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山东省莱西市公开招录68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考考试冲刺题3套合1含答案详解析_第1页
2022年10月山东省莱西市公开招录68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考考试冲刺题3套合1含答案详解析_第2页
2022年10月山东省莱西市公开招录68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考考试冲刺题3套合1含答案详解析_第3页
2022年10月山东省莱西市公开招录68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考考试冲刺题3套合1含答案详解析_第4页
2022年10月山东省莱西市公开招录68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考考试冲刺题3套合1含答案详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米宝宝科技2022年10月山东省莱西市公开招录68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考考试冲刺题3套合1含答案详解题目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一卷一.综合能力拔高-押题卷(共100题)1.现代的唐宋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古人________下跪的镜头,多是今人的________。据了解,从明朝开始,跪迎圣驾才成了国家制度。清承明制,下跪方日渐成为清朝人的“重要礼节”,打官司要跪,下级见上级要跪,地位低下的见尊贵的要跪。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频繁妄想

B.时常假设

C.寻隙杜撰

D.动辄臆测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根据词义排除不能表述下跪镜头多的C。第三步,辨析第二空备选词语的含义,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寻隙”指故意挑毛病,引起事端,如寻隙闹事;找空子,找机会,如寻隙行窃。不能形容电视剧中古人下跪镜头多,排除C。第二空,“妄想”指不能实现的打算。填入不合句意,排除A。“假设”指虚构。“臆测”指主观地推测。由后文对下跪制度历史的介绍可知,唐宋古装剧中下跪镜头多是根据明清制度做出的不合理的推测,“臆测”填入更符合语境,排除B。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现在的唐宋古装电视剧中古人下跪的镜头经常出现,比较多。A项“频繁”指次数多的;D项“动辄”指动不动就。二者均符合语境。B项“时常”指经常,与前文“经常”重复,排除B项。C项“寻隙”指找茬儿,寻衅,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多是今人的凭空________”。A项“妄想”指狂妄地打算或不能实现的非分之想,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D项“臆测”指主观地推测、猜测、凭想象揣测,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空,横线处所填词语形容唐宋古装电视剧中古人下跪的情形。D项“动辄”意为动不动就,填入文段可体现出唐宋古装电视剧中古人动不动就下跪之意,符合文段语境,保留。A项“频繁”及B项“时常”均侧重间隔时间短、次数多,与前文的“经常”语义重复,排除。C项“寻隙”指找机会,古人并非主动找机会给别人下跪,不符合文意,排除。

第二空,代入验证。根据后文可知,“唐宋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下跪的镜头”是错误的,是“今人”虚构的。D项“臆测”指主观地推测、猜测,凭想象揣测,没有任何根据,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透过茶里烟花回望宋时文明》2.离开家乡转眼近二十载,立业,成家,每日忙忙碌碌,即使回去,也是行色匆匆,没有机会走街串巷品尝家乡的美食。一把雪里蕻引起我对家乡美食的馋涎,也勾起我许多的乡愁。我怀念家乡的味道,不仅仅是这些美味,还有空气中那夹杂的某种浅浅的腥土味以及混合着的一些青草花香的气息,更有那热情洋溢的七邻八舍的咋呼声。这些平常熟悉的味道,这些以前常被我忽略了的味道,在我离开家乡多年后却给我以某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家乡一切陌生的、熟悉的细节纷至沓来,那些微小的触觉因了怀念都一一被放大了起来,也变得弥足珍贵起来。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关键词是:

A.乡愁味道

B.故乡记忆

C.乡村气息

D.童年情结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要去找到文段关键词,为中心理解题的变形。该文段为散文,应注意把握文段核心。由文段可知,一把雪里蕻勾起作者对家乡美食的回忆,由此展开对家乡各种味道的描写,进而勾起作者许多的乡愁。故文段核心内容围绕着作者记忆中的味道和作者的乡愁展开论述的。故关键词应为乡愁、味道。对应选项A。

B项中的“记忆”是由味道勾起、C项中的“乡村”相较于“故乡”的概念比较狭窄、D项中“童年”文中并无重点体现,均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文段核心内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乡愁:永远的守望》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前两句话借“一把雪里蕻”,引出了家乡美食和乡愁的话题,接着重点围绕“家乡的味道”进行了解释说明,并通过怀念“家乡的味道”在尾句再次表达了作者在离开家之后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故整个文段就是通过回忆家乡的味道,抒发作者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怀念。前两句写对家乡美食的怀念引出乡愁,关键词为“乡愁”;后两句围绕各种“味道”及其带来的感受,关键词为“味道”。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关键词的提炼。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关键词的概括与提炼。文段的关键词与其主旨有关,因此提炼时需要先概括文段的主旨,然后比较选项,选出最准确的一项。文段主要讲了作者离家近二十载,一把雪里蕻引起了他对家乡美食的馋涎,也勾起了他的乡愁,接着具体说明了作者对家乡各种味道的怀念。由此可知,“乡愁”“味道”应为文段的关键词。A项正确,当选。

B项,“故乡”“记忆”属于“乡愁”,未体现“味道”这一关键信息,排除。C项,“气息”是“味道”的一部分,排除。D项,“童年”在文中没有提及,排除。故本题选A。3.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它之所以不能被人看到是因为:

A.超出了可见光谱范围

B.低于视觉刺激阈限

C.不能刺激锥体细胞

D.不能刺激棒体细胞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其中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0.76μm;紫光的波长范围为0.38~0.46μm。比紫光波长更短的光叫紫外线,比红光波长更长的光叫红外线,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红外线的。人类之所以看不到,是因为波长超出了肉眼识别范围,超出了可见光谱范围。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知识。

第二步,可见光波段是380nm-760nm,红外波段在760nm-1mm之间。由此可知红外线超出了可见光谱范围,人眼无法直接感知。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用联想推测法解题。根据题干“红外线”“不可见光线”“不能被人看到”,联想现实生活中,超过视听范围的话,就会看不到听不到,故我们推测红外线不能被人看到的原因是超出了可见光谱范围,A项当选。A项正确。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红外线之所以不能被人看到,是因为其超过了可见光谱(0.39~0.76微米)的范围。

