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_第1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_第2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_第3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_第4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傈僳族

傈僳族(英文名称LisuLi-Su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傈僳族傈僳族(英文名称LisuLi-SuLisaw1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历史由来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2傈僳族少女傈僳族少女3举行文艺晚会举行文艺晚会4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傈僳族舞蹈5《傈僳族舞蹈》陈玉先绘《傈僳族舞蹈》陈玉先绘6食俗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山上,粮食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两边稍平的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只适合栽种苞谷、荞麦以及少量的鸡脚稗。正因为这种地理条件,小麦产量极低,成本也很高,一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即使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一点。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种芋头。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食俗7

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鱼类都能烧食。这种吃法味道鲜美香脆。这是由于这个民族长期以狩猎、采掘为生形成的饮食特点。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猫、马肉。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梨、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8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9社会活动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等。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的木楞房或木板房。服饰各地不一。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头戴黑、白或蓝色包头。妇女多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头戴用贝片和珊瑚珠等串缀而成的珠帽“俄勒”或各色包头。过去因服饰的颜色不同,曾有“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之称。社会活动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等。喜欢饮10傈僳族过年风俗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傈僳族过年风俗11歌舞音乐

流行于怒江地区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用多种乐器伴奏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舞曲如反映爱情生活的有《双人琵琶舞曲》、《阿哥阿妹情意投》等,反映劳动生活的有《撒麻种》《种包谷调》、《找菜歌》等,模拟飞禽走兽的有《乌鸦喝水》、《红嘴雀吃山果》、《马踢架》等。有些舞蹈是按舞步或动作而取名,例如《一步曲》、《二步曲》、《翻身舞曲》、《踢脚舞曲》等,多用五声音阶羽、宫调式。流传于保山、德宏地区的民间歌舞跳戛和小三弦舞,则是载歌载舞的形式舞曲欢快跳跃,多用五声音阶商、徵调式。跳戛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小三弦舞常用其布厄、举列、达提吐等乐器伴奏。歌舞音乐

流行于怒江地区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用多种乐12器乐

傈僳族的民间乐器有:其布厄(即傈僳族琵琶,亦称小三弦)、很自(弓弦乐器,二弦)、举列(即笛子)、笛里吐(小竖笛)、葫芦笙、玛果(即口簧)、阿其诀列、达提吐、唢呐、玛拉(大号)以及大锣、大镲、大鼓等。器乐曲多为歌舞伴奏的舞曲,纯器乐曲较少,如其布厄演奏的《传情调》、《划船调》、《对门蜜蜂嗡嗡叫》,很自演奏的《约玩调》等。流行于保山地区的达提吐、阿其诀列是双管吹奏乐器,主管奏旋律,副管奏持续音。达提吐的乐曲多源于情歌和舞曲,阿其诀列装有铜质簧片,多吹奏抒情性乐曲。以树叶吹奏的《阿爸阿妈呀》、《隔山隔水的人呀》都是傈僳族的传统乐曲。器乐

傈僳族的民间乐器有:其布厄(即傈僳族琵琶,亦称小13民族服饰

关于傈僳族妇女的“欧勒”帽头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人间遭遇干旱,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失去双亲的青年男女,带着仅有的一把长刀、两升米和一只大公鸡,跋山涉水去寻找能生存的土地。他们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姑娘为了给小伙子织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跑遍群山,采来荨麻纺成麻线,终于织成了一件横纹长衫,送给了小伙子。在姑娘辛劳的日日夜夜,小伙子也在悄悄地为心上人物色着礼物。当他看到美丽的姑娘在劳动时,山风常常吹乱她的长发遮住双眼,发丝刺得姑娘的眼睛不停地流泪,便有了主意。夜里当他看见明月高悬,那么的美丽,便决定用像月亮那样洁白光滑的东西做成一顶能拢住姑娘长发的帽子。小伙子听说唐古拉山下有像月亮一样洁白的砗磲壳,人们常用它来做装饰品,于是下决心去找它。历尽艰辛,他终于得到了美丽的砗磲壳,他就不分白天黑夜地打磨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磨出了一大堆又白又亮的砗磲片。小伙子从山上采回了五光十色的树果子,用姑娘搓出的麻线,把这些砗磲片和果子分别穿成串,美丽的“欧勒”帽终于完工了。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小伙子捧出它戴在心爱姑娘的头上。从此“欧勒”帽便成了傈僳族小伙子们赠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直流传至今。民族服饰关于傈僳族妇女的“欧勒”帽头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14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15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16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17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18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19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20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21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22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2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24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25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26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27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28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猴皮做成的箭包。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物。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29在大峡谷,傈僳族妇女用来打扮装饰自己的竟是一串串最古老的货币——贝币。

她们在头上、胸前戴着白如玉、灿如雪的贝币,把自己打扮得似花蝶,像孔雀。

据考古学家证明,云南最古老的货币是海贝,它在云南流通最长,大部分地区从战国到明代都是一直在流通。由于怒江大峡谷是云南最偏僻、最封闭的地区,海贝便一直使用到解放前。

五分镍币左右大的五十枚贝币可换一头猪,八十枚可换一头牛,十枚可换一升粮。二分镍币左右大的一枚可换一碗凉粉,十枚可换一只鸡。五公分左右大的最值钱,一串可换一头牛。贝币多少也是傈僳族人家贫富的象征。

