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_第1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_第2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_第3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_第4页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Lecture1导论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奉献和影响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独立科学。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展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Lecture2科学心理学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effect等实验范式是指按照*一比拟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承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屡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响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响。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响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Sstroopeffect:Stoop发现redgreenblue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方,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在经历观察的根底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A、强调经历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与实验的关系:4、科学方法与研究的逻辑科学方法论由各种技术、方法、策略、设计、设备和逻辑法则组成,不同学科不同题,有所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展研究,其统计方法是不同的,对结果解释的逻辑也是不同的。〔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或现场对所研究对象进展预先确定的观察和记录。不同于生活中的偶然观察。能为随后进展的控制。更严格的实验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和奠定根底。观察法的三种量化方法:频率法:记录特定时间段,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法:记录特定行为或事件持续的时间。时间间隔法:每个一段固定时间观察行为是否发生。优点:研究的早期阶段有用,了解感兴趣问题的广度和范围;限定问题的范围,为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提供有趣的课题。缺点:无法评估事件之间的关系;所提供的资料不充足,不能再现;经常出现对观察结果的解释;观察会容易受到人们期望的影响。预防被试反响性:无干扰观察和无干扰测量."单向观察室〞确定观察范围。被试对被观察的反响性〔2〕相关研究法:对两个事物之间关联程度的研究。相关系数:表示两个变量或测量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用r表示。r=-1.00~+1.00。数字表示关联的程度,符号表示了关联的方向。对相关系数的解释,相关≠因果。如头颅大小与IQ之间相关为+0.51。〔无法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高相关可能说明一个因素可以预测另一个因素,但对这种预测力的解释,一定要慎重。本质上不能说存在因果关系。相关法只是提醒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导进一步的研究。〔3〕实验法:操纵一个变量,观察它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从而考察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优点:于采用控制方法,考察一个因素对另一个因素的影响,为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三点,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经济;可以重复验证。实验法的逻辑,控制一个变量,看它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果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因为前者,而不是随机因素的作用,就说两者存在因果关系。5、理解实验法的统计显著性,区别P值的不同含义标准:统计显著性。p值小于0.05或者0.01。就是说这种结果由于随机因素导致的概率在5%或1%之内,就可以可靠的说,这种结果是控制条件造成的。Lecture3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掌握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步骤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这样的根本程序:课题确定、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获得、整理和报告数据和撰写研究报告和发表论文。1.课题确定确定课题过程包括选择课题、确定实验类型、提出假设三个步骤。选择课题就是在众多的研究内容中作出一个选择,确定实验类型就是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属于何种类型的过程,提出假设就是将问题变成可以检验的假设,以便于进一步转变为可操作的实验。〔1〕选择课题就是根据各方面需要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课题的选择通常有以下四个来源:实际问题;理论争论;个人经历;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三个标准:可测量、可观察、可重复〔2〕确定实验类型,实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素型实验〔"是什么〞的实验。探明*种心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展的实验。〕和函数型实验〔"怎么样,为什么〞的实验。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心理现象的实验,即研究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实验〕。研究者应根据所处的研究阶段,确定实验类型。因素型实验是函数型实验的前一阶段,具有函数型实验的预备实验的性质。〔3〕明确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所谓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研究问题:具体明确,一般就是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可以按照该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含有主要因素和变量及其关系。问题选择的原则可以用客观的方法来检验;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研究者需要至少操纵一个变量,以探讨它对其它变量的影响;可行性。即必须具备相应的物力、财力、人力以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可操作化。2.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实验设计类型,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控制,指对实验条件的规定和限制。控制主要包括:条件:自变量,环境变量,无关变量等。被试的选择和分配:被试在各种条件下的分配。3.获得、整理和报告数据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初步整理,统计分析,报告结果4.报告撰写和发表论文研究报告撰写时必须注意的一些要点:〔1〕研究者需要回忆与研究有关的前人工作。〔2〕研究者应该清晰明确地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3〕实验报告应能做到使专业领域的同行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者的工作。〔4〕实验报告中的客观描述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解释应当能清晰地区分开来。Lecture5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重中之重,分值比例近50%〕操作定义的概念操作定义:心理学研究中,对于一种现象根据测定的程序下定义,这叫操作定义。