B项错误。视觉阈限,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感觉。

C项错误。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是人的彩色感受器,即对颜色的感知是光源,物体和观察者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D项错误。棒体细胞是只在昏暗的光线下起作用的一类细胞,是夜视细胞。一般区分的是明暗,对细节区分不强。

故本题选A。4.下列选项中,属于“山药蛋派”的作家是(

A.艾青

B.魏巍

C.赵树理

D.秦牧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故正确答案为C。5.下列关于安全的基本常识错误的是:

A.在室外使用灭火器时,选择在上风方向,对准火焰根部喷射

B.高层建筑火灾逃生不能习惯地往低处逃生

C.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为醉酒驾车

D.绿色食品是采用绿色食品标准、不能检测出农药残留的食品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生活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酒驾一般分为饮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驶。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掌握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能帮助人们在遇到火灾危险的时候及时处理,避免火情扩大危及生命财产安全。使用前应先将灭火器颠倒几次,以便让干粉灭火器筒内的干粉松动或者是泡沫灭火器内的液体混合。然后拔掉灭火器保险销,左手握着喷管,直接对准火焰根部喷射,直到扑灭火灾为止。在室外使用灭火器时,应该选择在上风方向,对准火焰根部喷射,避免误伤。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B项:遇到高层建筑失火,人们在慌乱中容易采取错误的逃生方式,认为只有尽快逃到低处,才可能有生存的希望。但盲目朝低处逃生可能导致葬身火海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发生火灾时,应先正确判断火情,如果不能安全逃到地面,那么应往避难层逃生,在避难层等待救援,不能习惯地往低处逃生。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D项: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绿色食品是采用绿色食品标准、不能检测出农药残留的食品。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6.自我服务偏见指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因。

下列选项中属于自我服务偏见的是:

A.虞某的《大学物理》考了59分,他觉得自己的运气实在太差

B.何某认为自己比邻居更健康,其原因是邻居经常窝在家里不锻炼身体

C.于某负责的产品在某地一直打不开销路,他认为其原因是自己能力不足

D.某品牌年终总结会上,大家一直认为该品牌产品销量大增的原因是市场需求量大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

②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虞某考试失败,把原因归咎于“运气太差”这一外部因素,符合“把失败归咎于外因”,属于“自我服务偏见”,符合定义;

B项:何某认为自己比邻居更健康的原因是邻居不锻炼,是归结于外部因素,不符合“把成功归于内因”,不符合定义;

C项:于某认为打不开销路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足,是将失败的因素归咎于自己能力这一内因,不符合“把失败归咎于外因”,不符合定义;

D项:大家认为品牌销量大的原因是市场需求,是将成功的因素归结于外部市场,不符合“把成功归于内因”,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A选项。

7.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互联网追新潮的盲从者,他们生怕自己惯用的虚拟身份在某个网络社区被别人抢先占据。这种场面似乎与1999年前后免费电子邮箱热潮有些相似,当时的统计显示,每个互联网用户平均注册了8.6个电子邮箱。可到2005年,这些邮箱只有18%还在使用,每个互联网自然人平均使用的电子邮箱仅为1.73个。同样,只有少数社区注册者将成为存活下来的网络自然人。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决定了未来网络社区的天花板高度。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同时在多个网络社区注册是没有必要的

B.盲目追逐新潮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C.网络社区应吸取免费电子邮箱热潮的教训

D.对未来网络社区规模的估计不宜盲目乐观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引出话题—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结构。文段首先介绍“互联网追新潮盲从者”这个群体,接着以免费电子邮箱自1999年到2005年的发展状况为例,指出“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决定了未来网络社区的天花板高度”。其中,“天花板高度”指的就是“未来网络社区”发展的态势、规模。因为受个人“精力和时间”的限制,这一态势和规模不会无限制发展,D项符合文意。

A、B、C三项均可从文段推出,但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了“互联网追新潮”的现象,后用“免费电子邮箱热潮”进行类比论证,最后引出主旨句“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决定了未来网络社区的天花板高度”,强调“未来网络社区的高度”有限,文段是“分—总”结构。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中心理解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互联网追新潮盲从者”这个群体,接着以免费电子邮箱自1999年到2005年的发展状况为例,指出“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决定了未来网络社区的天花板高度”。其中,“天花板高度”指的就是“未来网络社区”发展的态势、规模。因为受个人“精力和时间”的限制,这一态势和规模不会无限制发展。所以引申可以得出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对于未来网络社区规模的估计不宜盲目乐观。D项正确。

A、B、C项都是对材料其中一部分的理解,都是为了说明对未来网络社区规模的估计不宜乐观这一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D。8.80.根据预测,与2015年相比,2017年欧元区政府赤字占GDP比率下降幅度为(

)。

A.0.1%

B.0.5%

C.1.2%

D.1.7%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题干

材料中给出2015年与2017年欧元区政府赤字占GDP的比率,则下降的幅度用2015年的比率减去2017年的比率即可。

第二步:计算过程

根据材料第4段第1行与第2行:“受益于经济增长和低利率,欧元区和欧盟政府赤字将持续下降。2016年和2017年,欧元区政府赤字占GDP比率将由2.1%分别降至1.9%和1.6%”,可知2015年、2017年欧元区政府赤字占GDP的比率分别为2.1%、1.6%,与2015年相比,2017年下降的比率为:2.1%-1.6%=0.5%。

第三步:再次标注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B。9.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曾经在1999年的时候拿出7500万美元做公益,但事后却花了1亿美元宣传这件事。对于公司来说,这笔公益捐款就是变相广告而已。也许有人会说,人家毕竟捐出了真金白银,宣传一下怎么了?问题在于,以广告为目的的慈善要的是出名,捐款的实际效益是没人关心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捐赠经常会适得其反,给社会带来伤害。

上文第三句“也许有人会说,人家毕竟捐出了真金白银,宣传一下怎么了?”在文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造成转折,反驳前文的观点

