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生理学第1章绪论考纲要求①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②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③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复习要点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体液体液的组成及占体重的百分比如下:细胞内液(40%)体液(60%)血浆5%细胞外液20%组织间液15%,功能性细胞外液+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内环境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环境相接触,而是浸浴于机体内部的细胞外液中,因此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1】2005N01A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D.血浆二、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E.组织间液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lo神经调节(1)定义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须在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基础上得以正常进行。反射弧的任何•个环节被阻断,反射将不能完成。2)特点①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②自动化、快速、准确、持续时间短暂。.体液调节(1)定义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
(2)特点反应速度慢、不够精确、作用时间持久、作用范围广。.自身调节(1)定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2)特点涉及范围小(只限于该器官、组织和细胞)、幅度小、不十分灵敏。.调节类型的判断机体对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判断调节类型的方法,就是看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过程中是否有神经系统活动和体液因素的参与:由神经系统活动进行的调节是神经调节;由体液因素进行的调节是体液调节;既无神经系统活动,又无体液因素参与的调节就是自身调节。如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就属于体液凋节。当平均动脉压在60一MOmmllg范围波动时,脑血流可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当肾动脉灌注压在80〜180nlmHg范围波动时,通过自身调节可使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例2】2007N01A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受神经系统控制B.通过特殊化学物质实现c.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D.反应比神经调节缓慢【例3】2006N01A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A.神经调节•B.自身调节c.局部调节D.体液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例4】2002N01A破坏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下列哪一种调节将不能进行?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分泌调节【例5】1999N01A下述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A一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 B.全身血压维持相对恒定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D.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E.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体内的控制系统包括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但大纲只要求掌握反馈控制系统。反馈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在正常人体内,大多数情况下为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I正反馈控制系统II正反馈控制系统I比例,I比例,I大多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I少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I I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 I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 II定义I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I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II I相反的方向改变 I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I作用I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I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I I①减压反射 I①排尿反射、排便反射II I②肺牵张反射 I②分娩过程II举例I③动脉压感受性反射 I③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 |I I④代谢增强时02及C02浓度的调节 |④血液凝固过程II |⑤甲亢时TSH分泌减少 |⑤胰蛋白前原激活的过程有正反馈 I注意:尤其要记住正、负反馈调节栏里的几个常考的“举例”,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技巧解题时请注意,按控制论观点,任何反馈控制系统都应该包括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组成的“闭合回路”16第二部分生理学(闭环系统),且其调节机制中都设置了一个“调定点”。否则,不能称为反馈调节。如醛固酮增多引起血K'降低就不属于负反馈调节。醛固酮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水的重吸收,引起血K'降低,该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也无“调定点”,因此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例612008N01A从控制论的观点看,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的调控机制是A.非自动控制 B.负反馈控制C.正反馈控制 D.前馈控制[例7]2004N01A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调节方式是A.负反馈调节 B.自身调节,C.正反馈调节D.体液性调节E.前反馈调节[例8]1998N01A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例9】1995N0146X下列现象中,哪些存在着正反馈?A.肺牵张反射B.排尿反射C.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的开放D.血液凝固过程【例10】2003N01A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见于A.排尿反射 B.减压反射 C.分娩过程D.血液凝固 E•排便反射【例11】1999N0139X下列哪些现象中存在正反馈?A.血液凝固过程B.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0期去极时的Na+内流c.排卵前期,成熟的卵泡分泌-大量雌激素对腺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的影响D.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的血和尿中的促性腺素浓度升高A.正反馈机制 B_负反馈机制、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例12】1996N0117c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有【例13】1996N0118c雌激素对促性膀.激素的调节中有常考点 生理调节;正、负反馈调节的区别及举例。参考答案——详细解答见《西医综合历年真题精析》1.C2.A9.BCD10B3.E4.A11.ABC12.A5.E6.B7.A8.E13.C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考纲要求①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②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防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③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④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⑤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 细胞上的传导。⑥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⑦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复习要点一、物质的跨膜转运
