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逐章(节)解读_第1页
《唐律疏议》逐章(节)解读_第2页
《唐律疏议》逐章(节)解读_第3页
《唐律疏议》逐章(节)解读_第4页
《唐律疏议》逐章(节)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律疏议》逐章(节)解读REPORTINGREPORTINGCATALOGUE目录卷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第八REPORTINGCATALOGUE目录卷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第十三卷第十四卷第十五卷第十六卷第十七REPORTINGCATALOGUE目录卷第十八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六REPORTINGCATALOGUE目录卷第二十七卷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九卷第三十重刻唐律疏议序四库全书总目唐律疏议提要进律疏表律音义唐律释文REPORTINGCATALOGUE目录唐律疏义序重刻故唐律疏议序跋01卷第一REPORTING《名例律》首先明确了刑罚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等。这些原则是唐朝法律制度的基础,确保了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1.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该卷详细规定了各种刑罚的种类和等级,包括笞、杖、徒、流、死等五刑。每种刑罚都明确了具体的执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2.刑罚种类和等级卷第一卷第一3.犯罪构成和量刑标准:《名例律》对犯罪构成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犯罪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以及犯罪形态等。同时,该卷还规定了量刑的标准和原则,使得法官在审判时能够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做出公正的判决。总的来说,《唐律疏议》卷第一《名例律》是唐朝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唐朝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该卷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此外,《唐律疏议》的其他卷目也分别对不同领域的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如《卫禁律》保护皇帝和国家安全,《职制律》规范官员行为,《户婚律》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等。这些卷目共同构成了唐朝完备的法律体系。02卷第二REPORTING卷第二名例律名例律是《唐律疏议》的开篇,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它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为后面的具体法律条文提供了基础。名例律中详细阐述了五刑、十恶、八议等重要法律制度,体现了唐朝法律的严谨性和系统性。01刑罚制度唐律规定了五种刑罚,即笞、杖、徒、流、死,合称五刑。此外,还有连坐等附加刑。这些刑罚制度在名例律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为后续的法律实施提供了依据。同时,唐律还注重刑罚的适度与公正,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02法律原则名例律中还确立了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如罪刑法定原则、同罪异罚原则等。这些原则为唐朝的法律实践提供了指导,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此外,名例律还强调了法律的平等适用,即不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应受到法律的同等约束和保护。0303卷第三REPORTING卷第三010203五刑包括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这是唐代刑罚的基本体系。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此十种罪行被视为最严重的犯罪,处罚也最为严厉。八议等特权规定包括八议、请、减、赎、当、免官等制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封建法律对贵族官僚的特权保护。