B.提出假设,引出全新的问题

C.主动让步,提出反方观点后再进行解释和反驳

D.层层递进,帮助强化前文观点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介绍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拿出7500万美元做公益,却花了1亿美元宣传的事件,紧接着指出这笔捐款就是变相广告,随后引出他人观点,即人家毕竟捐出了真金白银,似乎宣传一下理所当然,最后指出这个观点的错误,说明这样的捐款会适得其反,带来伤害。文中引用他人观点的作用在于首先通过他人的话说明药草公司的做法在部分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后再对其进行反驳,对应C项。

A项,“反驳前文的观点”与文意相悖,作者并非要反驳前文的观点,而是陈述部分人的想法,进而对这些观点进行反驳,最后的意图依然为认为药草公司的行为不妥,排除;

B项,“引出全新的问题”无中生有,文段一直在围绕烟草公司的做法是否得当展开,并未引出其他的问题,排除;

D项,“层层递进,帮助强化前文观点”表述错误,就语意来看,引用的他人观点是与前文相反的,故并非层层递进,且作者先引用部分人的狭隘观点,后文再对其进行反驳,并非应用这句话强化前文观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富人的药方》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指出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拿出比捐款更多的钱来宣传公司的慈善行为,这种做法是变相的广告,然后表述别人可能存在的相反观点,即认为该公司的行为无可厚非。最后作者对该观点进行反驳,即以广告为目的的慈善经常会给社会带来伤害。综上可知,“也许有人会说,人家毕竟捐出了真金白银,宣传一下怎么了?”的作用是,抛出相反观点,进行反驳,从而指出这种变相广告的危害,使自己的观点全面,更有说服力。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在行文中的作用,解题关键在于理清行文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本文先介绍了一个事件并做出评价,然后引用有些人的观点提出反面观点,最后对此观点加以反驳。故“有人会说”的作用是引出反面观点,便于后文进行反驳。文段首先介绍了1999年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花费巨额广告费,宣传自己做慈善这一事件;接着对此事件进行评价,认为这笔公益捐款就是变相的广告;然后通过“有人会说”引出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行为无可厚非。继而用“问题在于”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最后用“事实证明”加以强调。故“也许有人会说”是以退为进,主动进行让步之后,再加以反驳,批驳的效果更为强烈。A、B、D三项均未体现这句话在文中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排除。故本题选C。10.《国家宝藏》的热播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但大众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仍有待提升,一些电视剧里出现的一些古代场景,常有些文史错误令人啼笑皆非。下列电视剧中的场景违背史实的有:

A.唐朝百姓买玉米当作早餐

B.明成祖朱棣和丞相讨论军国大事

C.宣统年间百姓用银元购买商品

D.秦始皇将纸质书籍赐予臣子

参考答案:AB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A项: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时间是1531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相关文献证明在明代开始栽培玉米。所以唐朝百姓不能买到玉米当作早餐。A项违背史实,因此当选。

B项: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明成祖朱棣无法和丞相讨论军国大事。B项违背史实,因此当选。

D项:最早的纸是在甘肃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纸。而后在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的制作更简单,质量更好,使用更广泛。但是在秦朝是没有纸的,所以秦始皇无法将纸质书籍赐予臣子。D项违背史实,因此当选。

因此,选择ABD选项。

C项:光绪16年(1890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光绪之后,宣统皇帝登基。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11.李某与同村梁某因土地纠纷产生恩怨,遂让其在读大学的儿子在梁某的承包林中放火,造成梁某承包林损失共计三十万。后李某与儿子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上述案例中,李某属于共犯中的(

)。

A.帮助犯

B.胁从犯

C.间接正犯

D.教唆犯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项错误,帮助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以各种方式帮助正犯实行犯罪的人。在外国和旧中国刑法中,帮助犯一般被称为从犯。根据《刑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我国刑法虽未直接规定帮助犯的概念,但规定了从犯,并且在从犯的规定中暗含着帮助犯。在本案例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李某并非仅起到帮助作用,其儿子的放火行为是由李某教唆的。

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这里的被胁迫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在精神上受一定程度的威逼或者强制。李某不属于胁从犯。

C项错误,间接正犯,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的人。案例中李某的儿子在读大学,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因此李某不属于间接正犯。

D项正确,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李某的儿子在李某的示意下放火,故李某为教唆犯。

故正确答案为D。12.壮族有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史诗,它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赞颂了被称为壮民族始祖的神化人物和他创世的伟大业绩,这部史诗是:

A.《密洛陀》

B.《布洛陀》

C.《江格尔》

D.《格萨尔》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始祖公”,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和道德神。它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亦有学者如时国轻等严密考证所揭示的,“布洛陀始祖说”是少部分壮族文人与田阳地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共同“创造”出来的。

故B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少数民族文学。

第二步,《布洛陀》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它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赞颂了被称为壮民族始祖的神话人物和他创世的伟大业绩。2006年,布洛陀入选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始祖公”,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布洛陀》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124,3612,51020,()

A.7084

B.71428

C.81632

D.91836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题干

题干数列数值都非常大,且和常规的幂次数没有太大的关联,通过乘法运算也找不到合理的规律,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将此数列进行机械划分。

第二步:计算过程

解法1:

将数字进行机械划分:1|2|4、3|6|12、5|10|20、(

|

|

)。

每一项划分成三部分,各自构成新数列。

第一部分:1、3、5、(7)成等差数列;

第二部分:2、6、10、(14)成等差数列;

第三部分:4、12、20、(28)成等差数列。

故未知项为71428。

解法2:

将数字进行机械划分:1|2|4、

3|6|12、

5|10|20、(|

|)。

每个数字的三个部分构成等比数列:

1、2、4成等比数列;

3、6、12成等比数列;

5、10、20成等比数列。

所以未知项的三个部分也要成等比数列,只有7、14、28符合条件,所以未知项是71428。

第三步:得出答案

以上2种解法所得结果相同,均为71428。

第四步:再次标注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B。14.我国《刑法》规定:在犯罪活动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A.甲趁乙熟睡之际潜入乙家杀乙,打开煤气阀一段时间后,又后悔了,遂将煤气阀关上,并将120叫来对乙进行抢救,乙遂脱险

