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4页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摘要:探究方言古语词,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来追寻日常口语的渊源。本文在这里选取陕北方言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并考释如今仍保留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索该方言从古至今的历史流变。在此,分三个角度进行讲述:第一,讲解方言古语词的界定、目前的情况及其探讨和思考的方式。第二部分是该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陕北方言区的方言作为描写对象展开论述,从古语词的意义方面入手,结合古典文献,对陕北方言古语词一一考释。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方言古语词研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关键词:方言;古词;考释;文化意义1、 概述陕西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秦一统天下,统一文字,通用小篆。汉代则由小篆演变成了隶书,到了唐代,隶书转变成了楷书,由此可见,陕西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西安是陕西省的中心城市,有着十三朝古都的美称。陕西方言是昔日的官方语言,在时间的洗礼下,较多的古代词言在现有的语言中存储了下来。本文主要探究陕北方言词汇的源流关系,通过对陕北方言中的一些词的古今变化、文白异读等方面的考释,来分析这些日常用语的历史渊源,继而关注方言词汇的继承、发展与使用情况。语言的划分与地理区域的划分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每个方言分区都对应着独具特色的语言。各地方言在与共同语的比较之下都显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在这里,因笔者属陕北人,对乡音有着独特情感,所以将以陕北方言区的方言为重点展开论述,进而探讨方言古语词研究所具有的深远的文化意义。(一)古语词的界定关于方言古语词的界定,李荣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是历史的产物,父子相传,总保留很多古代的成分,有些字虽然古已有之,却没有人认为是古语[1]。比方‘人、马’等字最古了,甲骨文里就有了,我们不说它是古语,那是因为这些字古今普遍使用的缘故,有些不普遍使用的古语,只限于某些方言,这才说某方言保留古语”[1]。语言的发展自古至今尚在延续,所以今天人们使用的方言中存留了大量的古语。邢向东先生在以前的作品中写过,对地域性语言的历史进行追溯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一方面,关于汉语时空变化发展产生的变革研究较少,解决该问题自然比较棘手。另一方面,文献材料的处理工作也难以开展。在此,笔者认同这种说法。汉语史的发展阶段本就不是孤立的,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发展都有一个很大的模糊域。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无疑要受到同类事物的干扰或影响。所以,对该类事物下定义应该借鉴相关事物的定义。语言的发展也是如此,语言各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连贯性,不能完全独立存在。所以对陕北人日常口语中使用的古代词汇进行界定,可以参看现代汉语古语词的界定。对照而言,笔者认为方言古语词指的是在古代的刊物典籍中出现的词汇短语,现如今仍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在口语中使用,在这里,不包括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词汇。(二)研究现状做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就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日口语中的常用词。关于方言的影响因素众说纷纭。但地理条件无疑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影响并使该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风貌。每个时期语言的发展变化都与外部因素与自身的发展相关,受到这双重因素的影响,各个方言区的差异也日益明显、更具特色。陕北地区自古就是荒凉山区,一直与外界联系较少。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自然会保留着最原始的东西,在此,陕北方言就保存了大量古语词。