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经济学推荐用书《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版。《产业经济学》,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导论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一、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危机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都侧重于个量分析,也即注重微观经济的分析,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即我们所熟悉的所谓自由放任主义。但是,1929年的危机冲击了新古典经济理论。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危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出现问题,意味着凯恩斯理论的不健全。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彻底导致了该理论的崩溃。产业经济学思维的出现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意味着仅从微观考虑经济问题不现实、是片面的,但是凯恩斯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宏观经济学又面临着挑战。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在微观和宏观两个端点上寻找出路,把研究的思路深入到两者的中间结合点即产业的维度。这样就推动了产业分析理论的出现。产业经济学理论前提基本理论理论应用研究对象与方法产业及其分类产业结构(广义)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内容结构—狭义产业结构
数量结构—产业关联
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产业革命
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图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等的新兴学科。从其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看,较早形成和成熟的部分是产业组织理论。·
1890年,英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将组织作为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分析。——“马歇尔冲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分别发表《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20世纪40至60年代,哈佛学派形成,梅森、贝恩、谢勒等,SCP范式。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由科斯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泰勒尔、克瑞普斯为代表将博弈论引进了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关联和产业布局),提出的相对较晚一些。产业关联主要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相关。美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投入产出法,其基本思想在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狭义)是产业经济学中的新生部分,人们认为,它是伴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而发展的。产业布局理论可追溯至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布局问题受到重视,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产业布局理论。产业聚集是产业空间分布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也得到了系统分析。产业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部门经济学1986年: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引入日本的产业经济学理论1994年开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国内化我国产业经济学与欧美产业经济学在含义上有根本区别
1.我国: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两门课。国外:产业经济学与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同一学术领域,美国“产业组织”较流行,欧洲常见的是“产业经济学”。
2.欧美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形态。是指某一具体产业内部的组织形态,不涉及不同产业间的关系。中国、日本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主要是指不同产业间的构成关系,是存在于具体某一个产业外部的、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一)产业的含义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狩猎、采集农业分离出来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新兴产业部门出现、产业分工细化第三次产业革命2.产业含义: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同类属性:生产同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3.产业含义的多层次性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一般分工:形成最高层次的划分。农业、工业、商业等。特殊分工:在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内部再次分工形成产业。农业进一步细分为种植业、畜牧业等;工业细分为冶炼、钢铁、石油、化工、机器制造等;商业细分为零售业、批发业、对外贸易等。可以一直细分下去。(企业、工厂内部的具体分工叫做个别的分工。产业分工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表现形式。)4.产业边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创意产业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具体包括休闲游戏软件、电视与广播、出版、表演艺术、音乐、电影与录音带、时尚设计、工艺、广告、建筑、时装设计、软件、古董等13个行业。(二)产业的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法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大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加工取自自然界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从第一、二次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
此分类法的缺陷:某些产业的归类尚存争议;第三产业内容过于繁杂2.国家标准分类法指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美国于1972年编制和颁布了它的国家标准分类法,设有7位数字的编码。第一位数字代表产业部门,前两位数字代表产品类,共99种主要类,然后再层层细分,一直细分到7位数字,共分为7500种不同的产品类型。英国编制的国家标准分类法有27个主要产业种类,181个产业分类。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小类。3.国际标准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而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且比后者更细致。它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相关联系,其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业相对应。根据国际标准分类法所作的统计有很高的可比性,为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被广泛运用。4.生产要素分类法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这有利于一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局限性:它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也比较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另外,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5.