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葛一敏:写信给人带来温暖编辑要经常警惕自己_第1页
语文:葛一敏:写信给人带来温暖编辑要经常警惕自己_第2页
语文:葛一敏:写信给人带来温暖编辑要经常警惕自己_第3页
语文:葛一敏:写信给人带来温暖编辑要经常警惕自己_第4页
语文:葛一敏:写信给人带来温暖编辑要经常警惕自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葛一敏:写信给人带来温暖,编辑要经常警惕自己葛一敏的相关信息在网上很难查到,连她的基本情况,包括是哪里人,有什么“成就”,都一概不知。但是,了解她的人会发现,她这只是一种低调,而非人生的单薄。事实是,葛一敏除了是《散文选刊》主编以外,她曾担任着包括鲁迅文学奖、三毛散文奖等众多文学奖项的评委,亲手创办了孙犁散文奖双年奖,而对于这些非常重要的经历,你问起她的时候,她总是咧嘴一笑,就一笔带过了。让人更为吃惊的是,她竟然没有微信,她的理由是,写信曾经给我们带来许多温暖和爱。说起自己的生活日常,她给出的答案是,业余时间也在看稿,“大量阅读给了我诸多收获和惊喜,或许这是促使我喜欢这件事儿的直接原因,或许我本来就喜爱这份工作”。写信曾经给我们带来许多温暖和爱青年报:葛主编好。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活动,我想要加你的微信,但是你告诉我,你没有微信。我当时非常尴尬,以为遭到了拒绝,后来听你一解释,还有好多朋友的证明,才知道你至今都不用微信。这在古代,估计应该称为隐士了。我们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待微信这一交流工具的?你平时和作家交流,是直接打电话、写信吗?你是怎么做到处世不扰的?葛一敏:向你问好,又见了。对不起,因自己的不经意给对方带来尴尬和不适。2013年我和好友在机场候机,那是一次超级漫长的候机,我们长时间午餐后又狂聊,之后她开始埋头看手机,给我普及微信的方便、快捷。后来因这个可爱的微信,不断遭遇好玩的事,好友遇到一起开会,晚上喝茶抢红包。朋友发过大红包,转而抢去我手机(大家笑说:抢红包秒变抢手机),一定要给注册微信,可是需要手机密码,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还有一次转发一篇稿子,那位仁兄是大忙人,他说微信。我说,没有。我把稿子发给有微信的朋友,朋友再发他微信。后来又因一个特殊的会,我借用了在移动上班亲戚的手机,亲戚说幸好她几个手机都开通着微信。那次出差拿着两个手机,微信时用亲戚的。我家老父亲九十多岁,还在一个个群里热闹着,他今天去买羊奶,有人告诉他,羊奶比牛奶似乎更有好处,后天去买传说中的没有任何缺点的锅。久而久之,我也觉得这简直是个奇怪的事,我甚至偶尔怀疑起自己的心理是否属于正常范围,为什么不开通?好像没有为什么,因为也常听闻,微信带来的便与不便。便与不便,是自个儿的感觉,如此而已。用现在的流行语:非必要。需要联系时,是必须联系,必要电话就电话,必要短信就信息。作家如发稿子给我们,我们有长期不敢变化的邮箱。我没有处事不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做不到的。几天前看到《赘婿》热评,就把一堆着急的事情弃之一边,赶紧找来看。本来预想看一集就暂停,结果连续五集。我不得不狠下心对着电脑大喝一句:不看。手机时代终结了传统信笺时代。大学时远离父母,母亲常常写信给我,那时家里养着一只猫,这只猫有很多曲折动人的故事,终于它又一次误吃了毒耗子,母亲再次带它去医院。那会儿还没有猫狗医院,母亲和那家医院的几位医生比较熟悉,所以给猫看的不是兽医。母亲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这是我在外地上学后母亲写给我的最长的一封信。母亲说猫误食后如何,小弟如何哀痛,父亲如何宽慰他。我想,也许母亲为这只猫也伤心不已。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借助写信的方式,也可劝说着自己。写信曾经给我们带来许多温暖和爱。青年报:你目前是《散文选刊》主编,这之前有没有其他的经历?从事散文编辑工作的人,日常生活是不是也像散文一样闲适、优美、浪漫?葛一敏:我工作之前一直上学,中学毕业高考,然后继续上学,然后毕业留校,然后编《散文选刊》,至今只做了两个工作,经历挺简单的。我们那所学校的建筑大多是苏联式建筑,房顶多是红瓦。我描绘不出那种美好和它对于我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但一直珍藏在心。