04卷第四REPORTING05卷第五REPORTING《唐律疏议》卷第五“名例”主要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是唐朝律法中的总则部分。以下是该卷部分内容的解读卷第五1.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卷第五确立了刑罚的种类和等级,包括笞、杖、徒、流、死等五种主刑,以及赎刑、没收等附加刑。规定了刑罚的适用原则,如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从旧兼从轻等。明确了量刑的考虑因素,包括犯罪动机、手段、后果以及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卷第五2.犯罪主体与刑罚适用对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人犯罪,规定了不同的刑罚适用原则。如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等特定群体在犯罪时可能受到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待遇。卷第五对于共同犯罪,根据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地位,分别规定了主犯、从犯、胁从犯等不同的刑罚责任。明确了减刑的条件和程序,对于表现良好的罪犯可以依法减刑。3.自首与减刑规定了自首的条件和法律效力,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卷第五010203对于一人犯数罪的,规定了并罚的原则和方法,如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等。对于累犯,即从重处罚的情节和条件进行了规定,以体现对重复犯罪的严厉打击。4.数罪并罚与累犯卷第五卷第五需要注意的是,《唐律疏议》卷第五“名例”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复杂,以上仅为部分内容的简要解读。如果需要更详细和全面的了解,建议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法学研究资料。此外,《唐律疏议》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代表,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06卷第六REPORTING《唐律疏议》卷第六主要涉及了诸多法律条文及其解释,针对各种犯罪情况做出了详细规定。以下是对卷第六部分内容的解读卷第六1.奸罪相关规定对于奸父祖妾、伯叔母、姑、姊妹、子孙之妇、兄弟之女等亲属的行为,唐律规定了严厉的刑罚,如绞刑。这体现了唐代法律对于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的严格维护。若是奸父祖所幸婢,刑罚则相对减轻,但仍需受到徒三年的处罚。这表明即使是对地位较低的婢女,也并非可以随意侵犯。卷第六对于奴奸良人的行为,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制,根据具体情况,刑罚包括徒刑、流放和绞刑等。卷第六卷第六对于媒合奸通的行为,也有相应的法律制裁,通常比照奸者的刑罚减一等。在双方自愿的和奸行为中,若男方是强者,妇女则不承担责任,体现了对女性的某种保护。2.和奸无妇女罪名010203卷第六0102033.监主于监守内奸对于监临主守之人在其监管范围内犯奸的行为,法律给予了加重的处罚,显示出对公职人员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更高要求。若在居父母及夫丧期间,或是道士、女官等特殊身份者犯奸,刑罚会进一步加重。4.其他法律条文卷第六中还涉及了其他多种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如贸易官物、擅自赋敛、以及渎职等行为的法律后果。总的来说,《唐律疏议》卷第六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法律规定,展示了唐代法制的细致和完备。这些法律条文不仅维护了社会秩序,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这些法律条文共同构成了唐代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各种犯罪行为的认知和惩处态度。卷第六07卷第七REPORTING卷第七创制与发展卫禁律起源于晋朝,经过多个朝代的完善,至唐朝时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该律主要目的是保卫皇帝安全和国家边境,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有严格的惩罚措施。主要内容包括阑入太庙、山陵、宫门、殿门等禁地的规定,以及越垣、守卫失职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这些规定体现了对皇帝和国家的尊重与保护。