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经载体或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或镉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其中,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是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出胞或入胞是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 1单纯扩散1易化扩散11主动转1运 11 11 1 1| |02>C02、N2、H20、乙醇11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普通细胞11肠及肾小管吸收葡萄糖 I1举例 111111 1尿素、甘油等的跨膜转运|离子(K+、Na+、C1-,ca+)INa+泵、Ca+泵、H+-K+泵|1 11 11 1 11 1物质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1物质从高浓度梯度或高电位梯1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 11移动方向111111 1的一侧移向低浓度的一侧1度一侧移向低梯度的一侧1或逆电位差移动 11 11 11 1 11移动过程1无需帮助,自由扩散1需离子通道或载体的帮助1需“泵”的参与 11 11 11 1 1 11 1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 1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电化1111终止条件111受“泵”的控制 11 1电化学势差=0时停I上11 11学势差二0时停止1111 1 111I I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 I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 I消耗了能量 II能量消耗I I II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势能I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势能I属于被动转运I由膜或膜所属细胞供给注意:①葡萄糖的转运既可通过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又可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进行:红细胞和普通细胞摄取葡萄糖——经载体易化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伴随N/重吸收的继发性主动转运。②水分子透过细胞膜——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记忆:①单纯扩散在于“简单”——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②易化扩散在于“容易”——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或通道);③主动转运在于“主动”——需要消耗能量;④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于“继发”——能量是借助原动力A.单纯扩散, B.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c.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例1】’1999N093B葡萄糖通过小肠黏膜或肾小管吸收属于[例2]1999N094B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属于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第二部分生理学【例3】1992N0105c氧由肺泡进入血液【例4】1992N01061葡萄糖由血液进入脑细胞【例5】1997N011A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属于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D.入胞作用 E.吞噬[例6]1998N02A葡萄糖从细胞外液进入红细胞内属于A.单纯扩散 B.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 E.入胞作用[例7]2004N04A与肠黏膜细胞吸收葡萄糖关系密切的转运过程是A.oHC03一的被动吸收 B.Na+的主动吸收D.C1一的被动吸收 E.Ca”的主动吸收.单纯扩散C.主动转运c.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K+的主动吸收能以单纯扩散跨膜流动的物质都是脂溶性的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大散的方向及速度取决于:①该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②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与物质的脂溶性和分子大小有关)。2,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是指物质的扩散是在通道或载体帮助下完成的,这些通道或载体是位于细胞膜结构中的些特殊蛋白质分子。易化扩散是非脂溶性物质的转运方式之一。I经载体易化扩散II经载体易化扩散1介导方式1借助于通道蛋白质的介导11 11借助于载体蛋白质的介导11 1 11转运方向1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11 111顺浓度梯度进行1 1 1 1I转运速率|快(106-108个离子/秒):/秒)(6版为一一105) |1 111慢(102〜1一个离子或分子11 1 1,特性1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学结构特异性 11 111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1I I①相对特异性,特异性无载体蛋白质高'' I①化学结构特异性II特点I②通道的导通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状态I②竞争性抑制II I③无饱和现象一 I③饱和现象1举例 |带电离子K'、Na'、cl-、ca2'的快速移动的跨膜转运 II I1葡萄糖、氨基酸、核甘酸等1离子通道有静息、激活和失活三种功能状态,通道对离子的导通表现为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离子通道可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等。离子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为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例8】2001N0IA、21J;30N02A下列各项跨膜转运中,哪一项没有饱和现象?A.继发性主动转运 B.原发性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单纯扩散 E.Na+—Ca+交换注意:①无饱和现象者——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 ②有饱和现象者——经载体易,〜Lff'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钙泵。3.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体内存在的重要离子泵包括钠泵(Na'、K'-ATPiW)、钙泵(ca2'•ATP酶)、质子泵(K''-ATP酶、H'—ATP酶)等。细胞宜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1)钠泵①钠泵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②维持细胞膜内外Na'、K'浓度差。正常时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液中的30倍左右,细胞外液中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Na'浓度为胞质中的10倍左右。一个细胞约将它所获能量的20%〜30%用于钠泵的转运。③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就需要高K'环境。④钠泵活动能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⑤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如Na''tf交换、Na'.Ca。'交换,以及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被吸收的过程中,H’、Ca"、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逆浓度梯度转运,都是利用Na'经主动转运造成的跨膜浓度梯度作为驱动力。⑥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⑦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⑧钠泵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可以分解ATP释放能量。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移入胞内。⑨哇巴因是钠泵的特异性抑制剂。注意:(1.7版生理学P23表2-1显示:正常细胞外液的Na'浓度为145minol/L,胞质为18nmoL/L(6版为12mmo^I-),故细胞外液Na'浓度约为胞质中的8(12)倍左右。但6、7版生理学均为10倍左右.可见6、7版数据前后是矛盾的,2—5版生理学此数据为12倍。(2)6版生理学 个细胞约将它所获能量的1/3以上用于钠泵的转运.5版、7版生理学 个细胞约将它所获能量的20%。30%用于钠泵的转运。【例9】2004N02A、1998N03A、1996N01A细胞膜内外正常N_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膜安静时K'通透性大B.膜兴奋时Na'通透性大C.Na'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Na'泵的作用E.膜上Ca+泵的作用【例10】2008N0151X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细胞功能发生的变化有A.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B.动作电位幅度降低c.Na'-ca"交换增加 D.胞质渗透压升高【例11】1991N0114X钠泵的生理作用是A.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B.阻止水分进入细胞 c.建立离手势能贮备D.是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注意:本题如按5版生理学答案为ACD,如按6版生理学,作者认为答案为ABCD。因为6版P14、15,专门讲到了“钠泵”对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稳定性的影响:P15有原文一句:”如果用钠泵抑制荆哇巴因将钠泵活动抑制,则由于漏入胞质的Na'和Cl一多于从胞质漏出的K',使胞质的渗透压升高,于是水进入细胞内,使细咆发生肿胀”。这句话的含义表明:无钠泵,水分进入细胞内,反过来有钠泵.水分被阻止于细胞外。7版生理学已删除该知识点。原给出的答案为ACD。【例12】2003N02A下列关于Na'.K’泵的描述,错误的是Ao仅分布于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 B.是一种镶嵌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具有分解ATP而获能的功能D.能不断将Na'移出细胞膜外,而把K'移入细胞膜内E.对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2)钙泵钙泵主要分布于质膜、内质网或肌质网膜上。质膜钙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1个Ca。'由胞质内转运至胞外。肌质网或内质网钙泵则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2个Ca。'从胞质内转运至肌质网或内质网内。两种钙泵的共同作用可使胞质内游离CaJ浓度保持为细胞外液的万分之一,这一状态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例13】1999N0140X下述哪些过程需要细胞本身耗能?A.维持正常的静息电位 B.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时的大量Na'内流第二部分生理学C.