语言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里无限绵延,目前的探索正一步步趋向完善和最优化,但纵观此前发展史,当代社会对于本项目的调查研究多呈现为语音方向的探究,侧重于从语音角度来比较方音与民族共同语之间差异,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相比较来说,对语言的研究,词汇的调查结果略逊于语音和语法,这方面的成果也相对较少,词汇研究的地位尚未得到大力重视。近些年来,不少关于语言方向的专家学者开始广泛的将视野投向陕北地区的地域性语言,尤其是沿黄河地区的地方性词汇。该类词汇研究开始受到语言保护工作者的积极关注。也就是说,延安方言词汇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它将在本体研究尤其是方言与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巨大的探索空间与研究价值,将进一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蒋绍愚先生曾说过:“近代汉语词语的考释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因为原先对近代汉语的研究重视不够,现在我们对很多近代汉语的意义都很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把词语考释放在首位”[2]。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方言的调查与研究中,然而将方言与文化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研究的成果却屈指可数。,现如今的调查研究多局限于从本体出发,研究视野相对封闭。在这里,本文将陕北方言古语词的探索与文化意义相结合,有利于突破现有的调查模式,使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成果更具代表性、具有说服力。基于此,笔者将选取延安方言为代表方言,从方言研究的薄弱环节入手,摘录30个常用方言古语词展开叙述,从而进一步论述研究方言古语词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本文主要抓住陕北方言中日常口语表达中的词汇,以传统的方法来进行调研。2、比较法:为了使该地语言的特征得到显现和认可,在此将它与通语的表述做以简单对比。3、 描写法:用传统的方言描写法对各方言中保留的古语词进行详尽的描绘,探究其源流及演变。2、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一)单音节方言古语词1、恘[tɕ‘iou⁵⁵]陕北话中所说的“恘”是指性情乖戾、犟拧、冒失。如:你看你那恘脾气。我看你就耍二恘了。古代的“恘”就指“乖戾”。恘,宋《广韵》去秋切。《荀子·荣辱》:“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1]。猛贪而戾,一作“猛贪而恘。”2、僚[liao35]在陕北话中,形容年轻人活泼、活跃、漂亮,一般喜说“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说“这娃娃僚的太!”,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别人进行夸赞。追溯词源,古代也是早已有之。如《诗经·陈风·月出》:“佼人僚兮。”汉《说文》:“僚,好貌。”3、措(cī/cē)[tsɿ⁵⁵]在陕北话中,“措”是“拿、拿开”的意思,《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3]在这里,“措”被解释为“安置、处置。”宋《广韵》:“举也,投也。”措,宋《集韵》七迹切、侧格切。陕北音合宋代反切音。在陕北方言中基本保留了古代北方居民南迁以前的口音。音若“册”阴平或“龇”。可见该古语词的音、义和用法比较完整地保存在了当今方言中。如:把这些东西措起来。4、解[hai]解,宋《广韵》胡买切:“晓也。”陕北话读古音。在陕北话中,“解”的意思是懂得、会,读若“害”。如:听他讲完这件事,你解下咋回事了吧!在古语中,就·用“解”来表示懂得的意思。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九:“卜者曰:‘远诸侯,放伯裘。能解此,则无忧。’”[3]。到了宋代,“解”有了“会”的意思。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三《石巩慧藏禅师》:“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3]。5、辟(biàn)[biæn⁵¹]手冻裂了,普通话说“裂开个口子”。这个“裂”,陕北说“辟”,音若“变”。如:“这地上辟开裂子了”。很早以前,汉语中就用“辟”描述裂的状况。《康熙字典》说:“又与擘同,析裂也。《礼·丧大记》:‘为三不辟。’注:‘大敛之绞既小,不复擘裂其末。’”[3]。古代五刑中有“大辟”,是砍头——身首分家,也有“分裂”意思的影子。6、孤[ɡu⁵⁵]古代用“孤”表示“孤独、独处”,在今天的陕北方言中仍保留着这样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说,“我一个人去可孤了”来表示孤单。