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6份)_第1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6份)_第2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6份)_第3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6份)_第4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6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1.(3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2.(3分)无锡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古运河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留下了一段“运河版、江南水弄堂”,堪称古运河听精华绝品。“水弄堂”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构画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让无数中外游客如痴如醉,你知道京杭大运河最早是谁统治时期开凿的?()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3.(3分)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请说出这条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4.(3分)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5.(3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包括()A.改善了用人制度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扩大了地方官员的选官权6.(3分)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7.(3分)《旧唐书•魏征传》载: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表明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 B.虚心纳谏 C.注意任用贤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8.(3分)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9.(3分)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10.(3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了不少创造发明。下面属于唐朝时期发明创造的农业生产工具是()①曲辕犁②筒车③水排④耧车。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11.(3分)“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描写哪个城市的诗句()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成都12.(3分)“天可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战略学者的重视,他们希望通过对天可汗制度的研究,找到一条在当今冷战格局瓦解的局势下,如何重建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历史上因执行开明民族政策而被北方各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的是()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中宗 D.武则天13.(3分)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西藏正式成为唐的一部分 B.加强了唐藩友好交往,促进了唐藩经济文化交流 C.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D.有利于加强对西藏的统治14.(3分)唐朝社会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下列图片中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唐朝戴帷帽女子骑马图 B.《弈棋仕女图》 C.吹排箫乐伎壁画 D.《送子天王图》15.(3分)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16.(3分)“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17.(3分)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张骞出使西域18.(3分)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19.(3分)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从性质上看是一场()A.农民战争 B.统一战争 C.兼并战争 D.叛乱战争20.(3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唐玄宗后期统治的写照。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A.地方军事势力过于强大 B.内地兵力空虚,有机可乘 C.安禄山受宠,野心膨胀 D.开元末年朝政日趋腐败21.(3分)如图书本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A.618年 B.626年 C.755年 D.763年22.(3分)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下列关于安史之乱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内地节度使的权势得到极大削弱 D.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3.(3分)黄巢起义后,黄巢曾宣布要“洗涤朝廷”,该起义爆发的原因是()①藩镇割据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②连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③重用宦官高力士,致使朝政腐败④中央权力衰微,无力控制藩镇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24.(3分)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了以下五个政权。按建立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后唐②后晋③后梁④后周⑤后汉。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25.(3分)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A.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 B.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D.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二、综合题(共25分,其中26题12分,27题13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唐代人把进士及第比喻为登龙门,说的是一个读书人考上进士后能“一举成为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就成为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荣身之路。张籍所谓“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就是说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名扬天下。而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则是写读书人中举后的喜悦心情。唐朝前期宰相中科举出身比例的增长(见下表)也证明了这一点。时期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比例请回答:(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初创于哪个朝代?唐代科举中哪一科最被人们重视?(2)根据材料分析,唐代人为什么把进士及第比喻为登龙门?(3)唐朝前期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比例不断增加说明了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27.(13分)新华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新闻在线】材料一:2014年4月14日,大型群雕《鉴真东渡》在江苏扬州大明寺鉴真广场正式落成。据了解,《鉴真东渡》雕塑连底座高7.8米,宽13.8米,雕塑再现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的情景。材料二: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西行的目的地天竺是佛教发源地,玄奘曾在天竺那烂陀寺游学。2014年5月14日,一场主题为“在佛陀脚步之上”的展览在香港开幕,展品就包括出土自那烂陀寺的“文物”。【问题探究】(1)请完成表格。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事件身份目的地途中遭遇是否结伴是否归国玄奘西行僧人①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否⑤鉴真东渡僧人②③次东渡,前五次失败,历经磨难④否(2)玄奘和鉴真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分别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有何不同?(3)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盛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情感体验】(4)我们从玄奘和鉴真的经历中能学到哪些精神?(5)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1.【解答】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581年属于公元6世纪80年代。答案:A。2.【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答案:B。3.【解答】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答案:D。4.【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答案:A。5.【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考试制度的实行,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政府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所以ABC是正确的选项;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6.【解答】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答案:B。7.【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从善如流,敢于直言纳谏的魏征得到唐太宗的重用。说明唐太宗虚心纳谏。ACD三项分别涉及经济、政治和科举考试,与题干无关。答案:B。8.【解答】据所学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如创立了殿试、武举。武则天善于选拔并重用人才,如重用姚崇等。