动作电位复极相中的K'外流D.骨骼肌细胞胞浆中,ca2'向肌浆网内部的聚集.继发性主动转运应与原发性主动转运相鉴别。1 111 111原发性主动转运11继发性主动转运1 1 11转运方向1 111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11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1 1 11是否耗能1 1-11必需消耗能量 1 1必需消耗能量I钠泵分解ATP供能 |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能量来源I II直接利用ATP分解供能I间接利用钠泵分解ATP的能量I |Na'移出胞外 |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吸收II举例 I I神经末梢在突触间隙摄取肽类神经递质II |K'移入胞内 |甲状腺上皮细胞聚碘,Na'—H'交换和Na+-ca2+交换I.出胞和入胞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扩散或经膜蛋白的介导穿越细胞膜,但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不能穿越细胞膜,它们可通过形成质膜包被的囊泡,以出胞或入胞的方式完成跨膜转运。I出胞 I入胞I I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 I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ITOC\o"1-5"\h\z\o"CurrentDocument"I定义I IIII出细胞的过程 I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II特点I细胞排出大分子物质 I大分予物质进入细胞I I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 IIII内分泌腺细咆将合成的激素分泌到血液、组织液I主要见于细胞外某些团块物质进一细胞的过程:II举例I I部分多肽类激素、抗体、运TOC\o"1-5"\h\z铁蛋白、LDL |I |外分泌腺细胞将酶原、黏液分泌到腺管的管腔中I病毒(流感、脊灰)、大分子营养物质等 II I神经纤维末梢突触囊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 I人胞分吞噬和吞饮,吞饮又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吞噬——是指物质颗粒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形成的吞噬泡直径较大(l-2um),只发生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特殊细胞。吞饮——吞饮过程可在几乎所有的细胞发生,形成的吞饮泡直径较小(0.1-O.2um)o液相入胞——是指细胞外液及其所笛的溶质以吞饮泡的形式连续不断地进入胞内,是细胞本身固有的活动,进入细胞的溶质量和溶质的浓度成正比。 '受体介导入胞——是通过被转运物与膜受体的特异性结合,选择性促进被转运物进入细胞的一种人胞方式。【例14】2004N03A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9.几种常考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总结如下-11葡萄糖从肠腔内、肾小管吸收11I继发性主动转运(伴随Na'的重吸收)11-11葡萄糖被红细胞摄取1111经载体易化扩散11-11葡萄糖被脑细胞摄取1111经载体易化扩散11-11Na'的跨膜转运1।11主动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11-11ca2'的跨膜转运111主动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1I单胺类、肽类递质、碘的摄取I单胺类、肽类递质、碘的摄取I继发性主动转运I水分子II水分子I0:、C02、NH3、N2、乙醇、尿素等通过细胞膜|单纯扩散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例15】2006N02AC02和NH3在体内跨细胞膜转运属于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c.出胞或入胞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例16】2005N02A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和出胞或入胞 E.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例17】2000N01A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跄膜转运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D.主动转运 E.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例18】1994N031A产生生物电的跨膜离子移动属于A.单纯扩散 B.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c.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D.入胞E.出胞二、细胞的信号转导.基本概念(1)第一信使指擞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1)第二信使指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亍.它仇可把细胞外信号分子携带的信息转入细胞内。包括cAMP、cGMP、IP3(三磷酸肌醇)..DG(三酰甘油)、Ca2+等。.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分类根据膜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大致分为三类,即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属于化学门控通道,接受的化学信号绝大多数是神经递质,故也称递质门控通道。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转导。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常不称为受体,但它们可接受电信号和机械信号,并通过通道的开放、关闭和离子跨膜流动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部。因此,它们在实现体内各种电信号和机械信号的跨膜转导过程中起介导作用。(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①G蛋白'即鸟苛酸结合蛋白(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通常是指由a、B,r三个亚单位构成的三聚体G蛋白。G蛋白的种类很多,其共同特征是0【亚单位同时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和具有GTP酶活性。G蛋白与GDP结合而失活,与GTP'结合而激活。G蛋白激活型与失活型的转换,在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②G蛋白效应器包括酶和离子通道两类。主要的效应器酶有腺甘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脂酶A2(pIA2)和磷酸二酯酶([?DE)等,它们催化生成(或分解)第二信使物质,将信号转导至细胞内.此外,某些离子通道也可接受G蛋白直接或间接(通过第二信使)的调控。③主要的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详见本讲义《生理学》第11章•内分泌。(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较重要的酶联型受体有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和鸟甘酸环化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主要包括各种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等。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的配体主要是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和•些肽类激素,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生长激素、催乳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22第二部分生理学鸟甘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包括心房钠尿肽、脑钠尿肽、一氧化氮(NO)等。(4)三种信号转导的比较I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 I酶联型受体介导 II受体I促代谢型受体 I促离子型受体II受体与G蛋白不是同一分子,是独| |II关系I I受体与离子通道是同一分子I受体与
酶是同一蛋白质分子 III立的蛋白质分子1配体1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2型ACh受体1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11受体11 组胺、5一羟色胺11胰岛素111肽类:缓激肽、黄体生成素、甲状旁IA型r-氨基丁酸受体1部分肽类11举例111甘氨酸受体11I 腺激素、气味分子、光量子!1心房钠尿肽、No的受体cAMPCa2'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例19】1995N0121B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物质是[例20]1995N0122B肾上腺素作用于其膜受体时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是三、细胞的电活动.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1)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称为兴奋。生理学中,兴奋被看作动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只有可兴奋细胞(并不是所有细胞)接受刺激后才能产生动作电位。(2)兴奋性生理学中把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3)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4)可兴奋细胞的特征一/共同点、产生动作电位。(5)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和锋电位的产生。(6)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规律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系列变化,依次出现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I阈值I无穷大I阈值I无穷大I刺激强度〉原阈强度I刺激强度稍〈原阈强1 11 11 1绝对不应期1 11相对不应期1超常期1低常期 11 11 11 1H 11兴奋性 101 11逐渐恢复1轻度高于正常1轻度低于正常 11 1 -1 L-
