日常迎宾之外,还承接附近商铺及村里大户人家的红白宴席,生意非常红火。③这天中午,冯英和手下掌柜在马家酒楼喝个小酒,算是对一个月辛苦的犒劳,也顺便唠一唠生意上的事儿。正喝得高兴,伙计端一个菜上来。菜来了,九转大肠——伙计这一吆喝,旁边有个黑壮汉就拍桌子一声大吼,伙计!咱这桌的九转大肠咋还不上?伙计赶紧上前弯腰说,这位大爷,您比人家来得晚……胡说!谁看见了!客人站了起来,要发难。冯英马上喊了一声,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伙计哪好意思,面露难色,冯英笑着说,怎么,还要我亲自送去?伙计这才赶紧将菜送了过去。④这一切,马戎都看在眼里。马戎向来佩服冯英厚道豁达,遂有意亲近,有时见冯英在酒楼独酌,马戎便加个菜,或温壶酒,凑凑热闹。虽是生意人,难得他俩性情良善,都不太看重钱财。两人兄弟相称,非常投缘,冯英开玩笑说,因冯家曾使船,就加了两点水,马冯本是一家亲呢。⑤夏天某夜,莫名一场大火,把马家酒楼烧个精光,更有三位住客遭难。天没亮,德州城里来了几个巡捕。马戎对为首的刘天说,住宿登记的本子也烧了,不知道这几人来路,我尽力找,能私了就私了,如果不成,我都接着。刘天拍了拍巴掌说,好好好,既然这样,兄弟也不难为马老板,只是——您家公子——要随兄弟回去,做个质押。马戎一听,急了,说,我儿体弱,而且,谁不知我马戎就住在运河边上,又有房产,还能跑了不成?刘天摇了摇头道,这可不好说。不由分说,就将马戎儿子带走了。⑥两个月后的一天,冯英正在家,听伙计说马老板来访,赶紧迎了出去。未及寒暄,冯英就问,马兄,事情怎么样?马戎走到冯英跟前,一揖到地,说,冯兄,拉兄弟一把。冯英吃了一惊,赶紧扶他坐下,道,咱们本家弟兄,有话直说。原来,经过马戎努力,三家里找到了两家,花了大价钱私了,还有一家一直未能找着,可儿子一直在大牢里,有一顿没一顿,再这么下去,非毁在里边不可,马戎找到刘天,想把儿子保出来,刘天要一千大洋,马戎卖了房子,只凑得五百大洋……马戎说到这里,把手里提的精致木盒放到八仙桌上,打开盒盖,取出一件瓷罐,罐体正面朝前,呈给冯英说,冯兄,这是我家祖传一件瓷器,您先瞧瞧,若能入眼,就当给您。冯英把瓷罐捧在手里,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说,精品,精品呀,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马戎有点儿紧张,站起来问,冯兄,能质五百大洋?冯英笑了笑说,不止不止。马戎松了口气,缓缓坐回了椅子上。⑦拿了大洋,谢过冯英,马戎拱手告辞。刚迈出门槛,马戎又折了回来,双眼直直地看着冯英。冯英拍拍他的肩膀,马兄,有话请讲。马戎偌大的一个汉子,竟忸怩起来说,冯、冯兄,这个物件儿,确是祖传而来的……兄弟不想——在兄弟手上……冯英打断他说,明白了,兄弟放心,我一家老小不到讨饭地步,早晚等您来赎,绝不出手。马戎强忍住泪,别过头去,顿了一下,冲冯英拱了拱手,大踏步走出冯家。⑧马戎儿子当晚就放了回来,由夫妻俩搀扶着来向冯英道谢。那一副瘦脱了形的可怜样子,冯英看了,也心酸不已。⑨马戎在酒楼原址搭了个大草棚,卖上了烧饼,炸油条、蒸包子、代卖扒鸡这些老本行也都重拾起来。马老板并未垮掉,他仍一身清爽,声音洪亮。眼看生意日益红火,冯英也替他高兴,说,到时候再把酒楼盖起来,不盖三层了,咱盖五层。⑩世事难料。这年十月,日寇攻打德州,兵荒马乱。马戎和冯英先后关了生意。马戎回景州老家避乱,到冯家道别,冯英拿出了装有瓷器的盒子说,马兄,这件东西,您带着。马戎摇摇头,涨红了脸说,不行,交情归交情,咱们兄弟,不能坏了您这一行的规矩。临分手,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⑪马戎走后就没了音信,只有运河的水日复一日流着。⑫二十年过去了。一天,冯英正在院子里坐着喝茶,家人递上一张发黄的纸片,说门外有一老人来访。冯英打开一看,竟是二十年前冯家当铺的一张当票。冯英脑子忽地一下就热了,一路小跑出去,嘴上不迭地喊马戎兄马戎兄。门外老人正是马戎,见到冯英,也是热泪盈眶。两人紧紧抱在一起。⑬互诉离情后,冯英递上当年那件瓷器,马戎拿出一本早准备好的存折。冯英看了看存折上的数字后说,不行,太多了,只收约定的半年利息,半年之外,都是交情。⑭不料,马戎抱着那个瓷罐跪了下去。冯英想拉,没拉住,“咚”的一声,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磕下头去。冯英见他肩头颤抖,赶紧将他扶起。⑮马戎说,冯英兄弟,马某对不住您,当年拿一件赝品骗了您,马某向您谢罪!⑯冯英抱住马戎的肩膀,说,马兄言重了,您说的,我一开始就知道,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我一直都相信您,不管您来不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8.小说第①段运用动态的视角进行环境描写,很有镜头感,请加以赏析。9.分析第③段“让菜”的场景对塑造冯英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10.本小说最后两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⑥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11.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答案】8.本段环境描写运用动态的视角持续推进画面,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阔大的环境逐步聚焦到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带着读者进入小说场景,沉浸其中。9.本段描写了冯英让菜的场景,面对黑壮汉蛮横无礼的言行,冯英的反应即两次言语以及“笑着说”的情态,刻画出冯英的宽厚豁达和待人处事的圆融练达。10.结尾处冯英说他早知瓷器是赝品,出人意料。第⑥段“仔细地看了又看”隐含了冯英发现瓷器是赝品后的复杂心理:考虑到马戎告借无门、救子心切的境况以及他与自己的交情,思考如何在帮助他的同时顾全他的颜面,决定不予揭穿,然后还编造瓷器的年份加以掩饰。这一细节与冯英体贴周全、练达圆融的个性一致,写得自然巧妙,不露痕迹,使小说更具可读性。11.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无奈相欺数十年后仍加挽回的守信,明知有伪不加揭穿仍施以援手的温暖。