法律意义卫禁律在唐朝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确保了皇帝的安全和国家的稳定,同时也彰显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08卷第八REPORTING09卷第九REPORTING官员设置规定详细规定了官员的设置及其限制。若有违规增设官员或不应设置而设置的情况,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如杖责、徒刑等。贡举制度特权与限制卷第九对于贡举非其人或者应贡举而不贡举的情况,也有明确的法律责任,旨在保证选拔官员的公正性和质量。介绍了享有特权的等级及其相应特权,这些特权主要是针对主刑的减免或易刑办法。同时,也规定了官员犯罪后的特殊处罚和再次任官的年限及官品。10卷第十REPORTING《唐律疏议》卷第十主要涉及职制方面的法律规定。以下是对其中部分内容的解读卷第十1.制书与官文书的错误处理若制书有误,不立即上奏更正而私自改动的,将受杖八十的处罚。若是官文书有误,未经请示长官而私自改动的,将受笞四十的处罚。如果知道制书或官文书有误,但未按程序奏请更正,而是依照错误执行,也将受到相应的处罚。2.上书与奏事的注意事项卷第十010203上书或奏事时,如果误犯了宗庙或皇帝的名讳,将受杖八十的处罚。对于名字触犯宗庙或皇帝名讳的,将处以徒刑三年。但如果是声音相似或意义相近的字,则不构成犯罪。如果是口误或在其他文书中误犯,将受笞五十的处罚。卷第十卷第十对于制书,这种加二等的处罚相当于杖一百;对于官文书,则相当于杖六十。如果在上书或奏事过程中私自修饰文字,将受到加二等的处罚。这意味着原本应受的处罚会加重。3.对文书错误的附加处罚0102031234.其他文书错误的处理如果上尚书省的文书有误,将受笞四十的处罚。其他非上尚书省的官文书有误,将受笞三十的处罚。卷第十卷第十如果文书错误导致实际损害,将受到加三等的处罚。例如,原本应受笞四十的处罚将变为杖七十。总的来说,《唐律疏议》卷第十对职制方面的各种文书错误和触犯宗庙或皇帝名讳的行为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这些规定旨在确保政府文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维护皇室的尊严和权威。““11卷第十一REPORTING卷第十一主要涉及国家机关官员的设置、选任等方面。例如,规定了奉使出差时,如果雇佣他人代替或者将任务转寄给他人,将会受到杖一百的处罚;如果因此导致事务被耽搁,则处罚更重,为徒一年。同时,对于在官长吏,如果没有实际政绩而擅自立碑颂扬自己的行为,也会受到徒一年的处罚。职制律卷十一中还包含了对官员行为的约束条款。如官员有所请求以曲解法律,将会受到笞五十的处罚;如果已经施行,则处罚加重为杖一百。此外,对于监临官将所辖部门的财物私自取用等行为,也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对官员的约束在卷十一中,也体现了《唐律疏议》的刑罚适用原则。例如,在处罚时会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意图、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犯罪者的身份等因素。同时,对于某些特定犯罪行为,如盗窃、诈骗等,也有详细的处罚规定和量刑标准。刑罚的适用原则12卷第十二REPORTING户婚律承袭自汉代的九章律,经过后世的不断修订,至唐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律法体系。户婚律的起源主要涉及户籍管理、婚姻制度、家庭关系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户婚律的主要内容是唐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户婚律在唐代法律中的地位卷第十二13卷第十三REPORTING授田规定详细规定了授田的数量和对象,如一顷田地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身份的人群,授田的数量也有所不同。卷第十三占田过限对占田超过规定限额的行为,根据超出数量多少,制定了相应的刑罚措施,如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盗耕种公私田对盗耕种公私田地的行为也做出了规定,根据盗耕田地数量多少,分别处以不同等级的刑罚,如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过杖一百,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14卷第十四REPORTING卷第十四01根据《唐律疏议》卷第十四的规定,同姓之间不得结婚,违者将会受到徒二年的处罚。这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可能带来的问题,维护社会伦理。法律规定了外姻有服属者(如外祖父母、舅、姨、妻之父母等)之间不得进行婚姻,这种被称为“尊卑共为婚姻”的行为是被禁止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婚姻禁止性规定,例如不得娶同母异父的姐妹,或者妻前夫的女儿(如果是由妻子所生的)。