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住区课件_第1页
现代住区课件_第2页
现代住区课件_第3页
现代住区课件_第4页
现代住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住区规划成果及技术指标1.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建设基地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包括选址定位、估算指标、拟定规划结构与布局形式、拟定各构成用地布置方式及类型、拟定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拟定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等。1.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

1·分析图(1)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包括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等。(2)基地地形分析图:包括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3)规划设计分析图:包括规划结构与布局、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2.规划设计图(1)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包括各项用地布置、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布置及居住区中心布置、道路交通系统、停车设施以及景观及绿化布置等。(2)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各类型住宅平、立面图、主要公建平、立面图等。

3.工程规划设计图(1)竖问规划设计图:包括道路竖向、室内外地坪标高、建筑定位、室外土石方工程、地面排水。(2)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包括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的布置,在采暖区还应增设供热管线。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和模型(1)全区鸟瞅或轴测图(2)主要街景立面图(3)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1)规划设计说明:包括规划设计依据、任务要求、基地现状、自然地理、地质、人文条件;规划设计意图、特点、问题、方法等。(2)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面积、容积率、密度、绿地率、停车数量、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衡以及造价估算等指标。2.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文化、经济生活状况、以及气候、地形、地质、现状等,这些都是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1.政策法规性资料项目包括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设计的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以及本居住区规划设计等,它们具有法规与法律性效力,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与依据。2.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项目(l)地形图1)区域位置地形图:比例尺1:5000或1:10000。2)建设基地地形图:比例尺1:500或1:1000。(2)气象1)风象:年、季节风向、风速、风玫瑰图。2)气温:绝对最高、最低和最热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3)降水: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积雪最大厚度、土壤冻结最大深度。4)云雾及日照:日照百分率、年雾日数。5)空气湿度、气压、雷击、空气污染度、地区小气候等。(3)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土壤特性及允许承载力。(4)水源1)地面水:河湖的最高、最低、平均水位;水的化学、物理、细菌分析。2)地下水:地下水位、流向、水温、水质。3)城市给水管网供水:与城市管网连接点管径、坐标、标高、管道材料、最低压力。(5)排水1)排入河湖:排入点的坐标、标高。2)排人城市排水管网:与排水管网连接点管径、坐标、标高、坡度、管道材料和允许排入量。3)排入污水清洁度要求。(6)防洪1)历史最高洪水位,如百年一遇、50年一遇洪水位。2)所在地区对防洪的要求和采取的措施。(7)道路交通1)邻接车行道等级、路面宽度和结构形式。2)接线点坐标、标高和到达接线点的距离。3)公交车站位置、距离。(8)电力、电信、燃气1)电源位置、引入供电线的方向和距离。敷设方式,有无高压线经过。2)电信接口位置。3)燃气接口位置、引入的方向和距离(9)人文资料1)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等。2)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等。3)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以及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项目计量单位数值所占比重(%)人均面积(m2/人)居住区规划总用地hm2▲----1、居住区用地(R)hm2▲100▲①住宅用地(R01)hm2▲▲▲②公建用地(RO2)hm2▲▲▲③道路用地(RO3)hm2▲▲▲④公共绿地(R04)hm2▲▲▲2其他用地hm2▲----居住户(套)数户(套)▲----居住人数人▲----户均人口人/户▲----总建筑面积万m2▲----1、居住区用地内建筑总面积万m2▲100▲①住宅建筑面积万m2▲▲▲②公建面积万m2▲▲▲2、其他建筑面积万m2△----住宅平均层数层▲----高层住宅比例%△----中高层住宅比例%△----人口毛密度人/hm2▲----人口净密度人/hm2△----住宅建筑套密度(毛)套/hm2▲----住宅建筑套密度(净)套/hm2▲----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万m2/hm2▲----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万m2/hm2▲----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万m2/hm2▲停车率%▲----停车位辆▲地面停车率%▲地面停车位辆▲住宅建筑净密度%▲----总建筑密度%▲----绿地率%▲----拆建比%△----注:▲必要指标;△选用指标1.用地平衡指标1、用地平衡表的作用(1)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2)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3)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2、用地平衡表的内容

项目现状规划面积(hm2)人均(m2/人)比重(%)面积(hm2)人均(m2/人)比重(%)居住区总用地居住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其他用地居住规模层数建筑气候区划Ⅰ、Ⅱ、Ⅳ、ⅦⅢ、ⅤⅥ

