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考研试题和答案_第1页
科学哲学考研试题和答案_第2页
科学哲学考研试题和答案_第3页
科学哲学考研试题和答案_第4页
科学哲学考研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哲学考研试题和答案1、罗素: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在《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一书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逻辑是哲学的本质。传统的观点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知识的总汇,哲学是一种高于其他学科的形而上学,罗素反本质主义与基础主义,并试图推翻这种观念,他指出,只要是真正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逻辑问题。这是因为,每个哲学问题,当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以看出,它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题。所谓逻辑问题指的是语言,即命题的逻辑形式,而不是实际成分。罗素认为,数理逻辑中的语言只有句法,而没有任何词汇。句法是命题的形式,词汇是命题的成分。命题的成分可以变换,其形式则始终不变。由此可见形式是各成分结合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正是形式才是哲学逻辑应有的对象。所以,在罗素看来,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语言是一种在逻辑上完善的语言,这种语言完全是分析的它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的方法。罗素认为,只有使用这种方法才能解决一切哲学问题它不仅能够为数学和经验科学提供逻辑的基础,而且能为所有学科提供基础。这种通过命题的逻辑关系推导出事实关系,通过逻辑演算推出世界的逻辑结构,才是哲学真正的使命,哲学也因此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的哲学。简言之,哲学不是对世界和人生的形而上学的思辨,而是对语言、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一种活动,一种方法。因此,所谓逻辑是哲学的本质。2、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是语言的批判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全部哲学是语言的批判。这一观点与传统哲学是大相径庭的。传统哲学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哲学,它蕴含着古希腊人们的“爱智”哲学,然而到了近代它的中心地位却受到严重的挑战。黑格尔之后,传统哲学体系便轰然倒塌。维特根斯坦认为,全部哲学是由语言写成的,语言又是由逻辑组织起来的,他的目标是通过逻辑形式构造出最理想的语言,与此同时,最理想的语言却也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语言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表达,离开了语言,这一切将无法实现。但是维特根斯坦并没有把语言树立成另一个形而上学,所以语言的表达是有限度的,它只能表达可说的东西,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维特根斯坦提出,“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而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属于不可说的东西,以往的哲学却试图对不可说的东西进行言说,因此必然会出现错误与矛盾。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否认了传统哲学,批判了以往哲学,因此,全部哲学是语言的批判。3、⑴经验具有或然性的内在根据近代一直存在着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经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发展到休谟哲学时,休谟对经验的确定性提出质疑。休谟提出,人类关于实际事情的一切推论都是建立因果联系的基础上的;而关于因果关系的一切推论又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但是由经验而得的一切结论,基础又是什么呢?以往经验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的,归纳推理是由已得出的事物的情况推断出未考察的事物的情况,它的结论超出了前提论断的范围,这说明结论的得出的根据是不充分的,即使它的前提都为真,也不能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前提与结果没有必然的蕴含关系,结论具有或然性。而经验正是在无数或然性的事例上得出的论断与推断,它可能为真,但是不具有必然性。当归纳推理的必然性无以支撑时,那么由此而得出的经验也就具有或然性。⑵逻辑具有必然性的内在根据。休谟提出了归纳的质疑,从而间接地说明了经验具有或然性。经验具有的或然性只是说在归纳推理中前提并不能推出必然性的结果,但是这并没有否认人的逻辑的有效性,这也就是说,就某个具体的归纳推理而言,其前提为真,结论不一定为真,但是就其归纳推理本身的形式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前提蕴含结论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是前提蕴含结论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它表现在演绎推理。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中所表现出的推理的必然性,到弗雷格所说的推理的有效性,再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的必然性,共同说明了逻辑真这一问题。而逻辑真则在于人的理性的支撑。4、波普尔的反驳与猜测波普尔的“反驳与猜测”思想是在对传统归纳主义方法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传统的归纳主义认为,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可循的基础是感觉。这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波普尔将经验主义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波普尔的启发。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这是一种基于人类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要。