采用统一的明确的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展定义。自变量混淆来源、额外变量控制方法自变量混淆来源被试偏差被试反响性。霍桑效应:被试由于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而引起的效应。要求者特征:被试猜想实验目的和假设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线索,从而改变行为方式。观察者效应:观察者的存在所引起的效应。可能是正性也可能是负性。社会赞许性:人们希望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公众形象。抚慰剂效应:实验组承受处理会容易产生这种效应。取悦研究者与评价忧虑默许反响倾向:对一个陌生人,默许要比不同意产生更小的心理压力。实验者偏差皮格马利翁效应:研究者的期待对被试的影响。比照效应:观察者可能倾向于把自己作为评价他人个性的参考框架,从而导致把与自己不同的人评价得更加不同,把与自己相似的人评价得比实际更为相似。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严格的指导语、主试的态度一致、单盲和双盲实验〔1〕消除法。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2〕恒定法。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主要表达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实验者和控制组被试的特性也应保持恒定。只有这样,两个组在作业上的差异才可归于自变量的效果。〔3〕匹配法。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成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际应用中,匹配法常常是配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的。〔4〕随机化和平衡法。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时机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5〕统计控制法。以上讨论的情况,都是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场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另一种技术是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防止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多因素实验设计概念,在一个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或自变量,而且每个因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水平。这样的实验设计常常叫多因素实验设计。与单因素实验设计相对而言。优点:实验效率高;实验控制很好;容易建立结果的普遍性;有利于观察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主效应。能考察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用价值高。几个概念:水平:指自变量的单个的处理方式或条件。如自变量是学习中的作业反响,两种处理方式分别是积极反响和无反响。则就说自变量作业反响有两个处理水平。处理与处理水平的结合:特定的实验条件交互作用: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为另一个自变量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时,就说这两个自变量产生了交互作用。这时不能独立讨论各个自变量的主效应。主效应: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简单效应: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个水平上的变异。误差变异:不能由自变量或明显的额外变量解释的那局部变异。准实验设计概念,与真实验设计相对而言。在实验中不能对变量进展严格的控制〔这些变量常常是被试变量特征〕,或者使用自然发生的组,而不能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种实验条件下。但是仍然观察到因变量作为自变量变化的函数。优点:因问题和条件限制而无法使用严格的控制实验时,可以采用准实验设计。适用自然发生的自变量,解决实际问题,常用于一些应用研究。缺点:付出控制的代价。本质来讲,准实验设计只能是一种相关设计,评价因果关系及其推广到其他情境,必须非常慎重。类型时间序列设计,对一组被试或个体进展周期性测量,并在这一时间序列的测量过程中引进实验处理,然后观察引进实验处理后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如果发现实施处理后测量结果出现不连续性,从而就可以推测实验处理的效果。模式:O1、O2、O3、O4*O5、O6、O7、O8〔O代表测量,*代表实验处理〕优缺点: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以及测验因素的影响。但是没有控制组,不能排除与自变量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测验敏感性容易受到影响。也不能排除测验与实验处理之间的穿插作用。收集数据不容易,实施统计复杂。变式:另外增加一个不承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可以增加时间序列设计的效能。非相等控制组实验组前测后测设计设计模式:一个不相等的控制组,不承受实验处理。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进展前测和后测。然后比拟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O1*O2O1O2优缺点:根本上控制了成熟、历史和测验等因素对实验处理的干扰。有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前的状态,有了比拟的基线水平。但没有随机分配被试承受实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不对等,降低了实验的效度。穿插-滞后-组相关设计要求在时间点1对两个变量〔A、B〕的关系作出测定和相关分析,然后在时间点2作相似测定和分析。通过穿插滞后相关系数的比拟,找出穿插滞后相关差异的方向,然后根据差异的方向,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当穿插滞后相关之间有显著差异时,具有一定因果意义。在同步相关稳定情况下,如果Ra1b2>b1a2,则A引起B,否则,B引起A。三个根本假设:所表示的因果关系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同步相关与稳定性尽可能一致。穿插滞后组相关中包含了主要的变量,并已作出相应的测量。由于上述假设不易满足。对于这种设计中的因果关系,要作慎重的解释。不能完全证明因果关系,需要其他研究补充和验证。单被试实验设计针对一个被试,看实验处理是否对因变量有作用。几种设计形式:反转或撤消设计多基线设计。在引入干预变量前,有多个基线,可以是多个被试的多个基线,也可以是一个被试的多个行为的不同基线。有专门的实验统计方法。信度、效度〔内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信度:在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时,一个研究设计或测试工具在测定结果上所能到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程度,也就是说在一样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测定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重测信度即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对同一样本被试,相隔一段时间重复进展一样的两次测验,求得两次测验结果的相关系数,作为重测信度的指标。这样求得的相关系数又叫稳定性系数。容易实现,但工作量大,两次实验的被试很环境因素不易控制。易受练习效应的影响分半信度研究者将同一份测试内容,按照题号的奇数和偶数,分成各半的两个测试,分别在同一批被试中施测,再分别计算出每个被试在两个测试中的总分,并进展相关计算。评分者信度在心理学研究中,如果由评分者对*些测试中被试的特定反响,作出一种评价性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因为评分者不同而产生误差,这时需要检验评分者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这种计算信度的方法,叫评分者信度。这种效度检验也叫评分者一致性检验。研究信度的实验检验方法直接验证,就是在尽可能使用原实验方法和一样情境下,通过直接重复实验过程,通过对有关实验结果的比拟,从而验证*个实验研究可靠性的方法。系统验证,即如果原有结果可靠,则在系统变化那些与实验结果不相关的因素时,实验研究仍然会出现同样的结果。效度:实验的效度指一项测验测到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者到达*种目的的程度。实验的内部效度,指实验变量能被准确估计的程度,也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排除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的无关因素,使研究者相信实验结果确实是由操纵的变量引起的,则实验具有较好的内部效度;反之如果对于实验无关的因素控制不好,造成了与实验变量的混淆,影响了实验结果,则实验缺乏内部效度。