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民主与法治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1.gif)
![政治哲学-民主与法治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2.gif)
![政治哲学-民主与法治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3.gif)
![政治哲学-民主与法治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4.gif)
![政治哲学-民主与法治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e399f7951aa442bac8e46ee0d9a6a63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民主与法治第六章、民主与法治1一、法治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要求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过渡的国家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对法治的理解是在不断调整和清晰的。不过,几个概念仍然还有清理的必要:法制,法治,依法治国,等等。一、法治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要求向21、人治(ruleofwill)人治在西方和东方都有悠久的传统。而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与法治相对应的是人治。什么是人治?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这是判别法治与人治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1、人治(ruleofwill)人治在西方和东方都有悠久3人治的表现形式(1)1)“替民作主”:(“作民之主”) 长期的封建统治是“一人作主”,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表现:把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变成代替人民行使权力。 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变成“你民主,我集中”。 把所谓“党的一元化领导”,变成书记一个人领导,一人拍板,一言安邦。领导人一个条子,胜过一项法律,一打制度。人治的表现形式(1)1)“替民作主”:(“作民之主”)4人治的表现形式(2)2)“权大于法” 封建社会,皇权大于国法;现代社会,地方党政的权力大于国家法律。 权被滥用,被僭越,僭越了法律。 “你有法,我有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抗法。 “政刑不分”,党政干扰司法,强使法律屈从于掌权者个人的权力。人治的表现形式(2)2)“权大于法”5人治的表现形式(3)3)“仰仗青天” 把国家的强盛,完全寄托于英明的领袖和贤明的干部。重干部的素质甚于制度的完善;“领导班子”重于“领导制度”。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指引和约束干部权力的正当行使,仅靠领导者个人的智慧和仁慈。 “批示”胜于法律。“青天情结”。人治的表现形式(3)3)“仰仗青天”6人治的表现形式(4)4)迷信“运动” 以为政治运动可以包治百病,靠领导者鼓动群众热情开展所有运动。迷信政治运动的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效果,忽视经常的法律调节。 政治运动中的领导人运筹帷幄,一呼百应,几句箴言,几条指示,就可以安邦救国。 对政治运动本身易于偏离民主和法制的轨道,造成灾难性后果,没有反思,缺乏警惕。人治的表现形式(4)4)迷信“运动”7人治的表现形式(5)5)“人身依附” 对领袖、领导人、权威的崇拜意识和依附意识浓厚; “跟人不跟线”。只对领导人负责;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荣俱荣,一枯俱枯。人治的表现形式(5)5)“人身依附”8人治的表现形式(6)6)“等级特权” 凡事排坐次,讲等级。 人情大于国法。 特权高于国法:“党票当罪”、“职务抵刑”。 等等。人治的表现形式(6)6)“等级特权”92、策治(ruleofpolicies)政策治国是指在处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公共事务时主要以政策而不是借助制度和法律为主要施政手段,通常流行于非市场经济的体制中。
2、策治(ruleofpolicies)政策治国是指在处10政策治国之利使政府容易做出灵活的反应,而且执行起来迅速、高效、果断,不仅可以不受以往政策的约束,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冲破任何现行的法律的羁绊。
政策治国之利使政府容易做出灵活的反应,而且执行起来迅速、高效11政策治国之弊法制阙如,法制薄弱,机构庞杂,裁量权过度,弹性过大,放乱收死,政策决定可以任意改变,权大于法,以言代政,以言代法,社会经济上搞指标管理,用行政手段干预集体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化程度低。
政策治国之弊法制阙如,法制薄弱,机构庞杂,裁量权过度,弹性过12政策治国之弊政策的手段一旦使用过度,弹性过大,政策变化过多过快,就会使人们失去对政策的信赖,从而使政策治国失去其高效率的优势,这就会导致政治与制度作为治国手段的双重缺乏。政策治国的另一缺陷是由于缺少制度上的纠错机制,一旦政策不对路,实施的效率越高,不良的后果便越发严重。政策治国之弊政策的手段一旦使用过度,弹性过大,政策变化过多过13政策治国的基础政策治国的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政治基础是高度的中央集权。政策治国是“人治”的现代主要标志。
政策治国的基础政策治国的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143、德治(礼治)法治是依法制治国,重法律条文而轻人情。德治是依有德之人治国,重人情而轻法律条文,在不考虑字面褒贬义的情况下,本质上也可称为人治。两种治国方略各有特点:前者可能导致教条主义,后者可能导致经验主义。前者强调治国方略的稳定性,后者强调治国方略的灵活性。
3、德治(礼治)法治是依法制治国,重法律条文而轻人情。15中国德治思想中国历代各种治国思路中,德治思想提出最早,论述最多,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德治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最基本的主张,也可看成儒家学派的代名词。儒家的德治思路,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具有民主主义色彩,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稳定统一,求治求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现在和将来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德治思想中国历代各种治国思路中,德治思想提出最早,论述最16先秦:以德治国儒家思想的主题:强调道德教化,修身为本,以德治国。德字在先秦的《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儒家之所以将夏商周三代之治作为后世效法的王道典范,颂扬备至,就因为三代是“至德之世”。