度•I刺激强度稍〉原阈强度I1 11 111 11持续时间10・3〜0.4ms|70ms |1 I|3ms1|12ms1 1 1 I11 11 1相当于动作电位的1相当于动作电位的 11对应关系11 11相当于动作电位的11相当于动作电位的11 11 1锋电位1正后电位 11 11负后电位前期11负后电位后期1 11 111 11 INa'通道完全失活后1钠泵活动加强,使膜电I1生理机制II位值加大,膜电位与阈|1 I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1 111部分N。'11Na'通道大部分恢复通道开始恢复II而膜电位靠近阈也位1 1I电位的距离加大 |1 ]111(7)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刺激要能使细胞发生兴奋,就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即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8)阈强度和阈刺激若将刺激持续的时间固定,则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阈强度或阈刺激一般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常用指标。(9)阈值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它是衡量细胞或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最好指标。阈下刺激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值的去极化,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在刺激超过阈强度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所达到的最大值,就不再依赖于所给刺激的强度大小了。【例21】2002N02A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是A.反射活动 B.肌肉收缩C.腺体分泌23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D.神经冲动E.动作电位【例22】2006N03A组织细胞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A.无限大B.大于正常c.等于正常D.小于正常 E.零【例23】2002N03A神经纤维上前后两次兴奋,后一次兴奋最早可出现于前一次兴奋后的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D.低常期E.低常期结束后【例24】1992N061A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A.相对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C.超常期D.去极期E.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例25】2007N02A与低常期相对应的动作电位时相是A.锋电位升支 B.锋电位降支C.正后电位 D.负后电位.电紧张电位电紧张电位是由细胞膜固有的静息电学特性决定的。其产生过程中如果幅度较小,一般不会引起膜自身所包含的离子通道的激活和膜电导的改变。但它与动作的产生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一个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如果其幅度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引起相当多的钠通道或钙通道激活。从而引起动作电位;细胞膜电紧张电位发生的速度和扩布的范围也是影响动作电位产生和传播速度的重要因素。.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特点及通透性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离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细胞膜内的K'浓度是膜外的30倍,而Na'、crl的细胞膜外浓度分另H是细胞膜内的10倍、30倍。膜内的负离子主要以大分子为主,如蛋白质。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是具有选择性的。如静息状态下对K'的通透性最大。对Na'的通透性小,对蛋白质基本无通透性。因此导致K'的外移、。儿乎没有Na'的内移,达到平衡后,使膜内外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不同的细胞其静息电位值不同,如骨骼肌细胞约为-90mV,神经细胞约为一70mV,平滑肌细胞约为一55mV,红细胞约为一10mV。细胞膜对K'+35mV和Na'的通透性是静息电位的王要决定因素:第二部分生理学①静息电位②阈电位兴奋的标志③动作电位上升支④锋电位K'的外移停止(K'通道开放),几乎没有Na'的内移(Na'通道关闭)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动作电位或锋电位的出现:膜对Na'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Na+向膜内易化散(Na+内移)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⑤动作电位卜,降支⑥负后电位⑦正后电位极化超极化去极化或除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不再开放记忆:①极化(正常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是基础}②去极化是“去掉”内负外正的状态(内负降低);③复极化是“恢复”内负外正的状态; 。④超极化是“超过”内负外正的状态(内负增大)。A.Na+B.K+C.Ca2+D.Cl-E.HC03-【例26】2002N092B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例27】2002N093B神经细胞膜在受刺激兴奋时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例28]1991N01A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A.阈电位B.锋电位c.负后电位D.正后电位E,局部电位【例29】1992N057A阈电位是指A.造成膜对K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膜对K离于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D.造成膜对Na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E.造成膜对Na离子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例30】2007N05Al999N04A神经纤维电压门控的Na'通道与K'通道的共同点中,错误的是A.都有开放状态 B.都有关闭状态 c.都有激活状态D.都有失活状态 E.都有静息状态注意;Na'通道有静息(关闭)、激活(开放)和失活(关闭)三种状态。而K'通道只有静息和激活两种状态,没有失活状态。【例31】2008N02A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取决于A.各自平衡电位 B.细胞的阈电位C.钠泵活动程度 D.所给刺激强度【例32】1999N02A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A.细胞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C.细胞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B.细胞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D.细胞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201Q.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E.细胞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例33】2001N04A在神经纤维,Na'通道失活的时间在A.动作电位的上升相B.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c.动作电位超射时D.绝对不应期E.相对不应期注意:这种题目并不严密;BDE均有Na'通道失活:①锋电位:Na'通道失活;②绝对不应期:Na'通道完全失活;③相对不应期:部分失活,部分恢复;④动作电位的下降相:Na'通道失活。【例34】1996N02A人工地增加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增大 B_减小 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例35】1997.NO4A减少溶液中的Na'浓度,将使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例36】1992,NO62A人工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K离子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寸化将A.不变B.增大C.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解题:这类试题可根据静息电位的计算公式和Nernst公式进行解答。【例37】2001N03A细胞外液的K'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A.-K'泵向胞外转运N/增多B.腱电位负值减小 C.膜的K'电导增大D.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E.K平衡电位的负直减小【例38】2001N02A神经纤维安静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跨膜电位梯度和Na'浓度梯度方向相同8.跨膜电位梯度和和C1-浓度梯度方向相同C.跨膜电位梯度和K'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D.跨膜电位梯度阻碍K'外流E.跨膜电位梯度阻碍Na'外流【例39】1995N013A在神经纤维一次兴奋后的相对不应期A.全部Na'通道失活 B.较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C.多数K'通道失活 D.部分Na'通道失活 E.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4.动作电位的引起及期传导(1)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区别I动作宅位 I局部电位(局部反应)I刺激I由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I刺激I由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I由阈下刺激引起I I可导致该细胞去极化 I可导致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II结果I I111 1产生动作电位11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1111 11电位幅度大,达阈电位以上11电位幅度小,在阈电位以下波动11电位幅度111111一旦产生,增加刺激强度,幅度不增加1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1 1111111 11局部电流形式传导11电紧张传播、11传播特点1111111 1能进行远距离无衰减传播11不能进行远距离无衰减传播111总和1 11不能11可以(包括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1 11111不应期1 11有11无I生理机制|Na+通道开放数目多,Na'内流大(详见前)|Na'通道开放数目少,Na'内流少 I26(2)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动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第二部白'…生理学幅值不再增大。