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历史: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成熟与自然开展: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选择:指对被试选择不均衡而造成对结果的影响。测验:实验前的前测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被试的遗失。统计回归: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的被试,实验处理后的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造成原因可能是设计上的问题,也可能是偶然因素引起的。仪器的使用。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实验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也就是研究结果具有多大程度上的代表性。如果实验结果仅在实验情境下成立,则实验的外部效度就很低。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测样的反作用效果,实验前测验导致被试发觉实验情境,掩盖本来特征,结果不能推广到无前测实验的实验。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由于*种原因被试的选择具有*种特征导致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使结果的可推广性受到限制。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实验前被试了解实安排受到暗示,被试可能会有霍桑效应和抚慰剂效应,对结果有影响,结果推广受到限制。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同一组被试在短期内承受两种或以上的实验处理是,前一实验处理往往对后一实验处理产生影响,联系效应和疲劳相应,结果不能适用于非重复实验。Lecture7心理物理学方法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方法之间的比拟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程序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响到另一类反响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多个系列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绝对阈限。测量差异阈限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异阈限时,每次呈现两个刺激:标准刺激和比拟刺激〔变异刺激〕,前者固定,后者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变化。标准刺激和比拟刺激可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标准刺激在每次比拟时都出现,比拟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被试每次可以有三类反响:大于,等于和小于〔记为+,﹦﹣〕。被试做出反响,在一个系列中,就有两个转折点。从﹣到﹦转折点为下限,从﹦到+转折点为上限。上限与下限之间为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二分之一的不肯定间距就是差异阈限。这叫绝对差异阈限,绝对差异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叫相对差异阈限〔就是韦伯分数〕。最小变化法的误差:习惯误差、无望误差、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劳的误差。采用即ABBA设计:测试所用的递减和递增序列数量相等。用来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测试顺序按照递增,递减,递减,递增〔↑↓↓↑〕……排列。用来消除练习和疲劳误差。恒定刺激法测量绝对阈限: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到达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计算绝对阈限的三种方法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主要差异是准确度不同测量差异阈限首先确定比拟刺激和标准刺激。标准刺激与每个比拟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随机呈现,让被试将比拟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拟;比拟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一般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异到完全感觉出差异的范围内,选定5到7个刺激强度作为比拟刺激。每比照拟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呈现100次。标准刺激和比拟刺激相继呈现,并对空间顺序进展平衡。被试可以做两类答复或三类答复。但是因为三类答复容易受到被试的态度或个性的影响,所以研究者更偏爱两类答复。计算差异阈限75%的差异阈限〔以测重量差异阈限为例〕在要求被试做两类答复中,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拟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所以不能以50%次引起感觉差异的刺激增量作为差异阈限;以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的比拟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以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拟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为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中点就是差异阈限。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相比,都有75%的次数可以区分,所以这样求得的差异阈限叫75%的差异阈限。平均差误法测差异阈限实验者规定以*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拟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拟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拟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屡次比拟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异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异感受性。求平均误差的两种方法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异阈限。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异阈限。测绝对阈限:设想标准刺激的强度为零,来调节比拟刺激,使比拟刺激的大小变化到刚刚感觉不到,或刚刚感觉到,然后平均比拟刺激,就是绝对阈限。优缺点:被试自己动手调整,容易产生兴趣和积极性,但同时实验条件就不容易保持恒定,求得的差异阈限也不准确。三种古典心理物理法的比拟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展比拟。在应用3类反响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异阈限值有较大影响。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异阈限。信号检测论及其优点信号检测论的根本原理人们的知觉通常有两个内部过程,一个是承受到一个信号或者刺激,产生一个取决于信号强度大小的平均水平的感觉印象;一个是报告感觉印象的大小,由一个决策过程决定。决策过程不但受到刺激量值的影响,也受到做出决策过程的判断标准和得失的影响。假设当人们试图检测一个信号时,总存在一个与信号相伴随的噪音。而任何刺激都会产生一个感觉印象的分布。所以在感觉判断中,不但涉及到感受性的上下,还受判断标准的影响。古典心理物理法把判断标准和感受性混在一起,而不能区分它们。信号检测论的优点就在于把人的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区分开,并以独立的数据表达。心理量表种类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点〕、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但无绝对零点〕和比例量表〔既有相等单位,也有绝对零点〕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一属性排出次序。比拟粗糙。所以,顺序量表只是按*种标准对事物进展分类,每一类别只具有序列性,并不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差异是相等的。