先秦:以德治国儒家思想的主题:强调道德教化,修身为本,以德治17西周:德治先河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敬德保民”的治国思路,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重德治教化的传统。“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开德治之先河。西周:德治先河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敬德保民”的治国思路,18孔子:儒家德治德治思想的圭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儒家德治德治思想的圭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19儒家:刑与德之别强力和刑罚是对人力的征服,德则是对人心的征服。从长远来看道德比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更为管用。用法制禁令来治理民众,用刑罚迫使他们就范,民众虽然因害怕惩处而可以避免犯罪,但不知犯罪是耻辱;一旦法制禁令存在漏洞,或者刑罚有所松弛,民众还是会作奸犯科的。如果用道德指导教化他们,用礼仪来约束规范他们,民众就会明白犯罪是行恶,而自觉地纠正行为,这样就不会轻易犯罪了。儒家:刑与德之别强力和刑罚是对人力的征服,德则是对人心的征服20道德教化靠行政和刑罚来治理,是消极的办法;推行道德教化,强调修身为本,提高民众素质,则是积极的办法。前者是对人们不良行为的治理,后者则是对人们不良心理的治理,是思想上的引导。从孔子始,强调道德教化,修身为本,以德治国,成为儒家思想的主题。道德教化靠行政和刑罚来治理,是消极的办法;推行道德教化,强调21“德”与官本位儒家学说自孔子开始,就提出“学而优则仕”,内含“读书做官论”。官本位之源头。宣扬“治国、平天下”,只引导人们做政治家,不引导人们做实干家。目标既高又大,流于空疏。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作为普遍目标来提倡,造就了几种人:“德”与官本位儒家学说自孔子开始,就提出“学而优则仕”,内22造就了许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者,“舍我其谁”的自负者;造就了许多一屋尚不扫、侈谈扫天下的空谈家;造就了许多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三不会经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老书虫;造就了许多以“窃书不为偷”、以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为有学问的孔乙己式的书呆子。造就了许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者,“舍我其谁”的自负者;23德:个人道德修养儒家的德治思路偏执于人的道德修养,重自律、轻他律;重教育、轻监督;重人治、轻法治;忽略、轻视制度建设。儒家从“人性本善”出发,执着地追求“内圣外王”,总以为通过修身教化,通过经典学习,可以“致良知”,可以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以做到“慎独”。他们没有看到人性求利的本能,人性的多种先天弱点。德:个人道德修养儒家的德治思路偏执于人的道德修养,重自律、轻24德:个人行为儒家认为君主和官吏的言行具有莫大的示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相信通过德治学说熏陶教化出来的大丈夫,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够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岳飞);更能做到先义后利,临财不苟得,临利不苟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就能做到廉洁奉公。德:个人行为儒家认为君主和官吏的言行具有莫大的示范作用:“其25道德力量的有限性人性的多种先天弱点。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也是改变不了的。加上后天的社会化的复杂性,经验一再证明: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有对权力予以监督和制约,而且这种监督和制约又必须是双向的、平等的,才能防止好人变坏人,阻止坏人干坏事,避免官吏和政权走向腐败。道德力量的有限性人性的多种先天弱点。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也是26德治就是政治儒家的德治理论重政治、轻经济,过分强调义利之分,片面要求人们舍利取义,克制私欲,清心寡欲,省吃俭用,安贫乐道,逆来顺受,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义利之分是必要的,也是儒家理论的一大特色,但后来却走向极端。“私欲”被放大来反对、来限制。宋明理学把“私欲”与“天理”对立起来,要“存天理,灭人欲”;到了“以理杀人”的地步。德治就是政治儒家的德治理论重政治、轻经济,过分强调义利之分,274、历史的回顾法治作为一种法律学说和法律实践,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逐渐形成的,是特定的法律思想与社会实践频繁而积极互动的结果。4、历史的回顾法治作为一种法律学说和法律实践,是经过漫长的历28自然法与法治古代西方的超验的法律价值观:神和自然正义。亚里士多德:法律神“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性”,“让法律来统治,就是只让上帝和理性来统治,但谁要让人来统治,那就要加上兽性的成分。”西塞罗和斯多葛学派:将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谁理性和正义的体现,发扬成为更高的自然法理论。自然法与法治古代西方的超验的法律价值观:神和自然正义。29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即中世纪后期,法治的思想开始提出,针对的主要是统治者专横的立场、专横的行为和带来专横后果的立法。英国的教权与王权之争。王权与领主权力之争。法律战胜权力的结果:《大宪章》英语世界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国王必须服从法律。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即中世纪后期,法治的思想开始提出,针对的30德国的“法治国”康德:“国家是许多人以法律为根据的联合。”卢梭:法律是公意的表现,出自作为主权者的人民的命令。法律不是来自自然法,而是来自人民的联合意志(公意),法律是作为主权者的立法者的产物,而不是自然正义的产物。“公意”、“人民主权”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德国的“法治国”康德:“国家是许多人以法律为根据的联合。”31主权者即法律主权者是一切法律的渊源,她本身不会作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抗拒此种意志,忍受立法权的滥用是人民的义务,即使忍无可忍。这种思想被称为法律实证主义,或实证主义法学。其后果是魏玛宪法,恶果是第三帝国的纳粹。主权者即法律主权者是一切法律的渊源,她本身不会作恶。32法治国的核心法律是人订的,不存在正义和权利这样的绝对价值,立法者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行决定什么是道德和正义。对既定权势的尊重,忠于法律被混为一谈。法治国,也谈“依法治国”,可是意义发生了完全的改变。法治国的核心法律是人订的,不存在正义和权利这样的绝对价值,立33法治与法治国的区别1)法治起源于自然法,基于自然法的契约观。2)法治体现了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偏爱。3)法治强调法律是人民能动的发现的自然法则,而不是统治者的权力意志。4)人们服从法律,是服从普遍的、客观的自然法则。法必须合法。法治与法治国的区别1)法治起源于自然法,基于自然法的契约观。34近现代的法治近现代,对人权、正义、自由、尊严等普世价值的坚定信念谁法律价值观的基础。法治思想源自古典自由主义。人制定的法律必须服从普遍的自然法则。近现代的法治近现代,对人权、正义、自由、尊严等普世价值的坚定35近现代法治思想的源头:洛克从自然法的角度,洛克提出这种更高的法律包括自然秩序下属于一切人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不能让渡,而且自动构成对统治者行为的限制。法律,不仅是对自由的约束,而且更是对自由的保障。近现代法治思想的源头:洛克从自然法的角度,洛克提出这种更高的36法治思想的扩展法国的《人权宣言》;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以及美国宪法。法治思想成为专制于无政府的对应物。法治思想的扩展法国的《人权宣言》;375、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一、法律必须是公开的、普遍的、不自相矛盾的、稳定的、明确的、针对未来的、合乎实际的。第二、法律必须是善意的、合乎情理的。第三、法律具有最高性。第四、法律必须是可预知的,可信赖的。(制定程序、公布、随时查阅等)5、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一、法律必须是公开的、普遍的、不自38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六、法律的目的只能是正义本身。第七、一切法律都不能违背宪法,宪法不能违反保障人权和宪政原则。