关联方式分类法技术关联分类法例,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原料关联分类法例,棉纺工业、木材业、卷烟业等用途关联分类法例,汽车制造业、制药业、软饮料业等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产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食品、汽车、电子、建筑信息、汽车、机械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产业组织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这些关系的变化关乎企业在产业内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产业内资源配置的效率,影响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随着市场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市场逐渐趋向于寡占结构,企业间基于策略互动关系的竞争行为日益成为产业组织的中心内容。通过对市场运行过程中企业间竞争关系的分析研究,可以对不同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作出判断,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维持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改善和提高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本学期主要学习:SCP框架主要理论流派进入退出壁垒企业定价行为(价格歧视等)企业购并行为企业的产品差异化行为企业的广告行为博弈论产业结构主要研究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承担着资源转换器的功能,正是通过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社会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及其演化规律主要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体现了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的基本状况和变动趋势,也是制定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产业关联主要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相互运动形成的实物或价值形态的技术经济联系,为经济预测和经济规划服务。运用较为细致的产业分类和数量分析方法,可以精确、量化地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产业布局主要研究产业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以及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产业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空间载体,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布局反映的是产业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和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合理的产业布局会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各区域的独特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其研究的手段是总量分析的方法。这些宏观经济总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就业率、通胀率、储蓄率、物价水平、利息率、汇率等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对这些宏观经济总量变动情况的分析来研究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为了解决以下几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配置资源总量,以使经济总量保持某种平衡,达到总产出和总消费的高水平与高增长;二是如何保持高就业率;三是如何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或低的通货膨胀率;四是如何保持经济总量的对外平衡,包括进出口平衡和稳定的汇率。微观经济学则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厂商以及某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及在其间表现出的经济变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其研究手段为个量分析的方法。这些经济变量包括:单个商品的产量、成本、利润、供给、需求、价格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需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第二,供给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第三,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决定产量和价格的;第四,价格机制是如何决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产业经济学的桥梁作用一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产业”这种由某种相似特征的经济活动所组成的经济集合,这种经济集合的行为变量既不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总量,又不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个量,其行为规律既不能为宏观经济学所解释,又不能被微观经济学所解释;
产业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个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来研究整个产业的整体变化规律,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二是经济总量的变动规律似乎与微观经济个量的变化规律是无关的,但事实上经济总量肯定是其相应的经济个量整合而成的,那么其整合过程是怎样的呢?更严重的是某些经济总量并没有相应的经济个量,那这些经济总量是如何从经济个量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呢?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不能给出解释;产业经济学通过分析研究经济个体的相互作用是怎样通过层次整合最后形成经济总量及其相互联系、变动的规律有望回答上述问题;三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分割造成了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破碎,使得经济学本身是由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这样两个互相独立的部分拼凑而成的,而不是一个内在逻辑结构一致的、完整的学科体系。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是很难令人满意的,所以对产业经济的研究就因需而生。产业经济学通过研究各个层次产业本身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规律,将微观经济个量与宏观经济总量通过产业的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则有望填补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逻辑空白,为建立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几个理论问题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理论第一节几个理论问题一、什么是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为维持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运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二、产业与市场1.产业组织理论所指的
“产业”(industry)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之为产业组织,亦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2.市场的定义微观经济学:市场是一个单一的、完全同质的产品的交易场所。定义——总量产品:无论在供给者还是需求者看来都是比较接近的替代品。3、市场的边界确定市场边界的确定关键在于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的度量和市场地域范围的划定,其中前者是主要条件。交叉需求弹性的计算不存在什么疑问,但要在实践中准确地计算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现实中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显而易见的。理论上,市场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本地性的;区域性的;全国性的;国际性的。相邻市场的例子
软饮料
白酒牛奶
果汁
葡萄酒