在怒江大峡谷,贝币开始是没有串在一起的。由于在那黑暗野蛮的年代,外敌入侵和民族氏族间的械斗不断,还要遭受强盗的抢劫,自然灾害引起的迁徙,贝币保管十分不方便,聪明的傈僳族妇女便把它钻个孔串起来,戴在头上,挎在身上,防止丢失。

斗转星移,贝币便成了点缀傈僳族妇女的装饰品,成了傈僳族妇女爱美的象征。

傈僳族妇女把贝币视为传家之宝,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当姑娘长到十六、七岁,做父母的就会精心为女儿准备一串海螺贝。不管家境如何困难,这串贝币是非给不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们留给女儿最珍贵的东西也是贝币。在大峡谷,傈僳族妇女用来打扮装饰自己的竟是一串串最古老的货30腾冲傈僳族传统服饰仿生腾冲傈僳族传统服饰仿生31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32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3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34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35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36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37僳僳族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僳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僳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僳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僳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僳僳族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38傈僳族

傈僳族(英文名称LisuLi-Su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傈僳族傈僳族(英文名称LisuLi-SuLisaw39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历史由来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40傈僳族少女傈僳族少女41举行文艺晚会举行文艺晚会42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傈僳族舞蹈43《傈僳族舞蹈》陈玉先绘《傈僳族舞蹈》陈玉先绘44食俗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山上,粮食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两边稍平的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只适合栽种苞谷、荞麦以及少量的鸡脚稗。正因为这种地理条件,小麦产量极低,成本也很高,一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即使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一点。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种芋头。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食俗45

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鱼类都能烧食。这种吃法味道鲜美香脆。这是由于这个民族长期以狩猎、采掘为生形成的饮食特点。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猫、马肉。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梨、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46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47社会活动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等。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的木楞房或木板房。服饰各地不一。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头戴黑、白或蓝色包头。妇女多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头戴用贝片和珊瑚珠等串缀而成的珠帽“俄勒”或各色包头。过去因服饰的颜色不同,曾有“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之称。社会活动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等。喜欢饮48傈僳族过年风俗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傈僳族过年风俗49歌舞音乐

流行于怒江地区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用多种乐器伴奏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舞曲如反映爱情生活的有《双人琵琶舞曲》、《阿哥阿妹情意投》等,反映劳动生活的有《撒麻种》《种包谷调》、《找菜歌》等,模拟飞禽走兽的有《乌鸦喝水》、《红嘴雀吃山果》、《马踢架》等。有些舞蹈是按舞步或动作而取名,例如《一步曲》、《二步曲》、《翻身舞曲》、《踢脚舞曲》等,多用五声音阶羽、宫调式。流传于保山、德宏地区的民间歌舞跳戛和小三弦舞,则是载歌载舞的形式舞曲欢快跳跃,多用五声音阶商、徵调式。跳戛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小三弦舞常用其布厄、举列、达提吐等乐器伴奏。歌舞音乐

流行于怒江地区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用多种乐50器乐

傈僳族的民间乐器有:其布厄(即傈僳族琵琶,亦称小三弦)、很自(弓弦乐器,二弦)、举列(即笛子)、笛里吐(小竖笛)、葫芦笙、玛果(即口簧)、阿其诀列、达提吐、唢呐、玛拉(大号)以及大锣、大镲、大鼓等。器乐曲多为歌舞伴奏的舞曲,纯器乐曲较少,如其布厄演奏的《传情调》、《划船调》、《对门蜜蜂嗡嗡叫》,很自演奏的《约玩调》等。流行于保山地区的达提吐、阿其诀列是双管吹奏乐器,主管奏旋律,副管奏持续音。达提吐的乐曲多源于情歌和舞曲,阿其诀列装有铜质簧片,多吹奏抒情性乐曲。以树叶吹奏的《阿爸阿妈呀》、《隔山隔水的人呀》都是傈僳族的传统乐曲。器乐

傈僳族的民间乐器有:其布厄(即傈僳族琵琶,亦称小51民族服饰

关于傈僳族妇女的“欧勒”帽头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人间遭遇干旱,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失去双亲的青年男女,带着仅有的一把长刀、两升米和一只大公鸡,跋山涉水去寻找能生存的土地。他们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姑娘为了给小伙子织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跑遍群山,采来荨麻纺成麻线,终于织成了一件横纹长衫,送给了小伙子。在姑娘辛劳的日日夜夜,小伙子也在悄悄地为心上人物色着礼物。当他看到美丽的姑娘在劳动时,山风常常吹乱她的长发遮住双眼,发丝刺得姑娘的眼睛不停地流泪,便有了主意。夜里当他看见明月高悬,那么的美丽,便决定用像月亮那样洁白光滑的东西做成一顶能拢住姑娘长发的帽子。小伙子听说唐古拉山下有像月亮一样洁白的砗磲壳,人们常用它来做装饰品,于是下决心去找它。历尽艰辛,他终于得到了美丽的砗磲壳,他就不分白天黑夜地打磨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磨出了一大堆又白又亮的砗磲片。小伙子从山上采回了五光十色的树果子,用姑娘搓出的麻线,把这些砗磲片和果子分别穿成串,美丽的“欧勒”帽终于完工了。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小伙子捧出它戴在心爱姑娘的头上。从此“欧勒”帽便成了傈僳族小伙子们赠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直流传至今。民族服饰关于傈僳族妇女的“欧勒”帽头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52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5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54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55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56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57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58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59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60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61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62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6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64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65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课件66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猴皮做成的箭包。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