第八、一切法律都必须接受违宪审查。第九、司法必须独立。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9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十、越权无效。(依法行政的尺度:1)政府的一切活动有法律条文的依据;2)民众对政府的不法行为有权抵制;3)政府因不法行为给民众造成的损失,因予以救济;4)政府官员要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法律责任)第十一、国家责任原则。第十二、不朔既往原则。第十三、无罪推定原则和法律的正当程序原则。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十、越权无效。(依法行政的尺度:1)政40法治之下的两个条件1、法律必须由主权者制订。 由人民代表选举的立法机关制订。立法公开。2、法律必须是公正的、不偏不倚的。 在法治社会中,人民必须受法,政府更应该守法。 政府守法是衡量法治社会的重要试金石。法治之下的两个条件1、法律必须由主权者制订。41法治的价值前提对基本人权的承认。人权不可侵犯、不能剥夺。法治是一种消极的政治观。止恶多于扬善。(守株待兔于主动出击)法治的价值前提对基本人权的承认。人权不可侵犯、不能剥夺。42二、民主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法治是宪政民主最有力的支柱之一.与一切其他形式的政体相比,民主是最适合,也最需要法治的政体.在现代用法中,它可以指人民政府和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及直接参与政府;甚至可以指共和制和立宪制政府,也就是法治政府。二、民主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法治是宪政民主最有力的支柱之一.与431、民主的界定民主(Democracy)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由两个希腊词汇Demos(人民)和Kratos(权威)组成,意思是“人民统治”。林肯曾用“民有、民治、民享”这一名言来描述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说明民主政府不是由某一个人、一个阶级、特权阶层或某个团体所掌控,而是一个人民作为整体并以自己名义来行使权力的政府。1、民主的界定民主(Democracy)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希腊44民主是一种制度安排美国学者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罗伯特·达尔给民主下的定义是,“民主是所有成年公民都可以广泛分享参与决策机会的政治体系。
民主是一种制度安排美国学者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45熊彼特则把民主视为“一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马克思:“民主只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列宁进一步明确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熊彼特则把民主视为“一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46民主是一种政治文化上述界定的共同之处:都认为民主是一种制度安排或政治过程。然而,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是,在实际生活中,民主同时也体现为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民主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是一种政治文化上述界定的共同之处:都认为民主是一种制度安47作为政治文化的民主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决定。”从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民主首先表现为人类精神领域的某种价值和追求,并且成为人们政治生活的理想和信念,进而指导人们的政治实践。作为政治文化的民主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482、对民主的质疑民主制的核心原则是多数决,民主的方法无法制止权力的集中,所以民主制倾向于不稳定。真正导致民主制度稳定的,是司法审查所体现的司法独立。2、对民主的质疑民主制的核心原则是多数决,民主的方法无法制止49托克维尔的质疑托克维尔早就预言:民主注定将扩散到全世界。但在对美国政制的出色成就赞叹之余,同样不失远见地指出,这种制度未必能适合其他国家。例如,墨西哥。而当今这个公认的民主时代,恶劣、动荡的民主政制却俯拾皆是。托克维尔的质疑托克维尔早就预言:民主注定将扩散到全世界。50“多数人的暴政”托克维尔很清楚民主制度极易蜕变为多数人的暴政(tyranny)。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第一,上帝为美国人安排的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第二,法制;第三,生活习惯和民情。”“多数人的暴政”托克维尔很清楚民主制度极易蜕变为多数人的暴政51如何削弱多数的暴政?“法院是法学界对付民主的最醒目工具”。“有权宣布法律违宪的美国司法官员,管理日常的司法事务。他们不能强制人民立法,但至少可以强迫人民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法律,要求他们言行一致”。法治能够维护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法治落实为具体制度,就是法官“有权宣布法律违宪”,即美国法院行使的司法审查权。所以,在制度上,司法审查(judicialreview)对于维护民主的稳定,防止其蜕变成多数的暴政功莫大焉。如何削弱多数的暴政?“法院是法学界对付民主的最醒目工具”。52罗伯特.达尔的质疑在《美国宪法有多民主?》一书中,如果以真正的民主政府的工具的尺度衡量,这部宪法是不成功的,包括一些重要的反民主的因素,包括奴隶制被接受了,普选权只限制于白人中的男人。而且美国政治体制至今仍有不同寻常的、潜在的反民主的成分,其中之一就是「选举人」制度和参议院,两者都是基于地域而不是人口,从而导致政治权力向小州形成的联合倾斜,而后者并不一定恰好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一致。罗伯特.达尔的质疑在《美国宪法有多民主?》一书中,如果以真正53C.B.麦克弗森西方自豪的自由主义民主,有着深厚的缺陷:其历史和社会根源是它的“占有性个人主义”。在西方,自由主义优于民主,占有性个人主义优于自由主义。占有性个人主义与民主不相容。C.B.麦克弗森西方自豪的自由主义民主,有着深厚的缺陷:其历54十九世纪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二十世纪,美国的总统选举投票率最高不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绝大多数总统选举的投票率都低于此数。自从一八二四年以来,美国总统是由四分一到五分二的选民选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期以来美国并非由多数人统治,未能体现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十九世纪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二十世纪,美国的553、法国大革命:
没有宪政的革命没有人怀疑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民主的革命,而人们习惯上贯之以“大”,更显其革命性所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却是一场没有制度化的民主,即缺失宪政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支持,宪政就是“恶法”体系的领头羊,宪政的建立是民主革命的结果;然而,没有宪政的约束,民主亦是脆弱的,常常成为一群人的一时冲动,甚至沦落为暴政的工具。3、法国大革命:
没有宪政的革命没有人怀疑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民56“大众民主”“革命家”们创造了“大众民主”这一“教义”。“在大革命开始的时候,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格言确实表达了人们的真实希望和信念;但是,随着革命的发展,嫉妒、贪婪以及对优越者的仇恨到处泛滥,而这些格言则很快地成了人们为此进行辩护的合法借口,沦为这些邪恶情感的遮羞布。在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口号的背后,大众要摆脱纪律的限制才是真正的动机。”“大众民主”“革命家”们创造了“大众民主”这一“教义”。57“我就是人民!”当罗伯斯庇尔真诚地呼喊“我就是人民!”时,对权力的自信使这位“不可腐蚀者”落入了“朕即国家”的窠臼:他以是不是对他鼓掌来判定是不是人民!人民作为一个目的就再也不存在了,人民被当作个人野心的手段,成为掩盖罪行的遮羞布,招摇撞骗的护身符。“我就是人民!”当罗伯斯庇尔真诚地呼喊“我就是人民!”时,对58“完美的民主制”?人们追求完美的民主制,而柏克则认为,“完美的民主制就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东西。”托克维尔则认为,尽管纯粹的民主社会虽然能够繁荣昌盛,但是,“在此类社会中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完美的民主制”?人们追求完美的民主制,而柏克则认为,“完美59真正的民主国家的典型英国和美国。在那里,民主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但它们都遵循着相同的原则: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完全的宽容;宗教迫害是闻所未闻的;在各种职业中,真正的优越性是:只要具备必要的能力,任何人无需论资排辈就可以得到某个职位。没有什么能够对个人的努力构成障碍.真正的民主国家的典型英国和美国。在那里,民主以不同的形式存在60民主革命与宪政的关系民主革命解决了一个权力由谁行使的问题;而宪政革命则解决如何行使的问题。反观法国大革命制宪的历史,我们发现的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民主制度化进程的结果违背了民主,而它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民主”的背叛,违背“民主”的“宪政”反过来遭到“民主”的背叛。民主革命与宪政的关系民主革命解决了一个权力由谁行使的问题;61法国的宪政进程法国大革命后,接二连三发生暴力革命,形形色色的宪法——从激进民主主义到赤裸裸的专制主义,各式各样的法律,实行很短一个时期以后,就被抛到一边,而为新的宪法和法律所代替。(恩格斯语)法国大革命期间,先后制订了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5年宪法、1799年宪法等宪法,其变化之频繁令人目不暇接。从1789年到1870年间,法国制定过八部宪法,平均7年左右就有一部新宪法。法国成了宪法的试验场.法国的宪政进程法国大革命后,接二连三发生暴力革命,形形色色的62革命的民主如山呼海啸般地转瞬即逝,在十个春秋变幻之间留下了人们激动的眼泪和奔流的热血。但是,革命所激发的民主狂热却并没有为民主的制度化提供一个必要的空间,而是把一切踩在脚下,为个人专制提供了君主专制所无法具备的力量。宪政制度的建立如此之难,对“民主”的革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复辟和起义中流产。革命的民主如山呼海啸般地转瞬即逝,在十个春秋变幻之间留下了人634、民主的基本内涵民主通过倡导权力在民满足了人们对权力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追问,近代启蒙思想家则以公共权力来自于人民的委托,并应对委托者负责的社会契约理念完成了对民主的证成。尽管民主的理论源远流长,民主的含义也众说纷纭,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政治事务中的最基本权利应属于人民。4、民主的基本内涵民主通过倡导权力在民满足了人们对权力的正当64民主的具体表现形式(1)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民的政治积极性,扩大人民的公共参与;(2)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赋予人民最充分的知情权和表达自由;(3)在建构公共秩序,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使公民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实现,使绝大多数人都能精神愉快,心情舒畅;(4)执政者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高超的执政能力,严格的责任意识。民主的具体表现形式(1)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民的政治积极性,扩65宪政:法治的最高表现宪政首先意味着政府应受制于宪法。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且只为了人民的同意而行使;其次,宪政意味着公民权利的广泛保护和私人自由空间的充分保留;再次,宪政意味着权力的适当分离以避免权力的专制和垄断集中的危险;最后,宪政要求作为社会正义体现的司法机关享有应有的独立性,从而既保证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又防止公共权力偏离正常的行使轨道。宪政:法治的最高表现宪政首先意味着政府应受制于宪法。意味着一66宪政:民主的最基本方式第一,宪政表征民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第二,宪政弥补了民主的固有缺陷。第三,宪政能确保民主政治的良性化。第四,宪政构建人权的保障机制,实现民主政治的终极价值。第五,宪政“型塑”人们的民主精神和民主思维。第六,宪政要求实现执政方式的理性化和法治化.宪政:民主的最基本方式第一,宪政表征民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675、宪政与民主的张力宪政即有限政治,即以宪法规定政治权力、国家政府、公共领域与社会生活、公民、私人领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宪政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国家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民主是指国家权力由人民产生、由人民参与行使、由人民制约和监督的政治制度,民主的基本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即多数决定的原则。5、宪政与民主的张力宪政即有限政治,即以宪法规定政治权力、国681)、价值目标的区别宪政与民主的区别之一:价值目标宪政有相互联系的两个目标,一方面,宪政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另一方面,宪政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宪政是以有限政府为追求目标的,在它看来,政府永远是恶的,政府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对人民的基本权利构成严重侵害,因此为了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就必须对政府加以有效的限制。1)、价值目标的区别宪政与民主的区别之一:价值目标69有限政府与无限政府的冲突民主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它的假定是,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才能实现人民的权利与自由。从价值目标上看,虽然宪政与民主都是围绕着人民与政府的关系来考量的,但是很显然,它们之间隐含着一种非常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表述为有限政府与无限政府的冲突,也就是说,宪政必然排斥无限政府,而民主则必然排斥有限政府。有限政府与无限政府的冲突民主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702)、运作程序宪政是按照法治的原则来构造自己的,按照法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可以派生出两大原则,一是人民权利可以推定原则,一是政府权力不可推定原则。这两大原则正好与上述宪政的价值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2)、运作程序宪政是按照法治的原则来构造自己的,按照法治的基71人民权利可以推定原则是说,对于公民的行为而言,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即是法律许可的,换言之,人民可以去做一切法律所未加禁止之事。