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6篇)_第1页
《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6篇)_第2页
《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6篇)_第3页
《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6篇)_第4页
《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6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逍遥游》的教学设计范文(6篇)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拟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肯定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予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方之奇怪,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动,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肯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力量,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力量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力量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根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存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简单的问题,采纳问答法,简捷明快。

3.争论法。对有肯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需广泛地争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方、夸大、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预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意,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日,我们就来共同观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状况。

1、字音识记

2、通假现象

3、虚词、实词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6、古今异义词

7、固定句式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三)理解文章内容。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现课件(课前预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争论,沟通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怪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异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大描写,制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地,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地,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敏捷现,这几则寓言故事,擅长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奇妙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制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表达在详细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宏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当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怪的事物、奇怪的境地和奇怪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气氛,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比照,一种示意——以鹏之大示意人之小,以椿之长寿示意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藏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净无瑕的梦想王国中,否认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局部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梦想的、非人世的事物,好像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蔽着什么呢?那就是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无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地写得那样不行企及,其实不正模糊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行得的苦恼、绝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才智的重视,对生命的喜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布满奇怪的想象和浪漫的颜色,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方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其次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根底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许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稳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2、虚词用法:

(三)精彩句子鉴赏

1、教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到达“逍遥”的境地。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对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终一段

2、分组争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从原则上否认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称赞,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宏伟形象,喜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索并明确:那宏伟的大鹏形象所表达的正是欲飞的抱负和无法飞走的悲伤。

(2)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依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地,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闲拘束,适心任性,到达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肯定自由。人应当有精神自由、共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肯定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当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嬉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现课前预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教师展现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奇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宏大的神奇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地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假如是一般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狡猾告知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绽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地,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抱负中的人生境地。更为珍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像。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害怕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完毕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进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大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悟本文想象、夸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方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习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闻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嬉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熟悉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张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异,否认客观真理,在熟悉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熟悉论动身,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行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见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学问。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得意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拘束地活动,指无所依靠、肯定自由地游览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天才卓绝,聪慧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行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境况又使他无法一展理想。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行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梦想的天地里飞翔,在肯定自由的境地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研习1—5节

1、学习要求:对比解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教师。

2、在诵读的根底上思索以下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方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考“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构造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习(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才智)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以下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推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觉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习二(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比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移,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由于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熟悉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觉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觉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追求肯定自由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习了本文,你如何对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猎取了那些有益的启发?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降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制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士气

《逍遥游》优秀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把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肯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争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许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比书下解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拟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响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现以下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寻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拘束,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详细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毕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藏也要依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说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长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好像已经说完了,那么其次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其次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宽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其次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一样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其次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全都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一样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比照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憧憬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力量,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苦痛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布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终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终点出观点做了最终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确实是一种抱负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定的苦痛,但庄子告知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知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得意。所以假如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逆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旧不老的缘由。)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固然也有自己的很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实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优秀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根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学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争论理解文中“肯定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习用现代观念端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构造。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育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简单的问题,采纳问答法,简捷明快。

(3)争论法。对有肯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需广泛地谈论。

【教学规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学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依据自己的了解介绍,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德的高洁。天下无道,固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拘束。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闻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嬉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见无为而治。

(讲解: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预备。)

二、熟读课文

1、对比解释,查找字典,把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留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缺乏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问:《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怎样不怜悯感?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留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状况,朗读方法一样。其次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终,“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洪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概和力气;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亮的比照;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非常确定。

四、疑难探究

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状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学问使之把握和稳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别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解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识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忙自己解决。教师巡察中可参加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学问。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讲解: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存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供应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盼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存文言学问,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德的高洁

《逍遥游》优秀的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把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别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方、夸大、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共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肯定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方、夸大、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会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日,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概和力气;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亮的比照;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非常确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索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由于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拟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答复。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由于“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大笔挥洒,以夸大的手法描写奇妙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其次,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比照,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以童话般的表达,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称赞,并以行路备粮的比方予以反对,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依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其次、三自然段

其次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其次、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其次、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其次自然段

1、其次自然段详细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拟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著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小知

