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感染概况及相应的防护等级课件_第1页
实验室感染概况及相应的防护等级课件_第2页
实验室感染概况及相应的防护等级课件_第3页
实验室感染概况及相应的防护等级课件_第4页
实验室感染概况及相应的防护等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室感染概况及相应的防护等级艾效曼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实验室感染概况艾效曼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1010203目录实验室发生感染的概况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与分类010203目录实验室发生感染的概况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2实验室发生感染的概况01实验室发生感染的概况013文献记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PUBMED文献

搜索“Labbiosafety”or“Laboratory

biosafety”

最早1964,至2020年间1300余篇

涵盖:细菌、病毒、寄生虫、动物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技术操作等等内容

搜索“Lab

biosafety

incident

最早1976,至2020年间400余篇

涵盖:细菌、病毒、寄生虫、动物实验室及各级别实验室风险评估、应急处理、暴露监测数据

最早的记载Meyer

K.F.,

Eddie

B.Laboratory

infections

due

to

Brucella.

J.

Infect.

Dis.

1897.文献记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PUBMED文献搜索“Labb4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来源(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

(LAIs)

sources)

实验室内部原因

试验动物

微生物培养

未消毒物品

处理不当的生物废物

实验室外部原因

广泛传播感染

传输

前期污染

工作人员易感HuasongPeng.

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15(12);2018

Improved

Biosafety

and

Biosecurity

Measures

and/or

Strategies

to

Tackle

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

and

Related

Risks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来源(Laboratory-acquired5实验室感染

病原体种类:病毒、细菌、真菌、毒素、寄生虫

实验室类型:临床(血清室、病毒、细菌、寄生虫、分子生物

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动物、药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

感染物的来源:来自感染的人或动物的标本、培养物、某些类型的核酸的转染实验室感染病原体种类:病毒、细菌、真菌、毒素、寄生虫61.Brucellaspp.(布氏杆菌)6.M.tuberculosis(结核)2.C.burnetti(Q热病原体)7.B.dermatidis(皮炎芽生菌)3.HBV(乙肝)8.VEE(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4.S.typhi(沙门氏菌)9.C.psittaci(鹦鹉热衣原体)5.F.tularensis(野兔热)10.C.immitis(粗球孢子菌)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PUBMED文献

实验室感染的记载

Pike.1976.

Laboratory-associated

Infections: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3921

Cases.

1930-1976年间3921例实验室获得性感染,2465例发生在美国,168人死亡,只有64%在文献中有报道

42%

是由细菌引起,27%

是由病毒引起,15%

是由立克次体引起,9%

是由真菌引起,3%

是由衣原体引起,3%

是由寄生虫引起

确认感染的大多数致病病原体包括

18%的感染是由已知的意外引起的。1.Brucellaspp.(布氏杆菌)6.M.tuberc71.M.tuberculosis6.HBV(乙肝病毒)2.Arboviruses(虫媒病毒)7.Shigellaspp.(志贺氏菌)3.C.burnetti(Q热病原体)8.Salmonellaspp(沙门氏菌)4.Hantavirus(汉坦病毒)9.HCV(丙肝病毒)5.Brucellaspp.(布氏杆菌)10.N.meningtidis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

1979-2004:世界范围内确认1141例实验室感染,其中24人死亡

确认感染的大多数致病病原体包括许多无症状感染许多新发病原体(冠状病毒、隐孢子虫等)在大多数事故中无特殊暴露事故(脑膜炎双球菌)1.M.tuberculosis6.HBV(乙肝病毒)2.A8炭疽桿菌处理不当,可能使数十名雇员暴露于炭疽病;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在不知不觉中被高致病性菌株交叉污染;数百个生物制剂样品的库存失效;冷藏室中保存数十年而未被注意到的6瓶天花病毒。filiations

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

ShayWeiss

.Isr

Med

Assoc

J.,

17

(5),

269-73.

May

2015.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Recent

Biosafety

Inci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炭疽桿菌处理不当,可能使数十名雇员暴露于炭疽病;filia9

D

Pomerleau-Normandin.Can

Commun

Dis

Rep.

