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工作课件_第1页
行政执法工作课件_第2页
行政执法工作课件_第3页
行政执法工作课件_第4页
行政执法工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执法二00九年五月第一节行政执法概述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与特征(一)行政执法的概念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将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付诸实施的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除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抽象行政行为。(二)行政执法的特征1.法定性2.主动性3.自由裁量性4.对象的特定性5.国家强制性6.法律效果性7.依法救济性三、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一)现行行政执法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行政执法体制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执法力量分散、权限不清、责任不明,执法中“缺位”、“越位”的情况十分突出。如滥设许可(审批)和处罚、处罚随心所欲、违法拆迁、暴力征收征用、野蛮执法等;此外,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行政执法利益化的倾向也充分暴露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弊端。执法与利益挂钩,行政执法机关自收自支、许可、审批、收费和罚款违法返还或变相返还,导致有利可图的执法人员积极性很高,无利可图的则出现管理空白的现象,从客观上助长了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并对这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行政执法的发展趋势1.从管理到执法2.从命令型到指导型、服务型转变3.执法行为日渐规范4.从保密到公开5.从野蛮执法到文明执法四、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贯穿于行政执法全过程的、对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和根本性准则。第二节行政执法主体

一、行政执法主体概念和特征行政执法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对应的,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监督,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以自己的名义承担法律后果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权的组织。其主要特征:第一,行政执法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中的一方当事人。第二,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执法活动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一种活动,其权力来源于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授权。二、行政执法主体的资格条件第一,依法成立。第二,有明确行政执法依据和职权范围。第三,能够以自己名义行使职权,并能够以自己名义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第四,有独立的行政经费。第五,有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条件。第六,经过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向社会公告其执法依据、执法范围等。这里特别提醒的是,有的专家学者不把乡级人民政府视为一级政府。其实,在我国,乡级人民政府也是一级政权组织,行使最低一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有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力,即具有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也是一级行政执法主体。不过,我国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执法主体,的确都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以上,这也是不可忽略的事实。第三节行政执法依据

一、行政执法依据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行政执法依据是指行政执法行为成立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法律依据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国际条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等。行政法律事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的客观现象。例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灾害等等。(三)行政执法的证据及其法定要求第一,客观真实性。第二,关联性。第三,合法性。证据的合法性是指依照法律要求和法定程序取得证据材料。三、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一)法律(二)行政法规(三)地方性法规(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自治条例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并报经法定机关批准的,调整民族自治地方内各种关系的一种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规。2.单行条例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律和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专为调整某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规。(五)规章1.国务院部委规章2.地方政府规章(六)国际条约四、行政执法依据的适用原则(一)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二)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三)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四)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一般法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一般情况作出的一般性的法律规范。如《行政诉讼法》是关于行政诉讼方面的一般法。特别法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作出特殊规定的法律规范,比一般法所规定的范围窄。如《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对土地确权所引起的行政纠纷,必须先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相对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条款,就是在《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作出一般规定的基础上,就土地确权案件的受理问题所作出的特别规定。《立法法》第83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五)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的原则(六)呈请有权机关决定的原则1.国务院的决定、命令等;2.国务院工作部门的命令、指示等;3.地方各级政府的决定、命令等;4.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决定、命令、指示。(二)行政征收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实物的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征收一般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处分性。