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只能做加减的运算,不能作乘除的运算。费希纳定律费希纳试图用最小可觉差〔J.N.D〕为单位测量感觉量的大小两个前提:Weber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在所有刺激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费希纳假定,高于绝对阈限以上的刺激所引起的心理量的大小,可以用绝对阈限以上的刺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的数目表示。也就是说一个刺激引起的心理量的大小,是与绝对阈限以上的J.N.D的数目成比例的。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一个比例量表除含有名称、等距量表的特征外,还有绝对零点。可进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物理学中,绝对温度量表以及公制的尺所采用的量制,都是比例量表。Lecture8反响时间反响时间的概念反响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作出反响的时距。反响时间也被称为"反响的潜伏期〞反响时间的测量方法反响时间的相减法〔Posner等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数法的反响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响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一样,从这两个反响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响时间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减数法弱点:要**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响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准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的广泛使用。反响时间的相加因素法加因素法反响时间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则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展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一个根本前提是,人的信息加工属于系列加工,但系列加工效率不高,可能存在平行加工。实验的逻辑中,能否应用可相加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值得疑心。两个因素也许能以相加的方式对同一个加工阶段起作用,也许能对不同的加工阶段起作用并相互发生影响。加因素法反响时实验本身并不能指明一些加工阶段的顺序,它依赖于一定的理论模型。反响时间的"开窗〞实验能够比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似翻开窗户一览无遗了。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实验,它是反响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三个加工阶段:从被试者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场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展编码并在记忆中找到此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被试按规定进展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从出声转换完毕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到记忆中,有时还须将前面的转换结果加以复述和归并。"开窗〞实验法比减法反响时以及加法反响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可能在后一个加工阶段出现对前一个阶段的复查,贮存阶段有时还包含对前面字母的转换结果的提取和整合,并且它难以与反响组织分开来。速度-准确率权衡范式在反响时实验中,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响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响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响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反响速度与反响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响。就是反响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Lecture11视觉与听觉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各自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比拟锥状细胞能区分物体的细节,而杆状细胞对光的感受性更高。明视觉暗视觉感受器锥体细胞杆体细胞视网膜位置集中在中央凹网膜边缘功能上的亮度水平白天日光黑夜光线最敏感的波峰555nm507nm颜色视觉有无暗适应快,约5分钟慢,约30分钟空间分辨高敏度,光感受性低低敏度,光感受性高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光刺激以一定间歇频率作用于眼睛时,会产生亮暗间歇的闪烁感觉,如果闪烁频率增大到一定程度,闪烁现象就会消失,人眼就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称闪光的融合。闪烁刚刚到达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台频率〔CFF〕。物理上闪烁的光在主观上引起的感觉介于闪烁与稳定之间的频率。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的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是物理刺激与生理心理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受刺激的时空因素以及机体状态制约的感觉过程。影响因素:疲劳;光强度;刺激面积;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不同Lecture12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现象运动知觉是对于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它是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的结果。诱导运动观察者与客体的相对空间关系的改变,或者两种以上的对象彼此空间关系的变化,可以引起诱动现象。月亮在云彩后面穿行运动后效在火车里盯着外面的物体看很长时间后,火车停了,会觉得外面静止的物体在向前运动,而火车却慢慢向后运动。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运动错觉关于似动现象的实验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静止的灯泡,以一定的速率交替发光,当两个灯泡交替发光处于一定时间间隔范围内,会产生一个灯泡移动到另一个灯泡位置的现象。叫似动现象。时间间隔为30-200ms时会产生似动现象。为60ms时产生最理想的似动现象。大约为100ms时称为Phi运动。Lecture13注意知觉选择模型、反响选择模型及两者之间的比拟Treisman的衰减模型与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的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因此将这两种注意模型叫做过滤器-衰减模型,它被看作知觉选择模型。任何记忆衰减必定是由追踪任务的干预所引起的,而不是注意的问题。Norman认为,被试在追踪信号时的记忆衰减,并不是因为被试不能同时注意两个信号,而是对*个通道的信息没有进展进一步加工,导致没有作出反响,如果需要作出反响,同样也会得到注意加工。Deutsch、Norman等提出了注意的反响选择模型。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响选择模型的比拟各有不同的实验证据支持主要不同是注意加工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自对对方的实验设计提出了批评,如反响选择模型批评知觉选择模型的实验设计中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处于不等的地位听取批评意见重新进展实验两种强调的重点不同,研究的侧面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具体问题不同,所以实验结果和理论解释不同。Lecture14记忆理解记忆研究的方法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建法、局部报告法、记忆广度法、分散注意法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外显记忆,指过去经历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亦可称之为一类对提取自己觉知的过程。