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绪论3一、文学启蒙的意义1.启蒙在传统中的历史依据2.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3.“现代化”内涵的扩大4“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5循着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个方面,继续扩充和深化“现代化”内涵的,是鲁迅和周作人易卜生《玩偶之家》61.价值观的转变:民族文化人格的重构2.主流社会思潮的转变:西方思想的传播3.文学传统的转变:对多元文学创作的认同4文学话语权的转变:个人话语-启蒙话语-大众话语7二、对启蒙的冷静反观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张力题材的多样化选择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周作人8文学现代化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现代文学形式的变革: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要求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个性的矛盾9三、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民族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国家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摆脱灾难、振兴自强的唯一途径。在近百年的历史空间里,人们不约而同和频繁地使用着“国家”这个核心性概念。1931年第七期《良友·战事画刊》10

现代文学内部的变迁:现代化(西方化)到本土化(民族化)的转变11四、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中国现代文学史记录的是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这中间又以抗战的爆发作为前后期的分界点12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想特色与艺术追求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14一、“发生”的概念以不同的“形象”进入历史叙述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现代文学“发生”的诸多“条件”15新文学实践条件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就是新文学的“发生”。这个“发生”的条件包括新文学和文化实践的主体、方式和资源等一整套社会性的机制。16

事实上,这里的“发生”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试图描述一种新文学结构性的发生,即在前新文学时期去发现某一种可能导向新文学的社会性体制和结构的初步诞生。17二、近代知识界的形成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张元济,曾中进士,清末投身出版业,经营商务印书馆,是当时文人转型的代表18近代报业的兴起:报业在知识和思想传播意义上成为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启蒙业”19学会的涌现:近代的知识实践形式近代中国兴学会之风,正是从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20三、“白话”的兴起

“白话”是社会文化实践所要寻找和建构的目标和对象:一种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工具;一个富国强民的良方。

21

1900年,王照出版了《官话合声字母》一书,参照日本的假名,创制了一种以北京音为标准的、采用双拼制的“合声字母”22四、近代诗文界的“革命”诗界革命:作为晚清文学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青年梁启超23文界革命:最早出现在在梁启超写于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在后来一系列报业的实践中成就的“新文体”24

小说界革命:公开亮相是在诗界革命已达于创作高潮的1902年,“俗语文体”的建设便成为一种必然25研究论著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陈平原:《触摸历史和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章文学革命与白话文27一、文学革命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新青年》的“青年形象”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迅速集结28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首先展开在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重新评判,展开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其次在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方思潮的引介实践29对文学革命的不同解释及其交锋与林纾的论战与“学衡派”的论战林纾30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中国现代新文化实践的开端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打破了近代以来体用之争的思想樊篱,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和极大热情吸收和引介外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文学”的生产方式31《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了文学变革的必要性。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他以中外文学史史实论证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胡适32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33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合用的工具。34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思想革命》主张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强调思想的革命比语言文字的革新更为重要《平民文学》对新文学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界说,指出新文学是“平民的文学”,就是要用普通的文体实写大众生活的真情实状三、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张外来文学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1922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丛书361921年1月,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作为自己的代用会刊.自1921年1月第12卷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22卷12号止37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其最早的成员包括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穆木天、陶晶孙、何畏等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38莽原—未名社《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39

新月社新月社是在新文学发展初期稍后一个阶段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个文学社团1928年3月,新月社创办《新月》月刊40四、早期白话文学创作诗歌:最初的实践领域小说的积极尝试各具特色的白话散文初期戏剧的艰难耕耘41胡适的新诗理念1.提倡“细密的观察”和“朴实无华的白描工夫”所形成的写实倾向2.因倡导诗的“具体的做法”所造成的理念化、寓言化的倾向42诗歌创作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和傅斯年等人是“从旧式诗词、由里脱胎出来”的。沈尹默的《三弦》、《月夜》是早期白话诗的代表作。俞平伯的《冬夜》和康白情的《草儿》两诗集也在白话诗的初期创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43

小说创作最初显示了白话文学实绩的是鲁迅的创作,《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现代形式和现代精神的白话小说