B.甲潜入乙家盗窃,突然听到旁边门响,误以为被发现,遂逃走

C.甲去乙家行贿,到乙家后却发现乙不在,遂将行贿的五万元带回,准备改天再去

D.甲在街上对乙进行抢劫,被过路的群众发现、制止并扭送至公安机关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包含两种情况:自动放弃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犯罪结果是乙死亡,最后乙经过抢救脱险,说明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符合定义要件之一,是答案;

B项,甲误以为被发现,而不是自动放弃,不符合定义要件;

C项,乙不在家,行贿行为被推迟,而不是中止,不符合定义要件;

D项,甲的抢劫行为被群众制止,而不是自动放弃,不符合定义要件。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甲在犯罪活动中后悔而自动放弃杀乙,并对乙进行救治,有效防止了乙死亡的犯罪结果发生,符合定义;

B项:甲盗窃时误以为被发现而放弃犯罪,不属于“自动放弃犯罪”,不符合定义;

C项:准备改天再去说明甲推迟了犯罪的时间,不属于“自动放弃犯罪”,不符合定义;

D项:甲被群众制服,不属于“自动放弃犯罪”,属于犯罪未遂,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在犯罪活动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犯罪中止的定义要点: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A项,甲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并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符合定义。

B项,甲逃走是因为误以为自己被发现,而非自动放弃犯罪,不符合定义。

C项,没有将行贿的五万元送出,是因为乙不在,而非自动放弃犯罪,不符合定义。

D项,甲没能实施抢劫,是因为被过路群众发现、制止并扭送至公安机关,而非自动放弃犯罪,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15.①但我们必须在鼓励创业的同时,也树立起高度的风险意识

②如果说减税等鼓励创业的政策能够燃起大众创业热情的话,那么降低创业风险,及时为创业失败“止损”则能促使更多人真正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③创业需要不断试错,只有当失败不是创业者不能承受之重时,他们才不会对失败产生畏惧,最终找到成功的道路

④创业既是推动国家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个人梦想的最佳途径

将以上4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浏览题干4个句子,了解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是降低创业风险的问题。第二步,观察选项,首句各不相同,不好判断。而①有转折词“但”,可以此为突破口确定④①两句顺序,排除A、B。第三步,对比C、D两项差异,根据②③之间的顺序排除C,最终确定答案。通读题干可知,①和④之间存在转折关系,④①应前后紧密相连,排除A、B。②提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③指出“最终找到成功的道路”,按通常逻辑,③应在②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语句排序题,根据选项判断首句可能为①、②、③、④。①句以“但”开头,可知不适合做首句,排除A项。②句、③句、④句均可能作为首句。又①句、②句存在共同信息“风险”,且可知①句为转折后引出了“风险”话题,故①②捆绑,且①在②前,排除BC项,锁定正确答案为D。验证可知,文段先引出话题“创业”,说明其好处,接着转折后强调,要树立对创业的风险意识并加以解释说明,最后提出对策,即不断试错,找到成功的道路。验证逻辑顺序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用“社会安全网”为创业梦想兜底》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有①②③④四种情况。①句开头出现转折关联词“但”,不适合做首句,排除A项。

第二步,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性,②句是对于①句的解释说明,②句中“减税等鼓励创业的政策能够”解释①中“鼓励创业”,②句中“那么降低创业风险……”解释①句中“风险意识”,可知①句在②句前,①②紧密相连,排除B项和C项。答案锁定D选项。

第三步,验证D项。④句先引出话题“创业”,说明其意义,接着①句以转折关联词“但”强调要树立对创业的风险意识,②句对①句加以解释说明,最后③句提出对策,即创业需要不断试错,才能最终找到成功的道路。D项语义连贯。

因此,选择D选项。16.定义:

①行政赔偿: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②行政补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予以补偿的制度。

③行政追偿: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组织和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例证:

(1)李某的宅基地被国家征用,获得各种补偿款六万元

(2)某城建执法大队在拆除违章建筑时损坏了相邻的合法建筑,后执法大队私下对房屋所有人进行了赔偿

(3)刑警赵某对疑犯刑讯逼供造成重伤,公安机关对当事人进行赔偿之后,责令赵某承担部分医疗费用

符合上述三种定义之一的例证有几个?

A.0

B.1

C.2

D.3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题干给出了行政赔偿、行政补偿、行政追偿三个定义,并给出了三个例证,分别分析各个例证,并与定义进行对应,选择能够对应的个数。例证(1),宅基地被国家征用而得到的补偿,属于行政补偿。

例证(2),由于是私下对房屋所有人进行赔偿,因此不属于行政补偿。

例证(3),赵某因刑讯逼供造成疑犯重伤,公安机关赔偿后对赵某进行追偿,属于行政追偿。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行政赔偿:“行政主体违法”,“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损害时由国家承担”;

②行政补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的行政行为带来的权益损失”,“国家予以补偿”;

③行政追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支付赔偿”,“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组织和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

例证(1),国家征用李某宅基地属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带来的权益损失”,获得六万元属于“国家予以补偿”,符合定义行政补偿。

例证(2),执法大队私下对房屋所有人进行了赔偿,不属于“损害时由国家承担”,不符合定义行政赔偿,同时,也不属于“义务机关代表国家支付赔偿”,不符合定义行政追偿;执法大队在拆除违章建筑时损坏了相邻的合法建筑,不属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带来的权益损失”,不符合定义行政补偿。

例证(3),刑警对疑犯刑讯逼供,公安机关对当事人赔偿,属于“义务机关代表国家支付赔偿”,并责令赵某承担部分费用,符合定义行政追偿。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

行政赔偿的关键词是“行政主体违法”、“由国家赔偿”;行政补偿的关键词是“合法的行政行为”;行政追偿的关键词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组织和个人承担”。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例证(1)中,国家行政机关实施合法的行政行为,并给予李某补偿,属于行政补偿;