波普尔对传统归纳主义方法论的批判主义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从逻辑上说,归纳推理是不能成立的,即归纳的不可靠性主要表现为全称与单称之间逻辑关系上的不对称性,二是从逻辑上说,归纳推理与归纳证实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确认概率与内容的丰满度之间存在矛盾。三从实际应用上说,归纳法也并未获得真正的成功,因为归纳法在实际中被推翻。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波普尔提出了反驳与猜测。他认为:科学理论的增长时通过猜测和反驳来发展的,科学知识的增长时从问题开始的,根据问题可以提出假设,形成猜测理论,从而产生各种理论相互竞争,新理论经受经验的检验得到暂时的确认。之后,科学理论又面临新问题,即反常事例的反驳,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不断提高科学理论进而接近真理。5、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的规范性。他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它没有普遍的规范性方法和规则。这是因为世界时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实体,我们对于它的认识应该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在方法论上,他反对单一、独断、普遍固定不变的方法。因此,他提倡多元方法论的根本原则,费耶阿本德的方法论就是围绕着这一原则展开的。其倡导的方法主要有:⑴选择法。他认为一种理论的某种最重要的性质是通过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比较而发现,而不是通过分析。比较即是选择的结果——费耶阿本德在科学中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⑵历史回复法。他认为,现代煮好的理论早已存在于古老的理念中,因此向后退并重新开始有可能是获得真理的方法。⑶非理性方法。反对归纳推理,认为在复杂的事实面前,人的直觉或灵感可能更可以在混沌中抓住人的本质,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性质。费耶阿本德强调科学史中的作用,因此他的非理性方法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思想在反对现实中那种凝固僵化的思想却是起到了作用。6、奎因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在近代,经验论强调综合命题、唯理论强调分析命题,康德在继承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观点上,并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进行了区分,这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石。对此,奎因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论文中指出了逻辑经验主义有两个教条,一个是“相信在分析,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的根本区别。”另一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奎因对第一种教条的批判。奎因把分析命题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逻辑地为真,即其真依据的是逻辑常项进行的命题演算,第二种是分析地为真,即那种能够通过同义词的替换而转变成逻辑的真的命题。当第二种命题通过同义替换就可以转换为第一种命题,即逻辑的真的命题。奎因对此提出质疑。他指出,首先,人们用定义说明同义性,但是定义的基础是来自于经验,是或然的,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并且,同义性在先,定义在后,定义没有说明同义性,反而依赖同义性而存在,那么这个说明就不能成立。其次,通过保全真值进行同义性替换,从外延逻辑的角度讲,同义性替换时可以成立的,但是替换后的同义性概念并不是为了明确分析概念而使用的那种同义性概念。总之同义性的概念是不能被澄清和限定的,因而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也就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相信界限存在只不过是形而上学的教条。奎因对第二种教条的批判。即还原论的批判。也就是说有意义的命题就是在经验上能够得到证实。它认为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可以翻译成一个关于直接经验的陈述(真的或假的),这样它将整个科学分解为一个孤立的、片面的陈述。奎因提出,“我们关于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的,而是仅仅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由此奎因提出了他的整体主义原则。事实上,这两个反驳是相互联系的,奎因的第一个反驳指出纯粹的分析是不存在的,任何分析的命题的意义最终来源于经验的综合,所以意义问题归根到底是向经验性陈述的还原问题,于是也就有了第二个反驳。奎因通过这两个反驳批判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理论。7、拉卡托斯对证伪原则的批判拉卡托斯认为,波普尔的理论是一种朴素的证伪主义,其理论的最大错误在于它一旦被经验否证就会立即被抛弃,拉卡托斯说,“在我看来理论并不能象波普尔所认为的那样可以很快被经验否证,验的破坏性的反驳并不能淘汰一个理论。”经验为什么不能证伪一个理论呢?拉卡托斯提出有以下几点,第一,经验的主观性,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实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所以经验不能被证伪。第二,理论的正确性必须具有条件性,因为任何理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离开了条件的证伪是不能被确定的。第三,关于理论的背景知识问题,由于理论的整体性是相互联系的,当出现错误时,无法证明是理论的错误还是背景的错误。所以结论就是经验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那么为什么波普尔认为经验能轻易的证实或证伪呢?拉卡托斯提出,波普尔把理论看成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一理论或单一命题,只要有一个与理论相反的观察实例,那么这个命题就可以被证伪,这暴露了证伪主义的简单性和片面化。拉卡托斯提出,应该用理论系列概念来取代理论概念。这是拉卡托斯对证伪原则的批判。