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1页
2024年7月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2页
2024年7月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3页
2024年7月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4页
2024年7月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编教材版)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1(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________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zhēn/zhēng)于至善、超今冠(guān/guàn)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粹)、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__________。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臻(zhēn)冠(guàn)萃B.臻(zhēng)冠(guān)萃C.臻(zhēn)冠(guān)粹D.臻(zhēng)冠(guàn)粹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滚瓜烂熟发自笃定 B.炉火纯青发自笃实C.滚瓜烂熟发至笃实 D.炉火纯青发至笃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刷新了所有人对中国科幻电影的认知:原来我们自己也能拍出这样美轮美奂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科幻大作!《流浪地球》中有句这样的台词:“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没错,(

)。当空间站AI告诉人类已经无路可走时,当人们陷入绝望时,有人站出来说:“我们去救另外一台发动机!”当被告知成功的概率为零时,他们认为,即使这样,也要试一试。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数不胜数,从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再到愚公移山,中国人面对灾难时所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战天斗地、不服就干!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见证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永存希望,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和坚韧,拯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B.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和坚韧,正是永存希望,拯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C.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得到了拯救,是因为中国人永存希望,骨子里有倔强和坚韧D.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得到了拯救,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有倔强和坚韧,永存希望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见证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B.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阐释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C.在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表达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D.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说明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5.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排比)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C.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反语)D.“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反问)6.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越时空,戏剧艺术具有相通性。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而年轻的曹禺深受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创造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指《诗经》的不同内容,“赋、比、兴”则指《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经过孔子整理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又称“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即农历十六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朔”是一个月,“春秋”是一年。D.“序”是一种实用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章叫“书序”,如《指南录后序》。为宴集诗文而作的序是宴集序,如《滕王阁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的是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渺沧海之一粟C.小学而大遗 D.列坐其次8.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采用荆轲刺秦王的策略,这才加速了祸患的到来。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办法让它变成这样的。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精神专一,形体解脱,似乎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9.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烘托。B.上片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C.下片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D.词人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扣舷而歌之

敲,打 B.横槊赋诗

长矛C.而卒莫消长也

死亡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用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

蟹六跪而二螯B.此非孟德之诗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举匏樽以相属

徒以吾两人在也D.相与枕藉乎舟中

异乎三子者之撰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歌词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B.“客”通过赞美曹操,意在悲叹生命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C.作者借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D.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表现了身处逆境仍然乐观旷达的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最近,美国许多学校在讨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安琪拉在《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世界》里,指出了美国学生“用技术代替大脑”的问题,认为“即刻上网改变了知识的性质,甚至关于真实的观念”。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爱因斯坦认为,“信息不是知识”,但他并不崇拜知识。他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按照爱因斯坦的标准,今天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识的知识”或者与“智识”相去甚远的知识。英国哲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有意义和价值来导向的求知过程,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的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例如,电脑传媒技术知识必须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智识。有智识和智慧的人发明了让人类能普遍受惠的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者欺诈、贩毒、卖淫等犯罪活动。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智慧是人的一种“入世”而不是“避世”或“出世”的方式,也就是说,智慧是人类在生存世界里有价值导向、有问题意识的知识。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是智慧女神,是从大神丘比特的脑袋里生出来的。她把造福人类的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带到人间,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但智慧的对立面则不是无知,而是愚蠢。无数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很有知识的人会因为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叫做“知识”、其实不过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以培养这种能力为宗旨的人文教育因此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专业教育可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人文教育则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和“为什么”。(节选自徐贲《有“知识”无“智识”》)13.下列对文中“智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智识关注“应该是什么”,是一种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B.智识即智慧,不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而是属于“不是知识的知识”。C.智识高于知识,具有超越性,是人的一种“避世”或“出世”的方式。D.智识的对立面不仅是无知,而且是愚蠢,因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认为知识无法解决智识上的问题,不能替代智识的地位和价值。B.作者引用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的例子,意在说明智慧具有价值的导向性。C.根据本文的观点,“申请当社区义工的三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属于知识。D.根据本文的观点,“如何巧妙识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智识。15.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B.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C.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相同。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非选择题部分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如全选,则取前4题)(1),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吾师道也,。(韩愈《师说》)(3)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4),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5)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分,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11分)17.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姓名。(宝玉)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贾宝玉所见“四句言词”,实际上就是和的判词。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18.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4分)19.本文多次描写伍原流泪,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请简要分析。(5分)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面对生活,每个人都要做出许多或大或小的选择,但不管如何,总会错过一些东西,有的留下了遗憾,也有的获得了意外之喜。可以说,“错过”既是一种失去,也是一种得到,体现了生活的辩证法。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2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编教材版)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1(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________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zhēn/zhēng)于至善、超今冠(guān/guàn)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粹)、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__________。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臻(zhēn)冠(guàn)萃B.臻(zhēng)冠(guān)萃C.臻(zhēn)冠(guān)粹D.臻(zhēng)冠(guàn)粹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滚瓜烂熟发自笃定 B.炉火纯青发自笃实C.滚瓜烂熟发至笃实 D.炉火纯青发至笃定【答案】1.A2.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第一处,“臻于至善”中“臻”应读作“zhēn”;第二处,“超今冠古”中“冠”应读“guàn”;第三处,应为“出类拔萃”。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滚瓜烂熟”,形容朗读和背诵非常流利纯熟。“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艺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此处讲的是“技术”,所以选用“炉火纯青”。第二处,“发自”,即出于。“发至”,即发到。本处要表达“从肺腑出”的意思,故用“发自”。第三处,“笃定”,即有把握,从容不迫。“笃实”,即坚实、实在。此处语境是“脚踏实地”,强调“实”,故用“笃实”。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刷新了所有人对中国科幻电影的认知:原来我们自己也能拍出这样美轮美奂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科幻大作!《流浪地球》中有句这样的台词:“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没错,(