政府权力不可推定原则也可以叫权力法定原则,对国家机构而言,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即是法律所禁止的,因此,对任何国家机构来说,它所能行使的权力必须是宪法或法律明确列举规定的,宪法或法律没有明确授予的权力必须被视为禁止的,不能行使的,即使是出于最良善的愿望也不行!人民权利可以推定原则是说,对于公民的行为而言,法律没有明确禁72民主则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或叫做民主集中制原则来构造自己的。首先让所有的人发表意见,然后将人们的意见综合起来,最终将多数人的意见作为指导所有人的意见,从而变成一个社会整体的意志,即所谓的“公意”。“公意”是形成政府权力的正当性根据。民主则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或叫做民主集中制原则来构造自己73在运作程序上,民主的主要贡献是形成政府,至于政府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工作,则是在它的考虑之外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就认为在选举政府时人民是主人,而在政府形成之后人民则变成了奴隶。在运作程序上,民主的主要贡献是形成政府,至于政府按照什么样的743)运作后果宪政对有限政府的追求,对法治原则的持守,必然造成的一个结果是,政府是弱小的,而人民是强大的,政府是精简的,而社会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但是它的一个困境是,由于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力偏弱,有可能在社会自组织失效的情形之下不能有效地介入,难于使社会恢复自身的自组织性。3)运作后果宪政对有限政府的追求,对法治原则的持守,必然造成75民主则恰好是对宪政的一种克服,它通过一种无限的授权,极有可能导致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也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欺凌。民主最内在的困境:希特勒因为民主制度而上台,但是他所实行的暴政使民主成为专制的铺路石。从民主的内在逻辑来看,民主本来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统治,可是我们会发现民主最终会导致是所有人的被统治。民主则恰好是对宪政的一种克服,它通过一种无限的授权,极有可能766、中国的民主中国政府民主白皮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家做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滋生和蔓延;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6、中国的民主中国政府民主白皮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77对于中国来说,妥善的国家治理的关键不是启发民智、倡扬民主,也不是诉诸威权、灌输法意,而是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真正的宪政国家。
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司法地位、加强司法独立性。政治监督也是一个颇值一提的“问题”。宪政是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上的一道门槛,着眼长远,它也是中国未来政治兴衰的关键。
对于中国来说,妥善的国家治理的关键不是启发民智、倡扬民主,也78第六章、民主与法治第六章、民主与法治79一、法治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要求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过渡的国家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对法治的理解是在不断调整和清晰的。不过,几个概念仍然还有清理的必要:法制,法治,依法治国,等等。一、法治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要求向801、人治(ruleofwill)人治在西方和东方都有悠久的传统。而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与法治相对应的是人治。什么是人治?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这是判别法治与人治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1、人治(ruleofwill)人治在西方和东方都有悠久81人治的表现形式(1)1)“替民作主”:(“作民之主”) 长期的封建统治是“一人作主”,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表现:把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变成代替人民行使权力。 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变成“你民主,我集中”。 把所谓“党的一元化领导”,变成书记一个人领导,一人拍板,一言安邦。领导人一个条子,胜过一项法律,一打制度。人治的表现形式(1)1)“替民作主”:(“作民之主”)82人治的表现形式(2)2)“权大于法” 封建社会,皇权大于国法;现代社会,地方党政的权力大于国家法律。 权被滥用,被僭越,僭越了法律。 “你有法,我有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抗法。 “政刑不分”,党政干扰司法,强使法律屈从于掌权者个人的权力。人治的表现形式(2)2)“权大于法”83人治的表现形式(3)3)“仰仗青天” 把国家的强盛,完全寄托于英明的领袖和贤明的干部。重干部的素质甚于制度的完善;“领导班子”重于“领导制度”。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指引和约束干部权力的正当行使,仅靠领导者个人的智慧和仁慈。 “批示”胜于法律。“青天情结”。人治的表现形式(3)3)“仰仗青天”84人治的表现形式(4)4)迷信“运动” 以为政治运动可以包治百病,靠领导者鼓动群众热情开展所有运动。迷信政治运动的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效果,忽视经常的法律调节。 政治运动中的领导人运筹帷幄,一呼百应,几句箴言,几条指示,就可以安邦救国。 对政治运动本身易于偏离民主和法制的轨道,造成灾难性后果,没有反思,缺乏警惕。人治的表现形式(4)4)迷信“运动”85人治的表现形式(5)5)“人身依附” 对领袖、领导人、权威的崇拜意识和依附意识浓厚; “跟人不跟线”。只对领导人负责;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荣俱荣,一枯俱枯。人治的表现形式(5)5)“人身依附”86人治的表现形式(6)6)“等级特权” 凡事排坐次,讲等级。 人情大于国法。 特权高于国法:“党票当罪”、“职务抵刑”。 等等。人治的表现形式(6)6)“等级特权”872、策治(ruleofpolicies)政策治国是指在处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公共事务时主要以政策而不是借助制度和法律为主要施政手段,通常流行于非市场经济的体制中。
2、策治(ruleofpolicies)政策治国是指在处88政策治国之利使政府容易做出灵活的反应,而且执行起来迅速、高效、果断,不仅可以不受以往政策的约束,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冲破任何现行的法律的羁绊。
政策治国之利使政府容易做出灵活的反应,而且执行起来迅速、高效89政策治国之弊法制阙如,法制薄弱,机构庞杂,裁量权过度,弹性过大,放乱收死,政策决定可以任意改变,权大于法,以言代政,以言代法,社会经济上搞指标管理,用行政手段干预集体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化程度低。
政策治国之弊法制阙如,法制薄弱,机构庞杂,裁量权过度,弹性过90政策治国之弊政策的手段一旦使用过度,弹性过大,政策变化过多过快,就会使人们失去对政策的信赖,从而使政策治国失去其高效率的优势,这就会导致政治与制度作为治国手段的双重缺乏。政策治国的另一缺陷是由于缺少制度上的纠错机制,一旦政策不对路,实施的效率越高,不良的后果便越发严重。政策治国之弊政策的手段一旦使用过度,弹性过大,政策变化过多过91政策治国的基础政策治国的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政治基础是高度的中央集权。政策治国是“人治”的现代主要标志。
