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教案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教案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教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基本信息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5、6课时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掌握几种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特点。代表人物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和实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理论的理论评价一、教师提问,了解学生已有经验教师:“在心理学中,大家学习过哪些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二、讲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主要掌握“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五阶段”两个知识点:(一)人格结构:本我:人格的初始面,生来就有(开心原则,盲目追求满足)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是本我和现实世界的仲裁者(又要考虑社会要求,避免痛苦)超我:随着超我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也随之发展起来(至善原则,道德良知自居)举例:“想要别人陪自己玩”本我:你快来陪我玩!自我:你能陪我玩一会儿吗?超我:不要影响别人了,我还是自己玩吧。(二)按照“性器”区分的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1岁动获得快乐。这些活动可缓解他们的紧张。肛门期~3岁:儿童的快乐主要来自于肛门的活动。儿童通过大小便的排泄活动获得快乐。这些活动可缓解他们的紧张。(3~6岁):这时儿童的快乐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性器官。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男女儿童分别出现了“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同龄伙伴。(6~12自于通过努力学习发展社会技能和智力技能。生殖期1~20岁:此时儿童进入青春期,个体此时的表现主要是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他化的成人。——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著有《儿童期与社会》一书。阶段年龄品质信任—不信任0~1希望自主—羞愧或怀疑1~2意志主动—内疚3~5目的勤奋—自卑6~11能力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忠诚亲密—孤独20~30爱繁殖—停滞40~50关心完善—失望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60智慧掌握三个知识点:1.思维从哪里来;2.认知发展阶段;3.道德发展阶段。(一)思维从哪里来?思维是从哪来的?——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结构如何建构和完善他们的认知图式?皮亚杰认为儿童先天具有“组织”和“适应”这两种心理过程来协调失衡状态。图式来理解新刺激的过程。(图式、同化、顺应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通俗的方式解释(二)认知发展阶段动阶段岁前运算阶段岁)(二)认知发展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认知发展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感知运动阶段0-2岁:9~12前运算阶段2-7岁:观点。例:三ft实验BA CD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性: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改变。(6-7岁(7-8岁(9-10岁;体积守恒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假设进行推理。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ft)(三)道德发展阶段:经典故事:皮亚杰的“对偶故事”和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掌握幼儿道德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前道德阶段: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规则意识,无道德观念。自律道德阶段: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公正道德阶段: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形成关心和同情心等品质。(四)皮亚杰对幼儿教师的启示: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为儿童创设情境,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主要掌握社会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一)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习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学习: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观察学习:社会学习/替代学习。观察学习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二)班杜拉的经典实验: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实验: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行为而习得新行为。组儿童都带到一间游戏室,里面有成人榜样攻击过的对象。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榜样受奖组的儿童比榜样受罚组的儿童习得了更多的攻击行为?尽可能地回忆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三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几乎一致。(三)1.重视榜样作用:2.关注激励机制:生态心理学理论——布郎芬布伦纳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