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人格精神课件_第1页
中国文化人格精神课件_第2页
中国文化人格精神课件_第3页
中国文化人格精神课件_第4页
中国文化人格精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的人格精神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丁夏“仁者,人也”——《论语》中国文化未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但却是传承最为稳定的文化。就起源的时间而言,中国文化较之西亚的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要较为晚出,但这两种文明都像是划过夜空的彗星,未能长久留存于世,而中国文化则如横亘大地的长城,历经劫难,虽然伤痕累累,却表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至今仍屹立于世,影响卓著。在最近的一个世纪,中国文化就走过了一个明显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也曾经试图同样“脱亚入欧”,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为标志,而过了将近百年之后,传统文化又重回中国大地。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人的关注上,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文化,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上,中国文化相对较为薄弱。例如,在哲学上,中国古代众多的哲学家就很少有人去探索世界的本源、物质的构成等基本问题。把孔子、老子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略作比较,马上就可以发现双方的差异——后者有关世界、物质等问题的论述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而老子、孔子很少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谈论最多的乃是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怎样做人、怎么生活的问题。这样一个特点,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现在所说的“炎黄子孙”,其问世的时间不过百余年。所谓“炎黄子孙”,其实质是试图从族源上寻找华夏民族的最早起点。实际上华夏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由东西南北多个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成的。现代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存在着多个起源,北方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长江流域的姚姆渡文化,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上,中国和欧洲很相似,都存在着多种文明,多个民族,但是欧洲最终是由多种文明、多个民族而形成多个国家,中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统一的基础,并不是因为某一个族群特别强大,而是因为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文化。中国是统一于文化,而非统一于某一族群、某一政权。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概括:第一,中国文化首先肯定人性本善,凡是人皆有向善的本能,都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而达到善的境界,而善的最终社会目标,乃是行“仁政”与“王道”;第二,中国文化围绕着向善的主题,对人的道德伦理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其终极目标乃是造就“君子”,人的一生,也就是不断向君子迈进的过程;第三,中国文化推崇人的智慧、毅力和勇气,认为智慧、毅力和勇气是解决人生困境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应该是道德君子,但又不能只是道德君子,同时还应该是智者、强者和勇者。人性本善的思想发源于孔子,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论语》中谈的最多的是“仁”,在孔子看来,“仁”并不是什么玄妙难言的东西,“仁”其实就是人的本性,所以孔子简而言之:“仁者,人也”。但人到底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深入、系统的论述。孔子的论述很多,但很少具体谈论人性。整部《论语》中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至于孔子的弟子子贡慨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虽然缺乏深入系统的论述,但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概括,却奠定了中国人生观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就是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平等、平均的思想后来在中国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广泛,很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都与此思想紧密关联。

孟子把人性的善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而“良知”、“良能”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能,他特别举儿童为例来加以说明: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的这些见解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现在所说的“良心”、“公德”,其实都是建立在性善论和人生而平等的基础上的。

孟子同时又举人们都具有同情弱者、同情苦难的倾向为例,说明即便不是儿童而是成人,也会面对他人的不幸和苦难,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之心,这种同情,孟子称之为“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一个孩子掉进井里面临生命危险,这就立即激起旁观者的惊骇与同情,以至于对孩子伸出援救之手。但是旁观者此时的心理与行为并非为功利目的所驱使(结交其父母或博取名声),亦非由生理原因所决定(不喜欢孩子的叫喊),而是旁观者会因为心被触动而采取行动。孟子由此断言,恻隐之心是人的本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人有这样的恻隐之心就象有身体四肢一样必然。人们应该做的只是在自己内心去找到、了解、保存、扩充它。假如一个统治者能够把这种“不忍人之心”发扬光大,则“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所以“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本能,帝王的成功是把这种本能加以发挥。儒家所说的“仁政”,实质就是把人性的善发扬光大。

孟子又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的“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一方面体现了人性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它们又构成了人间道德的基础,也就是说,人间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其实就是从这四种人性最基本的共同性中分别生长出来的。

在孟子看来,人间的道德并不是后天形成的,也不是圣人制定的,也不是只有个别人才能达到的,更不是上天强加给人类的,而是在人的本性中本来就有的。正因为是人类天性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世间所有的人在理论上都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用孟子的术语说,就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人高人一等,也没有任何人低人一等,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等级上,没有例外,没有特殊,没有差异。孟子的这些思想,是把人性论和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这和两千多年以后美国著名的《独立宣言》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当时制定美国宪法的那些先驱者,也是开宗明义首先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并以此来反抗早期资本主义的殖民制,从而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广泛支持。

由性善论作基础,孟子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就是“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为尧舜”不等于“人皆为尧舜”,而是说人世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等级鸿沟,这就包含了早期的社会平等思想。这是孟子和孔子思想的一大区别。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臣父子要各守本位,不可逾越其间的等级名分,同时孔子非常强调“君子”、“小人”之别,“上智”、“下愚”之别、“先知”、“后觉”之别,“大人”、“小人”之别,简而言之,孔子重视的是人间社会的等级差异,而且强化了这些差异,孟子则认为人与人有共同性,而且更强调人和人的共同性是以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善”为基础的。