)。当空间站AI告诉人类已经无路可走时,当人们陷入绝望时,有人站出来说:“我们去救另外一台发动机!”当被告知成功的概率为零时,他们认为,即使这样,也要试一试。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数不胜数,从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再到愚公移山,中国人面对灾难时所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战天斗地、不服就干!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见证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永存希望,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和坚韧,拯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B.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和坚韧,正是永存希望,拯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C.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得到了拯救,是因为中国人永存希望,骨子里有倔强和坚韧D.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得到了拯救,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有倔强和坚韧,永存希望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见证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B.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阐释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C.在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表达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D.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国人用自己对家的执念重建了宇宙法则,说明了幸福要靠自己创造的观点。【答案】3.A4.C【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括号前后和整个文段的意思分析,此处应突出精神信念的作用,因此“正是……拯救了……”的句式更合适。排除CD。而根据括号前提到的电影中的话“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可知,“正是永存希望”应放在句首,这样和上文衔接更紧密,排除B。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成分残缺,前句主语“硬科幻大作”没有说完,主语又换成了“中国人”。从句意分析,“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应是状语,应改为“在这部中国式的硬科幻大作中”;二是“见证”和“观点”动宾搭配不当,可将“见证”改为“表达”。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5.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排比)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C.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反语)D.“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反问)【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D.“反问”错误,此处是自问自答,应该是设问。故选D。6.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越时空,戏剧艺术具有相通性。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而年轻的曹禺深受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创造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指《诗经》的不同内容,“赋、比、兴”则指《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经过孔子整理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又称“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即农历十六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朔”是一个月,“春秋”是一年。D.“序”是一种实用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章叫“书序”,如《指南录后序》。为宴集诗文而作的序是宴集序,如《滕王阁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的是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说反了,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故选C。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渺沧海之一粟C.小学而大遗 D.列坐其次【答案】B【详解】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基本都可以答出来。A项,“海运”古义为“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今义指“海洋上运输”,古今异义;B项,“沧海”意思是“大海”,古今同义;C项,“小学”古义为“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为“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异义;D项,“其次”古义为“水边”,今义为“指次第较后的;次要的”,古今异义。8.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采用荆轲刺秦王的策略,这才加速了祸患的到来。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办法让它变成这样的。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精神专一,形体解脱,似乎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加速了”错误。“速”是招致的意思。应该为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句意: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故选A。9.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烘托。B.上片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C.下片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D.词人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错误。“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扣舷而歌之

敲,打 B.横槊赋诗

长矛C.而卒莫消长也

死亡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用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