也就是说动作电位可因刺激过弱而不产生(无),而一旦产生幅值就达到最大(全)。传导不衰减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处产生后,可沿细胞膜传导,无论传导距离多远,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注意:①“局部电位(局部反应)”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下面要讲到的“局部电流”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②局部电位——终板电位、EPSP,、IPSP'、感受器电位、发生器电位,它们都具有局部电位的特点。[例40]2003N0129X局部电位的特点是A.没有不应期B.有“全或无”现象C.可以总和 D.传导较慢[例41]2005N03A能以不衰减的形式沿可兴奋细胞膜传导的电活动是A静息膜电位 B.锋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例42】2002N0139X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点表现在A.刺激太小时不能引发 B.一旦产生即达到最大C.不衰减性传导 D.兴奋节律不变【例43】1999N03A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B.刺激强度达到闽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动作电位的扩布方式是电紧张性的D.动作电位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E.在不同的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例44】1996N04A下列关于单根神经纤维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电刺激可以使其兴奋 B.阈剌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C.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D.动作电位传导时幅度可逐渐减小E.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是局部电流学说A.动作电位D.静息电位B.阈电位E.后电位C.局部电位【例45】1994N097B终板电位是【例46】1994N098B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3)兴奋在同--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实际上是已兴奋的膜处,通过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的膜,使之出现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的动作电位。由于动作电位的传导其实是沿细胞膜不断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因此它的幅度和形状在长距离传导中保持不变(不衰减传导),这是动作电位的特征。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①有髓纤维为跳跃式传导,其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②有髓纤维的髓鞘电阻大,基本不导电,又不允许离子通过,但郎飞结处,髓鞘断裂,具有传导性,允许离子移动,因此有髓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是沿郎K结的跳跃式传导。③髓鞘可提高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减少能量消耗。【例47】1997N01A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出现动作电位C.有髓纤维的跳跃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比D.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直径增加而降低27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例48】1997N02A下列关于神经纤维膜上Na'通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电压门控的B.在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可引起正反馈c.有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 D.有髓纤维,主要分布在郎K结处E.与动作电位的去极相有关注意:Na'通道有备用、激活和失活三种状态。Na'通道对离子的导通有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四、肌细胞的收缩根据形态学特点,可将肌肉分为横纹肌和平滑肌,横纹肌包括骨骼肌和心肌。骨骼肌的收缩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完成的,每个肌细胞都受到来自运动神经元轴突分支的支配,只有当支配肌肉的神经纤维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经神经一肌接头传递给肌肉,才能引起肌肉的兴奋和收缩。.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导——骨骼肌神经一肌接头处的兴奋性传递骨骼肌的神经一肌接头由“接头前膜一接头间隙一接头后膜(终板膜)”组成。终板膜上有ACh受体,即N: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对ca。'通透性增加一ca"内流…ACh囊泡破裂释放-ACh进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一Na'内流一产生终板电位(局部电位)一总和达闯电位时一产生肌细胞动作电位。可见接头前膜处ca。'的内流对于突触小泡内。ACh的释放是至关重要的。接头前膜以量子释放的形式释放ACh»-个突触小泡中所含的Ach(每个突触小泡内约含有1万个Ach分子),称为一个量子的ACh。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1次/秒的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称微终板电位(MEPP')=每个MEPP的幅度平均约0.4mV0当接头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和ca“内流时,大量的突触小泡几乎同步释放ACIa,产生的MEPP会叠加形成平均幅度约为50mV的终板电位(EPt')o产生一个正常的EPY',约需释放250个突触小泡。.终板电位的特点①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没有“全或无现象”;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正比;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②终板膜上无电压门控钠通道:不会产生动作电位。但具有局部电位特征的终板电位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③ACh在刺激终板膜产生终板电位的同时,可被终板膜表面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所以终板电位持续时间仅几毫秒。终板电位的迅速消除可使终板膜继续接受新的刺激。.细胞间兴奋传递的特点①单向传递;②时间延搁;③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例49】2006N04A当神经冲动达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A.Na'通道关闭 B.Ca“通道开放 C.K'通道关闭BoCl通道开放E.Ca。'通道关闭【例50】281N05A下列有关神经•肌肉接点处终板膜上离子通道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Na'和K'均有选择性 B.当终板膜去极化时打开 c.开放时产生终板电位D.是N-ACh受体通道 E.受体和通道是一个大分子[例51]1999N05A在神经一骨骼肌接点的终板膜处A.受体和离子通道是独立的蛋白质分子C.受体与第二信使同属于一个蛋白质分子E.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触发肌膜兴奋4.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性传递和突触传递的区别B.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直接影响通道蛋白质D.受体与离子通道是一个蛋白质分子第二部分生理学1 111突触传递(7版生理学P277)1111 11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性传递(7版生理学P35)111典型结构1 11接头前膜一接头间隙一接头后膜(终板膜)11突触前膜一突触间隙一突触后膜1 11111突触类型11 1 11化学性突触-J 11化学性突触、电突触-J
11 |接头前膜去极化一前膜Ca2'通道开放 I突触前膜去极化一前膜ca2'通道开放 11 |一ca2'内流一峡触小泡内ACh释放-接头间隙|一*Ca。'内流一突触小泡内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I1传递过程|一ACh与接头后膜N:型ACh受体结合 |一递质与突触后膜N1型Ach(或其他)受体结合 |1 |一接头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 |一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11 1一终板电位一动作电位1一突触后电位一动作电位(或抑制)1递质神经肽类 1IACh1I1ACh、氨基酸、儿茶酚胺、111 111受体1IN:型ACh受体1No型ACh受体或其他受体I突出后膜去极化一产生:EPSP1作用IPSP'1 11接头后膜去极化一产生EPP111突出后膜超极化一产生1111 [1全或无式(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可使肌膜11有总和(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递质,不足以使突II兴奋传递I III I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I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5.横纹肌的收缩机制(1)肌丝滑行理论横纹肌的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组与其走向平行的蛋白丝构成,肌肉的缩短和伸长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节内的相互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的长度不硬,,其理论依据是: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只有明带发生缩短,同时H带相应变短。