第二,强制性。第三,无偿性。第四,可诉性。1.行政征税2.行政征费(四)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机关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被管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思表示一致而签订的协议。行政合同具有下列特征:第一,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第二,签订行政合同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目标。第三,行政合同以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为成立要件。第四,在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中,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先权,可以依法变更或解除,但行政相对人不享有单方的变更和解除权。(五)行政强制措施所谓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而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或特定的物作出的,以限制其权利科以其义务为内容的、临时性的强制行为。行政强制措施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具体性。第二,强制性。第三,从属性。是为保障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顺利作出或实现,所采取的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第四,限权性。第五,临时性。第六,非制裁性。第七,可诉性。(九)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证明和确定特定的既存事实、法律地位或法律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确认具有下列法律特征:第一,具体性。如教育主管部门证明某人具有某种学历。第二,间接性。行政行为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确认只能间接引起法律效果。因为行政确认本身并不直接处分相对人的权利,它只是为其他处分性行政行为的作出创造前提。第三,中性。行政确认行为对行政相对人来说,它既不是行政赋权行为,即对相对人的有利行为,也不是行政限权行为,即对相对人的不利行为,而是一种“中性”行为。因为它可能对相对人有利,也可能对相对人不利。第四,非处分性。行政确认的三种主要形式,即证明、公证和鉴定。(十)行政给付行政给付即行政物质帮助,是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十一)行政奖励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为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行政相对人,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奖励的主要种类有:①精神方面的奖励,如授予“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给予表扬、通令嘉奖、记功,发给奖状、荣誉证书、奖章等。②物质方面的奖励,如奖金和奖品。③职权方面的奖励,如晋级或晋职。第五节行政执法程序

一、行政执法程序与行政执法程序法(一)行政执法程序《辞海》解释为“按时间先后或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二)行政执法程序法程序法就是针对程序性问题设立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三)行政执法程序法的特征第一,调整对象是行政执法程序法律关系而非行政执法实体法律关系。第二,调整行政活动的全过程。第三,以确保行政执法主体依法行政为价值追求。第四,行政执法程序法律关系具有派生性质。在某些行政执法程序中,如行政处罚程序、行政许可程序、行政赔偿程序、案件调查程序,根据行政执法程序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行政执法程序法律关系可以分为行政执法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关系和行政执法主体与其他参加人,如证人、鉴定人、代理人等之间的法律关系。后者是由前者派生出来的,前者与相应的实体法律关系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而后者与相应的实体法律关系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后者是一种纯程序性的法律关系,参加人的实体权利义务,不受行政行为结果的影响。2.行政执法程序的行政主体、相对人、参加人及其权利义务(1)行政主体(2)相对人和第三人(3)其他参加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五)行政执法程序法的作用1.保证行政实体法正确实施2.促进行政民主,维护和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3.规范和制约行政权的行使4.提高行政效率5.平衡作用二、行政执法程序法的基本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2.程序公正原则第一,程序中立。第二,程序平等。第三,权利义务对等。3.程序民主原则第一,行政程序法赋予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参与行政活动的权利。第二,从程序上保证政务公开。第三,从程序上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第四,从程序上确保各项法律救济制度有效落实。4.诚实信用原则第一,行政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权力必须具备善意和公平的内心状态。第二,充分尊重相对人的知情权。第三,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确切。第四,信守承诺。第五,保护信赖。5.效率原则第一,行政程序的设计必须符合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第二,合理设计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特别程序。第三,合理设计常规处置程序和紧急处置程序。合理使用程序性制度,合理处理繁简关系,合理设置时限。三、行政执法程序的主要制度1.信息公开制度2.告知制度告知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告知事实、依据、程序、救济途径等3.听证制度4.说明理由制度第一,说服功能。第二,自律功能。第三,证明功能。第四,维护权利功能。5.时效制度第一,防止和避免官僚主义,促使行政主体及时作出行政行为,以提高行政效率,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二,督促行政相对人积极主动地配合行政主体的活动,以保证行政活动的顺利开展。6.行政救济制度:行政复议、申诉等。第一,为行政行为提供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第二,为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机制。第六节行政执法的法律责任一、概念和特征行政执法的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错误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应当承担的责任。其特征:第一,担责的是行政主体;第二,公务执法行为违法;第三,有损害后果;第四,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二、承担行政执法的法律责任的事实依据引起承担行政执法的法律责任的事实依据,是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行政违法行为、行政不当行为和行政侵权行为。(一)行政违法1.行政违法特征第一,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法律所保护的行政关系和权益,它与刑事违法、民事违法相区别。第二,行政违法是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第三,行政违法同样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2.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第一,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第二,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具体实施了违法行为,其方式、手段和后果是特定的。