同时武则天统治时期还重用酷吏,滥杀无辜。武则天统治时期有着“贞观遗风”之称,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所以D项表述不正确。答案:D。9.【解答】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答案:D。10.【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农业上,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发展。答案:B。11.【解答】“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对长安城的描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街道整齐,排水设施齐全,内分为坊和市,市坊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答案:A。12.【解答】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任用少数民族贵族进行本民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答案:A。13.【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答案:B。14.【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画可知,《送子天王图》应绘《瑞应本取经》中释迦牟尼降生故事,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和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抱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天神,诸神向释迦牟尼礼拜的故事。所以与唐朝社会比较开放,充满活力的特点无关,ABC选项都体现了唐朝社会比较开放,充满活力的特点,排除。答案:D。15.【解答】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答案:A。16.【解答】东瀛是指东边的海里的岛屿,即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据此可知这个人物是鉴真。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答案:B。17.【解答】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为中印的友好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故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玄奘西游。答案:A。18.【解答】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所以唐朝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但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答案:B。19.【解答】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是一场由地方将领发动的反对中央政府的叛乱战争。故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从性质上看是一场叛乱战争。答案:D。20.【解答】材料中的诗句反映的是,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怠于政事,沉湎酒色,朝域腐败,之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国力大衰。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D符合题意。答案:D。21.【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图片中“安禄山、史思明”可知反映的是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答案:C。22.【解答】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选项观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C。23.【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黄巢起义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其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所以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答案:B。24.【解答】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答案:C。25.【解答】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这个表述是错误的。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答案:D。二、综合题(共25分,其中26题12分,27题13分)26.【解答】(1)隋朝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唐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完善时期,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其中进士科最为人重视.(2)由材料“唐代人把进士及第比喻为登龙门,说的是一个读书人考上进士后能‘一举成为天下知’…”可知: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为普通士人开辟了仕途,逐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一个读书人只要考上进士后就能名扬天下.因此唐代人把进士及第比喻为登龙门.(3)读《唐朝前期宰相中科举出身比例的增长》表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4)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科举制度在政治方面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有效抑制门阀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繁荣了诗歌等文学;在社会方面,逐渐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读书风气盛行等.故答案为:(1)隋朝;进士科.(2)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为普通士人开辟了仕途,逐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一个读书人只要考上进士后就能名扬天下.(3)说明唐朝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4)政治方面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有效抑制门阀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文化方面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繁荣了诗歌等文学;社会方面,逐渐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读书风气盛行.(言之有理即可)27.【解答】(1)据所学知,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后来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唐玄宗在位时,鉴真率领众人六次东渡日本,直到第六次才成功,鉴真在日本居留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2)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是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的最杰出的使者。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日本后,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鉴真是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是把天竺的文化带回唐朝。(3)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盛况出现的原因有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4)我们从玄奘和鉴真的经历中能学到做事坚持不懈,不怕艰苦,有坚强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5)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等。故答案为:(1)①天竺;②日本;③六;④是;⑤是。(2)玄奘:贞观年间,西行天竺,是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的最杰出的使者。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日本后,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方式:鉴真是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是把天竺的文化带回唐朝。(3)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4)做事坚持不懈,不怕艰苦,有坚强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等。(5)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等。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1.通过历史要素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依据“589年”“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等要素,我们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南北朝对峙形成 B.杨坚建立了隋朝C.陈后主建立陈朝 D.隋灭陈统一全国2.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A.改革制度 B.发展生产C.开凿运河 D.注重吏治3.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有句解说词:“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那么构成“人”字的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A.便于军事力量调控B.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C.便于帝王南巡游玩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4.“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中体现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C.唐太宗时 D.武则天时5.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更看中门第。隋朝实行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这体现了科举制()A.促进贵族向平民转化B.简化人才选拔的程序C.扩大官员的选拔范围D.保证世袭贵族的特权6.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A.重视农业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8.