44

散文创作1918年4月,《新青年》4卷4号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最初的园地45戏剧创作这一时期虽有胡适的《终身大事》、郭沫若的诗剧《棠棣之花》等创作,但在现代戏剧传统中的意义并非十分重大,真正对中国现代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是在1922年以后才出现的46研究论著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01期;王晓明:《一份杂志与一个社团——重识“五·四”文学传统》,《上海文学》,1993年04期;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

鲁迅48一、鲁迅出现的意义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鲁迅原名周树人,号豫才,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县,念完私塾即往南京,1902年,他考取官费留学日本49

在最初的文学尝试失败后,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判地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利弊得失,确立文艺为“第一要著”50鲁迅“在当时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片面移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袭所谓民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各种主义、学说,而“首在立人”,树立个人独立自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体才能发展。”51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卓越而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样式,并一一使其臻于成熟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在热情呼唤现代化的同时,意识到现代化在中国可能产生的各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充满辩证精神的深刻思想52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53

1918年的《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中国文学由此真正跨入现代54

《呐喊》收录了1918-1922年的14个短篇,首开20世纪中国文学最深刻的主题——国民性批判的先河小说《伤逝》情节55三、《野草》和《朝花夕拾》鲁迅的“哲学”就在《野草》里突破传统文学樊篱的现代性文本《朝花夕拾》的回忆视角老中国灰暗深邃背景烘托下舒缓明丽的抒情基调《野草》版画56《野草》题辞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57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鲁迅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58四、杂文“取今复古”的魏晋格调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我的内心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59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广义的杂文泛指中国现代一切白话文的总和,但其内在精神必须体现作者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60鲁迅杂文创作的几个时期1918年至1924年即《热风》和《坟》的一部分,属早期1925年至1929年间,这一时期的杂文包括《华盖集》及其续编,《而已集》和《三闲集》1930年至1934年,包括《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61鲁迅杂文的内容鲁迅杂文涉及问题极其宽广,涵盖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各方面,核心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奴役关系,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内容首先是直接抨击时弊的政论。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看齐世界前进大势而又不为先进文化所主宰,亦即他早年希望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62杂文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63研究论著李长之:《鲁迅批判》,北新书局,1936年;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三联书店,2008年;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章多种小说形式的探索65一、郁达夫与“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1896—1945)本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和郭沫若一起创办创造社,同年10月出版《沉沦》,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留学生小说集,引起文坛的震动。66

“零余者”形象来自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而其代表人物则是《罗亭》中的同名男主人公。郁达夫把“多余人”翻译成“零余者”,从多余人的形象中获得深刻的共鸣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67

郁达夫称自己身上有三重精神要素:对于大自然的迷恋,向空远的渴望,远游之情,并把这三重要素视为写作的“主要动机”68郁达夫的小说叙事的三种形态1.以《沉沦》为代表,小说结构表现为散文化和情绪化的特征2.到了《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小说中既有“我”,又有了“她”,出现了两个主人公、两种人物的生存境遇的参照3.到了1932年的《迟桂花》,“她”真正成了主人公,而“我”除了作为小说人物之外,更体现一个叙事者的功能69二、“五四”时期的抒情小说人生从十八九到二十余,总是要经过一个浪漫的抒情时代的。——郁达夫70

如果说,“五四”时期以《女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中充满狂飙突进的激昂情绪,那么小说中的情感则往往表现为低回、感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抒情小说大多创生于“五四”落潮之际,尤其“到‘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彷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1921年版《女神》封面71

郭沫若在1919年发表以朝鲜为背景的首篇小说《牧羊哀话》。此后的文学创作间或有小说问世,直到1947年发表《地下的笑声》,其间的小说收于《落叶》、《塔》、《橄榄》、《豕蹄》等《牧羊哀话》72

创造社有影响的小说家还有张资平,以写三角恋爱小说著称,主要作品有《梅岭之春》、《苔莉》、《飞絮》等73

庐隐(1899—1934),原名黄淑仪,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灵海潮汐》、《曼丽》,长篇小说《归雁》、《象牙戒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短篇小说《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小说《海滨故人》74