一诺不移、重情重义的情节和美德深深感动着我们,现将该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也能感动大家。【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通读本段,原文“运河一路蜿蜒,……绕德州城西,再蜿蜒向北,流向天津。德州徐家渡一带,……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可知,作者带着读者沿着京杭大运河,从全景的角度由南往北,呈现宏大的画面,并且通过“伸到”“绕”“蜿啮”“流向”等词语,展现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接着聚焦德州徐家渡一带,再聚焦徐家渡到德州城之间的官道,以及官道两旁的店铺,引出小说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以由大到小,从面到点的写法﹐给人以十足的沉浸感和代入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本段采用了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冯英的语言和“笑着说”的情态都是直接刻画,而黑壮汉的蛮横无礼则间接烘托了冯英的形象。面对黑壮汉的蛮横,“冯英马上喊了一声”,让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并在伙计为难之际,“笑着说”,化解了场面的尴尬。由冯英的这些言行举止中,不难看出他的宽厚豁达和圆融练达。【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而言,本题要求从前文找出对小说结尾起到暗示作用的重要细节描写。首先,第⑮段中马戎当面承认“当年拿一件赝品”欺骗了冯英,而冯英却说“一开始就知道”,结合第⑥段画线句“仔细地看了又看”,第①段“冯家当铺……较大的两家”可知,冯英作为当铺的行家,是否为赝品一看便知,他却还要“仔细地看了又看”,这段描写隐含着冯英在发现这是一件赝品后的复杂心理,但紧接着他却刻意重复“精品”,并郑重其事地强调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这一行为是在帮马戎掩饰。面对马戎因遭遇种种不幸,走投无路出此下策,他予以理解,不但不当面拆穿,还顾及对方颜面,施以援手。正因为有如此细腻、巧妙的细节刻画,文章最后看似出乎意料的结局,才显得合情合理。【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主题和情境表达的能力。审读题干,由公众号栏目的标题“最感人小说”可知,本题要求考生紧扣本篇小说的感人之处,即文章的思想主题加以推荐。可以使用富有情境化的语言进行表达。通读全文可知,本篇小说主要借助马戎家因遭灾,无奈欺骗朋友冯英,而冯英为了帮助朋友选择包容理解,并施以援手,在相隔数十年后,马戎前来挽回赎罪的故事,赞美了一诺千金、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其感人之处在于,一个无奈欺骗,一个善意包容支持;一个数十年后前来兑现承诺赎罪,一个坚定不移地予以信任。据此分析,用较有文采的句子赞美,组织答案即可。(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渡青草湖①(南朝陈)阴铿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③。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④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⑤?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④逗:停止。⑤讵:犹“岂”。《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苇”指小船,“杭”即“航”。12.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A.王之涣的《凉州词》 B.左思的《咏史》 C.柳永的《八声甘州》 D.杜甫的《登高》1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全景。B.“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C.“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14.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答案】12.B13.C14.诗人描写青草湖春水潋滟、水势浩大的全景;又调动联想、想象,写沅水、湘流,写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渊明与屈原等,又写茅山、巫峡的神话传说,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带有神奇的魅力。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以湖面的浩渺辽阔,引发世路艰险、难以测度的人生感慨。结尾的反问句式也强化了忧虑情绪的表达。【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体裁的能力。从体裁上讲,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本诗根据字数可知是“五言诗”。A.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七言绝句。B.左思的《咏史》是五言诗。C.柳永的《八声甘州》是词。D.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错误,“带天”一联着力描绘的是洞庭的碧波浩渺,而不是“巨浪滔天”。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桃花色”三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传说及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峡则留有巫山神女的传说。