啤酒任何对市场的定义实质上就是划定在位者的产品与其替代品的边界、在位者与潜在进入者的界限,以及在位者与其供需双方客户的界限。现实中的市场是错综复杂的,因而对市场下一个普遍适用的准确定义也就没有必要。绝大多数市场的边界是由其替代品相互交叉的,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能够对市场给出一个恰当的界定。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含义是一门用来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市场运行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进行考察研究,目的是探讨这种产业组织状况及其演变对产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维持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运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二节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斯密对市场机制的描述
“马歇尔冲突”张伯伦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1933)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1940)
SCP范式的理论基础企业大规模生产规模经济性单位成本下降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垄断Marshall’sdilemma“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这一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有效利用生产等活动的规模经济性,同时又保持市场的竞争活力,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垄断竞争理论的提出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有效竞争概念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哈佛学派的SCP框架
一、SCP分析框架的产生
梅森:
1930-50年代,哈佛大学的梅森(Mason)教授成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通过案例研究,对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贝恩: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正统产业组织理论诞生,SCP的分析框架已具雏形。谢勒:1970年发表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对SCP分析范式进行了完善。二、框架各部分含义
1、S(Structure)——市场结构含义:描述在某一特定市场或产业中经营的厂商所面临的环境。指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在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衡量指标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在特定产业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指在特定产业中各种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不利因素或障碍
2、C(Conduct)——市场行为含义: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或行动,即厂商做出决策的行为和如何实施决策的行为。竞争性行为类型协调性行为3、P(Performance)——市场绩效含义: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包括某一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实现程度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利润率指标技术进步状况产品质量
……三、基本观点1、SCP“结构主义者”2、“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3、政策主张认为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贝恩1951年调查了美国制造业42个产业并将其分为两组(CR8大于70%的21个产业和CR8小于70%的21家产业),发现利润率差异很大,前者利润率平均为11.8%,后者平均只有7.5%四、理论发展行为结构绩效绩效行为结构更为复杂的SCP之间的关系传统的SCP分析范式五、小结1、主要理论提出了scp分析框架,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由于强调市场结构的决定作用,被称为“结构主义者”。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是哈佛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两个重要特征。提出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这是其理论的核心学说。提出了着眼于市场结构的反垄断的政策主张2、评价哈佛学派建立的scp范式,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哈佛学派的理论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信息假定和静态的分析范式。在对S、C、P相关性分析上,进行的是一元、单向、静态分析。近年来研究表明,在短期内,这种关联关系成立,在长期内,三者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第四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新奥地利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一、芝加哥学派1.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增、波斯纳等1982年诺奖获得者施蒂格勒(1911-1991):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68年,《产业组织》;1982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组织与规制政策2.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s、c、p逻辑关系: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效率主义者”★批驳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关于进入壁垒。施蒂格勒的“进入壁垒”,是指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政策主张。维护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争、反对政府对市场结构干预。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应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
ChicagoSchool★结构决定行为和绩效★市场行为和绩效决定结构★结构主义★效率主义★提倡政府干预★反对政府干预★反垄断政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反垄断政策禁止卡特尔行为★进入壁垒进入的不利因素★进入壁垒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HarvardSchool二、可竞争市场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为核心概念,说明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可以与经济效率并存。沉没成本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完全可竞争市场指当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收回的沉没成本,方便地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打了就跑”策略:潜在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进入一个具有经济利润的完全可竞争市场,当在位者作出报复反应使价格下降到无利可图时,它们会无摩擦地快速撤出。由于这种进入或退出压力经常存在,企业只能制定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高集中的市场与经济效率可以并存。政策含义:垄断并不必然使福利受损,政府政策应以促进可竞争性为重点,消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使新企业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竞争。三、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是在继承门格尔(C.Menger)和庞巴维克(E.Bohn-Bawark)等奥地利学派早期经济学家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米塞斯(L.Mises)的《人类行为》分析框架运用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而形成的理论流派。新奥地利学派的突出特点是,突破了现代经济学的静态均衡理论,强调市场是一个发现的动态过程,并从主观主义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所谓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代表人物:米塞斯、哈耶克、里特柴尔德等。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1.从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有限理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出发来理解市场。无论政府或个人,都不可能掌握完备的知识和信息。