例证(2)中,执法大队对合法建筑造成损害,给予赔偿时采取私下解决的办法,不符合“由国家承担”赔偿的制度,不属于行政赔偿;

例证(3)中,公安机关给予当事人赔偿,并责令赵某承担部分费用,属于行政追偿。所以符合定义的例证有2个。

故正确答案为C。17.远古时代,人类一天平均要移动16~22公里,他们走路、奔跑、冲刺、攀爬、游泳、跳跃、举重······他们不得不如此,否则就难以生存。在50万年的进化中,现代人所拥有的思考型的大脑,正是从运动技能的磨炼中进化而来的,人类渐渐有了梦想、计划以及创造的能力,从而创造了现代文明。但讽刺的是,文明的前进速度如此之快,人类的身体和基因却来不及跟上——就基因而言,我们仍然是50万年前的那些狩猎采集者,我们仍然渴望最高热量的食物,但却不再需要运动。最终,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了人类长期生存的重大威胁之一。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热量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B.运动对人类进化的好处

C.基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D.运动量少对人类的危害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通过提问方式判断为接语选择题。通读全文,重点关注尾句。文段首先解释远古时代人们运动的原因——为了生存,接着指出运动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从而创造了现代文明,然后通过转折说明由于文明的发展,人类不再需要运动,尾句重点描述“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了人类长期生存的重大威胁之一”,即“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长期生存形成威胁,因此文段接下来应该围绕这种威胁展开论述,D项的“运动量少”与“久坐不动”语意一致,“危害”与“威胁”对应,当选。

A项,“热量”与尾句的核心话题不一致,排除;

B项,“运动对人类进化的好处”对应上文“在50万年的进化中,现代人所拥有的思考型的大脑,正是从运动技能的磨炼中进化而来的······”,属于上文提到的内容,排除;

C项,“基因”与尾句的核心话题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三联生活周刊《让孩子动起来》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先强调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要大量运动,并指出人类思考型的大脑也是通过运动进化而来的,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接着通过“但”转折,指出在基因上我们现在仍需要最高热量的食物,但却不再需要运动,最后文段尾句指出现代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给人类造成了重大威胁。文段话题落在尾句上,接下来应该围绕“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给人类造成威胁”这一话题进行论述。

第二步,对比选项。只有D选项与此话题一致。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根据文段所给信息推断下文内容。解答本题,需重点关注尾句。本题尾句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了人类长期生存的重大威胁之一,下文应围绕此结论进一步展开论述。文段首先说远古时代,人类的运动量非常大;接着指出在50万年的进化中,人类文明的前进速度非常快,但人类的身体和基因却来不及跟上;最后,尾句得出一个结论,即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成了人类长期生存的重大威胁之一。根据行文逻辑,尾句得出一个结论,下文将继续围绕这一结论展开论述,即论述不运动或运动量少将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选项中与此相符的只有D。

A项的主语是“热量”,其与尾句的结论无关,排除。

B项的落脚点为“运动对人类进化的好处”,本段开头已有介绍,属于本文内容,排除。

C项讨论的是“基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而文段讨论的是“运动量少”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该项为无关项。

故本题选D。18.合议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实行集体审理和评议的制度。所谓集体是三人以上的审判集体;所谓审理和评议,是指对案件由审判集体共同审理后共同进行评议,对外以审判集体的名义负责,在诉讼中以审判集体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

0.正确

1.错误参考答案:0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程序法。

合议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法律制度。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须是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对民事案件进行审判的制度。合议庭审理和评议案件是指合议庭对案件共同审理后进行评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对外以审判集体名义负责。

故表述正确。19.每道题在上边的题干中给出一套图形,其中有五个图,这五个图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下边给出一套图形,其中有四个图,从中选出唯一的一项作为保持上边五个图规律性的第六个图。

A.A

B.B

C.C

D.D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题干图形为不规则图形,且没有明确的部分构成,考虑图形的同一性,发现题干图形都是一副包含大人和小孩的图画,即可确定规律找出答案。每幅图都是大人和小孩的组合,选项中只有B符合。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

题干图形均为人物在生活中的场景,考虑实体信息。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每幅图均出现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

A项:人和马,排除;

B项:大人和小孩,符合;

C项、D项均为两个大人,排除。

只有B项符合。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图形的实际意义,寻找最大共同点。题干一组图都是人在做不同的球类运动,都存在黑色小球。选项中只有A项具有黑色小球。

故正确答案为A。20.自然界是人的生命发展和延续的环境。同时,作为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过程中介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和发展的起点;人们在加工自然的劳动中,才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并由此形成民族的、阶级的、家庭的等复杂的社会关系。

可见:

A.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社会关系必须在加工自然的劳动中才能形成。

C.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之上。

D.人在自然面前只有主动的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题干未提及“生产关系是否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无法推出,排除;

B项:题干虽然说“人们在加工自然的劳动中,结成了生产关系,并由此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但“必须”表述太绝对,排除;

C项:根据题干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人们在加工自然的劳动中结成的,由此可以推出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D项:根据“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过程”及“人们在加工自然的劳动中”,可知人在自然面前是主动的,但“只有”表述太绝对,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21.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修订我国土地管理法,兼顾土地的资源与资产双重属性,坚持物权平等保护________,提高________补偿标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规定

征用

B.原则

征收

C.措施

征集

D.方针

耕地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该空搭配“坚持”。A项“规定”指权威性地确定为一种指导、指示或行动规则,多搭配“遵守”;C项“措施”指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多搭配“采取”;D项“方针”指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通常搭配“制定、实施”。三者均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C项和D项。B项“原则”指言行所依据的准则,“坚持原则”为常见搭配,答案锁定B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征收土地”为固定搭配,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B选项。

征用:国家为某种目的征集使用。征集: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收集特定目标意见、意愿的行为。耕地:可以耕种的田地。