因此此四句诗不仅写出自然风物,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迷奇神幻的色彩。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带天”四句写洞庭湖的幽远之景:一叶扁舟,数只飞鸟,飞鸟越湖力怯,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之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宽不可测,遥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见其大,小者愈见其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发出因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沈思孝传①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兴人也,丁卯举进士,受番禺。番禺去京师万里,宦游其地者,类多得金为能,而公独以廉洁闻。②时尚书殷①镇两粤,下令多不便民。几檄番禺,公力沮不奉行,遂龃龉。岭表贼炽,殷移牒浙江募甲士三千人,而大帅张元勋亦使人募如制府。及兵至广,殷以张募非己出,斥不收部。于是兵皆露刃鼓噪辕门,公召乱兵曰:“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汹汹无乃犯上。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乱卒咸涕泣谢。入见殷,公曰:“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殷曰:“若何以为计?”公曰:“只烦两纸告谕耳。一谕大帅不授节制,辄行自募,兵俱革还。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如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殷从公,兵乱始定。③适居正闻父丧不奔,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疏既入,诏下缇骑系公,杖之内庭。越五日,发遣广东神电卫②。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至恩平,县令毛凤彩郊劳公,且询来故。公曰:“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以就其功名。”毛见公往意不善,驰书以闻,粤抚使毛止公。御史孙继先上章乞还公等,始得还京。④明年,公历救言官。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去。壬辰入关,即有宁夏之乱,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挤,调抚河南。公又告病去。⑤公之历仕,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节选自《右都御史沈公传》)【注】①殷:人名,殷正茂②神电卫:明代广东海防要塞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公力沮不奉行()(2)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斥不收部()A.排挤B.罢免C.责备D.拒绝(2)而反侧潜消矣()A.辗转B.反复C.反叛D.惶恐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18.请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19.第④段两次写到沈思孝“告病去”,请分析其不同的原因。20.第②段写沈思孝劝说士卒和尚书,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答案】15.①.(1)阻止②.(2)错误16.(1)D(2)C17.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18.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19.第一次是因救海瑞,而且之前有多次救言官行为,得罪了当权者,所以告病去,体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敢于伸张正义;第二次是因为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欺瞒蒙蔽,被别人所排挤而告病去,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20.劝说士卒,先指出士卒千里跋涉之苦,提出不要犯上,然后用“亦浙产”与士卒拉近关系,以情动之,以理晓之,有感染力,获得士卒的信任。劝说尚书则从国家层面入手,强调局势严峻。用反问,强调语气,富有感染力。然后提出具体措施,一是用法令制止招募失控的局面,二是发布招募骁勇之士的公告。既顾全了主帅的威严,又具可操作性,很有说服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1)沮:阻止;公力沮不奉行,译为:沈思孝极力阻止没有奉命行事。(2)咎:错误;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译为:沈思孝上疏极力弹劾张居正的错误。【16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1)依据前面“殷以张募非己出”,可知殷正茂因为这些士兵不是自己下令招募而来的,所以拒绝把他们收入部队,由此判断“斥”是拒绝的意思。故选D。(2)“反侧”是一个词语,意思是不正直、不顺从的人,由此推断“反”是反叛之意,“而反侧潜消矣”,意思是并且那些闹事的人也会暗中消除了。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得分点为:囚,拘捕;微,暗中,偷偷地;示,告知,告诉;赴,去,前往。