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_第1页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_第2页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_第3页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_第4页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学习目标】1、掌握本义与引申义的内涵2、掌握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与分析引申义的方法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2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3词义系统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引申义假借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而产生的意义。通过假借的方式产生的与词的本义、引申义毫无联系的意义。汉语历史悠久,而记录汉语的汉字才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以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难确切地考证清楚,我们所谈的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本义。词义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引申义假借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直4“题”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说文解字》:“头也。”“题”《说文解字》:“头也。”5二、怎样掌握词的本义1、分析汉字的结构2、寻找古书用例

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一、什么是词的本义第一节词的本义二、怎样掌握词的本义1、分析汉字的结构一、什么是词的本义第一6分析字形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形、证以古书用例来确定其本义。形符标明本义所属的范畴,为掌握本义指出了方向,然后再通过古代的语言材料来论证。

分析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形、证以古书用7考核文献(1)经史子集等历史文献。(2)古书的训诂材料。(3)《尔雅》《说文》等工具书。考核(1)经史子集等历史文献。(2)古书的训诂材料。(3)《8访:有两个常用义,一是询问;一是访问愤:有两个常用义,一是愤懑;一是愤怒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9“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

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国语·吴语》韦昭注:“豆,肉器。”《说文》:“豆,古食肉器也。”“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说文》:“豆,古食肉器也。”10《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徐灏注笺:“木杪(miǎo)曰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如:“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的本义是树梢。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11《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又持禾,会意。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兼。”《仪礼·聘礼》:“四秉曰筥jǔ。”郑玄注:“此秉谓刈yì禾盈手之秉也。”《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12脱《辞源》①肉去皮骨;②脱落,失去;③解去,去掉;④逃脱,免祸;⑤散落,缺漏;⑥疏略,轻慢;⑦中医病名“虚脱”;⑧副词:倘或,或许。

《説文解字》:脱,消肉臞也。

从肉,兌聲。(消去其肉而显瘦弱)《尔雅·释器》云:‘肉去其骨曰脱。’

郭云:‘剥其皮也。’”

脱《辞源》《説文解字》:脱,消肉臞也。13三、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1、假借字不能根据字形探求本义。

对于那些本无其字、借用别的字来表达的词,不能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说文》权,称也。——《论语·尧曰》集解大夫执国权。——《谷梁传》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

三、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1、假借字不能根据字形探求本义。142、利用《說文》,要注意不要拘囿于《說文》。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字形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变化,有些字发生讹变。《说文》字形大多是小篆字形,析形求义不一定正确。为(爲),母猴也。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2、利用《說文》,要注意不要拘囿于《說文》。15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3、分析的字形应该是古文字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3、分析的字形应该是16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17第二节词

一、什么是引申义鹰乃学习《礼记》学而时习之《论语》谁习计会《战国策》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第二节词的引申义

一、什18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分析1、直接引申:引申义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引申义与本义发生直接关系。

2、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和本义发生间接关系。注意: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

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分析19

二、词义引申的方式1、并列式引申

也称作“放射型”、“辐射式”引申。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本义引申出乙义、丙义,各种引申义环绕着本义这个中心词义向四周辐射,这些引申义与本义之间都是直接的关系。二、词义引申的方式20某头左角刃痏一所,北二所。——《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战国策·齐策六》然则北通巫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贾谊《过秦论》某头左角刃痏一所,北二所。21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⑥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22節:

竹節关节礼节节操节制季节节奏木节節:关节礼节节操节制季节节奏木节23

2、链条式引申指以本义为起点,向纵深发展,即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出丙义,这样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词义系列。这些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除了甲义是直接的以外,其它都是间接的。不能推车而及。病未及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追赶上达到比得上及,逮也从又从人2、链条式引申不能推车而及。追赶上达到比得上及,逮也从24朝歌夜弦。——唐·杜牧《阿房宫赋》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杂句》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25朝:早晨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朝拜朝廷朝代返回本章目录朝:早晨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朝拜朝廷朝代返回本章目录263、综合式引申在同一个词的词义引申系列中,辐射式引申和链条式引申两种形式交错杂糅在一起。3、综合式引申27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正其本而万物理.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28三、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1、词义引申后改变读音并造新字:解:分解—松懈、懈怠(xiè)—“懈”弟:弟弟—尊敬兄长(dì)—“悌”2、词义引申后改变读音未造新字:

说:陈述、解说—说服(shuì)分:分开、分配—名分、职分3、词义引申后读音未变,另造新字:反:翻转——返回三、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29四、词义引申的途径1、延层引申: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原词内容的某一特征加以突出或延伸,于是生出了新义。引:本义开弓。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

引申为延长、伸长

成语有“引领而望”

引申为后退

《战国策》:“秦军引而去”

引申为引导

《诗·大雅》:“以引以翼(扶助)”

缘《説文解字》:緣,衣純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晋·陶潜《桃花源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四、词义引申的途径302、条件引申:指一个词的某一词义借助自然、社会等特定条件而表示另一事物。昏:昏,日冥也。——《说文》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汉:汉,汉水也。——《说文》不知有汉。——晋•陶渊明《桃花源记》2、条件引申:指一个词的某一词义借助自然、社会等特定条件而表313、比喻引申