政策治国的基础政策治国的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923、德治(礼治)法治是依法制治国,重法律条文而轻人情。德治是依有德之人治国,重人情而轻法律条文,在不考虑字面褒贬义的情况下,本质上也可称为人治。两种治国方略各有特点:前者可能导致教条主义,后者可能导致经验主义。前者强调治国方略的稳定性,后者强调治国方略的灵活性。
3、德治(礼治)法治是依法制治国,重法律条文而轻人情。93中国德治思想中国历代各种治国思路中,德治思想提出最早,论述最多,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德治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最基本的主张,也可看成儒家学派的代名词。儒家的德治思路,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具有民主主义色彩,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稳定统一,求治求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现在和将来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德治思想中国历代各种治国思路中,德治思想提出最早,论述最94先秦:以德治国儒家思想的主题:强调道德教化,修身为本,以德治国。德字在先秦的《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儒家之所以将夏商周三代之治作为后世效法的王道典范,颂扬备至,就因为三代是“至德之世”。
先秦:以德治国儒家思想的主题:强调道德教化,修身为本,以德治95西周:德治先河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敬德保民”的治国思路,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重德治教化的传统。“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开德治之先河。西周:德治先河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敬德保民”的治国思路,96孔子:儒家德治德治思想的圭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儒家德治德治思想的圭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97儒家:刑与德之别强力和刑罚是对人力的征服,德则是对人心的征服。从长远来看道德比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更为管用。用法制禁令来治理民众,用刑罚迫使他们就范,民众虽然因害怕惩处而可以避免犯罪,但不知犯罪是耻辱;一旦法制禁令存在漏洞,或者刑罚有所松弛,民众还是会作奸犯科的。如果用道德指导教化他们,用礼仪来约束规范他们,民众就会明白犯罪是行恶,而自觉地纠正行为,这样就不会轻易犯罪了。儒家:刑与德之别强力和刑罚是对人力的征服,德则是对人心的征服98道德教化靠行政和刑罚来治理,是消极的办法;推行道德教化,强调修身为本,提高民众素质,则是积极的办法。前者是对人们不良行为的治理,后者则是对人们不良心理的治理,是思想上的引导。从孔子始,强调道德教化,修身为本,以德治国,成为儒家思想的主题。道德教化靠行政和刑罚来治理,是消极的办法;推行道德教化,强调99“德”与官本位儒家学说自孔子开始,就提出“学而优则仕”,内含“读书做官论”。官本位之源头。宣扬“治国、平天下”,只引导人们做政治家,不引导人们做实干家。目标既高又大,流于空疏。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作为普遍目标来提倡,造就了几种人:“德”与官本位儒家学说自孔子开始,就提出“学而优则仕”,内100造就了许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者,“舍我其谁”的自负者;造就了许多一屋尚不扫、侈谈扫天下的空谈家;造就了许多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三不会经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老书虫;造就了许多以“窃书不为偷”、以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为有学问的孔乙己式的书呆子。造就了许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者,“舍我其谁”的自负者;101德:个人道德修养儒家的德治思路偏执于人的道德修养,重自律、轻他律;重教育、轻监督;重人治、轻法治;忽略、轻视制度建设。儒家从“人性本善”出发,执着地追求“内圣外王”,总以为通过修身教化,通过经典学习,可以“致良知”,可以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以做到“慎独”。他们没有看到人性求利的本能,人性的多种先天弱点。德:个人道德修养儒家的德治思路偏执于人的道德修养,重自律、轻102德:个人行为儒家认为君主和官吏的言行具有莫大的示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相信通过德治学说熏陶教化出来的大丈夫,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够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岳飞);更能做到先义后利,临财不苟得,临利不苟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就能做到廉洁奉公。德:个人行为儒家认为君主和官吏的言行具有莫大的示范作用:“其103道德力量的有限性人性的多种先天弱点。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也是改变不了的。加上后天的社会化的复杂性,经验一再证明: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有对权力予以监督和制约,而且这种监督和制约又必须是双向的、平等的,才能防止好人变坏人,阻止坏人干坏事,避免官吏和政权走向腐败。道德力量的有限性人性的多种先天弱点。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也是104德治就是政治儒家的德治理论重政治、轻经济,过分强调义利之分,片面要求人们舍利取义,克制私欲,清心寡欲,省吃俭用,安贫乐道,逆来顺受,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义利之分是必要的,也是儒家理论的一大特色,但后来却走向极端。“私欲”被放大来反对、来限制。宋明理学把“私欲”与“天理”对立起来,要“存天理,灭人欲”;到了“以理杀人”的地步。德治就是政治儒家的德治理论重政治、轻经济,过分强调义利之分,1054、历史的回顾法治作为一种法律学说和法律实践,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逐渐形成的,是特定的法律思想与社会实践频繁而积极互动的结果。4、历史的回顾法治作为一种法律学说和法律实践,是经过漫长的历106自然法与法治古代西方的超验的法律价值观:神和自然正义。亚里士多德:法律神“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性”,“让法律来统治,就是只让上帝和理性来统治,但谁要让人来统治,那就要加上兽性的成分。”西塞罗和斯多葛学派:将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谁理性和正义的体现,发扬成为更高的自然法理论。自然法与法治古代西方的超验的法律价值观:神和自然正义。107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即中世纪后期,法治的思想开始提出,针对的主要是统治者专横的立场、专横的行为和带来专横后果的立法。英国的教权与王权之争。王权与领主权力之争。法律战胜权力的结果:《大宪章》英语世界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国王必须服从法律。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即中世纪后期,法治的思想开始提出,针对的108德国的“法治国”康德:“国家是许多人以法律为根据的联合。”卢梭:法律是公意的表现,出自作为主权者的人民的命令。法律不是来自自然法,而是来自人民的联合意志(公意),法律是作为主权者的立法者的产物,而不是自然正义的产物。“公意”、“人民主权”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德国的“法治国”康德:“国家是许多人以法律为根据的联合。”