译为: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句子大意是:他期望自己这样诚心诚意做些事情,然而他总是刚刚被起用不久就又被贬官,没有一日让自己安静地站在朝廷之上,愈发可见沈思孝特立独行毫不畏惧。根据古代语言表达习惯,“然”往往放在句首,表示转折,“然旋起旋仆”,是说沈思孝总是当官不久就被贬官,与后面“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照应,沈思孝敢于指陈错误、毫不畏惧的精神让他“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由此“愈见公独立不惧”。“愈见公独立不惧”,是作者对沈思孝的赞美。经过以上分析,画线句子断句如下: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1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第④段中,沈思孝因为“历救言官”,已经被调动了官职,再加上救海瑞,“益忤当事大臣”,得罪了当权者的沈思孝无奈“遂告病去”。第二次是说沈思孝穿上铠甲去平定“宁夏之乱”,因为不能“扶同欺蔽”。即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欺瞒蒙蔽,于是被“督臣所挤,调抚河南”,刚正的沈思孝只好再次“告病去”。第一次体现了他敢于伸张正义,第二次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明确语段表达的内容,然后找出语段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或者说话的角度,最后指出精彩语言达到了什么效果。第②段中沈思孝去劝说剑拔弩张士卒,主要有三点打动了士卒:第一,他首先指出,“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汹汹无乃犯上”,即你们千里跋涉之苦,提出不要犯上;第二,然后说自己也是浙江人,“亦浙产”一句话拉近了与士卒的关系;第三点,“力为诸士卒谋之”,沈思孝说要极力为大家考虑,这样就把自己放到了士卒相同的一面,而不是敌对的一面。总之,沈思孝以情动之,以理晓之,有感染力,获得士卒的信任。沈思孝去劝说尚书殷正茂则从国家层面入手,强调局势严峻,“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并且这句话用反问,强调语气,富有感染力。然后提出具体措施,一是用法令制止招募失控的局面,二是发布招募骁勇之士的公告,“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既顾全了主帅的威严,又让这些江浙远来的士卒有了从军立命的机会,很有说服力。【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是嘉兴人,丁卯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广东番禺县县令。番禺距离京城万里,到此地为官之人,大都以多获钱财为能事,唯独沈思孝凭借廉洁的品行闻名。当时尚书殷正茂镇守两粤,所下之令大都对百姓不利。几次下令给番禺,沈思孝都极力抗拒没有奉命行事,于是他与殷正茂不相投合。岭南地区贼寇比较嚣张,殷正茂用公文通知浙江招募三千甲士,而大帅张元勋也派人招募甲士到制置司府衙。等到士兵们都到达广州,殷正茂以张元勋招募的士兵不是自己下令招来的为由,拒绝把他们收入部队。于是士兵们(恼羞成怒)在辕门亮出兵器喧嚷闹事,沈思孝召见闹事的士兵说:“各位士兵从万里外被募招而来,一路辛劳奔波,现在喧嚷闹事岂不是在犯上作乱。我也是浙江人,我马上去制置司府衙,尽力为你们谋划。”作乱的士兵都对他感激涕零。殷正茂进入府衙去见殷正茂,他说:“三千凶猛的士兵,加上都有赴死的决心,祸乱眼看就要发生,府衙没有时间为自己考虑,难道就不为朝廷考虑吗?”殷正茂说:“你用什么做计策?”公曰:“只劳烦您下两道命令告谕他们。一是要告诉他们大帅没有皇帝命令,就自行招募士兵,这些士兵都要回还老家。再告诉他们府衙正在大举征讨贼寇,召募骁猛的士兵,想要应征的去测试等待招收录取。这样就不会有损你的军令,并且那些闹事的人也会暗中消除了。”殷正茂听从了他的建议,兵乱才被平定。适逢张居正听到父亲死去的消息而没有回家为父亲奔丧,沈思孝上疏皇帝极力弹劾张居正的罪过。奏疏呈上去之后,皇帝下诏锦衣卫去逮捕沈思孝,在内廷杖责他。过了五天,遣送他到广东神电卫。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到了恩平县,县令毛凤彩在郊外慰问沈思孝,并且询问他来的缘故。沈思孝说:“抚军年已将近八十,位在六卿之列,想要杀掉罪人来取媚权相,我因此前来赴死,来成就他的功名。”毛凤彩看见沈思孝来意不善,急速送信去报告粤抚,粤抚派毛凤彩制止沈思孝。御史孙继先上奏章请求皇帝让沈思孝回去,他才得以回到京城。第二年,沈思孝多次救言官。被调做了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瑞,更加触犯了掌事的大臣,于是告病离开。壬辰年入关,爆发了宁夏之乱,他亲自穿上甲胄远征边塞,而他不能伙同别人蒙蔽上下,被督臣排挤,被调去做河南巡抚。他又告病离开。沈思孝多次做官,他期望自己这样诚心诚意做些事情,然而他刚刚被起用不久又被贬官,没有一日让自己安静地站在朝廷之上,愈发可见沈思孝特立独行毫不畏惧。(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北宋】李觐①南川自豫章右上,其大州曰吉,又其大曰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则其民氓众夥可识已。□□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①,虔无有也。疑其去京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②故人许某踵予门,道虔州石城进士温某之为人曰:“温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慨然自谓:‘______’乃图山泉美好处,莫居柏林,因作讲学堂,房数十其楹。凡书在国子监者,皆市取,且为楼以藏之。孜孜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许君,不妄人也,今其所称,与向之疑者不类,是虔之福欤。