居住区低层33~4730~4328~40多层20~2819~2718~25多层、高层17~2617~2617~26小区低层30~4328~4026~37多层20~2819~2618~25中高层17~2415~2214~20高层10~1510~1510~15组团低层25~3523~3221~30多层16~2315~2214~20中高层14~2013~1812~16高层8~118~118~11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人/m2)

2.规模指标

反映居住区规模用地、建筑与人口(户、套)三个方面内容,除用地外,人口(户、套)、住宅和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及其总量也是基本数据。

3.居住密度指标居住密度是关于居住区环境质量和建设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套密度、建筑密度及建筑面积密度及指标的综合概念,对居住环境的品质以及规划结构的空间与布局形态有着根本的影响。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之间关系见。1.人口密度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面积(人/hm2)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面积(人/hm2)

2.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各类建筑的基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基地面积/住宅用地面积(%)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数/居住区用地面积(套/公顷)住宅建筑套密度(净)=住宅建筑套数/住宅用地面积(套/公顷)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万m2)/居住区用地面积(hm2)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万m2/hm2)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面积/住宅用地面积(万m2/hm2)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地面积(层)高层住宅(≥10层)比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

实作篇

第四章调研及分析4.1区位4.1.1住区在所处城市总体区位分析4.1.2住区建设与城市发展方向研究分析4.1.3规划地块与城市总体居住用地关系分析4.2周边环境分析4.2.1住区周边用地性质分析4.2.2住区周边道路交通分析、公交系统分析4.2.3住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分析4.2.4住区周边自然环境分析4.3场地4.3.1高程分析4.3.2坡度分析4.3.3坡向分析4.3.4现状地质条件分析4.3.5现状建筑环境分析4.3.6现状植被分析4.3.7综合现状分析评价4.3.8基于GIS的综合分析评价第五章

居住区模式选择与结构布局规划结构的研究、调整与确定是一项包含有创造性活动的工作过程,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基本形式,在结构形态上也可归纳为若干模式。在观念、概念、系统、形态和布局方面,建立一个整体规划设计框架以及引导准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结构层面上的工作内容和目的。这一规划设计框架以及引导准则能够改善并提高城市居住生活环境品质、促进社区发展、使居住区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均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5.1居住区规划布局概述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内容虽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商业服务、文教体育、游憩健身、医疗卫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活动,但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力求不断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其间决定是否能够或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结构。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构成要素可划归为用地、设施、交通、景观、空间五个部分。在考虑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构思过程的第一步往往是对规划结构进行组建的过程,构成要素被划归为上述五个部分,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相互重叠交叉的一个半网络的结构关系。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包括公共交通的组织)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居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等对居住区规划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5.2居住区模式选择

由规划结构的基本类型,继而可以演化出居住区的一般等级结构:1.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3.独立组团结构5.3居住区布局形态1片块式这是传统居住区规划最为常用的布局形态。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态。2轴线式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不仅适用于城市中心、广场等公共空间,而且也适用于居住区。空间轴线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通过空间轴线的引导,轴线两侧的空间对称或不对称布局,通过轴线上的几个主次节点控制节奏和尺度,整个居住区呈现出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的均衡特色.

4“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将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图3-3-2a、b、c、d)。“围合式”布局可形成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可以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内容。但由于“围合式”布局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较大,宜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和建筑间距,同时次要空间尺度应适中,避免喧宾夺主。5“隐喻式”布局形态“隐喻式”布局是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里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像外”的升华境界。“隐喻式”布局注重对形态的概括,讲求形态的简洁、明了、易懂,同时要紧密联系相关理论,做到形、神、意融合。以上的主要规划布局形态,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会组合、兼容多种形式,并且随着居住生活方式的变化,布局形态的组合种类还会增加和发展。可以设想,社会的发展将会使规划结构与布局形态丰富多彩,使我们的居住空间异彩纷呈。第六章道路及交通形态道路是居住区的骨架,居住区道路不仅具有组织车行交通与人行交通的功能,也具有划分小区、组团的结构功能。随着小汽车逐渐进入中国普通百姓家庭,居住区内小汽车的通行与停放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此同时,追求居住环境的安谧,以及强调居住区交通的人车分流,也对居住区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1出入口选择6.1.1平面位置选择6.1.2与住区的结构、规模关系6.1.3相关规范的要求6.2路网形态6.2.1交通组织模式

a.环通式b.半环式

c.尽端式

d.混合式

6.2.2路网布局模式(人车分流、人车混行、人车混行与局部分流)6.2.3通达性与景观

第七章居住区建筑群体模式7.1住宅群体布置7.2.1心理及物理影响因素(日照间距、住宅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