外显记忆系统包含对事实和事件的一种意识,通常也被称为陈述性记忆,它主要关注"知道〞这一层面的内容。外显记忆系统要求个人意识的参与。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心理现象的测量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即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传统的记忆测量,主要有再认和回忆两种。罗迪格等人归纳了十多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包括:残画识别,词干补笔,残词补全,词汇决定,词确实认,知觉识别,同音词拼写,相关信息的自由联想,偏好判断,条件作用,习惯化,单词提取,人脸辨识等。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识别二大类。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例如jui__填成juice;虽然词干补全测量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中发生的事件。知觉识别,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识别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通常的结果是,学过的单字识别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在词汇决策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对呈现的单字与无意义的字母串作出判断。通常反响时间是因变量〔或依变项〕。第一至三讲关于实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一、相关法:对两个事物之间关联程度的研究。相关系数:表示两个变量或测量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用r表示。r=-1.00~+1.00。数字表示关联的程度,符号表示了关联的方向。如:"吸烟与患肺癌的关系〞,存在适度的正相关。相关≠因果。相关法只是提醒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导进一步的研究1、导致低相关的因素:a、混淆因素b、全距限制〔restrictionofrange〕变量内各个分数间不存在足够大的差异,或者数值之间没有显著的分布跨度或变异性。原因:被试数量有限,被试具有同质性特征。c、计算相关系数的前提假设没有满足。所以,对低相关要慎重分析,否则容易掩盖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而不进展深入探讨。2、提高相关研究解释力的一种相关设计方法:穿插-滞后-组相关设计可以通过两个事物或变量之间在经过了一个时间段后的相关,从而评估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方向。但这种可能的因果关系并不是结实有力的。而且这种方法消耗时间。高相关可能说明一个因素可以预测另一个因素,但对这种预测力的解释,一定要慎重。对因果关系的推测更要慎重。本质上不能说存在因果关系。二、实验法:操纵一个变量,观察它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从而考察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1、实验法的优点就在于采用控制方法,考察一个因素对另一个因素的影响,为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经济;可以重复验证。2、实验法的逻辑:控制一个变量,看它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果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因为前者,而不是随机因素的作用,就说两者存在因果关系。标准:统计显著性。科学的方法的特征:在经历观察的根底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科学方法的优越性:A、强调经历观察〔empiricalobservation〕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第四至六讲实验设计、实验研究一、自变量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操纵和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自变量的不同强度引起的反响有差异时,则自变量处于不同的水平。当自变量水平的变化导致了行为的改变时,就说自变量的操纵是有效的。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响。如音高,声强等〔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展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噪音、观众多少等。〔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左右利手等。对此种自变量被试只能选择,不能改变。〔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任何能改变被试特征以使其和自然状态下有所不同,就可视为暂时性差异。二、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即被试的反响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测量和观察的行为变量。如反响时间。因变量的特征:稳定性〔即信度〕:一样被试在一样实验条件下表现结果的一致性。有效性〔即效度〕:当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认为因变量有效。敏感性:自变量变化时,因变量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变量范围限制,如天花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异时,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和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异时,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会阻碍因变量对自变量效果的准确反响。三、额外变量:研究者不拟研究的,但可能与自变量发生混淆或对因变量产生作用的变量。有关变量,无关变量,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1〕消除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简单地把它们从实验环境中消除。此法多适用于一些物理刺激因素的控制,例如,噪音〔隔音室〕,光线〔遮蔽〕等。〔2〕恒常法:对于不能消除的变量,可以使它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恒定,即所有的被试受到的影响都是一样的,这种控制方法称为恒常法。对于一些被试变量,实验条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3〕平衡法:这种控制方法是让那些无关变量产生的作用在所有的实验组及控制组的效果都保持平衡。〔4〕抵消平衡法:如果被试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承受重复测验,则会受到重复测量所产生的影响。这些混淆因素产生在重复测量的过程中。对此可以采用抵消平衡或穿插平衡的手段来控制。四、信度和效度〔见因变量〕五、实验设计:根据被试如何分配到各种实验条件下分为:被试者间设计、被试者内设计和混合设计1、被试间设计:又叫独立组设计,或组间设计。把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或者不同的自变量上。每个被试在实验中只承受其中的一种处理。优点:一种处理〔或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处理或实验条件,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处理做反响。缺点:个体间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结果的有效性。所以必须处理个体间的差异。两种克制方法:随机组设计;匹配组设计2、被试内设计:每个或每组被试承受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拟在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的行为变化。又叫组内设计,有时候叫重复测量设计。优点:节省被试。方便有效。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缺点:〔1〕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即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练习效应、疲劳效应:随机化方式进展平衡处理〕。〔2〕此方法不能用来研究*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3〕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则不宜使用组内设计。