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报告_第1页
2022-202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报告_第2页
2022-202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报告_第3页
2022-202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报告_第4页
2022-202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报告2022年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汽车产业大幅滑坡的状况下,我国零部件行业仍旧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08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80.75亿元,比07年增长23.85%。销售产值9279.77亿元,比07年增长24%。零部件产值占整车的比例也从07年的72%上升到82.6%。

零部件行业进展严峻落后于整车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30个寒暑。在这30年间,中国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也同样实现了高速的增长。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6%上升到2022年的12%左右。伴随着整车的进展,虽然零部件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整车产业相比,进展仍旧较为滞后。

零部件行业的进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研发力量落后、利润水平低、企业规模小、行业综合实力弱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其1/4,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技术实力的落后。07年零部件行业平均月度利润水平在7%左右,与生产和销售环节相比,其平均利润水平最低。我国汽车零部件的规模普遍较小,规模以上的零部件企业占总数的不到一半,真正能超过亿元的大型零部件企业更是仅有百余家。

零部件企业实力严峻分化

据北京鸿锐新思管理询问公司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一万五千多家,规模以上的零部件企业占总数的不到一半,真正能超过亿元的大型零部件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零部件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零部件行业进展受到双重挤压

由于历史和实力的缘由,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进展始终受到上下游的双重挤压。

原材料供应商的挤压

上游供货商的主要责任是利用自己的垄断或寡头地位挤压零部件企业。对于零部件企业尤其是二三级的零部件生产商(这些主要就是中小型企业)而言,其上游供货商一般就是大型的工业原材料企业。如钢材、有色金属的生产商,与他们相比,中小零部件企业的议价力量和谈判力量几乎为零。面对其提价、不准时供货,零部件企业毫无方法。

下游主机厂的强势

主机厂也往往利用自身强势地位,为了自身利益而压缩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空间。比如当销量下滑企业需要减缩成本时,主机厂首先采纳的措施就是压低零部件选购价格。另外,许多中小企业在担当本该是主机厂负担的责任。

面接近段时间的成本上升和销量下滑,主机厂在在努力压缩成本,这主要是通过削减内部开支、裁员、压低原材料选购价格来实现。而低价收购将是最有效果的掌握成本的方法。而面对强势的主机厂,大部分零部件企业不具有讨价的力量。于是乎零部件生产企业就陷入了上下游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

据鸿锐新思询问公司了解,许多主机厂现在都要求零部件企业周边建立第三方库存。主机厂的理由是为了降低其仓库占用和管理成本,为了适当响应市场变化。

而这些第三方库存大多数都和主机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这样的库存机构,其管理也是特别混乱的。甚至不能为在其仓库存储零部件的企业供应库存清单。主机厂的不负责任还表现在订单的频繁变更。主机厂可以由于自身生产方案、市场状况的变动而变更本已下达的生产订单,甚至一些零部件企业反应其一个月接到的订单变更单达30多张,且每张有多达几十个产品,变更内容含交付时间、交付数量、产品品种等各种项目。这无疑加重了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其交货速度与质量。频繁的变更订单暴露的是主机厂生产管理上的不到位,但是这个责任却始终在由零部件企业担当。

零部件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依据鸿锐新思的讨论发觉,我国目前主要的零部件产业园区有103个。从布局来看,这些产业园区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江苏、河北、浙江、福建居多。其中江苏省有零部件产业园区13个,位居全国首位。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五个西部城市没有大型的零部件产业园之外,其余省市均有分布。从企业类型来看,在这些园区内聚集了上万家零部件企业,涵盖了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可以说集群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另外,在建设这些产业园区时,政府已经充分考虑了就近配套和集群优势等因素。园区内部的配套关系、资源互补已经初步体现。例如辽宁铁西产业园主要是大型的轮胎企业,而蚌埠则是以滤清器为龙头,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虽然我国零部件产业园区内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有些园区却占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并表现出很强的集群优势。

自主零部件企业受外资挤压严峻

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已有70%来华开展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

2022年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4035亿元,其中,外资(控股或独资)零部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仅占20%-25%。自2022年4月《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方法》实施以来,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的热忱陡然高涨。据统计,当年新签约来华投资合作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就达90余家,协议投资额达40亿美元,为2022年的3.2倍。其中,不乏德尔福、日本电装、住友、美国德纳、法国法雷奥、日本富士通电子等零部件跨国巨头。时隔两年,这股热潮依旧未退。

地区性经济数据分析

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值排名前十的省份占到全部市场的80%。依据统计,08年,产值累计额排名前十的省市为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山东省、湖北省、吉林省、天津市、重庆市、河南省,这十个省份前十个月的产值总额占到全国的76.74%。这十个省份有八个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仅有依靠长安汽车拉动的重庆市的零部件产值排进了前十。这说明我国零部件产业的集群已经初具雏形。

鸿锐新思建议:零部件行业“分段式进展规划”

就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来看,我国自主的零部件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制造力量90%都集中在低端的零部件产品,而只有10%的企业在走高端路线,生产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就是这10%的高端,绝大多数也是和外方合资生产。假如任由这种趋势进展下去,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将完全被挤到低端的区间,永久没有进展起来的可能。

根据北京鸿锐新思的讨论,零部件行业的进展走“分段式进展规划”的路子,或许还有盼望,当然这一规划的实施需要的是各方力气的协作,同时也需要较漫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能让零部件企业真正成长起来,这点代价还是值得的。

首先对于10%的高端产品,可以选择逐步放弃合资,同时将从合资企业抽出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建立讨论机构、高校试验室中,真正的开头走研发的道路。当这些高端技术实现了国产化之后,再回头开头主攻零部件行业的高端产品,并让高端产品逐步成为零部件行业的主导产品。这也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

对于90%的低端产品,将其分档次来支配不同的进展方向。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头向中段产品进发,这一比例可能开头时只有5%,但要不断的引导、筛选有实力的零部件企业进取,逐步扩大这一区域的市场份额和生产力量。不过在中端市场的进展是有上限的,比如只进展到35%。二流的零部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