③自古圣人之德业,举在于书。圣人者,非其智造而巧为之也,天之常道,地之常理,万物之常情也。天地万物之常而圣人顺之,发乎言,见乎行事。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②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④柳子厚于楚越间山水,如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犹有记,以启好游者。今有人为藏书之楼,非特山水之胜,记之以启好书者,不亦可乎?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颣③。酒酣兴尽,交揖而退。其乐可言耶?而未之得也。⑤皇祐五年秋七月庚子记。【注释】①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②偃伏:这里用来比喻道德教化产生的影响。③颣:疵病,缺点。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虽然 B.以是 C.若然 D.于是22.适合填入第②段画线处的一项是()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23.第③段结尾处再次将虔州与吉州作比较,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24.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答案】21.A22.D23.第③段结尾处针对文章开头所说的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指出书楼的建成将改变这一状况,虔州士人的德业将不逊于吉州,再次作比较,强调了书楼在教育风化上的作用,隐含着对温氏的赞扬。24.从句式的骈散角度看,相对于文章其他部分用散句交代温氏书楼的建造、价值等,第④段画线部分用骈句写就,驰骋想象,目接胜景,抒发沾溉典籍、交接古人的读书之乐。骈散句式的使用与其内容、表达方式、情感相匹配。画线部分语言整饬有节奏感,具音韵之美,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错落,增加了文章的美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意思是:吉州很多君子,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虔州没有。从整个句子来看,“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两个分句构成转折关系,应用“虽然”。BCD三个选项都不能表达转折关系。

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语境分析可知,横线上填的句子要能够体现出温君兴建学堂、建造藏书楼的真正动因,根据“温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可知,温君年少的时候,追求仕途而不得,故“不能够得到身外的功名”转而追求内在的修养应是其兴建学堂、建造藏书楼的动因。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D项。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意思是“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不恰当;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意思是“童子还是应该暂时放下已经学到的东西,而进一步向他所没有学过的方面努力才是”,与语境不合;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意思是“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或者先或者后呢?”,与语境不合。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意思是“不能够得到身外的功名,何不追求内在精神,不只是我自身受益,也应该让子孙后代受益”,符合语境。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由“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可知,吉州很多君子,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而虔州没有。文章在开头指出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由“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可知,如今温君勤苦藏书,是有意做圣人,那么受益的就不仅仅是一家,邻里乡党几乎都会受教化。这样将来虔州成大名,做高官的人,可能不可估量,第③段针对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的情况,指出书楼的建成将改变这一状况,虔州士人的德业将不逊于吉州,再次作比较,强调了书楼在教育风化上的作用,隐含着对温氏的赞扬。【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色的能力。从句式的骈散角度看,本句“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颣”与其他部分的句式不同,运用骈句写就,抒发作者对温氏建造书楼的赞扬之情,抒情意味浓厚。本句所采用的骈散句式,使其内容与形式、情感相匹配。另外,画线部分语言整饬有节奏感,具音韵之美,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错落,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参考译文:①南川从豫章西上,一个大州称“吉州”,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