〔4〕当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代表一种连续事件的延续结果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几种刺激在本质上应该是相对独立的。〔通过平衡技术可以减小,但不能完全消除。〕〔5〕对*些实验研究不适用。如用两种不同学习方法学习同一个实验材料。3、混合设计:在同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被试间设计处理,而另一些自变量则按被试内设计处理。一般地,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则这些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则按组内设计安排。优点:保存了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的优点,克制了各自的缺点。适用于多变量的实验设计。虽然不如被试内设计有效和经济,但很平安。4、多因素实验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或自变量,而且每个因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水平。这样的实验设计常常叫多因素实验设计。与单因素实验设计相对而言。心理学很多研究都是多因素实验设计。优点:实验效率高;实验控制很好;容易建立结果的普遍性;有利于观察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主效应;能考察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用价值高。5、几个概念:⑴、交互作用: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为另一个自变量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时,就说这两个自变量产生了交互作用。这时不能独立讨论各个自变量的主效应。〔p21图〕⑵、主效应(maineffects〕: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⑶、简单效应〔simpleeffects〕: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个水平上的变异。6、准实验设计:与真实验设计相对而言。在实验中不能对变量进展严格的控制〔这些变量常常是被试变量特征〕,或者使用自然发生的组,而不能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种实验条件下。但是仍然观察到因变量作为自变量变化的函数。拉丁方设计:为使各组被试都承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轮换的方法。又叫轮换设计。采用拉丁方设计安排实验条件的顺序,然后将被试随机平均分派到各种实验顺序中去。适用于六种以下实验条件的实验设计。7、什么是信度(reliability):在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时,一个研究设计或测试工具在测定结果上所能到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程度,也就是说在一样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测定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8、实验的效度:实验的效度指一项测验测到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者到达*种目的的程度。坎贝尔〔Campbell,D.T〕〔1957〕第一次明确提出研究效度的问题。实验的内部效度:指实验变量能被准确估计的程度,也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排除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的无关因素,使研究者相信实验结果确实是由操纵的变量引起的,则实验具有较好的内部效度;反之如果对于实验无关的因素控制不好,造成了与实验变量的混淆,影响了实验结果,则实验缺乏内部效度。实验的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也就是研究结果具有多大程度上的代表性。如果实验结果仅在实验情境下成立,则实验的外部效度就很低。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提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9、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确定课题,获得实验的idea;看看别人做了什么?;确定实验类型;确定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获得、整理和报告数据;写研究报告和发表论文。第七讲心理物理学方法一、感觉阈限:1、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做绝对阈限。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种刺激强度定义为绝对阈限。2、差异阈限: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异,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强度的差异。差异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3、韦伯定律:Weber〔1846年〕发表了关于重量差异阈限的研究,系统地说明了差异阈限和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异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异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通常用△I/I=k表示。△I代表绝对差异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强度,k是小于1的常数。K也称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也叫相对差异阈限。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程序: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响到另一类反响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多个系列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绝对阈限。测量差异阈限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异阈限时,每次呈现两个刺激:标准刺激和比拟刺激〔变异刺激〕,前者固定,后者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变化。标准刺激和比拟刺激可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标准刺激在每次比拟时都出现,比拟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被试每次可以有三类反响:大于,等于和小于〔记为+,﹦﹣〕。被试做出反响,在一个系列中,就有两个转折点。从﹣到﹦转折点为下限,从﹦到+转折点为上限。上限与下限之间为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二分之一的不肯定间距就是差异阈限。这叫绝对差异阈限,绝对差异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叫相对差异阈限〔就是韦伯分数〕。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和差异阈限经常会产生一些误差。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和疲劳、时间和空间因素等导致的误差。这类误差可能会导致测定结果产生一定倾向。叫做常误。怎样消除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以及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采用抵消平衡设计〔即ABBA设计〕:测试所用的递减和递增序列数量相等。用来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测试顺序按照递增,递减,递减,递增〔↑↓↓↑〕……排列。用来消除练习和疲劳误差。2、恒定刺激法: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测量绝对阈限: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到达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屡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呈现刺激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结果必须统计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种反响〔有、无或大、小〕的次数。然后采用一种统计方法,计算绝对阈限。计算绝对阈限的三种方法: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p50〕测量差异阈限首先确定比拟刺激和标准刺激。