(2)肌丝的分子组成r粗肌丝——肌球蛋白。形成横桥肌丝{,肌动蛋白——与粗肌丝横桥头部结各0细肌丝{原肌球蛋白——阻止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调节肌肉收缩过程0肌钙蛋白——与ca。’结合通过构象改变启动收缩(3)肌肉收缩过程(横桥周期)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是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下将分解ATP释放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能量转换发生在肌球蛋白头部和肌动蛋白之间。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胞质[ca。'•肌钙蛋白与ca。'结合一横桥与肌动蛋白结0横桥与肌动蛋白再结合一若胞质[ca“]仍高一再次重复上述过程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钙蛋白 D.原肌球蛋白【例52】20(17N0107B肌丝滑行时,与横桥结合的蛋白是【例5312607N0108B骨骼肌收缩过程中作为钙受体的蛋白是6,横纹肌的兴奋一收缩耦联骨骼肌在发生收缩前,肌细胞膜上先发生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然后才出现收缩反应。这种由肌膜上的电变化转变成肌丝滑行的过程,称兴奋一收缩耦联。兴奋一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包括:①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T管膜传播,同时激活T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钙通道。②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在骨骼肌)或内流的ca。'(在心肌)激活.ISR膜上的ryanodine受体,使JSR内的ca'释放入胞质。③胞质内的ca。’浓度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④胞质内的ca。’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LsR膜上的钙泵,将胞质内的ca2'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ca“浓度降低,肌肉舒张。7.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29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1)前负荷和后负荷1 111后负荷1111 11前负荷111定义1 11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11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1 111I I肌肉的长度-张力曲线(在等长收缩条件下,测定不I肌肉的张力-速度曲线(在等张收缩条件下,测定|I曲线图I同肌肉初长度情况下肌肉主动收缩产生的张力,得I不同后负荷隋况下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缩篡速 |
I到主动张力与肌肉长度的关系曲线)I到主动张力与肌肉长度的关系曲线)I度的关系曲线)I |肌肉收缩存在最适初长度(2.0—2.2Um) |II曲线意义I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能和细肌丝接触的横桥I随着后负荷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减,J、II I I负荷对横桥周期的影响 II I数目成比例 I(2)肌肉的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肌肉收缩小能力提高后,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或)缩短的程度,以及产生张力和缩短的速度都会提高,表现为长度.张力曲线和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动。(3)收缩的总和骨骼肌通过收缩总和可快速调节收缩的强度。单收缩——是指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时,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次收缩和舒张。复合收缩——是指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时,后来的刺激有可能在前一次收缩结束前即到达肌肉,于是肌肉有可能在机械收缩过程中接受新的刺激,并发生新的兴奋和收缩.新的收缩过程可以与h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以这种总和为基础的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会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高,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例54]2008N03A能使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A.足够强度的单个阈刺激 B.足够持续时间的单个阈刺激C.间隔小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D.间隔大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常考点 几乎每年必考•,是位于试卷开头部位,若不能轻易作答,对考试信心打击很大。参考答案——详细解答见《西医综合历年真题精析》1.E2.B3.DTOC\o"1-5"\h\z10. ABD 11. ACD 12. A19. C 20. A 21. EB 29. D 30. DD 38. C 39. DC 47. E 48. C30ACCBACCBAD14.D_一'15.A16.CTOC\o"1-5"\h\z'市22. E 23. B 24. B 25. CA 32. E 33. B 34. AAC41.B42.ABC43.EB 50. B 51. D 52. B8.D17.C26.B35.B44.D53.C9.D18.C27.A36.C45.C54.C第二部分生理学I 夕一J早JILL 1 '队II 考纲要求II ①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②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峙性和功能。③红II 细胞的生成与破坏。④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⑤AB0展Rh血型系统及 |I 其临床意义。II 复习要点 ,II 一、概念II 1.血液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I| .水(91 % — 93 % )II 血浆{0:、CO:、电解质、小分子物质(溶解于水中)II 、1 0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十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男5.oX1012/L,女4.2X1012/L)
0血细胞{白0血细胞{白细胞(4. 010X10,| 【血小板(100 , 300Xi0» / ,UII (D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一人血母占体重的7%—8%(70—80ml/kg)«II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II (3)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I|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8%—50%,,成年女性为37%〜48%-。各类血管中,血细胞比容各不相II 同,以毛细血管最少。1I 【例1】1996N05A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II A.与血浆客积之比B.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c.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II D.异常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容积百分比 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II【例2】199一INOt;A关于急性失血引起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II盘.动脉血压下降B.红细胞的比容升高C.心率加快II D.中心静脉压下降 E.皮肤苍白湿冷II (4)血浆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与组织液的最大不同是血浆蛋白。II 2.皿浆蛋白的功能II 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结合,使之不会很快从肾脏排出;③II运输功能;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II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I正常值 I临床意义|全血比重1.050-1.060 |血液中红细胞越多,全血比重越大TOC\o"1-5"\h\z| |血液比重|血浆比重1.025—1.030|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比重越大 ,,II| | |红细胞比重1.090-1.092|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越高,红细胞比重越大I III 1 1 \o"CurrentDocument" 1 |II I全血粘度4.0—5.0 |全血粘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流切率IIII血液粘度I IIIII I血浆粘度1.6-2.4 |血浆粘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31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I I II|血浆pH|7.35~7.45 |血浆pH主要决定于血浆中NaHC03/H2c03比值|I 1 1 1| |血浆渗透压(300mmol/L) |II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298.7mmol/L)|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II | |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晶体渗透压II I胶体渗透压(1.3mmol/L)|血浆渗透浓度约3001lu-彬L,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中胶体渗透压1.3mn-l/L(5版为1.5mrnol/L)(,I晶体渗透压 I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H 1正常值H 1|298.7mmo'L | 1.3mmol/L(25mmHg)|300mmo]/11I1H 1特点1 11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1111构成血浆渗透压的次要部分1H 1产生原因1——_||80%来自于Na'、cl一1।