作家王晓磊在《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一书中,以三年之功,穷尽武则天一生所有留存至今的史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武则天。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C.她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9.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10.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生动活泼地反映着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A.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D.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11.“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赞普越来越仰慕中华文化……于是派酋长子弟,请求进入国学以学习《诗》《书》。”这反映出文成公主入藏()A.促进了唐蕃间文化交流B.有利于吐蕃的农业发展C.促进了中外的友好往来D.有利于吐蕃手工业发展12.图片是历史的最佳载体之一。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唐朝经济繁荣 B.盛唐民族关系和谐C.盛唐社会风貌 D.唐朝对外交往频繁13.“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段文字出自《日本书纪》一书。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14.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C.《西游记》 D.《史记》15.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涌现了许多“国际友人”,如晁衡、崔志远等。玄奘和鉴真亦是这一时期和平交往的使者,玄奘到天竺取回了佛经、鉴真给日本送去了中国文化。据此判断,下列对唐朝中外交流的解读最全面的是()A.唐朝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B.唐朝向外族宣传了中国文化C.唐朝在中外交流中起主导作用D.唐朝在中外交流中兼容并蓄发展了自我16.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7.五代十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描述恰当的是()①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③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趋势④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8.历史老师提供以下材料作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参考:《贞观实录》《谈武周风云》《论开元执政得失》。能涵盖以上材料的论题是()A.浅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C.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 D.略谈大变革的时代二、非选择题(19题15分,20题13分,21题18分,共46分)19.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1分)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4分)材料二(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2分)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周匡物《及第谣》(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哪种选官制度?(1分)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材料四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4)材料四中的“公主”是谁?(1分)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2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日本不断派使节到中国来,总共向唐朝派出使团19次,实际到达唐朝15次。遣唐使的官员有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其余成员有留学生、留学僧、工匠、水手等。645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材料二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1)根据材料一中提到的日本不断派使节到唐朝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文化对日本在哪些方面有影响?(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竺摩揭陀国”是指今天的哪个地区。(2分)请从材料二中提炼出有效信息。(4分)(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4分)21.隋唐时代,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王朝的都城长安,修建历时72年,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长安拥有百万人口,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还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人民云集到这里;西域诸国的数千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此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性大城市……在当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该王朝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材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材料三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的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诗的特点。(4分)(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朝的时代特点。(4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6分)

答案一、1.D2.C3.D4.B5.C点拨: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也能走上仕途,选拔官员的范围由以前的官僚集团扩大到了普通百姓,C符合题意。6.C点拨:图中时间信息“618”“907”是唐朝的建立与灭亡时间,选项中属于唐朝时期史实的是C。7.A点拨: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故选A。8.D9.C10.B11.A12.C13.D14.B15.D16.C17.D18.A二、19.(1)唐玄宗(李隆基)。任用贤臣;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答出两点即可)(2)耕地。灌溉。(3)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4)文成公主。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唐蕃关系的友好发展。20.(1)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字、书法艺术、历法等。(答出三点即可)(2)印度半岛。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3)开放与交流。21.(1)长安不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长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人口众多,是交通枢纽和文化交往中心。(2)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3)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中外交往、民族交往密切。(4)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有坚定广泛的群众基础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相应位置)1.(3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2.(3分)如图中的历史人物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建立了元朝②创立行省制③灭亡南宋④废除丞相.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3.(3分)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①秦朝②隋朝③唐朝④元朝。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3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成为正式的行政区,是在()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5.(3分)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宣政院 B.枢密院 C.澎湖巡检司 D.御史台6.(3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③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④忽必烈推行行省制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7.(3分)元朝商业繁荣,其中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是()A.长安 B.泉州 C.大都 D.杭州8.(3分)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9.(3分)元朝设立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A.地方行政区域 B.边防驻军区域 C.外贸交易区域 D.民族自治区域10.(3分)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将全国居民分等级的“四等人制”,按照这个制度,当时广东地区的汉族居民属于()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11.(3分)元朝的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意大利旅行家()的行纪,来了解当时大都的繁华景象。A.利玛窦 B.马可•波罗 C.宋应星 D.南怀仁12.(3分)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13.(3分)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桃花扇》14.(3分)元世祖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大都.元朝海运的出发地是()A.刘家港 B.杭州 C.扬州 D.泉州15.(3分)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烈日第一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技艺发端于()A.