44

(11),

297-304

2018

Surveillance

of

Laboratory

Exposures

to

HumanPathogens

and

Toxins:

Canada

2017.

2017年全年44起LAIs事件,118人感染,2.7人/起事故;

Francisella

tularensis(弗朗西斯菌)9%和Coccidioides

immitis(粗球孢子菌)7%最常涉及;

标准操作程序问题和人为失误是两个最常见的原因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DPomerleau-Normandin.CanCo10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

Jarunee

Siengsanan-Lamont.

Trop

Med

Infect

Dis,

3(2)

2018.

AReview

of

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

in

the

Asia-Pacific:Understanding

Risk

and

the

Need

for

Improved

Biosafety

forVeterinary

and

Zoonotic

Diseases.

1982年至2016年间,亚洲区域只发表了27份LAIs报告;

最常见病原体是登革病毒、节皮病、布鲁氏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和志贺氏菌;

78%

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及地区(即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

两个中上

收入国家(中国(2)和马来西亚(2))和一个中低收入国家(印度(2))报告了LAIs事件。

不呈报LAIs事件,可能会引致疾病由受感染的化验人员传播至社区及环境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JaruneeSiengsanan11

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

T

Masuda

,T

Isokawa.

Biohazard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in

Japan.Kansenshogaku

Zasshi.

1991,65(2),209-15.

日本:306家医院698名医生和8654名技术人员进行了1979-1988年职业获得性感染调

查,177例可能感染,医技人员年感染率平均为0.2%,

无死亡病例。

临床检验人员中乙型肝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结核病和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生率不变

结核病在病理实验室工作人员中多见(40例)

,细菌学检查多见(25例)

,生化检查少

见(3例)

,血液学检查少见(1例)。

生化实验室工作人员乙肝病毒性肝炎33例,血液学

检查11例,细菌学检查1例。

其中结核77例,乙型肝炎59例,非甲型、非乙型肝炎24例,风疹6例,肝炎5例,支原

体肺炎2例,弯曲菌肠炎1例,副伤寒1例,沙门氏菌病1例,水痘1例。

只有20%

的案件是由于公认的事故• 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12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131930-19751979-2004临床17%46%研究59%50%生产3%3%教学3%1%未知18%<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调查研究

实验室包括哪些类型临床实验室LAIs增加的原因监督和报告透明化缺乏充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使用了不恰当的防护程序1930-19751979-2004临床17%46%研究591480%是不明原因的感染20%感染的原因是明确的80%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引起的20%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导致感染最多的4种实验室事故实验操作或溢出产生气溶胶的吸入经皮接触粘膜污染食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调查研究80%是不明原因的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调查研究15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02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0216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

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

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注1: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年1月11日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17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

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共29种病毒:类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天花病毒、黄热病毒、蜱传脑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18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

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51种病毒、5种朊病毒、10种细菌、4种真菌••••口蹄疫病毒、引起肺综合征汉坦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I型和II型)、乙型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SARS冠状病毒、西罗尼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SARS-CoV-2等(疾病名称)疯牛病、人克-雅氏病、吉斯特曼-斯召斯列综合征、Kuru病、变异型克-雅氏病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属、鼻疽伯克菌、伯氏考克斯体、土拉热弗朗西斯菌、牛型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属、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口蹄疫病毒、引起肺综合征汉坦病毒19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

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

施的微生物

74种病毒、1种朊病毒、145种细菌、56种真菌•••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登革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各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普通)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瘙痒病因子(疾病名称)绝大部分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巴尔通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巨20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6种病毒•豚鼠疱疹病毒、黄金地鼠白血病病毒、松鼠猴疱疹病毒猴疱疹属、小鼠白血病病毒、小鼠乳腺瘤病毒、大鼠白血病病毒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豚鼠疱疹病毒、黄金地鼠白血病病毒、210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及分类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0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及分类22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

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

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Biosafety

Level

1,BSL-1)

、二级(BSL-2)、三级(BSL-3)、四级(BSL-4)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

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

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按照实验室是否具备机械通风系统

,将BSL-2实验室分为普通型BSL-2实验室、加强型BSL-2实验室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2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