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维护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0203同姓不婚尊卑不婚其他禁止性规定15卷第十五REPORTING饲养与管理《唐律疏议》卷第十五详细规定了官有牲畜的饲养和管理制度。对于因饲养不当导致牲畜瘦弱或死亡的情况,相关责任人将受到惩罚。这反映了唐朝对官有资产的严格管理。官畜运输在牲畜运输过程中,若出现因管理不善导致的牲畜损失,也有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惩处。这体现了唐朝法律对于公共财产保护的重视。私用官畜该卷还规定了官员私用官畜的限制和处罚措施。例如,官员因公事乘坐官马、牛等牲畜时,不得私自搭载过多物品,否则将根据超重情况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一规定旨在防止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资源。卷第十五16卷第十六REPORTING《唐律疏议》卷第十六“擅兴”解读《唐律疏议》卷第十六“擅兴”主要涉及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将帅职守、军需供应、擅自兴建和征发徭役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是对该卷部分内容的解读卷第十六卷第十六0102031.不忧军事者,杖一百此条规定,对于临军征讨时,如果缺乏必要的细小物品(如随身七事及火幕、行具等),相关责任人将受到杖一百的处罚。注释中强调,这些物品在临战时是来不及另行寻求的,因此必须提前准备充分。010203若尚未从军出征,还有时间寻求这些物品,则不适用此律。2.诸征人稽留者,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二十日绞本条针对征召的兵士,如果他们拖延出发,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卷第十六123处罚的严重程度随着拖延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从一日杖一百开始,每多拖延一日,处罚就加重一等,如果拖延达到二十日,则处以绞刑。在临军征讨的情况下,拖延的处罚更为严重,流三千里或者斩首。3.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卷第十六卷第十六若有人并非在征讨期间,而是作为间谍传递消息,或者将书信传递给敌人,同样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同时,该人的妻子和子女也会受到流放二千里的处罚。此条规定,如果有人在秘密征讨行动中将消息泄露给敌人,将被处以斩刑。010203卷第十六4.诸主将守城,为贼所攻,不固守而弃去及守备不设,为贼所掩覆者,斩本条是针对守城的主将,如果主将在敌人攻击时不能坚守城池,或者没有设置足够的守备而被敌人攻占,将被处以斩刑。如果主将被派遣去侦察敌情,但没有及时发现敌人入侵,也将受到徒三年的处罚。如果因为这种情况导致城池失守或者军队覆败,同样会被处以斩刑。17卷第十七REPORTING谋反与大逆的定义对于谋反及大逆者,无论主犯从犯,皆斩。其父及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等亲属没为官奴。财产和田宅等全部没收。处罚规定其他相关人员的处罚伯叔父、兄弟之子等亲属,即使与反逆人户籍不同,也流三千里。但如果是出继或同堂以外的亲属,则不受此连坐处罚。谋反是指图谋反叛国家的行为。大逆则指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等严重危害皇权的行为。卷第十七18卷第十八REPORTING19卷第十九REPORTING01诸盗大祀神御之物者,流二千五百里盗窃用于大祀的神御之物,如帷帐、几杖等,将被流放到二千五百里外的地方。盗宫殿门符、发兵符等者,有相应的流放或徒刑处罚如盗取宫殿门符、发兵符等重要信物,将面临流放的刑罚。盗禁兵器者,徒二年盗取禁兵器的行为,将被判处徒刑二年。卷第十九020320卷第二十REPORTING3.略卖人口对略卖人口,特别是期亲以下卑幼为奴婢的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并明确了相应的刑罚,反映了唐代对于人身自由的保护。1.夜无故入人家之罪确立了主人对于夜间无故入侵者有实施正当防卫的权利,即使当场杀死侵入者也无罪。这一规定显示了唐代对于私有财产和居民安全的严格保护。2.盗窃财物与杀伤罪详细规定了盗窃不同关系人的财物所应受的刑罚,以及因盗窃而误杀或故意杀人的不同法律后果,体现了唐代法律的细致和严谨。卷第二十1.和诱人口规定了通过和诱方式获取人口的法律责任,比略卖人口罪轻一等,但仍然受到法律的严惩。2.和同相卖对于双方自愿但非法的买卖人口行为,法律也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未售出的情况下的刑罚减轻等。卷第二十21卷第二十一REPORTING首论鬥毆之科,次言告訟之事。