蟹六跪而二螯B.此非孟德之诗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举匏樽以相属

徒以吾两人在也D.相与枕藉乎舟中

异乎三子者之撰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歌词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B.“客”通过赞美曹操,意在悲叹生命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C.作者借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D.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表现了身处逆境仍然乐观旷达的情怀。【答案】10.C11.A12.A【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卒:最终。句意: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连词,表并列。句意: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螃蟹六条腿两个蟹钳。B.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句意: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C.连词,来;连词,因为。句意:举起酒杯互相劝酒。/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D.介词,在;介词,比。句意:我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错误,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故选A。参考译文: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一下子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最近,美国许多学校在讨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安琪拉在《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世界》里,指出了美国学生“用技术代替大脑”的问题,认为“即刻上网改变了知识的性质,甚至关于真实的观念”。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爱因斯坦认为,“信息不是知识”,但他并不崇拜知识。他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按照爱因斯坦的标准,今天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识的知识”或者与“智识”相去甚远的知识。英国哲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有意义和价值来导向的求知过程,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的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例如,电脑传媒技术知识必须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智识。有智识和智慧的人发明了让人类能普遍受惠的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者欺诈、贩毒、卖淫等犯罪活动。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智慧是人的一种“入世”而不是“避世”或“出世”的方式,也就是说,智慧是人类在生存世界里有价值导向、有问题意识的知识。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是智慧女神,是从大神丘比特的脑袋里生出来的。她把造福人类的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带到人间,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但智慧的对立面则不是无知,而是愚蠢。无数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很有知识的人会因为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叫做“知识”、其实不过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以培养这种能力为宗旨的人文教育因此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专业教育可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人文教育则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和“为什么”。(节选自徐贲《有“知识”无“智识”》)13.下列对文中“智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智识关注“应该是什么”,是一种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B.智识即智慧,不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而是属于“不是知识的知识”。C.智识高于知识,具有超越性,是人的一种“避世”或“出世”的方式。D.智识的对立面不仅是无知,而且是愚蠢,因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认为知识无法解决智识上的问题,不能替代智识的地位和价值。B.作者引用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的例子,意在说明智慧具有价值的导向性。C.根据本文的观点,“申请当社区义工的三个步骤及注意事项”属于知识。D.根据本文的观点,“如何巧妙识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智识。【答案】13.A14.D【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而是属于‘不是知识的知识’”错误。由原文“爱因斯坦认为,‘信息不是知识’,但他并不崇拜知识”可知,“不是知识的知识”属于信息;C.“是人的一种‘避世’或‘出世’的方式”错误。由原文“智慧是人的一种‘入世’而不是‘避世’或‘出世’的方式,也就是说,智慧是人类在生存世界里有价值导向、有问题意识的知识”可知,智识是入世的;D.“智识的对立面不仅是无知”错误。由原文“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但智慧的对立面则不是无知,而是愚蠢”可知,智识的对立面不是无知。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如何巧妙识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智识”错误。由原文“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叫做‘知识’、其实不过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可知,应属于知识,因没有价值判断和意义导向。故选D。15.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B.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C.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相同。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推理错误。错在“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原文,“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相对而言,血缘性的地缘更显著”。由此可见,血缘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C.“相同”错误。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D.“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所谓的个人主义”错误。《差序格局》一章中明确说明“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故选A。非选择题部分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如全选,则取前4题)(1),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吾师道也,。(韩愈《师说》)(3)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4),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5)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不霁何虹为国以礼表里俱澄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萧”“庸”“霁”“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分,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11分)17.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姓名。(宝玉)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贾宝玉所见“四句言词”,实际上就是和的判词。【答案】薛宝钗林黛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分析判词,“可叹停机德”是说薛宝钗,是说她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停机德”,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堪怜咏絮才”是说林黛玉,是说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是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可能又寓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的意思。“金簪雪里埋”是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此处的判词是说好好的一条玉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综上所述,贾宝玉所见“四句言词”,实际上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18.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4分)19.本文多次描写伍原流泪,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18.①反复运用“没有”,渲染空旷、荒寂、凄清的环境氛围;②灰蒙蒙的天地和黑夜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为下文伍原寻找路标的情节做铺垫;③烘托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体现人物的无助。19.①眼泪展现人物心境,丰富人物形象。伍原从因为迷路而流下绝望的泪,到发现灯火时流下激动的泪,再到因“老乡”误解而流下无奈的泪,最后止住眼泪,眼泪蕴涵丰富心境。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伍原流泪的情节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使情节结构紧密完整。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反复流泪的伍原牵动读者的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连用两个“没有”,后面用七个“没有”来写景,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没有”的具体内容分析,连“石子”“草棍”“树枝”“白粉”“路标的痕迹”等都没有,渲染了空旷、荒寂等的自然环境。第二段交代此处连人也没有,且“天”“地”都是灰蒙蒙的。此处的写景为伍原寻找部队时设置了灰蒙蒙的天地和无月无星的黑夜的典型环境,处于小说开头部分,后文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文中写“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天地”“灰蒙蒙的路”等,“灰蒙蒙”的环境烘托出伍原此时的迷茫无助的心情,突出人物的孤独无助。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