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 专题8 判断修辞分析逻辑做好语言仿写 (含详解)_第1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 专题8 判断修辞分析逻辑做好语言仿写 (含详解)_第2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 专题8 判断修辞分析逻辑做好语言仿写 (含详解)_第3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 专题8 判断修辞分析逻辑做好语言仿写 (含详解)_第4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 专题8 判断修辞分析逻辑做好语言仿写 (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语]传统的仿用句式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话题(或情境),仿照给定的(或暗示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写一个或一组主旨统一、内容属于同一话题的新句子。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它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仿写扩大了命题范围,把逻辑也纳入其中。于是,仿写就有了修辞式仿写和逻辑式仿写两大题型。这两种题型虽说不属于热点,却涉及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两大必备知识——修辞与逻辑。因此,特别需要在理解、掌握这两大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其解题原则和方法,完成好这一考点的复习任务。一、修辞式仿写1.(2018·全国Ⅱ)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材料:奋斗团结梦想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垦田拓海开天辟地守望相助抗灾治水逐日奔月同舟共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每句2分,其中句式1分,内容1分)解析首先,要读清、读准示例。“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在句式上,采用的是两个四字结构在前、六字结构在中、十三字结构在后的句式;在顺序上,是按从古到今、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的;最后的十三字结构有一个词语高度地概括了前面的词语。所谓仿照示例,就是仿照这些具体的内容。其次,要对题目提供的材料分类排序。垦田、治水、脱贫,都归“奋斗”;共济、守望、御外,都归“团结”;开天、逐日、复兴,都归“梦想”。再按时间的前后,四、六、十三字的结构,便可排出。题干中的“续写”一词可能会对某些考生造成干扰,只想到续写,而忽略了仿照示例写,所写内容就不符合要求了。审准题目要求,对完成这道题很重要。2.(2012·新课标全国)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树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示例二)山泉在崎岖险峻的石缝叮咚,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青苔于阴暗潮湿的山下翠绿,意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拟人2分,句式2分,表达1分)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求自选话题,必须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二、逻辑式仿写3.(2017·全国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句式2分,逻辑合理3分)解析首先,明确所给文段的主旨: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的好处。其次,仔细研读内容,找出推断存在问题之处。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推断不合理,取得好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浓厚的兴趣只是其中之一。“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推断也不合逻辑,成绩好坏与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不存在必然联系。最后,参照例①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可。4.(2017·全国Ⅱ)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句式2分,逻辑合理3分)解析所给文段共有三句话,每句话中各有一处推断,要把太绝对的词语改过来。第一句的推断是“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太绝对。第二句的推断是“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太绝对。第三句的推断是“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一定会”太绝对。5.(2017·全国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句式2分,逻辑合理3分)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有几处推断。本材料有三处推断:一是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三是只要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从“势必”“这样就可以”“只要……就……”等可见,这三个推断都过于绝对化。明确了这三个推断的问题后,就可以仿照句①来说明推断中的问题了。题型特点修辞式仿写(1)题型稳定,以话题式仿写为主。(2)考点综合。把句式(语法)与修辞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修辞上多涉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手法。逻辑式仿写(1)考查逻辑,不考名词术语,重在语言实践中判断、推理。(2)逻辑与语言紧密结合,出发点是逻辑,落脚点仍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掌握仿写题所必备的修辞知识(一)比喻:打比方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好像、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小姑娘就是一朵鲜花。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教室里的花朵真多!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例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注意问题:①本体与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②带“像”的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像”在句中,有表示推测、举例、想象、比较等意思。理解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句中把以声音辨别紫禁城的季节比作农夫通过田野自然的变化区分时间,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悉程度相似,紫禁城的节气和自然的变化相似,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心里的日历相似。(二)比拟:变个脸类别特点例句拟人把物当作人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物把人当作物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把甲物当作乙物火山发出一声咆哮。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理解运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树本来不会搂抱,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地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三)借代:做代表类别例句特征代本体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有老娘。