主要内容后周为鬥競律,隋开皇依齐鬥訟名,至唐朝不改。历史沿革位于賊盜律之后,因其须防鬥訟。位置排序卷第二十一01020322卷第二十二REPORTING《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二主要规定了关于斗殴和诉讼的法律条款。主体内容适用对象刑罚原则包括不同身份、官阶的人员在斗殴中的法律责任和刑罚。依据犯罪者的身份、斗殴的严重程度以及受害者的身份来定罪量刑。卷第二十二23卷第二十三REPORTING《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三主要涉及斗殴和诉讼方面的法律规定。以下是对其中部分内容的解读卷第二十三殴伤妻前夫之子如果是改嫁的妇女带来的儿子被后夫殴打,其罪行比殴打一般人要减轻一等;如果双方是同居关系,则罪行再减轻一等。若殴打致死,则处以绞刑。殴伤继父曾经与继父同居但后来分开的人,如果殴打继父,其罪行与殴打缌麻尊亲属相同;如果仍与继父同居,则罪行加重一等。这里的“继父”指的是母亲后来嫁的丈夫。卷第二十三2.对特殊人群的保护殴伤受业师:如果殴打自己的老师,其罪行比殴打一般人要加重二等。如果致人死亡,则处以斩刑。这里的“老师”指的是正式接受儒业教育,而非私人学者。卷第二十三3.其他规定总的来说,《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三对斗殴伤害罪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考虑了不同身份和关系对罪行定性的影响,体现了唐代法律对家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对特殊人群如受业师的保护。同时,这些规定也反映出唐代社会对于家族关系和尊卑有序的重视程度。妻子殴打丈夫的期亲以下、缌麻以上的尊长,其罪行比丈夫犯此罪要减轻一等。这里的期亲和缌麻是古代的亲属等级制度中的分类,指的是不同亲属关系的远近。卷第二十三24卷第二十四REPORTING《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四主要规定了关于斗殴和诉讼的法律条文。主要内容该卷法律条文适用于唐代社会中的各类人群,包括奴婢、部曲等。适用对象体现了唐代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维护。法律原则卷第二十四25卷第二十五REPORTING卷第二十五内容涵盖了非正嫡诈承袭爵、诈为官及诈追摄人、盗用官印等多种欺诈行为的法律后果。《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五主要围绕“詐偽”(欺诈和伪造)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法律规定。1.主要内容010203该卷也讨论了关于妄认良人为奴婢部曲以及诈除、去、死、免官户奴婢等行为的处罚。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五2.重点规定01对于非正嫡诈承袭爵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处罚从徒刑二年到流二千里不等。02诈为官或诈追摄人的行为,处罚为流二千里,若未执行捕获,则刑罚减轻。03盗用官印等行为,根据使用的对象和目的,处罚也有所不同,严重者以伪造论处。卷第二十五02妄认良人为奴婢、部曲等行为,依照略人法减轻一等处罚。04对于匿脱官奴婢的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同时主管官员若未能察觉,也将受到处罚。03诈除、去、死、免官户奴婢及私相博易者,处徒刑二年,若交易赃物价值重大,则依贸易官物法处罚。013.其他相关规定卷第二十五26卷第二十六REPORTING卷第二十六无故走车马在城内街巷及人群中无故快速驾驶车马者,将受到笞五十的刑罚;若因此导致人员伤亡,刑罚将比照斗杀伤减一等处理,同时需赔偿所造成的畜产损失。私铸钱币私铸钱币者,流三千里;若铸钱工具已准备好但尚未铸钱,徒刑二年;若工具未备,则杖责一百。此外,对磨薄钱币以取铜求利的行为,也规定了相应的徒刑。奸罪对于与有服亲属、妻前夫之女、同母异父姊妹等发生奸情的,处罚严厉,徒刑三年起步,强者流二千里,若因强奸而伤人者则处以绞刑。对于其他不同层级的亲属或主仆关系中的奸情,也有详细的刑罚规定。27卷第二十七REPORTING规定若得到遗失物,如宝物、印信、符节等,须立即送交官府。若满五日不送交,将按亡失罪论处。若所拾遗物价值较大,将按赃物罪论处,但罪刑止于徒刑三年。若是私有物品,刑罚可减轻二等,罪止徒二年。处罚所有拾遗物品均应归还给官府或失主。卷第二十七28卷第二十八REPORTING捕亡律起源于魏文侯之时的《法经》,后来在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如后魏称“捕亡律”,北齐称“捕断律”,后周称“逃捕律”,隋代又恢复为“捕亡律”。捕亡律的起源主要是为了防止罪犯逃亡,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一旦有罪犯逃亡,官府将进行追捕,并依法惩处。捕亡律的目的卷第二十八卷第二十八追捕的期限与奖惩对于追捕的官员或差遣人员,如果在三十日内能自捕得罪人,且捕获人数达到一半以上,或者捕获的罪犯中包括最重的罪犯,可以免除其罪行。