22.礼仪服饰庄重而

,自生一种威仪。事实上,这种威仪感,来自礼服各个不同部件背后的渊源和寓意。而另一方面,如果将礼服层层剥开来看,就是一部

的政治史。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华美恢弘

B.艳丽壮阔

C.美丽宏美

D.秀美磅礴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空,搭配“礼仪服饰”,D项“秀美”指秀丽美好,与“服饰”搭配不当,常搭配“山川”,排除;根据文意可知,礼仪服饰可以体现出威仪之感,B项“艳丽”指鲜艳华丽、C项“美丽”指好看、漂亮,程度较轻,均不能体现出威仪之感,排除;A项“华美”指豪华富丽,填入文段语义合适。

第二空,代入“恢弘”验证,与“政治史”搭配恰当,A项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穿在身上的政治史》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空前的“而”和空后的“自生一种威仪”可知,该空应体现“庄重”“威仪”之意。A项“华美”指豪华富丽,符合文意。B项“秀美”强调秀丽美好,不能体现出“威仪”“庄重”,且与“服饰”搭配不当,排除B项。C项“美丽”指漂亮、好看;D项“艳丽”强调颜色鲜艳美丽。二者均不能体现出“威仪”“庄重”,排除C项和D项。答案锁定A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恢弘”指宽阔,博广,与“政治史”搭配得当。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待填词语含义。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分析选项,排除与“礼服”特点不符的B、D。第三步,辨析第二空两个词语含义,选择与“政治史”搭配恰当的一项。第一空,与“庄重”搭配,形容礼仪服饰的漂亮。“华美”指华丽;“美丽”指好看,A、C两项均符合文意。B项“艳丽”形容女子的衣装张扬美丽,词意与礼服庄重、威仪的风格不符,排除。D项“秀美”指秀丽美好,多用于形容山川,排除。

第二空,“宏伟”指(规模、计划等)宏大雄伟,与“政治史”搭配不当,排除C。A项“恢弘”指宽阔,广大,“恢弘历史”为习惯搭配。且A项第一空“华美”比“美丽”更能体现礼服的仪式感。

故本题选A。23.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公布的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2015年,中国是世界上(

)的国家,年均增加154.2万公顷。

A.净增森林面积最多

B.储备森林面积最多

C.现有森林面积最多

D.减少森林面积最多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时事热点知识。

第二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公布的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2015年,中国是世界上净增森林面积最多的国家,年均增加154.2万公顷。

因此,选择A选项。

24.计划工作的(

),强调在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

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学基本原理知识。

第二步,计划工作的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即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有能力改变方向而不必花太大的代价。灵活性原理强调的对计划的制定过程,使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要求计划的制定“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至于计划的执行,则必须严格准确,要“尽力而为,不留余地”。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实现期望的目标。限定因素原理,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的方案。限定因素原理是决策的精髓。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B项: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按照许诺原理,计划工作许诺的任务不能太多,许诺越多,计划期就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真正实现计划目标的把握就越小。因此,在计划工作中选择合理的计划期十分重要,要注意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有利于确保计划工作的质量,使长期计划目标不落空。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D项:改变航道原理是使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应变能力。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计划工作者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检查计划,在必要的时候修订计划,以达到预期目标。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2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

为老年人提供(

)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A.更周全

B.更贴心

C.更直接

D.更高端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时事政治。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实施方案》指出,适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普遍适用与分类推进相结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做实做细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工作,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故正确答案为ABC。26.实际工作中“一刀切”的做法所犯的错误在于:

A.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

B.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C.忽视了矛盾的不平衡性

D.割裂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一刀切”的做法就是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B项符合题意),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因此,选择B选项。

A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所谓“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就是对矛盾的普遍性的形象表述。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C项:矛盾的不平衡性指的是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多个矛盾中,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D项:矛盾的共性指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个性指的是特殊性。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共性和个性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27.有报道称,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过去150多年中全球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但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因此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A.海洋和气候系统的调整过程使得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

B.此现象在上世纪50~70年代曾出现过,随后又开始加速变暖

C.联合国气候专家指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

D.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全球变暖并不严重。

论据: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解释了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为什么会减缓,补充论据,为加强项,无法削弱,排除;

B项:此现象指的是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放缓的现象,这个现象曾经出现过,但随后又加速变暖,即:气温上升速度的放缓并不能得出变暖不严重,有可能之后全球变暖会更加严重,可以削弱,当选;

C项:首先专家的意见不一定符合实情,其次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的关系题干中也没提到,需进一步说明才能明确,为无关项,无法削弱,排除;

D项:题干主题是全球变暖这件事儿会不会变得更严重,而D项说的是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二者话题并不一致,为无关项,无法削弱,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

论据: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增加论据。说明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缓解了表面温度,能够说明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具有加强作用。

B项:增加反向论据。用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来说明表面温度上升变缓只是暂时现象,具有削弱作用。

C项:无关选项。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与气候变暖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说明才能明确,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无关选项。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与题干论点全球气候变暖不那么严重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削弱题干论述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题干论据为“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题干论点为“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要削弱该论证,只需指出全球变暖并非不严重。题干通过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放缓,得到全球变暖不严重的结论。

A项,解释了地球表面气温上升速度放缓的内在原因,说明其可能是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的缘故,但深海也是地球的一部分,热量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发生了位置转移,则全球变暖并非不严重,削弱了题干论述。

B项,说的是以前的情况,属于诉诸过去,但以前出现过这种现象不代表现在仍会出现类似情况,对题干的削弱力度不强。

C项,尽管指出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但二氧化碳只是温室效应的一个因素,无法仅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来说明全球变暖是否严重,对题干的削弱力度较弱。

D项,描述了近期情况,但并未与之前的情况作对比,不知道全球变暖是否严重,无法削弱题干论述。

故本题选A。28.“租购同权”是指保障符合条件的房屋承租人享有和房屋购买人一样的公共服务权益(如子女就近入学等)。最近,广州、成都等多地陆续出台租赁住房改革新政,“租购同权”成为一个新的方向。“租购同权”新政的实施可能对当地带来的影响有(

)。

A.商品房平均交易价格大幅度下降

B.部分人对商品房的购买意愿降低

C.房屋租赁的价格水平会有所提高

D.可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难”问题参考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时事政治。