11来自于蛋白质(75%80%来自于白蛋白)1-H 1作用1——-11对细胞内、外水平衡起重要作用1对血管内、外水平衡起重要作用11 1注意:①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因此它们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②血浆与组织液的最大不同是血浆蛋白,因此它们的胶体渗适压不同。③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蛋白质分子量大分子数少,电解质分子量小分子数多,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记忆:①“晶体”是透明的,所以“晶体渗透压”由“亮晶晶”的“NaCl”产生。②“胶体”是粘糊糊的,所以“胶体渗透厦”是由蛋白质维持的。⑧由于“胶体”是粘糊糊的,只能用血管“盛装”,因此胶体渗透压维持的是血管内、外的水平衡。A.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B.血浆的胶体渗透压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例3】1991N097c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例4】1991N098c对维持细咆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A.葡萄糖B.Na'c.K'D.球蛋白E.白蛋白[例5]1997N093B血浆肢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例6】1997N094B血浆赞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例7】1996N0140X血浆总渗透压A.近似于7个大气压 B.与0.85%NaCl溶液的渗透压相等C.主要由Na'和cl一所形成D.可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例8j1992',0151X下面关于血浆渗透压的概念,哪几项正确?Ao血浆总渗透压近似于0.9%NaCl溶液B.血浆总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形成的c.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D.血浆总渗透压阻止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例9】1994N023A机体细胞内液9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A.Na'浓度Cl浓度B.总渗透压K'浓度C.胶体渗透压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要包括NaHCO,/H:C0,、蛋白质钠彩蛋白质和Na~HPO。/NaH:P0»三个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NaHCO,/H:CO,。此外,红细胞内还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zHPOo/KH:PO。、KHC03/H2c03等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pH值的恒定。32三、血细胞生理.三种血细胞的比较第二部分生理学1板(P”)1 11红细胞(RBC)11I自细胞(WBC)1|血小11111 1|男(4.0—51.5)X101o/L |1111正常值—300)XI0,1/oI.I|(4.0~10.0)X10,/L|(100111 I女(3.5-5.10)X10”/L |1111主要功能性止血1 1 1I运输02及c0::111;缓冲作用;免疫功能1防御功能1t1生理111寿命14王1 1 1|120天111难确定t|7〜11111 1 1I原料('VitB,:、叶酸、Fe。') |1111生成调节1I集落刺激因子CSF'1血小板生成素TPOI爆式促进激活物BPA、.EPO、性激素|.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D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在成人,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2)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的供应。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前要原料,而叶酸和维生素B。: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若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长期慢性失血等导致机体缺铁,可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大致过程为:骨髓多潜能造血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一早期红系祖细胞一晚期红系祖细胞一网织红细胞一红细胞。该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EPO为主要调节因素。正性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EP())、爆式促进激活物(BPA)、GM-CSF'、IL-3、雄激素、甲状腺素等。负性调节——'FNF'、TGF—B、IL-1等。整体调节——外环境变化(动脉氧含量降低、循环容量减少、心功能减低等)一反馈氧感受器一肾产生EPO•红细胞数量增加。[例10]2005N04A下列选项中,能有效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浆含量增加的是A.缺0,B.C0,潴留C.雌激素D.肾脏疾病E.再生障碍性贫血【例11】2008N04A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特异性体液因子是A.CSF'B.GHC.IGFD.EPO.红细胞的生理特征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等生理特征,这些特征都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关。(1)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可经过变形通过比自身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2)悬浮稳定性血沉试验时,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ESR愈决,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ESR与红细胞叠连有关,而后者乂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因此ESR与血浆成分的变化有关,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ESR加速——见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t、球蛋白t、胆固醇t。ESR减慢 见于白蛋白t、卵磷脂T。(3)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A.增快B.减慢c.在正常范围D.先不变后增快E.先不变后减慢【例12】1996N093B将血沉快的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的人的血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例13】1996N094B将血沉正常的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快的人的血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解题:这种题目可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其实解题的金钥匙就是书上的一句话:“决定红细胞叠连形成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因此,只要血浆正常,ESR就正常。【例14】2003N03A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A.溶血B.红细胞凝集C.血液凝固33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D.血沉加快 E.出血时间延长【例15】2002N04A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主要是由于A.血细胞比容增大 B.血浆卵磷脂含量增多 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例16】1997N018A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B.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c.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从骨髓迁移,在胸腺中胸腺激素的作用下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寿命较长,可达数月至一年以上.红细胞的破坏111血管外破坏11 11血管内破坏 11 11所占比例1|90%11 1|10% |1 11破坏部位11血管外(脾、骨髓)11 11血管内 11 11破坏机制11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11 11衰老打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损11 11主要产物111血红蛋白{篙髯镒篙器惭11 11血红蛋白一与触珠蛋白结合一被肝摄取11 1.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根据胞质中是否含有嗜色颗粒,将白细胞分为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有颗粒细胞乂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和免疫。前者由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执行,后者由淋巴细胞执行。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目前对淋巴细胞生成的调节机制了解不多。粒细胞的生成受•组集落刺激因子((:SF)的调节。.血小板生理(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具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等生理特性。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板黏附需要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内皮下成分(主要是胶原纤维J及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vWF)的参与,其中vWF是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的桥梁。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a一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血小板的释放。