2.市场运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发现和利用分散的知识和信息,使资源配置到对社会有更高价值的方面。而这只有通过竞争的市场才能实现,强调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3.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断试错的过程,学习和发现知识和信息来实现和维护市场均衡。这一试错过程对实现市场均衡是有益和必需的。
4.政策主张上。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烈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的信息和知识也是不完全的,政府干预反而会扭曲市场调整过程,最终损害经济效率。四、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在长期内未建立起严密系统的理论框架。20世纪70年代起,产业组织研究进入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博弈论被引入。20世纪80年代,经验性研究复兴。案例研究最引人注目。20世纪90年代,全球出现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为新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理论深入分析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市场结构和竞争问题成为新课题。第五节现代企业理论一、古典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厂商是一个将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组织,是一个生产函数,其目标是在既定投入水平下使利润最大化,或给定产出水平下使成本最小化。对古典厂商理论的评论积极意义:
①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的作用,在特定意义上强调规模收益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哈特,1998)②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该理论在分析最优产量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格变动而变动方面、在理解一个产业的整体行为方面、在研究企业之间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构方面,也一直是十分有用的(泰勒尔,1997)。不足之处:
①将企业看作一个完全有效的“黑匣子”,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②没有研究企业内部组织关系;③未能确定企业的边界;④无法说明为什么规模经济必须在企业内部挖掘。二、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
1.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
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Economica)科斯(RonaldCoase)(1910-2013),1991年诺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经济学荣誉教授、法和经济学高级研究员。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界定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存在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2.交易成本理论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就是从契约的角度定义的“运用经济体制的成本”,包括事前的和事后的两个部分。威廉姆森:将不完全契约从而产生交易成本归结为对契约人的两个特别行为假定:——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完全契约问题的解决方式:①放弃这种交易;②交易过程的内部化;③设计一种不同的契约关系。威廉姆森: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发生的频率。威廉姆森提出六种交易类型及其必须与之相匹配的、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组织形式。即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解释并确定了各种经济组织(主要指企业和市场)的性质和存在的理由及其边界或作用的范围。关于纵向一体化现象,认为企业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3.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阿尔钦、德姆塞茨:“队生产”詹森、麦克林:代理成本的产生代理理论的关键问题是,在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监督的条件下,如何构造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契约关系,包括补偿性激励,从而为代理人提供适当的激励,促使其选择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行为。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企业完全是一种法律假设,是一组个人契约关系的连接。第三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是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规模经济既是竞争的起点又是竞争的结果,它涉及是否应该允许和鼓励大规模的企业存在,或者说什么是经济规模,规模与效率之间以及最低经济规模与企业实际规模之间的关系如何。3.1集中度与集中度的度量3.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ScaleandScope)3.3最低经济规模3.4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3.5规模、垄断、竞争与市场绩效3.1集中度与集中度的度量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方或买方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市场力量)。
同一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生命周期)市场集中度的动态变化: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集中度很低;当产业技术成熟、进入繁荣期时,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高,而后趋于稳定;随着产业的衰退,部分厂商退出,市场集中度就会再度上升。集中度的度量
集中度最高的市场是只有一家厂商的独家垄断。当任一市场中的厂商数量大于1时,两个因素会影响市场的集中度:一是该市场中的厂商数量多少;二是该市场中厂商市场份额的分布。1、市场集中度2、衡量指标(绝对法与相对法)
(1)行业集中度CRn: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CRn-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集中度;Xi-行业中第i位企业的产量、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有关数值。n-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若干企业数;在行业分析中,一般取n=4或n=8,计算前4家或前8家最大企业的集中度;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CRn概念清楚、含义明确,能够形象地反映市场集中状况,综合地反映了企业数量和规模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其计算也简便,所需资料较易获得。然而它所表达的企业集中程度并不完全真实,存在一定缺陷:首先,不能反映全部企业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只反映了最大的n个企业的总体规模。其次,无法体现最大的n个企业之间的相对情况,或者说,没有表明n个大企业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在其内部是如何分布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将产业市场结构粗分为寡占型(CR8≥40)和竞争型(CR8<40%)两类。其中,寡占型又细分为极高寡占型(CR8≥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CR8<70%);竞争型又细分为低集中竞争型(20%≤CR8<40%)和分散竞争型(CR8<20%)。(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
(H指数)X-产业市场总规模Xi
-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Si
-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产业内的企业数HHI越大,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完全垄断:HHI=1