探究该字的渊源,《礼记·学记》中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3]的表达。7、累(luì)[lui51]生活因拖累大而艰难,这种景况叫“累”。古代“累”义牵连、连累。现在人们会说:你看那家人孤儿寡母,多累人。还有“妨碍”的意思。《史记·高祖纪》:“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3]。今天陕北的词义更接近后面这个“通行无所累”的“累”。8、社[ʂə⁵¹]《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3]。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这个“社”,是遗存在传统陕北秧歌歌词里的古代地方基层单位或祭祀组织的名称,不是合作社、人民公社的“社”。现在感觉这个名称比较接近“自然村”的意思。《管子·乘马》中曾出现改词,即“方六里,名之曰社”[3]。又为居民单位,二十五家为社。可见,“社”这个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或组织名称,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使用。9、坚[tɕiæn]《说文·土部》:“坚,刚也。”在如今的陕北口语中说“坚”,是指结实饱满富有弹性。也用“坚”表示“筋道”。或曰“坚坚儿的”。形容一种介于柔和刚之间的富有弹性、韧性的状态。如:打腰鼓这东西要柔中有刚,刚中有坚。古代“坚”也有结实饱满义。《诗经·小雅·大田》中写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3]。10、沥[li⁵¹]这个“沥”,一是说易过滤;二是说不沾水,水都滴流下来。如民歌:清水鸭子沥水鹅,你是你来我是我。古代的“沥”也有过滤的意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与漉略同”[3]。该词在这里也有下滴的意思。宋·欧阳修《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宋《广韵》:“漉(使干涸,渗出,过滤),渗漉,又沥也。”11、面[miæn⁵¹]今天“面”在陕北话的日常口头表达中做量词使用。用来修饰山、山地等词。如:向阳的那面山上树长的挺好。古人以“面”作量词,但不像现代普通话只用于扁平物,如一面镜子、两面旗帜等。南北朝《宋书·何承天传》:“承天又能谈筝,上又赐银装筝一面”[3]。12、触[tʂu51]《说文·角部》:“触,抵也。从角,蜀声。”在今陕北方言中,这个词仍在使用。如:有一天,你觉得有人平白无故跟你闹上意见了,那就是有很讨厌的人在旁边儿“触”的。这个“触”,在这里是挑唆、挑动的意思。“触”还谓碰触、摸。普通话口语不单用“触”,而是说“碰”、“摸”。如:这冰疙瘩,触着可冰了!陕北“触”的“挑拨离间”义,用的是这个词古时候的本义“触动、引发”。古代很早就开始用“触”来表达“触碰、触摸”的意思了。《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3]。13、贾(gǔ)[ɡu²¹⁴]《说文·贝部》:“贾,贾市也。”这里的“贾”指的是做买卖。古代“商”指行商,“贾”指坐商。但在今陕北话里,这个“贾”意发生了转移,是强求、被强求、逼住、迫使等等这类的意思。音“古”。如:那婆姨贾住教写条子。古代有一个“贾”,是“求、强求”的意思。今天陕北方言中所说的“贾”,应该是源自于此。《国语·晋语》八:“鞅也,居处恭,不敢安易,敬学而好仁,和于政而好其道,谋于众不以贾好,私志虽衷,不敢谓是也,必长者之由”[3]。三国吴·韦昭注:“贾,求也。”陕北人把这个“求”变成了强求。14、赁[lin⁵¹]租借,租赁,陕北说“赁”。音若“令”。普通话中不见口语使用。租进说“赁”。租出也说“赁”。这个“赁”在陕北话里还作名词使用,意思是“租金”。在古汉语中“租进”也用“赁”来表示。《穆天子传》卷三中曾说到的“债车受载”,也可以换作“赁车受载”。晋·郭璞注:“债,犹借也。”清·洪颐煊校云:“王怀祖观察《广雅疏证》,引作‘赁车受载’。15、林[lin³⁵]《说文·林部》:“林,平土有从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属皆从林”[4]。在陕北话里,不仅成片的树称“林”,成片而茂盛的庄稼,也称“林”。人们形容庄稼长势好,会说:坝滩玉米林可长好咧!《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古代,“林”可以用来形容“盛”的状况。宋·朱熹《集传》:“林,盛也。”(二)、双音节及多音节方言古语词1、解(hài)事[hai⁵¹][sɿ]解,宋《广韵》胡买切。“解事”的意思就是晓事、懂事、懂得道理,音“害事”。如:“这娃一满不解事。”“这家人的娃娃比那家人的娃娃害事。”这里的“害事”就是对别人家小孩的评论,夸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唐·杜甫《彭衙行》诗:“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3]。2、翻得转[fan⁵⁵][tə][tʂuan⁵¹]陕北人说“弄得明白,懂得道理”为“翻得转”。它反义为“翻不转”。如:聪明人不用多说就能翻得转。