109主权者即法律主权者是一切法律的渊源,她本身不会作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抗拒此种意志,忍受立法权的滥用是人民的义务,即使忍无可忍。这种思想被称为法律实证主义,或实证主义法学。其后果是魏玛宪法,恶果是第三帝国的纳粹。主权者即法律主权者是一切法律的渊源,她本身不会作恶。110法治国的核心法律是人订的,不存在正义和权利这样的绝对价值,立法者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行决定什么是道德和正义。对既定权势的尊重,忠于法律被混为一谈。法治国,也谈“依法治国”,可是意义发生了完全的改变。法治国的核心法律是人订的,不存在正义和权利这样的绝对价值,立111法治与法治国的区别1)法治起源于自然法,基于自然法的契约观。2)法治体现了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偏爱。3)法治强调法律是人民能动的发现的自然法则,而不是统治者的权力意志。4)人们服从法律,是服从普遍的、客观的自然法则。法必须合法。法治与法治国的区别1)法治起源于自然法,基于自然法的契约观。112近现代的法治近现代,对人权、正义、自由、尊严等普世价值的坚定信念谁法律价值观的基础。法治思想源自古典自由主义。人制定的法律必须服从普遍的自然法则。近现代的法治近现代,对人权、正义、自由、尊严等普世价值的坚定113近现代法治思想的源头:洛克从自然法的角度,洛克提出这种更高的法律包括自然秩序下属于一切人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不能让渡,而且自动构成对统治者行为的限制。法律,不仅是对自由的约束,而且更是对自由的保障。近现代法治思想的源头:洛克从自然法的角度,洛克提出这种更高的114法治思想的扩展法国的《人权宣言》;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以及美国宪法。法治思想成为专制于无政府的对应物。法治思想的扩展法国的《人权宣言》;1155、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一、法律必须是公开的、普遍的、不自相矛盾的、稳定的、明确的、针对未来的、合乎实际的。第二、法律必须是善意的、合乎情理的。第三、法律具有最高性。第四、法律必须是可预知的,可信赖的。(制定程序、公布、随时查阅等)5、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一、法律必须是公开的、普遍的、不自116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六、法律的目的只能是正义本身。第七、一切法律都不能违背宪法,宪法不能违反保障人权和宪政原则。第八、一切法律都必须接受违宪审查。第九、司法必须独立。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17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十、越权无效。(依法行政的尺度:1)政府的一切活动有法律条文的依据;2)民众对政府的不法行为有权抵制;3)政府因不法行为给民众造成的损失,因予以救济;4)政府官员要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法律责任)第十一、国家责任原则。第十二、不朔既往原则。第十三、无罪推定原则和法律的正当程序原则。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原则第十、越权无效。(依法行政的尺度:1)政118法治之下的两个条件1、法律必须由主权者制订。 由人民代表选举的立法机关制订。立法公开。2、法律必须是公正的、不偏不倚的。 在法治社会中,人民必须受法,政府更应该守法。 政府守法是衡量法治社会的重要试金石。法治之下的两个条件1、法律必须由主权者制订。119法治的价值前提对基本人权的承认。人权不可侵犯、不能剥夺。法治是一种消极的政治观。止恶多于扬善。(守株待兔于主动出击)法治的价值前提对基本人权的承认。人权不可侵犯、不能剥夺。120二、民主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法治是宪政民主最有力的支柱之一.与一切其他形式的政体相比,民主是最适合,也最需要法治的政体.在现代用法中,它可以指人民政府和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及直接参与政府;甚至可以指共和制和立宪制政府,也就是法治政府。二、民主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法治是宪政民主最有力的支柱之一.与1211、民主的界定民主(Democracy)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由两个希腊词汇Demos(人民)和Kratos(权威)组成,意思是“人民统治”。林肯曾用“民有、民治、民享”这一名言来描述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说明民主政府不是由某一个人、一个阶级、特权阶层或某个团体所掌控,而是一个人民作为整体并以自己名义来行使权力的政府。1、民主的界定民主(Democracy)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希腊122民主是一种制度安排美国学者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罗伯特·达尔给民主下的定义是,“民主是所有成年公民都可以广泛分享参与决策机会的政治体系。
民主是一种制度安排美国学者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123熊彼特则把民主视为“一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马克思:“民主只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列宁进一步明确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熊彼特则把民主视为“一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124民主是一种政治文化上述界定的共同之处:都认为民主是一种制度安排或政治过程。然而,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是,在实际生活中,民主同时也体现为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民主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是一种政治文化上述界定的共同之处:都认为民主是一种制度安125作为政治文化的民主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决定。”从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民主首先表现为人类精神领域的某种价值和追求,并且成为人们政治生活的理想和信念,进而指导人们的政治实践。作为政治文化的民主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1262、对民主的质疑民主制的核心原则是多数决,民主的方法无法制止权力的集中,所以民主制倾向于不稳定。真正导致民主制度稳定的,是司法审查所体现的司法独立。2、对民主的质疑民主制的核心原则是多数决,民主的方法无法制止127托克维尔的质疑托克维尔早就预言:民主注定将扩散到全世界。但在对美国政制的出色成就赞叹之余,同样不失远见地指出,这种制度未必能适合其他国家。例如,墨西哥。而当今这个公认的民主时代,恶劣、动荡的民主政制却俯拾皆是。托克维尔的质疑托克维尔早就预言:民主注定将扩散到全世界。128“多数人的暴政”托克维尔很清楚民主制度极易蜕变为多数人的暴政(tyranny)。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第一,上帝为美国人安排的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第二,法制;第三,生活习惯和民情。”“多数人的暴政”托克维尔很清楚民主制度极易蜕变为多数人的暴政129如何削弱多数的暴政?“法院是法学界对付民主的最醒目工具”。“有权宣布法律违宪的美国司法官员,管理日常的司法事务。他们不能强制人民立法,但至少可以强迫人民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法律,要求他们言行一致”。法治能够维护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法治落实为具体制度,就是法官“有权宣布法律违宪”,即美国法院行使的司法审查权。