有许多规模相同的企业时,HHI趋向0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市场结构寡占型竞争型高寡占Ⅰ型高寡占Ⅱ型低寡占Ⅰ型低寡占Ⅱ型竞争Ⅰ型竞争Ⅱ型HHI值(0/10000)HHI≥30003000>HHI≥18001800>HHI≥14001400>HHI≥10001000>HHI≥500500>HHI资料来源: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编.日本的产业集中优点:HHI指数可以不受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的影响,包含了所有企业的规模信息,能够反映出行业集中度所无法反映的集中度的差别。由于平方和计算的放大性,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变化反映特别敏感,因此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规模的差距大小。因此HHI指数在指导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不足:收集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成本高。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比较市场份额(%)S1S2S3S4,S5S6.S8S9,S10CR4HHI市场A60105550803850市场B2020202000802000市场C100/3100/3100/30001003333市场D49490.250.250.250.2598.54802(3)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
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O102030405060708090100%908070605040302010100%企业累计百分比(从最小到最大排列)市场占有率当所有企业的规模完全相同时,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重合。(4)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原是反映收入不均的一对指标,产业组织学者利用它们来反映行业内部企业规模的不均。基尼系数:0~1变动
=0:洛伦兹曲线与均等分布线重合,即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
~1:企业规模分布越来越不均等基尼系数也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用公式表示为:优点:可以反映出某一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规模分布情况。局限:是相对度量而不是绝对度量,两个市场的洛伦兹曲线相同时,市场结构可能不同;不同形状的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可能相同,因此基尼系数并不能代表某一特定市场中唯一的一种企业规模分布的状况。附注:国际上普遍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表示相对平均,0.3-0.4表示分配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0.4被作为一般警戒线。绝对法与相对法的区别联系:绝对法主要反映了市场中前几家最大厂商的集中度;而相对法则主要考虑到了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规模的差异,却未能考虑到前几位最大厂商对市场竞争、价格等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单独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竞争程度,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是比较全面的。研究具体的产业集中度时,究竟怎样的集中度意味着一个产业既达到了规模经济又保持了有效竞争,仍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3.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1、企业规模。市场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少数企业的规模越大,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导致企业规模变化的原因:企业自身追求规模扩展的动机;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影响。2、市场容量。一般来说,市场容量越大,企业扩张的余地越大,新的企业也越容易进入,大企业所占份额就可能变小,从而市场集中度就会降低。反过来,市场越小,竞争越激烈,企业扩张的余地越小,新企业越难进入,而大企业会凭借雄厚的实力设法兼并挤垮弱小企业。3、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者处于与已存在的企业相比不利的竞争地位和使已存在企业能长期获取正常利润的因素。若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大,专用性强,技术复杂,老企业较之新企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新企业进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则新企业难于进入,市场集中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反之,若进入障碍低,新企业易于进入,则会导致集中度下降。100%集中度利润率(%)连续曲线阶梯状集中度与利润率间的关系4、集中度与利润率★尼达姆(Needham)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某厂商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在价格上的反应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尼达姆公式的含义是:厂商的利润率与自己的市场份额成正比,与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和竞争对手在价格上的反应及市场份额成反比。不同规模企业的利润率差异是由成本差异造成的,企业规模差异和进入壁垒差异归根到底反映到企业的成本水平上,从而造成企业利润率的差异。大企业的集中度系数在60%以上时,其与利润率的相关性才非常显著。★德姆塞茨的研究1963年美国的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的关系1963年集中度系数R1-Rs0~20%6.4%20%~30%9.4%30%~40%7.0%40%~50%7.0%50%~60%12.8%60%以上14.0%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集中度市场结构C4值(%)C8值(%)寡占Ⅰ75≤C4寡占Ⅱ75<C4
≤85或85≤C8寡占Ⅲ50≤C4
<8575≤C8
<85寡占Ⅳ35≤C4
<5045≤C8
<75寡占Ⅴ30≤C4
<35或40≤C8
<45竞争型C4
<30或C8
<40资料来源:〔美〕J.S.贝恩。产业组织,丸善1981年版,第141-148页。★贝恩的研究著名产业组织理论学家贝恩把市场结构划为六个类型:极高寡占型,高集中寡占型,中(上)集中寡占型,中(下)集中寡占型,低集中寡占型和原子型。在贝恩看来,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非常普遍的,这在贝恩时期的美国、英国产业中得到了证实,当代产业组织也证实了这一点,纵观经济经过高速增长后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国家的产业发展,每个产业的发展都与一些明星企业密切相关,从汽车、钢铁、石化到家电、卷烟、日化,再到服装鞋类等,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领头羊,这些领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30%-90%不等,都对行业产品的价格和产量有一定的控制力,即寡头垄断是产业经济运动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将存在于各个产业,无论垄断的表现形式如何,而且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还是比较稳定的。贝恩以4家或8家企业集中度指标确定的市场结构分类。结构主义主要建立在两项经验性研究基础上,即对经济绩效、结构与绩效关系的衡量。贝恩(1959)用4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来测量市场结构,用回报率来测量绩效,考察了1936-1940年的美国42个样本制造业,得出的结论是集中度与经济绩效成正相关。贝恩第二项研究是用进入壁垒来测量市场结构,检验了美国20个制造业的进入壁垒和利润的关系。结果进一步发现了集中度和利润之间的正相关性,并发现平均回报率在高壁垒条件下明显地高于低壁垒的现象。据《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1)》分析,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例如,建筑机械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中国为29%,日本为67%(挖掘机);印刷机械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中国为14%,美国为37%,日本为65%;轴承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中国为25%,日本为90%;电机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中国为11%,美国为56%,日本为65%(交流电机)。产业组织规模偏小,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而产业生产集中度过低,则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营效率的提高。