材料代本体金就砺则利。人名代著作我们要多读点鲁迅。专名代泛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部分代整体孤帆一片日边来。具体代抽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注意问题: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没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理解运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句中用“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②“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四)夸张:说大话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白发三千丈。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山,离天三尺三。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未饮心先醉。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此句的夸张有失真实。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此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如在科学性文章中就不适合运用夸张。理解运用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不再。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主要修辞手法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处运用夸张手法,“三春”一词在时间上夸张延长,写出了对香椿拌豆腐的香味的久久不忘,增强了对香椿拌豆腐喜爱的表达效果。(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类别特点例句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注意问题: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句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理解运用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对偶在形式上和表意上特点鲜明。试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对偶进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形式上:语言整齐,结构一致,朗朗上口。②表意上:这两句概括凝练,表意相近,突出强调了奋进中的艰难。(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理解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那些峰峦,名色繁多,有所谓“十八罗汉渡海”者,最逼肖。罗汉们或担簦,或横杖,三个一群,五个一簇,①有回头作商量状者;有似两相耳语者;有似伸脚测水浅深者;有似临流踌躇露难色者。每个罗汉都是古貌苍颜,衣袂飘举,神态各异,栩栩欲活。想不到我们黄山三日之行,饱览世间罕有的美景,最后还看到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②等于观剧,这是一幕声容并茂的压轴;等于聆乐,这是一阕高唱入云的终奏;等于读文章,这是一个笔力万钧的收煞。啊,黄山,你太教人满意了。文中①和②两处画横线句子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但表达目的和表达效果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处是列举峰峦与罗汉两者相似性的表现,目的是穷形尽相地描绘出山峰的形态;虽然运用排比,但语气舒缓,感情平稳。②处表达的是游黄山最后见到西海门风景的惊异和兴奋,运用排比,增强气势,使语气炽烈,感情张扬。(七)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理解运用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复手法的一项是()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B.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C.湖水波光粼粼,像是舞动的琴弦,静静地,轻轻地,柔柔地拨动着,诉说着,缠绵着。D.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答案C解析A项中“咆哮吧”反复出现。B项中“原来是这样的”反复出现。C项中“静静地,轻轻地,柔柔地”“拨动着,诉说着,缠绵着”不是相同内容,只是结构相同,因此属于排比。D项中“献给了”反复出现。(八)设问:自问自答理解运用8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补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人们在关注自己是否衰老时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官,不妨自己诊断一下:你的鼻子能否嗅得出四季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皮肤能否感觉出海滩上沙粒的粗细和清风的徐疾?如果这些你都可以,那就不能以为自己衰老了。答案(示例)你的耳朵能否分得出音乐的悲欢你的眼睛能否辨得出天空中彩虹的浓淡和云霞的明暗(九)反问:无疑而问理解运用9下面是某同学在教师节给老师写的感谢信的开头,请替该同学续写两句话,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意。要求:使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老师,在这属于您的节日里,让我怎么感谢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老师,您是海,我是舟,没有您的承载,我怎能扬帆远航老师,您是山,我是泉,没有您的孕育,我怎能涓涓流淌二、抓住形与神,答好修辞式仿写1.理解仿写基本要求修辞式仿写的要求是既形似又神似。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做到:(1)形似:句式一致,修辞一致。①句式一致。仿写的句子与给定的范例句式一致是仿写的基础。②修辞一致。这是仿写的关键。要求修辞一致,有时不是单指哪一种修辞手法,更多的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2)神似:内容一致,联想相称。①内容一致。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它往往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境思想一致,内容贯通,往往还涉及感情一致、风格一致等问题,如所给语句文采飞扬,充满褒奖之情,那么仿写的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很不协调,不统一。②联想相称。仿写题,尤其是修辞式仿写,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更侧重考查考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具体而言,需要考生运用相同或相似、相对或相反联想以及相关联想等几种联想方式。a.相似联想。即由一事物想到在特征上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它必须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比喻、比拟和通感等修辞手法都遵循了相似联想的规律。这也是仿写的主要联想方式。b.对比联想。即由对某一事物感知联想起与之特点相反的事物的一种联想。比如由悲观之人、物联想到乐观之人、物等。2.掌握三类仿写题的仿写要领(1)填空式仿写(嵌入式仿写)填空式仿写一般是在所提供材料的中间空出一句或几句,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仿照上句或下句的句式及修辞,补写一句或多句与原句在内容上有密切关系的句子,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段。