毕昇 B.黄道婆 C.宋应星 D.吴承恩16.(3分)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宋代江南某户人家作客,你不可能遇到()A.主人盛上占城稻米饭 B.主人家桌子上摆着瓷器茶水壶 C.主人告诉您有些商人用纸币做买卖 D.主人的儿子们正在谈论马可•波罗17.(3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18.(3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19.(3分)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主要原因是()①宋朝政治经济中心南移②泉州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③南方相对安定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0.(3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语)。这表明马克思认为()A.我国四大发明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B.火药把骑士打败了 C.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 D.印刷术成了新教的工具21.(3分)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布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①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④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2.(3分)宋代商业发达的根本原因()A.纸币的出现,使商品交换极为方便 B.背诵土地兼并剧烈,失去土地的农民以经商为生 C.宋朝历来重视商业 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商品23.(3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①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②战乱阻塞了陆上丝绸之路③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④造船航海技术有较大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4.(3分)“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战国 B.隋唐 C.两宋 D.元朝25.(3分)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二、综合题(26题12分,27题13分,共25分)26.(12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材料二: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2)归纳材料一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3)材料一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举一例说明。(4)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7.(13分)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阳)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冬至于海,南及五岭,皆户外不闭,行旅不贵(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材料三: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摘自川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请回答(1)材料二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捻”?唐代有那些先进的生产工具?(2)请你举出一个两宋时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3)材料三提到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相应位置)1.【解答】宋祖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宋太祖指的是赵匡胤。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答案:A。2.【解答】图片人物是忽必烈。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6年,他灭掉了南宋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国家,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管辖,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政权,因而①②③符合题意,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答案:A。3.【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朝灭亡南宋,结束长期分裂局,统一全国。①②④符合题意。答案:B。4.【解答】题干直接设问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时间,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使其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答案:C。5.【解答】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答案:C。6.【解答】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发生于西汉时期;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发生于秦朝时期;④忽必烈推行行省制发生于元朝时期;③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发生于唐朝。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④。答案:A。7.【解答】元朝都城大都商业繁荣,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国际性商业大都市。选项C符合题意。答案:C。8.【解答】蒙古族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面对先进的农耕文化,“征服者被征服”,只有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才能够维护统治。从根本上说,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是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答案:C。9.【解答】在元朝的政治体系中,掌管西藏地区的军民各项事务的中央机构部门是宣政院。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答案:A。10.【解答】元朝统治带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表现在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由高至低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按照这个制度,当时广东地区的汉族居民属于第四等级南人。答案:D。11.【解答】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他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答案:B。12.【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瓦舍”可知它的出现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舍”。答案:C。13.【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关汉卿的代表作”,结合所学知识: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戏剧家,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答案:A。14.【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把南方的粮食从刘家港出发直接运往大都,此后粮食运输以海运为主。答案:A。15.【解答】元朝时,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来到海南岛,跟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加以推广,对我国古代古代棉纺织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答案:B。16.【解答】题目是到宋代南方某户人家作客,可以吃到占城稻米饭,可以看到主人家桌子上摆着瓷器茶水壶,主人告诉您有些商人用纸币做买卖。但马可•波罗是元朝时来到中国的,所以宋代不可能谈论。答案:D。17.【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四大发明”“北宋时候”,结合所学知识点:早在西汉早期,我国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在唐朝中期的书籍中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毕昇发明的;北宋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针。答案:B。18.【解答】唐朝时期已经发明火药,唐朝末年已经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题目中的“爆竹”即是火药的应用。答案:C。19.【解答】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最大贸易港口的主要原因,备选项中①②③④均是原因,选项中D符合题意。答案:D。20.【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理解为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表明我国四大发明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答案:A。21.【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城市和唐代城市的区别主要在于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出现了更多的商业区和娱乐场所。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生活需要。宋代由于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传统的路上丝绸之路上的交往受到影响,排除③;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④颠倒了逻辑关系。因此①②符合题意。答案:A。22.【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商品,导致了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答案:D。23.【解答】②战乱阻塞了陆上丝绸之路不能说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据此可排除ABD三个选项。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学会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答案:C。