我们学校和战斗英雄杨根思生前所在师——58师是邻居。杨根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我们学校在58师南面,我们和58师也是军民共建友好单位,每逢周末,58师在篮球场为我们学校播放没有上市的电影。再说在期刊社,大量阅读给了我诸多收获和惊喜,或许这是促使我喜欢这件事儿的直接原因,或许我本来就喜爱这份工作。选刊面临大量阅读,日常生活,比如周末假期,有时间也会阅读稿件,从这点,大概可说是工作的日常。青年报:我们在网络上竟然查不到有关你的资料,你给我们讲一讲你的家乡吧。葛一敏:我没有整理过个人资料,网上看不到我个人信息,正常。我不知道怎么说家乡,那是我所谓的家乡,是父亲的家乡,我们兄弟姐妹的感受是,父母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家乡,父母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就是老家。青年报:你是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散文选刊》的?你最美好的年华是不是都交付给了这本杂志?你在和作家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有很多故事,你能挑几件至今都忘不了的讲讲吗?葛一敏:因为个人原因,需要离开上学和工作的那个城市,自然就要调动工作。于是就选择《散文选刊》了,也见证了《散文选刊》最好的年华。有一个事情至今难忘,我刚到《散文选刊》工作不久,山东的一位老作家给我邮寄了一篇散文,我拖延了一段时间才选发出来。后来这位作家的女儿打电话到杂志社,感谢我们选发他父亲的文章。那时候,这位作家已经在几个月前过世。这事让我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为我的拖延感到懊悔。昨天,有一位女作家,给她作品的原发刊物主编打电话,她打电话的时候哭了,说没有想到我们会选发她的作品。她起步晚,起点高,有才华,我们觉得选发作品很平常,但对于作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们编辑经常警惕自己,批评自己青年报:全国专门的散文刊物非常少,记得《美文》1992年创刊的时候,时任主编贾平凹老师提出了一个“大散文”的概念。散文类选刊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散文选刊》在作者中间地位尤其特殊。你能从栏目设置方面,解读一下《散文选刊》的办刊思路吗?葛一敏:贾平凹先生当初提出的“大散文”概念,从外延到内涵,从表层到本质,涵盖了当时的“新生代散文”“小女人散文”“学者散文”“虚构的散文”“行动散文”等重要课题。“大散文”概念至今仍然可行可依。选刊是在原创刊物基础之上创办起来的,我们离不开原创报刊和广大作家的支持,离不开不同发表平台的支持,这绝不是客套和寒暄。包括内刊在内,我们收到的内刊都是要阅读的,并在每一期的编前会上讨论。《散文选刊》有广受欢迎的固定栏目和常设栏目:“国家笔记”“烟云录”“心灵史”“实力散文家”“碎玉集”“自然笔记”等,无论秉承优秀传统而创作,还是锐意创新之作,饱有丰富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紧贴当下现实生活,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备,都是我们力推的,期望为广大读者全力构建一个更为宏大、兼容、开放的阅读平台。“域外”栏目,从1984年创刊至今,一直保留着,选发过来自日本、美国、西班牙、瑞典、波兰、奥地利、泰国、法国、英国等域外作家的散文。我们从中可以比照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写作观念的异同。我们特别设立了“观点”栏目,期待深入探讨各种散文(文学)话题:散文的虚构和非虚构,散文如何和现实保持对话关系,对现实的介入和表达如何更深入肌理,如何不在抒情的时候陷入矫情,如何在散文这种最“宾至如归”的文体里释放出最真实的呼吸和脉动……“观点”这个栏目的存在,让不同的评论和观点互相映照、意味深长。我们也根据具体情况,增设不固定的临时栏目,比如“抗疫”“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我与新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我们几家散文刊物,都有非常好的办刊思路,具体到《散文选刊》,新时代题材的广阔性、开放性、包容性,有许多新的经验,比如非虚构写作,为我们的散文写作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性。