A项错误、B项正确,以“租购同权”为方向的租赁住房改革新政可以保障符合条件的房屋承租人享有和房屋购买人一样的公共服务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人们租房的意愿,降低人们对商品房的购买意愿,会对商品房的需求量有所影响,但不能据此认为商品房交易均价就会大幅度下降。

C项正确,租赁住房改革新政将刺激人们租房的意愿,增加租赁房的需求,可能会导致租赁房价格的上涨。

D项错误,“租购同权”新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住房难”问题,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BC。29.故障∶维修

A.日出∶日落

B.月圆∶月缺

C.庆祝∶鼓掌

D.借贷∶还款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先出现“故障”后进行“维修”,二者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日出”和“日落”是观察到的太阳的两种状态,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B项:“月圆”和“月缺”是观察到的月亮的两种状态,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C项:“鼓掌”是“庆祝”的一种方式,二者属于方式对应关系,排除;

D项:先出现“借贷”后进行

“还款”,二者属于时间顺承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因此,选择D选项。

30.当代的机器人有一些严重的缺点,你认为下列几项中不成立的一项是:

A.机器给人带了更多的麻烦

B.机器人不能像人一样思考

C.机器人只能做容易的动作

D.机器人没有人的筋肉那样的性能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信息技术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所谓的麻烦主要是人类在使用机器人过程中不适当造成的,不是机器人本身的缺点。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采用常理法。机器人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便利,A项说法显然有误。A项说法错误。机器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便利。

B项说法正确。机器虽然向智能方向发展,但是还不能完全像人一样思考。

C项说法正确。目前机器人只能做简单的动作,还不能像人一样做复杂动作。

D项说法正确。机器人显然不具有人的肌肉那样的性能。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人类发明机器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人类带来便利,而非给人带来更多麻烦,A项说法不成立。机器人不能像人一样思考,没有人的肌肉那样的性能,只能做简单的动作,这三项都是目前机器人存在的缺陷,也是科学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

故正确答案为A。31.作为政府主导项目,公租房不仅凝聚了满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居住权的供应预期,还承担了弱化住房市场投机性气氛、还原住房市场商品属性的政策导向预期。能否实现这两大预期,推动整个房地产市场向更理性健康的方向转变,公租房市场能否成为住房市场中最具公平性、公共性的一部分,至关重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公租房应满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B.公租房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C.公租房将弱化投机、还原住房市场商品属性

D.公租房市场的最基本属性是公平性和公共性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文段强调了公平性和公共性对公租房实现社会两大社会预期的重要作用,正确选项应体现这一内容。文段先指出公租房承担了社会两大预期,其后强调要实现这两大预期,公平性和公共性至关重要。体现公租房公平性和公共性的只有D,当选。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介绍了公租房的预期作用,然后强调要实现这两大作用,且要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转变,至关重要的是“公租房市场能否成为房地产市场中最具公平性、公共性的一部分”。文段结构为“分—总”,主要讲的是公租房市场对住房市场的重要作用。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提到了公租房市场的重要作用。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心理解。根据递进关联词“不仅……还……”连接的句意可知,公租房承担凝聚供应预期和还原政策导向预期的两大作用,再由文段后半句“推动整个……至关重要”可得出,文段强调公租房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B。32.下列诗句与其描绘的季节对应正确的有: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季

B.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冬季

C.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季

D.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春季

参考答案:AB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A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白露是秋季的节气。A项正确,当选。

B项:“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出自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意思是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描写的是冬季。B项正确,当选。

C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意思是夹杂着荷花气味的风送来了阵阵清香,附着在竹子上的露水滴出声声清脆的响声。荷花开在夏季。C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ABC选项。

D项:“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花明》,此句意为夏日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描写的是夏季。D项错误,不当选。

33.某研究团队让两批测试者分别进入睡眠实验室里睡上一夜。第一批被安排睡得很晚,从而减少总睡眠时间;第二批被安排睡得早,但在睡眠过程中多次被吵醒。第二晚过后,结果就已经显现:第二批测试者的积极情绪受到严重影响。他们的精力水平较低,同情心和友善度等积极情绪指数有所下滑。部分研究者据此认为,被吵醒导致了测试者无法得到足够的慢波睡眠,而慢波睡眠是恢复精力感的关键,但也有研究者对此项研究的可信度提出质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质疑者?

A.第一批测试者积极情绪的指数下滑程度不太明显

B.第二批测试者中大部分人长期以来情绪不够积极

C.两批测试者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原本就很接近

D.两批测试者在参与睡眠实验前精力水平参差不齐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有研究者对“被吵醒导致了测试者无法得到足够的慢波睡眠,而慢波睡眠是恢复精力感的关键”这一结论的可信度提出质疑。

论据:两批测试者分别进入睡眠实验室里睡上一夜。第一批被安排睡得很晚,从而减少总睡眠时间;第二批被安排睡得早,但在睡眠过程中多次被吵醒。结果显现:第二批测试者的积极情绪受到严重影响。他们的精力水平较低,同情心和友善度等积极情绪指数有所下滑。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第一批测试者积极情绪的指数下滑程度不太明显,与第二批严重影响做了比较,说明慢波睡眠确实是恢复精力感的关键,补充了实验结果,证明研究是有可信度的,可以削弱质疑者,当选;

B项:第二批测试者中大部分人长期以来情绪不够积极,说明实验前提条件不一致,削弱实验结论,可以支持质疑者,排除;

C项:题干的实验结果是每一个实验对象本身实验前后积极情绪指数的比较,并不是不同的实验对象的积极情绪指数的比较,

所以实验前所有实验对象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情况对实验的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因此该项无法反驳质疑者,排除;

D项:题干的实验结果是每一个实验对象本身实验前后积极情绪指数的比较,所以两批测试者在参与睡眠实验前精力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反驳质疑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反驳”,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被吵醒导致测试者无法得到足够的慢波睡眠,而慢波睡眠是恢复精力感的关键”,有研究者对上述结论的可信度提出质疑。

