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课件_第1页
景观生态学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课件_第2页
景观生态学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课件_第3页
景观生态学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课件_第4页
景观生态学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1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1第一节

土地/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一、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变化的影响人为活动是影响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的影响是多时间尺度的。2第一节土地/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一、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变化刀耕火种时期,人类对土地利用与景观的影响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开始吧林地、草地转化为农田,引进农业技术、过程,自然的景观转化为农业景观,以及出现了一些田园化景观和可持续农业景观。工业化与人口的扩张,导致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退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3刀耕火种时期,人类对土地利用与景观的影响较小。3二、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1.景观破碎化

定义: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有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主要表现: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道被截断以及斑块彼此隔离。4二、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1.景观破碎化42.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无计划活动作用下所产生的景观变化包括五种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碎、缩小和消失52.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无计划活动作用下66三、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Forman提出景观变化的6种空间模式,即边缘式、廊道式、但核心式、多核心式、散布式、随机式。7三、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Forman提出景观变化的6种空间模边缘式是指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向另一个单向地呈平行带状蔓延,景观变化从一个边缘开始。廊道式是指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景观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张。单核心式是指从景观的一点或一个核心处蔓延。多核心式是指从景观中的几个点蔓延,如居民点或外来物种的入侵。散布式是指新的斑块广泛散布。8边缘式是指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向另一个单向地呈平行带状蔓延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框架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是影响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的最普遍的主导因素之一,涉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量化评价。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已成为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中极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9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框架910102.LUCC生态效应研究主要主题包括:区域/全球粮食保障;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土地/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气候的可变化性及区域脆弱性;后京都协议中的碳问题;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社会和环境中的脆弱区。112.LUCC生态效应研究主要主题包括:区域/全球粮食保障;全第二节土地/景观变化模型12第二节土地/景观变化模型12一、模型的含义是某种对现实系统或现象的抽象或简化;具体地说,模型是对真实系统或现象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模型的定义13一、模型的含义是某种对现实系统或现象的抽象预测增强理解诊断现有知识中的重要环节或薄弱环节简化和综合的工具转化“信息”为“知识”支持管理和决策模型的重要作用14预测模型的重要作用14二、模型的种类

根据计算机在建模中的作用解析模型与模拟模型根据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连续型模型和离散型模型根据数学方法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矩阵模型根据是否含有随机变量或参数随机型模型和确定型模型15二、模型的种类根据计算机在建模中的作用15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的多少现象学模型和机制或过程模型根据模型的内容干扰传播模型、复合种群模型、植被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等16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的多少16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组织层次生理生态模型、种群模型、群落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景观模型以及全球模型等根据模型包含空间异质性的程度或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点模型或非空间模型,半空间模型或准空间模型,以及空间显式模型或空间模型17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组织层次17三、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和过程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生态学模型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艺术”成分是指整个建模过程包含许多人为或主观因素,决定了同样的一个真实系统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或不同类型的模型来描述。“科学”成分指反映系统或现象的客观现实。但模型的目的不是“复制”现实,而是为理解和预测复杂的现实系统提供一个有效的代替。18三、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和过程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18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普遍性准确性真实性19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普遍性指其能够代表的系统或现象的总数20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普遍性准确性指模型输出结果与真实系统观察值的吻合程度21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普遍性准确性真实性指模型的结构(包括变量、参数、定量关系以及假设)与真实系统的相似程度。22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

生态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23生23数据库的建立遥感图像:航空像片、卫星图像空间数据:包括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图、地形图等,以及由此生成的一些图,如坡度图、坡向图。一般以矢量或栅格形式储存。文献数据和统计资料:文献数据主要是与所要模拟的景观过程有关的变量数据和参数值;统计资料包括工农业统计数据、年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等。气象数据:主要有温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等。24数据库的建立241.景观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受时间、空间以及设备和资金的限制,在景观水平上进行实验和观测研究往往困难重重。在实际景观研究中,很难找到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同或相似的景观,重复性研究往往不可能。景观格局和过程在多重尺度上相互作用、不断变化。景观模型可以综合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学科、不同格局与过程的信息,成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四、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及特征251.景观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受时间、空间以及设备和资金的限2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非空间景观模型:完全不考虑所研究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结构或假定空间均质性或随机性。准空间景观模型:通常考虑空间异质性的统计学特征。空间显式景观模型:明确考虑所研究对象和过程的空间位置和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关系。

262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非空间景观模型:完全不考虑所研究地区3.景观空间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景观空间模型可以根据其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分为两大类:(1)栅格型景观模型(grid-basedlandscapemodel)(2)矢量型景观模型(vector-basedlandscapemodel)

273.景观空间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景观空间模型可以根据格式(栅格或矢量)栅格的大小或分辨率模型变量变化的算法建立景观空间模型必须确定28建立景观空间模型必须确定28第三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后果,即生态环境效应,已成为LUCC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29第三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一、数据与方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所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评价框架包括五部分:辨识中国土地退化过程、构建土地退化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退化指数,中国土地退化发展趋势分析和中国土地退化的防治对策。30一、数据与方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所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评价框架31311.数据利用遥感数据获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信息,可以监测到土地退化的发生或发展情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县为单位的,遥感资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图。321.数据利用遥感数据获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信息,可以2.土地资源退化过程辨析土地退化的质变过程是生产力或生态服务功能高的土地资源类型向难以利用或生产力极低的沙地、裸土地、盐碱地和非农用地等类型的转化过程,另外还包括陆地“三大”生命支持系统——森琳、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的丧失过程。332.土地资源退化过程辨析土地退化的质变过程是生产力或生态服务3.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343.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344.土地资源退化指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退化指数:354.土地资源退化指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退化指数:35每种土地资源退化过程指数Bi,Bi反映某一土地退化过程,如沙漠化的状况,计算公式为:36每种土地资源退化过程指数Bi,Bi反映某一土地退化过程,如沙土地资源总体退化指数:37土地资源总体退化指数:375.土地资源退化空间分析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385.土地资源退化空间分析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二、结果与讨论1.土地资源退化总体演变特征及趋势39二、结果与讨论1.土地资源退化总体演变特征及趋势391991-2003年中国土地资源退化趋势401991-2003年中国土地资源退化趋势401991-2003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退化比例411991-2003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退化比例412.土地资源退化时空变化特征沙漠化过程石漠化过程次生盐渍化过程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森林砍伐过程天然草地退化过程湿地萎缩过程422.土地资源退化时空变化特征沙漠化过程423.防治对策保护天然草地节约、集约利用非农建设用地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继续实施和加强生态退耕政策433.防治对策保护天然草地43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44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1第一节