“翻得转”这个词语出现的很早,禅家早有使用。宋·普济《无灯会元》卷十六《临安智才禅师》:“上堂:风雨萧骚,塞汝耳根,落叶交加,塞汝眼根,香臭丛杂,塞汝鼻根,冷热甘甜,塞汝舌根,衣绵温冷,塞汝身根,颠倒妄想,塞汝意根,诸禅德,直饶汝翻得转,也是平地骨堆”[3]。3、忮气[tʂ51][tɕi⁵¹]忮气,是指因心里不平而发生忌妒或争胜较劲的情绪,音“志气”。陕北话中使用灵活。如:“他哪里赶你强,你忮什么气?”“不要钻牛角尖,跟人家忮气。”怄气,也叫“忮气”。古语中,“忮”是“心患忌恨”的意思。《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3]毛传:“忮,害。”疏:“不疾害人,又不求备于一人,其行如是何用为不善?”[3]。4、恶(ngè)水[ȵɛ][ʂuei²¹⁴]所谓“恶水”(“恶”有鼻音),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污水。二是指头上、脸上的脏的汗水或汗渍、衣上的脏汗渍。早在古代,“恶”已经开始用来表示“污秽”的意思了。《左传》成公六年:“有汾浍以流其恶”[3]。这句话里的“恶”可理解为“垢秽。”宋元时“恶水”的意思只是“污水”。陕北话中,“恶水”多用为“污水”,如,赶紧把池子的恶水倒掉。这些恶水再不倒就臭了。5、裯靫靫[tau][cɑ][cɑ]陕北人把衣服上的口袋叫作“靫靫”。读音若“擦”,上声。上衣口袋又叫“裯靫·靫”。说裤子上的裯靫时,一般多说“裤裯靫”。如:把钱装到你裤裯靫。这个衣服没有裯靫。古代没有“裯靫靫”这个词。然而,“裯”这个字却早有记载,汉《说文》:“裯,衣袂袛裯。”“裯”在古时指上衣。“袛,袛裯,短衣。”6、不胜[bu35][ʂəŋ⁵¹]“不胜”是“不如”的意思,陕北使用广泛且频繁。如:今年谷子不胜年时。这家人的光景过得一年不胜一年咧。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胜不过”。《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耶?畏之也”[3]。这里,“不胜”有“不如”的意思了。7、趋忙[ɕy⁵⁵][maŋ35]趋忙的意思是“忙乱紧张”,陕北口语说“趋忙”。如:“这些人走得都太趋忙了,钱儿都忘带咧。”早在古代,就开始用“趋”来表示“赶紧、急速”的意思。如:《庄子·徐无鬼》:“王命相者趋射之。”《汉书·高祖纪》三年:“今趋销印。”“趋忙”还有“快点出发、及时启程”的意思。如:《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3]8、无奈何[u35][nai51][hɤ35]普通话中的没办法、无可奈何,在陕北方言中,人们习惯上用“无奈何”来表示。如:发生这种事情,出现这种结果,人们也都无奈何啊。在汉《淮南子·兵略》中早有记载“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涸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3]。9、有无(mó)[iou214][mo35]陕北人问“有没有”时,常说成“有无”。无,音近“魔”,听上去,这像是“有没有”的缩略。在日常口语中使用较频繁。如:“我饿结实了,有无吃的?”“节假日出去玩,你有无时间?”事实上,这个“有无”一词不是“有没有”的缩略,因为它出现在“有没有”之前。早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就有:“问楚地之有无者,愿闻大国之风烈,先生之余论也”[3]。唐代的时候,这个词也写作“有没”。10、名望[miŋ35][waŋ51]古代用“名望”一词来指称“名声”。今陕北话中该词的用法与古代的用法略有不同。陕北话中“名望”这个词汇,用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对一事物的普遍认可或厌弃,即“名声”。这个“名望”一词,本身不含有“好”的意思。口语对话中,会这样表达:那家人祖祖辈辈都可有个好名望咧!”《三国志·蜀书·黄忠传》:“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羽)、马(超)之伦也”[3]。11、班辈[ban55][bei⁵¹]在陕北方言中,没有辈分、行辈等词,只用“班辈”这个词。这个词不是普通话日常用语。如:“咋你不顾班辈,胡乱耍了?”在陕北地区,同辈的人之间可以开玩笑,隔一辈的人如爷爷孙子之间,可以开玩笑;父辈与子辈却绝对不可以笑耍。固有前问。“班辈”这个词,古今词义没有变化,都是指“辈分”。元·无名氏杂剧《举案齐眉》三:“咱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3]。12、门风[mən35][fəŋ55]在陕北地区,人们经常讲到“门风”,表达的是人们话中说到的这家人世世代代的血统特点,专们用来委婉说明这家人有狐臭。陕北人在婚姻事上,很注重对此加以区别。如:“那家门风不好,有臭来!”古代的“门风”,是指家风。南北朝·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赏誉》“孚爽朗多所遗”;“《中兴书》曰,孚(阮咸之子)风韵疏诞,少有门风,初为安东参军,蓬发饮酒,不以王务婴心”[3]。由此可见,该词在历史演变时词义发生了转移。13、黡子[iæn][tsɿ]《说文·黑部》:“黡,面中黑子也。”今陕北方言中称痣为黡子。