标准刺激与每个比拟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随机呈现,让被试将比拟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拟;比拟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一般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异到完全感觉出差异的范围内,选定5到7个刺激强度作为比拟刺激。每比照拟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呈现100次。标准刺激和比拟刺激相继呈现,并对空间顺序进展平衡。被试可以做两类答复或三类答复。但是因为三类答复容易受到被试的态度或个性的影响,所以研究者更偏爱两类答复。在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差异阈限时,标准刺激和比拟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如主观相等点小于标准刺激,就产生负的时间误差。反之,就产生正的时间误差。3、平均差误法测差异阈限:实验者规定以*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拟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拟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拟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屡次比拟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异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异感受性。测绝对阈限:设想标准刺激的强度为零,来调节比拟刺激,使比拟刺激的大小变化到刚刚感觉不到,或刚刚感觉到,然后平均比拟刺激,就是绝对阈限。优缺点:被试自己动手调整,容易产生兴趣和积极性,但同时实验条件就不容易保持恒定,求得的差异阈限也不准确。三、信号检测论1、阈限理论的开展传统的阈限概念传统阈限的缺陷和开展:感受性和判断标准的区分2、信号检测论的原理信号检测论将人的信号觉察过程看做是从噪音〔Noise〕背景中分辨出信号〔Signal〕的过程。无论是绝对阈限的探察过程还是差异阈限的探察过程。一方面,人对环境中的信号的觉察或知觉,不可防止的受到周围许多无关声音〔也就是噪音〕的干扰;另一方面,刺激要增加或减少多少才能感觉出差异,此时比拟刺激就是包含信号的刺激,标准刺激就是噪音刺激。统计学原理击中率、漏报率、虚报率和正确否认率击中率:信号出现,报告为信号的概率。P〔y/SN〕漏报率:信号出现,报告为噪音的概率。P〔n/SN〕虚报率:噪音出现,报告为信号的概率。P〔y/N〕正确否认率:噪音出现,报告为噪音的概率。P〔n/N〕3、d’和β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信号检测论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能够分别的计算出感受性d’和判断标准β两个指标。而传统的心理物理法不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信号检测论的优越性所在。感受性d’=ZN-ZSN判断标准β=击中率的纵坐标/虚报率的纵坐标=MSN/MN实例:一个实验是在白噪音的背景上检测一个纯音信号,以随机的方式呈现给一个被试100次信号和100次噪音,呈现200次后,我们发现:呈现100次信号中被试答复16次有信号,呈现100次噪音被试答复说有信号的2次。计算击中率、漏报率、虚报率和正确否认率2.计算感受性指标d’和判断标准β一般来说,人的分辨能力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是恒定的;但人的判断标准却随时可以发生变化。影响判断标准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信号出现的先验概率、对被试答复的奖惩方法等。比方当信号出现的概率低时,被试不轻易的答复说有信号,被试的判断标准比拟高;当信号出现的概率高时,被试倾向多报告有信号,说明被试的判断标准比拟低。被试的判断标准是由于被试不同的预期产生的。而被试在这个过程中的区分力不变。对被试答复的奖惩方法也影响被试的判断标准。如果鼓励被试答复有信号,而对报告无信号进展惩罚,则被试的标准就会较高。而如果鼓励被试报告无信号,则被试的标准就会较低。4、ROC曲线随着判断标准的不同,击中率和虚报率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把虚报率作为横坐标,而击中率作为纵坐标,则绘制出来的曲线称为操作者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简称ROC〕。因为这条曲线中,判断标准是变化的,但区分力保持不变,因此又叫等感受性曲线。在上述一组ROC曲线中,对角线的直线表示被试的区分力为0,对信号和噪音完全不能分辨,而越远离对角线,表示被试对信号越有区分力。而在同一条曲线中,越靠近右上角的点判断标准就越低。〔色子游戏〕5、信号检测论实验方法〔p64—p71〕〔1〕.有无法〔实验:信号检测论—有无法实验〕〔2〕.评价法〔实验:信号检测论—评价法实验〕四、心理量表1、等距量表的制作:一般用感觉等距法和差异阈限法来制作等距量表。〔1〕感觉等距法感觉等距法〔equalsensedistancemethod〕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它是通过把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的距离来制作。它要求被试将*种感觉上的一段心理量分成主观上相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份。二分法〔Bisection〕R1和R5是两个的不同响度的声音,R5>R1。被试调整声音刺激的强度,首先找出R3,使其响度正好在R1和R5之间。再找出R4,使其响度在R3和R5之间,再找出R2,使其响度正好在R1和R3之间。这样利用三次二分法,把R1和R5之间在响度上分成4分。这样就得到了按等距变化的一系列声音刺激强度。把这一系列的刺激强度作为横坐标,把等响单位作为纵坐标画出一条曲线,这就是响度的等距量表。调整法〔2〕差异阈限法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根底上测量最小可觉差来实现。具体的说,用任何一种古典的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并以此为起点,产生第一个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强度,再以此为根底,测量第二个最小可觉差的强度,依次类推。得到很多个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强度。以这些刺激强度为横坐标,以绝对阈限上的最小可觉差为纵坐标,画出的心理物理关系图就是一个等距量表。实验者可以依此找出产生*一感觉水平所需要的刺激值。〔3〕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对数定律ΔI/I=K刚刚感觉到差异的刺激的增量与标准刺激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韦伯定律。常数K称为韦伯分数。ΔI也就是差异阈限。这种物理刺激上的差异造成了主观感觉上的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简称〕。前者是物理差异,后者是心理感觉上的差异。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根底上,提出了物理刺激和心理感觉关系的对数定律。他以最小可觉差为心理量的单位,假定不同强度水平刺激的主观感觉上都是相等的。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发现了最小可觉差的数目与物理刺激强度的关系是一种对数关系。也就是说以算术级数增长时,物理刺激要以几何级数增长。第1个所对应的刺激强度:I1=I0+I0*W=I0〔1+W〕1第2个所对应的刺激强度:I2=I1+I1*W=I0〔1+W〕2第3个所对应的刺激强度:I3=I0〔1+W〕3……第s个所对应的刺激强度:IS=I0〔1+W〕S则S=KlogI+bS表示主观上感觉的大小,以为单位。I表示物理刺激的强度,I0表示刺激的绝对阈限,W表示韦伯分数。值得说明的是,费希纳用上述差异阈限法得到的量表是支持对数定律的。2、比例量表的制作比例量表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零点。假设一项测量结果在比例量表上是0,则我们可以说*个事物并不具有被测量的属性或特征。由于它具有绝对零点,且量表上的单位相等。因而可以对数据进展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1〕分段法分段法〔fractionationmethod〕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的一种直接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其它任何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具体做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拟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例如2倍,3倍,1/2,1/3等。制作宋〔sone〕量表。1936年,史缔文森确定一个在绝对阈限以上40db的1000HZ的声音为1宋。当一个47分贝的声音被判断为是它的2倍时,则就可以确定47分贝的声音响度为2宋,依次类推。而30分贝的声音被判断为是它的1/2时,30分贝声音的响度就是0.5宋。结果作出来的量表不符合费希腊的对数定律。