论据: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选项通过阐述第一批测试者的积极情绪指数下滑不太明显,再通过与题干研究结果第二批测试者积极情绪受到严重影响相对比,可以得到被吵醒确实影响测试者的积极情绪这一结论,具有削弱作用。

B项:增加论据。第二批测试者中大部分人长期以来情绪不够积极,说明并不是实验中被吵醒导致的情绪不够积极,而是实验者本身的情绪影响,支持了质疑者的观点,具有加强作用。

C项:无关选项。题干实验结果是通过对比测试者自身实验前后的情绪变化来获得的,并不需要两批测试者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接近,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无关选项。题干实验结果是通过对比测试者自身实验前后的情绪变化来获得的,与两批测试者参与实验前精力水平是否参差不齐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反驳质疑者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题干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被吵醒导致测试者无法得到足够的慢波睡眠,而慢波睡眠是恢复精力感的关键”,要反驳质疑者,也就要支持题干的结论,即说明慢波睡眠确实是恢复精力感的关键。题干中的观点:被吵醒导致测试者无法得到足够的慢波睡眠,无法恢复精力感。要反驳质疑者的观点,就要支持题干的观点。

A项,指出第一批测试者的积极情绪指数下滑程度不太明显,能与题干中第二批测试者的积极情绪受到严重影响这一结果形成对比,增加了论据,支持了题干的结论,即能够反驳质疑者。

B项,指出第二批测试者本身情绪不够积极,说明实验的前提条件不一致,则他们无法恢复精力感,积极情绪指数下滑可能并不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慢波睡眠,而是因为本身情绪的问题,即题干结论可能另有他因,支持了质疑者的观点,排除。

C项,题干实验产生的结果是与自身进行对比,不需要两批测试者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接近,因此该项为无关项,无法反驳质疑者,排除。

D项,指出两批测试者在实验前精力水平参差不齐,说明实验的前提条件不一致,实验结论并不可靠,支持了质疑者的观点,排除。

故本题选A。34.疫苗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天花基本绝迹,脊髓灰质炎几近被征服,破伤风和狂犬病也不再让人

。然而,公众对疫苗接种的不信任仍日益增加。国家和政府层面要严格立法、严格审核、严厉惩罚,企业更要自律自查。只有

,才能尽快打消民众心中的“疫苗恐慌”。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避之不及严惩不贷

B.谈虎色变多管齐下

C.望而生畏标本兼治

D.讳莫如深正本清源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空,横线前的“也”表并列,此处说的是破伤风和狂犬病也被征服,不再让人害怕、担心之意。B项“谈虎色变”形容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C项“望而生畏”指看见了就害怕,均符合文意,保留;A项“避之不及”指某一事物不招人喜欢,就怕躲它都来不及,“不再让人避之不及”即表示不让人讨厌,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文段未体现隐瞒之意,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需填入总结上文的对策,即国家、政府、企业多方主体均需行动起来。B项“多管齐下”指做一件事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或多种方法同时使用,符合文意,当选;C项“标本兼治”指对事物的枝节和根本都加以治理,文段未体现何为疫苗问题的枝节,何为疫苗问题的根本,故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35.竹子

对于

相当于

兔子

对于

A.竹林;兔耳朵

B.熊猫;草

C.草本植物;动物

D.竹笋;狼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项:“竹林”由众多“竹子”构成,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兔耳朵”为“兔子”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但是词语前后顺序相反,排除;

B项:“竹子”是“熊猫”的食物之一,二者属于对应关系,“草”是“兔子”的食物之一,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但是词语前后顺序相反,排除;

C项:“竹子”是“草本植物”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兔子”是“动物”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D项:“竹笋”为“竹子”的幼芽状态,二者属于对应关系,“兔子”与“狼”都是动物,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36.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但也不是说环境决定一切,而是环境能__________人们内心的动机。如果一个环境中,人们普遍都在寻求利益,那么身处此境的个人也就难免会__________;如果一个环境中,人人讲求公德、道义,那么身处此境的个人也会讲公德和道义,这就是人性的“遇善则善,遇恶则恶”。

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产生

唯利是图

B.唤醒

近墨者黑

C.触发

随波逐流

D.激起

同流合污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此空要填入一个与“动机”搭配的词。A项“产生”指由已有的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文段未体现“已有事物”,排除A项。B项“唤醒”指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之意。“唤醒”搭配的事物一般是原本就存在,而不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而文段中并没体现“内心的动机”之前就存在,排除B项。C项“触发”指因触动而激发起某种反应,符合“环境”触发“动机”的语境。D项“激起”指刺激、激发,符合语境。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也就难免”可知,“身处此境的个人”随大流,与人们普遍的做法一致。C项“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符合文意。D“同流合污”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

因此,选择C选项。

唯利是图:一心为利,别的什么也不顾。近墨者黑: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37.幸福,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个人的体验。也许,幸福是你_______走进家门时亲切的笑脸;也许,幸福是你卧病床上百无聊赖时温馨的问候;也许,幸福是你屡遭挫折,_______时劝慰的话语;也许,幸福是你历经艰辛获得成功时赞赏的掌声。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风尘仆仆

心灰意冷

B.风餐露宿

意气消沉

C.席丰履厚

万念俱灰

D.栉风沐雨

兴味索然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走进家门时”可知,横线体现的是“在旅途上”的意思,A项“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符合文意。B项“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不能和“走进”搭配,排除B项。C项“席丰履厚”比喻祖上遗产丰富,也形容生活优裕,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D项“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屡遭挫折”可知,横线处体现的是遭受挫折后的失望心态,A项“心灰意冷”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形容失望至极,失去了进取之心,符合文意。D项“兴味索然”表示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不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A选项。

意气消沉:一般形容一个人没有斗志,没有奋斗目标。万念俱灰: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失意或遭打击、挫折后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38.百年来,谈论辛亥革命的论著文章汗牛充栋,但________不多。章士钊的当年论述和晚年静思,往往________,令人心折。这段箴言,值得人们反复沉思。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感人至深

一鸣惊人

B.真知灼见

一针见血

C.有感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