★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魏后凯(2002)利用全国工业普查521个制造业近60万个企业的系统数据,深入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市场集中状况,结论是:我国制造业无论采用什么指标,结果都表明,集中度非常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不仅导致规模经济的丧失,而且也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不利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3.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1、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的(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一单位单一或复合产品的平均成本递减(或递增),那么,就可说存在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这种对规模经济的定义侧重于技术角度。规模经济既是竞争的起点又是竞争的结果。0LKRQ1=100Q2=200Q3=300ABCK3K2K1L1L2L30LKRQ1=100Q2=200Q3=300K3K2K1L1L2L30LKRQ1=100Q2=200Q3=300K3K2K1L1L2L3ABCABC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2、规模经济与市场需求规模经济的前提是投入的增加和产出规模的扩大,由此可见,规模经济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在产出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只有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存在问题,规模经济才得以成立和实现。规模经济与产品的需求弹性存在正相关关系,既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就越有可能从规模的扩张中获得规模收益,反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规模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3、市场条件与规模经济的实现产出规模扩张成本降低价格降低跟随降价部分厂商退出市场大厂商实现规模经济不跟随降价同质产品不同价格市场选择低价产品高价产品退出市场
按照生产要素在企业的集中程度和投入产出量的大小,可以把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Single-ProductLevel);工厂水平的规模经济(Plant-Level);多工厂水平(或多种产品工厂)上的规模经济(Multi-PlantorMulti-ProductLevel)。4、规模经济的分类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是指在单一产品的生产中,伴随着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在一定范围内递减直至达到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时的产量规模称为最低经济规模。(MinimumEfficientScale,简称MES)。最低经济规模的产量水平因具体产品的技术特性的不同而变化。原因:大批量生产同一产品,由于制造、运输和库存管理等费用的节约,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两种成本曲线和MES的比较OMES11MES2产量2平均成本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工厂(Plant)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集合一定的生产设备,把不同的投入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经过一定的形态转换而生产出一定产品的组织形式。工厂在不同时点上的不同成本水平代表了工厂不同的实际产出水平的成本变化情况,或者说反映了工厂的成本变化趋势,这种成本变化趋势并不是工厂成本曲线的变化。平均成本曲线是不同产出规模上一系列可能的最低平均成本水平的连线。OA产量B平均成本C平均成本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对工厂而言显然都是可能的,但却不是最低成本水平,说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管理低效和浪费现象,即X非效率。为什么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要素组合比例不变的条件下,只是扩大工厂生产规模就可以发生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1)专业化分工的利益。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劳动者可以从事更加专业化的工作。从而可以使用更加专业化的机器设备、使连续化、系列化生产变为可能。(2)管理效率的提高。借助现代信息处理手段,管理者可以管理和监督的幅度大大扩大,使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管理费用减少。(3)技术上(或物理规律)的原因导致的建设费用节省。大规模工厂的机械、装置、建设等方面可以享有技术上(或物理规律)的原因导致的建设费用的经济性。外部成本和学习曲线对规模经济的影响:O平均生产和运输成本产量平均生产成本平均成本平均运输成本Q2Q1生产成本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如果运输成本提高,就会使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提高,从而使最低经济规模降低。显然,各种投入要素的运输费用提高对平均成本也会产生同样的影响。外部成本和学习曲线对规模经济的影响:OA累计总产量B单位成本CQ1Q2Q3Q4Q5学习曲线中包含了与时间相连的动态变化对产量和成本水平的变化,学习过程的结果表现在与总产量水平相比平均成本下降了。当厂商尝试生产一系列相关产品时,沿着学习曲线不断进行学习,保持成本不断下降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多工厂水平(多种产品工厂)上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最简单的多工厂水平的规模经济是一个企业或公司一个一个地复制生产相同产品的工厂,使规模扩大,产量水平提高,从而使企业或公司的成本水平逐步降低,经济学关于长期成本曲线是短期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包络线研究的就是这种情况。当多个工厂生产不同产品(产品品种的增加)时,多工厂的经济性又常常被称为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多工厂规模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工厂的技术条件。企业或公司范围的扩展减少了一个一个地复制生产相同产品工厂时的某些费用;不同的产品品种可以分摊风险。货币所得或货币收益。多工厂企业或公司在采购时比单一工厂更具价格上的谈判能力,这种货币所得使企业或公司更倾向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单位产品的盈利率。典型的多工厂规模的经济性发生在结合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垂直集中(或联合)的企业中。如,炼油企业生产汽油、轻油、重油等石油产品时同时使用蒸馏设备,比只生产一种石油产品要经济。假定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是X和Y,即C(X,0)和C(0,Y),当一个企业将两种产品结合生产时,其结合生产的成本为C(X,Y),则结合产品的规模经济性就可表示为:C(X,Y)<C(X,0)+C(0,Y)。在钢铁生产中垂直集中(或联合)的经济性特别显著。采矿、选矿、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以及最终产品的加工垂直地集中于同一企业,可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性。几个阶段发生的热可以连续利用;各个阶段中投入的原材料的搬运时间、搬运费用可以节省;合理的工厂布局、工程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费用也可以节省。规模经济可能出现在生产机器螺钉等产品时,在这种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机床等生产资料生产出多个相同的产品实例。工程师通过一种资源密集的过程(称为开发)完成设计与最初的原型。然后通过另一个由机器和/或低成本劳动力完成的过程(称为生产)创造出更多复制品,以满足市场需要。范围经济通过集中而非单独生产多个相似但不同的设计和原型而实现。例如在汽车制造业,多个相似但不同的汽车设计通常是通过组合子部件(如底盘、车体、内部装饰及传动装置)的现有设计来开发的,而不同的款式或型号通常是通过改变现有设计中的某些功能(如发动机和装饰水平)来产生的。换言之,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工艺、工具和材料设计出多个相似但不相同的产品,并制作出相似但不相同的原型。商业建筑同样如此,很少看到多座桥梁或多幢摩天大楼采用同一种设计。但商业建筑领域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每个成功的设计通常只会产生一两个实例,因而规模经济几乎从未真正实现过。在汽车制造业,通常会从成功的设计产生出许多不同的实例,通过复制每个原型,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形成互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钱德勒:“规模经济最初可以被定义为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或者分配的单一经营企业由于规模的提高而产生的生产或分配成本的降低。