如果罪犯已死或自首,也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征人、防人、流人、移乡人的逃亡对于这些人的逃亡,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例如,防人在向防地报到途中或在防地年限未满时逃亡的,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流徒囚在服役期限内逃亡的,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追捕责任若有逃亡情况,官府有责任进行追捕。对于将吏已受使追捕而不行动或逗留的情况,法律有明确的惩处规定。例如,如果与逃犯相遇且条件相当但不进行战斗而退却的,将会受到相应的刑罚。030201宿卫人在值班期间逃亡的,将受到重罚。同时,对于部内容留他界逃亡浮浪者的情况,法律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宿卫人和部内浮浪者的逃亡卷第二十八如果有人知情并藏匿罪人,或者提供资助使罪人得以隐藏,也将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处罚通常比罪人本身的处罚要轻一等。知情藏匿罪人的处罚如果卑幼藏匿罪人并已成事实,而尊长知道后默许的,只处罚卑幼。反之,如果尊长藏匿罪人并在其死后仍由卑幼继续藏匿的,卑幼的处罚可以减轻。对尊长、卑幼的特别规定29卷第二十九REPORTING123《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九主要涉及断狱相关的法律规定。以下是对该卷部分内容的解读1.关于囚犯的拘禁与刑具使用诸囚应禁而不禁,应枷、锁、杻而不枷、锁、杻及脱去者,根据罪行轻重有不同的处罚措施。如杖罪笞三十,徒罪以上递加一等。卷第二十九若囚犯擅自脱去枷、锁、杻,徒罪者笞四十,流罪以上递加一等。对于不应禁而禁,或不应枷、锁、杻而枷、锁、杻的情况,相关责任人将受到杖六十的处罚。2.关于提供能自杀或解脱的物品给囚犯卷第二十九010203010203向囚犯提供金刃或其他可以自杀及解脱的物品者,将受到杖一百的处罚。若囚犯因此逃亡或自伤、伤人,提供者将徒一年;若囚犯自杀或杀人,提供者将徒二年。即便囚犯原本犯的是流罪以上,只要因得到这些物品而逃亡,提供者也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卷第二十九3.关于囚犯的饮食和医疗囚犯应得到衣食医药而不给予的,或应允许家人探视而不允许的,相关责任人将受到杖六十的处罚。卷第二十九如果因此导致囚犯死亡,责任人将徒一年。若克扣囚犯食物,也将受到相应的处罚。4.关于拷讯的限制卷第二十九对于应议、请、减的囚犯,以及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或废疾者,不得进行拷讯,必须根据众证来定罪。违反此规定者将根据具体情况受到处罚,如果证据不足,告发者不会受到反坐之罪。30卷第三十REPORTING要点三审讯拷问的规定在对犯人进行审讯拷问前,必须反复斟酌案情,验证供词。若案情仍不清楚,才能立案并用刑拷问。且规定拷问不得超过三度,总数不得超过二百,对滥用刑法的官员将受到法律制裁。死囚犯的处决程序对死囚犯执行死刑前,要进行“三覆奏”,然后才能处决。若未等到三日后就执行死刑,相关官员将受到徒一年的处罚。常赦所不免的罪行尽管有恩赦,但某些罪行如“十恶”等仍不得赦免。这些罪行包括反逆、杀人等严重犯罪,即使遇到恩赦,罪犯仍需受到相应的处罚。卷第三十01020331重刻唐律疏议序REPORTING-------重刻唐律疏议序32四库全书总目唐律疏议提要REPORTING《唐律疏议》是唐朝法典的代表,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深远影响。背景研究《唐律疏议》有助于了解唐代法律制度及社会文化,对现代法律体系建设有借鉴意义。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收录《唐律疏议》体现了其历史价值。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唐律疏议提要33进律疏表REPORTING唐朝法律体系的完善随着唐朝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法律体系也逐渐完善,《唐律疏议》是对唐律的详细解释,为官员判案提供了法律依据。皇帝对法律的重视唐朝皇帝十分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命令大臣对唐律进行详细解释,并上表进呈,以供皇帝御览。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唐朝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进律疏表》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进律疏表34律音义REPORTING律音义《唐律疏议》中的“律音义”部分是对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