土地/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一、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变化的影响人为活动是影响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的影响是多时间尺度的。45第一节土地/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一、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变化刀耕火种时期,人类对土地利用与景观的影响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开始吧林地、草地转化为农田,引进农业技术、过程,自然的景观转化为农业景观,以及出现了一些田园化景观和可持续农业景观。工业化与人口的扩张,导致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退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46刀耕火种时期,人类对土地利用与景观的影响较小。3二、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1.景观破碎化

定义: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有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主要表现: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道被截断以及斑块彼此隔离。47二、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1.景观破碎化42.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无计划活动作用下所产生的景观变化包括五种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碎、缩小和消失482.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无计划活动作用下496三、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Forman提出景观变化的6种空间模式,即边缘式、廊道式、但核心式、多核心式、散布式、随机式。50三、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Forman提出景观变化的6种空间模边缘式是指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向另一个单向地呈平行带状蔓延,景观变化从一个边缘开始。廊道式是指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景观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张。单核心式是指从景观的一点或一个核心处蔓延。多核心式是指从景观中的几个点蔓延,如居民点或外来物种的入侵。散布式是指新的斑块广泛散布。51边缘式是指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向另一个单向地呈平行带状蔓延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框架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是影响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的最普遍的主导因素之一,涉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量化评价。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已成为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中极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52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框架953102.LUCC生态效应研究主要主题包括:区域/全球粮食保障;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土地/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气候的可变化性及区域脆弱性;后京都协议中的碳问题;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社会和环境中的脆弱区。542.LUCC生态效应研究主要主题包括:区域/全球粮食保障;全第二节土地/景观变化模型55第二节土地/景观变化模型12一、模型的含义是某种对现实系统或现象的抽象或简化;具体地说,模型是对真实系统或现象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模型的定义56一、模型的含义是某种对现实系统或现象的抽象预测增强理解诊断现有知识中的重要环节或薄弱环节简化和综合的工具转化“信息”为“知识”支持管理和决策模型的重要作用57预测模型的重要作用14二、模型的种类

根据计算机在建模中的作用解析模型与模拟模型根据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连续型模型和离散型模型根据数学方法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矩阵模型根据是否含有随机变量或参数随机型模型和确定型模型58二、模型的种类根据计算机在建模中的作用15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的多少现象学模型和机制或过程模型根据模型的内容干扰传播模型、复合种群模型、植被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等59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的多少16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组织层次生理生态模型、种群模型、群落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景观模型以及全球模型等根据模型包含空间异质性的程度或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点模型或非空间模型,半空间模型或准空间模型,以及空间显式模型或空间模型60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组织层次17三、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和过程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生态学模型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艺术”成分是指整个建模过程包含许多人为或主观因素,决定了同样的一个真实系统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或不同类型的模型来描述。“科学”成分指反映系统或现象的客观现实。但模型的目的不是“复制”现实,而是为理解和预测复杂的现实系统提供一个有效的代替。61三、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和过程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18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普遍性准确性真实性62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普遍性指其能够代表的系统或现象的总数63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普遍性准确性指模型输出结果与真实系统观察值的吻合程度64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普遍性准确性真实性指模型的结构(包括变量、参数、定量关系以及假设)与真实系统的相似程度。65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

生态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66生23数据库的建立遥感图像:航空像片、卫星图像空间数据:包括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图、地形图等,以及由此生成的一些图,如坡度图、坡向图。一般以矢量或栅格形式储存。文献数据和统计资料:文献数据主要是与所要模拟的景观过程有关的变量数据和参数值;统计资料包括工农业统计数据、年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等。气象数据:主要有温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等。67数据库的建立241.景观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受时间、空间以及设备和资金的限制,在景观水平上进行实验和观测研究往往困难重重。在实际景观研究中,很难找到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同或相似的景观,重复性研究往往不可能。景观格局和过程在多重尺度上相互作用、不断变化。景观模型可以综合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学科、不同格局与过程的信息,成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四、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及特征681.景观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受时间、空间以及设备和资金的限2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非空间景观模型:完全不考虑所研究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结构或假定空间均质性或随机性。准空间景观模型:通常考虑空间异质性的统计学特征。空间显式景观模型:明确考虑所研究对象和过程的空间位置和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关系。

692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非空间景观模型:完全不考虑所研究地区3.景观空间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景观空间模型可以根据其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分为两大类:(1)栅格型景观模型(grid-basedlandscapemodel)(2)矢量型景观模型(vector-basedlandscapemodel)

703.景观空间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景观空间模型可以根据格式(栅格或矢量)栅格的大小或分辨率模型变量变化的算法建立景观空间模型必须确定71建立景观空间模型必须确定28第三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后果,即生态环境效应,已成为LUCC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72第三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一、数据与方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所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评价框架包括五部分:辨识中国土地退化过程、构建土地退化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退化指数,中国土地退化发展趋势分析和中国土地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