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

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Biosafety

Level

1,BSL-1)、二级(BSL-2)、三级(BSL-3)、四级(BSL-4)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四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24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25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类

以BSL-1、BSL-2、BSL-3、BSL-4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以ABSL-1(Animal

Biosafety

Level

1,

ABSL-1)、ABSL-2、

ABSL-3、ABSL-4表示包括从事动物活体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

物安全防护水平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从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类以BSL-1、BSL-2、BS26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

根据实验活动、采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和基础隔离设施的不同,实验室分为:

操作通常认为非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如II级生物安全柜)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利用具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服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利用具有III级生物安全柜操作常规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应依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根据实验活动、采用的个体防护装27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装备28感谢聆听感谢聆听29

实验室感染概况及相应的防护等级艾效曼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实验室感染概况艾效曼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30010203目录实验室发生感染的概况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与分类010203目录实验室发生感染的概况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31实验室发生感染的概况01实验室发生感染的概况0132文献记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PUBMED文献

搜索“Labbiosafety”or“Laboratory

biosafety”

最早1964,至2020年间1300余篇

涵盖:细菌、病毒、寄生虫、动物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技术操作等等内容

搜索“Lab

biosafety

incident

最早1976,至2020年间400余篇

涵盖:细菌、病毒、寄生虫、动物实验室及各级别实验室风险评估、应急处理、暴露监测数据

最早的记载Meyer

K.F.,

Eddie

B.Laboratory

infections

due

to

Brucella.

J.

Infect.

Dis.

1897.文献记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PUBMED文献搜索“Labb33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来源(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

(LAIs)

sources)

实验室内部原因

试验动物

微生物培养

未消毒物品

处理不当的生物废物

实验室外部原因

广泛传播感染

传输

前期污染

工作人员易感HuasongPeng.

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15(12);2018

Improved

Biosafety

and

Biosecurity

Measures

and/or

Strategies

to

Tackle

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

and

Related

Risks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来源(Laboratory-acquired34实验室感染

病原体种类:病毒、细菌、真菌、毒素、寄生虫

实验室类型:临床(血清室、病毒、细菌、寄生虫、分子生物

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动物、药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

感染物的来源:来自感染的人或动物的标本、培养物、某些类型的核酸的转染实验室感染病原体种类:病毒、细菌、真菌、毒素、寄生虫351.Brucellaspp.(布氏杆菌)6.M.tuberculosis(结核)2.C.burnetti(Q热病原体)7.B.dermatidis(皮炎芽生菌)3.HBV(乙肝)8.VEE(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4.S.typhi(沙门氏菌)9.C.psittaci(鹦鹉热衣原体)5.F.tularensis(野兔热)10.C.immitis(粗球孢子菌)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PUBMED文献

实验室感染的记载

Pike.1976.

Laboratory-associated

Infections: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3921

Cases.

1930-1976年间3921例实验室获得性感染,2465例发生在美国,168人死亡,只有64%在文献中有报道

42%

是由细菌引起,27%

是由病毒引起,15%

是由立克次体引起,9%

是由真菌引起,3%

是由衣原体引起,3%

是由寄生虫引起

确认感染的大多数致病病原体包括

18%的感染是由已知的意外引起的。1.Brucellaspp.(布氏杆菌)6.M.tuberc361.M.tuberculosis6.HBV(乙肝病毒)2.Arboviruses(虫媒病毒)7.Shigellaspp.(志贺氏菌)3.C.burnetti(Q热病原体)8.Salmonellaspp(沙门氏菌)4.Hantavirus(汉坦病毒)9.HCV(丙肝病毒)5.Brucellaspp.(布氏杆菌)10.N.meningtidis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

1979-2004:世界范围内确认1141例实验室感染,其中24人死亡

确认感染的大多数致病病原体包括许多无症状感染许多新发病原体(冠状病毒、隐孢子虫等)在大多数事故中无特殊暴露事故(脑膜炎双球菌)1.M.tuberculosis6.HBV(乙肝病毒)2.A37炭疽桿菌处理不当,可能使数十名雇员暴露于炭疽病;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在不知不觉中被高致病性菌株交叉污染;数百个生物制剂样品的库存失效;冷藏室中保存数十年而未被注意到的6瓶天花病毒。filiations

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

ShayWeiss

.Isr

Med

Assoc

J.,

17

(5),

269-73.