青年报:作为读者,大家特别喜欢你们杂志,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就是感觉你们刊发的作品,很纯粹,很真诚,不做作。散文通常给人的印象是,游记式的都是山高水美,写故乡的都是回忆乡愁,写亲情的都是父慈母孝,但是你们杂志不一样。能谈谈你们选稿的标准和最看重的是什么?葛一敏:我们杂志编辑经常警惕自己,批评自己,在编前会上也经常提出一些通病,一些习惯性问题。比如:山水之美要注意什么,历史文化要避开什么,亲情散文要注意哪些,我们要选发什么样的随笔,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总之我们看重实事求是的文字,有诚意的作品。这样说,我们并不是指责作家写作的虚假,或许有些作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相关的原因。青年报:文学刊物都有一个推举文学新人的功能,散文作家要想成名成家,《散文选刊》似乎是绕不开的平台之一。你任主编以后,有这方面的措施吗?比如开设栏目、举办活动、组织评奖等。葛一敏:选发成熟作家的优秀作品,推介发现散文新人,这是我们的努力之一,也是必做功课。对于散文新人,我们会在编前会上,给年轻编辑分配任务,对于新作家的作品,要交流讨论阅读感受,分配到任务的编辑,要一直重点关注新作家的作品,甚至连续几年持续关注。我们近两年推出的“实力散文家”中有几位,就是这样持续关注的结果。《散文选刊》之前每年就有排行榜,后来设立“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新经验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双年奖”,并举办评奖、颁奖活动,集中展现年度散文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和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也尽可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提高散文创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青年报:我看到一个资料,1984年创刊的时候,你们发行量逾5万册,1988年发行量逾9万册,2000年逾8万册……现在文学期刊普遍不景气,发行量都不可同日而语,你们的生存状态怎么样?葛一敏:我们对于发行量不怎么纠结。不纠结不是因为没有责任心。全世界范围内,我们人口众多,我们作家也最多吧?我们的刊物、报纸、出版社等不同发表平台也最密集,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点。我想我们传统纸媒大家都面临一样的问题,大家同生死同患难共甘甜,没什么大不了。青年报:在目前这样一个人口大流动时代,很多作家都离开了母语,接受的是普通话教育,而散文有时候对语言要求更高,语言的味道又会受到地域和方言的影响。你在这方面有没有思考?葛一敏:思考不多。我曾连续多年参加一家刊物评奖,面对的是少数民族作家。少数民族作家坚持母语写作,包括翻译后的小说和诗歌语言(小说、诗歌为例),本民族语言特点仍然很凸显,也许是地域、方言对作家影响带来的结果。关键还是作家吧,他的思考和他形成的语言风格,一定会影响到其作品的质量。好看的好的作品,无论什么语言、地域,一定文通字顺,趣味盎然。青年报:你是怎么看待当下的散文创作的?散文与其他文体相比,比如小说,比如诗歌,你有没有感觉到散文被边缘化,或者说不太受到重视的现象?葛一敏:散文没有边缘化或被边缘化。并不是王婆卖瓜,只说自家瓜品相好、周正。诗歌、散文、小说等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脉,文学长河、文学大河,或浪花朵朵,或巨浪滔天,相映成趣,相辅相成。当代散文尤其新时期以来的散文,来自作家、学者、学生、工人、农民、打工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等不同群体的创作,他们对于生活和心灵的新鲜表达,为我们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视角、历史风貌、时代画卷,当然还有报刊出版社等为散文所做的努力。