:原词义所表达的事物在形象特征以及性质、功能等方面与所表达的事物相类似,于是就用原词义去比喻它,从而引出新义。

崩,山塌梁山崩。——《左传·成公五年》帝王死

《国策》:“周烈王崩”。3、比喻引申:原词义所表达的事物在形象特征以及性质、功能等324、关联引申:又称为邻近引申,原义所表达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相邻近、相关联,人们通过由此及彼得联想,从而引申出新义。领引领西望——《左传》若挈裘领——《荀子·劝学》脚,胫也。——《说文》脚著谢公屐。——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关联引申:又称为邻近引申,原义所表达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事33

练习试注释下段文章划横线的词,如不是本义,请补注本义,并语译全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注:王于期:王良,赶车能手。人心:人的思想。调:谐调。逮臣:赶上我。上:通尚,又。何以:以何,拿什么心思。

34

古代汉语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35【学习目标】1、掌握本义与引申义的内涵2、掌握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与分析引申义的方法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36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37词义系统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引申义假借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而产生的意义。通过假借的方式产生的与词的本义、引申义毫无联系的意义。汉语历史悠久,而记录汉语的汉字才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以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难确切地考证清楚,我们所谈的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本义。词义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引申义假借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直38“题”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说文解字》:“头也。”“题”《说文解字》:“头也。”39二、怎样掌握词的本义1、分析汉字的结构2、寻找古书用例

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一、什么是词的本义第一节词的本义二、怎样掌握词的本义1、分析汉字的结构一、什么是词的本义第一40分析字形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形、证以古书用例来确定其本义。形符标明本义所属的范畴,为掌握本义指出了方向,然后再通过古代的语言材料来论证。

分析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形、证以古书用41考核文献(1)经史子集等历史文献。(2)古书的训诂材料。(3)《尔雅》《说文》等工具书。考核(1)经史子集等历史文献。(2)古书的训诂材料。(3)《42访:有两个常用义,一是询问;一是访问愤:有两个常用义,一是愤懑;一是愤怒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43“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

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国语·吴语》韦昭注:“豆,肉器。”《说文》:“豆,古食肉器也。”“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说文》:“豆,古食肉器也。”44《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徐灏注笺:“木杪(miǎo)曰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如:“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的本义是树梢。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45《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又持禾,会意。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兼。”《仪礼·聘礼》:“四秉曰筥jǔ。”郑玄注:“此秉谓刈yì禾盈手之秉也。”《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46脱《辞源》①肉去皮骨;②脱落,失去;③解去,去掉;④逃脱,免祸;⑤散落,缺漏;⑥疏略,轻慢;⑦中医病名“虚脱”;⑧副词:倘或,或许。

《説文解字》:脱,消肉臞也。

从肉,兌聲。(消去其肉而显瘦弱)《尔雅·释器》云:‘肉去其骨曰脱。’

郭云:‘剥其皮也。’”

脱《辞源》《説文解字》:脱,消肉臞也。47三、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1、假借字不能根据字形探求本义。

对于那些本无其字、借用别的字来表达的词,不能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说文》权,称也。——《论语·尧曰》集解大夫执国权。——《谷梁传》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

三、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1、假借字不能根据字形探求本义。482、利用《說文》,要注意不要拘囿于《說文》。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字形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变化,有些字发生讹变。《说文》字形大多是小篆字形,析形求义不一定正确。为(爲),母猴也。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2、利用《說文》,要注意不要拘囿于《說文》。49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3、分析的字形应该是古文字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3、分析的字形应该是50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51第二节词

一、什么是引申义鹰乃学习《礼记》学而时习之《论语》谁习计会《战国策》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第二节词的引申义

一、什52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分析1、直接引申:引申义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引申义与本义发生直接关系。

2、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和本义发生间接关系。注意: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

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分析53

二、词义引申的方式1、并列式引申

也称作“放射型”、“辐射式”引申。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本义引申出乙义、丙义,各种引申义环绕着本义这个中心词义向四周辐射,这些引申义与本义之间都是直接的关系。二、词义引申的方式54某头左角刃痏一所,北二所。——《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战国策·齐策六》然则北通巫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贾谊《过秦论》某头左角刃痏一所,北二所。55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⑥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56節:

竹節关节礼节节操节制季节节奏木节節:关节礼节节操节制季节节奏木节57

2、链条式引申指以本义为起点,向纵深发展,即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出丙义,这样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词义系列。这些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除了甲义是直接的以外,其它都是间接的。不能推车而及。病未及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追赶上达到比得上及,逮也从又从人2、链条式引申不能推车而及。追赶上达到比得上及,逮也从58朝歌夜弦。——唐·杜牧《阿房宫赋》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杂句》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课件59朝:早晨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朝拜朝廷朝代返回本章目录朝:早晨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朝拜朝廷朝代返回本章目录603、综合式引申在同一个词的词义引申系列中,辐射式引申和链条式引申两种形式交错杂糅在一起。3、综合式引申61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正其本而万物理.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62三、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1、词义引申后改变读音并造新字:解:分解—松懈、懈怠(xiè)—“懈”弟:弟弟—尊敬兄长(dì)—“悌”2、词义引申后改变读音未造新字:

说:陈述、解说—说服(shuì)分:分开、分配—名分、职分3、词义引申后读音未变,另造新字:反:翻转——返回三、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63四、词义引申的途径1、延层引申: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原词内容的某一特征加以突出或延伸,于是生出了新义。引:本义开弓。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

引申为延长、伸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