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县人,1922年开始以淦女士的笔名在《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杂志上发表《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之后》等小说,其后收入小说集《卷葹》75三、乡土小说的流脉“侨寓文学的作者”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民俗学的价值小说家的怀乡病乡土小说的意义76

乡土小说“五四”时期通常与问题小说、抒情小说并称的第三种小说类型,指“五四”时期从广大乡村流浪到北京的青年作家以乡土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创作潮流77乡土小说的作者“五四”运动直接熏陶出来的鲁迅这一代之后的第二代新文学作家,他们大部分有乡土童年的生活背景,又受“五四”的感召离开故土进入都市,一方面接受了现代文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乡土保持着观照距离,再回过头来以现代意识反观乡土,就有了终老乡土不曾有的感受和发现78乡土小说家首先发现的是故乡原始习俗的落后愚昧以及反人性的野蛮残酷乡土小说所普遍具有的民俗学方面的价值乡土小说还侧重叙写了作家们在都市中接受了现代文明的同时,因感受到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半殖民地化、商品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道德问题79乡土小说的意义:1.乡土小说家们普遍注重对地方风物民俗的描写2.乡土小说作者是一批真正扎根乡土生活,真切地了解乡土农人的辛酸和痛苦的小说家3.乡土小说反映了“五四”从启蒙主义的个性解放发展为社会解放的思潮,打破了“五四”的“自我”的形象,从浪漫主义的天空回到了坚实的大地,回到了社会现实80四、“为人生”的小说

乡土生活的表现,作家创作视野的扩大,使小说题材的扩大成为可能,“为人生”的理念也得以真正在创作实践中落实。王怀庆作《倪焕之》插图原稿81

叶圣陶(1894—1988),问题小说代表作家之一。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20年代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并在1928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82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五四”初期“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和《生与死的一行列》83

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花生,1917年入燕京大学,后去牛津学宗教考古学,精通梵文。他的早期小说大都以东南亚为背景,充满异域情趣,是文学研究会作家中最奇特的一位,其创作有他人无法重复和替代的文学史价值84研究论著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丁帆:《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86一、“随感录”所开创的杂文产生的背景《新青年》等报刊的各家杂文“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杂文在30年代的延伸发展87现代散文使用清楚明白、逻辑严密的白话,借助西方语言的句法、章法和某些概念,抒发个人意志,标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笔法大胆创新,洋溢着激进批判的青春气息,为后来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88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期,首创了一个“随感录”专栏。后来成为日常词汇的“随感”二字,在当时包含着个性解放的自由意义,它是打破“文以载道”僵化堡垒的炸药包陈独秀89刘半农林语堂瞿秋白90

我还更乐观于杂文的开展,日见其斑斓。第一是使中国的著作界热闹,活泼;第二是使不是东西之流缩头;第三是使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在相形之下,立刻显出不死不活相。——鲁迅91二、周作人与美文的倡导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美文》。幽默、雍容、漂亮、缜密,便是“美文”的主要特点。周作人自己首开风气,写出了许多抒发性情的文字92周作人所说的美文就是英文里的Essay,可译作随笔、小品文、絮语散文、家常散文、随笔散文等,他恬淡闲适的散文风格带动了一个“闲话风”气候的形成93

俞平伯(1900—1990),有《杂拌儿》、《燕知草》等集子。他的散文经常示人以一种名士风度,使人于微暖轻醺中有不知身在何世之感94

钟敬文(1903—2002),1922年毕业于海丰县陆安师范,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学做白话诗。早年的散文集《荔枝小品》依稀有一些周作人的影子95

30年代,发生过关于闲适小品的争论。林语堂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主张“超脱”和“幽默”,主张抒写性灵96三、朱自清、冰心等人的散文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早年主要写作新诗,后来转向散文创作。他的散文是公认的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其为人为文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正直清白的节操97“朱自清把古典与现代、文言与口语、情意与哲理、义理与辞章,结合到了近于完美的境地。尽管有“着意为文”、过于精细之嫌,但那既洗尽铅华又雍容华贵的风致,实在是现代散文的骄傲。”98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五四”时以问题小说和小诗写作成名,但以散文的成就为最高。她自己承认:“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99