〔2〕数量估计法数量估计法〔methodofmagnitudeestimation〕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具体步骤是主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比方10;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的比拟刺激和它比拟,用数字给出相应的主观值。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对每个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做成比例量表。S.Steves1975数量估计法实验〔3〕斯蒂文森的幂定律费希纳定律有两个前提,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水平上都是固定的;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JND都是相等的,即主观刚刚感觉到的差异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是一样的。韦伯比例在中等强度上是恒定的,而人也经常承受中等强度的刺激,但在低或高强度下,韦伯比例发生变化。另外,有人认为,不同刺激强度上的JND也不一定相等。因而不能用JND来做单位。20JND的声音应该比10JND的声音响一倍,但实际上前者比后者要响的多。在这些批评的背静上,S.Steves提出了制作心理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数量估计法,并在此根底上于1957年提出了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新定律-幂定律。幂定律认为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S=bIaS表示心理感觉量,I是物理刺激,a是指数,是一个常数。LogS=logb+alogI如果心理量和物理量都取对数的话,则两者是直线函数关系。在上述公式中,如果a>1,说明心理量的增长快于物理量的增长,如电击的感觉强度。如果a<1,说明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S.Steves1970数量估计法和电生理学方法的比拟S.Steves穿插感觉通道匹配法〔cross-modalitymatchingmethod〕S.Steves的数量估计法曾受到人们的批评,用数字来估计感觉可能更多的反映*种数字习惯,而非真正的感觉强度。为了答复这类批评,S.Steves用不同感觉道的穿插匹配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幂定律。他用握力计显示的握力的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声等引起的感觉。实验结果和数量估计法的结果非常接近。预期指数和实际指数此外,握力匹配的预期指数和实际指数相符合这个事实也进一步证明了S.Steves幂定律的正确性。假设用数量估计法中对1000HZ声音响度的结果为:S1=I1b用数量估计法对握力的结果为:S2=I2c于是我们可以求出两个指数:b和c假定不同感觉通道的刺激引起的强度可以相互匹配,现在用握力来匹配1000HZ的声音的响度,如果幂定律是正确的,而且数量估计法是适宜的,则应该有S1=S2;则就有I2c=I1b,则I2=I1b/c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握力匹配的两个指数:一个是理论预期的指数,用响度的指数b/握力的指数c。一个是实际的指数,即通过握力匹配实验得到的指数。如果幂定律是正确的,而且数量估计法是适宜的,则理论预期的指数应该和实验得到的指数相等。而结果说明确实如此。心理物理判断的相对性:可以解释数量估计法中的变异性。四、顺序量表的制作等级排列法〔rank-ordermethod〕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这个方法把许多刺激直接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实验:对10个广告用等级排列法进展排序。对偶比拟法〔methodofpairedparison〕是把所有要比拟的刺激都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一特性进展比拟,并做出判断。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它刺激进展比拟,,假设刺激的总数是n,则配对的个数就是n〔n-1〕/2。如果有10个刺激就可以配成45对。最后依据它们各自优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成顺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第八讲反响时间一、减法反响时方法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受天文学家人差方程式研究及Helmholtz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研究的影响,于1868年发表的"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一文中,提出了测定心理过程时间的方法,即减法反响时方法。1、A、B和C三类反响时:A反响时:一个反响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响,这种反响时称为简单反响时。B反响时:多个反响,各自对应于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展反响。此时所得到的反响时间包括简单反响时间、区分刺激的时间和选择的时间。C反响时:一个反响,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那个事先规定好的那个刺激反响,而对其他刺激不反响。所得的时间包括简单反响时和区分反响时。如果用C-A,则所的反响时就是单独区分过程所需的反响时;如果用B–C,则所得的反响时就是单独选择所需要的反响时。于是通过对特定不同任务反响时的比拟〔相减〕,就可得到*一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反响时间。〔实验:简单、区分和选择反响时的测定仪器:心理实验平台和PES系统〕减法反响时方法最初被用来测定*一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但反过来看,因为心理过程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所以也可以从*两个反响时的差异,推断*一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而20世纪中期兴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响时方法的,它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位置非常重要。现在谈论减法反响时方法一般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2、减法反响时方法的逻辑安排两种任务,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其它方面都一样。如果两种任务的反响时有差异,则就说明存在与该因素对应的心理过程;否则就不存在。实验:Posoner〔1967,1970〕的字母匹配实验〔仪器设备:PES系统〕二、影响反响时的因素1、刺激强度2、刺激的时间和空间特性3、所刺激的感觉器官4、被试的机体状态:机体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练习个体差异三、速度和正确率的权衡在反响时实验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被试如果追求速度,则反响时就会快一些,而正确率就相应低一些;而如果被试在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反响,则反响时会慢一些,但正确率却会很高。被试可以在不同实验条件或要求下采取相应的标准来知道他的反响。这就是所谓的速度和正确率的权衡〔speed-accuracytrade-off简称SAT〕现象。但是在一般的认知实验中,数据的收集只限于正确的反响,而将错误的反响排除在外。这是因为只有正确反响的时间,才反映符合要求的实验操作的真实进程,错误反响的时间反映的是错误的操作进程。所以实验前一般要求被试在正确的根底上尽快反响。速度和正确率的权衡范式〔SAT〕反响信号法的实验过程〔滴定实验程序〕在这种实验程序中,先给予刺激,然后在刺激出现后的不同时间点上,给出一个短暂的信号〔一般为声音信号〕,一旦这个信号出现,被试要立即对测验的刺激做出反响。在这种程序中,声音信号的延迟时间就成为主试控制的变量。通过变化信号出现的不同时间,可以得到不同时间间隔下的反响时和准确率的数据。以反响时作为横坐标,以反响正确率为纵坐标,就得到一条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曲线。在这条曲线上,可以找到各种反响时下的反响正确率〔d’〕。两者的分解技术〔SDA〕第九讲视听觉二、视觉的根本功能〔一〕视觉的感受性1.光谱感受性: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的光谱阈限曲线〔p118〕2.暗适应和光适应:当我们从光亮的地方进入暗处,开场的时候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但逐渐的暗处的物体慢慢的都看得见了,物体的一些细节也看见了。这种从光明到黑暗的过程中人眼的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暗适应〔da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