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计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纠正方法_第1页
油料计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纠正方法_第2页
油料计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纠正方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油料计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纠正方法目前,我国油料计量仍以人工检尺法为主,油库及加油站油料计量工作一般都由保管人员兼管。由于这些兼职的计量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各单位在油料计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油料计量系统误差增大。笔者就此类问题的表现形式及纠正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测量方法(一)投尺、提尺不规范。有的计量人员在用量油尺测量油高时,习惯从尺带背面寻找油迹线,然后再翻过来读数。因而在投尺和提尺过程中,由于尺带正面与油罐检尺口处的金属磨擦,导致尺带刻度线因磨擦而模糊不清,造成读数困难或不准确。正确的方法是:在投尺和提尺过程中,要始终让尺带的背面与油罐检尺口处的金属相接触。(二)测油高与测水高同时进行。有些计量人员为节省时间,先将尺带下端涂上示水膏再投尺,在尺铊接触罐底后停留一段时间,然后提尺,分别读取油高和水高的数值。这种两步并作一步的方法不可取,因为这样会使油迹线在尺带上产生“爬行”现象,导致油高示值偏大。正确的方法是:先测油高再测水高。测轻油油高时,尺铊刚刚接触罐底,即提尺读数,测粘油油高时,需停留3至5秒;测水高时,先根据估计的水面高度,在尺带上涂一层薄而均匀的示水膏,按照量油高的方法投尺,在尺铊触及罐底时,保持尺带与罐底垂直,至示水膏变色(轻油浸没停留时间约为5秒钟,粘油浸没停留时间为10--30秒钟),再提尺读数。(三)测视密度时,不考虑石油密度计停靠的位置。有的计量人员在测量油样视密度时,石油密度计刚静止下来,就开始读数,而不管它停靠在什么位置。如果石油密度计靠近量筒时读数,会使示值偏大。正确的方法是:当石油密度计静止并离开量筒壁自由漂浮(最好停在量筒中部)并且油温保持恒定时再读数。(四)读数顺序颠倒。有的计量人员在读取量油尺、密度计、温度计示值时,习惯于先读大数,再读小数,这种读数方法容易造成较大的读数误差。正确的方法是:先读估计数,再读小数,最后读大数。二、关于计量标准和规程(一)不按时送检计量器具。有的单位计量器具已超过检定周期,却没有送到有关检定部门予以检定,照样继续使用。正确的做法是:必须按规定周期送检。(二)忽略示值修正。计量器具示值与真值之间存在误差,即示值误差。若使用和维护不当,还会加大这种误差。示值误差属于系统误差的一种,可以通过示值修正予以校正。但有许多计量人员在使用计量器具(如量油尺、密度计和温度计)过程中,直接把读取的示值作为测量结果,而不进行修正。正确的做法是:凡检定证书上给出了修正值的计量器具,在使用过程中都必须进行示值修正,真值=示值+修正值。(三)不按规程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对油高、油温、视密度、视温度等项目只测量一次。误差理论告诉我们:实验次数多,其平均值就越接近真值。在油料计量过程中不可能测量许多次,但每一个项目至少要保证测量两次,否则难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正确的方法是:增强责任心,对每个项目都必须测量两次以上,并作好记录。三、关于计量数据处理(一)油温确定不正确。测定油高时,必须立即测定当时的油温才有意义。而储运油容器(油罐、铁路油罐车等)内所装油料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均匀的,即存在温度差。所装油料数量越多、油面越高,温度差就越大;反之,温度差就越小。显然,当盛装的油料数量较多、油面较高时,仅以油料中部所测高温度作为容器内油料的温度是不够准确的。正确的方法是:1、对于铁路油罐车、汽车油罐车及装油高度不超过3米的油罐,只在油高中部测一点作为油料的温度。2、对装油高度为3—5米的油罐,在油料上液面下1米、下液面上1米测两点温度,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油料的温度。3、对装油高度超过5米的油罐,在油料上液面下1米、中部和下液面上1米,共测三点温度,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油料的温度。(二)油高取值不正确。即将连续两次油高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油高,并依据此数据查容积表,这种数据处理方式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是:当连续两次油面高度值相差不大于1mm时,取第一次测量值做为油高。若连续两次测量的油高相差大于1mm时,应重新测量,直到两次连续测量值相差不大于1mm为止。(三)标准密度换算不正确。即将连续两次视密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油样的视密度,再换算出标准密度。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连续两次测定的视密度和视温度,通过查阅《石油视密度标准密度换算表》,得出20℃密度。然后取两个20℃密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被测油料的标准密度。(四)油料质量计算不正确。即直接将油料的视密度pt与油料体积Vt相乘的结果作为油料质量。这种计算方式有三个错误,一是视密度pt没有换算成标准密度p20;二是在温度t下的油料体积Vt没有换算成20℃下的体积;三是没有考虑空气浮力的影响。正确的方法是:油料质量按它在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