24.【解答】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所以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的说法。答案:C。25.【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宋庆历年间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比德国J•谷登堡活字印术早约400年。答案:D。二、综合题(26题12分,27题13分,共25分)26.【解答】(1)由材料一可知,北宋东京城市经济繁荣,晚间生活丰富多彩,商业活动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2)由材料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可知,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是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或出现了夜市、晓市;出现了专门的街市。(3)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宋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达与商业的繁荣娱乐活动;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如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或有耍杂技、踢球、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4)由材料二“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可知,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东亚地区产生深刻影响。故答案为:(1)景象:商业繁荣或经济繁荣。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2)特点:①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②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或出现了夜市、晓市。③出现了专门的街市。(3)影响: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如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或有耍杂技、踢球、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4)原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东亚地区产生深刻影响。27.【解答】(1)由材料“贞观年间”可知,材料记载的是唐太宗在位时的情景。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即材料中所说的“天下大捻”;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据所学知,宋朝时江南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宋时期,江南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即中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3)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减免苛捐杂税,休养生息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故答案为:(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曲辕犁;筒车。(2)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3)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4)因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广大老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1.“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上述两句话皆摘自于赵恒的《劝学诗》。诗中所描述的现象最早发生于()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2.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提计策起到的作用是()A.加速了宋王朝的统一进程 B.免遭外族入侵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了行政效率3.某位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A.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B.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C.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D.客观上促进了辽宋双方经济交流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应是()A.东京 B.临安 C.应天 D.建康5.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是指()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6.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7.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就是所谓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当时农业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C.小麦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D.棉花种植由广东、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8.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据此可知交子()A.流通无区域限制B.发行权属于富商C.流通仅限于四川D.发行量没有限制9.宋代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人居住;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朝廷还允许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修建清真寺。这些措施主要表明()A.宋朝提高外商待遇鼓励通商B.朝廷尊重外国人的生活习俗C.宋朝要求外商必须在华定居D.宋朝实行了平等的民族政策10.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③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11.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南宋④定国号为元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2.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中国皇宫:“大殿和房间都装饰雕刻着镀金的龙……”材料中的“中国皇宫”是指()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东京C.元朝的大都 D.明朝的北京13.“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C.创立科举制 D.推行行省制度14.影视作品的内容背景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在一部以元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可以出现的场景是()A.西域都护管理新疆 B.元昊称大夏皇帝C.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D.宣政院管理新疆15.军功赫赫的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这说明()A.元世祖放弃武力征伐而实行文治B.忽必烈善于借鉴历代治国之道C.忽必烈依《资治通鉴》管理政务D.儒家思想在元朝始终得到重用16.《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材料反映了()A.榷场的贸易量很大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17.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①造纸术的发明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③指南针的使用④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18.某同学举办“中国古代文化”图片展览,下列人物应该人选“宋元篇”的是()A.①②③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19题16分,20题14分,21题16分,共46分)19.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一是哪一制度的示意图?(2分)图二是哪一朝代的行政机构图?(2分)图二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哪一机构?(2分)材料二……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朝)旧(制度)。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决心)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阅读材料二,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2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答出两点即可)(3)两则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什么发展趋势?(4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盛哉……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新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农田为牧地”。(1)材料一中用“盛哉”评价太宗。“盛哉”对应的史实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你认为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3)概括材料三中忽必烈所采取的措施。