有时候是在所提供材料的末尾留空,要求考生根据例句的句式和内容,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与上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题为“重量”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后,仿写一节。重量韩瀚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都失去了——重量。答案(示例一)①他把鲜红的心脏②放在爱国的天平上③让所有叛逃者(示例二)①他把毕生的积蓄②放在人格的天平上③让所有贪腐者(示例三)①他把奉献的热忱②放在良心的天平上③让所有自私者这类题,无论是把要仿写的句子放在文段中间还是结尾(放在中间的叫嵌入式仿写,放在结尾的叫续写式仿写),解答时都要注意:①审题干对象,尤其是审隐性要求,即它的上文或上下文,所有的句式、修辞及内容等要求都蕴含在这里面,这是审题的重点所在。②仿写出的句子不仅在句式、修辞、内容、用语、情感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与上下文保持一致,更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照应、连贯,语境要一致。(2)命题式仿写(话题式仿写)命题式仿写也叫话题式仿写,它一般是仿照例句句式,围绕另一话题写句子,即仿句与例句在内容上没有联系,只是要求句式、修辞手法等相同而已。有时候话题比较自由,只提供要求和例句,然后让考生自由选择话题,进行仿写。边练边悟2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示例:卧冰求鲤,怀橘遗亲,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第一组:诚信建功抗争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轻生死重然诺持金戈破巨浪第三组:立木取信闻鸡起舞军民抗倭尾生抱柱破釜沉舟击楫中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持金戈破巨浪,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建功意识。尾生抱柱,立木取信,轻生死重然诺,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诚信意识。破釜沉舟,军民抗倭,诛暴秦御外侮,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抗争意识。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审清例句的句式特点,仿句的句式要与例句保持一致。②分析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句的修辞手法要与例句的保持一致。③看清题目要求,仿写是另立话题还是顺着原先的话题。④依据仿写话题展开联想、想象,写出形象合理的语句。(3)对联式仿写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源远流长,对联的出题形式主要是给出一联(一句),要求对出另一联(一句);或者给出短语,要求组成对联。这实际上也是仿写句子的过程,只是对联本身还有音韵和平仄(现在只是对上联与下联的末字有平仄要求),比一般的仿句难度稍大。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的文字,并为据其内容所拟写的上联补出下联。习近平主席认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对当代年轻人提出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也提出过“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十六字诀”。“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上联:激扬少年时,勤学修德,起于三寸之坎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无悔青春日,笃实明辨,以就万仞之深仿写对联,要注意把握对联本身的特点和要求:①内容上,上下联语意应相承或相关。②形式上,上下联应符合绝对的工整对仗。比如,字数完全相等,词性相对,结构一致,等等。③韵律上,上联最后一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一、理解仿写题所必备的逻辑知识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与他所掌握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密切相关。语法,决定语言“通不通”;修辞,决定语言“好不好”;逻辑,决定语言“对不对”。逻辑是个多义词,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主要包括概念、命题、推理等内容。(一)概念每一个概念,揭示的都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借此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每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1.概念与词语的关系平日里所说的“词语”,是从语言角度的叫法;如从逻辑角度,则叫“概念”。概念与词语之间的关系很复杂:(1)一个概念可以用多个词语表示。如“父亲”,概念可以用“爸爸”“爹”等多个词语表示。(2)一个词语可以表示多个概念。如“海”,在北京人、广东人、云南人的理解中,其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既然概念与词语之间有这么复杂的关系,那么就要注意透过词语看词语背后的概念。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与我们理解的“床”并不是一回事,它实际上指的是围在井口的一圈栏杆。2.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共有五种关系,可用下图表示:理解运用1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①鲁迅——《孔乙己》的作者②教师——作家③文学作品——散文④真理——谬误⑤黑——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全同关系②交叉关系③包含关系④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3.概念的分类分类时必须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划分,否则容易犯概念交叉的错误。如:出席十九大的代表有公务员、军人,还有不少女代表。“公务员”“军人”与“女代表”之间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理解运用2说出下列句子中概念使用的错误。(1)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及外国名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散文、小说”与“外国名著”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2)抓不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实现小康的一件大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抓不抓”是肯定否定两面词,而“实现小康”是肯定面,可在“全面”前加“能否”。(3)我国长期以来提供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天气预报,为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和各种海上活动提供气候保障,这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我国气象部门的责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均属“海上活动”,三者不能并列。(二)命题(判断)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就是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反映周围现实的思维形式。判断有一个真假问题。“苹果是水果”“钢笔是笔”都是真判断,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都以太阳为中心运行”都是假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有一些判断的真假,一时难以下结论。