第三,行政违法必须是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有过错。过错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某行为所持的心态,包括故意或过失。第四,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有承担的法定的义务或者具有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这是行政违法的前提条件,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只有违反本身负有法律规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才会构成行政违法。因为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力与义务是对等的,是权责统一原则的体现。3.行政违法的种类(1)行政失职(2)行政越权(3)滥用职权(4)事实依据错误(5)适用法律依据错误(6)程序违法(二)行政不当行政不当特征:第一,以合法为前提。第二,侵犯的客体是行政合理性关系。即行政不当行为一般只发生在自由裁量行为中。第三,行政不当只能引起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第四,行政不当行为的法律效力是部分无效或者全部无效。而行政违法行为是自始全部无效。(三)行政侵权1.行政侵权特征第一,侵权行为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第二,侵权行为的属性是具体行政行为。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把抽象行政行为的侵权列入其中,实际上抽象行政行为也会造成侵权损害。第三,侵权行为造成了相对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的实际损害。第四,行政主体为此必须承担行政赔偿责任。2.行政侵权的构成要件第一,侵权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非行政主体不构成行政侵权。第二,公务行为。第三,实施了违法侵权损害行为。具体包括违法作为、违法不作为和滥用职权行为。这些行为明显地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造成实际损害。这些损失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不只是间接损失。第四,违法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有必然因果关系。三、行政执法法律责任的类型(一)民事责任1.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不同,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其特征:第一,以民事义务为存在前提,没有民事义务就没有民事法律后果,不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而行政法律责任是以行政违法为前提;第二,民事责任主要表现为财产责任(包括赔偿精神损失),非财产责任,如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不是主要表现形式。行政法律责任的表现形式很多;第三,民事责任的范围与实际损失的范围相一致,保证使受害人恢复到原来的财产或者精神状态;第四,民事责任具有强制性。

2.行政执法行为引起民事责任的依据《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3.民事责任承担形式①停止侵害;②排除妨碍;③消除危险;④返还财产;⑤恢复原状;⑥修理、重作、更换;⑦赔偿损失;⑧支付违约金;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⑩赔礼道歉。(二)刑事责任1.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刑事责任是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规定的责任。具备犯罪构成的要件是负刑事责任的依据。2.行政执法行为引起刑事责任的缘由行政执法行为是由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引起刑事责任的缘由是犯罪,这类犯罪是特殊主体的行政职务犯罪。行政职务犯罪是指行政主体在执行行政职务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实施了危害社会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与其他犯罪的区别是:①主体不同。它是特殊主体;②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它是行政主体在违法行使职权和不依法履行职责而构成的犯罪;③行政职务犯罪是双重违法行为,即其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同时又违反了刑事法律规范。3.刑事法律中有关行政行为犯罪的刑事责任(1)行政执法主体的犯罪和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有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30条的规定,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行政执法主体的犯罪是单位犯罪的组成部分。如果有法律明确规定,行政执法主体就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对单位犯罪实行“两罚制”原则,根据我国《刑法》第31条的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2)行政执法人员的犯罪和刑事责任行政执法人员的犯罪必须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职务犯罪,我国刑法规定的行政执法人员的职务犯罪有23种,其中有3种是司法机关(包括公安、安全、监狱)的犯罪,另外20种犯罪大部分是针对不同部门规定的。其主要表现为几大类:第一类: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见《刑法》第397条规定;第二类:徇私舞弊罪。见《刑法》第402条规定;第三类:各部门特有的17种犯罪,见《刑法》第403至419条规定。具体罪名包括: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等等;第四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犯罪。如海关及其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走私犯罪。我国刑法对行政执法人员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不同情节,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三)行政执法的行政法律责任1.行政执法的行政法律责任概念和特征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违反行政法律义务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是行政法律责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第一,行政执法的行政法律责任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第二,行政法律责任法定,即行政法律责任是由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第三,行政执法的行政法律责任是基于行政执法主体或者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或者违反行政法义务的行为但没有超出行政法规定的违法限度,因而只能适用行政法上的制裁措施。2.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第一,行政执法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①通报批评;②赔礼道歉、承认错误;③恢复名誉、消除影响;④返还权益、恢复原状;⑤停止违法行为;⑥撤销违法决定;⑦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⑧要求履行义务;⑨纠正不当;⑩赔偿损失。第二,行政执法人员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①通报批评;②赔礼道歉、承认错误;③停止违法行为;④行政处分;⑤行政追偿。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