散文成就之大之高,显易而见、有目共睹。经典,要经过时间,多长时间不好说,也不好界定。青年报:很多小说家写散文似乎是顺带的,最突出的是贾平凹老师,他的散文可以说成就很高,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是散文集,而不是小说。你帮我们分析一下,像他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写小说,而纯粹写散文的话,他在当代文坛中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位置?葛一敏:贾老师早期的散文《丑石》《月迹》《对月》等名篇,《散文选刊》都选发过。我想贾老师既是小说大家,也是散文大家。我怎么不觉得贾老师是在写小说后疲累了,顺带再写写散文抒发情感,当然你不是这层意思。每年贾老师有口碑超凡的小说,同时有非常好看的散文。贾老师自己不知道:这成了我们美好期待的一件事。如果不写小说,而纯粹写散文的话,他在当代文坛中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位置?哈哈,这个别让我假设吧。近两年,又有很多优秀的年轻小说家写散文,也有散文家写小说,小说和散文并重,这非常可喜。青年报:现在跨文本的情况非常普遍,跨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歌的散文化倾向,小说的散文化笔调(最明显的是短篇小说)。近几年兴起的非虚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纳入“大散文”范畴。你认为这对文学的发展是好还是不好?葛一敏:我前面好像说到了非虚构写作。当今题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加了作家的写作高度和难度。非虚构写作首先带来了写作形式上的巨大变化,以及对题材的延伸和开掘。这一概念的引入和倡导,大大拓展了传统散文的道路。青年报:现在各类文学奖很多,包括鲁迅文学奖。许多获奖作品评出来,其他文体或多或少有一点争议,但是散文奖似乎风平浪静,这是因为什么?你对散文类的奖项有什么建议吗?葛一敏:争议或平静,也许是我们的文学习惯或者文学传统造成的吧。散文类(包括征文)各种评奖,排行榜,我们杂志社都是要看的。各种奖项,至少在文学的数字市场之外,相对有一个文学标准或者是专业标准。对于各种文学奖项,相对接纳甚至找出差距的态度,对于文学健康发展有好处。青年报:小说必须依靠虚构,诗歌有时候太高雅,纪实文学有时候很难突出文学性,似乎只有散文“虚虚实实”“形神兼备”,更适合书写现实的、自然的、真善美的东西。你觉得散文和时代的关系是什么?葛一敏:我们提到作家投身到现实深处,拥抱火热生活,这个现实深处和火热生活,也许就是当代散文要做的,散文是能够最直接、最有力反映时代的风貌的。青年报:你能否举例说明一下,散文书写历史的可能性在哪里?目前散文有没有出现经典化的作品?葛一敏:经典,要经过时间,多长时间不好说,也不好界定。当代散文要留待几十年后吧。历史,用散文来书写,余秋雨先生开创了当代历史文化散文之先河,我们记住了《一个王朝的背影》《道士塔》。几年前夏天,我和几位同行在伦敦,天气预报说伦敦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炎热天气。透过英国国家博物馆(俗称大英博物馆)厚实的玻璃,我们看到了熟悉的材质和造型的文物,是通过《道士塔》更加熟悉斯坦因和敦煌那段伤感历史的。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写道:“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王道士如果不去粉刷这个暗乎乎的洞窟,怎么会发现这个千古之谜、千古传奇?因此,无价之宝也就不太可能远涉重洋运抵英国。这不是神话。在橱窗前久久站立,不忍离开,却没有丝毫中国人的骄傲。还有一册经书印象深刻,串连经书的纤细麻绳还在,真不知斯坦因是怎样艰难万重,保护它们完好无缺。这样多少有些安慰,它们被盗,却被完好保留,成为世界瑰宝。梁衡先生在他的系列政治散文中,展示了一代伟人风采。打工文学的出现、成长,作家梁鸿笔下的梁庄,给我们提供了散文书写历史的典范。青年报:你其实挺能写的,而且又有深厚的审美,但是我们却很少能读到你的文章,这是因为没有写呢,还是写了没有发表?你难道没有当作家的理想吗?葛一敏:我是不会写,所以没有写,而不是写了没有拿去发表。外出采风,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