何其芳(1912—1977),1936年出版《画梦录》。何其芳在代序《扇上的烟云》中说自己:“喜欢想象着一些辽远的东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和许多在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100

李广田(1906—1968),出版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他喜欢以记叙某种独特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人物身上,命运的悲苦和对这悲苦的抗争构成了一幅幅质朴而忧郁的人生风景101四、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演变报告文学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品种,它是随着近现代报刊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但自觉地提倡和创作报告文学,还是左联成立以后的事1021936年发表的两篇重要作品,被视为年轻的中国报告文学趋向成熟的标志。一篇是夏衍的《包身工》,另一篇《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作者宋之的103邹韬奋以游访欧洲、苏联为题材出版了《萍踪寄语》一至三集和《萍踪忆语》,产生很大影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出版有《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深入报道了西北诸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萍踪寄语》内插页104研究论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序》;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六章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106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四川乐山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心底的个人的郁结和“民族的郁结”终于汇聚在一起并找到了宣泄的历史契机,出版于1921年8月的诗集《女神》,便是这种近乎疯狂的激情之下的产物

一、“凤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107

《女神》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它受“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同时又真正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女神》成为一个新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史诗般的作品,也成为创生期的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1958年版《女神》英文版封面108《凤凰涅槃》节选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火便是凰!凤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109“泛神论”既是郭沫若的哲学思想,又是他的诗歌观念。郭沫若的泛神论创造性地把自我、自然与神三个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三大支柱郭沫若的诗歌也体现出风格多样化的倾向,他有一些同样脍炙人口的清新单纯的短诗,如《天上的市街》、《夕暮》等110二、小诗派与湖畔诗人1923年,冰心把她的三百余首小诗汇集成诗集《繁星》、《春水》正式出版,开创了一个“小诗的流行的时代”111

由于郑振铎翻译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和周作人引入的日本短歌、俳句的影响,以及冰心等人的自觉实践,使小诗创作在中国诗坛风靡一时印度诗人泰戈尔112

小诗集中体现了冰心在“五四”时代的著名的爱和美的哲学,这种爱和美的哲学在小诗中具体体现为童心、母爱、自然的母题《春水·一零五》: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113

宗白华在小诗派中自成一格,出版于1923年12月的诗集《流云小诗》,其中最擅长的领域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宇宙以及社会人生的律动之间的契合114

1922年3月,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西子湖畔组成“湖畔诗社”,同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8月出版汪静之《蕙的风》,1923年12月又出版合集《春的歌集》115三、新月派诗人的追求前期新月派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其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林徽因、孙大雨、于庚虞等人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新月诗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后期新月派的诗人群,其基本成员除了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孙大雨等人外,还有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等116新诗的格律化新诗格律化的形式原则,即所谓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三美”主张新诗格律化的更内在的原则,是“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主张117

闻一多,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性人物之一。格律诗理论的倡导者,他信奉:“差不多没有诗人承认他们真正给格律束缚住了。他们乐意戴着脚镣跳舞,并且要戴别个诗人的脚镣。”118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进英国剑桥,1928年起任《新月》杂志主编,1931年主编《诗刊》,同年遭空难逝世。生前出版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死后出版《云游集》119

朱湘(1904—1933),新月派的另一重镇,有《夏天》、《草莽集》、《石门集》等。他是新月派中最讲究形式美的诗人,强调音韵格律与“文字的典则”,诗作有鲜明的音乐感,同时又刻意营造一种古典美120四、冯至及其他诗人冯至,1905年出生于河北,1922年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人组织“浅草社”,1925年又与杨晦、陈炜漠、陈翔鹤等另组“沉钟社”,冯至20年代更为突出的贡献是他的《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等叙事诗的写作121

臧克家(1905—2004),从1932年开始写诗,到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问世,臧克家始终坚持自己的贴近泥土的创作原则,被誉为“泥土诗人”122研究论著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姜涛:《“新诗集”与现代新诗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七章

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124一、文明戏与爱美剧新剧,亦称文明戏,从1907年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