汤之问棘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疑心它的真实性,孤儿,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明;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外形,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重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局部照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洁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顾。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根底上。

明确

本段从奇异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详细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地,他们也仅仅是斥鴳飞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冷淡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靠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到达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知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到达“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在本段中说明了什么观点?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说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一样,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在彻底否认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从原则上否认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称赞,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宏伟形象,喜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在才能无双、憧憬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蔽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拟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梦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明显是否认的,那宏伟的大鹏形象所表达的正是欲飞的抱负和无法飞走的悲伤。

二、什么是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假如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拘束地游览。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拘束地游览”?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得意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觉,“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游览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心情,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熟悉:“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欢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到达逍遥之游,缘由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发?应当如何对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发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地,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当有精神自由、共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肯定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当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予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依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予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制造的意境,承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奇妙变化,鹏的游览太空,想象非常奇怪。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布满浪漫主义颜色。看来荒谬无稽,却是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方、夸大、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大;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逍遥游》优秀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根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如何运用神话传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方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比方、夸大、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共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肯定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表达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如何运用神话传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方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共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肯定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品简介:

1、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闻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熟悉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从这种熟悉论动身,政治上,他主见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见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

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或后学者所补。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1、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得意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拘束地活动。

2、写作背景:

庄子才学卓绝,聪慧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境况又使他无法一展理想。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梦想的天地里飞翔,在肯定自由的境地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诵读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北冥(mínɡ)鲲(kūn)鹏齐谐(xié)

迁徙(xǐ)抟(tuán)坳(ào)堂

夭阏(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

榆枋(fānɡ)舂(chōnɡ)粮晦朔(shuò)

蟪(huì)蛄(gū)斥鴳(yàn)翱(áo)翔

蓬蒿(hāo)知(zhì)效沮(jǔ)

数数(shuò)然泠(línɡ)然恶(wū)乎待哉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概和力气;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亮的比照;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非常确定。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其次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重要学问点:

二、精析第一段:

1、第1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鲲鹏之大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纵观本段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鲲鹏的宏大气概?

庄子采纳了大胆的想象、夸大和比方的手法进展描写,还有引用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概。

3、形体硕大无比的鹏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里面的话对前面的文字起什么作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不逍遥,而是有所待。

《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需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罢,都没有到达真正的逍遥。

5、请学生翻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熟悉,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到达真正的逍遥之境。

6、“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的比方,意在说明什么?后文与之是怎样联系的?

庄子指出,水太浅就只能浮起小草,而浮不起较大的杯子;这个比方说明,世上万物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同样的道理,假如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分罢了。

7、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和学鸠果真是无拘束吗?对它们的态度怎样?

蜩与学鸠认为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是受到了限制。而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靠的、是自由的。

当然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

惋惜二虫称赞大鹏而不自知。用“之二虫又何知”进展了否认和批判。

8、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预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由于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预备食物,即都要依靠于食物,即“有所待”。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小结:说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讲解其次段词句:

第三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分析其次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才智比不上大才智,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在文章构造上起到什么作用?它又是如何承上和启下?

承上:

第一段中蜩和学鸠认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靠的、是自由的,并不知道“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蜩、学鸠与擅长运用外物的鹏相比,固然是“小智”。——此为承上文的“小知不及大知”。

启下:

接下来用了两组比照:朝菌、蟪蛄(小年)与冥灵、大椿(大年)比照;众人(小年)与彭祖(大年)比照。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早夭,大年长寿。——这样开启“小年不及大年”。

3、那么是不是“小智”“小年”就有所“待”而“大智”“大年”就能无所“待”?

并不是这样,前文提到的鲲鹏有所“待”,蜩和学鸠同样有所“待”。同理,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旧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大智”“大年”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4、依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这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5、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运用了两组比照加以说明,还有历史史实证明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道理,所以“汤之问棘”起补充印证作用。

6、“汤之问棘”的话语侧重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哪句话上?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飞翔蓬蒿之间,认为这就是飞行的极限,不理解并称赞抟扶摇上九万的鲲。所以侧重点在“小知不及大知”上。

7、“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疑心它的真实性。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明;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外形,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