如“宇宙人是存在的”“飞碟是外星人的飞行器”“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只有通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断定这些判断的真假。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等,就犯了判断不符合实际的语病。命题与句子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它们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一个句子不止一个命题,它就是多义句,即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在字面意义外还有隐含意义。多义,很可能造成歧义。如:王刚在飞机上写字。这就是一个歧义句。理解运用3说出下列句子的隐含信息。(1)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高铁去上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人准备去上海,还没有出发;选择何种交通工具,由自己定夺。(2)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是自愿的,有难言之隐;祥林嫂过去常提起那件事。理解运用4说出下列命题错误的原因。(1)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老师”与“作家”是交叉关系,不能使用不相容选言命题。(2)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工作证”与“学生证”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选择关系。(三)推理推理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它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部分构成。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推理形式:(1)三段论。如: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他有选举权,所以他已经年满18岁了。(2)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引申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推理往往要借助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1)条件关系:①充分条件关系:只要A,就B。(有A就有B,有B则不一定有A)②必要条件关系:只有A,才能B。(有A未必有B,有B一定有A)③无条件关系:除非A,才(不)B;无论A,都B。(2)假设关系:偏句提出一种假设,正句说出结论。①偏句假设条件实现,结果就能成立:如果A,就B。②偏句与正句语意相悖,假设与结果不一致。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作实现而改变结论,这种句子更强调正句。即使A,也B。(3)选择关系:①或此或彼:与其A,不如B;或者A,或者B。②非此即彼:不是A,就是B。③取此舍彼:宁可A,也不B。用复句表达时,不要用虚假的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能滥用关联词强加因果,更不要把各种逻辑关系搞混。理解运用5说出下列复句的错误。(1)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大前提“普通话说得很好的都是北京人”,显然虚假。(2)我数学很棒,因此对语文不感兴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强加因果关系。(3)只要勤奋学习,必将取得好成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命题过于武断,勤奋学习只是取得好成绩的充分条件之一。理解运用6生活中的现象常常隐含着某种假设,在各类文学作品或论述类文章中也常常含有某种假设。正是这些隐含的假设,才使得所说的观点成立。请参照示例写出下面两句话成立所隐含的假设。示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草生长在麻地里,麻是笔直生长的,蓬草不须扶持就会长得挺直。(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己不想要的,也是别人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2)穷山恶水出刁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存环境恶劣,人们就会为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而不择手段,穷山恶水中就会出现刁民。(四)逻辑规律1.同一律“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中途偷换概念,改变话题。“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这里的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集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该推理违反了同一律。2.矛盾律“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肯定又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3.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是假的,必有一真。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矛盾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避免“两不可”。理解运用7分析下面的例子,看看它们分别违反了哪种逻辑规律。(1)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法办,违反了矛盾律。(2)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了排中律。(3)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里的“幼稚”是指作品不成熟、不完善,并非指儿童文学,违反了同一律。二、掌握逻辑式仿写题的仿写要领逻辑式仿写题是伴随新课标要求考生提升思维运用与提升素养而产生的新仿写题型。它以仿写的句式基本一致为表,行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之里。具体来说,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概念、准确判断和合理推断三种思维能力,发现语言表达中出现的种种不合逻辑的问题。(一)推断式仿写题1.下面文段有三处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是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良知”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属于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③“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解析仿照例句的句式,作答时需要先指出偷换概念的地方,然后作合理分析。文段中,举例分析周敦颐时,将“规则”混淆为“良知”。论述“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这一分论点时,“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一句将“规则”偷换为“命令”,是把遵守命令与遵守规则混淆了。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城市绿化好,它的生态系统就一定很好,居民各方面的生活环境也就一定很好。好的生活环境一定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①不是城市绿化好就能说明城市的生态系统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不是城市绿化好就能说明居民各方面的生活环境好③不是好的生活环境就能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种类型,要做到“三抓”:1.抓表述绝对化的词推断题中往往出现许多表述过于绝对化的词,含有这种词的句子应该被重点注意。表述绝对化的词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