(2分)这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4)自秦至元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4分)2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探究一制度篇(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五权宪法》(2)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中国的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探究二经济篇(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2分)探究三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4)根据上述内容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2分)探究四感悟篇(5)综合以上内容,说一说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答案一、1.D点拨:题干中信息“书中自有黄金屋”“六经勤向窗前读”“劝学诗”反映了对读书极其重视,读书人地位最高的历史时期是宋朝,因为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2.C点拨:依据题干中信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可知,当时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皇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3.D点拨:结合题干中信息“11世纪初期”“北宋”及漫画中信息“屈辱的议和条件”“岁币30万”判断,相关事件是澶渊之盟,选项中与澶渊之盟相关的是D。4.B点拨:诗歌反映的是南宋时期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情景,南宋时期杭州的名称是临安。5.B6.D点拨: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分析选项,A与表格内容不符;北宋存在的时间是960—1127年,超过了100年,B表述错误;南宋建立时,辽已经被金所灭,C不符合史实;D解读正确。7.C8.C9.A点拨:根据材料中的“蕃坊”“专供外国人居住”“外商子弟学校”“允许……阿拉伯人修建清真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宋朝政府对外国商人的态度,排除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府提高外商待遇,鼓励海外贸易,A符合题意;B是材料的表面意思,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0.D11.C12.C点拨:依据题干中信息“13世纪”和选项内容分析,材料说的是元朝时期。元朝时期的皇宫在大都。13.D14.D点拨:依据题干中信息“元朝”“可以出现”分析,西域都护是西汉时期设置的,故A不会出现;元昊称大夏皇帝,是在北宋时期,故B不会出现;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是在10世纪初,故C不会出现;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故D可以出现。15.B点拨:根据题干中的“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可知,忽必烈善于借鉴历代治国之道,B符合题意。A、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6.D17.D18.C点拨: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由题干中的限制词“宋元篇”可判断①不应入选。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关汉卿是元朝时期的杂剧家,李清照是宋朝时期的词人,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二、19.(1)三省六部制。元朝。御史台。(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等。(答出两点即可)(3)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答出两点即可)20.(1)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2)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南方农业的持续发展。(3)重视农桑。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4)统一是历史主流;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中华民族是在相互交融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言之有理即可)21.(1)行省制。(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3)曲辕犁或筒车。(4)宋词和元曲。(5)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答题卡表格相应位置)1.(3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许多政权,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下列不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是()A.北魏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3分)如图甲、乙、丙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丙图反映的朝代是()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3.(3分)“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4.(3分)“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是()A.郑和 B.渥巴锡 C.郑成功 D.戚继光5.(3分)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6.(3分)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7.(3分)雍正八年,刑部尚书之子徐骏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人告发,清廷即以“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的罪名,照大不敬律将徐骏“斩立决”。历史上把清廷的这一做法称为()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8.(3分)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9.(3分)“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10.(3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驾照祖国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A.浙江省 B.江苏省 C.福建省 D.广东省11.(3分)清朝初年,中央政府为巩固西北边疆平息的叛乱有()①平定准噶尔部落叛乱②抗击倭寇③收复台湾④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叛乱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3分)如图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关系和睦,如同一家。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有()①在西藏设置都督府②规定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③在西藏设置行省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13.(3分)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着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以下内容与此不符的是()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康熙帝册封班禅 C.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班禅六世14.(3分)清朝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下列对于文字狱危害性的表述,正确的是()A.造成官僚体制整体腐败 B.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C.严重阻碍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D.导致国力虚弱,社会危机重重15.(3分)明朝中后期以后,苏州等地方的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与以往时代的手工作坊相比,根本区别是()A.生产规模扩大 B.技术分工更细 C.出现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 D.产品质量很高16.(3分)如图是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此种情况反映了这个时期清朝()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被迫开放五口通商 C.坚持重商轻农政策 D.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17.(3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如图)蜿蜒6000余千米,她的东西起止点是()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18.(3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科技领域成就斐然。下面哪幅图不能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A. B. C. D.19.(3分)下列作品中深刻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的是()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20.(3分)长城和故宫都是()A.杰出的水利工程 B.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C.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D.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1.(3分)观察如图所示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比较,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22.(3分)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预防和治疗H7N9禽流感过程中,下列有可能提供医治方法的著作是()A.《水经注》 B.《马可•波罗行纪》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23.(3分)钱文忠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24.(3分)下列关于昆曲与京剧艺术说法错误的是()A.明清时期是昆曲和京剧最有影响力的时期 B.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C.乾隆时期昆曲走向衰落,而后发展为京剧 D.道光年间形成的“皮黄戏”剧种为京剧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5.(3分)如图为宋应星编写的我国的一部古典科技巨著,对它的正确评价是()A.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二、综合题26.(12分)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材料二:《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哪些?(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27.(13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材料三: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