孟子说过这样一段有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人民比国家重要,国家比君王重要。君王得到老百姓拥护,才可以做君王;诸侯、大夫是得到君王支持才能在其位的,一旦诸侯、大夫对国家有威胁,那就要采取措施,加以变更。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在民生方面,他就提出一系列带有理想性质的主张,首先是在经济上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了民生问题,孟子称之为“王道”: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关注民生,不限于物质生活方面,对精神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他也给予积极关心,并且有自己的倡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又提出,国君王侯要想长期保有国家,统治天下,最关键的是必须行“仁政”,而行“仁政”的关键,又在于统治者必须做到与老百姓共患难,同忧乐,如果真正做到了与民同忧同乐,则国家可保,统治可长,甚至天下也可得到: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北宋范仲淹在其《岳阳楼记》里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个人的忧乐与老百姓的安危困苦完全结合在一起,他的思想基础正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仁政”的概念也非始于孟子,孔子也提到过“仁政”,不过内容比较空泛,主要是希望当时的社会回到所谓尧舜时代、文王周公时代,但是孟子与孔子很不同,他说的“仁政”,乃是得到天下人的拥护爱戴,而一旦得到天下人的拥护爱戴,则自然也就可以得到天下: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中国文化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建立在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基础上的,是认识到人生的有限而决心使有限的人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虚度光阴、无所事事一向为中国的先哲先贤所不齿,人生的意义不仅是生命的延续,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生命的价值,尤其是在道德事功方面的价值,儒家有所谓人生“三立”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三立”的境界,但人生应该以此为目标,应该不断向这一方向努力。孔子自言其一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表示自己虽然在“立功”方面有所缺陷,但在“立德”、“立言”上尽了努力而且有所成就。孔子后来被尊为“圣人”,不是因为他有多少盖世的事功,而是因为他奠定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榜样。做人首先要学习,重视学习和强调教育是孔子道德伦理学说的基础。“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孔子把学习视为人生第一要务的高度。孔子曾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是用生命的价值来谈学习。回顾中外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兴旺发达是与是不是重视学习、是不是善于学习成正比的。中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也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帝王,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邻日本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有朝气、最有凝聚力的时期,也是全党学习风气最为浓厚、学习的自觉性最为高涨的时期。当时党内曾经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党风,而日本以一个小小岛国,能够在世界上成为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在于整个国家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传统。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提倡“安贫乐道”,但孔子的“安贫”,并不是满足于粗茶淡饭的生活,而是在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强调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对人性有深入、切实的理解,所谓“仁”既植根于人性之中,又超乎人性之上。也就是说,人既是善的,同时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如果看不到人的本能中不足的一面,同样是对人性的误解:“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很多事情不是个人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人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决定自己的生活,人要顺应环境,要根据环境做出自己的选择,他说: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所以孔子既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作为现实主义者的孔子,是他既承认人对物质生活的本质欲望,又注意引导人们不限于仅仅追求安居饮食,而要知道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仁义”的理念。人只有同时知道“仁义”,并且用“仁义”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才算是真正的人。世间的富贵荣华事客观存在,而且并非不可以追求,但是要取之有道,而不能为富不仁。孔子影响于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用道德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努力把人们引导到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的境界。《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与“小人”对比,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是非善恶理念。

孔子有关“君子”的论述,表明孔子关注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或者是抽象的道德伦理,而且也对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作了细致的规范,这些规范,既包含了道德伦理,也是言行举止的礼仪标准,同时又充满了人生智慧。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为政》)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的概念不是孔子所首创,但到底何为“君子”,“君子”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是孔子所明确的。孔子的“君子”学说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基础,孔子有关“君子”的言说,非常细致地勾勒出日常生活言行举止的规范,同时说明何者为有悖于伦理道德的言行举止。这就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结合道德规范与礼仪文明的生活准则,它不仅富于道德内容,同时也充满人生智慧,两千多年来,总的来说,中国人的生活是以重理性、重礼仪、内敛内省为特征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并不局限在伦理道德的层面,而是兼及整个人格的构成。真正的君子,具有一个今天所说的健全人格,其中最重要的,乃是仁、智、勇三要素。只有把这三个要素统一起来,才能算是达到了人格的健全。如果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人格就都还有欠缺,都还不够圆满。在这些方面,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都有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在看来,人的建设其实是最重要的,先进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绝大多数人健全的人格,缺乏普遍的健全人格,社会不可能真正和谐、和睦,社会的和谐和睦,必须以人格的健全为基础。从君子本身来说,应该是“仁”、“智”、“勇”三者皆备,缺一不可。但这三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其中“仁”是根本,也是做人的最终追求和最高境界。“仁”的核心内容,则是“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仁”并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目标,只要内心有“仁”,就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博爱之为仁。”(韩愈《原道》)有的人误认为“平等”、“博爱”都是从西方传来的观念,甚至还有人把这些观念打上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烙印,这其实是不懂中国文化的表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着内在的相同之处,儒家历来主张“爱人”、“博爱”,真正的君子,也只有“爱人”和“博爱”,才能超越自我,超越小我,从而进入到胸怀宽广、胸襟博大的境界。一个健全的社会,也必然是充满了“爱人”与“博爱”精神的社会,如果否定这一点,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安定,人的内心也不可能真正幸福。“智”也是君子必备的素质,“智”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达到。孔子本人就是“好学不倦”,“一事不知,君子之耻”的典型。在孔子看来,智的特点就是不断的思考,思考是学习的补充和深化,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成果内化为人的智慧,有了智慧,人才能更好的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解决各种人生的矛盾。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崇尚智慧,知识的最高表现,也是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