联合生产或联合分配的经济性产生于单一经营企业内部由于生产或分配多种产品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我使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的‘范围经济’一词来表示这种联合生产或联合分配的经济性)”。潘扎和威利格:“范围经济是由于企业的范围(而不是规模)而产生的成本节约。只要在一个企业中将两条或更多的生产线合并起来比各自分开生产更能节约成本的话,就存在范围经济。”“只要两个或更多的生产线提供可共享投入的服务成本是次可加的(即少于单独为每一条生产线提供服务的成本之和),那么这种多产品的成本函数就表现出范围经济。”熊贤良:生产单一产品产量增加时产生的成本节约是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当企业规模的扩大使产品品种增加时,这种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又常常被称为“范围经济”;还存在企业外部、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由多个行业向一个地区的集中形成的规模经济。3.3最低经济规模最低经济规模(MES)是指一家企业的最小最优经济规模,也就是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最小产出。最低经济规模的估计应剔除掉所有的货币所得因素,而只考虑影响成本的技术因素。以市场上在位厂商的实际规模为基础的,即以实际规模与“应该的”最低经济规模相比较,同时对成本的定义是可能达到的最低成本水平,与这种成本相伴的是可能达到的最佳管理和最佳技术状态,以此得出的则是以现有技术和管理为基础的最低经济规模。最低经济规模的估计最低经济规模的估计方法---工程法工程法是通过搜集“专家(工程师和经理)”关于单一产品或多工厂成本曲线的斜率和最优规模的意见,得出最低经济规模的估计值。优点:归纳不同专家的意见而成,是一种实用的估计方法。缺点:搜集专家意见的工作量过大,费时费力,不同专家的意见往往相左,由此得出的结论偏离真正的最低经济规模。最低经济规模的估计最低经济规模的估计方法---成本法成本法是通过分析研究实际成本数据资料找到可能的成本曲线,成本数据既可是同一时间多个厂商的资料,也可是同一厂商不同时间序列的资料。因为成本法估计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不但数据资料的分析整理费时费力,并且成本资料是对过去生产经营花费的描述,不能代表应该的最优生产经营效率,所以此法应用并不广泛。最低经济规模的估计方法---生存法生存法不是依据某些专家的意见,而是在实际工厂规模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工厂最低经济规模的估计。假定:如果某一规模范围内的工厂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提高,那么,这些工厂的规模就是有效率的;反之,如果某一规模范围内的工厂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下降,则这些工厂的规模就属于低效率的。生存法估计可以使用官方的统计资料,所以是比较客观、方便的,也展示了工厂规模的实际分布。最低经济规模与进入障碍规模比重系数贝恩50年代分析了美国二十个行业的实际情况d<5%,进入障碍较低5%<d<10%,进入障碍为中等程度d>10%,进入障碍较高植草益对产业进入障碍程度作测算,提出如下标准:d为10%一25%时,该产业为高度规模经济障碍d=5%一9%时,该产业为较高规模经济障碍d<5%时,该产业为中等或较低程度规模经济障碍
d是企业最优规模占市场总容量的比重,市场总容量既定时,d越大,说明企业最优规模越大.因而从规模经济角度考察的进入障碍也就越大。行业MES/S啤酒3.4香烟6.6纺织业0.2油漆1.4石油提炼1.9鞋0.2玻璃器皿1.5水泥1.7炼钢2.6滚珠轴承1.4家用电冰箱14.1电池1.93.4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最低经济规模或最优工厂规模主要是考虑技术水平,基本目的是获得经济批量的优化选择。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决定自己的规模主要考虑下列因素:(1)大量采购产生的采购费用和采购成本的降低;(2)产品生产线的“经济性”;(3)各种产品和服务对销售渠道的“共享”,能够带来销售费用的节约;(4)管理费用等各种间接费用的节约;(5)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效率,技术进步的速度;(6)国际国内市场的容量。3.5规模、垄断、竞争与市场绩效企业的规模大小与利润率在某种程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有“限度”的规模,只有在此限度内,企业的效益才随规模的增大而提高,超过此“限度”企业的效益反而会随规模的增大而降低。1、生产能力的限制。2、交易成本的限制。3、市场的限制。4、反垄断的限制。经济规模不等于规模经济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但更不是越小就越经济。一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规模结构,即保持适当的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因此,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的标准也应该是利润最大化原则,而不是单纯的规模大小。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1)低效率状态:(2)过度集中状态(3)理想状态发达国家(美、欧、日)多数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理想状态(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家电)。而在另外一部分产业中,存在着超经济规模的过度集中,贝恩发现许多过度集中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规模较小的企业高,可见过度集中实际上降低了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一部分产业尽管长期处于低效率状态,但市场中的企业却仍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原因是:产品差别化;廉价劳动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之源泉,但是,过度的重复建设则制约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垄断虽然会使社会福利遭受损失,但是,对未来垄断利润的预期能够激励厂商开发新产品、采用更有效率的生产技术。从这种意义上说,对垄断、竞争和效率的关系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对于规模经济与市场绩效之间达到什么程度才是合意的,涉及价值判断,并且这种价值判断必须考虑到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处境。第四章进入退出壁垒
4.1进入、进入壁垒及其影响
4.2进入壁垒分类
4.3进入壁垒的理论回顾
4.4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4.5退出、退出壁垒1、进入所谓进入,是指一个厂商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即开始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场上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充分替代品。进入的程度:市场份额的变化。进入的速度:企业规模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进入:进入率、净进入率、进入的渗透率和进入者进入后的生存时间。4.1进入、进入壁垒及其影响进入者进入后的生存时间,即进入者的平均寿命周期。2、进入的方式(1)从进入者采用技术的角度:模仿和创新。
模仿进入是指部分或全部复制在位厂商的活动。
创新方式是指进入者一开始就在以产品差异化为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竞争的自然选择过程,不断向消费者提供新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产品与在位者展开竞争。(2)从进入者创立企业方式的角度:全新进入: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成功率较低;收购进入:通过购买一家企业从而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内部发展:企业进行多样化经营,涉及新的业务实体的创立(新的生产能力、分销关系、销售网络)在实际市场竞争中,进入者往往采取多种方式进入。高的进入率通常与高的技术创新率和高的效率改进率相关联(杰罗斯基,1991)。3、进入的阶段
准备期:市场考察,市场调研,产品技术开发以及与银行金融机构接触。秘密进行。
进入期:进入者投资以确立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继续进行市场调研,产品技术开发等以外,筹建销售力量、组建工厂。
持续期:进入者的战略由进入转向企业长期目标、着手战略发展的时期。广告宣传,改进产品设计,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进服务等。后进入期:维持或防守已占领的市场位置。保持企业盈利的持续增长。4、进入壁垒竞争是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竞争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经济学更为关注的是厂商进入某一市场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即进入壁垒。进入壁垒在决定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分布中起着“中枢”作用,影响着在位厂商究竟能把价格定在高于、等于还是低于边际成本的能力。如果不存在进入壁垒就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正是进入壁垒才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存在的根本条件。进入壁垒是产业重要的结构性特征,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和绩效。