从致密体中释放的物质主要有AD[\ATP、5—HT、ca";从0【一颗粒中释放的物质主要有B一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因子PF4、PF,、、vWF、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等;临时合成并释放的物质主要有血栓烷A,(IXA,)。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及血小板膜上GPJlb/HIa的参与。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等;病理性致聚刹主要有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血小板释放的TxA: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血小板活化后,胞质内的ca。’增高可引起血小板的收缩反应。当m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块回缩。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时,可使血块回缩不良。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I、V、XLXIII等)。(2)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血小板的生成主要受血小板生成素(1'PO)的调节。TPO主要由肝实质细胞产生,肾也可少量产生。'YPO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系祖细胞分化,并特异地促进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巨核细胞的成熟与释放血小板。'FPO是体内血小板生成调节最重要的生理性调节因子。34第二部分'生理学(4)血小板的破坏血小板的平均寿命为7—14天,但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例17】2007N04A血凝块回缩的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 B.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C.血小板发生收缩D.纤维蛋白发生收缩四、生理性止血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首先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为: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②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③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损伤后,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胶原上,这是形成止血栓的第一步。血小板活化释放内源性ADP和TXA:,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黏刚,形成血小板止血栓。(3)血液凝固血管受损可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发生血液凝固,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称二期止血。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虽然分为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但这三个过程相继发生并相互重叠。密切相关。可对照7版生理学P62图3-6理解记忆。【例18】2008N0152X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有A.黏附于内皮下成分 B.释放ADP和TXA2,引起血小板聚集C.释放TXA,促进血管收缩 D.释放PR促进凝血【例19】1999N0141X小血管损伤后,生理止血过程包括A.受损小血管收缩 B.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栓c.受损局部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 D.血管壁修复、伤口愈合【例2011992N056A关于生理性止血'F列哪项是譬犁的?A.包括局部血管收缩、止血栓形成和血凝块的出现B.血小板9止血检形戈和凝血块出现有关c.局部血管反应持续时间较短D.出血时阐比凝血时间短 E.血小板减少时,出血和凝血时间均延长A。牢固的止血栓B.松软的止血栓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例21】1998〜Oil7c血小板聚集可形成【倒22ji998NOil8C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可形成滤忆:①血一J、板聚集可形成松软的止血栓,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可形成牢固的止血栓jO②誓血小板积聚”因含“血",而血”是软的,因此形成的是松软的止血栓.1有-纤维蛋〃'参与形成的血栓,因含“纤维”,而“纤维”是牢固的,因此形成的是牢固的止血栓。Oi.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指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14种,包括罗马数字编号12种、高分子量激肽原和前激肽释放酶。1|FI।1纤维蛋白原1।IFVBI।। ।1抗血友病因子 11 1|F1I11凝血酶原11|FIX11 1|血浆凝血活幅成分,Christmas因子1 IIFill11组织因子(TF)I11FX11 1Stuart-Prower因子1 1IFIVt |Ca2,i1IFXI11 11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11 1|FVr1易变因子(前加速素)11fxd1 11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
IFVII|稳定因子(前转变素)|FX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2010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凝血因子的一些常考特性如下表。I编号特殊者|数字编号的12种凝血因子,从FI〜FXIH,但无FVLFVI是FVa,不属于独立的凝血因子|I被消耗因子I被消耗因子|在凝血中被消耗的因子是FH、V、VU、VID1成分11 I除FW是Ca。'外,其他均为蛋白质111存在部位11 1T1除FHI存在于组织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111合成部位11 1TI除FIH由内皮细胞、FV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合成外,其他均由肝细胞合成111依赖VitK11 1TIFII>vn、IX、X的合成需VitK参与,称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111存在形式发挥作用1T1血中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只有激活后才能1111酶促因子1T1在凝血中起酶促作用的因子是fh、vn、ix、x、xi、刈、xin和前激吠释妙酶1 1111辅因子1T1在凝血反应中起辅因子作用的因子是FllkV、VID和高分子量激肽酶原I最不稳定 I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Fv、vm[例23]1990N025A下述哪种因子不存在于血浆中?A.V因子 B.1H因子D.刈因子 E.W因子【例24】2006N06A下列凝血因子中,最不稳定的是A.因子VB.因子vnD.因子刈E.固子XHI.凝血过程C.X因子C.因子X关于凝血过程教科书上已经讲得非常透彻,可参考7版生理学P65图3.9,了解其大致过程。凝血过程分三阶段: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前原晦震.舍物凝血酶原 J州凝血酶砰堆蛋白原啼变化方向…。卜催化方向纤维蛋白(1)凝血酶原醐复合物的形成包括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两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彳同,但两条途径中的某些凝血因子可以相互激活,故两者间相互密切联系,并不各自完全独立。1111 111内源性凝血途径1।1外源性凝血途径111凝血因子分布液外的组织因子1 1T1所有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111|凝血因子来自于血液及血I11台动因子子(Fin)1 1TI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或异物激活因子(FXII)111I受损伤组织释放出组织因111共同途径11 1T|FX।1IFX1I不同因子|参与的不同凝血因子为vrix、xi、fxd|参与的不同凝血因子为fhi、vnI|FX的激活|FX被F【Xa—FVlfla—ca。'复合物激活为FXa|FX被FHI-W1la复合物激活为FXa |I凝血速度I速度较慢(约数分钟) I速度较快(约十几秒)(2)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一凝血酶。(3)纤维蛋白的生成纤维蛋白原一纤维蛋白。.血液凝固的控制正常人的血液在血管内不发生凝固的原因见下面例题。(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①正常血管内皮可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活化。②血管内皮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与血液中的抗凝血酶(即抗凝血酶HI)结合后,可灭活凝血酶、FXa等多种活化的凝血因子。内皮细胞还能合成、分泌TFPI和36第二部分生理学抗凝血酶等抗凝物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PGI:、NO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合成的组织型纤溶能原激活物(t.PA)可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病理科医师劳动合同范本
- 办公室装修预算控制合同范本
- 廉洁自律承诺书范本-投资
- 展览馆隔音墙安装合同
- 建筑备案工程合同
- 图书馆购房合同模板
- 建筑节能改造处方管理办法
- 玩具制造行业劳务管理办法试行
- 亲子游乐场经理合同
- 云计算预埋件安装合同
- 《阿凡达》电影赏析
- DB42-T 2286-2024 地铁冷却塔卫生管理规范
- 合作伙伴合同协议书范文5份
- 小学生主题班会《追梦奥运+做大家少年》(课件)
-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题及解析
- 浙教版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2024 CSCO指南-淋巴瘤诊疗指南要点解读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中式烹饪赛项)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马林巴独奏曲雨之舞的演奏技巧和情感处理探析5000字(论文)】
- 教师节感恩老师主题班会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因为有你未来更加光明课件
- 红托竹荪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