如:“她脸上长了很多黡子。”“医生建议他把脸上的黡子点了。”春秋时期,有些人用“黡”作名字,如晋国的栾黡(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史黡(见于《说苑·尊贤》)卫国的赵黡(见于《左传·昭公九年》)等。由此可见,古人因面部有黑痣,而以“黡”为名并非少数。魏晋以后,又衍生出了其他的意思,称作“黡子”。14鸱(cí)怪子(zi)[ts'ɿ35][ɡuai51][sɿ]陕北话中把一种类似于猫头鹰的鸟称作“鸱怪子”。“鸱”的发音与“瓷”相似。民间迷信,认为这种鸟的叫声传递的是不祥的信息。民歌有:“鸱怪子落在柳树上站,烟喷雾罩死下汉”[3]。古人把猫科类飞禽叫“鸱”,又叫角鸱,也称“怪鸱。”晋代郭璞的《尔雅注疏·释鸟》释“怪鸱”为“鸱鸺也。”《康熙字典》:“《埤雅》:怪鸱,一名只狐,昼无所见,夜即飞啖蚊虫”[3]。15、黑(hē)老鸦(wā)[hei⁵⁵][lao214][wᴀ55]陕北话中说乌鸦为“黑老蛙”。北京等地也叫“老蛙(wā)”。鸦,宋《广韵》於如切。古人所说的“老鸦,老哇”,都是指乌鸦。洪亮吉《泾县志》转载郑志云:“鸦曰老哇,雀曰丫雀。”3、 对地域性语言追溯其历史的文化内涵索绪尔认为,“一个地方的语言通常反映着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5]。“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6]。陕北方言是陕北文化的承载者,是陕北文明发展史前进历程中重要的一环。对陕北方言古语词的追根溯源,有益于该地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缤纷多彩的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通过语言的形式更好的体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文明史的发展。对陕北口语中保留至今还仍在使用的古语词进行探究,可以促进方言研究由单一的简单研究转向更高层次的阐释研究,有利于促进陕北方言文化的开发与传承。(一)、“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7]。方言作为一个地方独特标记,拥有独一无二魅力,它们充分了当地保留至今的风土人情。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中的一份子,见证了绚烂光辉的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是这种文明发展至今、尚未中断的推动者。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迥然有异,方言作为学术研究里无价之宝,对它进行探索,帮助佐证语言发展进程,而且为语言发展提供丰富的语料。对陕北话进行实地调查,更好地促进方言与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延安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地方偏僻而消息闭塞,古语词的保留见证了陕北方言的历时发展。陕北方言词汇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目前,对于具有丰富语言资源的陕北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地方方言,推动陕北地区的文化繁荣。(二)、方言词汇充分体现了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透过这些发现,挖掘其积淀已久的文化史。对它进行探究,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的调查研究,还推动了该项工作全面发展。语言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对该地古语词的调查,有效促使他们的各项文艺宣传另辟蹊径,变得多样化。广大学者、文艺工作者更好的掌握与控制他们创作过程中对于当地文化词汇的引用与表述,了解了基本特点与内蕴,就可以发表具有乡土气息、受人们欢迎的文艺作品。对于生命力顽强的方言古语词,我们追根溯源,不仅是再次挖掘陕北古音方言的光辉历史,而且是为民族共同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增强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其更加多元化。(三)、研究陕北方言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引起相关部门对方言词汇的重视,制定出有利于方言保护的政策。研究者对词源的分析,有利于带动延安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一路相伴。不少已湮没消失,少数得以保留,存活在了日常口语中。挖掘这些方言资料,可以解决训诂学上的一些难题,还可以为辞书的编纂和修订工作贡献力量,利用方言材料去学习古代文献,理解古语古义,可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