8、库恩的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库恩说,“‘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并无共同之处”。要把范式这个词弄清楚,首先要了解科学共同体的独立存在。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呢?是指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领域中持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范式的含义是从心理上说,一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二是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式和框架。范式思想具有合理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因素,它也有局限性,没有看到客观因素与经济因素相挂钩,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9、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认为,不仅一切理论是可错的,而且理论的经验基础也是可错的,任何个别经验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经验所证伪。因此,拉卡托斯认为科学中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不应是一个孤立的理论,而应是一个时期中由一系列理论有机构成的研究纲领。科学研究纲领由下列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第一,由最基本的理论构成的“硬核“。它不容经验反驳,如果遭到反驳,整个科学纲领就遭到了反驳,放弃“硬核”就意味着放弃了整个科学研究纲领。第二,围绕在硬核周围的许多辅助性假设构成了“保护带”,对保护带的调整、修改,可消除研究纲领与经验事实的不一致。第三,不准放弃或修改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的原则——反面启发法。第四,丰富、完善和发展研究纲领的原则——正面启发法。这样,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就不同于库恩、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而是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新的进步的研究纲领不断取代陈旧的退化的研究纲领的过程。10、乌鸦悖论1937年,亨普尔就提出了著名的“确认悖论”。1945年亨普尔再起《确认逻辑的研究》中再次表述了这个悖论,即乌鸦悖论。乌鸦悖论的内容是:针对“一切乌鸦都是黑的”这一假说,能提高这一假说确认改了的证据是正面实例,但是这一命题也有其等价命题,“一切非黑的东西是非乌鸦”,并且这一命题也能确认第一个假说,我们可以用一张白纸或一件红衣服来确认“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这一命题,但这违背我们的直觉,所以称为悖论。亨普尔认为这一悖论有违人的直觉,但是人的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直觉告诉我们“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但是逻辑上“一切非黑的东西是非乌鸦也能成立”。这就揭示了这样一种困难:选取实例的标准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某类事物以外的实例也同样可以确认该类事物的普遍性质的命题。因此不仅证实原则有缺陷,而且验证逻辑也并非完美。11、绿蓝悖论绿蓝悖论,也称“新归纳之谜”,是美国哲学家古德曼针对休谟对归纳推理的心理学解释。休谟的解释是对归纳推理的认可,而古德曼则是认为归纳推理是无效的。他设计了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所有绿宝石都是蓝的”,第二个命题是“所有绿宝石都是绿蓝的“,所谓绿蓝的,是指该宝石在t时刻以前是绿的,在t时刻以后是蓝的,由此可以推出第三个命题,“所有绿宝石都是蓝的”,第一个命题与第三个命题都蕴含在第二个命题之中,但是支持第一个命题的根据却不能支持第三个命题,因此出现了悖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以第一种命题来判断或推理第二、第三种命题,但是“绿宝石是绿蓝的”或“绿宝石是蓝的”这样的客观根据并不充分,从而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并且,所谓的客观事实也并非抽象的、不变的东西,而是具体的、可变的,而归纳推理恰恰忽视了证据的可变性这点,往往以不变的证据充当科学的标准,因此很容易陷入错误,所以,古德曼认为归纳推理是无效的。12、覆盖率模型1942年,亨普尔在《普遍规律在历史中的作用》这一论文中提出了统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论主张,覆盖率模型便是这一主张的具体展开。这一模型要求的定律必须是决定论的,即能够从说明项中合乎规律的推导出被说明项,也就是把某现象置于某科学定律的覆盖范围之内。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必然性规律,但是这并不能以此来否定或然性的可能,或者说这种必然性的规律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也就并不具有绝对的决定论性质,最大的难题可能就是预言一说明的不对称引起的,即能够对某个事实作出预言的理论未必能说明这个事实,反之亦然。这对覆盖率模型来说是致命的。这就使人们对覆盖率模型产生了怀疑:首先,定律对现象的覆盖率究竟有多大,是应该予以重新评估的。定律的可靠性不是绝对的,因为人们的认识有限,揭示的真理也就是相对的。其次,科学说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演绎结构,也是值得怀疑的。从逻辑上看,演绎推理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实际上能够说明现象的结论有时候也可能从假前提中得出。所以对演绎推理也是不能够完全的依赖。对于覆盖率模型,它只是研究理论与事实的关系,但是忽略了这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所在的知识结构,因此必然存在缺陷。13、复盖率模型由于亨普尔认识到了覆盖率模型的困难,于是1965年他在《科学解释诸方面》著作中提出了复盖率模型,覆盖率模型要求定律是必然的、决定性的,但覆盖率模型要求定律是或然性的。相对于覆盖率模型,复盖率模型的进步之处在于它并不把准确绝对的规律或必然性的概率用以说明事实,而是从寻求或然性。因此演绎性的推理也可以被看成归纳的说明。在归纳的说明中,逻辑的演绎性被弱化为被说明项的高的逻辑的或然性,因此演绎说明也是归纳性说明,只不过它是最高的一类的归纳性说明。