May

2015.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Recent

Biosafety

Inci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炭疽桿菌处理不当,可能使数十名雇员暴露于炭疽病;filia38

D

Pomerleau-Normandin.Can

Commun

Dis

Rep.

44

(11),

297-304

2018

Surveillance

of

Laboratory

Exposures

to

HumanPathogens

and

Toxins:

Canada

2017.

2017年全年44起LAIs事件,118人感染,2.7人/起事故;

Francisella

tularensis(弗朗西斯菌)9%和Coccidioides

immitis(粗球孢子菌)7%最常涉及;

标准操作程序问题和人为失误是两个最常见的原因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DPomerleau-Normandin.CanCo39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

Jarunee

Siengsanan-Lamont.

Trop

Med

Infect

Dis,

3(2)

2018.

AReview

of

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

in

the

Asia-Pacific:Understanding

Risk

and

the

Need

for

Improved

Biosafety

forVeterinary

and

Zoonotic

Diseases.

1982年至2016年间,亚洲区域只发表了27份LAIs报告;

最常见病原体是登革病毒、节皮病、布鲁氏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和志贺氏菌;

78%

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及地区(即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

两个中上

收入国家(中国(2)和马来西亚(2))和一个中低收入国家(印度(2))报告了LAIs事件。

不呈报LAIs事件,可能会引致疾病由受感染的化验人员传播至社区及环境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JaruneeSiengsanan40

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

T

Masuda

,T

Isokawa.

Biohazard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in

Japan.Kansenshogaku

Zasshi.

1991,65(2),209-15.

日本:306家医院698名医生和8654名技术人员进行了1979-1988年职业获得性感染调

查,177例可能感染,医技人员年感染率平均为0.2%,

无死亡病例。

临床检验人员中乙型肝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结核病和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生率不变

结核病在病理实验室工作人员中多见(40例)

,细菌学检查多见(25例)

,生化检查少

见(3例)

,血液学检查少见(1例)。

生化实验室工作人员乙肝病毒性肝炎33例,血液学

检查11例,细菌学检查1例。

其中结核77例,乙型肝炎59例,非甲型、非乙型肝炎24例,风疹6例,肝炎5例,支原

体肺炎2例,弯曲菌肠炎1例,副伤寒1例,沙门氏菌病1例,水痘1例。

只有20%

的案件是由于公认的事故• 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41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文献记载的实验室感染421930-19751979-2004临床17%46%研究59%50%生产3%3%教学3%1%未知18%<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调查研究

实验室包括哪些类型临床实验室LAIs增加的原因监督和报告透明化缺乏充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使用了不恰当的防护程序1930-19751979-2004临床17%46%研究594380%是不明原因的感染20%感染的原因是明确的80%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引起的20%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导致感染最多的4种实验室事故实验操作或溢出产生气溶胶的吸入经皮接触粘膜污染食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调查研究80%是不明原因的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调查研究44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02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0245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

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

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注1: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17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年1月11日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46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

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共29种病毒:类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天花病毒、黄热病毒、蜱传脑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47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

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51种病毒、5种朊病毒、10种细菌、4种真菌••••口蹄疫病毒、引起肺综合征汉坦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I型和II型)、乙型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SARS冠状病毒、西罗尼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SARS-CoV-2等(疾病名称)疯牛病、人克-雅氏病、吉斯特曼-斯召斯列综合征、Kuru病、变异型克-雅氏病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属、鼻疽伯克菌、伯氏考克斯体、土拉热弗朗西斯菌、牛型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属、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口蹄疫病毒、引起肺综合征汉坦病毒48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

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

施的微生物

74种病毒、1种朊病毒、145种细菌、56种真菌•••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登革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各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普通)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瘙痒病因子(疾病名称)绝大部分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巴尔通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巨49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6种病毒•豚鼠疱疹病毒、黄金地鼠白血病病毒、松鼠猴疱疹病毒猴疱疹属、小鼠白血病病毒、小鼠乳腺瘤病毒、大鼠白血病病毒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