所谓进入壁垒,是指相对于企图进入的新企业,现存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是新企业进入所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它反映了新企业与现存企业之间竞争条件的差异,影响到该市场的垄断竞争状况,从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进入壁垒的大小既反映了市场内的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潜在企业或新企业所面临的劣势的程度。注意:第一,最基本的进入壁垒产生于市场自身的基本条件;第二,不同时期不同产业进入壁垒的程度差异很大。进入壁垒分为两大类:结构性的(或经济性的)进入壁垒:产生于欲进入的产业本身的基本特性,即进入某一特定产业时遇到的经济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所导致的成本的提高,包括技术、成本、消费者偏好、规模经济和市场容量等方面的障碍。塞罗斯-拉比尼假定:任何在位厂商都倾向于维持一个低价以阻止进入,从而保持已有的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该假定意味着在容量较小的市场上,新的潜在进入者难以进入。策略性的(或行为性的)进入壁垒:产生于在位厂商的行为,特别是在位者可以采取行动提高结构性壁垒,或者扬言一旦进入就采取报复行动。此外,政府规制壁垒,专利保护,政府法律4.2进入壁垒分类1、结构性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平均成本产量OABMCD需求DLRAC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市场容量OM的大小;最低经济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一个产业的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该产业客观上只能容纳少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量小于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越高。绝对成本优势壁垒产量平均成本P2PP1D进入者的平均成本在位者的平均成本
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位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者。如果在位企业把价格定在P1
和P2之间并满足市场需求,则在位企业获得经济利润的同时阻止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在位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可能源于以下因素:在位企业通过专利或技术秘诀控制了最新的生产工艺;在位企业可能控制了高质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应渠道;在位企业可能控制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在位企业拥有具有特殊经营能力和其他技术专长的人才;进入企业筹集资金进入时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资本成本。产品差异化壁垒产品差异是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之间替代程度的不完全性。产品差异化壁垒的核心是指在位企业在市场中拥有进入企业所没有的消费者偏好优势。一般来说,在位企业的产品差异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位企业以专利或技术秘诀形式拥有在优良产品设计方面的有效控制权,使消费者把控制权与优良的产品等同化,企业成了高品质产品的象征;在位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在定价和服务等方面所树立的良好声誉;在位企业通过以往的广告宣传而建立的消费者忠诚以及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使新进入企业在销售成本上处于劣势;在位企业和新进入企业的产品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存在着不对称性。网络效应壁垒网络效应是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用户从一种网络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取决于消费网络现有的用户基数。某个网络的用户基数越大,越能吸引新的用户加入,而新用户的加入又使原有用户在不用增加付费的情况下增加了可连接性,用户基数的扩大增加了网络对新老用户的价值。在位企业先进入市场,在用户基数上具有明显优势。用户基数的不对称成为网络市场上的进入壁垒。2、策略性进入壁垒在位企业的投资能否成功阻止进入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发生在进入者的进入决策之前,并且能够被进入者观察到;这种投资能通过改变在位者的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或通过向进入者传递有关市场信息而改变进入者对进入后利润的预期,从而影响进入者的进入决策;这种投资必须是不可回收或不可逆的,具有承诺价值。常见的策略性进入壁垒过度生产能力投资产量边际成本w+rwq1进入者的边际成本q2在位者的边际成本过度生产能力干中学累计产量平均成本ATC干中学是指随着企业所生产的累计产量的增加,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经验的积累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干中学能使在位企业获得多少优势取决于两点:第一,在位企业通过干中学能比新进入企业降低多少成本;第二,学习需要花费的时间。提高竞争对手成本垂直一体化利用政府管制利用产品的互补性和配件生产提高工资和其他投入品的价格1、贝恩的结构主义分析“某一产业中的在位者相对于潜在进入者所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反映在在位者能够把价格提高到竞争性价格水平之上,而又不会招致新厂商的进入”。贝恩所强调的经济壁垒有四种:在位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特有资源在位厂商的策略:进入封锁(在位厂商展开竞争,好像根本不存在进入一样,这时市场对进入者也就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进入遏制(在位厂商不能对进入者实行封锁,但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功地挫败进入)、进入容纳(在位厂商发现容许进入比建立代价高昂的进入壁垒要划算)。4.3进入壁垒的理论回顾
其他学者提出六种形成进入壁垒的原因:在位厂商的排他性定价(限制性定价)、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累计支出、在位厂商的生产能力储备、经验的积累、经营多样化、垂直集中和销售网。
经济壁垒的高低可以用行业价格与平均成本的差额来衡量。差额越大,进入壁垒越——
?从长期看,一旦价格高得超过了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所能保护的水平,在位厂商的超额利润高得诱人,进入就会发生。进入的结果——?
施蒂格勒(1968)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成本不对称基础上的进入壁垒概念,认为进入壁垒是指那些“新厂商进入一个市场所负担的、而这一市场中在位厂商不负担的生产成本”。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都不构成进入壁垒。他强调的是政府管制这一人为壁垒。
冯∙维茨塞克(1980):“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下英语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 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 二年级地方教学计划
- 护理协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年电大工作计划范文
- 《氨吸收式制冷机》课件
- 政史地科组计划
- 大班安全个人工作计划024开头
- 《氧化还原平衡修改》课件
- 《复试记账》课件2
- 2024商业地产策划定位和规划设计合同书模板
- 玉溪大红山铁矿二期北采区采矿施工组织设计
- 2024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 中西文化鉴赏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郑州大学
- 2024国开大学《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2答案
- 14《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 DL∕T 5494-2014 电力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规程
- 颅脑外伤病人的急救和护理
- 大型储罐制作安装施工方案
- 2024版《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环境工程原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华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