但是毕竟演绎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两者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14、观察与理论“观察渗透理论”这一命题是美国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这个命题指出,因为不用的人具有的知识背景,所以得出结论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带有主观的思维。逻辑实证主义坚信,科学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客观活动,其所坚持的标准一定是被经验证实并且符合逻辑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们将观察词汇与理论词汇清楚的分开,观察词汇是进行理论说明的坚固的基础,理论词汇是在观察词汇的基础上的解释与说明。然而,在科学观察面前,人们往往习惯加上自己的主观思想去获得经验,因此不同的主体在同一观察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人们接受了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汉森认为,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眼睛看到的属于物理过程,并不是真正的“看到”,而作为心理过程的视觉经验才是真正的“看到”,视觉经验将过去的认识与外来的刺激相结合,因此形成了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与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也有局限性。第一,在谈到观察渗透理论时,范围应该更广泛,而不应局限于主体背景。第二,这一解析又过于宽泛。在科学哲学中,理论的变大和结构有着严格的定义,涉及到的因素很多。15、科学与非科学由于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对立面,所以也就产生了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需要。波普尔对科学的分界作出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停的回答,即以可证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分界的标准,打破了科学无谬论的神话。波普尔认为,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打破了牛顿力学的真理观,从而也就使得科学无误的前提消失。他提倡科学可错了,科学是假说,是猜测,也就可以被证伪,牛顿力学是这样,那么以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可能受到反驳。在传统的归纳科学观看来,科学始终被视为其真理性获得经验证实的所谓的“归纳科学”,波普尔恰恰将矛头指向这种传统归纳观。他指出,首先,康德早已揭示了“经验科学不可能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这一经验悖论。其次,他又论证了经验证实的不可靠性。最后他的初恋一个结论:科学的本质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尽管他这一分界有失偏颇,甚至将可证伪性推向了极端,出现了“坏科学”,但是他的贡献也正在于此:他率先将认识论中的真理问题转变为科学哲学中的分界问题。16、科学逻辑学与科学解释学(也有可能等同于传统科学哲学与非传统科学哲学)科学逻辑学属于正统的科学哲学,它将知识的基础问题视为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逻辑学将经验与理论建立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来为科学确证寻求确定性,但是随着科学哲学家门对科学哲学问题不断深入的推进,科学哲学面临着“无路可走”的困境。第一个困境:科学基础问题,如同前面所言,科学逻辑学将知识的来源视为科学,可是这种知识的来源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纽拉特的“修船隐喻”、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费耶阿本德的“证据污染”都动摇了这种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科学逻辑学的知识基础说走向衰退。第二个困境:方法论问题。从经验证实到概念逻辑再到经验证伪,都否定了科学逻辑学的方法论——归纳主义方法论,它有着致命缺陷,即非确定性,这与科学发展不符。第三个困境:科学的合理性问题。科学逻辑学认为科学的合理性是科学的逻辑性问题,但是从科学的结构、科学的说明、科学的预测、科学的辩护等方面评价,科学的重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演绎关系。这种完全脱离历史发展过程的抽象的科学逻辑是不符合科学的实际情况的。科学结构是随着科学史发展变化的,它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永恒的规范性的结构。因此科学逻辑学的合理性值得怀疑。由此,科学逻辑学产生危机,科学哲学历史主义从中产生。17、传统科学哲学与非传统科学哲学非传统科学与传统科学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争论:首先,对“什么是科学的合理性”这个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双方的看法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传统科学哲学把科学的合理性完全等同于逻辑学;而非传统的科学哲学认为逻辑性仅仅是合理性的一部分,甚至是可能是一个并非重要的部分,而在任何场合下科学都需要非逻辑的合理性,这样传统科学哲学强调科学的静态的逻辑合理性问题,非传统科学强调科学的动态变化的合理性。其次,对科学哲学的研究主题,双方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科学哲学认为科学哲学应当研究的是“科学家应当如何做”,非传统的科学哲学认为科学哲学应当研究“科学家实际上是如何做的”。第三,在方法论上,传统的科学哲学的立场是规范主义的,即把科学方法看作是普遍适用于一切时代。非传统的科学哲学则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方法,提倡科学方法是多元变化的。18、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维也纳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其先驱,德国哲学家石里克是其开创者,最重要的人物有卡尔纳普和赖欣巴哈等人,他们以逻辑为手段,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改造哲学,使哲学成为一种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理论的中心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