所以,在制度上,司法审查(judicialreview)对于维护民主的稳定,防止其蜕变成多数的暴政功莫大焉。如何削弱多数的暴政?“法院是法学界对付民主的最醒目工具”。130罗伯特.达尔的质疑在《美国宪法有多民主?》一书中,如果以真正的民主政府的工具的尺度衡量,这部宪法是不成功的,包括一些重要的反民主的因素,包括奴隶制被接受了,普选权只限制于白人中的男人。而且美国政治体制至今仍有不同寻常的、潜在的反民主的成分,其中之一就是「选举人」制度和参议院,两者都是基于地域而不是人口,从而导致政治权力向小州形成的联合倾斜,而后者并不一定恰好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一致。罗伯特.达尔的质疑在《美国宪法有多民主?》一书中,如果以真正131C.B.麦克弗森西方自豪的自由主义民主,有着深厚的缺陷:其历史和社会根源是它的“占有性个人主义”。在西方,自由主义优于民主,占有性个人主义优于自由主义。占有性个人主义与民主不相容。C.B.麦克弗森西方自豪的自由主义民主,有着深厚的缺陷:其历132十九世纪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二十世纪,美国的总统选举投票率最高不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绝大多数总统选举的投票率都低于此数。自从一八二四年以来,美国总统是由四分一到五分二的选民选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期以来美国并非由多数人统治,未能体现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十九世纪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二十世纪,美国的1333、法国大革命:
没有宪政的革命没有人怀疑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民主的革命,而人们习惯上贯之以“大”,更显其革命性所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却是一场没有制度化的民主,即缺失宪政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支持,宪政就是“恶法”体系的领头羊,宪政的建立是民主革命的结果;然而,没有宪政的约束,民主亦是脆弱的,常常成为一群人的一时冲动,甚至沦落为暴政的工具。3、法国大革命:
没有宪政的革命没有人怀疑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民134“大众民主”“革命家”们创造了“大众民主”这一“教义”。“在大革命开始的时候,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格言确实表达了人们的真实希望和信念;但是,随着革命的发展,嫉妒、贪婪以及对优越者的仇恨到处泛滥,而这些格言则很快地成了人们为此进行辩护的合法借口,沦为这些邪恶情感的遮羞布。在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口号的背后,大众要摆脱纪律的限制才是真正的动机。”“大众民主”“革命家”们创造了“大众民主”这一“教义”。135“我就是人民!”当罗伯斯庇尔真诚地呼喊“我就是人民!”时,对权力的自信使这位“不可腐蚀者”落入了“朕即国家”的窠臼:他以是不是对他鼓掌来判定是不是人民!人民作为一个目的就再也不存在了,人民被当作个人野心的手段,成为掩盖罪行的遮羞布,招摇撞骗的护身符。“我就是人民!”当罗伯斯庇尔真诚地呼喊“我就是人民!”时,对136“完美的民主制”?人们追求完美的民主制,而柏克则认为,“完美的民主制就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东西。”托克维尔则认为,尽管纯粹的民主社会虽然能够繁荣昌盛,但是,“在此类社会中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完美的民主制”?人们追求完美的民主制,而柏克则认为,“完美137真正的民主国家的典型英国和美国。在那里,民主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但它们都遵循着相同的原则: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完全的宽容;宗教迫害是闻所未闻的;在各种职业中,真正的优越性是:只要具备必要的能力,任何人无需论资排辈就可以得到某个职位。没有什么能够对个人的努力构成障碍.真正的民主国家的典型英国和美国。在那里,民主以不同的形式存在138民主革命与宪政的关系民主革命解决了一个权力由谁行使的问题;而宪政革命则解决如何行使的问题。反观法国大革命制宪的历史,我们发现的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民主制度化进程的结果违背了民主,而它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民主”的背叛,违背“民主”的“宪政”反过来遭到“民主”的背叛。民主革命与宪政的关系民主革命解决了一个权力由谁行使的问题;139法国的宪政进程法国大革命后,接二连三发生暴力革命,形形色色的宪法——从激进民主主义到赤裸裸的专制主义,各式各样的法律,实行很短一个时期以后,就被抛到一边,而为新的宪法和法律所代替。(恩格斯语)法国大革命期间,先后制订了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5年宪法、1799年宪法等宪法,其变化之频繁令人目不暇接。从1789年到1870年间,法国制定过八部宪法,平均7年左右就有一部新宪法。法国成了宪法的试验场.法国的宪政进程法国大革命后,接二连三发生暴力革命,形形色色的140革命的民主如山呼海啸般地转瞬即逝,在十个春秋变幻之间留下了人们激动的眼泪和奔流的热血。但是,革命所激发的民主狂热却并没有为民主的制度化提供一个必要的空间,而是把一切踩在脚下,为个人专制提供了君主专制所无法具备的力量。宪政制度的建立如此之难,对“民主”的革命在一次又一次的复辟和起义中流产。革命的民主如山呼海啸般地转瞬即逝,在十个春秋变幻之间留下了人1414、民主的基本内涵民主通过倡导权力在民满足了人们对权力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追问,近代启蒙思想家则以公共权力来自于人民的委托,并应对委托者负责的社会契约理念完成了对民主的证成。尽管民主的理论源远流长,民主的含义也众说纷纭,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政治事务中的最基本权利应属于人民。4、民主的基本内涵民主通过倡导权力在民满足了人们对权力的正当142民主的具体表现形式(1)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民的政治积极性,扩大人民的公共参与;(2)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赋予人民最充分的知情权和表达自由;(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防烟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木砂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塑胶面具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参汤狗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合同审查法律顾问聘用合同
- 2025年度航空油罐车租赁及应急演练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游艇俱乐部租赁合同租金变动与船员培训补充协议
- 2025年度火锅店消防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合同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购房分期房地产权属转移合同
- 2025年度物业业主共建社区志愿服务合同模板
- 【压缩式落叶清扫机设计(论文)6900字】
- 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测试卷(含答案)
- 九宫数独200题(附答案全)
- JT-T-496-2018公路地下通信管道高密度聚乙烯硅芯塑料管
- 食材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标
- 再见深海合唱简谱【珠海童年树合唱团】
- 《聚焦客户创造价值》课件
- PTW-UNIDOS-E-放射剂量仪中文说明书
- 保险学(第五版)课件全套 魏华林 第0-18章 绪论、风险与保险- 保险市场监管、附章:社会保险
- 典范英语2b课文电子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